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弘一大師傳:天心月圓,細說李叔同不笑煙花只笑禪的七段人生禪
79折

弘一大師傳:天心月圓,細說李叔同不笑煙花只笑禪的七段人生禪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79379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弘一大師是近代中國文化藝術史和藝術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卓越人物,本書記述其生平經歷。

 

本書陪你以輕鬆、愉悅和崇敬的心情,走近弘一大師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

他閱盡繁華盛宴聚散如夢,飽覽悲歡往事轉眼成空。

短暫的歡樂,常常讓人來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猶如過眼煙雲。

於是,他將目光轉向宗教,轉向佛祖拈花時伽葉的微笑。

他明白,原來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佛教名人 趙樸初居士

作者簡介

泓逸

 

宗教作家,長年研修佛教。

前言

 

弘一大師與李叔同這兩個名字,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都留下了聲響,他在僧俗兩界都散發著光和熱。出家前的李叔同是當時蜚聲海內,集繪畫、書法、音樂、金石、篆刻以至詩、戲劇等多種才華於一身的全才藝術家和教育家,是近代中國文化藝術史和藝術教育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卓越人物。

 

出家後的弘一大師遍覽諸經,精習律宗,使南宋以來湮沒無傳、中斷700多年的南山律學得以重新恢復並發揚光大,被佛門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他年少輕狂的時代,一如當時文人風流的行徑,過著琴棋書畫、風花雪月、聲色犬馬的人生;中年時突然「自以為頓悟」,披剃於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藝術專長,耳聞晨鐘暮鼓,心修律宗禪理,給世人一片驚愕。

 

李叔同作為在那個時代最有影響的一代藝術大師,一代藝術教育名家,他的遁世,曾經引起了一片譁然。即使在今天,很多的研究者還將他的出家與王國維的自沉昆明湖、周作人的附逆,並稱為中國現代文學藝術史上的三大謎。

 

而對李叔同的遁世,歷來的研究者們也在多方考察的基礎上,得出了多種的猜測:有人說他是自幼受家庭的影響;有人以為李叔同是因家業破產而出家;有人認為他是因對現實社會的苦惱而遁世出家;有人認為他是因投身革命的理想幻滅,頓感前程暗淡,所以,他索性看破紅塵;甚至還有人說他是因婚姻感情方面的打擊;他的學生豐子愷先生則以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來解釋他的出家……

 

但無論真實情況如何,從大師的自述來看,出家對他本人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自己高興,朋友開心,就叫人感動了。

 

當年,「李叔同」消失時,有人感歎塵世中少了一個真名士,「弘一大師」誕生後,有人又慶幸,佛門多了一位高僧。

 

李叔同遁入空門後,恪遵戒律,清苦自守,說法傳經,普度芸芸眾生。他抱著一片愛心引導同好者由此岸走向彼岸,用心至善至美!他終其後半生精研佛學,將失傳700餘年、佛教中戒律最嚴的南山律宗拾起,被崇奉為律宗第十一世祖,與虛雲、太虛、印光大師並譽為「民國四大高僧」。即使是為僧,也把它做到「家」的分上,做到極致,李叔同真的就是李叔同,一個獨特的李叔同。

 

趙樸初居士為弘一大師李叔同百年誕辰所寫獻詞尤能概括法師的一生,詩云:「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演完了一場人生大戲,落幕了。但誰能真正品出其中的韻味呢?他自己就曾這樣感慨:人如花,不久時;人如浮萍,無定處;人如煙花,現一時;人總歸於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巔無他路;自古聖賢皆寂寞,悲欣交集誰了然?

 

本書和我們一起帶著輕鬆、愉悅和崇敬的心情,走近弘一大師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他閱盡繁華盛宴聚散如夢,飽覽悲歡往事轉眼成空。短暫的歡樂,常常讓人來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猶如過眼煙雲。於是,他將目光轉向宗教,轉向佛祖拈花時伽葉的微笑。他明白,原來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目次

一、人生智慧

二、處世態度

三、做人修養

四、平和心態

五、藝術創新

六、佛法領悟

七、名人回憶

附錄:弘一大師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

 

弘一大師曾抄錄這樣一句格言:「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自古以來,為政者都是把「得民心」列為第一要務。任何施政措施,總希望得到民眾的心悅誠服,鼎力支持,如此便是領導階層最大的成就。若是把範圍縮小,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又何嘗不是希望彼此之間能以最真誠赤裸的心來相待?但是年歲越長,相識的人越多,則會發現,想要擁有「以心相交」的朋友,真是談何容易?

