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強權即公理:這就是美國
滿額折
強權即公理:這就是美國
強權即公理:這就是美國
強權即公理:這就是美國

強權即公理:這就是美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79434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預購中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國認為它擁有這個世界。美國認為它的霸權不容被挑戰。
但美國又擔心它會失去對世界的掌控,所以美國是活在一個幻想和恐懼中的國家。
從冷戰結束後,美國已由一個孤獨的強權,進一步成為一個不講理的霸權和超級的流氓帝國。
本書試圖剖析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不是要「疑美」,也不是要「反美」,但希望要「知美」,了解美國的真相。

●從擴張主義、例外主義、種族主義、國家認同、意識型態、核心價值等來分析美國。

●從美國歷史分析美國如何從孤立主義走上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探討美國如何製造恐懼、誇大外在的威脅、恐嚇傷害自己的人民;以及美國如何向全世界宣示強權即公理,以反恐和對中東的戰爭為例。

●分析美國的流氓行為、侵略與謊言,一一列出美國軍力介入、霸凌的國家,如古巴、越南、伊拉克,連聯合國也不被尊重;揭露美國的種種暴行,如包庇和訓練恐怖分子、使用不人道武器、監聽、戰爭罪等等;並道破俄烏戰爭的真相、美國對中國政策的虛偽。

●分析美國與世界的關係,探討世界眼中的美國形象;了解美國的變化及美國民主的倒退,認識真正的美國。

●分析美國的特性:以神話來美化自己,正當化自己的作為;製造恐懼,威脅和欺騙自己的人民;好戰成癮和侵略成性,已成為流氓國家;認為「強權即公理」;一個製造世界對美國仇恨的國家。

●分析美國當前的困境:價值認知的錯誤;自大和野心造成失控;永遠需要敵人;缺乏遠見和大戰略;無法安內,何以攘外?

此書分析美國的作為,希望讓讀者真正了解和認識美國,從而在世局變化中能夠趨吉避凶,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

「美國是一部種族壓迫的歷史,這種『結構性的種族主義』是無解的。」――歷史學者小史勒辛吉(Arthur Schlesinger, Jr.)
「在一個不是我們製造的世界中,從事一個不是我們挑起的鬥爭。」――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
「我是從上帝那裡得到的使命,去與恐怖分子作戰。」――小布希總統(George H. Bush)
「美國是生來偉大,得到偉大,被賦予偉大。」――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
「美國只做好的事。」――拜登總統(Joe Biden)
「任何對美國的權力、地位和尊嚴的挑戰,都不是法律問題。」――國務卿艾其遜(Dean Acheson)
「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美國將堅持片面使用武力。」――國務卿奧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
「沒有聯合國這種事,國際社會是由美國領導的。」――美駐聯合國大使波頓(John Bolton)
「美國保證北約不會東擴,一吋都不會。」――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 Ⅲ)
「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心目中,美國是個超級流氓大國。」――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傑維斯(Robert Jervis)

作者簡介

關中

1940年生於天津市。政治大學外交系,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美國佛萊契爾外交與法律學院文學碩士、外交法律碩士、國際關係博士,印第安那玻里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韓國建國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政治大學副教授、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淡江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政治學會秘書長、亞洲與世界社董事長、財團法人民主基金會董事長、美國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國民黨青年工作會副主任、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臺北市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省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組織工作會主任、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立法委員、銓敘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中國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

主要著作包括《國際社會與國際關係》、《變動世界秩序中的國際關係》、《美國外交與中美關係》、《美國對華政策的檢討》、《認識美國霸權主義》、《意識型態和美國外交政策》、《中國命運.關鍵十年》、《川普和川普主義:分裂的美國》、《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等五十餘冊。

