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歐洲史:羅馬帝國覆滅後的歐洲(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14620634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作者:(法)弗朗索瓦‧基佐
出版日:2022/03/01
裝訂/頁數:平裝/328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文明是歲月在黑夜裡的燈塔,它將各個時代聯繫在了一起。
本書根據1828年基佐於巴黎大學的授課講義編譯而成,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回溯了歐洲文明的進程。全書共十四講,講述了從羅馬帝國的覆滅開始,一直到19世紀歐洲歷史的發展。
在書中,作者回顧了構成歐洲近代社會的主要元素,比如:封建貴族、教會、市鎮和王權。他研究了這些元素或是相繼發生,或是同時進行的發展過程以及這些元素在歷史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變體。他探尋了在諸如宗教戰爭、16 世紀宗教革命和17 世紀英國革命這類改變了世界面貌的大事件中,各個元素帶來的影響。
同時,作為各種社會制度和體系的試驗場,歐洲也經歷了與各種外來文明的融合,實現了進步與發展,進一步喚醒了人的意識,終形成了現代歐洲文明的雛形。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基佐:
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主要從事歷史研究和教學,著有《歐洲代議制起源史》《法國史概論》《有關英國革命回憶錄集》《英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在位時期英國革命史》和《法國文明史》等。
譯者:
楊燕萍:
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講師,曾譯有《有毒的話語》。
名人/編輯推薦
◎從羅馬帝國的覆滅到法國大革命,一場跨越1300年的歷史文化之旅
◎從黑暗時代走向光明,什麼才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標志?
◎從社會的角度講述人類文明的發展,歐洲何以成為各種社會制度和體系的試驗場
◎法國史學奠基人、法國首相基佐為你講述歐洲文明的近現代起源
◎全彩四色印刷,71幅油畫全方面還原時代氛圍感
我認為“文明”這個詞首先應該涵括進步和發展這一事實。進步和發展喚醒了行進中的人的意識,促使人類去改變現狀而不是更換居住地,擴大並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在我看來,進步和發展是文明這個詞所包含的根本的含義。——弗朗索瓦·基佐
序
近代歐洲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在我看來,文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自身的發展;社會、政治上的發展和內部的、精神思想上的發展。——弗朗索瓦·基佐
本書根據基佐於1828 年在巴黎大學時的授課講義編譯而成,基佐在本書中回溯了歐洲文明的進程,從羅馬帝國的覆滅和蠻族的入侵開始,一直到19 世紀。
歐洲文明自米諾斯文明始,迄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經過希臘的奠基、羅馬的發展,逐漸有了近代歐洲文明的雛形。476 年,西羅馬帝國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罷黜,後世常將之視為西歐奴隸社會結束的象徵。此後,羅馬逐漸走向衰落,歐洲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大部分人都將近代歐洲文明視為古代希臘- 羅馬文明的直接延續,基佐在本書中對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從人文與社會的角度解釋了近代歐洲文明體系的形成。他將近代歐洲文明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蠻族入侵到宗教戰爭(5 世紀到12 世紀);宗教戰爭結束與君主制崛起(12 世紀到16 世紀);文藝復興開啟,封建社會結束(16 世紀到19 世紀)。
近代歐洲文明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是一種多元化的融合性產物,羅馬帝國留下的市鎮制度、蠻族入侵帶來的封建制度以及基督教會為民眾帶來的心靈力量,等等,這些要素相互作用促進了近代歐洲文明的形成。
