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世說新語(1):亂世中的堅持(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優惠價
:75 折 315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專為青少年打造的經典國學讀本
全面剖析讀者不知道的魏晉大小事
帶領孩子探索自我存在的價值
《少年讀世說新語》透過最會講故事的歷史老師張小椿,輕鬆導讀90篇有趣的《世說新語》故事,帶領我們學習魏晉名人的言行生活、軼聞趣事――包含曹操、王羲之、謝道韞、陶侃等數十多位重要人物,了解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狀況、哲學思想,是奠定讀者文學和歷史素養、古文賞析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套經典。
本書特色:
1. 人物故事――生動活潑的對話趣聞
2. 原典精選――精妙絕倫的經典釋譯
3. 古文新學――詳實歸納的文言遣辭
4. 詞語運用――活學活用的成語典故
孔融讓梨、謝道韞詠絮之才、曹植七步成詩、王羲之坦腹東床、王徽之雪夜訪戴、楊修絕妙好辭、祖逖聞雞起舞、嵇紹鶴立雞群、潘安擲果盈車、顧愷之倒吃甘蔗、桓溫遺臭萬年……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由南朝劉義慶編撰,主要記載當時名士的言行生活和軼聞趣事,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等文學技巧,不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書中的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常被後世取材、引用,是奠定文學歷史素養不可或缺的經典。本書主要節選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篇目。
全面剖析讀者不知道的魏晉大小事
帶領孩子探索自我存在的價值
《少年讀世說新語》透過最會講故事的歷史老師張小椿,輕鬆導讀90篇有趣的《世說新語》故事,帶領我們學習魏晉名人的言行生活、軼聞趣事――包含曹操、王羲之、謝道韞、陶侃等數十多位重要人物,了解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狀況、哲學思想,是奠定讀者文學和歷史素養、古文賞析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套經典。
本書特色:
1. 人物故事――生動活潑的對話趣聞
2. 原典精選――精妙絕倫的經典釋譯
3. 古文新學――詳實歸納的文言遣辭
4. 詞語運用――活學活用的成語典故
孔融讓梨、謝道韞詠絮之才、曹植七步成詩、王羲之坦腹東床、王徽之雪夜訪戴、楊修絕妙好辭、祖逖聞雞起舞、嵇紹鶴立雞群、潘安擲果盈車、顧愷之倒吃甘蔗、桓溫遺臭萬年……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由南朝劉義慶編撰,主要記載當時名士的言行生活和軼聞趣事,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等文學技巧,不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書中的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常被後世取材、引用,是奠定文學歷史素養不可或缺的經典。本書主要節選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篇目。
作者簡介
張小椿
一九八四年生於江西贛州,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研究所畢業,現任小學語文教師、福建省海峽兒童閱讀研究中心研究員。近年致力於《論語》、《世說新語》、古詩等國學經典研究,並開發適合青少年的系列課程。主持課題「小學語文書中的歷史故事研究」,開設微信公眾號「國學『椿』秋」。曾共同編著出版《世說新語》、《讀詩賞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等作品。學知識、養興趣、開格局,立志成為一名會講也會寫歷史故事的語文教師。
一九八四年生於江西贛州,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研究所畢業,現任小學語文教師、福建省海峽兒童閱讀研究中心研究員。近年致力於《論語》、《世說新語》、古詩等國學經典研究,並開發適合青少年的系列課程。主持課題「小學語文書中的歷史故事研究」,開設微信公眾號「國學『椿』秋」。曾共同編著出版《世說新語》、《讀詩賞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等作品。學知識、養興趣、開格局,立志成為一名會講也會寫歷史故事的語文教師。
序
【推薦序】
讀者不知道的魏晉大小事
新竹縣新埔國中校長 何美慧
現在處於資訊爆炸、人心不古時代,我們期待國家的生力軍可以擁有跨域國際思維能力,在中國博大精深文化底蘊中有充滿許多智慧的經典之作值得學習。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的主軸,目的在培養學生成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均衡發展的終身學習者。如何涵育學生的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邏輯與運算思維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及資訊社會中公民應有的態度與責任感,是目前重要課題。「最混亂的時代,最自由的時代」所衍伸背景時代特性提供我們另類學習觸發,《世說新語》就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古典文學經典。
