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我述說一些事情:聶魯達詩精選集(電子書)
70折

我述說一些事情:聶魯達詩精選集(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7031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 從聶魯達各階段名作中,精選一百二十多首詩作,一次遍覽聶魯達重要作品。

可愛的語字是浪花,是絲線,是金屬,是露珠;它們光潔如象牙,芳香若花草,像鮮果,海藻,瑪瑙,橄欖。
──聶魯達

《我述說一些事情》一書敘述了聶魯達一生對世界的愛,對自然的愛,可謂一闕綿綿不斷,對詩、對所愛的人以及大地與生活的深情、動人戀歌。
──陳黎

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聶魯達,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他的詩作甚豐,詩貌繁複,既個人又公眾,既抒情又史詩,是世界各地讀者取之不盡的智慧和喜悅的泉源。
從情感豐沛、積極樂觀的聶魯達,用充滿自信的宏亮聲音對我們說話;到生命將盡「夕陽下的老人」,他對孤寂、時間發出喟歎,並企圖攔阻歷史的洪流以及生命流逝的軌跡。本書呈現了聶魯達人生各階段,從第一本詩集《霞光集》,就倍受矚目。第二本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則是情詩詩句「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的出處,也是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充滿耐人玩味的美麗與哀愁。之後他輾轉從南美洲來到東方,在仰光、可倫坡和爪哇等地生活,因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距、剝削和貧窮的異國現象,使他感受到孤寂而寫下了《地上的居住》。隨著年紀增長與局勢的變遷,他的創作有了變化。
長篇史詩《一般之歌》流露出對生命,對事物的喜悅。以及膾炙人口的情詩作品《船長的詩》、《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亦是中年的他與第三任妻子瑪提爾德.烏魯齊雅戀愛所寫的。晚年的創作除了自然詩外,政治和歷史也常入於詩作之中,包含死後出版的《海與鈴》、《疑問集》、《精選的缺陷》……。
本書選輯了聶魯達各階段名作一百二十多首,由詩人陳黎與張芬齡精心譯成,讀他的詩我們感覺自己又重新回歸生命最質樸的天地,跟著人類的夢想和情愛一同呼吸,一同歌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
智利詩人聶魯達是一九七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情感豐沛的聶魯達對世界懷抱熱情,對生命充滿探索的好奇心,對文學創作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因此能將詩歌的觸角伸得既深且廣,寫出《地上的居住》、《一般之歌》、《元素頌》、《狂想集》、《黑島的回憶》、《疑問集》等許多動人的土地與生命的戀歌。

譯者簡介 

陳黎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金鼎獎等。二○○五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二○一二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二○一四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蝴蝶的重量:沙克絲詩選》、《死亡的十四行詩:密絲特拉兒詩選》、《拉丁美洲現代詩選》、《一茶三百句》等三十餘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二○一七年與陳黎同獲「胡適翻譯獎」。

 

目次

目錄
地上的戀歌――聶魯達詩評介

霞光集(1920-1923)
香襲

屋頂上的黃昏
如果上帝在我詩裡
我的靈魂
我在此帶著虛弱的身軀立在……
告別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1923-1924)
1 女人的身體
10 我們甚至失去了
14 每日你與宇宙的光
20 今夜我可以寫出
絕望的歌

地上的居住(1925-1945)
阿都尼克格的安琪拉
獨身的紳士
我倆一起
我雙腿的儀式
鰥夫的探戈
四處走走
帶著悲嘆的頌歌
無法遺忘(奏鳴曲)
天上的溺水女子
華爾滋
在林中誕生
炮擊/詛咒
傳統
我述說一些事情
西班牙什麼樣子
給玻利瓦爾的歌

一般之歌(1938-1949)
一些野獸
馬祖匹祖高地
他們為島嶼而來(1493)
柯爾特斯
哀歌
智利的發現者
艾爾西亞
麥哲倫的心(1519)
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神父
勞塔羅(1550)
酋長的教育
勞塔羅對抗人頭馬
青春
一朵玫瑰
一隻蝴蝶的生與死
魚與溺斃者
復活節島


