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一部文化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格致人文
ISBN13:9787543235656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加)羅德‧菲利普斯
出版日:2024/06/01
裝訂/頁數:平裝/308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酒:一部文化史》一書根據歷史時間順序,采取了全球性的視角,講述了公元前7000年至今西歐、美洲、俄羅斯、亞洲和非洲範圍內酒的文化史和經濟史,考察了酒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描繪並解釋了它是怎樣同權力的結構和過程產生聯繫的,以及是怎樣同性別、階層和世代等問題產生聯繫的。酒文化體現了酒被認知、被珍視、被飲用的方式。通過對幾百年乃至幾千年來許多地區的酒文化進行考察,作者發現,酒一直是一種具有很大爭議的商品。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酒的消費的限制和禁酒的政策,是基於當時盛行的關於酒精好處和壞處的評估。作者從性別、階級、宗教和醫學角度分析了人們對酒的不同態度,由此總結在這樣一段長時期內,酒在全球範圍內對人類生活的意義和影響。
作者簡介
羅德•菲利普斯
卡爾頓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葡萄酒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Wine)、《葡萄酒9000年:一部全球史》(9000 Years of Wine: A Global History)等多部酒類研究的書籍。
菲利普斯每周為《渥太華公民報》(Ottawa Citizen)撰寫葡萄酒專欄,為熱門生活類雜志和專業葡萄酒媒體,如加拿大葡萄酒品鑒雜志《葡萄藤》(Vines)和英國權威葡萄酒雜志《美酒世界》(The World of Fine Wine)撰寫文章。
菲利普斯通過了英國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項目的認證,獲得了“葡萄酒大師”的稱號,還在世界各地的葡萄酒大賽中擔任評委。
馬百亮
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韓素音國際翻譯獎獲得者,中國翻譯協會首屆優秀中青年翻譯工作者,已經翻譯出版中英文譯著三十余部。
名人/編輯推薦
Ψ 腐敗後的葡萄是如何從“毒藥”變成葡萄酒的?
Ψ 葡萄酒使人具有男性氣概,而啤酒會讓人變得柔弱?
Ψ 金酒、白蘭地、苦艾酒、威士忌、龍舌蘭、伏特加都是如何制成的?
————————
2014年榮獲飲食界和美食圖書的“奧斯卡獎”——世界美食家大獎
————————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加拿大歷史雜志》《CHOICE》等
“葡萄酒聖經”作者 葡萄酒界“第一夫人” 簡西絲·羅賓遜
聯袂力薦
————————
長達9000年的酒文化史,放縱與克制的角力,從葡萄酒到金酒,一覽人類與酒的愛恨情仇,理解酒與權力、性別、階層、種族和世代的聯繫。
————————
《酒:一部文化史》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其成功至少部分源於菲利普斯優雅的文風和他對反復出現的主題的敏銳。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考察了從古至今對酒的消費和監管的歷史。
——簡西絲·羅賓遜(Jancis Robinson),葡萄酒專家,《牛津葡萄酒指南》作者
這部偉大的作品介紹了酒在人類歷史上的社會、文化和經濟作用。
——《加拿大歷史雜志》
羅德·菲利普斯開創了酒文化史寫作的經典範式,這是一項卓越的貢獻。
——戴維·費伊(David Fahey),邁阿密大學歷史系教授
《酒:一部文化史》文筆優美,趣味橫生,信息量大,研究透徹。在這本權威著作中,羅德·菲利普斯展現了文化史的寬廣視角和豐富內涵。本書著重討論了酒消費的社會和文化面向,因而有別於探討酒的品味和地理的書籍。這部前沿的優秀作品闡述了涉及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主題,令人歡欣鼓舞。
——托馬斯·布倫南(Thomas Brennan),美國海軍學院歷史系教授
序
自從人類開始飲酒,人類與酒之間的愛恨情仇便開始了。酒是一種無色的液體,其本身既無物質價值,也沒有文化或道德上的價值。然而,同眾多其他商品一樣,它已經被賦予了各種複雜的、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價值,這些價值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不同。在飲酒的社會中,這些價值和權力、性別、等級、種族和年齡等因素交織在一起。
從根本上講,所有這些價值均源自酒對人類神經系統的作用。喝過酒的讀者都知道,不論是啤酒、威士忌、葡萄酒和雞尾酒,還是用各種能釀出酒的材料制成的酒精飲料,從抿上第一口開始,你就會體驗到一個或多個階段的醉酒狀態。小酌怡情,再要多喝便會依次導致愉悅感加劇,社會抑制感放鬆,平衡和協調能力喪失,講話含糊不清,嘔吐,而後是失去意識。酒精中毒嚴重者還可喪命。
不用說,並非所有人都會喝那麼多,他們點到為止,只是為了獲得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不但深受珍視,備受推崇,在有些文化裡,醉酒所帶來的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甚至被認為是神聖的,可以讓醉酒者更加接近神靈。還有的文化認為飲酒傷身,對酗酒行為嚴加警告,對醉酒者施以各種懲罰。
