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今日,晴時多雲,飛彈來襲:從戰地攝影師的視角,看見烏克蘭人在戰火下的生活態度
79折

今日,晴時多雲,飛彈來襲:從戰地攝影師的視角,看見烏克蘭人在戰火下的生活態度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79347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重點特色】
★深入戰地真實面貌的獨家取材
透過日籍戰地攝影師的視角,分享他在烏克蘭地區的所見所聞。

★現代戰爭與日常生活的景象對撞
揭露現代社會戰爭的殘酷面貌,與烏克蘭人民的生活光景,擴展到對戰爭及和平的呼籲及反思。

2014年,俄羅斯入侵並且併吞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另外在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鼓動和支持親俄勢力發動武裝叛亂、反抗烏克蘭政府,並在2022年2月開啟了侵略烏克蘭的戰爭衝突。
而這場毫無公義的戰爭至今已經超過兩年,死傷人數仍在攀升中……

飛彈落地的瞬間,炸開了房屋、汽車,也摧毀了人們普通平靜的生活日常……
但生活仍要延續,身處戰火威脅之下的烏克蘭人,他們沒有停下向前的腳步。

透過一張張照片,講述發生在現場的大小故事,
引領讀者看見現代戰爭的殘酷與平民的韌性。

「我希望各位能看一看,在悲慘戰地的另一面,也存在著與我們普通生活沒兩樣的日常,這正是戰場真正的模樣。」——渡部 陽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渡部陽一

1972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縣,明治學院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畢業。自學生時期便專門拍攝世界各地的戰場照片,持續至今。在伊拉克戰爭時曾作為隨軍記者(Embedded Reporters),跟隨美軍至戰地取材。過去的主要取材地有盧安達內戰、科索沃戰爭、車臣戰爭、索馬利亞內戰、阿富汗戰爭、哥倫比亞內戰、蘇丹達爾內戰、以巴衝突與俄烏戰爭等。

 

【譯者簡介】

李惠芬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暨跨國文化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日商公司,十年以上翻譯經驗,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輕小說、手作、心理 、商用、健康、實用等多種書籍。

名人/編輯推薦

共同推薦
李喜明|前參謀總長、《臺灣的勝算》作者
黃介正|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
彭光偉|三立《消失的國界》戰地記者
楊智強|國際獨立記者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蘇紫雲|國防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

前言

基輔地鐵站相擁的家人們

次頁的照片是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的基輔客運站(Kiev-PassazhirskiyRailway Station)所拍到的照片。

如同日本的東京車站,是規模龐大的車站月台。

看到照片中捧著花束的女人們了吧,她們身旁的男人與少年正牽著手,他們應該是一家人,周圍還有幾件大的行李箱。

這畫面看似是迎接旅行歸來的家人,但那些男人其實並非要快樂地出門旅行。

女人和孩子們終於回到過去居住的城鎮。

男人則是捧著花束在月台等待家人歸來。

這張照片其實是家人重聚的場景。

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共合國對烏克蘭發動軍事攻擊。

俄羅斯總統普丁(弗拉迪米爾‧ 弗拉迪米羅維奇‧普丁,VladimirVladimirovich Putin)堅信壓倒性的強大兵力肯定能順利鎮壓烏克蘭。然而事與願違,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澤倫斯基,Volodymyr Oleksandrovych Zelenskyi)所率領的烏克蘭軍奮力抵抗,加上歐美各國支援烏克蘭的舉動,這場戰事持續且漫長。

迄今我已去過烏克蘭數次。

二○二二年九月上旬我在烏克蘭,花了大半時間進行攝影工作。

這是我從這場軍事攻擊開始後,第四次去到戰地取材。

彼時,映入眼簾的是已回歸正常生活的烏克蘭街頭。

月台上,那些父執輩的男人或年輕小伙子翹首盼著火車進站。他們全是十八到六十歲的男性,在戰時下的烏克蘭被視為戰力成員而禁止出國。

女人走下火車。男人跑上前,兩人相擁親吻。

陸續下火車的有女性、孩童和叔伯輩的,甚至也看到有人帶著寵物。自開戰以來,逃往鄰國波蘭或鄰近的德國等其他國家避難的人民,再度重回基輔。有很多人提著數件大行李箱,因此也出現同車乘客幫忙下行李的溫馨場面。

