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俗入鄉:民間信仰與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社會適應(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青年學者研究系列
ISBN13:9787547619797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作者:陳雲霞
出版日:2024/04/01
裝訂/頁數:平裝/470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近代上海城市民間信仰作為中國近代社會傳統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關涉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國家層面的制度文化、西方城市建設理念等要素。民間信仰隨移民的區域流動而變化,在入鄉隨俗和攜俗入鄉的碰撞、融合中,既為了存續並幫助移民適應陌生環境而進行主動調適,同時又積極參與了城市基層社會的組織工作,並逐漸融入現代城市社會。不可置否,在主動調試與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民間信仰潛移默化地成為了構建上海城市文化的肌底力量之一,也是當代城市文化的一抹特色。
作者簡介
陳云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發展研究院社會學博士後,現就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要從事歷史城市地理、城市文化等研究。主持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民間信仰與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社會適應研究”(已結項),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歷史地理研究》《史林》《復旦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名人/編輯推薦
從來入鄉隨俗,怎無攜俗入鄉?作為移民區域性流動與生俱有的根固式攜帶物——民間信仰,以獨特的運作方式在陌生的移入地生根發芽,並在源源不斷的移民中形成巨大的吸附力。近代上海的各類民間信仰在壯大信眾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城市文化習俗的建構、參與豐富城市內涵的增盈、持續更新城市空間的形塑。作為一種隱秘的社會系統,其組織邏輯對目前的基層治理實踐形成關照。
序
序 言
1843年11月,根據 《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正式對外開埠。兩年後的1845年11月,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富爾利用 《虎門條約》第七款中有關通商口岸的協定,向上海道提出要在縣城北郊的黃浦灘設置英人居留地的請求,商議與脅迫的結果不僅是上海英租界的正式設立,還有可視為租界基本法的 《上海土地章程》的出臺。三年後的1848年,基於同樣的訴求,法租界與美租界也分別在縣城北面和蘇州河北面的虹口地區建立。
最初上海設立租界時,清政府本意是希望安置所有外國人,實
現華洋分離,將被迫開埠帶來的影響降至最小。因此,在開埠的最初幾年,租界裡只有少數從事商貿、傳教及行醫的外僑,以及那些沒有將世居產業全部出售的華人村民。盡管租界內的外僑人數從1843年的25人增長到1851年的265人,但顯然還不能對上海原有的城市中心——縣城構成任何威脅。然而,正是1851年這一年,太平天國運動從廣西發動,迅速橫掃中國東南地區,並在1853年3月攻占南京,宣布成立新的政權,以對抗日漸腐朽的清王朝。與此同時,北中國地區因氣候不穩定,災荒不斷,小規模的民眾騷亂此起彼伏,甚至連當時最富庶的江南地區也處於兵荒馬亂之中。
1853年9月,上海爆發了小刀會起義。小刀會攻陷縣城,殺死知縣。混亂之中,租界的外國僑民成立民團組織——上海義勇隊(又稱 “萬國商團”)以確保租界安全,同時小刀會也表示無意傷害外僑,上海租界從此成為上海及其周邊地區民眾躲避戰火的安身之地。大量中國移民的進入不僅改變了租界裡原有華洋分居的狀況,而且對上海城市經濟騰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並成就了上海租界持續數十年的繁華。
