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三部曲(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00 元優惠價
:70 折 490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十九世紀,雷曼三兄弟自巴伐利亞飄洋過海來到美國新大陸逐夢,在阿拉巴馬以棉花起家。他們在戰爭、災禍、重生中抓準每個機會,逐步將商業觸手擴及咖啡、石油、煤炭,乃至於電力、鐵路、飛機、好萊塢、電腦。從實業家到中間人,從恪遵猶太喪葬禮俗到華爾街的分秒必爭,三代間建構了美國最龐大的金融帝國,卻也在一夕之間崩毀殆盡。「雷曼兄弟」描繪出美國夢投射的燦爛美好,演示了資本的貪婪無情,也見證了160年來美國的歷史進程與移民的情感流變。
這部講述美國夢與資本帝國興衰的史詩之作,出自義大利作家史蒂芬諾.馬西尼(Stefano Massini)之手。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危機爆發,他隨即開始著手進行「雷曼兄弟」的相關研究與創作。經過工作坊與廣播劇的醞釀與嘗試,於2015年正式搬上米蘭皮科洛劇院(Piccolo Teatro)演出,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盧卡.羅考尼(Luca Ronconi)的遺世之作。該作贏得包括最佳文本獎在內的五項烏布奬(Ubu Award,義大利戲劇界最高榮譽)與義大利國家戲劇獎 (Le Maschere del Teatro Italiano)的年度最佳文本與最佳戲劇。
2016年起,《雷曼三部曲》同時以小說及舞台演出的形式橫掃歐洲。隨著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多地陸續推出據此文本改編的戲劇作品,馬西尼將此劇化為小說形式出版的文本,也在歐洲贏得多項文學獎。
2018-2019年間,由倫敦、紐約兩地劇院聯手改編的舞台劇,甫推出便風靡大西洋兩岸。這個三小時版的劇場演出,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1917》、《美國心玫瑰情》)執導,英國國家劇院副藝術總監班.鮑爾(Ben Power)擔任劇本改編。2021-2023年間,該作於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持續造成轟動,更在2022東尼獎榮獲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五項大獎。
曾於NT Live播放而驚艷全球的三幕舞台劇,首度推出原版小說華文譯本。文本體裁融合小說與劇場感,述說2008年掀起全球金融海嘯的「雷曼兄弟」究竟是誰?高樓如何起、怎麼塌?堪稱二十一世紀新史詩。
用錢 買錢 賣錢 借錢 交換錢
買就是贏 生存意味獲勝 要活就要買
我們的目標
是地球上
人們不再因需求而買
而因本能而買
如此一來,雷曼兄弟將和世人一同
永垂不朽
#榮獲東尼獎五項大獎,轟動歐美劇場的極致戲劇作品之完整文本#
#跨越三代百年光陰,交織個人、國族與人類歷史,打破文類邊界,融合電影、歌曲、漫畫等流行文化,以全新形式寫下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史詩#
1844年9月一個寒冷的早晨,一位來自巴伐利亞的年輕猶太人站上紐約碼頭,夢想著在新世界展開新的生活。白手起家,雷曼家族在三代之間建立起不可一世的金融帝國。
2008年9月,雷曼兄弟銀行破產,掀起全球金融海嘯。
美國,從哪裡開始走到了這一步?
這部講述美國夢與資本帝國興衰的史詩之作,出自義大利作家史蒂芬諾.馬西尼(Stefano Massini)之手。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危機爆發,他隨即開始著手進行「雷曼兄弟」的相關研究與創作。經過工作坊與廣播劇的醞釀與嘗試,於2015年正式搬上米蘭皮科洛劇院(Piccolo Teatro)演出,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盧卡.羅考尼(Luca Ronconi)的遺世之作。該作贏得包括最佳文本獎在內的五項烏布奬(Ubu Award,義大利戲劇界最高榮譽)與義大利國家戲劇獎 (Le Maschere del Teatro Italiano)的年度最佳文本與最佳戲劇。
2016年起,《雷曼三部曲》同時以小說及舞台演出的形式橫掃歐洲。隨著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多地陸續推出據此文本改編的戲劇作品,馬西尼將此劇化為小說形式出版的文本,也在歐洲贏得多項文學獎。
2018-2019年間,由倫敦、紐約兩地劇院聯手改編的舞台劇,甫推出便風靡大西洋兩岸。這個三小時版的劇場演出,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1917》、《美國心玫瑰情》)執導,英國國家劇院副藝術總監班.鮑爾(Ben Power)擔任劇本改編。2021-2023年間,該作於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持續造成轟動,更在2022東尼獎榮獲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五項大獎。
曾於NT Live播放而驚艷全球的三幕舞台劇,首度推出原版小說華文譯本。文本體裁融合小說與劇場感,述說2008年掀起全球金融海嘯的「雷曼兄弟」究竟是誰?高樓如何起、怎麼塌?堪稱二十一世紀新史詩。
用錢 買錢 賣錢 借錢 交換錢
買就是贏 生存意味獲勝 要活就要買
我們的目標
是地球上
人們不再因需求而買
而因本能而買
如此一來,雷曼兄弟將和世人一同
永垂不朽
#榮獲東尼獎五項大獎,轟動歐美劇場的極致戲劇作品之完整文本#
#跨越三代百年光陰,交織個人、國族與人類歷史,打破文類邊界,融合電影、歌曲、漫畫等流行文化,以全新形式寫下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史詩#
1844年9月一個寒冷的早晨,一位來自巴伐利亞的年輕猶太人站上紐約碼頭,夢想著在新世界展開新的生活。白手起家,雷曼家族在三代之間建立起不可一世的金融帝國。
2008年9月,雷曼兄弟銀行破產,掀起全球金融海嘯。
美國,從哪裡開始走到了這一步?