《世說新語》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士名流之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的筆記小說。全書言簡意賅,多則百來字,少則數十字,讀來不費工夫,能引人入勝,亦是奠定語文修養的經典之作。全書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則,各類人物共有一千五百多人,善用對比、誇飾與摹寫等文學技巧,不僅毫無重複之處,並且趣味橫生,具有高度文學價值。除此之外,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出處及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讓莘莘學子得以從中練就觀察人物的獨特眼光,進而借鏡模仿,是最值得青少年閱讀的文學經典。
《少年讀世說新語》一套三冊,由作家張小椿(致力於經典研究和推廣的小學語文教師)編寫,透過閱讀《世說新語》人物故事,了解魏晉名士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對文學藝術熱愛的精神。小天下∕未來出版邀請我為這套書進行推薦,看完這套書籍真的是愛不釋手,是時下青少年知識讀物的優質選項。
「主題故事」、「原典精選」、「輕鬆學古文」、「詞語大補帖」系列,為青少年開啟一條通往中國文學、美學欣賞的捷徑,全面剖析所有讀者不知道的魏晉大小事,以淺顯簡練的文字、活潑輕鬆的導引、有趣的注釋與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重新編撰可以輕鬆閱讀的文學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並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因為了解、欣賞,才能借鏡學習;因為借鏡學習,才能延伸應用;因為應用,才能承先啟後,激發創意的思維。本書將魏晉時期文人的豪邁曠達、綺麗浪漫名士風流躍然紙上。
在本套書中,保留了三十六門的分類,運用現代的觀點予以重新編排順序,各門類中也精選較具代表性的篇章,讓青少年能夠綜覽魏晉時期文人隱士的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技藝、智慧等,乃至於詼諧、放浪、瀟灑、自由、敦厚、積極等多樣面貌。針對某些章節特地論述不同觀點,探索各種相關聯的典故與細節,期使青少年更加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由於當時政權的混亂,造成人心不安,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許多人選擇逃進文學裡,以似真似假的故事情節諷刺現實生活。
作家張小椿近年致力於《論语》、《世說新語》、古詩、文言文等國學經典研究不遺餘力,並開發適合青少年的系列課程。主持課題「小學語文書中的歷史故事研究」,期盼帶領青少年學知識、養興趣、開格局,學習語文,領略中國文化內蘊。《少年讀世說新語》細緻貼近生活經驗學習,知微見著,值得你我再三捧讀,體會它的精華、內蘊。
價值觀會影響態度、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會成為習慣,而具備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翻轉我們契機的源頭在哪?就是價值觀。記住:不虛此行,用心過生活!開卷將有如此美麗的邂逅。
【自序】
信念與真情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主要記載當時高士名流的言行生活和軼聞趣事,對後人了解當時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和政治社會環境,以及所謂的魏晉清談風貌,有莫大的幫助。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等文學技巧,不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書中的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常被後世取材、引用,是奠定語文修養不能錯過的經典。
全書共一千一百三十則,每一則就是一個故事,「以類相從」分為三十六個門類。初讀很容易上手;但要深入探究,卻有難度。難在書的體例,作者劉義慶在編撰時以內容為綱,而不是以人物為本,同一個人物的不同事蹟,往往分散在不同門類篇章之中。
以魏晉風雲人物謝安為例,關於他的條目多達一百則以上,幾乎每個門類都有關於他的記載。如果要詳盡了解謝安,就得把所有關於他的內容都集合在一起,才能有系統的了解他,而這樣的整合,對一般的讀者無疑很難做到。這套書就是要為青少年讀者做這樣的工作。
《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是「孔門十哲」的由來。而《世說新語》三十六個門類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就安排在書的最前面。從漢代開始,這四科一直是考察士人的重要標準。劉義慶把這四個門類放在最前列,足見他對傳統儒家思想的認同。
這一冊書稿,主要便是節選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篇目的相關章節編著而成。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孝悌」自然列為優先。儒家倫理思想的根基是「孝」,自西漢以來,「孝」一直是立國之本,國家選用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便是「舉孝廉」。那麼作為《世說新語》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又是如何看待「孝」呢?司馬氏家族篡奪政權後,禮崩樂壞,綱常紊亂,統治階層為了維護政權,不得不高舉忠孝大旗,因此在這段期間,自然格外受到重視。
劉義慶將名士們關於孝的故事記錄下來,供世人評點。陳寔一家,祖孫三代,父慈子孝,家族和睦,成為全天下人學習的榜樣;王戎與和嶠為父母守喪,無比悲慟,幾乎傷了身體……為親人守喪,是形式重要?還是情感重要?