月台上再度相聚的家人們淚流滿面地相互擁抱,於是我拍下記念性的一刻。

人群中有位男子穿的T恤上寫著「新季節」。

說巧不巧,這句話恰好象徵了基輔回歸日常景色,帶著慶祝的意思。

眾所周知,烏克蘭有許多親日派。由於IT產業蓬勃發展,因商業往來造訪日本的烏克蘭人也不少,也因為跨國婚姻的關係,目前也有許多日本人居住在烏克蘭。

我在烏克蘭時也有人跟我說:「想用日本的漢字、平假名或片假名寫自己的名字。」日文有不同於西里爾文的獨特韻味,或許才會深受吸引吧。

 

戰時下不可思議的日常光景

軍事攻擊已過半年以上,至今在烏克蘭東部激烈的戰火依然持續不斷,在這種情況下,首都基輔的購物中心有許多店家卻開始再度營業。

次頁的照片是充斥各家精品店的購物中心,實在想像不到這樣的國家還在戰爭中吧。各間店裡陳列眾多商品,看得出商品流動得很活躍。一到休假日,店裡的人潮絡繹不絕,令人連想到日本表參道或橫濱等熱鬧的街景。

第十四頁的照片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

這個時期還可以常常看到上班前先早起去公園跑步運動的人。

搭乘地鐵上班,中午去有點時髦的咖啡廳享用午餐。向晚時分,下班回家後又和家人一起散步。晚上則在餐廳用餐或觀賞歌劇,也有在假日舉行婚禮的新婚夫婦。

烏克蘭人民非常珍惜和家人、孩子與朋友相處的時光。可見他們分散在各地的數個月期間是多麼折磨人,街道上彷彿洋溢著重逢的喜悅。

我也曾見過這樣的情景,當我早上出門進行拍攝工作時,發現情侶在公園長椅上絮語,我心想:「啊,有情侶!」,而當夕陽西下,我結束拍攝工作準備回家時,仍看到同樣的兩個人在長椅上聊天。

這是烏克蘭的日常情景。

和家人一起過日子。上班、吃美食、和朋友或戀人談天說地。

烏克蘭溫和的日常生活就是那樣,再尋常不過。

 

戰爭與日常共存的每一天

取材結束,我回到日本是九月下旬。

次月的十月十日,基輔市中心遭到飛彈空襲。

宛如表參道般熱鬧的購物街,要去上班或去觀光而人來人往的車站,

家人或戀人們享受溫馨時光的公園,遭受到飛彈攻擊。這是報復式攻擊。兩天前在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Krymskyi pivostriv)與俄羅斯本土相連的「克里米亞大橋(Krymskiy most)」發生爆炸,橋的一部分被炸毀。普丁總統斬釘截鐵指出這是烏克蘭特務機關所發動的恐怖攻擊,於是進行報復,除基輔市中心外,也攻擊了利維夫等地方城市。

俄羅斯掌握到原本出國避難的烏克蘭市民已一一回國,而特意攻擊一般市民聚集的市中心。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在炫耀自己的力量「還早得很呢!」這舉動也被視為企圖動搖烏克蘭軍軍心。

一直以來,我都是以戰地攝影師的身分,拍攝全世界不同戰地風貌的照片。

提到戰爭,大多數人連想到的是以前戰爭片裡出現的影像吧。住家或建築物被炸毀,幾乎看不見有人居住。逃得太慢的人大喊:「救命!」,戰車行駛在杳無人煙、荒廢的道路上,軍人們舉著槍互相防衛,類似這樣的場景。

然而進到實際發生戰爭的國家一看,往往會大失所望。

因為映入眼簾的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光景,即使身處戰火喧囂中,人們仍會上班或購物,並非從早到晚都在打仗。

警報聲響起。

此時此刻,某個地方正受到火箭彈轟炸。但現在似乎還不要緊,先吃飯吧。

對了,得交房租給房東了。看哪,多麼美麗的夕陽美景。

──很不可思議吧。明明炸彈說不定等等就炸下來了。然而,這就是現實。

人們並非隨時隨地都在戰火中,戰爭是與日常生活共存的。所以人們在戰爭中也能活下去。再加上,戰爭的長夜漫漫路迢迢,就在日常的生活中。

那正是我親眼見到的「戰地真實面」。

 

本書是希望我們來思考,能靠一己之力為和平做什麼努力?

在此之前我去過各個戰火連天的戰場拍攝取材。伊拉克戰爭、盧安達內戰、科索沃戰爭、車臣戰爭、索馬利亞內戰、阿富汗戰爭、哥倫比亞內戰、蘇丹達爾內戰與以巴衝突,並傾聽在戰場上生活的人們真實的心聲。

第一章會談到開頭所提及,我在俄烏戰爭等地進行攝影取材時的所見所聞,傳達戰爭的真實樣貌。第二章是根據這些戰地的取材,以及日本所發生的恐怖攻擊,來思考為何會發生戰爭?