除此之外,他在書中還回顧了構成近代社會的主要元素,比如:封建貴族、教會、市鎮和王權。他研究了這些元素或是相繼發生,或是同時進行的發展過程以及這些元素在歷史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變體。他探尋了在諸如宗教戰爭、16 世紀宗教革命和17 世紀英國革命這類改變了世界面貌的大事件中,各個元素帶來的影響。他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在歷史的進程中秘密發生的融合和內部的轉變,描述了在中世紀互相爭鬥的各個元素如何逐步被瓦解,並終分化成了近代社會中的兩股重要力量——人民和政府。路易十四的統治以及他與威廉三世長期的對抗,還有18 世紀的法國,這些一直都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和核心,影響深遠。
本書在新版編輯過程中,選取了大量歷史同時期(5 世紀到19 世紀)的油畫作品,包括宗教、人像、城市及戰爭等,以還原當時的景象。
本書是研究歐洲歷史和文明史的重要書籍。短短幾行字實在無法概括我們能從本書中學到的知識,敬請廣大讀者通過閱讀來一探究竟。
目次
講 何為文明
第二講 古羅馬文明在近代歐洲的遺珠—市政體系
第三講 歐洲是各種社會制度和體系的試驗場
第四講 封建制度的功與過
第五講 教會與世俗權力
第六講 教會與人民群眾
第七講 市鎮文明
第八講 宗教戰爭
第九講 不簡單的君主制
第十講 歐洲文明的內部協調
第十一講 十五世紀歐洲的新面相
第十二講 十七世紀的歐洲改革
第十三講 英國革命
第十四講 法國在歐洲文明進程中的角色
書摘/試閱
第四講 封建制度
我們已經研究過了在羅馬帝國衰落後,歐洲在現代社會的個時期,也就是野蠻時期時的狀態。我們已經知道在這個時期接近尾聲的時候,在十世紀初的時候,個發展起來並占領了歐洲社會的制度體系是封建制度,它誕生於野蠻之中。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封建制度。
我覺得沒有必 要再次強調我們關注的不是這些事件的故事情節。關於封建制度的命運我也沒有什麼好講的。我們要關注的是文明的歷史,這才是我們扒開外皮要去尋找的那個廣泛的、被隱藏的事實。
因此,所有的大事件、重要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走過的不同階段都不是我們觀察的重點,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它們與文明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去探究它們憑什麼屈服於或打敗了文明,它們為文明帶去了什麼,它們又回避了文明的哪些影響。我們要從這個角度去觀察封建制度。
在這門課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確定了文明的定義和它的元素,我們知道了文明既存在於人自身的、個人的、人類的發展當中,也存在於社會的、有形的環境的發展中。每當我們在面對一個事件、一種制度、一種世界所處在的廣泛的狀態時,我們就要問問:文明是如何促進或阻礙了人類的發展?文明是如何促進或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首先要明白,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碰到道德哲學中的一些經典問題。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事件、一個制度是如何為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我們就需要知道什麼是人類和社會真正的發展,哪一些發展是迷惑人的、不合理的,帶來了破壞而不是完善,導致了倒退而不是進步。
我們不能去逃避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不去直面它,我們就只能肢解掉、削減掉我們的想法和事實本身。但是,世界現在所處的境況要求我們一定要接受哲學和歷史這種不可規避的聯合,因為這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之一,甚至可能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點。我們應該同時考慮、同時調動起科學與現實,理論與實際、法規與事實。不過直到現在,這兩者都還是獨立存在的;這個世界已經習慣了看著它們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互不了解,互不相見。當學說、思想想要融入到事件當中,去影響世界時,它們只能借由狂熱崇拜的形式和力量去達成這個目標。