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槍與玫瑰:424刺蔣案的民主鬥士黃晴美(電子書)
70折

槍與玫瑰:424刺蔣案的民主鬥士黃晴美(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70266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1. 424刺蔣案唯一女性。
2. 全球少見「前妻為前前妻寫的傳記」!
3. 透過黃晴美女士的傳記,再次建構台灣女性對台灣民主人權運動莫大的貢獻。
4. 為黃晴美女士找到她該有的?史定位。
5. 推展台灣民主人權運動深化人權教育,並倡議難民法制之建立。
6. 海外台獨運動參與者和其家人。

424刺蔣案背後的堅強女性黃晴美:
她是台灣永遠的勇者,如玫瑰般優雅芳香,
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
發生於1970年的424刺蔣事件,是台灣人民對外來統治集團權力核心的直接反擊。從紐約市傳出的這一聲槍響,給長期受壓迫的台灣人民帶來了莫大的鼓舞,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動量從此加速增長。
參與刺蔣事件的四位志士中,賴文雄與黃晴美已分別於2012及2018年過世。有關424事件的經過,只能從報章雜誌讀到一些相關人士發表的片段回憶。在424刺蔣案53週年的此刻,與黃晴美女士深交的吳清桂女士,寫下這本關於黃晴美女士一生的故事,讓台灣人得以從另一個視角,更深刻認識這位實際推動台灣民主人權運動的鬥士。
黃晴美女士一生獨立自主,堅強勇敢,為人所不敢為。她是424刺蔣案唯一的女性。她在留學美國時參與了1970年4月24日紐約Plaza Hotel旋轉門的「那一槍」驚動世界,撼動台灣國民黨政權,鬆動白色恐怖戒嚴體制,潛移默化「台灣人」作為共同體的集體意識,改變了台灣人的命運,也因此而被列為黑名單,30年不曾踏進自己的家鄉。
424那把「革命之槍」曾經在她嬌小的身軀瀏覽過,空前絕後的「那一槍」出師未捷,卻讓獨裁者僥倖逃過,但,就是「那一槍」,改變了台灣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她的一生。

謹以本書向這位偉大的革命女英雄致敬,
請台灣人一定要記得:黃晴美!!
黃晴美女士是不平凡的女性,在男人們因害怕而遠離政治時,她卻主動參與了驚天動地的革命行動。當她的兄長黃文雄及夫婿鄭自才相繼因此案而被迫逃亡時,她扮演了重要的後繼補給及精神支助,成了他們最堅強的後盾力量。夫婿被引渡的官司中,她奮戰不懈,全力救援,獨力撫養兒女長大。
黃晴美女士的一生因為黑名單長年流亡於瑞典,在她後半生的浪跡生命,和台灣幾乎是脫節的,但卻心繫台灣。勇敢的她,在黑名單尚未完全解除前,她默默偕夫婿突破黑名單成功回到近30年不曾踏過的家門。
台灣近代史上也因為黃晴美女士不在台灣而沒被看到。2018年她在瑞典悄悄的遠離了我們,在她短暫的生命中,為我們樹立了女性最美好的典範。回首她的生命軌跡,步步都是當代女性的先行者。正因此,《槍與玫瑰》就是要為她在台灣近代史上留下她應有的?史定位。

作者簡介

吳清桂
第二屆國大代表
鄭自才第二任妻子

學歷:
高雄育英護理助產學校畢業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畢
瑞典外籍醫事人員訓練班結業

社團經歷:
台北市台灣婦女會顧問
新女性聯合會副理事長
加拿大溫哥華台灣同鄉會理事

著作:
《蝴蝶護照》教育部編印
《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
《台灣花布:收藏台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
《愛,帶我去遠方:台灣阿嬤義診記行》
《女人屐痕:永遠的勇者~革命鬥士黃晴美》

 