根據鄒依仁的研究,1852—1950年整個上海地區的人口增長了9倍左右,凈增長人口數近500萬人,而且是以租界人口的增長為主。這樣快速增長的情況幾乎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少有。雖然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上海外國僑民的數量不少,但他們占總人口的比例並不高,上海大量增加的人口主要來自幾乎全國各省份的移民,而以鄰近上海的江浙居多。這些外來移民進入上海這樣一個與他們家鄉迥然不同的近代城市環境中,需要適應的不僅僅是生活習慣的改變,還有整個原有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網絡的變遷。因此,他們不得不利用一切資源以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而民間信仰是他們可資利用的、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社會文化資源。
美國學者韓森在 《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一書中指出,宋代以後中國的民間信仰已逐漸形成帶有明顯地域色彩的區域性文化現象,而我本人關於陜西地區民間信仰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當陳云霞進入復旦史地所攻讀博士學位時,我正在展開對上海近代城市文化景觀的研究。當時的我並不滿足於人們將上海視作中國接收西方文化的前沿、展示近代世界的窗口這樣一個刻板印象,希望更多地呈現開埠後上海城市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尤其是在遭遇西方現代文明這一強勢文化時,生活在上海都市中的華人是如何處理自己的傳統文化的。而解決這一問題,民間信仰正是一個極好的抓手。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地域社會中,民間信仰不僅起到安撫精神和心靈的作用,也往往是社會組織網絡構建的基石,這從遍布全國各地山陜會館中的關帝信仰就可以發現。正因為此,我在與云霞商議後,她慨然答應承擔這樣一個和她原來的研究旨趣不盡相同的題目。
在云霞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她表現出十分突出的學習能力,這對於一位學者來講是十分重要的品德。民間信仰研究對當時的云霞來講,是一個十分陌生的課題。記得云霞最初將對上海民間信仰統計表交到我的手中時,我發現她將一部分不屬於民間信仰的道教內容也統計在內。雖然這部分統計工作耗費了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但當聽到我的意見時,她很快領會到問題所在,重新做表修改完成對上海民間信仰的統計工作。她的這種學習能力和謙遜的品德為她隨後研究工作的順利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云霞將民間信仰置於城市快速發展中大量上海移民的歷史背景下討論,賦予了這一研究很強的學術張力。因此,她的研究不僅推動了近代上海研究和上海歷史地理研究,而且也對理解在改革開放重現勃勃生機的當代上海大有裨益。
雖然本書是在她的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但經過她這些年的不斷深耕、精研,我發現這本著作較博士論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她在系統梳理近代上海城市民間信仰時空變遷的基礎上,用大量的案例詳細分析了民間信仰作為媒介在外來移民建立新的社會網絡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民間信仰在上海移民文化生活中的意義。我認為,她將民間信仰與近代上海移民社會秩序重建關聯起來,以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會空間特點是極有創見的,可以讓讀者深切地領會傳統文化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景觀建構中的作用與價值。應該說,云霞的研究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歷史地理學研究這一學科在將地理學和歷史學完善交叉融合後所激發出的令人驚嘆的學術創造力。正是基於上述原因,我希望能在陳云霞博士這一出色的研究工作帶動下,未來能有更多這樣扎實的研究成果面世,以推動上海歷史地理研究的不斷進步。
張曉虹
2024年春於浦東高橋
目次
序言
緒論 / 1
