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虔誠聖域,世界教堂建築的形塑與意象:從新加坡到歐洲,探索不同風格教堂建築的歷史與美學
滿額折

虔誠聖域,世界教堂建築的形塑與意象:從新加坡到歐洲,探索不同風格教堂建築的歷史與美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79356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純樸沉穩、高尚莊重的羅曼;
高聳輕盈、美輪美奐的哥德;
安詳平和、身體健壯的古典;
平穩和諧、滿心喜悅的帕拉迪奧;
充滿戲劇性的巴洛克;
愉悅明快的洛可可;
理念抽象、創意無限的現代……

教堂建築裡有一首首信徒獻給天主的讚歌,
也含基督宗教獻給全人類的一件件瑰寶。

▶教堂建築設計風格變遷
教堂建築可說是從313年基督宗教的合法化開始的。羅馬帝國的長方形會堂建築本具群眾聚會功能,經改裝即可成為教堂。另一方面,人們也用羅馬建築元素來創造新風格,逐漸在東羅馬帝國形成拜占庭教堂建築樣式,並於6世紀開始盛行。
西羅馬帝國因受侵略而於5世紀滅亡。歐洲西部進入戰亂連連,比較黯淡的年代,直到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開創神聖羅馬帝國,方有一定形式的「統一」。於6世紀開始崛起的基督宗教隱修院在這些年代是一道道宗教和文化的亮光。大約在11世紀,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形成,常見於隱修院的教堂及其他部分,那就是含羅馬帝國建築元素,但又具獨特性格的羅曼式。

▶貼近羅曼式教堂
羅曼式興起時,曾叱吒風雲的西羅馬帝國早已煙消雲散,然而,在經歷了相對黯淡的一段時期後,卻有神聖羅馬帝國於800年在歐洲崛起。就像這個帝國的名稱含羅馬兩字,後來出現的羅曼式建築風格也「繼承」了古羅馬帝國建築元素:圓拱和拱頂,並在此基礎上演變出因地域不同而增添不同元素的全新風格。

▶愛上哥德式教堂
因此,一座哥德式教堂含一個以上哥德式內的樣式不足為奇,偏那樣式不統一的建築予人的感覺卻是一體的。從開工到竣工竟用了600多年的米蘭主教座堂(Milan Cathedral)是個經典──它的西立面甚至有古典建築元素!
哥德式教堂可「允許」許多的不同。比如每根柱子的柱冠可能被賦予各自獨特的造型,但因尺寸、形狀的相似和建材的相同而顯得統一。又比如每一扇彩色玻璃窗可能呈現不同的圖像,敘述聖經故事、聖人事蹟或顯示圖案,但因為色澤統一而使整體和諧。

▶巴洛克教堂牽動人心
巴洛克教堂和之前的文藝復興教堂同樣運用古典建築語言,但感覺很不一樣。個人認為,戲劇性的巴洛克固然是一種巧妙的,能牽動人心的創作,但總不及文藝復興的平衡、典雅而使人舒暢。這兩種不同的樣式性格各異,也許和各自產生的時代有關:文藝復興時代歐洲人文主義抬頭,但人們都活在主內,因此一切皆是和諧的;及至巴洛克時代,除了有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為前奏,更崛起啟蒙運動使一些人質疑神的存在,乃至脫離教會,人們所面對的張力肯定是巨大的。

▶玫瑰窗
圓形的玫瑰窗總有一個中心。從這個中心,一瓣瓣的玻璃向外放射,形成一朵花的模樣。花瓣之外還可能有更多圖像,也都是繞著圓心布置。白天從教堂外面看,石材所形成的花飾窗櫺,具有規律性而複雜的美感;在教堂裡面看,則只見光線將整個窗變成寶石的海洋,散發似乎不屬於人間的姿彩。位於高處的彩色玻璃窗上的各種圖像,人們在遠距離不一定看得清楚,就算看得清楚,也會因各自與信仰的「距離」而產生不同的感覺。

本書特色:透過本書,讀者們將會了解教堂建築、教會和教徒的信仰生活。書中描述的教堂建築都是作者所親身走訪者,包括聖地、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新加坡……文章除了以文字和大量圖片講述建築,也加入個人反思與情感。