【推薦序】
▎刺蔣案背後一位堅強的女性:黃晴美(王秋森/前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當時掌控中華民國政府的蔣介石,利用盟軍命令在台日軍向他投降的機會,竊據台灣為殖民地。4年後,被中國共產黨擊潰而逃出中國的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在台灣建立流亡政權,冒稱中華民國,透過龐大的特務系統繼續施行殖民統治。
淪為中華民國殖民地之後,台灣人民的反抗運動即持續展開。發生於1970年的424刺蔣事件,是台灣人民對外來統治集團權力核心的直接出擊。從紐約市傳出的這一聲槍響,給長期受壓迫的台灣人民帶來了莫大的鼓舞,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動量從此加速增長。
刺蔣事件發生迄今已過了53年。參與刺蔣事件的四位志士中,賴文雄與黃晴美已分別於2012及2018年過世。有關424事件的經過,除了鄭自才於2018年與張文隆合著的《刺蔣鄭自才回憶錄》,只能從報章雜誌讀到一些相關人士發表的片段回憶。
清桂與晴美是自才的前後任前妻。她們在瑞典相識後即情同姊妹。清桂對晴美的個性有深入的瞭解。因此在陳述晴美一生經歷的同時,對晴美在各階段遇到挑戰時的沉穩心境亦做了清晰的描繪,而她與晴美如同姊妹的深厚感情則充溢於字裡行間。
《槍與玫瑰》一書的出版,除了為晴美的一生經歷留下詳盡的紀錄,亦填補了424事件一段重要歷史的空白。在刺蔣事件中,晴美的夫婿自才負責策畫及執行,她的長兄文雄負責開槍,而晴美則全程參與,並負責將槍枝帶到現場交給文雄。自才與文雄兩人被捕、受審及潛離美國之後,晴美即獨自負起營救及養育子女的任務。透過這本書,讀者可深入瞭解晴美參與刺蔣事件的勇氣以及之後忍受來自各方種種壓力的意志。
在紐約遇刺的蔣經國於1988年過世後,中華民國殖民體制並未終結,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任領導人更以「一中」為藉口,圖謀繼承蔣介石竊據的台灣。在現階段的時空環境下,晴美的一生經歷及424刺蔣事件的歷史意義,值得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們加以瞭解。

 

▎槍後的玫瑰,革命之花詩人(李敏勇/詩人)
「424」的歷史敍述,常見的是黃文雄和鄭自才被描繪的形影。1970年,蔣經國以蔣介石接班人訪美,舖陳他登基、後繼統治台灣政治史序章的一幕。黃文雄未成功的一擊,雖未中斷蔣體制,卻多多少少驚嚇、點醒了獨裁政權一意孤行的夢。
黃晴美是「424」常被忽略的名字,她是黃文雄的妹妹,鄭自才當時的妻子。
黃文雄以晴美、鄭自才已成家,挺身而出,承擔槍手的角色,避免央及他們家庭。事件當時,三人成行,晴美是遞槍給黃文雄執行任務的人,鄭自才是救援。千鈞一髮的實際行動是晴美在現場從包包裡拿出槍交給黃文雄開始的。未完成的任務結束後,是三個人的顛沛流離,以及蔣經國返台後台灣的政治運動的歷史。
吳清桂作為本書的敍述者,她的人生際遇是以護理人員從台灣到德國醫療服務,因緣際會在海外的台灣人活動埸合認識鄭自才,被擄獲芳心,成為已與晴美離異、流亡瑞典的鄭自才新伴侶。
鄭自才前妻寫另一個前妻,呈現女性史特殊的篇章。
新世紀初,我應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擧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演講,初見黃晴美。那時,她已改嫁,先生是體貼她、熱愛水上活動的瑞典人。流亡海外的滄桑寫在她的身影,異國他鄉相遇,記憶讓我浮現有關她故事的一本書的書名《天涯‧人間‧晴美》(前衛)。那是2018年,晴美辭世不久,朋友們為紀念她共同企劃的一本書,算是晴美在自己出生的國度留下的生命之影。
吳清桂以《槍與玫瑰》敍述晴美在424的革命位置,從女性或女性史的角度,把曾經被以男性在海外參與台灣獨立運動的角度,重新描繪。閱讀台灣歷史的人們,總算開始了解曾經被忽略的視野。
吳清桂曾經是國民大會代表,參與婦女運動。1990年代,我以「從死滅裡再生」,召集共同追尋台灣「國家重建、社會改造」,出生於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年的一些朋友組成「四七社」。在那個年代,三十多位同齡,分別在文學藝術、學術、政治領域,參與政治改革運動,吳清桂也是成員,顯示她的淑世性格。
她寫晴美,以「槍與玫瑰」映照一位革命女性被忽略的精神史。不只以女性寫女性,更是前妻寫前妻,參與者寫參與者,特別的視野探觸了隱晦於歷史角落裡的亮點。
台灣的政治改革運動兼及海內外,在那戒嚴宰制的年代,海外的力量扮演重要的角色。1990年代,解除了黑名單之後,許多流亡志士才逐漸能回到這個國度。許多海外致力於推動台灣政治改革的仁人志士被遺忘,黃晴美更是。吳清桂補綴了歷史的模糊篇章,以特殊的角度呈現一位可敬女性的時代像和人間像。

 