提到「德行」,「謹信」舉足輕重。自古以來,君子必須品行高尚,嚴於律己。例如,庾亮不賣的盧馬,你有凶馬,賣了牠,必然有人買,賣掉馬匹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就好比有人無意間收到一張假鈔,是默默把它花費出去?還是自認倒楣上繳銀行?道德雖然是簡單的是非問題,但真正實踐起來卻很困難。
阮裕有好車,卻讓人不敢借,最後竟然放火燒了車,這是何等的嚴於律己啊!在規則、法律無法觸及的地方,事情的取捨往往決定於當事人的自我修養。對貪慕榮華富貴的華歆,管寧割席斷義,鄭重的宣布:「你不是我的朋友!」翟湯對外出做官的老友周邵甚至連面都不肯見,這些種種無不反映魏晉名士們高潔的品行。
「言語」即人的口才辭令,老祖宗說過「禍從口出」,警示人們「謹言慎行」。魏晉時期,受困於高壓的政治,文人名士不議政事,樂於研究《老子》、《莊子》、《周易》的玄遠哲理,加上外來的佛教,內外夾攻下,傳統的儒家思想遭受重挫。於是不議政事和儒學的魏晉士人在老莊的天地裡盡放言語異彩,他們崇尚玄遠,蔑視俗務,名曰「清談」。
這樣的清談雖不務實,卻能保命,還彰顯氣度,所以清談成了魏晉名士們最重要的一項活動。詞鋒犀利,語意綿長,展現自己智慧和才華的言語受到空前的重視,有人藉此一炮而紅,有人藉此報仇雪恨,有人藉此臧否人物。孔融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就讓嘲笑他的太中大夫陳韙羞慚滿面;孔融小兒子的一句「偷,那得行禮!」更是機智異常;楊氏之子一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就讓孔君平全然語塞;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更是流芳百世,成就她四大才女的美名……
「政事」篇的內容極少,這可能跟魏晉這樣「不務正事」的時代有莫大關係。魏晉世家子弟,做人以行同禽獸為通達,做官以蔑視俗務為高尚。所以,魏晉時期真正能做出實績,有經濟學問、實幹精神的官吏,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出生寒門的陶侃無疑是最突出的一位,所以他能成為挽救東晉王朝危亡的中流砥柱,值得敬佩。
「文學」篇的內容當然不可或缺。最為人熟知的當屬〈七步詩〉,許多人以為曹丕就是殺害曹植的凶手,其實不然,曹植寫就〈七步詩〉後,曹丕感到慚愧,於是放了他一馬。曹植最終是鬱悶而死,曹丕並沒有殺他,但殺了另一個弟弟曹彰。高僧支遁把博讀和精讀妙比為「顯處視月」和「牖中窺日」,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還有清談辯理口若懸河的郭象、寫公文倚馬可待的袁宏、解讀《莊子》能做到標新立異的支遁。
生逢亂世,亦要有所追求!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因此能流傳千古,光耀史冊。
讀者不知道的魏晉大小事
新竹縣新埔國中校長 何美慧
現在處於資訊爆炸、人心不古時代,我們期待國家的生力軍可以擁有跨域國際思維能力,在中國博大精深文化底蘊中有充滿許多智慧的經典之作值得學習。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的主軸,目的在培養學生成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均衡發展的終身學習者。如何涵育學生的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邏輯與運算思維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及資訊社會中公民應有的態度與責任感,是目前重要課題。「最混亂的時代,最自由的時代」所衍伸背景時代特性提供我們另類學習觸發,《世說新語》就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古典文學經典。
《世說新語》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士名流之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的筆記小說。全書言簡意賅,多則百來字,少則數十字,讀來不費工夫,能引人入勝,亦是奠定語文修養的經典之作。全書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則,各類人物共有一千五百多人,善用對比、誇飾與摹寫等文學技巧,不僅毫無重複之處,並且趣味橫生,具有高度文學價值。除此之外,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出處及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讓莘莘學子得以從中練就觀察人物的獨特眼光,進而借鏡模仿,是最值得青少年閱讀的文學經典。
《少年讀世說新語》一套三冊,由作家張小椿(致力於經典研究和推廣的小學語文教師)編寫,透過閱讀《世說新語》人物故事,了解魏晉名士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對文學藝術熱愛的精神。小天下∕未來出版邀請我為這套書進行推薦,看完這套書籍真的是愛不釋手,是時下青少年知識讀物的優質選項。
