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李氏推翻隋朝得天下,
在金戈鐵馬中拉開大唐盛世的序幕!
▎李氏崛起與長安定鼎
〈第一篇 定鼎長安〉描繪了李唐皇室的起源和崛起過程。從楊氏帝國的沒落到李唐的崛起,故事的核心在於李淵及其家族如何逐步鞏固權力。第一章介紹李氏家族的背景與皇室血統,並揭示了楊家滅亡、李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第二章重點描寫李淵在晉陽的起兵過程,展示了其決策與軍事才能。第三章到第四章則詳細記錄了李淵及其將領如何透過一系列戰役,最終奪取並鞏固長安這一戰略重地,為唐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關中穩固與河西開拓
〈第二篇 穩固關中〉聚焦於李唐王朝在長安的初步穩固及其對河西走廊的開拓。第五章介紹了薛氏父子對長安的威脅,並詳細描述了兩次淺水原之戰,這些戰役確保了關中的穩定。第六章則講述了李唐如何巧妙地取得河西走廊,強化了王朝的西部邊疆。第七章記述了晉陽再次起兵的過程,展示了李唐在面對內外威脅時的靈活應對與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
▎經略中原與東征戰役
〈第三篇 經略中原〉講述了李唐在中原地區的戰略擴張與軍事征服。第八章至第十章描述了李密、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的興衰,並展示了李世民如何透過一系列東征戰役,逐步統一中原地區。特別是在虎牢之戰中,李世民以卓越的軍事才能,擊敗了竇建德的強大勢力,為唐朝在中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象徵唐朝進一步鞏固了其統治地位。
▎南北平定與天下廓清
〈第四篇 平定南北〉以及〈第五篇 廓清天下〉聚焦於李唐統一全國的最後階段。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描述了南北戰役,包括平定蕭銑江陵復國以及劉黑闥的反叛,展示了李唐在南方和北方的軍事行動。第十三章詳細描寫了江南地區的統一過程,展示了李唐如何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總結了李唐在統一戰爭時期的軍事成就,分析了唐朝成功的原因以及主要戰將的貢獻,最終揭示了大唐何以在眾多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統一天下。
【本書特色】:
本書是《大唐盛世的百年征伐》上卷,透過詳盡的史實描寫和豐富的細節,生動再現了唐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緊湊的敘事節奏和多角度的描寫,既有對李唐皇室的深入刻劃,也有對關鍵戰役的生動描述。每章節層次分明,從李淵起兵到李世民統一天下,更結合了大量軍事策略和人物心理分析,展示了唐朝初期波瀾壯闊的歷史。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李氏推翻隋朝得天下,
在金戈鐵馬中拉開大唐盛世的序幕!
▎李氏崛起與長安定鼎
〈第一篇 定鼎長安〉描繪了李唐皇室的起源和崛起過程。從楊氏帝國的沒落到李唐的崛起,故事的核心在於李淵及其家族如何逐步鞏固權力。第一章介紹李氏家族的背景與皇室血統,並揭示了楊家滅亡、李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第二章重點描寫李淵在晉陽的起兵過程,展示了其決策與軍事才能。第三章到第四章則詳細記錄了李淵及其將領如何透過一系列戰役,最終奪取並鞏固長安這一戰略重地,為唐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關中穩固與河西開拓
〈第二篇 穩固關中〉聚焦於李唐王朝在長安的初步穩固及其對河西走廊的開拓。第五章介紹了薛氏父子對長安的威脅,並詳細描述了兩次淺水原之戰,這些戰役確保了關中的穩定。第六章則講述了李唐如何巧妙地取得河西走廊,強化了王朝的西部邊疆。第七章記述了晉陽再次起兵的過程,展示了李唐在面對內外威脅時的靈活應對與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
▎經略中原與東征戰役
〈第三篇 經略中原〉講述了李唐在中原地區的戰略擴張與軍事征服。第八章至第十章描述了李密、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的興衰,並展示了李世民如何透過一系列東征戰役,逐步統一中原地區。特別是在虎牢之戰中,李世民以卓越的軍事才能,擊敗了竇建德的強大勢力,為唐朝在中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象徵唐朝進一步鞏固了其統治地位。
▎南北平定與天下廓清
〈第四篇 平定南北〉以及〈第五篇 廓清天下〉聚焦於李唐統一全國的最後階段。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描述了南北戰役,包括平定蕭銑江陵復國以及劉黑闥的反叛,展示了李唐在南方和北方的軍事行動。第十三章詳細描寫了江南地區的統一過程,展示了李唐如何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總結了李唐在統一戰爭時期的軍事成就,分析了唐朝成功的原因以及主要戰將的貢獻,最終揭示了大唐何以在眾多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統一天下。
【本書特色】:
本書是《大唐盛世的百年征伐》上卷,透過詳盡的史實描寫和豐富的細節,生動再現了唐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緊湊的敘事節奏和多角度的描寫,既有對李唐皇室的深入刻劃,也有對關鍵戰役的生動描述。每章節層次分明,從李淵起兵到李世民統一天下,更結合了大量軍事策略和人物心理分析,展示了唐朝初期波瀾壯闊的歷史。
作者簡介
孔欣,醉心於歷史,工作之餘,勤於閱讀,潛心於歷史類題材創作。
目次
第一篇 定鼎長安
第一章 李氏當為天子
第二章 萬事俱備,晉陽起兵
第三章 目標關中
第四章 定鼎長安
第二篇 穩固關中
第五章 關中後背的警報
第六章 賺到的河西走廊
第七章 晉陽「再起兵」
第三篇 經略中原
第八章 天下盟主李密
第九章 鄭國皇帝王世充
