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之太和:书法审美境界(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730132090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王岳川
出版日:2021/04/01
裝訂:電子書
版次:1版
商品碼:2222221165353
定價
:NT$ 475 元優惠價
:80 折 380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書法是直指心性的藝術,在意象線條墨色中展現出人格襟抱。人們創作和欣賞書法,並非只是懷古之幽思或伸展林間笛音般的淡遠情思,而是以這種直指心性的藝術,使人們沉潛到文化的深層去人生對話。歷史上每一卷書法珍品都展示著一種人性的深度,都向我們敘述書法世界的故事,並使我們發現自己生命的審美意義。 本書重點展示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代表性作品及其審美風格:吞吐大荒妙造自然的篆書,積健為雄寬博大氣的隸書,真力彌滿剛勁典雅的楷書,行氣如虹暢達流美的行書,大氣盤旋驚沙坐飛的草書。從書法到人格,從文化到審美,全方位呈現中國書法藝術和書法家的人格魅力,集知識性、鑒賞性、審美性為一體,是培養優雅氣質和精神尊貴的藝術審美讀物。
作者簡介
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博導,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主席,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中南大學等十所大學雙聘教授。出版著作50餘部,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用系統嚴謹的結構、典雅精美的文字梳理了書法藝術的起源及發展脈絡,介紹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書體的特點、代表作及審美境界,將書法藝術與歷史文化、哲學意向相互通達,在知識性、創造性、學術價值三方面均有致力。本書的意義還在於探討了書法文化對現代人審美心理、審美趣味的影響,對個人主體意識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對話。
目次
總序
序
第一章 超以象外 書法精神
一 中和沉靜 大美雅正 2
二 無法至法 生命超越 8
三 心聲心畫 大美無言 17
四 太和境界 道輝呈現 23
五 文化核心 書法中國 26
第二章 吞吐大荒 篆書妙造
一 漢字魔方 書法本體 31
二 陶文甲骨 文字濫觴 37
三 鐘鼎款識 神秘疏宕 42
四 石鼓大篆 籀文圓融 49
五 泰山刻石 萬取一收 55
六 篆書流變 遙遠回聲 62
第三章 積健為雄 隸書寬博
一 早期隸書 重見天日 74
二 隸書漢碑 神韻異趣 81
三 方正肅穆 秀勁簡靜 83
四 摩崖寬舒 古拙渾穆 88
五 纖勁奇麗 歷代相傳 92
六 蔡邕書經 骨氣洞達 96
第四章 真力彌滿 楷書磅礴
一 鐘繇正書 真體內充 105
二 羲獻兼善 橫絕古今 111
三 南帖北碑 各領風騷 120
四 承上啟下 隋唐尚法 126
五 歐體巍然 鐵畫銀鉤 132
六 虞褚鐘書 名冠天下 140
七 顏體堅毅 凜然正氣 146
八 顏筋柳骨 為世所重 152
九 元趙孟頫 追蹤晉韻 156
第五章 行氣如虹 行書流美
一 蘭亭詩序 神來之筆 161
二 獻之妍美 並列四賢 180
三 王珣一帖 千古流芳 186
四 唐代行書 豪勁遒健 189
五 祭侄文稿 血性情懷 200
六 蘇黃尚意 文人書法 208
七 米蔡行書 二王遺韻 218
八 元代行書 復古傳承 227
九 明代行書 餘音回響 231
第六章 草書空間 大氣盤旋
一 張芝狂草 草聖妙品 253
二 皇象章草 繼往開來 258
三 陸機平復 吞吐大荒 260
四 羲之草書 真力彌滿 264
五 獻之大草 萬象在旁 273
六 煌煌書譜 冠絕古今 283
七 顛旭狂素 出神入化 294
八 神筆王鐸 天風海濤 304