一直到這裡,對人類社會的統治和對一切人類事務的領導都還是被兩種勢力所切割:一種是信徒,是對一般理念和觀點學說有所了解的人,是狂熱分子;另一種則是對理性原則一竅不通的人,是被環境所支配的人,這些人在十七世紀也被稱作貴族、放縱之人。這種情況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不管是狂熱分子還是放縱之人,他們都不再是社會上的主流。現在,如果想要支配和管理別人,想要在眾人之中占據統治地位,需要同時了解和知道一般理念與環境背景,需要同時考慮理論與事實,需要尊重真理與需求,需要遠離狂熱分子的盲目與放縱者的傲慢。是社會環境的改善和人類的精神發展把我們帶到了這一步:一方面,人類的精神思想得到了解放和提升,能夠更好地理解一切事物,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把所有的東西組合到一起;另一方面,社會得到了完善,更加接近真理,事實也能夠更加靠近原理,雖仍有極大的不足,但也不至於在做比較時讓人心生氣餒和厭惡。我會順應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習慣和需求,先講一講外部環境,然後再講一講各類思想理論,從事實陳述過渡到學說問題。也許目前人類所處的這種精神狀態為我選擇這種論述方法又多添了一個理由。從不久前開始,人們公然地表現出了一種對於事實,對於實際的一面,對於人類事務中積極面的喜愛,甚至是偏愛。我們曾經因為一般理念和理論的專制而感到痛苦,這種專制曾經在某些方面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從而招致了我們對它的不信任。因此,人們開始更傾向於去參照事實、特殊環境和理論的具體實踐。這是一種新的進步,是邁向真理的一大步。只要我們不被這種偏好吞沒,不被它牽著鼻子走;只要我們沒有忘記唯獨真理可以支配這個世界,而事實的價值在於將真理表達出來並逐步靠近真理;只要我們記得所有真正的偉大和繁盛的生命力都來源於思考,就可以了。歐洲文明就是這樣的,它從來不缺乏偉大的思想,它總是充滿了各種的想法。在法國社會當中,人類精神思想的力量非常強大,可能要比其他地方的更強大。法國不應該丟失它的這種優勢,它不應該陷入這種有點低級、有點物質的精神思想狀態,那不是它的特點。法國至少應該要保持智能和觀點學說從古至今在它的社會上保有的位置。
所以,我們不會逃避哲學和一般性問題,我們也不會刻意找這類問題。不過當我們被帶到這些問題面前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淡定地去處理它們。在研究封建制度和歐洲文明史之間的關係時,這樣的機會可不止一次。
在十世紀的時候,封建制度是必要的,而可能存在的社會狀態,就是普遍地去建立封建制度。野蠻在哪兒止步,封建制度就在哪兒開始成形。在剛開始的時候,人類只帶去了混亂,所有的統一,所有一般性的文明全都消失不見;社會從各個方面開始瓦解,一些小型的、模糊的、獨立的、不協調的社會被逐步建立起來。當時的人們認為一切即將瓦解,世界將全面進入無秩序的狀態。你們去看看那個時候的詩人或是作家寫的東西,他們都認為世界末日要來了。這個時候封建社會出現了,它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存在於之前那個社會裡的所有元素都重新進入到了這個新社會當中,所有事物都採用了新社會的組織形式,哪怕是那些對這個新制度感到非常陌生的元素,教會、市鎮、王權,都不得不調整自己以便去適應它。教會變成了封建君主和封臣,市鎮有了封地領主和封臣,王權隱藏在封建君主的背後。這時候所有東西都能以封地的形式被授予給他人,不僅僅是土地,還有某些權利,比如森林砍伐權和捕魚權。教會用封地來發放酬金、洗禮的費用以及婦女的安產感謝禮。人們還會用封地來分發錢財和用水。社會上所有的一般性元素也都進入到了封建制度這個框架當中,一些微小的細節以及公共生活中細枝末節的地方都變成了封建制度的一部分。
看到封建制度的形式控制了一切,我們可能會在時間認為封建主義根本的、重要的理論也在各地占據了主導地位。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個機構組織以及各種與封建制度相異的社會元素雖然採用了封建制度的形式,但卻沒有丟掉它們的本質和它們自己的理論。封建教會仍然受到神權思想的控制。為了推廣神權思想,教會聯合了王權、教皇、人民,持續不斷地在嘗試推翻封建制度,雖然它自己本身就帶著封建制度的印記。王權和市鎮也一樣:王權中帶有君主制的思想,民主思想繼續在市鎮占據著主導地位。雖然自身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但歐洲社會中的各個元素一直在努力擺脫這種與它們真實的本性不相符的形式,極力尋找一種與它們自己的理論和需求相配的形式。
在了解完封建制度的普遍性以後,注意不要由此對封建主義的普遍性作任何結論,也不要不加區分地就去研究封建主義。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個制度,梳理和評判它在現代文明中的作用,我們要注意形式和理論的協調,要按照人在封建制度中的不同等級來研究它。這才是封建主義的精髓所在,我們的研究也將從這裡開始。