作者簡介

方濟虎威,原名黃虛懷Francis Wong Hooe Wai,建築師、作家、插畫家。曾負責中國古蹟保留專案,並為《聯合早報》、《海星報》、《源》撰寫專欄。著作包括多本散文集和繪本。英國劍橋大學榮譽學士,英國約克大學保留古蹟碩士。目前在新加坡天主教神學院修讀神學文憑課程。

序 從讚歌與瑰寶講起
主徒會士 張思謙神父
武吉知馬聖若瑟堂副本堂
人為萬物之靈,就在於他的靈性生命及其領悟力。偉大的建築,具有提升人類靈性的功能!
方濟虎威本書得以出版,實在是件令人振奮的喜事!記得自 2016年開始從《海星報》讀到他寫的一篇篇建築專欄文章,知識性及親切感俱佳,令人愛不釋手。於是筆者便以剪報的形式,將文章逐一收集起來,存入一個A3資料夾,自行組建了一本「文集」。本書的出版,不僅插圖精美,更增加了作為全書脊梁的引介篇,一目了然的相關歷史大事表,以及建築與基督宗教詞彙表,如何不讓人興奮!如今,我的那本自製文集也可以束之高閣了。
本書妙語連篇,其中一句特別令筆者感動,可謂把教堂建築的意義點評得清晰透澈:「教堂建築裡有一首首信徒獻給天主的讚歌,也含基督宗教獻給全人類的一件件瑰寶。」筆者就從這句話的兩個部分講起吧。
感恩的讚歌
信徒獻給天主的讚歌,是由人到神,自下而上的讚美感恩過程;而早於這個讚美感恩過程的,是從上而下的施恩過程。信徒為什麼要讚美天主呢?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首先是受益者:是造物主給予他們生命,給予建築師智慧與才能,給予工匠建材和手藝……追本溯源,美輪美奐的教堂建築,作為美好世界的一部分,見證的是天主的臨在、祂的博愛、祂的祝福。
2012年,我們一行人攀登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脈的多洛米蒂山(The Dolomites)。在進山的時候,穿越一道拱門,抬頭看到上面銘刻著一副字句:「來自上主的造化,讚美天主的詩歌 」(Creazione di Dio, L’inno al Signore)。眼前的美景,恰好說明了這種下降和上升的美妙互動:皚皚雪峰下的美麗大自然,是天主手中的化工;晨光煦風中翩翩起舞的花草蜂蝶,正喜樂地以它們的生命在盡情向上主謳歌。
人類的瑰寶
瑰寶的價值何在呢?有的建築以其悠久歷史而聞名,有的則以其雄偉壯麗而吸睛,可謂人類不朽的財富。然而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看得見的物質財富,更是看不見的精神寶藏。人為萬物之靈,就在於他的靈性生命及其領悟力。偉大的建築,具有提升人類靈性的功能!
其實,神並不需要我們建築聖殿;天主原本就是無處不在,處處都在:「天是我的寶座,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建築什麼樣的殿宇?」(宗7:49)聖堂建築是為了教會──因主耶穌之名相聚的信友──的需要。聖堂作為「教會的家」(domus ecclesiae),為信友們提供相聚和祈禱的場所。因著信友的相聚,基督也就親臨其中(參瑪18:20)。合宜的祈禱空間所營造出的神聖氛圍,有淨化心靈,引人向善的功能。其實,人們聖善的生活,才是最能使天主悅樂的讚歌。
說到提升靈性生命,也就說到了本書的特色。筆者在這裡總結出三點:

1.親身體驗
本書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在於作者理性與感性的交融互動。作者除了擁有建築學領域的專業知識,所介紹的每處建築都是其親身體驗。那是多年醞釀在腦海中夢想的實現,是作者用眼睛觸碰過的、用愛心擁抱過的,因此記錄下來的都是有血有肉有情的文字。
作者講述一個個建築,彷彿在數點著一件件家珍,或更好說是念叨著自己一群可親的兄弟姐妹:純樸沉穩、高尚莊重的羅曼;高聳輕盈、美輪美奐的哥德;安詳平和、身體健壯的古典;平穩和諧、滿心喜悅的帕拉迪奧;充滿戲劇性的巴洛克;愉悅明快的洛可可;理念抽象、創意無限的現代……好一個充滿生機的大家庭!
2.點睛之筆
每篇文章,且多在結尾,都有一個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靈性反省。那是作者在建築與信仰間,以其人生感悟架設起來的跨學科橋梁。
因著這靈性反省,總會讓讀者在閱讀時滿懷期待,不曉得這次思緒會被帶到哪裡,或者會在什麼地方感受到眼前突然一亮的頓悟。因著這靈性反省,每篇文章,都可當作一個反省素材,供讀者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細細品味,思考人生。例如《從帕拉迪奧一座教堂說起》一文,作者一路引領著讀者,從教堂的建築,過渡到教堂的靈性,再過渡到建築師的精神生命,之後邀請讀者反省自身的生命。
3.本地特色
除了介紹世界上的經典建築,本書還特別關注新加坡本地的特色聖堂建築。可以說是地處東南亞熱帶氣候的新加坡,把不同類型的建築本地化以後,再對建築學領域的一個獨特回饋。
除了天主教聖堂以外,本書也涵蓋了不同基督教派的建築。一方面,突顯出天主教會在梵二會議以後特別提倡的基督徒合一的精神和胸襟;另一方面,也展現出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一貫奉行的團體間求同存異、彼此包容的理念,有益於建設及維繫和諧社會。
聖德的芬芳
閱讀此書,感覺是作者名字的真實寫照。正可謂:言為心聲,人如其名。虎威:代表了書中內容的超強實力;篇篇文章,內容扎實,言之有物,情理交融。
方濟:指出了全書行文的和藹態度,與作者的原名「虛懷」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的主保聖人方濟[各],因著他的真誠、謙遜與仁愛,不僅把天下萬物當作兄弟姐妹,甚至與回教蘇丹王建立起對話和友誼。通讀全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開放、親切與博愛,彷彿在與老友談心,充滿了溫馨的正能量。
收筆之際,特別恭喜方濟虎威的力作得以出版!願此書激勵更多的聖藝愛好者,一同發掘教會兩千年來數不盡的靈性寶藏;更願我們世人,因著這些精神食糧,靈性得到提升,把我們的生命建樹為「屬靈的殿宇」(參伯前2:5),在生活中、在社會裡,散發聖德的芬芳!

目次

本書簡介
作者簡介
推介語
序 從讚歌與瑰寶講起
引介篇 教會與教堂建築概述
卷一 認識教堂建築風格
一同欣賞教堂建築
從帕拉迪奧一座教堂說起
獅城古典風格教堂溯源
貼近羅曼式教堂
愛上哥德式教堂
探索獅城哥德式教堂
巴洛克教堂牽動人心
中西合璧與眾不同
現代主義創意無限
卷二 走訪國外教堂建築
獨一無二聖家堂
天國的榮光
走一趟聖彌額爾山
十四聖人美麗邂逅
姑蘇城外七苦堂
薩城「銀匠」風
「走入」希臘正教堂
聖地建築三篇
一個至美的終點
卷三 感受教堂與信仰生活
玫瑰窗
借水和聖神重生
走上讀經臺
情牽鑲嵌畫
音樂的召喚
苦路
基督聖體·阿們
大殿裡的小築
他的座位
與本書內容相關的歷史大事表
詞彙表
後記 工程尚在進行中

書摘/試閱

教會與教堂建築概述

在展開本書「教堂建築欣賞」之旅前,讀者們也許可先讀一讀本章。這引介篇精簡地述說基督宗教的起源和教會的發展,教堂建築在2000年內風格的變化,以及教堂建築在等級、部位、元素方面的一些特徵,可作為「旅程」前的準備。
筆者深知將這麼豐富的內容縮減成此短篇章,可能將事物過於簡化。然而,考慮到讀者當中,或有對基督宗教、建築史、教堂皆較不熟悉的,這樣的一個「準備」篇章即使不完美,還是有其小小作用。
因本書的一個重點是本土教堂,在材料的取捨上也以此為考量點。