九 傅山狂草 自由奔放 313
第七章 無言獨化 意境之美
一 書法十維 歷史嚴苛 318
二 線條飛動 律動之美 324
三 筆墨意象 節奏之美 328
四 氣韻生動 氤氳之美 333
五 玉潔冰清 吐納之美 337
跋 347
“ 幽雅閱讀”叢書策劃人語 352
序
第一章 超以象外 書法精神
一 中和沉靜 大美雅正 2
二 無法至法 生命超越 8
三 心聲心畫 大美無言 17
四 太和境界 道輝呈現 23
五 文化核心 書法中國 26
第二章 吞吐大荒 篆書妙造
一 漢字魔方 書法本體 31
二 陶文甲骨 文字濫觴 37
三 鐘鼎款識 神秘疏宕 42
四 石鼓大篆 籀文圓融 49
五 泰山刻石 萬取一收 55
六 篆書流變 遙遠回聲 62
第三章 積健為雄 隸書寬博
一 早期隸書 重見天日 74
二 隸書漢碑 神韻異趣 81
三 方正肅穆 秀勁簡靜 83
四 摩崖寬舒 古拙渾穆 88
五 纖勁奇麗 歷代相傳 92
六 蔡邕書經 骨氣洞達 96
第四章 真力彌滿 楷書磅礴
一 鐘繇正書 真體內充 105
二 羲獻兼善 橫絕古今 111
三 南帖北碑 各領風騷 120
四 承上啟下 隋唐尚法 126
五 歐體巍然 鐵畫銀鉤 132
六 虞褚鐘書 名冠天下 140
七 顏體堅毅 凜然正氣 146
八 顏筋柳骨 為世所重 152
九 元趙孟頫 追蹤晉韻 156
第五章 行氣如虹 行書流美
一 蘭亭詩序 神來之筆 161
二 獻之妍美 並列四賢 180
三 王珣一帖 千古流芳 186
四 唐代行書 豪勁遒健 189
五 祭侄文稿 血性情懷 200
六 蘇黃尚意 文人書法 208
七 米蔡行書 二王遺韻 218
八 元代行書 復古傳承 227
九 明代行書 餘音回響 231
第六章 草書空間 大氣盤旋
一 張芝狂草 草聖妙品 253
二 皇象章草 繼往開來 258
三 陸機平復 吞吐大荒 260
四 羲之草書 真力彌滿 264
五 獻之大草 萬象在旁 273
六 煌煌書譜 冠絕古今 283
七 顛旭狂素 出神入化 294
八 神筆王鐸 天風海濤 304
九 傅山狂草 自由奔放 313
第七章 無言獨化 意境之美
一 書法十維 歷史嚴苛 318
二 線條飛動 律動之美 324
三 筆墨意象 節奏之美 328
四 氣韻生動 氤氳之美 333
五 玉潔冰清 吐納之美 337
跋 347
“ 幽雅閱讀”叢書策劃人語 352
書摘/試閱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之 後,作者集中抒發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體現了晉人精 神解放的自由之美,在那英氣絕倫的氛圍中,在遒媚動健的筆 畫中,可以體會到那宇宙般的深情和王羲之人生態度中那“ 放浪形骸”的人格美境界。而從骨力寓於姿媚之內,意匠蘊涵於 自然之勢,內擫的筆勢,遒麗爽健的線條,圓融衝和的氣韻中, 可以窺見書家獨特的藝術個性。澄懷觀道,心意遣筆,線條的行 云流水而以形媚道,全篇似自然幻化而“ 目擊道存”,觀之使人神氣洞達而心向往之。
《蘭亭序》的章法在下筆的一瞬間就規定了一幅字的準繩。“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王羲之《蘭亭序》全篇渾然一體,首尾相應,每畫筆意顧盼,各行貫氣連意,上下承接,左右照應,意境完美。字勢或正或斜,行間或左或右,氣勢貫注,顧盼生姿,深得自然樸拙之美。羲之酒醒後再寫了十餘遍,皆不及原作,可見藝術的神來之筆是不可重復的。
《蘭亭序》原作相傳已作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唐人《蘭亭序》摹本傳世著名的有三帖,一是虞世南臨本,一是褚遂良臨本,一是馮承素摹本(響拓本)。馮本因鈐有唐中宗“ 神龍” 小印,又稱“ 神龍本”,最能體現原作神韻。後人評道“ 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法書》:“ 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 則,所以為神品也。”王羲之的書法從漢魏的樸厚沉拙轉為晉代 的崇尚神韻,這是中國書法史發展的必然。神由韻生,韻因氣 顯。王羲之的書法在清曠悠閑和散淡自然中,將晉韻中既清高矜 持又蕭散放誕的心性情懷淋漓盡致地表征出來。風韻是書法的神 采,而自然則是一種高度形式美的要求。王羲之所張揚的神采韻 味,從內容和形式和諧入手去臻達神采和形質的完美統一,成 為中國書法文化中最為亮麗的美學景觀,滋潤並影響了一代代 書法大家而風規自遠。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連同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 帖》被乾隆皇帝合稱為“ 三希”,並稱自己的書齋為“ 三希堂”。該帖為“ 三希”之首,是王羲之行書中楷則最為成熟的作品。