「主題故事」、「原典精選」、「輕鬆學古文」、「詞語大補帖」系列,為青少年開啟一條通往中國文學、美學欣賞的捷徑,全面剖析所有讀者不知道的魏晉大小事,以淺顯簡練的文字、活潑輕鬆的導引、有趣的注釋與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重新編撰可以輕鬆閱讀的文學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並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因為了解、欣賞,才能借鏡學習;因為借鏡學習,才能延伸應用;因為應用,才能承先啟後,激發創意的思維。本書將魏晉時期文人的豪邁曠達、綺麗浪漫名士風流躍然紙上。
在本套書中,保留了三十六門的分類,運用現代的觀點予以重新編排順序,各門類中也精選較具代表性的篇章,讓青少年能夠綜覽魏晉時期文人隱士的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技藝、智慧等,乃至於詼諧、放浪、瀟灑、自由、敦厚、積極等多樣面貌。針對某些章節特地論述不同觀點,探索各種相關聯的典故與細節,期使青少年更加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由於當時政權的混亂,造成人心不安,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許多人選擇逃進文學裡,以似真似假的故事情節諷刺現實生活。
作家張小椿近年致力於《論语》、《世說新語》、古詩、文言文等國學經典研究不遺餘力,並開發適合青少年的系列課程。主持課題「小學語文書中的歷史故事研究」,期盼帶領青少年學知識、養興趣、開格局,學習語文,領略中國文化內蘊。《少年讀世說新語》細緻貼近生活經驗學習,知微見著,值得你我再三捧讀,體會它的精華、內蘊。
價值觀會影響態度、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會成為習慣,而具備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翻轉我們契機的源頭在哪?就是價值觀。記住:不虛此行,用心過生活!開卷將有如此美麗的邂逅。
【自序】
信念與真情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主要記載當時高士名流的言行生活和軼聞趣事,對後人了解當時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和政治社會環境,以及所謂的魏晉清談風貌,有莫大的幫助。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等文學技巧,不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書中的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常被後世取材、引用,是奠定語文修養不能錯過的經典。
全書共一千一百三十則,每一則就是一個故事,「以類相從」分為三十六個門類。初讀很容易上手;但要深入探究,卻有難度。難在書的體例,作者劉義慶在編撰時以內容為綱,而不是以人物為本,同一個人物的不同事蹟,往往分散在不同門類篇章之中。
以魏晉風雲人物謝安為例,關於他的條目多達一百則以上,幾乎每個門類都有關於他的記載。如果要詳盡了解謝安,就得把所有關於他的內容都集合在一起,才能有系統的了解他,而這樣的整合,對一般的讀者無疑很難做到。這套書就是要為青少年讀者做這樣的工作。
《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是「孔門十哲」的由來。而《世說新語》三十六個門類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就安排在書的最前面。從漢代開始,這四科一直是考察士人的重要標準。劉義慶把這四個門類放在最前列,足見他對傳統儒家思想的認同。
這一冊書稿,主要便是節選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篇目的相關章節編著而成。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孝悌」自然列為優先。儒家倫理思想的根基是「孝」,自西漢以來,「孝」一直是立國之本,國家選用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便是「舉孝廉」。那麼作為《世說新語》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又是如何看待「孝」呢?司馬氏家族篡奪政權後,禮崩樂壞,綱常紊亂,統治階層為了維護政權,不得不高舉忠孝大旗,因此在這段期間,自然格外受到重視。
劉義慶將名士們關於孝的故事記錄下來,供世人評點。陳寔一家,祖孫三代,父慈子孝,家族和睦,成為全天下人學習的榜樣;王戎與和嶠為父母守喪,無比悲慟,幾乎傷了身體……為親人守喪,是形式重要?還是情感重要?