第十章 慷慨悲歌的燕趙之士—夏王竇建德
第四篇 平定南北
第十一章 王孫公子嘆無緣
第十二章 河北的最終平定
第十三章 江南也三國
第五篇 廓清天下
第十四章 幽州鏖戰
第十五章 最後的戰歌—梁師都和苑君璋
第十六章 統一戰爭時期軍事總結
第一章 李氏當為天子
第二章 萬事俱備,晉陽起兵
第三章 目標關中
第四章 定鼎長安
第二篇 穩固關中
第五章 關中後背的警報
第六章 賺到的河西走廊
第七章 晉陽「再起兵」
第三篇 經略中原
第八章 天下盟主李密
第九章 鄭國皇帝王世充
第十章 慷慨悲歌的燕趙之士—夏王竇建德
第四篇 平定南北
第十一章 王孫公子嘆無緣
第十二章 河北的最終平定
第十三章 江南也三國
第五篇 廓清天下
第十四章 幽州鏖戰
第十五章 最後的戰歌—梁師都和苑君璋
第十六章 統一戰爭時期軍事總結
書摘/試閱
第一篇 定鼎長安
隋朝大業末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楊廣連續三年三次親征高句麗,但三次都是耗費糜多,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由於長期對外征戰導致的窮兵黷武和橫徵暴斂,楊廣終於將他的強盛隋朝折騰得千瘡百孔,民怨鼎沸。為了躲避苛捐雜稅,為了活命,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在第二次親征高句麗的時候,楊廣委派大臣楊玄感在黎陽督糧,結果楊玄感趁著楊廣身處遼東,無暇顧及後方,在河南發動兵變,圍攻東都洛陽。雖然楊玄感最後兵敗身死,但是這次事件導致楊廣更加猜忌身邊的大臣將領,展開了大規模地清洗和殺戮,使得隋朝的民變轉化為更加洶湧的手握重兵的將領兵變,這嚴重動搖了楊廣的統治根基,敲響了隋王朝覆滅的喪鐘。
在楊廣猜忌的名單當中,唐國公李淵首當其衝。於是,大業十三年(西元六一七年),李淵趁著楊廣南巡江都揚州的時候,和他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起兵反隋,之後目標直指關中,拉開了大唐創立的序幕。
第一章 李氏當為天子
隋朝末年民間流傳一句讖語「李氏當為天子」,這句讖語讓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如坐針氈、芒刺在背。李淵以及他的李氏家族就是在這樣的讖語背景下應機而動、應勢而出。
一 我就是豪門
提起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千古一帝」,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但是說起大唐的建立,那就一定避不開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雖然,由於後世史料的諸多不實記載,李淵的歷史光芒完全被李世民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盛世大唐開創的主要功績必須歸功於唐高祖李淵。
李淵,如果在現代,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胄二代,七歲即襲爵唐國公。其父李昞,官至北周的安州總管,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因戰功卓越,死後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點疑惑,為什麼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會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呢?我們稍微整理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發生的一些主要事情。西元三八六年,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西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並進行漢化改革,自己也改漢姓元,故又名元宏。西元五三四年,北魏孝武帝元脩為擺脫權臣高歡的控制,從洛陽投奔長安的宇文泰,而高歡則另立元善見當皇帝,並將首都從洛陽遷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至此,北魏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位於長安的由宇文泰實際控制的西部,歷史上稱為西魏。
後來宇文泰之姪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讓位於宇文覺建立北周,追封已故的八柱國之一李虎為唐國公,再往後就是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不管朝代如何變遷,李淵及其父祖輩都是官居高位,可謂是世襲軍事貴胄。其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是處在當時權力金字塔最頂尖的八人之一。
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除了李虎,這裡面要重點說說宇文泰、李弼和獨孤信。
宇文泰,八柱國之首,西魏政局的實際掌控者,後其姪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覺(宇文泰之子),建立北周政權,並追尊宇文泰為北周文帝;李弼,西魏時期官至太保、太傅、大司徒,北周時期晉升太師,死後追封魏國公,是李密的曾祖父。這個李密就是隋末義軍紛起時圍攻東都洛陽的天下盟主、瓦崗軍首領李密。
獨孤信,這個人要特別說一說。我們都知道隋文帝楊堅的皇后叫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七女兒,而獨孤信的四女兒則嫁給了唐國公李昞,生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唐高祖李淵。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建立唐朝後也追封他的父親李昞為皇帝,如果再往前算,獨孤信的長女也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所以說,獨孤信三個女婿都是皇帝,還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帝,真可以稱為當時的最強老丈人。