教會的誕生及成長
基督宗教起源於西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鼎盛期。西元元年,耶穌誕生於白冷[伯利恆],後居住於納匝肋[拿撒勒]。祂在約30 歲時開始傳道,並召收門徒。祂的教導在當時很「前衛」,比如愛人如愛己、寬恕敵人,而在祂眼裡,真福來自神貧、溫良、慕義等,而非世俗的金錢、名望、權力。祂的大愛普及社會中最卑微的人。祂也為人治病,驅魔,並展現奇蹟。
耶穌的傳道和行徑不為當時猶太教的司祭、經師等接受。這最終導致祂大約在33歲時被捕,受難,乃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舊約聖經》中,上主應允派遣給猶太人的救世主── 基督;也相信《新約聖經》所記載,祂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並於復活後的40 日昇天。祂的降世及所定的「新約」,完善了之前的「舊約」;祂自我的獻祭赦免了世人的原罪,使他們有永生的希望。祂既有完整的人性,也有完整的天主性。祂是基督宗教三位一體真神──聖父、聖子、聖神──中的第二位。
耶穌基督創立教會。祂的門徒在祂離世後,在中東及中東以外的亞、歐、非各地廣傳福音,包括羅馬帝國的中心──羅馬。當時人們普遍信奉多神教,包括對已故君主的崇拜。起初基督宗教不受承認,基督徒甚至不時受到迫害。這種情況至313年有了轉機:君士坦丁大帝下令讓人民有選擇信仰基督宗教的自由。他並於330年將國都易為拜占庭,後又將它易名為君士坦丁堡。那時,羅馬帝國已分為東、西兩部分。這一遷都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持續了千餘年,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則逐步走向消亡,而基督宗教於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教堂建築設計風格變遷
教堂建築可說是從313年基督宗教的合法化開始的。羅馬帝國的長方形會堂建築本具群眾聚會功能,經改裝即可成為教堂。另一方面,人們也用羅馬建築元素來創造新風格,逐漸在東羅馬帝國形成拜占庭教堂建築樣式,並於6世紀開始盛行。
西羅馬帝國因受侵略而於5世紀滅亡。歐洲西部進入戰亂連連,比較黯淡的年代,直到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開創神聖羅馬帝國,方有一定形式的「統一」。於6世紀開始崛起的基督宗教隱修院在這些年代是一道道宗教和文化的亮光。大約在11世紀,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形成,常見於隱修院的教堂及其他部分,那就是含羅馬帝國建築元素,但又具獨特性格的羅曼式。
在1054年,教會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東西教會大分裂。因神學觀點有差異,再加上其他因素,教會分裂成東正教會和天主教會。在教堂建築方面,東正教堂沿襲拜占庭樣式,天主教堂則在羅曼式之後出現哥德式全新風格,風行數百年。
14世紀歐洲步入文藝復興期。在200多年內發生了許多大事: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重新發現,造成古典主義建築法度和語言用於教堂建築;新航海路線和「新大陸」的發現,造成向世上更多人宣揚福音的可能;天主教廷富裕所形成的腐敗,以及售賣贖罪券以資助重建聖伯多祿大殿項目的做法,掀起1517年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基督新教的崛起。新教宣揚「因信稱義」、「唯獨聖經」等概念,與天主教相信人類的得救除天主恩典外也靠自身善工;信仰依賴聖經、傳統、教會訓導三管齊下的概念不同。
另一方面,東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被攻陷,並更名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告終,以回教為國教的奧斯曼帝國則漸入鼎盛期。其軍隊進而占領希臘和巴爾幹半島其他地區,之後東正教在希臘等地依然持續。
16世紀中天主教會召開特利騰大公會議,進行對自身的反省與改革。此後出現在教堂建築的巴洛克風格,可視為弘揚會議所確定關於宗教藝術在信仰生活方面之必須的新風。這種風格的教堂也因傳教事業廣泛出現在美洲。
18世紀在歐洲本土發起啟蒙運動,一些人開始對基督宗教採取質疑的態度,傳教士則積極在歐洲之外傳教。
傳教士在明代開始進入中國,神宗萬曆年十一年(1583年)被派往神州大地的耶穌會神父利瑪竇是最具影響力的先驅者。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擁抱中國文化,盡量使信仰本土化,教堂建築也出現了中西合璧的風格。