我之前說精神思想方面的問題很重要,切不可遺漏。其實還有另一種完全相反的觀察順序,我們常常遺忘了它。我想說的是社會的物質條件,是新的事實、變革以及新的社會狀態給人類生存和生活中帶來的物質變化。我們有時候都沒有意識到,也不太會經常問自己,世界上發生的這些重大事件給人類的物質環境以及人類關係的物質面帶來了哪些改變。但這些改變所帶來的影響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大。有誰還不知道我們花費了大量的力氣去研究氣候的影響?孟德斯鳩也認為氣候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只考慮到氣候對人產生的直接影響,那麼它的影響範圍可能還沒有那麼廣,對它的評估也會比較困難或者模糊。但如果我們去考量氣候產生的間接影響;比如在一個炎熱的國家裡,人們都是露天而居;而在寒冷的國家裡,人們則閉門不出;在這兩個國家裡生活的人飲食習慣也完全不一樣。這些事實都非常重要,它們表明了物質生活的小小改變,就能對文明造成極大的影響。所有重大的改革都會給社會帶來這種的改變,我們對此要多加重視。
封建制度的建立也帶來了一種變化,其重要性不可忽視。它改變了人口在領土上的分布。之前,封建地主和君王們比較習慣跟很多人群居在一起,或是定居在市鎮裡,或是以幫派的形態在各地流浪。封建制度建立以後,這些人便開始獨自居住在自己的住所當中,跟其他人保持很遠的距離。你們應該能隱約看見這種變化給文明的進程及其特點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社會優勢和對社會的統治突然從市鎮轉移到了鄉下,個人財產從此優先於公共財產,個人生活也從此優先於公共生活。這就是封建社會帶來的種影響,一種完全物質上的影響。我們越是深入研究,就會有越多的影響展露在我們眼前。
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社會本身吧,看看它在文明史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先來看看封建主義簡單的、原始的、根本的元素。仔細地觀察一下一個在自己的封地上生活的人,看看以他為中心形成的小社會是什麼樣的,這個小社會又會對組成它的元素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一個人在一片地勢高的、孤立的區域定居了下來,他會注意維護這片區域的安全和強大,並在這裡建立起他的邸宅。他都跟誰一起在這兒生活呢?和他的妻兒,可能還會有一些沒有能夠成為封建地主的自由人,這些人依附於他,並繼續與他生活在一起。這是邸宅內部的情況。在它的周圍,它的腳下,聚集了一小部分移民和奴隸,他們耕種著這位封地主的土地;宗教在這群地位較低的人群之中建立起了教堂,並把教士帶到了這個群體當中。通常來說,在封建制度的前期,教士既是管理封建主邸宅小教堂的神甫,也是管理村莊教堂的神甫。不過在某一天,這兩種角色被分開了,村莊有了它自己的神甫,神甫居住在教堂的旁邊。這就是基本的封建社會,或者說是組成了封建制度的小分子。我們首先要研究的也是它,而且有兩個問題要回答:我們從其中可以得出關於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哪些信息?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去我剛才提到過的那個小社會中尋找答案,而且這個答案是可信的,因為這個小社會就是封建社會的真實概貌和典型。封建地主、在封建地主的領土上生活的人以及教士,這就是封建制度。我把王權和市鎮這兩個獨立於它們的異類元素拿掉了。
我們再繼續觀察這個小社會,件讓我感到驚訝的事情就是在封建地主自己以及他周圍的人的眼中,他非常重要。在野蠻生活中,占據主流的是個人的感受和個人的自由,然而在封建制度中卻是另一種情況:主人、一家之主以及封建地主非常受重視,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種優越。這種優越很特別,跟其他文明中的優越不一樣。我給你們舉個例子。以古代的貴族制度為例,比如一個羅馬貴族,跟封建地主一樣,他是一家之主、主人和上層人員;他信教,是家中的教皇。但是,這種宗教上的重要性源自外界,而並非完全來自於他個人本身;他從上蒼那兒獲得了這種重要性,他是上帝委派的代表,他要向世人闡釋相關的宗教信仰。這個羅馬貴族還是一個聯合會的成員,會裡的成員們都住在同一個地方,相當於他是元老院的成員。這又是外界,是他所屬的聯合會給他增添的一種重要性。這種重要性是別人給的,是他向別人借來的。古代貴族的重要性帶有宗教性和政治性,它通常依附於一個職位或是一個組織,而不是個人。而封建地主的重要性則完全是個人的,他沒有從別人那裡獲得任何東西,他掌握的所有的權利和勢力都來自於他一個人。他不是教會的行政管理人員,也不是元老院的成員;他的重要性源於他這個人,源於他本身,源於他自己。這種情況下,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的人自己該受到多大的影響啊!他的靈魂深處該生出怎樣的自豪和驕傲,或者說是蠻橫無理!沒有在他之上、比他級別更高的人,他代表的就是他自己,在他周圍,沒有跟他同級的人,沒有一部有力的公法可以約束他,沒有任何外部元素可以影響他的意願,能夠阻礙他的只有他自己能力的大小和危機的出現。以上就是這種優越所造成的人類心理狀態的特點。