這麼一看,李淵和楊廣的母親是親姊妹,他們倆是姨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姪子。這樣一梳理大家是不是都會覺得,隋唐交替簡直稱不上王朝更迭,更像是在「大家庭」內部換了一個人當「家長」。
當然,這個「大家庭」不僅僅指的是楊、李二家,它是一個關係盤根錯節、利益錯綜複雜,以西魏朝的八大柱國為核心,包括諸如隋國公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等北朝其他勳貴成員的「大家族」,歷史上將這個「大家族」稱為關隴集團。
正當南朝宋、齊、梁、陳朝代更迭之際,王、謝等南方高門大族不斷衰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時,北朝的關隴集團迅速崛起,以軍功著稱,建立並控制了西魏、北周、隋、唐等數個朝代,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二 李唐皇室來自哪裡?
根據唐朝的官方記載,李唐皇室是隴西李氏的後裔,而隴西李氏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時期威震邊疆,被匈奴人尊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及其後代。
李淵的祖父李虎,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其五世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皓(也稱李暠),而李皓則自稱是李廣的十六世孫。
但是,後世對於李唐皇室的起源是有很大爭議的,至今也沒能形成定論。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是李唐皇室確係隴西李氏之後;二是李唐皇室出自趙郡李氏,是鮮卑化的漢人;三是李唐皇室源自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從其祖上的名字李初古拔、李買得來看,很有可能是改漢姓後的鮮卑人。
關於這一起歷史懸案,史上一直爭論不休,但經過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特別是北朝不斷地漢化、胡化,大量的賜姓、改姓及大範圍的民族遷徙,這個歷史的謎團已經很難解開了。我想,關於「李唐皇室來自哪裡」的問題,應該從血統和文化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血統方面。堅持李唐皇室是漢人,確係隴西李氏之後觀點的人認為,西魏距離西涼,時間跨度上並不大,而且從李皓到李虎不過歷經五代,代際間隔也不算大,在古代中國這種非常注重父系世表的環境下,出錯或者隨意竄改的可能性並不大。至於李初古拔、李買得這種漢姓鮮卑名的情況,在鮮卑政權下為官,改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一觀點被新舊《唐書》、《資治通鑑》 等眾多官方史料所採納。堅持李唐皇室是胡人觀點的理由,則來自唐朝一些人物傳記和私人筆記的記載,比如釋彥悰的《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劉餗的《隋唐嘉話》等。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官方身分明確,而民間記載有爭議的漢人。
既然父系血統有爭論,我們再來看看母系出身。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毫無疑問是鮮卑人。李淵的妻子,太穆皇后竇氏是北周定州總管竇毅的女兒,祖上姓紇豆陵,這也是個鮮卑姓氏。但據史料記載,紇豆陵姓源自於東漢大鴻臚竇章,竇章的後代因「竇武之難」北逃匈奴才改姓紇豆陵,可是這個觀點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所以我們姑且認為竇氏是已經鮮卑化的漢人。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長孫氏,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北魏皇室宗親,毫無疑問也是鮮卑人。
透過對李唐皇室父系、母系出身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混有胡人血統。
文化習俗方面。在文化認同方面,李唐皇室是毫無疑義的漢人。李唐皇室一直堅稱自己是漢人,他們穿漢服,講漢語,施行漢族禮儀,採用漢族制度,在這方面他們就是漢人,至少是文化上的漢人。在習俗方面,他們又延續胡人傳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有胡風」。
所以總體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李唐皇室是以漢文化為根,兼具胡風,混有胡人血統的漢人。
其實,經過千年的變遷,已經很難穿透歷史的迷霧,一窺歷史的真相了。同時,經過不斷地民族融合,漢民族的民族認同也更多地展現在對文化的認同上,而不僅僅只是血緣上的親同,我們也不必過於糾結於其中,應該跳出這個歷史的窠臼。
當代,有很多人以李唐王朝「大有胡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在宴請群臣的時候大跳胡舞,他的太子李承乾更是著突厥衫、說突厥語、住突厥帳篷,而唐高宗李治將自己的庶母、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納入後宮——更是胡人才有的異俗,就認為李唐皇室是異族,非我族類。
這樣的觀點其實不值一駁,它站不住腳。秦漢時期,我們不是經常看到在歡宴的時候,人們仗劍起舞、和酒而歌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豈不是比李承乾的胡化更徹底?至於唐高宗李治的做法,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宮廷裡,這樣的事難道發生的還少嗎?