新加坡之教堂建築
新加坡的歷史可追溯至700 多年前。
但從教堂建築的角度,且以1819年萊佛士爵士登陸為開端。在這之後,獅島成為東印度公司貿易站;1826年與馬六甲、檳城組成海峽殖民地;1867年海峽殖民地更由英國皇家直轄。新加坡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不同宗派的教會因著移民及傳教士的到來,開始在此地扎根,包括天主教會、基督新教的聖公會、長老會、衛理公會。另外,屬東方人派正教會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隨亞美尼亞商人的到來,也落戶獅城。
東方人派正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並非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而是於5世紀因神學觀點不同而脫離當時單一教會的一個派系。教堂建築因上述各教會的開枝散葉而相繼在獅城出現。
起初,本地的教堂不論宗派,均呈現一種由文藝復興盛期,建築師帕拉迪奧所開創的帕拉迪奧式。但樣式逐漸變得豐富,先有復興哥德式,後也出現復興的羅曼式、巴洛克式,更有中西合璧的例子。
二戰之後,現代主義建築理念席捲全球。本地絕大多數的教堂都展現這理念。在1960年代,天主教會召開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進行又一次重大的改革,以配合新時代的精神。這包括對基督宗教其他宗派關係的改善,以及與其他宗教的和諧共處。
在今日的新加坡,我們欣見基督宗教不同宗派的對話,以及基督宗教與其他宗教的友好。歷史性教堂建築早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73項國家古蹟中有12項是教堂建築。新的教堂建築──不論宗派──則繼續豐富中國多元宗教建築的風景線。

天主堂的一些特徵
我們先認識天主堂的一些特徵,包括等級、部位和一些元素,之後再看看天主堂和其他宗派教堂之間的異同。
天主堂是教友們聚集、敬拜天主的建築。集體敬拜的儀式叫彌撒,即感恩祭,幾乎每天都會舉行。在教堂開放的時間,大門為教徒與非教徒開著,任何人都可進入參加彌撒、祈禱或參觀(疫情下則有限制)。
根據其重要性,天主堂分五個等級。最高的兩個等級皆可稱為大殿或聖殿(Basilica),分四座特級宗座大殿(Major Basilica)──其中一座是位於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另三座在羅馬,以及全球1,800多座有特殊地位的次級宗座大殿(Minor Basilica)。之後是主教座堂(Cathedral)──那是各教區裡最主要的教堂,俗稱大教堂。接著是堂區教堂和不屬於堂區的教堂(Church)。此外還有小聖堂或小堂(Chapel)。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主教以教宗為首,各教區主教及教區內各堂區本堂神父共同領導教會,層次分明的組織。
天主堂的命名有一定的規則,比如以基督、聖神、聖母、天使、聖人或一些基督的奧跡來命名。
天主堂的平面可能是長方形,也可能是圓形,但更多時候像個縱長的拉丁十字架。這除了有象徵意義──教徒都相信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是神聖的,也有其實際功能。
按傳統,天主堂的主入口朝西,從這裡進入可達正廳。正廳兩旁可能有側廊。如果平面是十字架的教堂,還有南北兩翼,以及含聖所的東廂。正廳和南、北兩翼設座位。
天主教會有七件聖事:聖洗、堅振、聖體、和好、病人傅油、聖秩、婚姻;而天主堂的一些部位與聖事關係密切。洗禮池是人們入教時領洗的地方。祭臺是彌撒過程中,神父將麵餅和葡萄酒祭獻,使轉化成基督聖體、聖血之處;祭臺後通常會有一聖體櫃,存放聖體,並有一盞長明的聖體燈顯示基督的臨在。聖所內還有聖油櫃,存放分別用於準備慕道者領洗、病人傅油聖事、堅振及聖秩聖事等的聖油。告解室是神父與信徒一對一進行和好聖事的地點。主教、司鐸、執事的聖秩聖事,以及教友的婚姻聖事皆在祭臺前舉行。
另外,讀經臺是在彌撒進行時,宣讀天主聖言和證道的所在,不可或缺。由於音樂也是彌撒禮儀重要的一環,教堂內往往有管風琴或者風琴。同時,天主教重檢視像。不論何種媒介的影像──雕塑、壁畫、鑲嵌畫、彩色玻璃窗──都有助於傳達關於信仰的內容,闡述聖經所傳達的福音訊息。因此,在教堂建築的外部和內部,我們都可能與天父、基督、聖神、聖母、聖人等等的影像相遇。天主堂內也多會有以繪畫或雕塑呈現的耶穌受難苦路十四處,讓教友參拜。
每座教堂多會有高高的鐘塔,內有銅鐘在特定時間敲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