於是對酒就有了兩極分化的觀點。一方面,在日常交往中,酒精飲料被廣泛用作社交潤滑劑與黏合劑,這麼做的人既有19世紀在工廠裡飲酒的俄國工人,也有18 世紀初聚在倫敦酒吧裡暢飲金酒的婦女。長期以來,酒一直在婚禮與葬禮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且通常作為商業、政治或其他場合的標志。1797年,馬德拉酒被用來紀念美國海軍第一批護衛艦下水,而有些東非民族則用香蕉啤酒慶祝婚禮。酒還常常被作為工作的報酬,在歐洲人的經濟活動擴張到世界各地時,他們的酒被廣泛用作貨幣。威士忌、金酒和朗姆酒可以用來換取奴隸和各種商品,如海貍皮和幹椰子肉,甚至還有權勢和土地。
酒可以助人放鬆,有時可以讓人忘記憂愁。酒精飲料的作用常常被神化,特別是啤酒和葡萄酒,在歷史上一度被認為具有藥效和神奇的治癒效果。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幾乎所有的疾病和不適都曾經用酒進行過治療。人們曾相信酒能驅除寄生蟲,預防癌症,促進消化,治療心臟病,還能讓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
另一方面,不論對於社會還是個人,酒都曾被視為一種威脅。它被描述成罪惡之物,是來自惡魔的禮物而非神靈的恩賜。19世紀時,一些基督教神學家想到他們的上帝可能也讚同酒,非常恐懼,所以就對《聖經》進行了重新解讀,說耶穌的第一個神跡不是將水變成葡萄酒,而是變成了葡萄汁。伊斯蘭教和其他一些宗教明令禁止信徒飲用酒精飲料以及其他致醉的東西。酒被認為是造成疾病、瘋狂、事故、不虔誠、道德敗壞、社會動亂、災難、犯罪和死亡的元兇。從中世紀到現在,一些評論家通常將酗酒視為導致其他一切問題的核心問題。
很多批判酒的人也承認,只要適可而止,飲酒不一定會造成悲慘的後果。根據這種認識,歷史上很多政府試圖通過對酒的生產、銷售和飲用加以管理,減輕它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些措施包括控制飲品中的酒精含量、禁止未成年人飲酒、限定酒館和酒吧的供酒時段。還有一些政府對人們飲酒適度的能力缺乏信心,認為最好每一個人都滴酒不沾。在不同的時代,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小教派,在整個伊斯蘭世界,在美國、比利時、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以及在信徒眾多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會(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即摩門教),都實行過禁酒令。
在酒的歷史上,一個關鍵的主題是對酒的管理,因為許多社會都對酒做了某種限制。這種管理的形式有很多,如根據年齡(未成年人)、性別(婦女)或種族(如美洲原住民)等因素禁止一部分人飲酒。在有些情況下,對飲酒格局的管理沒有那麼正式,而是通過社會壓力來完成的,社會排斥可以強化這種壓力。有時這種管理是以立法的形式來進行的,違法者會受到懲罰。鑒於酒精對未成年人身體的危害,幾千年來,醫生一直警告未成年人不宜飲酒。可是,直到19—20世紀,才出現了法定的最低飲酒年齡,並由法院強制執行。
酒的其他特徵構成了酒類歷史上的其他主題。在古代文化中,人們明確地將酒與神靈聯繫起來。主流的基督教接納了葡萄酒,並將其吸收到最重要的儀式中。但是,對於酗酒行為給個人和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宗教組織也一直是堅定的批判者。與此相類似,千百年來,醫生們也一直認為有些酒精飲料有藥用價值,即使在20 世紀20年代的禁酒運動期間,依然有一半的美國醫生認為威士忌有治療的效果,有1/4的美國醫生認為啤酒有同樣的療效。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警告了縱酒對健康的危險。
因此,在酒的歷史上,一個重要方面是它飽受爭議的地位,以及人們想方設法要揚長避短的努力。有人或許會認為,禁酒主義者乾脆放棄了這種努力,主張寧可剝奪適度飲酒者的享受,也不要讓不負責任的飲酒者濫飲無度,害人害己,擾亂社會。另一方面,即使是禁酒運動最堅定的反對者,也很少會采取與此對立的主張,即取消對酒的所有限制。
有關酒的這些爭論並非發生在物質或文化的真空之中。幾乎在所有社會中,酒都是權力和地位的一種強有力的象徵。在許多早期社會,如古埃及,啤酒對所有階層開放,但只有精英階層才能喝葡萄酒。希臘人只喝葡萄酒,但他們的葡萄酒分門別類,質量不一。從品味、口感和度數上看,為精英階層所提供的葡萄酒與下層民眾有天壤之別。至少從理論上講,有時酒是專門給處於支配地位的殖民者們準備的:英國在非洲的一些殖民當局就頒布法律,禁止非洲原住民飲酒,而他們自己卻照喝不誤。美國和加拿大的白人政府也對當地的原住民做了同樣的事情。
在物質層面,直到19世紀,因為許多水源不乾淨,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很多地方,人們以酒(主要是啤酒和葡萄酒)代水。在羅馬建城之後的幾個世紀裡,由於臺伯河被污染,羅馬人不得不利用引水渠從遠方獲得飲用水。歐洲(從中世紀起)和美洲(從18世紀起)城市的主要水渠和水井都被污染到無法飲用了。和往水裡添加精煉酒精的道理一樣,在酒精發酵的過程中,許多有害細菌被殺死,所以發酵過的酒精飲料更安全。酒似乎已經成為默認的飲料,以至於在英語裡,“酒”成了“喝”的同義詞。有關酒的爭論被稱為“the drink question”(字面意義為“喝的問題”),“重度飲酒”被稱為“heavy drinking”,這裡的“drink”(喝)已經和水或茶無關。