書法與時代社會,生命意志,甚至心境環境密切相關。《祭侄文稿》以悲思忠膽為骨而以真率意情勝,表現出書家的鮮明個性、精神品格和藝術魅力。撼人心靈的妙筆出於真情懷,神高韻悲的境界源於真血性。這哀極憤極的心聲墨跡,是由血和淚鍛制的,而書法線條的遒勁舒和,是情感悵觸無邊含蘊而成的。
《祭侄文稿》前部分書寫時心靜猶抑悲平憤,字體章法圓渾 流暢。至“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時,不由悲從中來,神思恍惚,行筆轉疾,字體忽大忽小,時滯時疾,塗改無定,足見痛 徹肺腑之悲,刻骨銘心之恨。而書至“ 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時,筆枯墨渴,幹筆鐵劃,令人想其書家心淚已幹,悲憤填膺, 情驅筆行,筆隨心哭。全文在“ 嗚呼哀哉,尚饗”中戛然而止, 似心濤難遏無意於書。縱觀全篇,筆勢強雄而不計工拙,氣象開 張而超神入聖,極為鮮明地表現出藝術家的獨特精神品格和藝 術個性。這哀極憤極的心跡墨痕,是由血和淚鍛制的,堪稱中國書法的千古雄筆。元代陳深跋曰:“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云,書法至此極矣。”又“ 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裡,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 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 見公與定襄王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宜寶之。”
《祭侄文稿》之所以被譽為王羲之《蘭亭序》(行書第一) 之後的“ 天下行書第二”,其根本原因是書法意境渾穆,情溢辭切。用筆蒼率豪放而無不中矩,似不著意而自然生動,筆勢雄偉 而不計工拙,氣象開張而超神入聖。從藝術的原創性和內容的張 力性上看,《祭侄文稿》應該說與《蘭亭序》共同成為中國書法 的行書藝術雙璧。
可以說,從唐宋到明清,隨著科舉制度的推行,日常書寫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帝王將相、文人庶民,人人都寫書法。隨著大眾書法認知水平普遍提升,要成為真正的高水平書法家殊為不易。因為人們評判書法作品和書法家的標準,已經不僅是看書寫的技法,而且還要看書者的水平、學識、人品、聲譽。書法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越來越講究文化深度,越來越講究人格魅力和書法文化高度。
總體上看,行書用於古代書札比較多見,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懷與他的筆墨相合拍。行書書札作為視覺藝術卻具有音樂的律動感,而成為一門抒情寫意的心靈藝術。書法成為古人心靈交流互通的文本依據,成為精神默契認同的文化場域。書札作為文化的過濾器,過濾掉了那些世俗之物和人格面具;書札作為心電圖,表征出互通信念讀寫雙方的心靈頻率的一致性。漢代蔡邕論及書法抒情本質時強調“ 情”“ 性”“ 懷抱”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價值;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認為,書法能“ 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能充分傳達書家的個性風貌和情感意緒。而清代劉熙載也是書法 表現情感的倡導者。可以說,書法尤其是書札是通過抽象的點畫 字形線條來表達主體的激情和生命深處難以言狀的律動的極富個性的表現藝術。