前言

在認知戰和假新聞充斥的時代,要了解真相,似乎愈來愈難。我們熟悉的美國一直告訴我們,它是一個善良的國家,擁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追求的是世界的安定與和平,為了人道和正義,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拜登總統最近還說:「美國只做好的事情。」事實是如此嗎?真相是什麼呢?我不「疑美」,也不「反美」,但我希望我們的同胞要「知美」,了解和認識美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美國是世界上最幸運、最富裕、最強大和最安全的國家,但也是最好戰、最殘暴、最霸道和最虛偽的國家。從二十世紀初走上帝國主義之後,它認為它有義務和責任去教化其他的國家,去干涉它認為不符合它期望的國家,去反對和打壓和它理念不合、制度不同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它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不容其他國家挑戰,否則就會被它制裁或打擊。美國所謂的「現狀」(status quo)就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結構和狀況,不允許其他國家挑戰和改變。

二戰後,美國曾與蘇聯在歐洲劃分勢力範圍,不久後在全世界對蘇聯進行圍堵。美蘇彼此敵視,但均為核武國家,避免直接對抗。這一冷戰時代維持了45年,到蘇聯於1990年解體而結束。從此之後,世界進入美國單一強權時代,美國認為「歷史已經終結」,自由主義戰勝了社會主義;美國要「注定」領導這個世界,即使「勉為其難」也要當世界的警察。同時,美國認為它已無所不能,它可以否定其他國家的主權,可以違反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對其他國家採取「制先攻擊」,甚至認為美國的法律可以超越國際法和國際公約。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給了美國一個藉口,以反恐為名,對全世界全力和強力推動霸權主義,強調「不是朋友,便是敵人」。但也因為如此,陷入中東戰爭20年,除了製造戰爭、混亂、死亡和大批的難民外,一無所成,一無所得,還在2021年羞辱的自阿富汗撤軍。

美國一些學者認為2001-2021年的中東戰爭、2008-2009年的美國金融風暴和2020-2022年的新冠疫情(COVID-19),提前結束了美國的單一霸權。

美國在冷戰結束之後,本有一個大好的機會去強化和健全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美國戰略家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曾建議美國要做兩件大事,便可維持美國的盛世。一是歐洲大團結,把俄國納入西方體系;二是東方大和解,與中國合作,維持亞洲的安定。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也提醒美國要尊重不同的文明和制度,不能堅持美國的「例外主義」,因為這與美國推動的普世價值是矛盾的,他還警告美國不要成為一個「孤獨的強權」。

但美國的領導菁英不但不接受這些真知灼見,反而變本加厲,全力追求對世界的控制。布里辛斯基說,過於追求控制,就容易失控。美國不尊重其他國家的文明和制度,只會把這些國家團結起來對付美國。布里辛斯基警告,美國最大的夢魘便是中國、俄國和伊朗結合。更危險的是,為了追求絕對的安全,美國將破壞它一手建立的國際秩序。如果美國自己不遵守國際法、國際組織和國際秩序,它有何立場去要求其他國家去遵守。

美國曾經美好,為世界的希望,但在冷戰後,它的所作所為已辜負了大多數國家和人民對它的期望。美國已不再是過去的美國,世界也不再是原來的世界。但美國認為它可以改變世界,但不可以被世界改變。美國的傲慢和自大,使美國無法認清世界的變化,也找不到自己應扮演的角色。

美國是一個生活在幻想和恐懼之中的國家。美國的幻想是認為它擁有這個世界,美國的恐懼是擔心它會失去對這個世界的控制。

美國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國家,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美國對自己國內主張小政府,政府管的愈少愈好;但對國外卻堅持大政府,對其他國家管的愈多愈好。結果便是不斷的戰爭、干涉內政,和經濟制裁。即使成效不彰,美國仍不改其志。

美國永遠為自己辯護,說美國是為了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穩定,但美國的手段是暴力、霸凌和欺騙。最可恥的是居然以上帝的名義去正當化自己的罪行,天下有什麼比假上帝之名去殺害無辜平民更惡毒的事?