第三章到第五章則是思考「和平」的定義,為了和平我們個人能有何作為。最後在第六章則是回頭看看日本目前的狀況。即使人不在日本,也能為和平盡一份心力。理解世界,與世界連結。我也想以自己過往的經驗具體傳達這個理念。

目次

前言

第1章 戰爭在日常生活中|我親眼見到的「戰地真實面」
要開戰了!徵兆就在導遊們「活生生的情報」中
「會動的全部攻擊!」大量虐殺的痕跡
身為戰地攝影師所見到的種族滅絕的現實
這裡是戰爭博物館?和戰爭拍紀念照的人們
大街上觸目所及的軍人
女大兵私底下是平凡的母親
不會出現在大眾媒體上的戰場風貌
有歡笑的戰場日常

第2章 為何出現戰爭|貧窮引發爭奪,孤獨引起恐攻
不只靠武力,戰況因資訊情報而不同以往
超越國家對國家,對立結構的現代戰爭
一個人也能發動恐怖攻擊的時代
日本也不能再擺出事不關己的態度
戰爭始於貧困與孤獨
日本中也有「所謂戰爭的日常」
為了生存的爭奪正是戰爭的本質
以SDGs 之名行爭奪之實
倘若戰事永不停歇,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第3章 所謂的和平是擁有選擇權|被孤獨淹沒前,來趟旅行吧
「幸福是有選擇權」,這正是和平的條件
日本生活與世界接軌的契機
有人希望,身處戰場上的「我們」能被看見
遭受爆炸恐攻的被害家屬心聲
理解世界,與世界連結
來趟旅行吧

 第4章 為了世界和平,我們能做的事|①瞭解世界
從誰的立場看戰爭|豎立視角的「柱子」收集資訊
「俄裔烏克蘭人」是親俄派嗎?
「俄裔烏克蘭人」眼中的俄烏戰爭
「在烏克蘭出生的烏克蘭人」眼中的俄烏戰爭
為何會按下引爆鈕,從對向的柱子視角看伊拉克戰爭
平凡青年犯下的殘暴行為
教科書裡的歷史,「此時此刻」仍在持續
從「活生生的情報」中瞭解戰爭狀況
嘗試透過手機接觸「活生生的情報」吧
「靠數字資訊」瞭解戰爭
如何看穿世間充斥的「假新聞」
小心宛如戰爭電影般「有趣的畫面」
能將戲劇化的瞬間,全部拍下來的畫面很不自然
官方所發布的資訊也要質疑
照片是想像力的開關
坐在地上的女孩們的照片
女人抱著孩子的照片
第5章 為了世界和平,我們能做的事|②與世界連結
靠發送訊息與世界連結
年輕世代想接觸戰場的理由
思考「真的該傳達這種事嗎?」
上傳內容前想著「萬一」、「萬一」,冷靜多看幾次
不煽動不安、不散播恐懼
欲傳達事實時要避開「形容詞」
分享資訊的能力也能成為保護自己的武器
追求「自己的喜好」,道路會隨之開啟
自己主動開口才能產生連結
與世界接軌的第一步是走出自己的房間
用「自己的喜好」與全世界的人相連
熱衷的事物前方存在著連結
投入捐款箱裡的錢真的送到戰場上了嗎?

第6章 瞭解日本現今所處的位置
「奇蹟之國|日本」難以維持
在灰色地帶短兵相接,不定義黑白的日本況味
質疑所謂的「正確」
我在東日本大地震的受災地見到的光景
戰爭與大地震災害現場交織的悲痛與愛情

結語

書摘/試閱

01

戰爭就在日常生活中――我親眼見到的「戰地真實面」

 

實際的戰場並非像戰爭電影般那樣脫離現實,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開始交戰後或是戰爭的慘況,都是與生活周遭共存的。本章希望帶領讀者從烏克蘭拍到的戰地照片中,看看戰爭真正的樣貌。

 

要開戰了!徵兆就在導遊們「活生生的情報」中

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軍事攻擊,戰爭始於二○二二年二月。但其實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並非因為這場軍事攻擊才突然惡化。

二○一四年,俄羅斯逕自宣布併吞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儘管烏克蘭對此提出異議,美國與歐洲各國也強烈譴責,但時至今日俄羅斯仍持續實質支配著克里米亞半島。

我初次造訪烏克蘭是在二○一四年。自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到引發軍事攻擊的八年間,烏克蘭東部的部分地區,因烏克蘭人民軍與親俄派的武裝組織發激烈衝突而陷入內戰,於是我持續追逐著身處於政局不穩下的烏克蘭人民。