▎從「槍與玫瑰」到「椰子殼碗裡的青蛙」(吳豪人/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
本書是全球少見的「前妻為前前妻寫的傳記」。夫婿=男人鄭自才,變身為遠景、BGM(背景音樂)、跑龍套。其他同時代台灣菁英,「更無一個是男兒」。我雖也不幸生為男兒身,至少知道該從女性主義角度大大宣揚本書,肯定女性在社運中無私無我奉獻與成就。
儘管如此,在拜讀之餘,有一個疑惑,始終縈繞不去:無論是自傳、他撰、甚或做為學術研究領域,關於黃晴美或者黃文雄生平的書寫,在上世紀結束之前,早就應該問世、廣存、蔚為大宗了。而其實並不然。
黃晴美、黃文雄這一對特異的兄妹檔,均曾同意留下自傳有其意義。但似乎也都對於述而不作、委諸他人之手的「口述歷史」興趣缺缺。照我這個局外人看來,原因之一是他們都覺得寫自傳「重要但非當務之急」;原因之二是他們自己就是以文字表達思想的高手,根本無需如台灣各路賢達般的重金倩人大江大海、天下遠傳。
想像中(無論是我自己的想像、或者我想像他們兄妹的想像),黃晴美與黃文雄的「自傳」,與上述通篇第一人稱代名詞「我」如何如何的「我史」完全相反。
想像中,黃晴美與黃文雄的「自傳」,必然是將自己的存在:生命、思索、言論、行動,置諸世界史的脈絡中理解與敘述的。而且恐怕還得以學術研究的標準,作為書寫的方法論基礎。重點不是自己,而是從自己與身處的時代,群眾的互動,看出普世性的意義。
這種格局,很少人可以企及。或者說,可以企及之人,就不那麼急著寫自傳了。甚至,也終究不曾留下自傳。黃晴美便是如此。而我非常擔憂黃文雄,大家的Peter,最終也棄全世界的青蛙不顧。
在自傳問世之前,在學術界交出作業之前,這本《槍與玫瑰》,便是當今台灣社會如何認識與榮耀自家寶藏、自家英雄的代表作。既值得讚賞,也期待繼續被擴充、增補與超越。


▎聽見她們的無聲之聲(馮賢賢/紀錄片《那一槍》製作人、導演)
2018年,承蒙曾經留學瑞典的好友劉璐娜贈我一本《天涯‧人間‧晴美》。讀到黃文雄先生的敘述,才第一次認知到,刺蔣案的當事人並非只有男性,黃晴美也是積極參與者。她和黃文雄在行刺前一起做現場勘查,並將槍枝放在自己皮包裡帶至廣場飯店。事後的探監、救援、掩護逃亡等工作,她都在莫大的壓力下默默承擔起來。
但是在黃晴美去世前,除了事件關係人及少數圈內人知曉外,她作為革命同志的角色並未被揭露。她一直被視為黃文雄的妹妹、鄭自才的妻子,因刺蔣案被迫帶著孩子遠赴瑞典的一位刺蔣案「家屬」。
刺蔣案有女性革命者參與的這個發現,點燃了我的興趣。我想用紀錄片的形式,說一個有女性角色的抵抗故事,跟大家熟知的傳統男性英雄敘事做一個對照。這個故事若能將女性未被聽見的聲音採集出來,就會像陽光溜進縫隙,讓我們看見縫隙裡不曾想像的新鮮風景。
田調和拍攝開動以來,我們從黃晴美留下的幾篇文章開始,陸續挖掘出許多女性參與者的聲音。她們有的是革命同志,有的是救援的協力者,有的是黃文雄和鄭自才的家人。不論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家鄉台灣,每個人都曾經默默奉獻心力、付出代價而不求回報。
這些女性提供的歷史記憶,構成紀錄片《那一槍》很重要的敘事元素。而黃晴美,是付出最大代價、角色也最關鍵的一位。
吳清桂女士撰寫黃晴美的一生,正好和紀錄片《那一槍》互補。由於未能在黃晴美生前訪談她,紀錄片中她的故事只能透過其他間接手法呈現,而《槍與玫瑰》這本專書,可以提供讀者更多線索和細節,來認識這位膽識與行動力遠遠超越時代的不凡女性。
期待在我們這些故事的基礎上,未來還有人願意投入小說和戲劇的創作,不斷詮釋刺蔣案承先啟後的歷史重量,以及黃晴美這位勇敢的女性不可磨滅的角色。

 