酒作為一種安全飲用水的效用為它的隨處可得提供了強有力的論據,在能夠代替酒的安全飲用水或其他非酒精飲料出現之前,沒有政府會頒布禁酒令。就在歐洲和北美的市級政府開始大張旗鼓地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飲用水的時候,在咖啡、茶和其他非酒精飲料開始廣為飲用的時候,禁酒運動也開始興起了,這並非偶然。
與此同時,即使“喝”通常指的是喝酒,我們也要小心,不能以為在有安全的飲用水之前,人人都以酒代水。不管是否乾淨,水終究是免費的,酒可不是。窮人當然是有水就喝了,而這無疑降低了他們的預期壽命。未成年人也不常喝酒,許多社會禁止婦女喝酒,或者是極力反對她們喝酒。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早期社會的每個人都喝酒,這肯定是錯誤的,而這也是本書所探討的問題之一。
本書考察了酒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描繪並解釋了它是怎樣同權力的結構和過程產生聯繫的,又是怎樣同性別、階級、種族和世代等問題產生聯繫的。本書的側重點在歐洲,但是對北美的情況也有廣泛的涉及。原因在於,雖然酒的真正誕生地可能是別處,並且已經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被飲用,但是和其他任何地區的民族相比,歐洲人更加廣泛也更加大量地將酒和他們的文化結合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把他們的酒傳播到世界各地,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將他們的酒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帝國主義、殖民和去殖民的過程中,酒成為歐洲人與其他民族之間發生聯繫、合作和衝突的領域之一。在本書中,我盡量采取全球性的視角,但是在此過程中,我重點講述了歐洲酒文化的傳播,而沒有單獨分析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酒文化。我想這種方法可使本書的主題更加連貫。
我要感謝我所參考的資料的各位作者,還要感謝各個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給予我的幫助。其中包括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和維爾康醫療史研究所(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還有法國的幾家檔案館。我的同事馬修•馬基恩(Matthew McKean)和米歇爾•霍格(Michel Hogue)提供了有用的建議,羅布•艾爾-馬拉吉(Rob El-Maraghi)醫生幫我解決了一些醫學上的問題。我也很感激戴維•費伊(David Fahey)和托馬斯•布倫南(Thomas Brennan),他們對本書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當然,如有錯漏,皆為我本人之責。最後,很榮幸能夠與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社友好而高效的朋友們共事。查克•格倫奇(Chuck Grench)多年前便約我寫作此書,十分感謝他的耐心等待。
詞語用法說明
(1)麥芽酒和啤酒。
我稱除了中世紀之外各個時期谷物釀造的發酵飲料為“啤酒”(beer)。關於中世紀,我做了一個區分,稱釀造時沒有使用啤酒花的為“麥芽酒”(ale),稱釀造時使用了啤酒花的為“啤酒”(beer),以此強調在中世紀晚期歐洲很多地方從麥芽酒到啤酒的過渡。更合適的做法是稱早期(如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以及中世紀早期的高盧)的、不使用啤酒花的文化(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很多地方)的這種飲料為“麥芽酒”,但是歷史學家一直使用“啤酒”一詞作為通稱,我也就沿用之。
(2)威士忌:是“whiskey”,還是“whisky”?
雖然通常用“whiskey”來指代產自特定地區(如愛爾蘭和美國)的某種酒,用“whisky”來指代其他地區(如蘇格蘭和日本)的同一種酒,但是並沒有硬性的規定。在全書中我全部用“whiskey”一詞作為通稱。
目次
總序
引言
第一章 古代世界的酒:自然和人工
第二章 希臘與羅馬:葡萄酒的優越性
第三章 宗教與酒: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不同道路
第四章 中世紀(1000—1500年):一個產業的誕生
第五章 近代早期的歐洲(1500—1700年):酒、宗教和文化
第六章 蒸餾酒(1500—1750年):對社會秩序的威脅
第七章 歐洲酒文化的傳播(1500—1700年):歐洲之外的世界
第八章 歐洲和美洲(1700—1800年):酒、啟蒙與革命
第九章 酒與城市(1800—1900年):階級與社會秩序
第十章 酒的敵人(1830—1914年):禁酒運動
第十一章 酒與原住民(1800—1930年):種族、秩序和控制
第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20年):針對酒的戰爭
第十三章 禁酒令(1910-1935年):高尚的試驗,可恥的失敗
第十四章 禁酒令之後(1930—1945年):酒的正常化
第十五章現代世界的酒文化:監管和飲用的趨勢
結論
參考文獻
譯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