作者簡介
史蒂芬諾·馬西尼(Stefano Massini)
1975年出生於佛羅倫斯,義大利當代代表性劇作家與小說家,其作品已被翻譯超過二十四種語言,最著名的作品《雷曼三部曲》,小說版榮獲義大利多項主要文學獎,戲劇版則由盧卡‧羅考尼(Luca Ronconi)和奧斯卡獎得主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等知名導演搬上舞台。該劇在倫敦和百老匯演出,廣受好評,並榮獲東尼獎最佳戲劇獎。
朱安如
目前就讀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戲劇博士班。做過劇場演員、廣播節目主持人、藝文媒體採訪撰稿人,也在美國曼哈頓社區學院(BMCC)教過書。《雷曼三部曲》是她的第一本翻譯作品。
1975年出生於佛羅倫斯,義大利當代代表性劇作家與小說家,其作品已被翻譯超過二十四種語言,最著名的作品《雷曼三部曲》,小說版榮獲義大利多項主要文學獎,戲劇版則由盧卡‧羅考尼(Luca Ronconi)和奧斯卡獎得主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等知名導演搬上舞台。該劇在倫敦和百老匯演出,廣受好評,並榮獲東尼獎最佳戲劇獎。
朱安如
目前就讀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戲劇博士班。做過劇場演員、廣播節目主持人、藝文媒體採訪撰稿人,也在美國曼哈頓社區學院(BMCC)教過書。《雷曼三部曲》是她的第一本翻譯作品。
序
譯後記
亨利.雷曼在1844年抵達美國。他來自巴伐利亞的林帕爾,當地總人口數約一千三百人,其中有約一百二十名猶太人。根據他的家鄉律法規定,猶太人家只有長子可在成年後持續待在鎮上。亨利在家裡十個孩子當中排名老六,是次子。離家,顯然是預期中的事。
亨利因受當時棉花產業的吸引而來到美國南方。其實,當時美國南方棉花已大量向歐洲出口,包括中世紀時已是織品貿易中心的德國美茵茲(Mainz)。在巴伐利亞,棉花是常見的商品,也有許多猶太紡織工人住在林帕爾及其附近村落。說不定,遠渡重洋前,棉花早在亨利的心中撒下了種子。
巴伐利亞當時仍是夾在德國與奧地利之間的王國,1844年,國王路德維希一世企圖增加啤酒稅,結果引起民眾不滿釀成騷亂。此外,當年歉收,種種因素相加,可能成了促使亨利就此上路的契機。
以上關於亨利.雷曼踏上美國之旅的歷史背景,都來自彼得.查普曼(Peter Chapman)的專書《The Last of the Imperious Rich: Lehman Brothers, 1844-2008》。查普曼從非虛構角度切入講述雷曼兄弟興亡史,可能也是本書作者史蒂芬諾.馬西尼在寫作過程中的參考書籍之一。兩相對照,讀者有時也許會隱隱好奇,有些非虛構的史實、資料,好似透過馬西尼的發展,成了虛構作品當中,綿延多場的角色內心衝突。
此外,馬西尼在人物設定上做了不少更動。比如真實世界裡的雷曼家第一代小弟邁爾,其實曾熱切投入1848年起於奧地利帝國風起雲湧的自由革命與獨立運動。1848年也正是馬克思出版《共產黨宣言》那年。邁爾之子赫伯特後來為抵抗經濟大蕭條而大力輔佐羅斯福推出新政,其為公眾付出、倡議的熱情,以及嘗試在亞當.史密斯和馬克思間找到平衡點的努力,也不禁令人想起1848年的邁爾。
不過,馬西尼筆下的雷曼家三代進程,最顯著的特色,可能在於他們從物質為王到全然抽象的追求財富之道。先是從各種眼花撩亂的棉織物、不會破的丹寧、糖、咖啡,到掛上「棉花」、「咖啡」招牌的期貨、證券交易,待進入飛利浦口中「用錢╱買錢╱賣錢╱借錢╱交換錢」的階段之後,亞瑟眼中的路人甲乙都是$7.21,而與巴比共舞的,全是數不盡的零零零零。
馬西尼於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是劇作家、小說家,當過演員、導演,在義大利電視圈也小有名氣。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危機爆發,他隨即開始著手進行「雷曼兄弟」的相關研究與創作。2010年,本作第一部的前身,以《崩毀之章》(I capitoli del crollo)為題,在義大利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始醞釀、演出。2012年,他推出義大利廣播劇版本,發佈於Rai Radio 3。2015年,米蘭皮科洛劇院(Piccolo Teatro)上演了《雷曼三部曲》(Lehman Trilogy),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盧卡.羅考尼(Luca Ronconi)的遺世之作。該作贏得包括最佳文本獎在內的五項烏布奬(Ubu Award,義大利戲劇界最高榮譽)與義大利國家戲劇獎(Le Maschere del Teatro Italiano)的年度最佳文本與最佳戲劇。同時間,隨著首波翻譯推出,歐洲各國對此作頗為關注。首先取得版權的法方於2013年搬演後,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多地也陸續推出據此作改編的戲劇作品。
2016年,馬西尼出版了760頁的擴展版文本《關於雷曼家族的事》(Qualcosa sui Lehman),副標題為:「小說╱敘事曲」(Romanzo/ballata)。根據劇場學者Alex Ferrone解釋,義大利文的「敘事曲」一詞,比起英文的近義詞「ballad」,更強調其字源「ballare」所具有的「舞蹈」含義。在2015年的米蘭版演出節目冊中,導演羅考尼則由此字的時間性著眼,闡述他的導演手法:「敘事曲不遵循敘事的線性時間……有時我們從後面開始,回返,回到中心,結束於我們開始的方式,來來回回。」
2018 年,《雷曼三部曲》(The Lehman Trilogy)於倫敦首演前,這齣戲已累積了歐陸十四國的製作紀錄。倫敦版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執導,英國國家劇院副藝術總監班.鮑爾(Ben Power)擔任劇本改編,劇情濃縮到三小時。由於這個版本是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和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兩家劇院攜手合作(因此2019年於紐約該空間演出),劇院的空間形式也影響了由埃斯.德夫林(Es Devlin)設計、效果極好的旋轉舞台。2021-2023 年間,同一版本持續於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加演,造成轟動,更在2022東尼獎榮獲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五項大獎。
我是在2019年春天,於軍械庫初次觀賞此作,深受震撼。三名演員如說書般既述又演,以極其精準、洗練的舞台動作,化身十九世紀中期移民赴美的雷曼三兄弟,接連開展三代橫亙一百五十年的家族故事。講述美國夢的故事還少了嗎?猶太文化在紐約、在紐約的舞台上,也早已自成一個輝煌的系譜。這個雷曼家的故事,卻講出了近代美國資本史,從電力、鐵路、飛機到好萊塢、電腦,從實業家到中間人,從恪遵猶太喪葬禮俗到華爾街的分秒必爭,劇中物事都如物件劇場裡的「物件」一般,各自蘊含豐富的小宇宙,開啟觀眾想像。然而,重點仍在穿插著鋼琴聲的「人」的舉手投足,「人」的娓娓道來,試著回答:美國,從哪裡開始走到這一步?