書札的書體以行書或行草書為主,書風大抵以自然放松、典 雅平實、素樸內斂為多,具有書法原生態的明心見性。作為自然 放松狀態的文人氣息相通的憑證,最能體現人我間最為自然真 實的生存狀態。然而,當代書法與文人修為脫離甚至背離以後, 出現了書法家商品化、展覽可視化、書法群體江湖化傾向。書法 家成為獨門技術的“ 職業”人員,各類書法展成為技法較量和關係評比的戰場,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 明,成為時代書法的癥候。於是乎,文壇宿老能寫一手典雅的文 人信札者實在是鳳毛麟角;反過來,大量知名書法家甚至著名書法家基本上與文人不搭界。這種書法與文化分離的現象,值得 關注,更需盡快改觀。
行書之美是超越時代的人性自由舒卷。今天,人們創作和 欣賞書札,並非只是懷古之幽思或伸展林間笛音般的淡遠情思,而是以這種直指心性的藝術,把人還原成歷史、傳統、文化的 傾聽者和追問者,使人們沉潛到文化的深層去對話、去問答、去釋疑。歷史上每一卷書札珍品都在展示文墨兼優的人性深度, 都向我們敘述那個世界的故事並使我們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當 書札向理解它的欣賞者敞開時,它就是將藝術和世界雙重奧秘 展示出來,並指明我們自己書寫書札時如何避免落入空洞形式 的陷阱,重獲行書的人性境界的最佳途徑—文化深度和心靈純度!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 人稱“ 王大令”。史載“ 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在東晉王
氏家族中,精通書法者眾多,可謂父子相傳,兄弟切磋,眾人 勤學,互相傳襲,這在中國書法史上不僅表征出書法自覺時代, 而且也呈現出群星燦爛的文化時代。王羲之對獻之期望很大,要 求很嚴,親自寫《樂毅論》作為獻之練字的範本,並積一生之 書法藝術創作經驗親授愛子,以開啟悟性並弘揚家學。王獻之不 負父望,才氣英發,在父親的教誨下書藝大進。幼年時,獻之學 書就極為凝神專一,世有其父“ 拔筆未脫”的傳說。其書法後期兼取張芝,自為一體,以行書和草書聞名,而楷、行、草各 體皆精。在繼承王羲之內擫筆法之外,另創新的外拓之法而自成 一家,令後世在二王書法奪鼎摘冠之爭中,莫衷一是。
兩漢至魏晉時期,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無不崇尚書法,文人騷 客皆以善書為榮。東漢趙壹《非草書》描述人們對書法的癡迷程度:“ 專用為務,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 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 猶不休輟。”表現出東漢時期士人階層對草書狂熱追求的心態。
在書法發展史上,王獻之不滿意於魏晉書法用筆過於滯重, 結體古拙厚樸的形態,獨辟蹊徑,精研書勢,以堅實的傳統技 法和戛戛獨造的守正創新姿態,將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轉型為 自然灑脫、典雅流便的大草書風,推進了中國書法文化的自覺時代到來。
王獻之頗有乃父之風,瀟灑倜儻,不拘世俗之禮。率性秉真,飄飄若驚鴻。在繼承父輩書風之上又能創新。唐代張懷瓘
《書斷》中記載,他在十四五歲時,就曾對父親說:“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 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他已經感到當時書風推崇 簡潔,求變求美,必須將民間書法的“ 偽略”與章草的縱放結合起來,追求一種姿媚婉轉,暢達宏闊的新體。在父親書法的巨 大影子中,王獻之勇敢地走出來,自創神駿妍美的“ 大令體”, 即處於楷草之間的行草和大草。
