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電子書
中国佛学(总第31期)(電子書)
70折

中国佛学(总第31期)(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5 元
優惠價
70242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佛學(2012總第31期)》為中國佛學院的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後正式公開出版,由傳印會長親題刊名。刊出的文章既有本院法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也有教內外、學術界專家學者的專題研究,涉及與佛教相關的多方面內容。.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佛學(2012年總第31期)》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目次

.漢傳佛教.(一)教史研究2009-2010年佛教研究綜述儒佛匯通的歷史選擇:王道視域下樑武帝的大乘精神漢代民俗佛教之基本形態略探佛教在高句麗的興起與衰落及其成因印度佛教僧衣制度辨析(二)義學研究佛教文獻中的“遮詮法”日本凝然上人《三論宗綱要》述評“批判佛教”之我議:以松本史朗《如來藏思想は仏教にあらず》為中心由“批判佛教”論如來藏思想之崛起慧思《四十二字門》探佚持松法師與王弘願居士的賢密判教之爭述評漢傳佛教偈頌類型考《敕修百丈清規》蠡測(下)《俱舍論》皈敬序初句之研究:以《俱舍論》及其注疏為中心瑜伽行派根本分流之“因由”論禪林告香儀則淺探《壇經》慧能得法偈研究:兼談校勘本與思想史寫作對接之問題(三) 佛教與傳統文化周敦頤與佛教關係研究.南傳佛教.探巴利語文獻所載佛陀的精神和功德成就(下)從說一切有部的無諍法看阿羅漢的利他行.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僧教育“三賢哲”、喇欽.貢巴繞賽弘法考述.

書摘/試閱



四 告香儀則的意義
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弘揚傳播與發展過程中,不僅在思想義理方面不斷地調整與中國固有思想相適應,更在佛教的組織制度方面不斷地適應中國的社會環境,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如果說禪宗是中國佛教眾多宗派之中佛教中國化最成功的,那禪宗清規即是佛教組織制度中國化最成功的產物。
禪宗清規以“非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博約折中”印度大小乘戒律為思想淵源與方法,成功地建立禪宗僧團制度,“在總體上既適應中國國情,又符合佛教戒律精神,為禪宗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單就禪宗清規中的告香儀則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發意義:
第一,告香儀則是禪宗清規對印度大小乘戒律博約折中的具體體現。通過上文宣誓告香儀則與戒律中咒誓戒的對比發現,宣誓告香雖然采用了聚眾宣誓的形式,但其在思想精神上是緊承梵網菩薩戒誓愿戒而來的。清規的制定者并非完全不懂佛教戒律,反而是對戒律有相當深刻地研習,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充分徹查佛教戒律的根本思想,并且根據中國大乘佛教思想特點進行合理地制定實行。宣誓告香這樣的理論與實踐的展現,代表了中國佛弟子對佛教戒律的認真見習。
第二,告香儀則的發展變化表現了禪宗清規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補充與完善。從楊億《古清規序》中所概括的百丈清規的幾點核心思想,發展到精當的《禪苑清規》,再到全面的《敕修百丈清規》,再到《百丈清規證義記》以及《高曼四寮規約》的皇皇巨著。禪宗清規是從無到有的,從粗略到詳細的,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告香儀則由最初的勘驗考功發展到后來的告香宣誓,正符合清規的這一動態發展過程:根據時代的不同情況而不斷地補充完善。
第三,告香儀則的實行應用體現了禪宗教學形式的靈動、活潑。最早勘驗告香儀式的設立即是禪宗內部師徒傳承佛法的一種有效方式。剛進堂參學的僧眾并不了解此處大德的佛法思想與見地,教授者也不了解剛來的學者的根機與修學程度,因此制定一個方式進行相互切磋勘驗,對于教授者與受教者的相互了解是一個很好的交流互動。后來告香儀則發展為合院大眾并皆集于韋陀菩薩前宣誓,也是一種很恰當地上行下效的教學活動。無論職位高低、執事清眾,大家共同接受韋陀菩薩的監督檢驗,表明合院上下均等,共同學習提高。這都是禪宗教學形式活脫脫的表現,毫不僵硬死板。
第四,告香儀則的制定與實行啟示后來佛弟子應該正確地認識、學習、實踐佛教的戒律與清規。從告香儀則來說,宣誓告香的確與小乘律中的咒誓戒在形式上有沖突,但并不能就依此判定宣誓告香表現的禪宗清規違背了佛教戒律。經過具體考察研究之后,可以發現宣誓告香不僅沒有違背佛教戒律,反而是對戒律的具體實踐。佛弟子應該對佛教清規戒律有深刻的認識以及嚴謹的行持,當然這一切都是基于對清規戒律的全面學習考察。自古至今都有對佛教戒律禪宗清規存有偏見的人在,并且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因此要想避免那種不恰當的認識,佛弟子必須自己深入研究考察清規戒律的具體內容。
第五,“從宗教社會學來講,一個新的宗教運動要想存在和發展下去,就必須經歷一定的制度化過程,建立自己的制度化宗教組織。”人間佛教的基本制度,需要符合現代的社會情況。“從制度學上來講,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規范人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減少信息成本和不確定性,把阻礙合作得以進行的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符合人間佛教情況的制度建設,還在不斷地努力探索改進完善之中。雖然我們不能完全重現傳統的禪宗清規,也不能完全重現印度的佛教戒律,但是我們能夠從戒律清規中汲取精神,一以資當代制度重建的借鑒啟發。這就是不能輕易摒棄清規戒律,必須認真學習研究清規戒律的現實意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242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