同時,這也是非常紐約的故事。如同曼德斯在由Lynn Nottage主持的演後座談中提到:「昨晚(紐約首演場)很特別。你可以感覺到觀眾席有某種專注力,尤其是到了第三幕,故事越來越接近現在的時候。觀眾傾身向前,然後坐在我後面的人笑了出來,是那種,他老兄非常清楚知道這些台上的人物,馬上要倒大楣了。我心底暗想,噢,老天。這樣說吧,我之所以會這麼被雷曼兄弟的故事所吸引,有一部分應該是因為2008年的那段時間,我住在紐約。Dick Fuld的崛起和失敗,讓我非常著迷──對美國觀眾來說,他可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但在倫敦,在歐洲,事情就不是這樣了。所以,我真的感覺一步步更接近核心。我想,這個作品也出自我對紐約深深的愛。很多方面來說,它是一首紐約的頌歌,歌頌這城市過往的光輝,及其無限的可能性。」
2020年春天,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百老匯所有劇院因此關閉十八個月,紐約前所未見地停下腳步。在一片死寂,只有救護車偶爾呼嘯而過的紐約市家中,我打開終於上市的英文版原著,懷著自娛娛人的心情,開始翻譯。畢竟是從表演開啟對這作品的認識,面對這可詩可小說可劇本的獨特體裁,我的出發點,不可避免地是「聲音」,包括這些「字」被唸出來時是什麼樣的聲音、說書之「流」如何在斷句間跌宕起伏,以及若敘述者不只一人,語句順序是否不見得按理所當然的線性排列才更具節奏感等。
比對英譯與義文本時,發現幾處略有出入。像是開頭亨利.雷曼抵達紐約港乘坐的是「勃根地號」,及船上乘客共「一百四十九人」等資訊細節,英文版隱去未譯。經查證確定無誤,便行加回。此外,義文本(以及按義文本翻譯的日文版)在第一部第十一章開頭提到的黑奴小朋友名為瑪莎(Martha),英文版則譯為克羅伊(Chloe)。考量十九世紀中,美國南方以瑪莎起名黑奴確實可能性較低,此處按英文版翻譯。另外,可能由於文法的關係,英譯與義文本也有幾處斷句有所差異,我的原則還是以念起來更通順、易懂為優先。
關於本書的翻譯,要特別感謝Stephany Shigekuni和Chris Alberti,協助釐清因個人語言能力有限而產生的英、義文問題。同時,也要感謝曾被逼著讀了片段,甚至聽我朗讀的友人陳又津、鄭鯉齡,過程中的每次推進都有極大助益。此外,如果沒有先生陳大任不辭辛勞地反覆校閱、提供許多寶貴意見,甚至在我低落時仍溫暖鼓勵向前,憑我懶惰又熱愛放棄的天性,絕不可能完成這份翻譯。當然,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及接下來的印行、宣傳等各方面),還有太多要大大感謝的貴人們,但因許多事會發生在本文截稿後,實在無法現在一一唱名,還請各位海涵見諒。最重要的是,感謝各位讀者願意賞光翻閱本書。作為非專業譯者,說真的,對於任何指教批評都非常期待,也希望各位不吝賜教,讓本書若還有機會出現後續新修訂的版本,能有更完善的表現。
亨利.雷曼在1844年抵達美國。他來自巴伐利亞的林帕爾,當地總人口數約一千三百人,其中有約一百二十名猶太人。根據他的家鄉律法規定,猶太人家只有長子可在成年後持續待在鎮上。亨利在家裡十個孩子當中排名老六,是次子。離家,顯然是預期中的事。
亨利因受當時棉花產業的吸引而來到美國南方。其實,當時美國南方棉花已大量向歐洲出口,包括中世紀時已是織品貿易中心的德國美茵茲(Mainz)。在巴伐利亞,棉花是常見的商品,也有許多猶太紡織工人住在林帕爾及其附近村落。說不定,遠渡重洋前,棉花早在亨利的心中撒下了種子。
巴伐利亞當時仍是夾在德國與奧地利之間的王國,1844年,國王路德維希一世企圖增加啤酒稅,結果引起民眾不滿釀成騷亂。此外,當年歉收,種種因素相加,可能成了促使亨利就此上路的契機。
以上關於亨利.雷曼踏上美國之旅的歷史背景,都來自彼得.查普曼(Peter Chapman)的專書《The Last of the Imperious Rich: Lehman Brothers, 1844-2008》。查普曼從非虛構角度切入講述雷曼兄弟興亡史,可能也是本書作者史蒂芬諾.馬西尼在寫作過程中的參考書籍之一。兩相對照,讀者有時也許會隱隱好奇,有些非虛構的史實、資料,好似透過馬西尼的發展,成了虛構作品當中,綿延多場的角色內心衝突。
此外,馬西尼在人物設定上做了不少更動。比如真實世界裡的雷曼家第一代小弟邁爾,其實曾熱切投入1848年起於奧地利帝國風起雲湧的自由革命與獨立運動。1848年也正是馬克思出版《共產黨宣言》那年。邁爾之子赫伯特後來為抵抗經濟大蕭條而大力輔佐羅斯福推出新政,其為公眾付出、倡議的熱情,以及嘗試在亞當.史密斯和馬克思間找到平衡點的努力,也不禁令人想起1848年的邁爾。