美國當前的困局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不斷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權力極大化和安全的極大化,如此必然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權力和安全。這種狀況不僅是危險的,而且是不可能長久的。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說:「人類因彼此需要而存在,要讓自己與他人在相同的立足點上。」賽局理論大師納許(John Nash)也說「最好的配置」(pareto optionality)是追求雙贏,而非零和。美國資訊發達,人才濟濟,難道不明瞭這個道理嗎?

問題可能是美國的「唯我獨尊」(solipsism)使美國得了不治的「自戀」(narcissism)症。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早就提醒人類:「我們創造的世界是我們思想的過程,不改變我們的思想,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美國何時才能有這個體會?

在當前的國際關係中,世界的權力正在分散和轉移,美國的力量和影響力在下降,美國的野心和企圖已超過了它的能力。美國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多,但美國仍在虛張聲勢,自欺欺人。

一生為美國外交政策辯護的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教授曾坦言,美國的權力必須在黑暗中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揭發美國對全世界非法監聽的史諾登(Edward Snowden)說,看一個國家不是它說了什麼,而是它做了什麼。

我撰寫此書的目的是希望幫助國人多了解和認識美國的作為,從而在世局變化中能夠趨吉避凶,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本書內容均是根據美國的出版品整理而成,所有的論述均有所本和依據。個人能力有限,不周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學界朋友不吝指教。

關 中謹識2024.4.4

目次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一、誇大建國的神話
二、無止境的擴張主義
三、國家認同的追求
四、強調與眾不同的意識型態
(一)美國信條──美國人的核心價值
(二)美國的「例外主義」
(三)意識型態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的角色
五、極端的種族主義
(一)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
(二)對黑人的奴隸制度

第二章 從孤立主義走上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
一、孤立主義
(一)孤立主義的背景
(二)孤立主義的演進過程
(三)孤立主義的檢討
二、帝國主義
(一)美國帝國主義的傳統理論
(二)美國現代帝國主義理論的演進
(三)「大美帝國」
三、霸權主義
(一)傲慢和孤獨的強權
(二)美國的軍國主義
(三)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

第三章 可悲的霸權
一、製造恐懼的國家
(一)誇大外在的威脅,恐嚇自己的人民
(二)不重視民生福祉,傷害自己的人民
(三)製造恐懼和威脅的美國政府
(四)強大的恐嚇工具:「威脅―工業複合體」
二、向世界宣示:強權即公理
(一)美國與中東
(二)以反恐為名,行擴張霸權之實
(三)公然以謊言侵略伊拉克

第四章 侵略帝國
一、迷信武力:世界最好戰的國家
二、美國入侵和軍力介入的國家

第五章 流氓帝國
一、從孤獨的強權到流氓帝國
二、流氓帝國的暴行
(一)干預
(二)包庇和訓練恐怖分子
(三)刑求
(四)謀殺
(五)使用不人道武器
(六)戰爭罪
(七)監聽
(八)綁架
三、霸凌弱小的國家:古巴、越南、伊拉克
(一)美國最不人道干預的國家:古巴
(二)美國最殘暴的戰爭:越南
(三)美國最大謊言的戰爭:伊拉克
四、霸凌聯合國
(一)不尊重國際法和國際組織
(二)美國在聯合國的投票紀錄
(三)美國對聯合國的輕視和羞辱
(四)冷戰後美國與聯合國關係的變化

第六章 謊言帝國
一、美國為何要說謊?
二、俄烏戰爭的真相
三、美國對中國政策的虛偽

第七章 美國與世界
一、世界看美國:想像多於真實
二、美國的理念和成就
三、美國的變化:從機會之土變成投機之國
四、美國民主的倒退:金權政治和選舉舞弊
五、美國的軟實力:「文化超級帝國主義」
六、「為什麼他們仇恨我們?」
(一)醜化他人,不公平對待他人
(二)認為自己主宰世界,可以為所欲為,強取豪奪
(三)唯我獨尊,壟斷世界資源
(四)雙重標準,極限打壓
(五)傲慢自大,虛偽欺騙
(六)暴力、好戰、「強權即公理」

結論 美國當前的困境
一、價值認知的錯誤
二、自大和野心造成失控
三、永遠需要敵人
四、缺乏遠見和大戰略
五、無法安內,何以攘外?

