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滿額折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論文集脫胎自「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書名延續「弄潮」為名,便是肯定劇場的能動性。
時代的變遷迫使劇場重新調整其展演方式與內容取向,同時也改變了劇場的文化型態與產業模式。劇場不是時代變遷下,被迫做出反應的客體。劇場就是時代浪潮推進的主體,它是人類文明持續演化的動力之一,記載了人類遷徙、互動、交會甚至轉變的種種生存痕跡。
作為最古老的媒介,劇場向來是形塑集體記憶與打造共同體認同之所在。作為「記憶所繫之處」,劇場在歷史潮流下,面對種種新興媒體的挑戰,它又如何轉變自身?或是重新定位自己,在人類銘刻記憶的集體需求下,找到新的方法與途徑?而在人類面臨不同生存考驗之下,劇場又如何證明自身的必要性,一再更新其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王婉容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
李元皓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杜思慧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助理教授
周慧玲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倪淑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客座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電影學系專任教授

 

目次

導論/許仁豪
新世紀的亞洲回望:透過劇場重獲的城市時光和空間意義探尋/王婉容
從梅派的傳播檢視京劇流派藝術:以1945年以前的臺灣京劇唱片為切入點/李元皓
疫情下劇場展演的數位轉譯:以《亡命紀事:我是誰?》為例/杜思慧
虛擬肉身與數位現場之間:後疫情時代臺灣視窗裡的線上戲劇「新現場」初探/周慧玲
戲劇與文化研究:以跨文化互文性作為初探/倪淑蘭

書摘/試閱

本論文集脫胎自「弄潮:劇場文化、記憶與產業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於2022年7月29日至2022年7月31日,在國立中山大學國研大樓華立廳舉行。此次會議由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暨劇場藝術學系、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以及臺灣戲劇暨表演產業研究學會聯合主辦,亦是 2022第一屆臺灣戲劇暨表演產業研究學會年會,因此在學術會議之後,展開業界專家工作坊,並於最後一日於台南進行在地戲劇文史田野研究踏查,最後在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進行學會的年度大會。

此次學術研討會從南台灣當代情境出發,重訪劇場作為一個古老的媒介形式,探索其當下且不可複製的展演特質。雖然在數位複製的虛擬文化時代,劇場顯得不合時宜且老朽邊緣,卻也在歷史進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媒體革命之後,存活下來,持續更新形式與內容,依然保有其獨特性質,成為一門特有之藝術。近來全球Covid-19的大盛行劇烈地改變了舉世人類生活的慣常模式,三十多年來持續加速的全球化嘎然而止,實體的快速移動與交流旋即大規模遷徙至數位平台,劇場也因此被迫面臨根本性的挑戰。劇場向來以演員與觀眾的共同在場(co-presence)為其傳播模式的獨特訴求,如今在隔離與維持社交距離的強制律令下,劇場也紛紛轉入各種線上平台,在重新適應不同數位技術的條件之中,也不停實驗 「共同在場 」的種種可能。時代的變遷迫使劇場重新調整其展演方式與內容取向,同時也改變了劇場的文化型態與產業模式。

作為最古老的媒介,劇場向來是形塑集體記憶與打造共同體認同之所在。作為「記憶所繫之處」,劇場在歷史潮流下,面對種種新興媒體的挑戰,它又如何轉變自身,或是重新定位自己,在人類銘刻記憶的集體需求下,找到新的方法與途徑?而在人類面臨不同生存考驗之下,劇場又如何證明自身的必要性,一再更新其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

此研討會以「弄潮」為名,便是肯定劇場的能動性。劇場不是時代變遷下,被迫做出反應的客體。劇場就是時代浪潮推進的主體,它是人類文明持續演化的動力之一,記載了人類遷徙、互動、交會甚至轉變的種種生存痕跡。此研討會以海洋的觀點為起點,立足「南方」,嘗試從邊緣、流變、與非典型的角度重訪劇場在當代世變的潮流之中,如何在變與不變的往返過程,摸索實驗其未來之種種可能。研討會收穫多篇摘要投稿,最後經過審查委員會錄取國內外論文發表共24篇,其中有不少討論新興科技以及疫情時代線上展演的影響,研討會議程如下:

第一天:2022 年 7 月 29 日(五)