不過,馬西尼筆下的雷曼家三代進程,最顯著的特色,可能在於他們從物質為王到全然抽象的追求財富之道。先是從各種眼花撩亂的棉織物、不會破的丹寧、糖、咖啡,到掛上「棉花」、「咖啡」招牌的期貨、證券交易,待進入飛利浦口中「用錢╱買錢╱賣錢╱借錢╱交換錢」的階段之後,亞瑟眼中的路人甲乙都是$7.21,而與巴比共舞的,全是數不盡的零零零零。
馬西尼於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是劇作家、小說家,當過演員、導演,在義大利電視圈也小有名氣。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危機爆發,他隨即開始著手進行「雷曼兄弟」的相關研究與創作。2010年,本作第一部的前身,以《崩毀之章》(I capitoli del crollo)為題,在義大利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始醞釀、演出。2012年,他推出義大利廣播劇版本,發佈於Rai Radio 3。2015年,米蘭皮科洛劇院(Piccolo Teatro)上演了《雷曼三部曲》(Lehman Trilogy),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盧卡.羅考尼(Luca Ronconi)的遺世之作。該作贏得包括最佳文本獎在內的五項烏布奬(Ubu Award,義大利戲劇界最高榮譽)與義大利國家戲劇獎(Le Maschere del Teatro Italiano)的年度最佳文本與最佳戲劇。同時間,隨著首波翻譯推出,歐洲各國對此作頗為關注。首先取得版權的法方於2013年搬演後,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多地也陸續推出據此作改編的戲劇作品。
2016年,馬西尼出版了760頁的擴展版文本《關於雷曼家族的事》(Qualcosa sui Lehman),副標題為:「小說╱敘事曲」(Romanzo/ballata)。根據劇場學者Alex Ferrone解釋,義大利文的「敘事曲」一詞,比起英文的近義詞「ballad」,更強調其字源「ballare」所具有的「舞蹈」含義。在2015年的米蘭版演出節目冊中,導演羅考尼則由此字的時間性著眼,闡述他的導演手法:「敘事曲不遵循敘事的線性時間……有時我們從後面開始,回返,回到中心,結束於我們開始的方式,來來回回。」
2018 年,《雷曼三部曲》(The Lehman Trilogy)於倫敦首演前,這齣戲已累積了歐陸十四國的製作紀錄。倫敦版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執導,英國國家劇院副藝術總監班.鮑爾(Ben Power)擔任劇本改編,劇情濃縮到三小時。由於這個版本是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和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兩家劇院攜手合作(因此2019年於紐約該空間演出),劇院的空間形式也影響了由埃斯.德夫林(Es Devlin)設計、效果極好的旋轉舞台。2021-2023 年間,同一版本持續於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加演,造成轟動,更在2022東尼獎榮獲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五項大獎。
我是在2019年春天,於軍械庫初次觀賞此作,深受震撼。三名演員如說書般既述又演,以極其精準、洗練的舞台動作,化身十九世紀中期移民赴美的雷曼三兄弟,接連開展三代橫亙一百五十年的家族故事。講述美國夢的故事還少了嗎?猶太文化在紐約、在紐約的舞台上,也早已自成一個輝煌的系譜。這個雷曼家的故事,卻講出了近代美國資本史,從電力、鐵路、飛機到好萊塢、電腦,從實業家到中間人,從恪遵猶太喪葬禮俗到華爾街的分秒必爭,劇中物事都如物件劇場裡的「物件」一般,各自蘊含豐富的小宇宙,開啟觀眾想像。然而,重點仍在穿插著鋼琴聲的「人」的舉手投足,「人」的娓娓道來,試著回答:美國,從哪裡開始走到這一步?