前進戰地拍攝取材我仰賴的是當地的導遊。全世界各國都有我能信賴的導遊。即使不是工作的時候,偶爾也會跟他們吃頓飯, 或聖誕節等節日時傳送祝賀訊息。

我在烏克蘭也有深交的導遊。剛進入二○二二年時,我跟這位導遊在視訊通話時獲得「最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特別軍事行動』這個關鍵字。」的情報。這位導遊是住在烏克蘭東南部的頓巴斯地區。那是俄羅斯在二月開始發動攻擊時率先攻打的地方。

緊接著我從居住在鄰近俄烏兩國的白俄羅斯導遊那裡,聽到「為了聯合軍事演習,大量的俄羅斯軍進到白俄羅斯領地內」的消息,當時居住在當地的一般民眾出門購物的話,會看到配有俄羅斯標誌的戰車與軍人們在街上行進。

起初我還認為俄羅斯不至於軍事攻擊烏克蘭引發戰爭,但一而再再而三聽到這樣的消息,我便開始在想「不會吧?」

二月中旬,俄羅斯普丁總統在演說等場合上頻繁使用「核武」這個字眼,看得出他是在強調俄國擁有核武的戰力。

接著也聽說俄軍在白俄羅斯部署極音速飛彈。極音速飛彈是以超過音速五倍(五馬赫=時速約六千公里)速度飛行的飛彈。而且據說極音速飛彈與彈道飛彈不同,極音速飛彈能自由變換軌道,不容易掌握它所要攻擊的目標,因而難以迎面還擊。

從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國境到烏克蘭首都基輔僅約一百公里。以日本來說,從東京到茨城縣的水戶也大約僅一百公里(注:約台北市到苗栗市的距離)。俄軍就是在如此近的地方部署了極音速飛彈。

當「特別軍事作戰行動」、「核武」、「極音速飛彈」三個關鍵字齊全後,我才終於確信。

戰爭即將開始。

這個預感並非來自於記者或戰地攝影師之類,那些掌握國際情勢的專業人士所彙整的資訊,而是來自於生活在那裡的一般人,也就是「活生生的情報」。

戰爭開始的預兆就在無意間的日常對話中,其他的戰爭也有這樣的共通點。譬如在醫院的候診室聽到的對話。護理師進行治療;醫院送來平時不會使用的藥物;發現陌生外國號碼的車子;政府官員突然不見人影;政府突然配給食糧……。

一旦收到這些通知,我立刻就察覺到「開始為戰爭做準備了」。於是我也得開始為戰地取材做準備,像是和導遊取得聯絡、申請簽證或想想入境方式等等。

果然不出所料,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普丁總統宣布將進行「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對烏克蘭軍事攻擊。

 

「會動的全部攻擊!」大量虐殺的痕跡

與其他戰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俄烏戰爭是毀滅性的侵略戰爭。俄羅斯方在開戰時對世界各國宣稱,攻擊對象是軍事設施、通訊設施以及與軍方相關的物流路線等確切的目標,一般市民不會被捲入殺戮中。

實際上卻是連一般市民都不放過的無差別殺戮,一場種族滅絕(Genocide)。戰爭開始後,首都基輔附近的伊爾平、布查及安托諾夫機場等地便遭受大屠殺。

我在二○二二年五月上旬便前往那一帶,這是俄羅斯開始發動攻擊時第一次的拍攝取材。

到了當地,侵略戰爭殘酷暴行下的傷痕就這麼赤裸裸地殘留下來。第三十五頁是一般市民的住家遭到攻擊而變成廢墟的照片。整個家受到箭彈等武器的轟炸而被炸毀。鐵皮屋頂因灼熱而扭曲,家中一切都變成灰燼,可以想像現場是多麼極度的高溫環境。集會場所等街上人們的聚集地也慘遭攻擊,被破壞殆盡。

交通幹道上零星的食堂或餐廳也無法幸免。進食堂或餐廳吃飯的都是一般民眾,可見跟軍方無關的一般民眾同樣成為攻擊目標。

然後是遭槍擊而毀壞的車輛。

住在這條街上的人們為了避難所乘坐的車輛,被槍打得像蜂巢一樣慘不忍睹,彷彿在說「會動的全部殺無赦!」,殘暴無比。

受到攻擊毀壞後而燃燒的車輛,大部分都溶掉了。透過照片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居民開車逃難時遭到攻擊的畫面。這裡的人民,生活被連根拔起,感受到俄國採取的是毀滅性的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

屍體的數量、被殺害的狀況、拷問的痕跡以及女性或孩子遭受暴行的傷痕,從這些就看得出來種族滅絕的痕跡。不是因戰爭而被殺害,而是從背後被射殺。攻擊的不是軍人而是逃難的人,連無力抵抗的孩童與老人家也慘遭殺害。