應該說,這種胡風更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灑脫不拘,具備包容外放,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往後越是遺失了這些寶貴的傳統,而變得越來越內斂,越來越蹣踽了。
隋朝大業末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楊廣連續三年三次親征高句麗,但三次都是耗費糜多,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由於長期對外征戰導致的窮兵黷武和橫徵暴斂,楊廣終於將他的強盛隋朝折騰得千瘡百孔,民怨鼎沸。為了躲避苛捐雜稅,為了活命,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在第二次親征高句麗的時候,楊廣委派大臣楊玄感在黎陽督糧,結果楊玄感趁著楊廣身處遼東,無暇顧及後方,在河南發動兵變,圍攻東都洛陽。雖然楊玄感最後兵敗身死,但是這次事件導致楊廣更加猜忌身邊的大臣將領,展開了大規模地清洗和殺戮,使得隋朝的民變轉化為更加洶湧的手握重兵的將領兵變,這嚴重動搖了楊廣的統治根基,敲響了隋王朝覆滅的喪鐘。
在楊廣猜忌的名單當中,唐國公李淵首當其衝。於是,大業十三年(西元六一七年),李淵趁著楊廣南巡江都揚州的時候,和他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起兵反隋,之後目標直指關中,拉開了大唐創立的序幕。
第一章 李氏當為天子
隋朝末年民間流傳一句讖語「李氏當為天子」,這句讖語讓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如坐針氈、芒刺在背。李淵以及他的李氏家族就是在這樣的讖語背景下應機而動、應勢而出。
一 我就是豪門
提起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千古一帝」,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但是說起大唐的建立,那就一定避不開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雖然,由於後世史料的諸多不實記載,李淵的歷史光芒完全被李世民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盛世大唐開創的主要功績必須歸功於唐高祖李淵。
李淵,如果在現代,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胄二代,七歲即襲爵唐國公。其父李昞,官至北周的安州總管,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因戰功卓越,死後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點疑惑,為什麼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會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呢?我們稍微整理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發生的一些主要事情。西元三八六年,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西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並進行漢化改革,自己也改漢姓元,故又名元宏。西元五三四年,北魏孝武帝元脩為擺脫權臣高歡的控制,從洛陽投奔長安的宇文泰,而高歡則另立元善見當皇帝,並將首都從洛陽遷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至此,北魏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位於長安的由宇文泰實際控制的西部,歷史上稱為西魏。
後來宇文泰之姪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讓位於宇文覺建立北周,追封已故的八柱國之一李虎為唐國公,再往後就是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不管朝代如何變遷,李淵及其父祖輩都是官居高位,可謂是世襲軍事貴胄。其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是處在當時權力金字塔最頂尖的八人之一。
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除了李虎,這裡面要重點說說宇文泰、李弼和獨孤信。
宇文泰,八柱國之首,西魏政局的實際掌控者,後其姪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覺(宇文泰之子),建立北周政權,並追尊宇文泰為北周文帝;李弼,西魏時期官至太保、太傅、大司徒,北周時期晉升太師,死後追封魏國公,是李密的曾祖父。這個李密就是隋末義軍紛起時圍攻東都洛陽的天下盟主、瓦崗軍首領李密。
獨孤信,這個人要特別說一說。我們都知道隋文帝楊堅的皇后叫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七女兒,而獨孤信的四女兒則嫁給了唐國公李昞,生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唐高祖李淵。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建立唐朝後也追封他的父親李昞為皇帝,如果再往前算,獨孤信的長女也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所以說,獨孤信三個女婿都是皇帝,還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帝,真可以稱為當時的最強老丈人。
這麼一看,李淵和楊廣的母親是親姊妹,他們倆是姨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姪子。這樣一梳理大家是不是都會覺得,隋唐交替簡直稱不上王朝更迭,更像是在「大家庭」內部換了一個人當「家長」。
當然,這個「大家庭」不僅僅指的是楊、李二家,它是一個關係盤根錯節、利益錯綜複雜,以西魏朝的八大柱國為核心,包括諸如隋國公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等北朝其他勳貴成員的「大家族」,歷史上將這個「大家族」稱為關隴集團。
正當南朝宋、齊、梁、陳朝代更迭之際,王、謝等南方高門大族不斷衰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時,北朝的關隴集團迅速崛起,以軍功著稱,建立並控制了西魏、北周、隋、唐等數個朝代,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二 李唐皇室來自哪裡?