同時,這也是非常紐約的故事。如同曼德斯在由Lynn Nottage主持的演後座談中提到:「昨晚(紐約首演場)很特別。你可以感覺到觀眾席有某種專注力,尤其是到了第三幕,故事越來越接近現在的時候。觀眾傾身向前,然後坐在我後面的人笑了出來,是那種,他老兄非常清楚知道這些台上的人物,馬上要倒大楣了。我心底暗想,噢,老天。這樣說吧,我之所以會這麼被雷曼兄弟的故事所吸引,有一部分應該是因為2008年的那段時間,我住在紐約。Dick Fuld的崛起和失敗,讓我非常著迷──對美國觀眾來說,他可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但在倫敦,在歐洲,事情就不是這樣了。所以,我真的感覺一步步更接近核心。我想,這個作品也出自我對紐約深深的愛。很多方面來說,它是一首紐約的頌歌,歌頌這城市過往的光輝,及其無限的可能性。」
2020年春天,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百老匯所有劇院因此關閉十八個月,紐約前所未見地停下腳步。在一片死寂,只有救護車偶爾呼嘯而過的紐約市家中,我打開終於上市的英文版原著,懷著自娛娛人的心情,開始翻譯。畢竟是從表演開啟對這作品的認識,面對這可詩可小說可劇本的獨特體裁,我的出發點,不可避免地是「聲音」,包括這些「字」被唸出來時是什麼樣的聲音、說書之「流」如何在斷句間跌宕起伏,以及若敘述者不只一人,語句順序是否不見得按理所當然的線性排列才更具節奏感等。
比對英譯與義文本時,發現幾處略有出入。像是開頭亨利.雷曼抵達紐約港乘坐的是「勃根地號」,及船上乘客共「一百四十九人」等資訊細節,英文版隱去未譯。經查證確定無誤,便行加回。此外,義文本(以及按義文本翻譯的日文版)在第一部第十一章開頭提到的黑奴小朋友名為瑪莎(Martha),英文版則譯為克羅伊(Chloe)。考量十九世紀中,美國南方以瑪莎起名黑奴確實可能性較低,此處按英文版翻譯。另外,可能由於文法的關係,英譯與義文本也有幾處斷句有所差異,我的原則還是以念起來更通順、易懂為優先。
關於本書的翻譯,要特別感謝Stephany Shigekuni和Chris Alberti,協助釐清因個人語言能力有限而產生的英、義文問題。同時,也要感謝曾被逼著讀了片段,甚至聽我朗讀的友人陳又津、鄭鯉齡,過程中的每次推進都有極大助益。此外,如果沒有先生陳大任不辭辛勞地反覆校閱、提供許多寶貴意見,甚至在我低落時仍溫暖鼓勵向前,憑我懶惰又熱愛放棄的天性,絕不可能完成這份翻譯。當然,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及接下來的印行、宣傳等各方面),還有太多要大大感謝的貴人們,但因許多事會發生在本文截稿後,實在無法現在一一唱名,還請各位海涵見諒。最重要的是,感謝各位讀者願意賞光翻閱本書。作為非專業譯者,說真的,對於任何指教批評都非常期待,也希望各位不吝賜教,讓本書若還有機會出現後續新修訂的版本,能有更完善的表現。
目次
第一部 三兄弟
第二部 父與子
第三部 不朽
希伯來和意第緒詞彙對照表
譯後記
第二部 父與子
第三部 不朽
希伯來和意第緒詞彙對照表
譯後記
書摘/試閱
1
沙皇雷曼 Czar Lehman
誰知道是不是我們的錢
摧毀了林帕爾。
赫伯特‧雷曼沒法不去想這件事
如今,報紙
每天報導
歐洲在打仗:
徹夜轟炸萊比錫
德勒斯登漫天火雨
美國之鷹飛越法蘭克福
「飛利浦,你看報紙了沒?」
「我看了,赫伯特。」
「你不擔心?」
「真要擔心,我寧願擔心俄國革命:
我不太喜歡人民掌權這個想法。」
「我們正在蹂躪歐洲!
這是第一次,一場戰爭
先在銀行間開打,然後才是軍隊。
你不覺得這會開先例嗎?」
「容我糾正你,赫伯特:
戰爭向來都要用錢打,
原因很簡單,武器不會從樹上長出來。」
「所以你是要跟我說,戰爭對銀行有利可圖?」
「親愛的堂弟,戰爭就像發燒:
很麻煩,但它讓身體排毒。
等你的體溫回復正常,你會感覺比之前好一千倍。」
「你總是有些殘酷的想法。」
「我只看沒修飾過的真相,而你詮釋它。
這就是金融和政治的差別所在。」
「所以你是說我是傻子?」
「沒有,我只是要給你一杯威士忌。」
自從飛利浦和赫伯特
成了銀行唯二的營運者
酒精就開始扮演中間人的角色:
在金融和理想之間
它提供唯一可能的共通點。
於此同時,每天晚上,
赫伯特夢見一隊飛機
全寫上雷曼兄弟的名字:
他們的出現帶著威嚇
噪音轟隆
飛過銀行
然後,突然一齊
用純金炸彈
轟炸紐約。
當赫伯特驚醒大叫「找掩護!找掩護!」
他兒子彼得看著他,像是他瘋了一樣:
「爸,我們家沒有掩護,我們連地窖都沒有。」
同時間,飛利浦
夢見一群哥薩克人
頭戴高毛帽
和身穿制服的布爾什維克人士
正圍攻自由街
嘶吼著「去死吧沙皇!」
飛利浦害怕自己就是那位尼古拉二世。
再說
沙皇還有資本
九億美金。
其中有部分投入了雷曼兄弟。
然而飛利浦無法理解
夢裡某項小細節:
為什麼
有一隻銀色獵鷹
突然從天空直衝而下
用爪子抓住他的肩膀
把他帶往安全的地方?