運用國家的力量控制資訊情報,各國的特權互相牽扯的外交中,瞄準一般市民的無差別攻擊或大屠殺的這件事實被隱藏起來。而將這件事實公諸於世,以照片的形式搜集戰爭罪的證據,正是我們戰地攝影師的任務之一。

沒想到這次的俄烏戰爭,殘酷的種族滅絕痕跡竟然隨處可見,毫不掩飾地留下來。其殘暴行徑不禁令人憶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原來是這麼殘酷的啊。」尤其最初攻擊烏克蘭時的俄軍戰術,儼然是殺雞儆猴,企圖壓制烏克蘭居民。

因此刻意在居民看得到的地方進行拷問、殺戮,或故意將殺害的屍體放置在路邊。五月時我進入烏克蘭取材,在這個時間點上,種族滅絕的痕跡還毫不掩飾地留在現場。

 

身為戰地攝影師所見到的種族滅絕的現實

其實我之所以成為戰地攝影師,與種族滅絕有很深的關係。

在我就讀大學的一九九三年時,我在非洲的熱帶叢林中遇到十名少年游擊隊。當時因為胡圖族與圖西族兩大族群的衝突造成盧安達內戰(Rwandan Genocide)戰事的擴大,在聯合國也無法介入的狀況下,進行超過一百萬人死亡的大屠殺。

見識到種族滅絕的可怕,以及連這麼幼小的少年也參與其中時,我大為震驚。於是,為了將這樣的慘狀傳出去,我成為戰地攝影師,從此在全世界的戰場中飛來飛去。

自此已過了約三十年,殘暴的殺戮又再度展開。

一想到侵略戰爭的可怕,不禁渾身顫抖。

為何能允許這種行為呢?

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在戰爭開始後立刻接受包含日本等四十個國家以上的加盟國請託,對俄羅斯發動的戰爭進行戰爭罪的搜查,並在二○二三年三月向普丁總統發出逮捕令。但由於俄羅斯不是ICC加盟國,故無視於逮捕令。

俄羅斯攻擊烏克蘭的行為明顯違反國際法,然而,俄羅斯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握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因此陷入難以實際制裁的狀況。

最重要的是,聯合國或國際法真的有效力嗎?這個問題從以前就一直被提出。俄羅斯想必也明白聯合國根本名不符實,無人能對自己定罪才會毫不留情地持續攻擊烏克蘭吧。

以下是我在被炸成廢墟的住家中拍的影片。

看完這影片相信各位便能明白,在五月中的階段裡,攻擊的傷痕仍赤裸裸地留在原地。一切被破壞殆盡,化為烏有。不僅如此,俄軍還在那裡留下「V」的標誌表示曾經來過。

這個標誌在大街上隨處可見, 逃去避難的人民留在家中的車子被塗上「V」、「Z」、「O」等標誌。我想或許是俄軍留下來的。俄羅斯軍為了表示「我們來過這裡」,「這裡歸我們管」而留下「V」、「Z」或「O」的標誌。

V」或「Z」的正確意思無人知曉。兩者雖然都不是俄羅斯的字母,但被塗在俄軍的車輛或裝備上,作為支持入侵烏克蘭的記號。

類似這樣的標誌在其他戰爭中也看得到。留下塗鴉或記號的目的是要讓當地人們知道「我們來到這裡囉!」,並炫耀自己的軍力。

我去大城市拍攝取材時,曾見過將亡故軍人的大頭照貼在一整面牆上。

自二○一四年曠日持久的內戰中,逝去人們的照片被貼出來。幾千張甚至是幾萬張,約長二十公分、寬十五公分的照片就這麼裝飾在一整面牆上。

死亡的人竟然這麼多?

抬頭一看令人赫然失語。他們就跟日本的年輕人一樣,是珍惜朋友愛護戀人,愛笑又溫柔的大男生。我在進行採訪聽到他們的想法時,感到很溫馨:「原來他在想這種事啊。想不到一般青年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他們是如此普通的年輕人,但是當我下次想再去訪問他時,有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某次,不經意想到再去採訪上次訪問過的那個人而前往對方家時,當地的人卻告訴我:「唉,那個人被綁走了。」、「那個人在拷問中死了。」「欸?那位嗎?上次來這裡時還那麼有精神。」

原來人的死亡是如此蒼白。過去他的身邊也圍繞著溫暖的家人和朋友,是與大家和樂融融生活在一起的人,我一想到他就這樣離開人世,不僅令人發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47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