船長的詩(1951-1952)
你的笑
失竊的樹枝
如果你將我遺忘

元素頌(1952-1957)
時間頌
數字頌
番茄頌
慵懶頌
衣服頌
夜中手錶頌
西撒.瓦烈赫頌
悲傷頌
火腳頌
腳踏車頌
雙秋天頌

狂想集(1957-1958)
要升到天際你需要
靜下來
美人魚與醉漢的寓言
抑鬱者
可憐的男孩
貓之夢
火車之夢
朋友回來
太多名字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1957-1959)
1 瑪提爾德:植物,岩石,或酒的名字
20 我的醜人兒,你是一粒未經梳理的栗子
27 裸體的你單純如你的一隻手
45 別走遠了,連一天也不行……
90 我想像我死了,感覺寒冷逼近

智利之石(1959-1961)
公牛
岩石中的畫像
南極之石
海龜

典禮之歌(1959-1961)
派塔未安葬的女子(選十)
節慶的尾端(選二)

全力集(1961-1962)
詩人的責任
行星
海洋

小夜曲
清洗小孩
熨衣頌


黑島的回憶(1962-1964)


東方的宗教
哦大地,請等等我
未來是空間

船歌(1964-1967)
船歌始奏(選三)
卡布里島的戀人


船歌是終

白日的手(1968-1969)

昔日
有罪
禮物
動詞

世界盡頭(1968-1969)
物理
蜜蜂(I)
境況
最悲哀的世紀

海震(1968)
海星
海蟹.

海與鈴(1971-1973)
尋找
我感激
我有四隻狗要申報
每日,瑪提爾德
有一個人回到自我
在最飽滿的六月
如果每一日跌落
讓我們等候
原諒我,如果我眼中

二OOO(1971)
面具

黃色的心(1971-1972)
異者
情歌
一體
拒絕閃電

冬日花園(1971-1973)
星星

疑問集(1971-1973)
3 告訴我,玫瑰是光著身子
10 百年後的波蘭人
24 對每個人而言4都是4嗎?
62 在死亡之巷久撐
72 假如百川皆甜

精選的缺陷(1971-1973)
要讓你煩的悲傷的歌
大尿尿者

聶魯達年表

書摘/試閱

地上的戀歌
——聶魯達詩評介

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一九七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智利大詩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他的詩作甚豐,詩貌繁複,既闊且深,不僅廣受拉丁美洲人民熱愛,並且因屢經翻譯而名噪世界。儘管許多批評家認為聶魯達的詩作受到超現實主義、艾略特(T. S. Eliot)以及其他詩人的影響,他詩中那種強烈而獨特的表現方式卻是獨一無二聶魯達的;他的詩具有很奇妙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他拒斥理性的歸納,認為詩應該是直覺的表現,「對世界做肉體的吸收」:「在詩歌的堂奧內只有用血寫成並且要用血去聆聽的詩。」
聶魯達於一九O四年出生於智利中部盛產葡萄的帕拉爾(Parral),父親是鐵路技師,母親在生下他一個月後死於肺結核。他兩歲時就隨父親搬到智利南方偏遠的拓荒地區泰穆科(Temuco),聶魯達最親密的童年伴侶是樹木、野花、甲蟲、鳥、蜘蛛,也就是在這塊未受社會、宗教、文學傳統干預的地點,他詩人的根誕生了。十歲左右,他寫下了他最早的一些詩。在將近六十歲所寫的一首名叫〈詩〉的詩裡,回憶那段歲月他如是說:

某樣東西在我的靈魂內騷動
狂熱或遺忘的羽翼
我摸索自己的路
為了詮釋那股
烈火
我寫下了第一行微弱的詩句。

一九二一年,他到首都聖地牙哥讀大學,初見城市的內心衝擊供給了他更多的創作激素,一九二三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霞光集》(Crepusculario),立刻受到了矚目。一九二四年,《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Veinte poemas de amor y una canción deseperada)的出版,更使得他在二十歲就受到了全國的重視。這本詩集突破了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窠臼,可以說是拉丁美洲第一批真正的現代情詩,如今早已被譯成多國語言;在拉丁美洲本地,這本詩集更像流行曲調或諺語般家喻戶曉地被傳誦著。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是一名青年的心路歷程,記錄著他和女人、世界接觸的經驗,以及他內在疏離感。為了排遣城市生活的孤寂,聶魯達只有把自己投注到喜愛的事物和女人身上。在詩中,他把女人融入自然界,變形成為泥土、霧氣、露水、海浪,企圖藉自然和生命的活力來對抗僵死的城市生活,企圖透過愛情來表達對心靈溝通的渴望。然而女人和愛情並非可完全溝通,有時候她也是相當遙遠的。在一些詩(譬如〈思想著,影子糾纏於〉)裡,我們可以找到像這樣的句子:

你的存在與我無關,彷彿物品一樣陌生。
我思索,長時間跋涉,在你之前的我的生命。
在任何人之前的我的生命,我崎嶇的生命。
面對大海,在岩石間的吶喊,
自由、瘋狂地擴散,在海的霧氣裡。
悲傷的憤怒,吶喊,大海的孤獨。
脫韁,粗暴,伸向天際。

或者——

所有的根在搖撼,
所有的浪在攻擊!
我的靈魂無止盡地滾動,歡喜,悲傷。
 
思想著,將燈埋進深深的孤獨中。
 
你是誰,你是誰?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情詩始終是在愛的交流、企圖溝通以及悲劇性的孤寂三者間生動地游離著。
一九二七年,聶魯達被任命為駐仰光領事,此後五年都在東方度過。在那些當時仍是英屬殖民地的國家,聶魯達研讀英國文學,開始接觸艾略特以及其他英語作家的詩作。但在仰光、可倫坡和爪哇,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距、剝削和貧窮的異國現象,使他感受到和當年在聖地牙哥城同樣的孤寂。他把孤絕注入詩作,寫下了《地上的居住》(Residencia en la tierra)一、二部中的詩篇。這兩本詩集可說是精神虛無期的產品。詩中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在永恆腐蝕狀態下的恐怖世界,一個無法溝通,逐漸瓦解,歸返渾沌的世界。儘管詩人企圖在詩中追尋個人的歸屬,但時間卻不停地摧毀現在,帶給他的只是過去自我的蒼白的幻象,這現象始終困擾著詩人;〈無法遺忘(奏鳴曲)〉這首詩可以作為說明:無法超越時間的挫敗感為全詩蒙上了淒冷和孤寂的色彩。人類既生存於時間的軌道內朝腐朽推進,人類經驗——對聶魯達而言——因此也即是荒謬的,而世界唯一的秩序就是「紊亂」。聶魯達否定秩序,描寫混亂的現實,但他的寫作技巧卻有一定的脈胳可尋,這種秩序不是建築上的工整,而是一種浪濤拍岸式的秩序,在鬆散的結構下,現實被展衍成一連串毫不相連的夢幻似的景象,因共同的情感核心而彼此相通。例如在〈獨身的紳士〉一詩裡,性意象一個接著一個地迅速閃過,堆砌而成的效果成功地把獨身男子的慾望和心態襯托出來。
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任駐馬德里的聶魯達詩風有了明顯的改變,從他一九四七年出版的詩集《地上的居住》第三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為不純粹的詩辯護,認為詩不是高雅人士的風雅品,而應該以一般民眾為物件,記載勞工的血汗、人類的團結以及對愛恨的歌頌。在〈我述說一些事情〉一詩中,我們可以找到他對詩風轉變的宣告:

你們將會問:你的詩為什麼不告訴我們
夢或者樹葉,不告訴我們
你家鄉偉大的火山?

請來看街上的血吧!
請來看
街上的血,
請來看街上的
血!