附錄
一、美國全球干預的歷史
二、美國軍事干預拉丁美洲國家的次數
三、與美國州政府國民軍建立「夥伴關係」的國家
四、美國干預介入選舉的歷史
五、美國政治謀殺的人物(包括未遂的)
六、美國拒絕參加的聯合國公約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一、誇大建國的神話

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王和中國皇帝的國書,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薩爾瓦多島、古巴和海地。1493年、1498年、1502年又3次西航,到了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島嶼、中美、南美洲大陸沿岸等地方。當時哥倫布誤認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加勒比海一些島嶼被稱為「西印度群島」,偌大的美洲在當時還不為人知。所以,人們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由於哥倫布堅信自己到達印度,因此他就將當地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意即印度人。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英、法、西、葡萄牙等國開始對美洲的殖民。在哥倫布第一次返回西班牙時,認識了一位義大利的同鄉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隨後追隨哥倫布遠航美洲。1507年,這塊新發現的大陸,就被哥倫布命名為亞美利加(America)。

1607年4月26日,英國人建立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詹姆斯鎮(Jamestown)。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到達北美東北部的鱈魚角(Cap Cod),約定上岸後建立公民治理的政治團體,這是「五月花號公約」的由來。登岸後,清教徒們建立起普利茅斯(Plymouth)殖民地。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學會種植玉米和捕魚的技術,並度過嚴寒,艱難地生存下來。1621年清教徒邀請附近的印第安人一起共慶豐收,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

1630年以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為首的另一批清教徒在普利茅斯以北建立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殖民地,首府為波斯頓(Boston),1630-1642年約有13,000名英格蘭人前往麻薩諸塞。到了1733年,歷經幾代人的殖民,英國人在北美已經建立13個殖民地。

英屬北美各殖民地建立與發展之時,正逢歐洲戰亂頻仍、瘟疫橫行之際。北美遼闊富饒的土地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每一個在貧苦中掙扎、在戰亂中求生存的歐洲人。隨著各殖民地的建立,歐洲人如潮水般湧進北美。他們在北美以驚人的速度生兒育女,每對父母平均生養6-10名子女。如此高的出生率大幅增加殖民地的人口,從162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的2,000多名白人,到了1720年增至近40萬人,1780年已高達200多萬人。

在十七世紀末,英國移民已占殖民地白人人口的90%以上。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殖民地的莊園主人們大肆購買黑人奴隸,約有40萬到60萬的黑人被販賣至北美。到1770年,黑人已占殖民地居民的1/5。



**



隨著殖民地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脫離母國統治的離心思潮日漸增長。1756-1763年,英國、法國等國,在歐洲、北美洲、印度進行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史稱「七年戰爭」。經過長期的戰爭,英國政府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為了籌措資金,英國政府決定向殖民地增稅,於十八世紀60年代,頒布諸多徵稅法令,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印花稅法。

為了不滿英國增稅,北美13個殖民地於1775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成立自由獨立的國家,殖民地的叛亂轉變為捍衛新生政權的獨立戰爭。法國不僅向美國提供巨額財政資助,還派出遠征軍奔赴北美,與美軍並肩作戰。結果英國戰敗,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條約」,美國取得獨立。

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的領土由8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將近原來的3倍,達到230萬平方公里。自建國以來,伴隨著鐵與血、謊言與欺詐、金錢與戰爭,美國人成功將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大半北美地區,以及海外的部分地區,面積達到如今的937萬平方公里。就領土上的自然條件和資源來看,美國是遠超過原有大量凍土、冰川、雪山的俄國、加拿大、中國等國家。在此基礎上,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到二十世紀初成為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