提到「德行」,「謹信」舉足輕重。自古以來,君子必須品行高尚,嚴於律己。例如,庾亮不賣的盧馬,你有凶馬,賣了牠,必然有人買,賣掉馬匹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就好比有人無意間收到一張假鈔,是默默把它花費出去?還是自認倒楣上繳銀行?道德雖然是簡單的是非問題,但真正實踐起來卻很困難。
阮裕有好車,卻讓人不敢借,最後竟然放火燒了車,這是何等的嚴於律己啊!在規則、法律無法觸及的地方,事情的取捨往往決定於當事人的自我修養。對貪慕榮華富貴的華歆,管寧割席斷義,鄭重的宣布:「你不是我的朋友!」翟湯對外出做官的老友周邵甚至連面都不肯見,這些種種無不反映魏晉名士們高潔的品行。
「言語」即人的口才辭令,老祖宗說過「禍從口出」,警示人們「謹言慎行」。魏晉時期,受困於高壓的政治,文人名士不議政事,樂於研究《老子》、《莊子》、《周易》的玄遠哲理,加上外來的佛教,內外夾攻下,傳統的儒家思想遭受重挫。於是不議政事和儒學的魏晉士人在老莊的天地裡盡放言語異彩,他們崇尚玄遠,蔑視俗務,名曰「清談」。
這樣的清談雖不務實,卻能保命,還彰顯氣度,所以清談成了魏晉名士們最重要的一項活動。詞鋒犀利,語意綿長,展現自己智慧和才華的言語受到空前的重視,有人藉此一炮而紅,有人藉此報仇雪恨,有人藉此臧否人物。孔融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就讓嘲笑他的太中大夫陳韙羞慚滿面;孔融小兒子的一句「偷,那得行禮!」更是機智異常;楊氏之子一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就讓孔君平全然語塞;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更是流芳百世,成就她四大才女的美名……
「政事」篇的內容極少,這可能跟魏晉這樣「不務正事」的時代有莫大關係。魏晉世家子弟,做人以行同禽獸為通達,做官以蔑視俗務為高尚。所以,魏晉時期真正能做出實績,有經濟學問、實幹精神的官吏,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出生寒門的陶侃無疑是最突出的一位,所以他能成為挽救東晉王朝危亡的中流砥柱,值得敬佩。
「文學」篇的內容當然不可或缺。最為人熟知的當屬〈七步詩〉,許多人以為曹丕就是殺害曹植的凶手,其實不然,曹植寫就〈七步詩〉後,曹丕感到慚愧,於是放了他一馬。曹植最終是鬱悶而死,曹丕並沒有殺他,但殺了另一個弟弟曹彰。高僧支遁把博讀和精讀妙比為「顯處視月」和「牖中窺日」,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還有清談辯理口若懸河的郭象、寫公文倚馬可待的袁宏、解讀《莊子》能做到標新立異的支遁。
生逢亂世,亦要有所追求!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因此能流傳千古,光耀史冊。
目次
編著者序 信念與真情
1. 厲害的兩兄弟――陳元方和陳季方的故事
2. 你不是我的朋友――管寧與華歆等人的故事
3. 生孝與死孝――王戎、和嶠的故事
4. 不亂說話――阮籍的故事
5. 伯道沒有兒子――鄧攸的故事
6. 不賣的盧馬――庾亮的故事
7. 放火燒車――阮裕的故事
8. 在肚子裡做事――褚裒的故事
9. 教子有妙方――謝安的故事
10. 名士皇帝――晉簡文帝的故事
11. 天才小神童――孔融的故事
12. 覆巢無完卵――孔融兒子的故事
13. 遭竊的著作――向秀的故事
14. 畏寒怕風吹――滿奮的故事