而一九三九年,他更明白地寫下這些句子:「世界變了,我的詩也變了。有一滴血在這些詩篇上,將永遠存在,不可磨滅,一如愛。」因為對詩本質的觀念改變,詩的功用也有所改變,由個人情感的記載演化成群體的活動,詩不再只是印在紙上的文字,對他而言詩成了新的表現形式,成為一種見證:「當第一顆子彈射中西班牙的六弦琴,流出來的不是音樂,而是血。人類苦難的街道湧出恨和血,我的詩歌像幽靈一樣頓然停步。從此,我的道路和每個人的道路會合了。忽然,我看到自己從孤獨的南方走向北方——老百姓,我要拿自己謙卑的詩當作他們的劍和手帕,去抹乾他們悲痛的汗水,讓他們得到爭取麵包的武器。」毫無疑問地,他在寫這些作品時是一方面假想有聽眾在聽的。
聶魯達把這種「詩歌民眾化」的觀念延伸到《地上的居住》第三部以後的詩作上去,於一九五O年出版了不朽的《一般之歌》(Canto general)。《一般之歌》是一部龐大的史詩,由大約三百首詩組成,長達一萬五千行,分成十五個大章,內容涵蓋了整個美洲:美洲的草木鳥獸、古老文化、地理環境、歷史上的征服者、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它們和詩人自傳式的敘述交織在一起;全詩在對生命及信仰的肯定聲中結束。儘管《一般之歌》是針對一般聽眾而寫(聶魯達喜歡在貿易工會、政黨集會等許多場合為一般民眾朗誦他的詩,他後來表示:朗誦詩歌是他文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事實),但這並不表示這些詩作是簡單淺顯的。就拿〈馬祖匹祖高地〉這章詩為例,全章共分十二個部分,具有一個複雜而嚴謹的結構。詩人先陳述個體在文明城市中的孤離、不安,使前五部分的詩成為一種「下坡」,下沉到個體認知了生命的挫敗為止:想在人類身上尋找不滅的因數的企圖是只會把詩人更加拉近死亡的。從第六部分起,「上坡」的結構開始開展,他攀登上「人類黎明的高地」,那使高地上碑石有了生命的諸種死亡縈繞著他,他想到那些建築高地的苦難的奴隸,最後瞭解到他的任務是賦予這些死去、被遺忘了的奴工新的生命,恢復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至此,詩人把全詩帶入全人類認同一體的新境界。詩人以見證者的姿態出現詩中,透過詩的語言,美麗且有力地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接觸到的經驗、真理傳達出來。
《一般之歌》出版之後,聶魯達更加致力於詩的明朗化,貫徹他「詩歌當為平民作」的信念,一九五四年出版了《元素頌》(Odas elementales)。在這本詩集裡,聶魯達不再採用禮儀式、演說式的語言,而用清新又簡短的詩行,使得一首詩自然得像一首歌謠。他禮贊日常生活的諸多事物:書本、木頭、番茄、短襪、字典、集郵冊、腳踏車、鹽、地上的栗子、鄉間的戲院、市場上的鮪魚、海鷗、夏天……,他歌頌最根本的生命元素,他歌頌愛、自然、生命,甚至悲傷、慵懶。聶魯達說:「我喜歡變換語調,找出所有可能的聲音,追求每一種顏色,並且尋找任何可能的生命力量……當我探向越卑微的事物和題材時,我的詩就越明晰而快樂。」這些詩印證了他在一九七一年諾貝爾獎得獎致答辭中所說的:「最好的詩人就是給我們日常麵包的詩人。」在一首詩裡他曾如是描述他心目中未來文學的風貌:

又一次
有雪或者有青苔
能讓那些腳印
或眼睛
去鐫刻
他們的足跡。

換句話說,他肯定未來的詩歌會再一次和人類生命緊密相連。我們此時所看到的聶魯達已不再疏離、孤寂了,他將自己投到工作、活動之中,這些詩中所流露的對生命,對事物的喜悅正是最好的說明。
即使聶魯達如是強調詩的社會性,他卻一點也不限制自己寫作的範圍。他個人的經歷和私密的情感生活一直是他寫作的重要題材,在《狂想集》(Estravagario, 1958)中的一些詩裡(如〈美人魚與醉漢的寓言〉),他更應用了神話與寓言。一九五二年,他在那不勒斯匿名出版了《船長的詩》(Versos del capitan),這是他對瑪提爾德.烏魯齊雅(Matilde Urrutia)的愛情告白,直到一九六二年他才承認自己是作者。一九五五年,他娶烏魯齊雅為妻,一九五九年出版《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Cien sonetos de amor),獻給妻子。之後,他的詩歌又繼續經歷另一次蛻變。他把觸角伸入自然、海洋以及他們所居住的黑島,像倦遊的浪子,他尋求歇腳的地方,企圖和自然世界達成某種宗教式的契合,《智利之石》(Las piedras de Chile, 1961)、《典禮之歌》(Cantos ceremoniales, 1961)、《黑島的回憶》(Memorial de Isla Negra, 1964)、《鳥之書》(Arte de pajaros, 1966)、《沙上的房子》(Una casa en la arena, 1966)、《白日的手》(Las manos del dia, 1968)和《世界盡頭》(Fin de mundo, 1969)等詩集相繼出版。在這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詩作裡,聶魯達探尋自然的神秘,從一石一木中汲取奇異神聖的靈感。在他看來,一塊石頭不僅僅供人建築之用,它是神秘、空靈的物質,述說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宇宙。他不想為所有的事物定名,他希望所有的事物能夠混合為一,重新創造出更新的生命:

我有心弄混事物,
結合他們,令他們重生,
混合他們,解脫他們,
直到世界上所有的光
像海洋一般地圓一。
一種慷慨、碩大的完整,
一種爆裂、活生生的芬芳。
——〈太多名字〉

雖然聶魯達晚年並沒有停止他政治和歷史性的詩作,但在寫作「自然詩」的同時,他似乎也有某種回歸自己根源的渴望。聶魯達一度把自己比喻成在時間水流中行船的船夫,而在晚年不時瞥見自己在死亡的海洋中航行,因此把一九六七年出版的一本選集命名為《船歌》(La barcarola),追述一生的際遇,他的漂泊、政治生涯諸般愉快之事。他優雅平和地吟唱自己的天鵝之歌,然而很不幸地,他的死亡並不曾如他詩中所繪見地那般平和。一九七三年,當他臥病黑島時,智利內亂的火焰正熾烈。九月二十三日,聶魯達就在這種內外交攻的苦痛下病逝於聖地牙哥的醫院,他在聖地牙哥的家被暴民闖入,許多書籍、文件被無情地摧毀。
聶魯達死後,八本詩集陸續出版:《海與鈴》(El mar y las campanas, 1973),《分離的玫瑰》(La rosa separada, 1973),《冬日花園》(Jardín de invierno, 1974),《黃色的心》(El córazon amarillo, 1974),《二OOO》(1974),《疑問集》(Libro de las preguntas, 1974),《哀歌》(Elegía, 1974)以及《精選的缺陷》(Defectos escogidos, 1974)。在這些晚年的詩作裡,我們看到了兩個聶魯達:一個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情感豐沛、積極樂觀的聶魯達,用充滿自信的宏亮聲音對我們說話;另一個是充分感知生命將盡的「夕陽下的老人」,對孤寂、時間發出喟歎,並且企圖攔阻歷史的洪流以及生命流逝的軌跡。從詩集《在我們心中的西班牙》(España en el corazón, 1938)以來,即不斷發出怒吼、譴責前輩詩人只知耽溺於自我的這位民眾詩人,如今也讓他的詩迎向親密的自我,迎向沉默的孤獨,迎向神秘之浪不可思議的拍擊。這是一項回歸,終極的回歸,回到老家,回到自我的老屋:

有一個人回到自我,像回到一間
有鐵釘和裂縫的老屋,是的
回到厭倦了自我的自我,
彷彿厭倦一套千瘡百孔的破舊衣服,
企圖裸身行走於雨中……

這些「回到自我」的詩作可視為聶魯達個人的日記。他向內省視自己,自己的現在和過去,以及等候著他的不確定的未來;他發覺到有許多是他所愛的,許多是可歎而欲棄絕的,有光,也有陰影,但總有足夠的奇妙力量得以抵抗陰影,維持寧靜之希望。聶魯達彷彿一位先知,一位年老的哲人,思索人類生存的意義,人類在宇宙的地位,以及生命永恆的問題。這些詩作,讓我們看到了聶魯達憂鬱哀傷的一面,捕捉到詩人更完整的面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31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