**

美國建國先賢認為在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建立一個共和國,他們崇拜古羅馬帝國,他們也擔心美國會重蹈羅馬帝國從偉大走向淪亡的歷史,他們開始時並沒有太大的信心,經過50年的時間,才對它們建立的制度有了自信。

美國人自始便自大和傲慢,認為美國的革命是世界的標竿,並認為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領導者。這背後的原因是美國人對「共和主義」的信仰,對美國人來說「共和主義」代表美德、奉獻、無私。

美國早期的移民(屯民)自認是「上帝的選民」(chosen people),不僅要建立一個新國家,一個模範的政府,還負有救世的使命,這是美國天定的命運。由於美國本身缺乏歷史,必須以使命感來填補歷史的真空,美國文化只有未來,沒有過去。美國的性格充滿了矛盾和弔詭,永遠在實用主義和意識型態之中擺盪。美國一方面是非常務實的民族,它唯一的本土哲學就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但另方面,它又是宗教性極強的民族,始終離不開「上帝選民」、「天佑之國」、「明示命運」、「福音」和「聖戰」這些理念。

美國建國的成就肯定了自己的純潔性,強化了自我的正義感,充滿了理想主義。但也有人認為美國的建國者是建設性的悲觀主義者,他們創造出來的道德標準,無非是為了調合自己的不足之處。

事實上,美國經驗的特殊性多是一種主觀上的認知。美國人「神化」其先民的歷史,只不過是在荒野中的自由而已。美國清教徒吹噓在美國新大陸首先實現了宗教的自由,事實上,在此之前,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就是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爭取宗教自由的戰爭,在美國屯民到達美洲之前12年才結束的。

美國的獨立戰爭不但是歐洲文明的延續,也深受當時歐洲政治的影響,就這個背景而言,美國的經驗並不獨特。為了政治的目的把美國的歷史「特殊化」不是真正的歷史和正確的歷史。

幻想和事實不同,美國開國元勳們不是沒有他們的「幻想」。他們討厭政黨,他們認為美國不久會變成歐洲的社會,他們相信奴隸制度會自然消失,他們也認為印第安人會得到保障,甚至傑佛遜還認為美國的宗教很快會成為「一元論者」(Unitarianism),但沒有一件成為「事實」。

美國歷史學家伍德(Gordon Wood)說:「美國的革命使十九世紀的反奴隸和婦女權利運動成為可能,革命不但徹底改變了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包括婦女地位和摧毀貴族政治。使一般人民的利益和繁榮──包括追求幸福──成為社會和政府的目的。簡言之,革命是美國歷史上最激烈和影響最大的事件。」 伍德教授的說法是對美國革命的正統觀點,較為誇張。事實上,在美國革命之前,英國便有了反奴隸的運動。在十九世紀前,英國和法國便有了婦女權利運動,對一般人民的利益和繁榮的促進是十九世紀主要的政治議題,至於指美國革命的偉大成就顯然是太過狹隘的論述。

十九世紀是歐洲自由、進步思想的時代。誠然,美國革命建立的共和政體是一個成就,英國曾有過短暫的共和──克倫維爾(Oliver Cromwell)時期,但未竟全功。美國特殊的條件是在革命之前擁有相當安適和安全的環境,但美國的理念不是獨創的,基本上是「歐洲啟蒙運動」(European Enlightenment)的產物。美國的法治也是英國普通法的延伸和精簡版。

美國的特殊環境創造了美國的成就,美國沒有歐洲國家的外在壓力──戰爭頻繁,土地廣大又便宜,當時一英畝土地只賣1.25元。當時的選舉權只限男性白人且有財產權的限制,即使如此,仍有60%的人有選舉權。美國真正特殊的是沒有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和力量,社會上有階級意識,但沒有階級鬥爭。美國重視教育和宗教熱誠有關,傳教士貢獻至大。新英格蘭地區推動公立學校不遺餘力,但基本上還是採取歐洲模式。