▎期待本書能刺激對社會運動者黃晴美的研究(黃文雄/黃晴美長兄)
去年年初,我在新店的家失火。火從後院的書房燒起。電腦、書籍、文件付之一炬。自從1996年偷渡回國,我瘋狂於「社運建國」,直到2017年左右,八十幾年來累積的各種疾病一一附身,養病之餘,才有時間開始起草久已想寫的回憶錄筆記;這些筆記自然也通通燒光,包括我妹妹晴美的部分。
我已經開始重寫,但85歲的多病老人寫起來一定很慢,甚至還有被迫中斷的危險。所以我很高興看到吳清桂女士寫出《槍與玫瑰》。
過去並不是沒人以散篇寫過黃晴美,但是都碰到兩個問題。第一是傳統文化對女性的偏見;女性只能以「賢妻良妹」擔任「含辛茹苦」的附屬角色。其次,有關424的資料太少。直到2018年晴美逝世,才有一本黃晴美紀念文集(《天涯・人間・晴美》,前衛出版)大大有助於大家對她有更切實、合理的認識。
5年後,我們又有這本另開路徑的本書。作者雖然在1973年才聽到424,但後來成為鄭自才第二任妻子,一度住過瑞典,兩家來往,和晴美是朋友,也上過黑名單。這是個獨特的觀察體會角度,希望讀者好好欣賞這部頗具抒情風格的類回憶錄。
我也希望本書會幫忙刺激對晴美的研究,尤其做為社會運動者的晴美。1972年美國政府(背後還有國民黨政權)企圖從瑞典引渡鄭自才回美國,從瑞典到英國,有一場跨國拯救阻擋運動,是當年有名的國際事件(其法律面曾列入「英國人權六十案」)。
本書對這個長達一年的過程有所描寫,但因為資料缺乏,沒寫到晴美在這個跨國運動中的角色以及過程,想像一下,一個154公分的「小女孩」在這場424的延長賽的過程裡,期待有社運研究者願意一試,也希望早有這一天。

 

▎Reflections about mom(Jeanne Ching Cheng 黃晴美的女兒)
I remember mom as a positive person, who always saw the positive side in life. As a child I knew mom didn’t have much money, but we always ate tasty food, had ok clothes, did fun things on vacations, participated in different activities after school. When I got older, I gradually realized mom used the cheapest foodstuffs, seldom bought new clothes for herself, she often mended our clothes and she still looked stylish. Mom held birthday parties for us and our friends with a small simple cake, but the guests really appreciate and thought fried rice with ketchup, serve as a dome was really festive.
I seldom saw her sad or angry. She had so much patience and handled malice with kindness. Once a boy followed us and teased us by mimicking Chinese and making faces for quite a while. I felt offended, irritated, and upset. Mom´s solution was to walk to the boy with a sincere smile and from her heart, greeted him with a kind voice, presented herself and said: - I heard you tried to speak Chinese. Do you want to learn? I can teach you. The boy looked embarrassed, said no thank you, and left.
Teaching was mom’s passion, she really engaged herself in it and constantly developed the Montessori material she used and made her own as well. Using nice and clear images, logical layout, tactile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feedback from the children’s interaction when working with the material.
When mom ended her position as Montessori teacher she started to work as a home-language teacher in Mandarin, Swedish and English, teaching students 7 to 15 years old, who didn’t have Swedish as first language. Children who spoke mother tongue with either parent had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home-language lessons. Another criterion to hold a class was the requirement of at least 5 students at the same school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Mom’s task was to maintain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knowledge in Mandarin as well as helping them understand all other school subjects. Often the students in the same class were of different ag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is is a big challenge for any teacher. Mom was very determined to help all students and she was a very appreciated teacher. When students’ families were struggling with the Swedish social system, she helped them too, outside her ordinary employment.
When I was in senior high school mom studied linguistics at Stockholm university, with a goal to develop grammar for the Taiwanese language, since there was no formal or official grammar. Her plan was to stay in Taiwan during the Swedish winter to do this work. However, Jay and I were so integrated in Swedish society and mom didn’t want to leave us nor force us to move to a country we had not been to or understood the language. I understood the sacrifice she made.
As an adult I have thought about all the men who put their cause/goals before their children. How did they reason? Did they believe they were unimportant to their children? Didn’t they understand that children also need the everyday interaction and small joyful moments, also with their fathers?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parent is fighting for democracy or freedom of speech which benefits many more people. Rationally and morally, that would be a more important choice. But as a child you feel less important and less appreciated.
Before mom got Alzheimer’s she reflected on 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N.Y. action and the time after. At that time I was not aware of many details. Mom said she was surprised she had so much fighting spirit within her. Fighting for dad when he was in prison, getting integrated in a new country and society, working to pay rent and food, making sure her kids were ok at school and with friends. That was mom, she saw what was needed, made up a plan to enable
the situation and just realized it. Obviously she also had help from many kind Swedish people.
A lot of mothers, like my mom, have causes/goals that benefit many people, but they back off and put themselves in 3rd place. In the future I hope parents who have important causes can find means to be both present in their children’s everyday life as well as working with their causes.