 

在這一則格言之中,弘一大師為我們指出,「得人心」最好的方法便是多行「救濟事」。

 

佛法說因果,要怎麼收,便要先怎麼栽。若只是為了應付敷衍,只求顏面上好看,甚或只為了求成績表現,可以炫耀於世人,驕傲於同儕,他所能得到的回報,也只有這短暫而虛榮的光環而已。但是他若能出於至誠,以人溺為己溺、以人饑為己饑、以人苦為己苦,他所得到的回報則必然是受濟助者由衷的感念,成為他們在苦難的世間指引生命向前的一盞明燈。弘一大師的說法,受濟助者心懷之中的感念,是會「倒浸入肝脾」的。是在這樣的心境當中,再以佛法的智慧開導,讓人明白,對一個人最大的供養幫助,是能夠讓他明瞭佛法,進而信受奉行,永離生死輪迴之苦,這就是最實在的人間菩薩行者了。

 

人間有善、惡兩種力量。在我們的人格裡,這兩種力量也同樣存在。在傳統儒教中,對人性的善惡始終存有爭議,既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又有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見,究竟孰是孰非?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在我們的生命中,這兩種力量是共同存在的。學佛就是要開發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和善法相應,使我們的慈悲念念增長。

 

《華嚴經》中有一著名的偈頌:「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當年,白居易在向鳥巢大師問法時,大師正是以此偈作答,可見其重要意義。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體行持中,又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勿因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

 

聲聞乘強調持戒,即「諸惡莫做」。事實上,持戒本身就是一種行善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殺生,我們就不必擔心受到他人的傷害;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偷盜,我們就可以夜不閉戶;如果每個人都能不邪淫,就少了許多家庭糾紛;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妄語,我們就不必擔心上當受騙;如果每個人都不飲酒,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

 

而菩薩乘更強調「眾善奉行」,不僅要以持戒來利益眾生,還要積極行善。善事不論大小,凡是自己能夠做到的,都應隨分、隨力、隨時去做。像觀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只要眾生有困苦,就積極主動地為人分憂解難。對所有眾生都視如己出,無有分別,眾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不求回報,不論得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惟德,可以服人。」賢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惡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輕忽小善之德、小惡之害,能夠真正斷惡修改完善,所以令人心悅誠服。

 

一己之善,不但能為自己積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絲毫之惡,非唯損害自己的品格,也會危害到他人。如此輾轉影響,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塊小石頭,漣漪不斷地擴大,導致整個湖面水紋的波動,其影響層面絕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因此,對世間人而言,起一個善念、說一句好話、一個善意的回應,乃至露出一個微笑,不但能夠讓內心越來越光明,也可以拉近親子間的關係、提高公司的業績、促進國家社會的和諧,甚至可以消弭種種人為的災難。

 

這種由小因而成大果的例子,俯拾即是。舉例來說,當世界某個角落發生災難需要援助時,大眾盡己之力,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善款、救援物資、救援人力,即可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佛經》中也有記載,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彌徒弟只剩七日的壽命,於是慈悲地讓他回家探親。途中,正好遇到一場大雨,小沙彌發現一群螞蟻正努力地從積水的地方爬出,但卻不斷地被雨水沖回去。於是小沙彌心生憐憫,先將它們一一救出,確定安全無虞後,才繼續他的旅程。七日後,小沙彌又回到寺院,師父感到非常驚訝,於是入定觀察,發現原來是小沙彌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螞蟻,也增加了自己的壽命。

 

除了自己廣發善心外,更進一步,對於他人的善行也要真心讚歎,如此可增進其信心,令發廣大心量而行大善;面對自己的惡行要有所覺悟,趕快懺悔改進,千萬不可積小過患而成大罪。如《四十二章經》云:「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就是最好的訓誡。《梵岡經》亦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也是提醒世人要處事老實,行善造惡自有因緣果報,不可不慎!

 

「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見其長而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未見其滅而有所損。」修改完善斷惡一定要在高處著眼、小處著手。如果我們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走下去,不僅能成為世間的賢人,家業、學業、事業、志業,事事如意;更進一步,也能成為出世間的聖人,斷惑、證真、度眾、成佛,樣樣成就!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弘一大師主張「吃虧是福」的處世原則。他曾這樣寫道:

 

「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只要與人相處,就免不了會有長短比較。言語上愛占上風的人,總不免喜歡自我吹噓、自我膨脹,言談之中儘是自贊毀他之語。這樣的人往往自以為聰明,處處佔便宜;但事實上,卻是他自己在扯自己的後腿。等到人際關係落到一敗塗地之後,他還會以為人家是嫉妒他,見不得別人好。而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則凡事就會算計:我從這裡可以得到多少好處?於是,只顧著自己吃肉,卻忘了好歹也要留一點湯給別人喝。這樣下去,怎麼能夠不集天下之怨懟於其一身呢?