王獻之性情較其父更為疏曠不羈,書法更具有一種遒峻奔放的氣勢,行筆更快捷,情感在線條運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開啟了把氣勢和節奏放在法度和韻味之上的浪漫主義風格。獻之的“ 一筆書”,變其父王羲之上下不相連的小草為字字連綿的大草,一筆連貫數字,氣勢奪人,可謂在張芝“ 一筆書”之上更為完善。其代表作《中秋帖》《十二月帖》,由行楷而始,迅即轉為行草,氣勢不凡,一瀉千裡,毫無蘊藉中和之態,而是充滿張力的痛快淋漓的運筆和剛健有力的情緒宣泄,具有與大王不同的全新美感。
有一次,王羲之要出門好長時間,走之前趁著醉興就在白墻上寫字,汪洋恣肆,氣勢雄強。結果王羲之走後,王獻之把墻 刷白,重新寫了他的連綿大草。王獻之本來想得到父親的贊許, 可王羲之回來看到滿墻的字卻說,我走的時候怎麼醉成這樣子, 字寫得這麼糟糕!聽了王羲之的話,王獻之才開始有所收斂並苦練。
獻之對自己獨創的“ 大令體”“ 一筆書”非常自信。有一次謝安問王獻之:“ 你的書法與你父親的比較,你覺得怎樣?”答曰:“ 當然勝過他!”謝安卻說:“ 大家的議論可不是這樣。”獻之又答道:“ 一般人哪裡知道呢!”(《晉書·王羲之傳》記載:“ 安又問曰:‘ 君書何如君家尊?’ 答曰:‘ 故當不同。’ 安曰:‘ 外論不爾。’答曰:‘ 人那得知!’”)當然,王獻之的話不免年輕自負,對自己與父親書法之不同,頗有己見,於自負中也可以看到他創新的自信心。王獻之既深受其父影響,又不墨守成規,不迎合他人,而保持充沛的創新精神和獨立的人格,使自己的書法達到晉代的另一座高峰,與其父並稱為“ 二王”,並對後代書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蘭亭序》的章法在下筆的一瞬間就規定了一幅字的準繩。“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王羲之《蘭亭序》全篇渾然一體,首尾相應,每畫筆意顧盼,各行貫氣連意,上下承接,左右照應,意境完美。字勢或正或斜,行間或左或右,氣勢貫注,顧盼生姿,深得自然樸拙之美。羲之酒醒後再寫了十餘遍,皆不及原作,可見藝術的神來之筆是不可重復的。
《蘭亭序》原作相傳已作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唐人《蘭亭序》摹本傳世著名的有三帖,一是虞世南臨本,一是褚遂良臨本,一是馮承素摹本(響拓本)。馮本因鈐有唐中宗“ 神龍” 小印,又稱“ 神龍本”,最能體現原作神韻。後人評道“ 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法書》:“ 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 則,所以為神品也。”王羲之的書法從漢魏的樸厚沉拙轉為晉代 的崇尚神韻,這是中國書法史發展的必然。神由韻生,韻因氣 顯。王羲之的書法在清曠悠閑和散淡自然中,將晉韻中既清高矜 持又蕭散放誕的心性情懷淋漓盡致地表征出來。風韻是書法的神 采,而自然則是一種高度形式美的要求。王羲之所張揚的神采韻 味,從內容和形式和諧入手去臻達神采和形質的完美統一,成 為中國書法文化中最為亮麗的美學景觀,滋潤並影響了一代代 書法大家而風規自遠。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連同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 帖》被乾隆皇帝合稱為“ 三希”,並稱自己的書齋為“ 三希堂”。該帖為“ 三希”之首,是王羲之行書中楷則最為成熟的作品。
書法與時代社會,生命意志,甚至心境環境密切相關。《祭侄文稿》以悲思忠膽為骨而以真率意情勝,表現出書家的鮮明個性、精神品格和藝術魅力。撼人心靈的妙筆出於真情懷,神高韻悲的境界源於真血性。這哀極憤極的心聲墨跡,是由血和淚鍛制的,而書法線條的遒勁舒和,是情感悵觸無邊含蘊而成的。
