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神鼓」就從傳統、從土地、從台灣的山林裡長出來,他們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更走向世界,為每一位讀者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從身體力量到生命省思優人神鼓的追尋與淬鍊劉若瑀的重溯與重塑你的後念,永遠在挑戰你的前念何不讓回憶,成為落地的塵埃也才能找到內心那個離見的看見回首過去,總有一種離開了才看見的明白。人在追逐的時候,一心尋找答案,但要尋找一種不能有答案的尋找,這一路上要提起放下、提起放下……。故事從一九八五年夏天說起,劉若瑀從加州森林帶著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所給予的,關於生命、藝術,與自身文化關係的疑問回到台灣。她自問:我是誰?我的根在哪裡?惶惑中,她逐漸明瞭,放下,是另一種開始。她要尋找的,是大師在找的事情,不是抓著大師過去的東西不放。她回到自己的古老文化中摸索與追溯,重新長大。而「優人神鼓」就從傳統、從土地、從台灣的山林裡長出來。他們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更走向世界,為每一位讀者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這一切過程,不只是學習,更是了解──了解自己、了解舞台不是成就自己的地方,而是看見自己的機會。──劉若瑀專文推薦吳靜吉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博士、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羅伯特(Robert van den Bos) 國際藝術經紀人黃誌群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她喚醒了過去的記憶,原來讀國劇,原來在台灣和一群從地板動作爬起來、跳起來、演起來、生活起來的戲劇DNA。回到台灣背負葛托夫斯基的訓練和警語,開始探險尋根,從傳統、從人間、從山水,一路呼朋喚友,囊括當下仍然活躍的四海表演兄弟姐妹,探險摸索。──吳靜吉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這是一本關於優人的故事,但我更願意將這本書讀作是若瑀姐一人的「溯計劃」──她既憑著一己之力的記憶,向過去的時間索討並加以銘刻,而讀者又在她的重溯與重塑中,讀到單憑過往任何戲劇史的整理歸納,絕無法輕易解釋或認識的情感、關照、猶豫與動力,因而讓時間也具備了離見之見的可能。這是這本書引導讀者的離見之見。──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博士、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優人神鼓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冥想、擊鼓、武術、太極與舞蹈,揉合成雅俗共賞的故事,連結了東方與西方。這是優人神鼓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劇場,尤其是不同於東方劇場的特別之處。他們的創作做為當代台灣的典範,神聖而靈動。──羅伯特(Rob
“This publication assembling the practices and discourses of ‘Asian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is assuredly a statement of ‘the world we have made’ for the now and the future, as well as a means of connecting TPAC and other ‘worlds.’ ”-Ruo-Yu LIU, Chairwoman of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While it is now hardly unusual to find choreographers working in an exhibition setting, or visual artists performing on a stage, it is still rare to see practitioners from the different fields working together, as can be found at ADAM.”-John Tain, Head of Research at Asia Art Archive“With various understanding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life journeys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this publication is neither a collected manifesto, nor an imprint of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On the contrary, it is the very embodiment of incarnations and trajectories of the world history and the network of contemporary corporeality.”-Chun-Yen WANG, Art Critic“The anthology sheds light on contemporary, situated approaches
「這本關於『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實踐與論述集結,無疑宣告了『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當下與未來,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連結世界的途徑。」──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 譚鴻鈞「這一本收納各種不同認識、擅長於各種領域、敏感於生命歷程與跨國表現的閱讀,不是集結而成的宣言、也不是和諧與同質(integrated)的標誌;相反地,這本書本身就是世界歷史與當代物質網絡的化身(incarnations)與軌跡(trajectories)。」──藝評人 汪俊彥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創辦,攜手旅法臺灣藝術家及策展人林人中共同構想、策劃及打造一個位於亞太地區的跨文化與跨領域藝術表演的研究及交流平台。有別於其他類同網絡與著重在節目交易的藝術市場集會,亞當計畫強調「藝術家主領」的觀念與實踐,邀請藝術家從創意發想、研究發展到作品生產的生態鏈來擾動機構與藝術家社群間的關係與對話,並孵育、陪伴他們的創作研究與合創過程。本書奠基在「亞當計畫」於2017至2021年間,呈現亞太及各地藝術家透過表演作為媒介、型態與方法所進行的交流、研究與實踐上,試圖在當代表演的全球在地語境裡提出或提問一種「仍處於過程中」的知識生產。它記錄了這個計畫平台的生成與運動軌跡,更並進一步延展與地緣政治、社群與社會參與、跨文化研究及跨域藝術等相關問題意識的交往。亞當計畫的起心動念為要搭建一個開放且異質性的基礎設置,並藉由藝術家的研究與實踐,去尋找去中心且非二元對立式的當代表演文化論述。這本將工作現場的實況、幕後及反響轉化為意義生產的讀本,也回應了新冠疫情對社會及藝術生態系統造成的衝擊與改變。2022年,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亞當計畫以此書繼續提問,在亞洲與全球當代藝術裡擾動那不穩定的網絡與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