8:30-9:00

報到

9:00-9:30

長官致辭暨全體合影

9:30-11:00

【主題專場】劇場與疫情危機

主持:許仁豪

發表人

論文題目

回應人

Darko Lukic

終身教授,獨立學者

在未知的空間中弄潮——劇場對新冠病毒挑戰的回應

Joshua Sofaer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訪問學者

Galia Petkova

日本廣島叡啓大學文學教授

日本新冠病毒危機與傳統表演藝術:走入人群

黃資絜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周慧玲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虛擬現場性與數位肉身之間:後疫情時代亞洲視窗裡的劇場超人類主義實驗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11:15-12:45

【第一場】劇場與數位媒介

主持人:周慧玲

發表人

論文題目

回應人

謝筱玫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臺大的未來展演場:教育部前瞻顯示科技跨域應用校園示範場域計畫之籌備與執行

周慧玲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秦嘉嫄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吳維緯

財團法人高雄市藝起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張文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研究所博士生

羅禾淋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臺灣無人機產業暨技術群飛演出初探-以嬉遊南院《仲夏夜星幻》展演為例

杜思慧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疫情下劇場展演的數位轉譯-以《亡命紀事:我是誰?》為例

吳怡瑱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我一起移動的瞬間:初探疫情時代的線上表演設計

綜合問答

12:45-13:45

午餐

13:45-15:30

【第二場】劇場與歷史記憶

主持人:王璦玲

發表人

論文題目

回應人

李元皓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從梅派的傳播檢視京劇流派藝術:以 1945 年以前的臺灣京劇唱片為切入點

王璦玲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教授

張穎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轉型期:戰時上海戲劇學校的劇場探索

李元皓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鍾欣志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從「交會區」視角重新測繪國族戲劇的版圖

羅仕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祐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

從不可到達的園林探索個人追求:以趙清閣紅樓話劇改編為例

鍾欣志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15:30-16:00

茶敘

16:00-17:30

【第三場】劇場作為文化匯流之所

主持人:謝筱玫

發表人

論文題目

回應人

羅仕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千萬要抬頭?——十九世紀法國商業劇場裡的星象與中國想像

鍾欣志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Joshua Sofaer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訪問學者

拼台:不/可見及不/可分割的觀眾場景──娘媽聖誕慶典如何動搖(西方)劇場觀眾構成的概念

謝筱玫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系主任暨副教授

Fabrizio Massini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東亞科學學院博士生兼助理研究員

潛流推前浪:疫情時代東亞與歐洲聯合創作

羅 靚

肯塔基大學現代、古典語文暨文學與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教授

18:30-

晚宴

第二天:2022 年 7 月 30 日(六)

8:30-9:00

報到

9:00-10:30

【第四場】劇場與中國研究

主持人:許仁豪

發表人

論文題目

回應人

Kevin Gao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東亞語文暨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肉身烏托邦:田漢「大躍進」戲劇中的水壩建設和社會主義勞動的政治美學

羅靚

肯塔基大學現代、古典語文暨文學與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教授

YU, Shiao-Ling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語言與文化學系中文副教授

從《湯姆叔叔的小屋》到中國現代戲劇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黃雅雯

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民族音樂與舞蹈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打造「精品」——中緬邊境傣族戲曲的國家化與文化治理

周慧玲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10:45-12:15

【第五場】跨文化劇場與(反)全球化

主持人:林偉瑜

發表人

論文題目

回應人

倪淑蘭

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客座副教授

戲劇與文化研究──以跨文化互文性作為初探

林偉瑜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王婉容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

新世紀的亞洲回望──透過劇場重獲的城市時光和空間之意義探尋

秦嘉嫄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Andreea Chirita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東方語言暨文學系講師

發揮疾病的破壞性和統一性力量

林偉瑜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12:15-13:30

午餐

13:30-15:00

【第六場】劇場與臺灣學

主持人:秦嘉嫄

發表人

論文題目

回應人

白春燕

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日治時期舊文人的新劇/文化劇運動:以薛玉龍、歐劍窗、翁寶樹為例

吳佩珍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從《天問》到《淡水河畔》:李曼瑰的戲劇化時空與冷戰台灣再思考

徐亞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暨劇場創作研究所教授

傅裕惠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臺灣歌仔戲傳統的論述與建構——以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年代的現代劇場歌仔戲製作個案為例

15:00-15:30

茶敘

15:30-18:00

【工作坊】那些,關於演出的隱身術

發表人

主題

講題

謝建國

康國創意資深服裝設計

關於服裝

戲服不是憑空變出來的!