這種情況還造成了另一種同樣嚴峻的後果,它很少被人注意到,我想說的是封建家庭意識的特點。
讓我們來看一眼各式各樣的家庭體系。首先來看一下族長制的家庭,我們可以在《聖經》和西方的建築中看到它的模型。這樣的家庭人口眾多,相當於一個部落。一家之長,也就是族長,與他的孩子和近親生活在一起;幾代人都圍繞在他身邊,這些人既是他的親人,也是他的仆人。這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有著共同的利益,做著相同的事,過著同樣的生活。這不就是亞伯拉罕、阿拉伯族長和部落頭領的情況嗎?他們的生活場景就是對這種族長制生活的重現。
另一種家庭體系是氏族部落,我們在蘇格蘭、冰島以及大部分的歐洲地區可以找這種小型社會的模型。它不再是族長制家庭,在這裡,首領的地位跟其他人的非常不一樣。首領過著跟別人不一樣生活,他遊手好閑、好戰尚武;其他人都得服侍他,替他耕種土地。但是,他們的族源是相同的,他們擁有同樣的姓氏,相互之間是親屬關係,遵循著同樣的老傳統,分享著共同的記憶;成員之間的深厚感情在他們中間建立起了某種心靈上的聯繫和某種平等。
這是歷史上出現過的兩種主要的家庭社會類型。那我問問你們,它們是封建家庭體系嗎?當然不是。乍一看,封建家庭體系跟氏族部落有點聯繫,但實際上它們的差別卻要大得多。在封建家庭體系中,圍繞在封建地主身邊的人都是陌生人,他們跟封建地主的姓氏不同,他們之間並非親屬關係,也不存在任何歷史上或情感上的紐帶。封建家庭體系也不屬於族長制家庭,封建地主過的生活與他周圍的人不一樣,他不用像周圍的人那樣去幹活,其他人在耕地的時候,他則日日遊手好閑、好戰尚武。封建家庭中的人口不多,它不是氏族部落,它僅有嚴格意義上的家人,也就是一家之主的孩子和妻子;封建地主不跟其他人住在一起,他住在自己的城堡裡,移民和奴隸與他沒有任何聯繫;他們的族源不同,生活的環境也非常不平等。封建家庭體系就是五六個人擁有一種比別人更高、不同於別人的地位。當然,它還有另一個特點。封建家庭是狹隘的、集中的,它不斷地在尋求保護,一直保持著警惕,甚至連它的仆人們都要與它隔離開來。家庭的內部生活和家風家教在這裡非常重要。我知道一家之主好戰喜獵的衝動和習慣為家風家教的發展帶來了障礙,但是這個障礙終將會被克服。這個一家之主能經常回家,他能在家裡看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們就是他永恒不變的社會,他們永遠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命運。家庭當然對一家之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此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證。女性的重要性難道不就是在封建家庭的內部發展起來的嗎?在所有的古代社會當中,沒有家庭意識的除外,在家庭意識很強的古代社會當中,比如生活在族長制下的女性,她們的地位遠遠不如生活歐洲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女性的地位獲得這樣的改變,她們的生活環境得到這樣的改善是因為發展,是因為家風家教在封建社會中的盛行。我們曾經以為這種變化源於古日耳曼人的道德風俗,以為生活在叢林中的日耳曼人為了民族的利益而對女性產生了尊重。就像塔西佗[1]說的那樣,日耳曼人的愛國精神把他們關於兩性的道德風俗提升到了何等的高度,這是一種多麼原始和不可磨滅的純潔。然而這只是空想罷了!我們在很多蠻人或野人的故事中會看到一些跟古代日耳曼人相似的情感觀念和和風俗習慣,以及一些類似於塔西佗說過的那樣的話。但其實這一點也不原始,它也不是某個種族的專屬。歐洲女性重要性的提升是因為受到了嚴格的封建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是因為社會的進步和家教家風的盛行,而家風家教的盛行很早地就成為了封建制度的主要特點。
再然後,在社會中明顯占據了主要地位的繼承和延續香火的觀念也證明了家庭的重要性,而且這兩樣也是封建家庭的特點。繼承這一觀念是家庭觀念所固有的,但它在封建制度下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展。這其實跟家庭獲得的財產的性質有關。封地跟別的財產不一樣,它時時刻刻需要一個主人來保護它,為它做事,替它履行相應的義務,保持它在全國地主總會中的地位。由此也產生了存在於現主人和封地、未來的主人和封地之間的某種認同。