第一章 近代上海城市民間信仰的時空分異與嬗變 / 29
第一節 晚清暴力、流動下的民間信仰格局轉型 / 31
一 開埠初期上海城市民間信仰的變化 (1843—1885) / 32
二 晚清上海城市的民間信仰格局 (1886—1911) / 47
第二節 移民浪潮下縣城與租界民間信仰格局轉換 / 57
一 民國初期神祇種類和空間分布 (1912—1927) / 57
二 寺廟登記政策下的傳統民間信仰格局瓦解
(1928—1936) / 70
三 移民涌入與租界民間信仰繁榮 (1937—1948) / 80
第三節 民間信仰風氣與租屋設廟盛行 / 94
一 佛店與移民異地建廟 / 95
二 市場化的信仰供給與廟產管理 / 101
第四節 是鄉籍,亦是廟籍 / 110
一 住持籍貫與祠廟來源 / 110
二 會館廟宇中的僧、俗之爭到廟、神分離 / 116
三 佛、道神祇與民間信仰的轉化 / 121
第二章 民間信仰媒介與移民社會網絡 / 129
第一節 民間信仰與同業移民網絡的組建 / 131
一 城市求職 / 134
二 尋找同業神的風氣 / 139
三 迎神入會及祭神活動 / 144
第二節 同鄉組織與城市鄉土神 / 150
一 移民與城市的連接——同鄉組織 / 151
二 迎神以 “敦鄉誼” / 154
三 基於民間信仰開展的社會活動 / 160
四 會館、同鄉會組織架構與特刊的社會意義 / 164
五 行業神與鄉土神混雜 / 168
第三節 “拜老頭子”與移民幫派信仰 / 173
一 “拜老頭子” / 174
二 幫派移民的組織形式和信仰 / 177
第四節 各地醫藥神的出現及轉型 / 181
一 仙人治病的神通與歸屬 / 181
二 廣東人的黃大仙 / 186
三 湖南籍的瞿真人信仰 / 190
第五節 由鄉到國:鄉土神與民族情結培育 / 195
一 “愛鄉須愛國”,怎樣走向愛國 / 196
二 鄉土神與同鄉組織的民族救亡運動 / 203
第三章 移民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民間信仰 / 212
第一節 地方戲曲與民間信仰 / 212
一 演劇酬神 / 214
二 戲曲中的民間神祇 / 221
三 迎神賽會中的戲曲 / 226
四 移民城市的俗曲文化 / 229
第二節 民俗與民間傳說中的民間信仰 / 232
一 生活習俗的演進與同樂會 / 232
二 旅滬粵人 “打地氣”與 “打蘸” / 240
三 新民間傳說的生產 / 246
第三節 江北人的都天會文化狂歡 / 255
一 江北都天會 / 255
二 近代上海的都天會 / 262
第四節 江淮戲在上海 / 268
一 江北小戲在滬落腳 / 269
二 淮戲院、戲園與江北人的互動 / 271
三 江淮戲裡的民間信仰 / 275
第四章 民間信仰參與城市社會空間的建構 / 280
第一節 民間信仰塑造城市社會空間屬性 / 281
一 人群活動空間與祠廟分布 / 282
二 工商業布局與信仰空間 / 290
第二節 水木行業的籍貫與魯班廟空間區分 / 302
一 水木營造業的繁榮與行業保護神 / 304
二 “神靈”的鄉籍區分 / 310
三 商業活動和公共空間的形成 / 316
第三節 太陽神信仰與區域城市化 / 324
一 城市化的前提與原始動力:信仰聚集人口 / 325
二 廟產買賣與兩種城市化力量 / 330
三 公共服務配套的自然形成 / 337
四 廟名向城市區域名轉化 / 341
第五章 民間信仰與近代上海都市文化 “鄉愁” / 347
第一節 以民間信仰為核心的基層文化延續 / 348
一 《破除迷信全書》中的民間信仰 / 348
二 民間信仰市民化轉向 / 351
三 鄉村與都市文化的碰撞 / 360
第二節 民間信仰祠廟與現代城市文化景觀 / 370
一 廣場空間的緩慢替代 / 372
二 城市指南背後的城市文化邏輯 / 378
三 邑廟空間的商業化、娛樂化 / 383
第三節 民間信仰與城市精神價值選擇 / 386
一 瞿真人廟增祀和走進白云觀 / 386
二 黃道婆信仰的時代價值變遷 / 392
第六章 “心安處即吾鄉”: 傳統與現代之交融互構 / 400
一 民間信仰幫助城市重構社會秩序 / 402
二 民間信仰塑造城市社會空間 / 404
三 文化腹地滋養與城市文化反哺 / 410
四 以民間信仰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轉型 / 414
附錄 / 417
附表一 20世紀20—30年代上海市社會局寺廟
調查情況 / 417
附表二 1929年 《申報》所載20世紀20年代上海寺廟
登記情況 / 426
附表三 上海特別市政府檢送 《淫祠邪祀調查表》
(1930年) / 433
附表四 20世紀40年代上海市社會局寺廟調查
情況 / 436
參考文獻 / 456
後記 / 465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