根據唐朝的官方記載,李唐皇室是隴西李氏的後裔,而隴西李氏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時期威震邊疆,被匈奴人尊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及其後代。
李淵的祖父李虎,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其五世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皓(也稱李暠),而李皓則自稱是李廣的十六世孫。
但是,後世對於李唐皇室的起源是有很大爭議的,至今也沒能形成定論。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是李唐皇室確係隴西李氏之後;二是李唐皇室出自趙郡李氏,是鮮卑化的漢人;三是李唐皇室源自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從其祖上的名字李初古拔、李買得來看,很有可能是改漢姓後的鮮卑人。
關於這一起歷史懸案,史上一直爭論不休,但經過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特別是北朝不斷地漢化、胡化,大量的賜姓、改姓及大範圍的民族遷徙,這個歷史的謎團已經很難解開了。我想,關於「李唐皇室來自哪裡」的問題,應該從血統和文化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血統方面。堅持李唐皇室是漢人,確係隴西李氏之後觀點的人認為,西魏距離西涼,時間跨度上並不大,而且從李皓到李虎不過歷經五代,代際間隔也不算大,在古代中國這種非常注重父系世表的環境下,出錯或者隨意竄改的可能性並不大。至於李初古拔、李買得這種漢姓鮮卑名的情況,在鮮卑政權下為官,改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一觀點被新舊《唐書》、《資治通鑑》 等眾多官方史料所採納。堅持李唐皇室是胡人觀點的理由,則來自唐朝一些人物傳記和私人筆記的記載,比如釋彥悰的《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劉餗的《隋唐嘉話》等。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官方身分明確,而民間記載有爭議的漢人。
既然父系血統有爭論,我們再來看看母系出身。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毫無疑問是鮮卑人。李淵的妻子,太穆皇后竇氏是北周定州總管竇毅的女兒,祖上姓紇豆陵,這也是個鮮卑姓氏。但據史料記載,紇豆陵姓源自於東漢大鴻臚竇章,竇章的後代因「竇武之難」北逃匈奴才改姓紇豆陵,可是這個觀點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所以我們姑且認為竇氏是已經鮮卑化的漢人。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長孫氏,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北魏皇室宗親,毫無疑問也是鮮卑人。
透過對李唐皇室父系、母系出身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混有胡人血統。
文化習俗方面。在文化認同方面,李唐皇室是毫無疑義的漢人。李唐皇室一直堅稱自己是漢人,他們穿漢服,講漢語,施行漢族禮儀,採用漢族制度,在這方面他們就是漢人,至少是文化上的漢人。在習俗方面,他們又延續胡人傳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有胡風」。
所以總體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李唐皇室是以漢文化為根,兼具胡風,混有胡人血統的漢人。
其實,經過千年的變遷,已經很難穿透歷史的迷霧,一窺歷史的真相了。同時,經過不斷地民族融合,漢民族的民族認同也更多地展現在對文化的認同上,而不僅僅只是血緣上的親同,我們也不必過於糾結於其中,應該跳出這個歷史的窠臼。
當代,有很多人以李唐王朝「大有胡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在宴請群臣的時候大跳胡舞,他的太子李承乾更是著突厥衫、說突厥語、住突厥帳篷,而唐高宗李治將自己的庶母、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納入後宮——更是胡人才有的異俗,就認為李唐皇室是異族,非我族類。
這樣的觀點其實不值一駁,它站不住腳。秦漢時期,我們不是經常看到在歡宴的時候,人們仗劍起舞、和酒而歌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豈不是比李承乾的胡化更徹底?至於唐高宗李治的做法,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宮廷裡,這樣的事難道發生的還少嗎?
應該說,這種胡風更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灑脫不拘,具備包容外放,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往後越是遺失了這些寶貴的傳統,而變得越來越內斂,越來越蹣踽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