這使得原本就很親密的封建家庭中的家庭關係變得更加的牢固和緊密。
現在,讓我們走出封建地主的邸宅,來到圍繞在他周圍的這些人當中。在這裡,一切事物都呈現出另一種面貌。人的本性很善良,而且非常有活力。當人在某種社會環境中待了一段時間以後,無論條件如何,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凝聚起來的人們相互之間一定會產生某種道德牽連、某種保護欲、仁慈和喜愛。人就是這樣步入了封建社會。毫無疑問,在經歷了一段時間以後,農奴和封建地主之間會形成某些道德聯繫和情感習慣。不過,這與他們各自的社會地位無關,這種情況的出現並非是因為受到了某種社會地位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們只看社會地位的話,它其實是有很多缺陷的。封建地主和農奴在思想道德上沒有任何共同之處;農奴只是封建地主地產的一部分;他們是他的財產;財產這個詞裡包括了當今被我們稱為公共主權和私人財產名下的所有權利,制定法律的權利、征稅的權利、懲罰的權利,以及占有和販賣的權利。在地主和替他耕地的農奴之間,至少在跟農奴相關的法律規定中,農奴沒有任何權利,沒有任何保證,也沒有任何社會生活。
我認為,也就是因為這樣,生活在鄉下的人民才會一直對封建制度、對它的名字和這段記憶懷有一種巨大的、不可磨滅的仇恨。在以前,人們也曾遭受、習慣甚至接受了某些沉重的壓迫,這些壓迫來自於神權政治或君主統治。然而,這些壓迫卻不止一次獲得了人民的承認和喜愛。與之相反,封建制度的壓迫一直受到排斥和憎惡。它雖然影響了人們的命運,但卻沒有征服他們的靈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神權政治或君主制度中,權力的實施依靠的是某些共同信仰的支撐,它的實施物件包括了統治者和普通百姓;統治者是統治權的代表和使者,他的一言一行遵循的是神意或某種普遍的思想觀念,而不是他自己個人的意願。在封建制度中則是另一種的情況,在這裡,壓迫是個人對個人實施的權力,是個人意願的反復無常。因此,人類永遠都不可能接受它。無論在哪兒,一個仆人在他主人的身上看到的只是一個人,如果強加在他身上的意願僅僅是一種人的、個人的意願,就跟他自己的個人意願一樣,那麼他就會憤怒,就會開始無法忍受這種奴役,除非有人拿枷鎖來鎖住他。以上就是封建權力獨特的、真實的特點,也是人們一直憎惡它的原因。
哪怕在封建制度中添加宗教元素也很難減輕它所帶來的沉重壓迫。我不認為在我剛才描述的那種封建社會當中,教士能發揮很大的影響,他無法成功地合法化地主和下層人民之間的關係。教會對歐洲文明的影響至深,但它靠的是一種更為廣泛的方式,靠的是改變人們普遍的觀念。當我們進一步觀察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時,我們會發現教士在地主和農奴之間的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甚至常常連他自己都低人一等、粗鄙無禮,就跟農奴們一樣;他既沒有條件也沒有手段可以去對抗地主的狂妄自大。也許他沒有丟掉自己的本職工作,他是能在底層人民中發展並維護某種精神生活的人;也許他給這個社會帶來了一些安慰和光亮,但是,我認為他並沒有為社會的發展做出很多的貢獻。
我們剛剛研究了封建社會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展示了封建制度給封建地主自己,給他的家人以及生活在他周圍的人民所帶來的影響。現在,讓我們走出這個限定。在某一片土地上生活著來自多個封地的人,多個相同的或不同的社會同時並存,相互之間存在著某些聯繫。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後來怎麼樣了?他們所處的這個廣闊的社會又對文明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再來觀察一下:封地地主和教士都生活在一個廣泛的社會裡,來往頻繁。但是,那些移民和農奴可就不一樣了:在那個時候,居住在鄉下的人總是被稱作,比如說人民;這類詞的含義很泛,它們看上去似乎是把所有的這些人也都劃入了上述的那個廣泛的社會裡,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這些生活在鄉下的人們根本就不屬於任何一個廣泛的社會,他們的存在地區性的。在他們所生活的那片土地之外,他們與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對於他們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共同命運,也不存在國家這一概念,他們離人民這一定義還相差甚遠。人們從整體上談到封建組織時,它的主體實際上只有封建地主。
[1] 塔西佗:古羅馬偉大的歷史學家。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