《祭侄文稿》前部分書寫時心靜猶抑悲平憤,字體章法圓渾 流暢。至“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時,不由悲從中來,神思恍惚,行筆轉疾,字體忽大忽小,時滯時疾,塗改無定,足見痛 徹肺腑之悲,刻骨銘心之恨。而書至“ 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時,筆枯墨渴,幹筆鐵劃,令人想其書家心淚已幹,悲憤填膺, 情驅筆行,筆隨心哭。全文在“ 嗚呼哀哉,尚饗”中戛然而止, 似心濤難遏無意於書。縱觀全篇,筆勢強雄而不計工拙,氣象開 張而超神入聖,極為鮮明地表現出藝術家的獨特精神品格和藝 術個性。這哀極憤極的心跡墨痕,是由血和淚鍛制的,堪稱中國書法的千古雄筆。元代陳深跋曰:“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云,書法至此極矣。”又“ 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裡,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 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 見公與定襄王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宜寶之。”
《祭侄文稿》之所以被譽為王羲之《蘭亭序》(行書第一) 之後的“ 天下行書第二”,其根本原因是書法意境渾穆,情溢辭切。用筆蒼率豪放而無不中矩,似不著意而自然生動,筆勢雄偉 而不計工拙,氣象開張而超神入聖。從藝術的原創性和內容的張 力性上看,《祭侄文稿》應該說與《蘭亭序》共同成為中國書法 的行書藝術雙璧。
可以說,從唐宋到明清,隨著科舉制度的推行,日常書寫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帝王將相、文人庶民,人人都寫書法。隨著大眾書法認知水平普遍提升,要成為真正的高水平書法家殊為不易。因為人們評判書法作品和書法家的標準,已經不僅是看書寫的技法,而且還要看書者的水平、學識、人品、聲譽。書法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越來越講究文化深度,越來越講究人格魅力和書法文化高度。
總體上看,行書用於古代書札比較多見,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懷與他的筆墨相合拍。行書書札作為視覺藝術卻具有音樂的律動感,而成為一門抒情寫意的心靈藝術。書法成為古人心靈交流互通的文本依據,成為精神默契認同的文化場域。書札作為文化的過濾器,過濾掉了那些世俗之物和人格面具;書札作為心電圖,表征出互通信念讀寫雙方的心靈頻率的一致性。漢代蔡邕論及書法抒情本質時強調“ 情”“ 性”“ 懷抱”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價值;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認為,書法能“ 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能充分傳達書家的個性風貌和情感意緒。而清代劉熙載也是書法 表現情感的倡導者。可以說,書法尤其是書札是通過抽象的點畫 字形線條來表達主體的激情和生命深處難以言狀的律動的極富個性的表現藝術。
書札的書體以行書或行草書為主,書風大抵以自然放松、典 雅平實、素樸內斂為多,具有書法原生態的明心見性。作為自然 放松狀態的文人氣息相通的憑證,最能體現人我間最為自然真 實的生存狀態。然而,當代書法與文人修為脫離甚至背離以後, 出現了書法家商品化、展覽可視化、書法群體江湖化傾向。書法 家成為獨門技術的“ 職業”人員,各類書法展成為技法較量和關係評比的戰場,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 明,成為時代書法的癥候。於是乎,文壇宿老能寫一手典雅的文 人信札者實在是鳳毛麟角;反過來,大量知名書法家甚至著名書法家基本上與文人不搭界。這種書法與文化分離的現象,值得 關注,更需盡快改觀。
行書之美是超越時代的人性自由舒卷。今天,人們創作和 欣賞書札,並非只是懷古之幽思或伸展林間笛音般的淡遠情思,而是以這種直指心性的藝術,把人還原成歷史、傳統、文化的 傾聽者和追問者,使人們沉潛到文化的深層去對話、去問答、去釋疑。歷史上每一卷書札珍品都在展示文墨兼優的人性深度, 都向我們敘述那個世界的故事並使我們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當 書札向理解它的欣賞者敞開時,它就是將藝術和世界雙重奧秘 展示出來,並指明我們自己書寫書札時如何避免落入空洞形式 的陷阱,重獲行書的人性境界的最佳途徑—文化深度和心靈純度!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 人稱“ 王大令”。史載“ 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在東晉王