他們說,有個人,在歐洲
──猶太人,我們的一份子──
一直在思考要怎麼解釋夢。
發生在夜裡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有其意義。
關於這件事,他還寫了一本書。
飛利浦‧雷曼
仔仔細細閱讀。
然而,一個字都讀不懂。
或者,這麼說吧:佛洛依德醫生寫得並不差,
但飛利浦想要,找到
他自己那本字典
教他如何把他的夢──原封不動──
一對一轉換成
大寫字母
寫進他的日記。
然而,沒辦法。
眼前一片迷霧。
銀色獵鷹一直沒有現出原形。
現在,
奇怪的是
人類怎麼有時會
突然意識到
他們低估了一些問題,
將之視為理所當然
嚴重到
甚至不曾自問
是否需要去了解一下這些問題。
這發生在飛利浦‧雷曼身上
當巴比──終於──回到
美國本土,
這名小伙子──懷抱著青年的熱情──
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從軍
為了「保衛歐洲藝術」。
沒錯。
不是為了保衛我們的利益。
而是為了保衛歐洲藝術。
再說。
戰爭前那幾年
飛利浦從未試圖干涉,
叫巴比把興趣放一邊。
相反地:總有一天
要把銀行交棒給
對馬和藝術充滿熱情的
紈褲子弟繼承
這想法似是神來之筆
對運動界和文化界
也對全球金融界有所貢獻。
還是他太自以為是?
他現在回頭想一想,巴比,
口裡從沒說過金融事務。
他從耶魯畢業,對,先生。
但他從來不談
他對經濟學的想法。
即使對話
開始
聊到他的大學生活,
也像是提供他一個機會
趕緊聊聊
他當大學馬球隊
隊長的成就罷了。
沒錯。他樂於談那些事。
還有藝術。
或者賽馬。
或者,有時候,聖經故事
他年復一年看著
那一系列帶有訓誡意味
懸掛在他臥室牆上
伴他成長的
可怕的版畫。
所以
一點也不意外
於那些留鬍鬚的先知
那些燃燒的樹叢
那些被海浪分開的海水
那些被彈弓殺死的野獸
作為他睡前最後看到的圖像
透過冥想
刻在他的心版上
使得
他們為他帶來某種印象
成為他的一小部分?
所以
經常
他在晚上
夢到
他得去打造一艘方舟
或者,他得殺了歌利亞
如果他沒被約拿的鯨魚吞食……
童年,終究,會在你身上留下印記。
嗯,
也就孕生了這個念頭,無論如何,都要進入戰爭的地獄
(他認為這是某種孩子氣的一時興起),
巴比
可能沒意識到
這會將他父親置於嚴重的風險當中:
一匹注定要在環繞大半個世界的賽馬場裡取得勝利的馬
不可以被送往阿爾貢地區的泥沼
閃躲手榴彈和機槍射擊。
而且,如果他不小心陣亡呢?
就是這樣。
風向就是風向,而年輕人經常追逐潮流。
他想扮演年輕軍人的角色?由他去。
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玩過我們幼稚的遊戲。
然後,所幸,他毫髮無傷地回來。
但是,戰爭──真正的戰爭──
恰巧還沒開始。
一頓漫長的家族晚餐
其間,巴比
被問及他對股市交易所的想法
他回覆
對華爾街一樓展示
表現主義油畫的讚賞
飛利浦‧雷曼
終於提出這個問題
問他兒子是否
在世界大戰的勝利之外
也準備好要在銀行界取得成功。
畢竟,他說,
他在他身上投資了這麼多,
因為他身為一名父親
也因為他是一名銀行家。
每筆投資,我們知道,
都有目的。
所以
隔天
在那些最容易被忘記的
日子裡的其中一天
極為沉著地
他父親決定與他會談。
不是在家裡會客室。
而在銀行,他的辦公室:
「我親愛的兒子
我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開啟這場對話
而我決定要打個比方。
比如你的熱情所在:馬球運動。
比賽裡,每一局,你都會更換馬匹。
如果我沒搞錯的話,這是最重要的規則,
而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少數人能參與這項運動
因為要玩,就得養五、六匹馬。
太好了。我們繼續。
雷曼兄弟
從你祖父傳承到我手上
和馬球比賽沒什麼不同:
需要的不只是一匹馬,而是好幾匹馬
才能進入這個領域。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親愛的兒子
我認為應該要
盡快
讓你進入銀行核心。」
「進入銀行,爸爸?
老實說,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興趣。」
飛利浦‧雷曼
清楚感覺到
他沒聽懂。
於是,他極為和藹地
沒表現出一絲不悅
重新表達這項提議:
「我親愛的兒子巴比,
你爸承接這家銀行的時候
還是零頭生意:
我讓它茁壯
甚至,我塑造它成為一種典範。
我們是為樹帶來生命力的樹液,
如果我們停止,就算只是一瞬間
這個系統馬上就會崩潰。
所以,那些肩負了雷曼姓氏的人
註定會被委以重任
就像騎士,巴比,隨時準備上場。」
飛利浦微笑,
他撿選賽馬作為譬喻
好取悅他兒子
也似乎真的打動了他:
「這一切都很棒。」
「沒錯。你是天選之人,巴比:
你的位置就在這裡,在我旁邊。
將來有一天,這張桌子是你的。」
「謝啦,爸爸,我由衷感謝,
可是就像我說過的:我沒興趣。」
飛利浦‧雷曼
清楚感覺到
他沒聽懂。
他深吸一口氣
回返戰場:
「我親愛的兒子,我親愛的巴比,
你是聰明的孩子。
你老實說:當諾亞打造方舟
你覺得有人問過他:『你想這麼做』嗎?
還是伊利亞?耶利米?約拿?
你覺得有任何人問過他們
他們想做先知嗎?