15. 洛水雅集――王衍、張華等名士的故事
16. 不值錢的眼淚――王導的故事
17. 誰家的楊梅?――楊氏之子的故事
18. 白髮和黑髮――顧悅的故事
19. 絕妙的比喻――謝道韞、謝朗姊弟的故事
20. 要不要當縣長?――李充的故事
21. 誰家的芝蘭玉樹?――謝玄的故事
22. 彎路和直路――王導和桓溫的故事
23. 高傲又自大――毛玄的故事
24. 鐵面無私的判官――陳寔的故事
25. 竹頭與木屑――陶侃的故事
26. 博讀和精讀――褚裒和孫盛的故事
27. 妙解《逍遙遊》――支遁的故事
28. 清高還是自傲?――王羲之的故事
29. 不孝又不悌――曹丕和曹植的故事
30. 下筆成章的苦力――袁宏的故事
後記 我為什麼寫《少年讀世說新語》:打開學習經典的一扇窗
1. 厲害的兩兄弟――陳元方和陳季方的故事
2. 你不是我的朋友――管寧與華歆等人的故事
3. 生孝與死孝――王戎、和嶠的故事
4. 不亂說話――阮籍的故事
5. 伯道沒有兒子――鄧攸的故事
6. 不賣的盧馬――庾亮的故事
7. 放火燒車――阮裕的故事
8. 在肚子裡做事――褚裒的故事
9. 教子有妙方――謝安的故事
10. 名士皇帝――晉簡文帝的故事
11. 天才小神童――孔融的故事
12. 覆巢無完卵――孔融兒子的故事
13. 遭竊的著作――向秀的故事
14. 畏寒怕風吹――滿奮的故事
15. 洛水雅集――王衍、張華等名士的故事
16. 不值錢的眼淚――王導的故事
17. 誰家的楊梅?――楊氏之子的故事
18. 白髮和黑髮――顧悅的故事
19. 絕妙的比喻――謝道韞、謝朗姊弟的故事
20. 要不要當縣長?――李充的故事
21. 誰家的芝蘭玉樹?――謝玄的故事
22. 彎路和直路――王導和桓溫的故事
23. 高傲又自大――毛玄的故事
24. 鐵面無私的判官――陳寔的故事
25. 竹頭與木屑――陶侃的故事
26. 博讀和精讀――褚裒和孫盛的故事
27. 妙解《逍遙遊》――支遁的故事
28. 清高還是自傲?――王羲之的故事
29. 不孝又不悌――曹丕和曹植的故事
30. 下筆成章的苦力――袁宏的故事
後記 我為什麼寫《少年讀世說新語》:打開學習經典的一扇窗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1. 厲害的兩兄弟─陳元方和陳季方的故事
「別惹我,你再欺負我,我就要告訴我爸爸了!」
「我爸才厲害呢,他能挑動兩百公斤的重物,力氣比牛還大!」
小時候,很多人在朋友或同學面前,喜歡吹噓自己的爸爸有多厲害,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或許在孩子們的眼裡,爸爸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大英雄。這類將爸爸搬出來較勁的行徑,古來有之。
陳寔有兩個非常優秀的兒子,一個名叫陳元方;一個名叫陳季方。兩兄弟和睦友愛,天資過人,才名出眾;家裡父慈子孝,父子三人並稱 「三君」。
長大後,這對兄弟相繼娶妻生子,陳元方的兒子叫陳長文,有傑出的才智;陳季方的兒子叫陳孝先,也非等閒之輩。
有一天,陳長文和陳孝先互相吹牛,爭論自己父親的本事,一個說我爸強,一個說我爹棒,爭來爭去,沒爭出一個結果。兄弟倆決定去找祖父陳寔來評斷。
陳寔搖搖頭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兩人的才智能力難分高低。」陳寔對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極為欣賞,無法評出誰優誰劣。
元方、季方兩兄弟到底有多厲害?值得家人如此稱頌呢?