 

弘一大師曾給弟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一世為人做得還算不錯。當他重新投胎之時,閻王還讓他開條件,看他想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說:「我也沒有什麼奢求,我的條件很簡單:『小小良田五百畝,一妻一妾美又賢,父為宰相子狀元……」

 

當他說到這裡時,閻王起身打斷他的話:「有這麼好的事情,我還想要呢,你來當閻王好了!」

 

大部分的人總覺得:「我要求得並不多。」但是不知不覺間,卻是已經意圖要占盡天下的便宜了:讀書時要獨佔鰲頭;找對象時要才貌雙全;在事業職場上更希望扶搖直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若是一生真是如此平順,難免志得意滿、目中無人,回過頭來,他會看不起那些命運多舛、時運不濟的人。因為以他的高標準來看,一個人若是人生拓展不順,必然是因為怠惰愚笨或是前世造了什麼孽,罪障深重!這樣,他自然很難有同理心去體諒別人的困難處境,更不要說發揮慈悲心去幫助別人脫離身心的困境了!但是若是這麼一個「大人物」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大家眼睜睜看著天下所有的好處便宜都讓他占盡,能隨喜讚歎者恐怕少之又少;相反的,招來尖酸不平反應的可能性恐怕要大出許多。須知,天下的利益好處就只有這些,當你多占了一分,也就意味著別人少了一分。除非你是真正腳踏實地貨真價實地付出,那麼得到你應得的代價,自然是沒有話說;否則同樣的努力,同樣的付出,憑什麼你就比人家佔便宜,在因果上來說也是讓人無法平心靜氣來接受的。

 

不過,事實上我們確實也曾見過,有一種福報特別大的人,似乎只要有他在,自然所有的便宜都歸到他的身上,別人能沾到一點光彩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大家卻認為那是理所當然之事。依佛法來說,那必然是他前世辛勤付出、與人為善、廣修功德累積得來的大福報、大威德,任何人都無須難過不平或忌妒。若是你也想要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方法很簡單,就是用毫不執著無礙的心,立刻把所有的好處便宜都讓給別人,內心更能清楚觀照,世間無常,人生苦短,今天就算擁有了全世界,又能保有多久呢?倒不如把到手的便宜歡歡喜喜地佈施出去,這才是真正有大智慧大福報的人!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間叫做娑婆世界,明明白白就說清楚了,這是一個「堪忍」的世間。許多時候,我們必須要去面對很多自己不喜歡面對的人與事。甚至更為不堪的,不僅止於「不喜歡」而已,挫折、凌辱、打擊也常是我們一生當中必須要修學的功課。只是當年歲日長,從生命的經驗當中,我們學習到如何儘量避免,不要讓難堪的處境發生的智慧,更不知不覺培育出一份胸襟,不能天下所有的好處都由我一個人來占盡;凡事愛與人計較,一點虧都不肯吃的人,很可能到頭來只有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人的一生過程中究竟在哪一個階段最肯「受氣吃虧」呢?以正常的生命成熟成長角度來看,當年歲越長,人格愈臻成熟,對於人情世事愈為通達,對於包容那些給我們氣受的人、讓我們吃虧的人,應該能有更大的度量與承受的雅量。但是經過長久的觀察,卻發現這樣「想當然爾」的推斷並不正確。若是一個人雖然年歲日增,但是他並未在「自我修正」上用心,心心念念所思維的乃是如何增加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分量,不論是從錢財的較量、權力的拼比、別人的認同甚至知識的廣博,不論有沒有真材實料,總希望所到之處都能一言九鼎,人人仰望;若是竟然有人不把他放在眼裡,甚至批評貶抑給他氣受,面子上掛不住的結果,必然風度盡失,許多難看的態度、難聽的言辭必然傾瀉而出,到頭來招致更大的難堪,更確切的惡評,想要不受大氣則難矣哉!

 

年歲越大,維護面子的決心愈強,受氣的耐力則明顯的是愈來愈差!但是修行的功夫就是必須在這樣的情境中來磨煉。

 

事實上,佛菩薩的圓滿人格都是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淬煉之中,培育而成的。正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便是喜歡讓人奉承,讓人另眼相看;最好不必付出什麼,就能坐享人家的尊敬服從,還有偌大的豐碩成果讓他享用,世間並非沒有這樣的「幸運兒」,但是追究到因果的源頭,必然是他過去曾經為眾生付出,認真地扮演好他生命中的角色,努力走過所留下的痕跡。而凡夫眾生往往所見短淺,所追求的並非是無上佛道,所在意的只是當前不要受氣、不要吃虧。

 

而弘一大師則主張,眼前若是不想吃大虧,就必須先忍受吃點小虧;不想受大氣,就要忍受小氣。若是不能忍,有一點小阻礙就激烈反應,吃一點小虧就吵鬧喧嚷,很可能賠上的是自己的形象、人格與他人的尊敬。

 

「不佔便宜、肯吃虧」不僅是就世間法上的一種警惕;以此出發,不知不覺中培養出忍辱的胸襟,不與人計較得失的涵養,回歸到佛法,即是修行境界的提升,實際上也就是菩薩道的確切展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