 

目次

|推薦序|刺蔣案背後一位堅強的女性/王秋森
從「槍與玫瑰」到「椰子殼碗裡的青蛙」/吳豪人
聽見她們的無聲之聲/馮賢賢
期待本書能刺激對社會運動者晴美的研究/黃文雄
|推薦語|黃晴美是台灣近代偉大革命家
江仲驊‧范巽綠‧施逸翔‧張育萌
陳耀昌‧陳儀深‧蔡喻安

|前 言|我和晴美的約定:向革命女英雄致敬

01 隕落
北國冰冷的空氣在2018年1月30日帶走了晴美,因為大動脈病變無力挽回,默默在他鄉離大家遠去……
夫婿培熙
女兒日青
兒子日傑
在兒孫陪伴下,快樂度過後半生
守靈,從此永存心中
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
隕落他鄉的俠女
台灣人的追思


02 竹塹之女
1939年平安夜,正當世人為耶穌誕生傳唱佳音的同時,晴美降臨到新竹黃家,報了佳音……
平安夜佳音
阿公和多桑
卡醬是新竹內公舘大家族林占梅三世長孫女
台灣的政治環境
多桑是從事水利工程的文官
黃家兄弟齊心救父
支撐全家的卡醬,是孩子們的重要依靠
叛逆,不甘被重男輕女觀念束縛
文雄阿兄是影響晴美最深的人
以優異成績畢業師範大學、取得留美獎學金


03 留學風潮
晴美帶著滿滿的期待和夢想,飛到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後來在文雄阿兄的見證下,完成終生大事……
飛躍的留學美國夢
愛情來敲門
婚禮上,阿兄代表父母見證晴美的人生大事


04 蛻變
不願屈服於只留守在家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晴美讓女兒受蒙特梭利幼兒教育,自己取得教師資格……
婚後的遷移及思想變動
開啟女性思想的鑰匙
建國工作與育兒兩難
紐約家居及知識追求
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人權與獨裁的距離
她的客廰布條工廠
紅葉少棒用棒球帶台灣走上國際


05 1970年424的春雷
4月24日那天,槍枝放在晴美的皮包裡,她拿出槍交給阿兄那一刻,動作鎮定自然,眼角泛著淚光……
海外台灣獨立運動
蔣經國訪美及台灣人的抗議活動
刺蔣行動之心路
阿美是424行動的執行者
革命槍枝
誰來開「那一槍」?
驚聳的「那一槍」!
讓我像台灣人一樣站起來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
槍枝和離別淚珠


06 那一槍
「那一槍」驚心動魄擊出後,阿兄和夫婿雙雙被捕,她有兩個稚兒要照顧,還有來自四面八方各種壓力……
槍響後的蔣經國
阿兄和夫婿雙雙被補,必須展開救援行動
在內心煎熬和時間催促下完成探監
感人的海外台灣人積極參與救援
那一槍的後續
人權律師幫助成功獲得保釋
保釋後,繼續參與台獨運動
艱難時刻考取蒙特梭利教師資格
棄保逃亡
一家三人都是革命行動者
跟國民黨政府鬥智的妙計


07 救夫
自424後,晴美連接從美國「大墓」看守所,到瑞典監獄,再到英國監獄,一路展開救夫的司法救援行動……
獨盟的分裂
流亡瑞典
美國向瑞典提出無理引渡
在監獄外絕食抗議
丹麥機場急救,轉送英國監獄
引渡訴訟列入英國人權60案
美國法院判決有罪,發送歐本監獄
探監之路迢迢
日青、日傑獄中驚魂,險誤秘密行程
感謝王秋森、張維邦二位教授


08 流浪者之歌
近30年的流浪生活,晴美沒有被擊倒,她把他鄉變故鄉,努力用心生活……
與台灣家人重逢的喜樂和哀愁
槍響後的台灣家人
再度離別的苦
刺客和阿母
最後的黑名單
阿美的異國生活


|後記|槍與玫瑰:永遠的勇者
|附錄一|黃晴美大事記
|附錄二|學者專家、好友追思文摘錄
廖宜恩.周婉窈.陳翠蓮.林秀幸.藍士博
陳婉眞.張文祺.陳豐惠.王貞文.劉璐娜
|附錄三|這就是我的母親/鄭日青
|附錄四|吳清桂小傳:流浪,竟然是歸宿
|附錄五|溫柔堅定的母語運動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266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