有一回,陳寔與朋友約好中午一起外出,可是過了中午,朋友遲遲未出現,陳寔只好自己先出發了。
沒多久,朋友來了,得知陳寔已經出門,氣得大罵:「陳寔不是人,如此不講信用。」
年僅七歲的陳元方恰好聽到這段話,應聲反駁:「您與我父親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到了中午沒來就是不講信用;當著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就是無禮。」
陳元方的話說得入情入理,陳寔的朋友聽得都臉紅了。
當時,陳寔的官職雖然不大,聲望卻很高,有人因此提出質疑:「你父親有什麼功德,能博得如此大的名聲?」
陳季方既有深度又充滿機智的回答:「我父親就好比長在泰山山坳裡的桂樹,上有壁立萬仞的山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溪谷;上有甘甜的露水,下有幽深的泉源,上下滋潤。在這種狀況下,桂樹哪裡會知道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呢?所以我也不清楚父親是有功德,還是沒有功德。」
還有一回,有位客人來拜訪,留宿陳家。陳寔讓元方和季方兩兄弟幫忙做飯,招待客人。兄弟倆燒柴升火之後,無事可做,便跑去偷聽父親和客人的清談閒聊,由於心不在焉,蒸飯時忘了放上竹箅,結果飯全掉落到鍋裡泡爛了。
竹箅是一種有縫隙的板狀器具。古時做飯會先把米放在鍋裡煮,煮到五六分熟,再撈起用甑蒸熟。甑的底部有許多孔洞,類似現代的蒸籠,使用時,甑底會墊一塊竹箅,如此既隔水又能使蒸氣升騰。
陳寔知道後,生氣的問:「飯為什麼不撈出來蒸?」
元方和季方挺直身板跪著回答:「父親大人在上,您與客人清談時,我倆也在一旁聽著,結果忘了放上竹箅就蒸飯,把飯煮成了粥。」
陳寔問:「那好,我問你們,你們可記得剛才我們都聊些什麼嗎?」
兄弟倆回答:「似乎還記得一些。」於是兄弟倆一起複述,互相補充糾正,結果竟然一句不差。
陳寔聽後心中大喜,覺得兩個兒子實在了不起,便笑著說:「既然如此,喝粥無妨,何必一定要吃飯呢?」
陳氏兄弟記性好,聰明靈巧,才智出眾。而與陳氏兄弟相似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則。
張玄之和顧敷分別是顧和的外孫和內孫,當他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次顧和與朋友清談,兩個孩子坐在一旁玩得不亦樂乎,絲毫不關注大人的談話內容。賓主閒聊許久,顧和感到睏倦,便躺下來閉目養神。兩個孩子卻在一旁複述祖父與客人的對話,你一言、我一語,沒有一句遺漏。顧和聽了非常高興,趕緊起身,拉拉他們的小耳朵說:「想不到我們這個衰落的家族,還能生出你們這樣的寶貝!」
輕鬆學古文
古人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行成年禮(男孩滿二十歲舉行加冠儀式,叫做「冠禮」;女孩滿十五歲舉行束髮插簪儀式,稱為「笄禮」)之後,取字。名和字的用途不同:上對下、尊稱卑,或自稱時用名;下對上、卑稱尊或同輩之間,稱字表示敬重。
文中的「元方」和「季方」是字,他們的父親稱呼兩兄弟時,應該直呼其名,可是文中的父親陳寔卻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對自己的孩子稱字,實在有違禮儀。近代國學大師嚴復先生也對此提出懷疑,認為記錄者寫下的是陳寔的語意,並非本人的口述,古代沒有父親用字尊稱孩子的道理。
1. 厲害的兩兄弟─陳元方和陳季方的故事
「別惹我,你再欺負我,我就要告訴我爸爸了!」
「我爸才厲害呢,他能挑動兩百公斤的重物,力氣比牛還大!」
小時候,很多人在朋友或同學面前,喜歡吹噓自己的爸爸有多厲害,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或許在孩子們的眼裡,爸爸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大英雄。這類將爸爸搬出來較勁的行徑,古來有之。
陳寔有兩個非常優秀的兒子,一個名叫陳元方;一個名叫陳季方。兩兄弟和睦友愛,天資過人,才名出眾;家裡父慈子孝,父子三人並稱 「三君」。
長大後,這對兄弟相繼娶妻生子,陳元方的兒子叫陳長文,有傑出的才智;陳季方的兒子叫陳孝先,也非等閒之輩。
有一天,陳長文和陳孝先互相吹牛,爭論自己父親的本事,一個說我爸強,一個說我爹棒,爭來爭去,沒爭出一個結果。兄弟倆決定去找祖父陳寔來評斷。
陳寔搖搖頭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兩人的才智能力難分高低。」陳寔對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極為欣賞,無法評出誰優誰劣。
元方、季方兩兄弟到底有多厲害?值得家人如此稱頌呢?