但美國早期的若干重大政策往往被簡化或扭曲,例如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告別演說被簡化為「不捲入歐洲的糾結」。他的原文是「避免長期結盟」(to steer clear of permanent alliances),華盛頓當時真正的原因是避免美國在英國和法國相爭中選邊。當時共和黨的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傾向支持法國,聯邦黨的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傾向支持英國,華盛頓深怕黨爭影響美國的總統選舉。

美國歷史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美國人充滿了誇張、渲染和沾沾自喜的「神話」;美國人是上帝的選民,在建立在山頂上的燈塔之國,有使命和責任去教化世界,只有美國是純潔的、無私的。美國的成就是世界的模範,美國的價值是普世價值,只有全世界「美國化」,才有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知名歷史學者波柯維區(Sacvan Bercovitch)指出美國社會的基本文化單位是「自我」(self),清教徒的想法是把美國不同觀點以「美國的神話」(the myth of America)予以融合。 由於革命和獨立的成功,清教徒認為他們已創造了「美國的神話」。美國的知名作家如艾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惠特曼(Walt Whitman)均視美國是一個理想國。

二、無止境的擴張主義

美國價值最具體的表現是在北美洲大陸的擴張主義,「擴張主義」在自由、平等、民主、人權概念的包裝下,縱橫於整個美國歷史之中,在美國人汲汲追求疆域擴張的同時,賦予擴張行為正當化、合理化,甚至加以美化的美國價值也就應運而生。

美國不若歐洲各國般動亂頻仍,甚至發生社會革命,一方面在於美國社會缺乏歐洲傳統社會的弊病與沉痾;另一方面,就是美國領土向西擴張過程中所創造出龐大的生存空間,能不斷吸納其他開發較早且幾近飽和地區內部所產生的衝突與不穩定。向西拓殖的過程中,必須在邊疆的無政府狀態裡,靠自己的力量找出一條生存之道,強化了美國的個人主義。個人先於政府的的觀念成為美國民主的最大特點。

殖民者認為自由來自於擴張,而土地的取得則是實踐自由的成果。美國人也更加確信自由與擴張互為因果,缺一不可。西部擴張可保護人民免於因社會階級相互傾軋所帶來的亂象與危害。對北方人或南方人而言,南北社會內部問題能否解決,端賴於西部擴張的持續與否,而這也是聯邦政府首要的工作。

這種擴張行為也逐漸發展成帶有白人至上主義色彩的霸權式自由主義。美國人聲稱追求生存空間可以保障自由,但在西部邊疆擴張的過程中,藉由掠奪與暴行,驅逐美洲印第安人以及墨西哥人,他們成為美國自由主義下的犧牲品,他們被美國視為異端與進步的絆腳石,必須除之而後快。

當美國境內再無新的領土可供擴張之用時,拓展海外邊疆成為國家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思潮及動機下所產生的帝國主義,誠如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所言:「我們在大洋之外為自己開闢了一道新的邊疆。」

西部邊疆擴張的過程中,自由主義被賦予新意,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主義也伴隨產生,成為美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揮之不去的魔咒。

美國政府告訴墾殖者們,西進運動不僅是自由的果實,也是自由的源泉,所有人都應有「足夠的空間」以倖免於歐洲那種「毀滅性浩劫」。擴張成為了每個問題的答案,所有疑難的解方,尤其那些由擴張所導致的難題。美國是沒有極限的,美國歷史的形成時期並不存在任何地理限制。安全意味著商業,商業意味著繁榮,繁榮意味著權力,權力培育美德,美德即自由,自由必須拓展才得確保。擴展領域將能確保個人自由,這是文明的體現與化身。

美國人以個人主義和冒險犯難精神自豪。1898年參議員洛奇(Henry Cabot Lodge)說:「美國征服、殖民和領土擴張的紀錄,是十九世紀任何民族都不可企及的。」他還說,美國不能停止,因為古巴人正在懇求美國去拯救他們。 果然古巴人的請求,得到上帝的恩准,美國在打敗西班牙之後,殖民了古巴61年(1998-1959)。