氏家族中,精通書法者眾多,可謂父子相傳,兄弟切磋,眾人 勤學,互相傳襲,這在中國書法史上不僅表征出書法自覺時代, 而且也呈現出群星燦爛的文化時代。王羲之對獻之期望很大,要 求很嚴,親自寫《樂毅論》作為獻之練字的範本,並積一生之 書法藝術創作經驗親授愛子,以開啟悟性並弘揚家學。王獻之不 負父望,才氣英發,在父親的教誨下書藝大進。幼年時,獻之學 書就極為凝神專一,世有其父“ 拔筆未脫”的傳說。其書法後期兼取張芝,自為一體,以行書和草書聞名,而楷、行、草各 體皆精。在繼承王羲之內擫筆法之外,另創新的外拓之法而自成 一家,令後世在二王書法奪鼎摘冠之爭中,莫衷一是。
兩漢至魏晉時期,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無不崇尚書法,文人騷 客皆以善書為榮。東漢趙壹《非草書》描述人們對書法的癡迷程度:“ 專用為務,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 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 猶不休輟。”表現出東漢時期士人階層對草書狂熱追求的心態。
在書法發展史上,王獻之不滿意於魏晉書法用筆過於滯重, 結體古拙厚樸的形態,獨辟蹊徑,精研書勢,以堅實的傳統技 法和戛戛獨造的守正創新姿態,將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轉型為 自然灑脫、典雅流便的大草書風,推進了中國書法文化的自覺時代到來。
王獻之頗有乃父之風,瀟灑倜儻,不拘世俗之禮。率性秉真,飄飄若驚鴻。在繼承父輩書風之上又能創新。唐代張懷瓘
《書斷》中記載,他在十四五歲時,就曾對父親說:“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 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他已經感到當時書風推崇 簡潔,求變求美,必須將民間書法的“ 偽略”與章草的縱放結合起來,追求一種姿媚婉轉,暢達宏闊的新體。在父親書法的巨 大影子中,王獻之勇敢地走出來,自創神駿妍美的“ 大令體”, 即處於楷草之間的行草和大草。
王獻之性情較其父更為疏曠不羈,書法更具有一種遒峻奔放的氣勢,行筆更快捷,情感在線條運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開啟了把氣勢和節奏放在法度和韻味之上的浪漫主義風格。獻之的“ 一筆書”,變其父王羲之上下不相連的小草為字字連綿的大草,一筆連貫數字,氣勢奪人,可謂在張芝“ 一筆書”之上更為完善。其代表作《中秋帖》《十二月帖》,由行楷而始,迅即轉為行草,氣勢不凡,一瀉千裡,毫無蘊藉中和之態,而是充滿張力的痛快淋漓的運筆和剛健有力的情緒宣泄,具有與大王不同的全新美感。
有一次,王羲之要出門好長時間,走之前趁著醉興就在白墻上寫字,汪洋恣肆,氣勢雄強。結果王羲之走後,王獻之把墻 刷白,重新寫了他的連綿大草。王獻之本來想得到父親的贊許, 可王羲之回來看到滿墻的字卻說,我走的時候怎麼醉成這樣子, 字寫得這麼糟糕!聽了王羲之的話,王獻之才開始有所收斂並苦練。
獻之對自己獨創的“ 大令體”“ 一筆書”非常自信。有一次謝安問王獻之:“ 你的書法與你父親的比較,你覺得怎樣?”答曰:“ 當然勝過他!”謝安卻說:“ 大家的議論可不是這樣。”獻之又答道:“ 一般人哪裡知道呢!”(《晉書·王羲之傳》記載:“ 安又問曰:‘ 君書何如君家尊?’ 答曰:‘ 故當不同。’ 安曰:‘ 外論不爾。’答曰:‘ 人那得知!’”)當然,王獻之的話不免年輕自負,對自己與父親書法之不同,頗有己見,於自負中也可以看到他創新的自信心。王獻之既深受其父影響,又不墨守成規,不迎合他人,而保持充沛的創新精神和獨立的人格,使自己的書法達到晉代的另一座高峰,與其父並稱為“ 二王”,並對後代書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