有一回,陳寔與朋友約好中午一起外出,可是過了中午,朋友遲遲未出現,陳寔只好自己先出發了。
沒多久,朋友來了,得知陳寔已經出門,氣得大罵:「陳寔不是人,如此不講信用。」
年僅七歲的陳元方恰好聽到這段話,應聲反駁:「您與我父親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到了中午沒來就是不講信用;當著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就是無禮。」
陳元方的話說得入情入理,陳寔的朋友聽得都臉紅了。
當時,陳寔的官職雖然不大,聲望卻很高,有人因此提出質疑:「你父親有什麼功德,能博得如此大的名聲?」
陳季方既有深度又充滿機智的回答:「我父親就好比長在泰山山坳裡的桂樹,上有壁立萬仞的山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溪谷;上有甘甜的露水,下有幽深的泉源,上下滋潤。在這種狀況下,桂樹哪裡會知道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呢?所以我也不清楚父親是有功德,還是沒有功德。」
還有一回,有位客人來拜訪,留宿陳家。陳寔讓元方和季方兩兄弟幫忙做飯,招待客人。兄弟倆燒柴升火之後,無事可做,便跑去偷聽父親和客人的清談閒聊,由於心不在焉,蒸飯時忘了放上竹箅,結果飯全掉落到鍋裡泡爛了。
竹箅是一種有縫隙的板狀器具。古時做飯會先把米放在鍋裡煮,煮到五六分熟,再撈起用甑蒸熟。甑的底部有許多孔洞,類似現代的蒸籠,使用時,甑底會墊一塊竹箅,如此既隔水又能使蒸氣升騰。
陳寔知道後,生氣的問:「飯為什麼不撈出來蒸?」
元方和季方挺直身板跪著回答:「父親大人在上,您與客人清談時,我倆也在一旁聽著,結果忘了放上竹箅就蒸飯,把飯煮成了粥。」
陳寔問:「那好,我問你們,你們可記得剛才我們都聊些什麼嗎?」
兄弟倆回答:「似乎還記得一些。」於是兄弟倆一起複述,互相補充糾正,結果竟然一句不差。
陳寔聽後心中大喜,覺得兩個兒子實在了不起,便笑著說:「既然如此,喝粥無妨,何必一定要吃飯呢?」
陳氏兄弟記性好,聰明靈巧,才智出眾。而與陳氏兄弟相似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則。
張玄之和顧敷分別是顧和的外孫和內孫,當他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次顧和與朋友清談,兩個孩子坐在一旁玩得不亦樂乎,絲毫不關注大人的談話內容。賓主閒聊許久,顧和感到睏倦,便躺下來閉目養神。兩個孩子卻在一旁複述祖父與客人的對話,你一言、我一語,沒有一句遺漏。顧和聽了非常高興,趕緊起身,拉拉他們的小耳朵說:「想不到我們這個衰落的家族,還能生出你們這樣的寶貝!」
輕鬆學古文
古人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行成年禮(男孩滿二十歲舉行加冠儀式,叫做「冠禮」;女孩滿十五歲舉行束髮插簪儀式,稱為「笄禮」)之後,取字。名和字的用途不同:上對下、尊稱卑,或自稱時用名;下對上、卑稱尊或同輩之間,稱字表示敬重。
文中的「元方」和「季方」是字,他們的父親稱呼兩兄弟時,應該直呼其名,可是文中的父親陳寔卻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對自己的孩子稱字,實在有違禮儀。近代國學大師嚴復先生也對此提出懷疑,認為記錄者寫下的是陳寔的語意,並非本人的口述,古代沒有父親用字尊稱孩子的道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