陳 慧

劇場舞台設計/電影美術

關於舞台

談錢俗氣嗎?舞台設計每天遇到的大小事。

吳維緯

財團法人高雄市藝起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關於線上?

Mind the Gap,

虛實間的現場

19:00-

晚宴暨大會閉幕典禮

 

會議之後,讓發表人自由投稿,並由主編進行論文雙盲審作業流程,審查通過後,讓每位撰稿人根據審查意見修改,再歷經專業編輯的修飾潤稿,才確認出版。歷經兩年的作業流程後,本論文集一共收穫五篇專業學術論文,其中周慧玲教授的文章已經於《戲劇研究》2023年第1期(總31期)刊出,編輯部已經收到期刊的許可,特別再度收錄於此論文集,讓本論文集針對疫情時代劇場數位展演的討論留下時代的印記。

首先,王婉容教授的〈新世紀的亞洲回望:透過劇場重獲的城市時光和空間意義探尋〉探討三個亞洲後殖民和後現代情境並置交織的城市──馬尼拉、澳門、台南,所展現的應用戲劇或實驗戲劇創作演出內容和形式,如何展現出這些城市和地方,在全球化及新自由主義下國家競爭及城市發展的論述與行動中,如何透過歷史的懷舊回望與重構地方及空間或社區社群的歷史,來重新建構它們與時俱變的嶄新自我文化認同。她的論文碰觸到新自由主義發展邏輯治理下,劇場存在的美學與社會政治意義,藉由論證比對三個案例文化探索重構和形塑的過程中,提供一些當代社會修補歷史斷裂和地方感消失的失落感的具體路徑和可能方法。李元皓教授的〈從梅派的傳播檢視京劇流派藝術:以1945年以前的臺灣京劇唱片為切入點〉重訪新式印刷、唱片產業傳入中國以及台灣的歷史語境,探討梅派得以藉由印刷、唱片產業成為國際認識的傳統表演藝術,梅蘭芳也成為戲曲的代表,梅派風格也逐步成為最普遍的旦角風格之歷史過程。他的論文讓我們看見媒介環境與表演藝術之間互為表裡的生態關係。杜思慧教授的〈疫情下劇場展演的數位轉譯:以《亡命紀事:我是誰?》為例〉以及周慧玲教授的〈虛擬肉身與數位現場之間:後疫情時代臺灣視窗裡的線上戲劇「新現場」初探〉皆探索疫情時代,劇場遷徙至數位展演空間的現象。如同李元皓教授,他們的論文皆碰觸到媒介特性與表演藝術形式內容變遷的關係,但以當代台灣在疫情下,數位展演為討論對象。杜思慧教授的文章討論其負責執導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第貳名作品《亡命紀事:我是誰?》的讀劇演出,在因應疫情而興起的「雲劇場臺灣」平臺播放。這篇論文主要從兩個大面向討論此次的創作。一是故事和技術的操練整合,另一方面則是討論劇場在拍攝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論文最後討論線上展演「觀眾」身分參與,該如何保有劇場觀眾的即時觀戲感。周慧玲教授的文章以近年對歐亞地區國際藝術節中的線上戲劇觀察與紀錄為基礎,透過問卷與深度訪談、文獻搜集等方式,調查並對照臺灣能見及所見的後疫情時期在地、亞洲、乃至全球各類線上戲劇發展情形,嘗試以地處亞洲的臺灣為檢視和觀看線上戲劇的視窗,追蹤並觀察在地線上戲劇的參與和容受情形。她的文章具有雙重意圖,一方面調查臺灣戲劇產業在當地疫情下,發展出什麼樣的在地線上戲劇模式,另一方面則調查國際線上戲劇類型在臺灣的容受情形。最後,倪淑蘭教授的〈戲劇與文化研究:以跨文化互文性作為初探〉以符號學與互文性的角度分析日本與韓國戲劇如何引用異國文本,從而創造新的再現手法與文化內涵。她的文章發現全球化並非僅具有殖民主義的刻板印象,亦可能成為創造新文化的契機,進而對人類議題建立更深、更廣的探索,文章也延伸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於18世紀提出的戲劇構作,提出「文化構作」一詞,闡述文化具有類似戲劇構作之意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在地的文化創新,豐富臺灣的文化內涵與再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