還有,大衛王?他被派去對抗歌利亞
也沒人先徵求他同意……」
又一次
他選擇用聖經的譬喻
想召喚他兒子身為接班人的榮耀
但結果不如所願:
「因為那是哈希姆啊,爸爸,如果我沒搞錯的話……」
飛利浦保持冷靜,
嘗試用另一種譬喻親近他兒子:
「如果你是喬托、波提且利、圭爾奇諾,
你覺得你可以選擇要不要畫畫嗎?」
「沒錯,爸爸:你講到重點了。
我不覺得我有做生意的天份。」
所以,該是用
軍事紀律的語言──他兒子很熟──的時候了:
「我在交付你一項任務,
受徵召執行任務者,責無旁貸!」
他的回答很無辜:
「我從來沒被銀行徵召過,爸爸。」
那一刻
飛利浦
不顧自己腸胃抽筋的感覺
以為人父母的慈藹作為武器,
努力嘗試尋找可商議之處:
「夠了!你會成為一名銀行家!
已經決定好了,我如此期待,我也如此要求。」
「不是因為我不想:而是我不能
既然我不能,那我就不該。
所以,去找別人吧。」
就這樣。
直接讓飛利浦
碰了一鼻子灰。
這也是第一次
(不只是那天下午的第一次,而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
他沒有答案。
太糟糕了。
而且他兒子還沒說完:
「爸爸,在這世上我認識的所有人當中,
我想,我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
在父子關係當中
有些特定時刻
他們會發現彼此站在十字路口
在勝利和死刑之間
而且通常
哪條路是生是死難以看穿。
飛利浦‧雷曼
另一方面
看到了替代方案,像已經寫好了一樣。
他駐足於十字路口
端詳這兩條路
可以清楚看見兩條地平線。
他毫不猶豫
做出選擇。
沙皇雷曼 Czar Lehman
誰知道是不是我們的錢
摧毀了林帕爾。
赫伯特‧雷曼沒法不去想這件事
如今,報紙
每天報導
歐洲在打仗:
徹夜轟炸萊比錫
德勒斯登漫天火雨
美國之鷹飛越法蘭克福
「飛利浦,你看報紙了沒?」
「我看了,赫伯特。」
「你不擔心?」
「真要擔心,我寧願擔心俄國革命:
我不太喜歡人民掌權這個想法。」
「我們正在蹂躪歐洲!
這是第一次,一場戰爭
先在銀行間開打,然後才是軍隊。
你不覺得這會開先例嗎?」
「容我糾正你,赫伯特:
戰爭向來都要用錢打,
原因很簡單,武器不會從樹上長出來。」
「所以你是要跟我說,戰爭對銀行有利可圖?」
「親愛的堂弟,戰爭就像發燒:
很麻煩,但它讓身體排毒。
等你的體溫回復正常,你會感覺比之前好一千倍。」
「你總是有些殘酷的想法。」
「我只看沒修飾過的真相,而你詮釋它。
這就是金融和政治的差別所在。」
「所以你是說我是傻子?」
「沒有,我只是要給你一杯威士忌。」
自從飛利浦和赫伯特
成了銀行唯二的營運者
酒精就開始扮演中間人的角色:
在金融和理想之間
它提供唯一可能的共通點。
於此同時,每天晚上,
赫伯特夢見一隊飛機
全寫上雷曼兄弟的名字:
他們的出現帶著威嚇
噪音轟隆
飛過銀行
然後,突然一齊
用純金炸彈
轟炸紐約。
當赫伯特驚醒大叫「找掩護!找掩護!」
他兒子彼得看著他,像是他瘋了一樣:
「爸,我們家沒有掩護,我們連地窖都沒有。」
同時間,飛利浦
夢見一群哥薩克人
頭戴高毛帽
和身穿制服的布爾什維克人士
正圍攻自由街
嘶吼著「去死吧沙皇!」
飛利浦害怕自己就是那位尼古拉二世。
再說
沙皇還有資本
九億美金。
其中有部分投入了雷曼兄弟。
然而飛利浦無法理解
夢裡某項小細節:
為什麼
有一隻銀色獵鷹
突然從天空直衝而下
用爪子抓住他的肩膀
把他帶往安全的地方?
他們說,有個人,在歐洲
──猶太人,我們的一份子──
一直在思考要怎麼解釋夢。
發生在夜裡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有其意義。
關於這件事,他還寫了一本書。
飛利浦‧雷曼
仔仔細細閱讀。
然而,一個字都讀不懂。
或者,這麼說吧:佛洛依德醫生寫得並不差,
但飛利浦想要,找到
他自己那本字典
教他如何把他的夢──原封不動──
一對一轉換成
大寫字母
寫進他的日記。
然而,沒辦法。
眼前一片迷霧。
銀色獵鷹一直沒有現出原形。
現在,
奇怪的是
人類怎麼有時會
突然意識到
他們低估了一些問題,
將之視為理所當然
嚴重到
甚至不曾自問
是否需要去了解一下這些問題。
這發生在飛利浦‧雷曼身上
當巴比──終於──回到
美國本土,
這名小伙子──懷抱著青年的熱情──
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從軍
為了「保衛歐洲藝術」。
沒錯。
不是為了保衛我們的利益。
而是為了保衛歐洲藝術。
再說。
戰爭前那幾年
飛利浦從未試圖干涉,
叫巴比把興趣放一邊。
相反地:總有一天
要把銀行交棒給
對馬和藝術充滿熱情的
紈褲子弟繼承
這想法似是神來之筆
對運動界和文化界
也對全球金融界有所貢獻。
還是他太自以為是?
他現在回頭想一想,巴比,
口裡從沒說過金融事務。
他從耶魯畢業,對,先生。
但他從來不談
他對經濟學的想法。
即使對話
開始
聊到他的大學生活,
也像是提供他一個機會
趕緊聊聊
他當大學馬球隊
隊長的成就罷了。
沒錯。他樂於談那些事。
還有藝術。
或者賽馬。
或者,有時候,聖經故事
他年復一年看著
那一系列帶有訓誡意味
懸掛在他臥室牆上
伴他成長的
可怕的版畫。
所以
一點也不意外
於那些留鬍鬚的先知
那些燃燒的樹叢
那些被海浪分開的海水
那些被彈弓殺死的野獸
作為他睡前最後看到的圖像
透過冥想
刻在他的心版上
使得
他們為他帶來某種印象
成為他的一小部分?