當物理邊疆被限制時,其意義可以容易的被應用在其他領域的擴張上,包括市場、戰爭、文化、技術、科學、心理與政治。也可不斷擴大自由的領域和政治效益,如此可以調和利益衝突,也可轉移國內的極端主義,美國自建國以來就不斷以道德語言合理化這種擴張行為。擴張的概念「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來說是十分令人振奮的」,因為它能夠「無限延伸」。

1812年美英戰爭是要阻止英國干涉美國(美國想併吞加拿大,英國想阻止美國跨過密西西比河以西),但經此戰爭後,美國與歐洲劃清了界線,也促進了國內的團結。1823年12月2日的門羅主義是總結美國建國先賢外交政策理念的正式宣告:不允許歐洲國家介入美洲事務,確立美國在西半球的勢力範圍。從184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美國擴張的全盛時期。1846年的美墨戰爭,美國取得近1/3的美國今日領土,並以「明示命運」(manifest destiny)將美國的擴張「道德化」。

美國的擴張一開始便是有排除性的性質,如購買路易斯安娜是排除法國,併吞奧立岡是排除英國,取得西南部大片土地(經由1846年美墨戰爭)是排除西班牙,購買阿拉斯加是排除俄國。事實上,1823年的門羅主義就已經宣告了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這些合併和擴張只是完成了美國的既定政策而已。美國建國後200年,領土已增加了四倍。

美國在本土的擴張──對內消滅印第安人,對外避免歐洲的干涉──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完成,接下來就是開始對外擴張。

當一個國家的邊界不再移動時會如何?美國並不受這些問題所困。作為一個特殊的國家,這些問題為它注入了活力,為其歷史賦予了生命。在進步時代,美國媒體人和小說家諾里斯(Frank Norris)在1902年說領土擴張將導向某種新的普世主義,也就是「全人類的兄弟情誼」,屆時美國人將明白:「全世界都是我們的國家,而全人類都是我們的同胞。」

在美國不介入歐洲事務,主宰西半球事務之時,並不排斥介入亞洲事務。美國把亞洲看作一個機會,國務卿西華德(William H. Seward)甚至認為亞洲將成為世界的主要舞臺。事實上,這是美國要向太平洋西岸擴張的張本。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令人驚奇的地步。冷戰時期美國的邊疆範圍,由阿拉斯加延伸至日本、南韓與臺灣,然後南下東南亞,抵達澳洲、紐西蘭,連接拉丁美洲、非洲後,再一路往上至波斯灣、土耳其、巴基斯坦,跨越易北河至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後連結到加拿大。美國不但獲得鉅額的經濟與政治利益,一種由美國主導,以美國邊疆擴張為基礎的全球化也儼然成影。這些海外擴張,難道只是為了解除美國內部社會的壓力,或者是美國宣稱的要捍衛它的普世價值?

1893年威斯康辛大學歷史教授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在美國歷史學會發表一篇論文──《論美國歷史上邊界的意義》(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指出美國歷史大部分是大西部的殖民史,由於大片土地的開發,形成了美國的發展,這是移民與大自然和野蠻的印第安人不斷鬥爭的歷史。他強調美國的邊界是獨特的,和歐洲的邊界不同。歐洲的邊界是靜止的,是世界的終點;美國的邊界是有生命的,是世界的起點,給美國新大陸無限的機會,代表可以不斷追求創新和樸實的生活。

特納是美國公認的邊界理論大師,他的理論大意是:美國是野荒和文明、野蠻和文明的交會點。經驗型塑意識(awareness),美國的民主來自美國的蠻荒(wildness),和新土地的森林;隨著邊界的拓展,民主愈來愈強化。美國的「拓荒精神」(pioneering spirit)不但不會由於邊界的結束而消逝,反而會尋找新的目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34
預購中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