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730112226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王先霈
出版日:2007/08/01
裝訂:電子書
版次:1版
商品碼:2222221134885
定價
:NT$ 245 元優惠價
:80 折 196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詩學一般是理論形態,以理論著述的形式存在著,但詩學還存在于傑出詩人、傑出的文學藝術家的作品之中。本書拈出中國古代詩學的若干理論範疇加以解說,並聯繫具體作品,針對具體的創作和欣賞實踐,結合西方詩學來闡發中國古代詩學的現實意義,從而使讀者加深對古代詩歌乃至對古代文學藝術的理解,增添閱讀和鑒賞的趣味。本書是“名家通識講座書系”之一,自2007年出版以來,印刷9次,受到大學師生、文學愛好者等廣大讀者群的歡迎。
作者簡介
王先霈,江西省九江市人,1939年7月出生。1960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出版社總編等職,兼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等職。長期從事文藝學研究。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993)、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93)、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一屆孺子牛金球獎(1995)、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藝創作獎(1996)、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1996)、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獎(1987、1989、2001)等。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孔子聽了((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中國古代先賢對文學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今天的青年學生,如果瞭解祖國文化傳統的這一部分,對於素質的優化,對於心理的健康,對於精神的豐富,會有很大的好處。
孔子聽了((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中國古代先賢對文學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今天的青年學生,如果瞭解祖國文化傳統的這一部分,對於素質的優化,對於心理的健康,對於精神的豐富,會有很大的好處。
目次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第一講 什麼是詩學
一 詩學在西方的起源和變遷
二 中國古代對詩學的理解
三 學習詩學和文藝欣賞的關係
第二講 體物與盡己
一 體驗論在中國古代詩學中的地位
二 體道和體物
三 盡己
第三講 神思
一 文學家的思
二 神思的基本涵義
三 神思的幾個特點
第四講 頓悟與漸悟
一 悟在詩學中的提出
二 悟的達成的兩種方式
三 頓悟與漸悟的互相依存
第五講 發憤抒情與悲音為美
一 發憤著書說的形成及其根據
二 悲音為美
第六講 虛靜與靜穆
一 創作主體的虛壹而靜
二 文本的靜穆境界
三 文藝欣賞給接受者“疏穢鎮浮”
第七講 物色移情
一 情由景生,辭以情發
二 比德於物,物移我情
三 我情注物,照之則美
第八講 意境
一 象之意和境之味
二 情之境和意之象
三 創作思維中的意與境
第九講 辭達與意在言外
一 文學家怎樣才算做到了辭達
二 言意之辯與言外之意
第十講 興、觀、群、怨
一 歷來對興、觀、群、怨的不同闡釋
二 興、觀、群、怨作為詩學概念的內涵
第十一講 賦、比、興
一 作為詩歌寫作手法的賦與作為文體的賦
二 比的特色及其分類
三 興的產生及其特色
第十二講 才性與風骨
一 才性的含義及其理論基礎
二 文氣說與才性論
三 才性與風格類型
四 風骨與陽剛之氣
五 陽剛陰柔與中和之美
第十三講 本色當行
一 以文為詩和以詩為詞的是非功過
二 對敘事文學風格的認識
三 戲曲文學的本色與藻麗之爭
四 小說和戲劇的結構技巧
第十四講 寫兒女之真情
一 對民歌的闡釋與“兒女真情”說
二 小說戲劇創作與“兒女真情”說
三 對於淫穢小說的辯護和批判
第十五講 知言、知人、知音
一 同嗜與異趣
二 孟子的“以意逆志”論和“知人論世”論
三 劉勰的“知音”論和“六觀”論
參考書目
後記
第一講 什麼是詩學
一 詩學在西方的起源和變遷
二 中國古代對詩學的理解
三 學習詩學和文藝欣賞的關係
第二講 體物與盡己
一 體驗論在中國古代詩學中的地位
二 體道和體物
三 盡己
第三講 神思
一 文學家的思
二 神思的基本涵義
三 神思的幾個特點
第四講 頓悟與漸悟
一 悟在詩學中的提出
二 悟的達成的兩種方式
三 頓悟與漸悟的互相依存
第五講 發憤抒情與悲音為美
一 發憤著書說的形成及其根據
二 悲音為美
第六講 虛靜與靜穆
一 創作主體的虛壹而靜
二 文本的靜穆境界
三 文藝欣賞給接受者“疏穢鎮浮”
第七講 物色移情
一 情由景生,辭以情發
二 比德於物,物移我情
三 我情注物,照之則美
第八講 意境
一 象之意和境之味
二 情之境和意之象
三 創作思維中的意與境
第九講 辭達與意在言外
一 文學家怎樣才算做到了辭達
二 言意之辯與言外之意
第十講 興、觀、群、怨
一 歷來對興、觀、群、怨的不同闡釋
二 興、觀、群、怨作為詩學概念的內涵
第十一講 賦、比、興
一 作為詩歌寫作手法的賦與作為文體的賦
二 比的特色及其分類
三 興的產生及其特色
第十二講 才性與風骨
一 才性的含義及其理論基礎
二 文氣說與才性論
三 才性與風格類型
四 風骨與陽剛之氣
五 陽剛陰柔與中和之美
第十三講 本色當行
一 以文為詩和以詩為詞的是非功過
二 對敘事文學風格的認識
三 戲曲文學的本色與藻麗之爭
四 小說和戲劇的結構技巧
第十四講 寫兒女之真情
一 對民歌的闡釋與“兒女真情”說
二 小說戲劇創作與“兒女真情”說
三 對於淫穢小說的辯護和批判
第十五講 知言、知人、知音
一 同嗜與異趣
二 孟子的“以意逆志”論和“知人論世”論
三 劉勰的“知音”論和“六觀”論
參考書目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