所以
經常
他在晚上
夢到
他得去打造一艘方舟
或者,他得殺了歌利亞
如果他沒被約拿的鯨魚吞食……
童年,終究,會在你身上留下印記。
嗯,
也就孕生了這個念頭,無論如何,都要進入戰爭的地獄
(他認為這是某種孩子氣的一時興起),
巴比
可能沒意識到
這會將他父親置於嚴重的風險當中:
一匹注定要在環繞大半個世界的賽馬場裡取得勝利的馬
不可以被送往阿爾貢地區的泥沼
閃躲手榴彈和機槍射擊。
而且,如果他不小心陣亡呢?
就是這樣。
風向就是風向,而年輕人經常追逐潮流。
他想扮演年輕軍人的角色?由他去。
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玩過我們幼稚的遊戲。
然後,所幸,他毫髮無傷地回來。
但是,戰爭──真正的戰爭──
恰巧還沒開始。
一頓漫長的家族晚餐
其間,巴比
被問及他對股市交易所的想法
他回覆
對華爾街一樓展示
表現主義油畫的讚賞
飛利浦‧雷曼
終於提出這個問題
問他兒子是否
在世界大戰的勝利之外
也準備好要在銀行界取得成功。
畢竟,他說,
他在他身上投資了這麼多,
因為他身為一名父親
也因為他是一名銀行家。
每筆投資,我們知道,
都有目的。
所以
隔天
在那些最容易被忘記的
日子裡的其中一天
極為沉著地
他父親決定與他會談。
不是在家裡會客室。
而在銀行,他的辦公室:
「我親愛的兒子
我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開啟這場對話
而我決定要打個比方。
比如你的熱情所在:馬球運動。
比賽裡,每一局,你都會更換馬匹。
如果我沒搞錯的話,這是最重要的規則,
而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少數人能參與這項運動
因為要玩,就得養五、六匹馬。
太好了。我們繼續。
雷曼兄弟
從你祖父傳承到我手上
和馬球比賽沒什麼不同:
需要的不只是一匹馬,而是好幾匹馬
才能進入這個領域。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親愛的兒子
我認為應該要
盡快
讓你進入銀行核心。」
「進入銀行,爸爸?
老實說,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興趣。」
飛利浦‧雷曼
清楚感覺到
他沒聽懂。
於是,他極為和藹地
沒表現出一絲不悅
重新表達這項提議:
「我親愛的兒子巴比,
你爸承接這家銀行的時候
還是零頭生意:
我讓它茁壯
甚至,我塑造它成為一種典範。
我們是為樹帶來生命力的樹液,
如果我們停止,就算只是一瞬間
這個系統馬上就會崩潰。
所以,那些肩負了雷曼姓氏的人
註定會被委以重任
就像騎士,巴比,隨時準備上場。」
飛利浦微笑,
他撿選賽馬作為譬喻
好取悅他兒子
也似乎真的打動了他:
「這一切都很棒。」
「沒錯。你是天選之人,巴比:
你的位置就在這裡,在我旁邊。
將來有一天,這張桌子是你的。」
「謝啦,爸爸,我由衷感謝,
可是就像我說過的:我沒興趣。」
飛利浦‧雷曼
清楚感覺到
他沒聽懂。
他深吸一口氣
回返戰場:
「我親愛的兒子,我親愛的巴比,
你是聰明的孩子。
你老實說:當諾亞打造方舟
你覺得有人問過他:『你想這麼做』嗎?
還是伊利亞?耶利米?約拿?
你覺得有任何人問過他們
他們想做先知嗎?
還有,大衛王?他被派去對抗歌利亞
也沒人先徵求他同意……」
又一次
他選擇用聖經的譬喻
想召喚他兒子身為接班人的榮耀
但結果不如所願:
「因為那是哈希姆啊,爸爸,如果我沒搞錯的話……」
飛利浦保持冷靜,
嘗試用另一種譬喻親近他兒子:
「如果你是喬托、波提且利、圭爾奇諾,
你覺得你可以選擇要不要畫畫嗎?」
「沒錯,爸爸:你講到重點了。
我不覺得我有做生意的天份。」
所以,該是用
軍事紀律的語言──他兒子很熟──的時候了:
「我在交付你一項任務,
受徵召執行任務者,責無旁貸!」
他的回答很無辜:
「我從來沒被銀行徵召過,爸爸。」
那一刻
飛利浦
不顧自己腸胃抽筋的感覺
以為人父母的慈藹作為武器,
努力嘗試尋找可商議之處:
「夠了!你會成為一名銀行家!
已經決定好了,我如此期待,我也如此要求。」
「不是因為我不想:而是我不能
既然我不能,那我就不該。
所以,去找別人吧。」
就這樣。
直接讓飛利浦
碰了一鼻子灰。
這也是第一次
(不只是那天下午的第一次,而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
他沒有答案。
太糟糕了。
而且他兒子還沒說完:
「爸爸,在這世上我認識的所有人當中,
我想,我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
在父子關係當中
有些特定時刻
他們會發現彼此站在十字路口
在勝利和死刑之間
而且通常
哪條路是生是死難以看穿。
飛利浦‧雷曼
另一方面
看到了替代方案,像已經寫好了一樣。
他駐足於十字路口
端詳這兩條路
可以清楚看見兩條地平線。
他毫不猶豫
做出選擇。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