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曲談(電子書)
行政性壟斷的法律規制:以國家競爭政策為視角(簡體書)
馥桂吉祥01
早餐之書:穿越歷史時空與文學品味的早餐解謎之旅
台灣文學館通訊第47期(104/06)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電子書
顧曲談(電子書)

顧曲談(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48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雅好戲曲,亦精通戲曲的羅澧銘,對廣東粵劇、粵樂,興趣尤深。他既觀劇聽曲,又同時評論劇曲,下筆有理有據,而且旁徵博引,寫的都是高素質而認真的戲曲評論。上世紀五十年代,羅氏在《星島晚報》連載一系列戲曲專題文章,專欄名為「顧曲談」,取「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以「行家」身分撰文,寫戲曲、音樂、掌故、名伶,內容豐富。後來他整理部分連載文稿,出版了《顧曲談》。

 

本書以《顧曲談》初版為底本,參考羅氏在原書序文中提及的分類標準,重新校訂,並為若干字詞作簡注,方便讀者閱覽。

作者簡介

羅澧銘(一九○三—一九六八)

筆名塘西舊侶、蘿月、憶釵生、三羅後人、禮記。廣東東莞人,香港名中醫羅鏡如之子。羅澧銘十四歲隨何恭第習古典文學,並入讀聖士提反中學,十九歲出版四六駢文小說《胭脂紅淚》,翌年從商,仍筆耕不綴,常以「憶釵生」筆名發表文章。一九二四年八月與何筱仙、黃守一等人合辦《小說星期刊》。一九二八年八月與孫壽康合辦《骨子》,刊物以消閒為主,甚受讀者歡迎。一九五六年起,羅氏以「塘西舊侶」筆名在《星島晚報》連載名作《塘西花月痕》。羅氏多才藝,曾辦報、編雜誌、撰稿、出版,一生對文字不離不棄。

 

朱少璋

作家,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香港文學推廣平台」主任。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學士及哲學博士。國際南社學會、廣東南社學會、香港作家協會會員。公餘熱衷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多年來從事文學研究、文學創作及中文教學,近年着手整理編訂罕見文學材料,尤致力於廣東戲曲文獻及唱詞劇本的研究。

 

編訂/校訂作品包括:《小蘭齋雜記》(榮獲第十屆「香港書獎」)、《香如故──南海十三郎戲曲片羽》、《薛覺先評傳》、《顧曲談》等

原書序

羅澧銘

余少耽戲曲藝術,及長,更喜與藝人交遊,時聆菊部1 新聲,復領李謨2 雅教,耳濡目染,怱怱數十寒暑,亦既嗜之成癖矣!槧鉛之暇3,以顧曲遣有涯之生,讀李笠翁先生《閒情偶寄》4,胡翼南先生《梨園娛老集》5,心竊慕焉,不揣謭陋6,東塗西抹,發抒管見,撰《顧曲談》,刊《星島晚報》「娛樂版」,以就教於高明。猥蒙知音人士不棄,囑印單行本,因念是書在報章發表,將達三百續,當時拉雜成篇,絕無系統可言,弗若分門別類,分集刊行,大致別為「戲劇」、「歌曲」、「雜俎」三種,皆約略溯其源流,兼考證樂器出處,以供參考。

屬於「戲劇」方面,計有:〈粵劇源流與粵曲演變〉、〈十行腳色歌喉雜談〉、〈正本齣頭及其他〉、〈新春佳節應時戲曲談〉等篇。屬於「歌曲」方面,包括「樂器」計有:〈練聲方法與問字求腔〉、〈棚面師父十三手〉、〈地道粵曲— 南音〉、〈五十年來省港著名師娘〉、〈八大曲取材及唱工的變遷〉、〈歌壇滄桑錄〉,以及〈洋琴考證與玩奏技巧〉、〈梵鈴(小提琴)拉雜談〉、〈三絃在南北樂壇的地位〉諸篇。「雜俎」方面,計有:〈大八音班的技巧與組織〉、〈廣府、潮州及外國傀儡戲〉、〈「打

真軍」與「三上吊」〉各篇。

此外選錄「顧曲散評」四篇,標題:〈祁筱英復出— 提倡唱、做、念、打、藝術〉、〈吳君麗勤有功戲有益〉、〈薛派薪傳弟子林家聲〉,區區之意,竊以為:粵劇日走下坡,消失大部分觀眾,事實具在,固不必「諱疾忌醫」。挽狂瀾於未倒,植藝苑之新葩,尤須灌輸新血,發掘後起之秀,鼓勵之,扶掖之,責無旁貸,端在我輩— 站在觀眾地位,抱持擁護粵劇之熱誠。至於「壓軸」一文〈白雪仙示範《牡丹亭》〉,蓋余尤有說焉:余撰顧曲文章,只是側重後起人才,歷向對於「紅伶」甚少吹捧。一者:紅伶聲價重,地位高,藝術優越,自是份所當為,實無吹捧之必要;相反而言,對藝術不忠實,馬虎從事以「欺台」,更要仿春秋「責備賢者」之意,率直加以批評。二者:紅伶常自恃聲價重,地位高,喜諛詞,惡忠告,認輿論殊不足重輕,甚至變本加厲,蔑視社會人士,吾人又何必浪費筆墨?吹捧紅伶唯一例外,便是態度嚴肅認真,一切以藝術為前提,博採廣諮,有超羣軼倫之表現,則吾人職責所司,豈能膠柱鼓瑟7,一概而論,抹煞事實?比年來,白雪仙致力文藝術,頗起「示範」作用,「破例」以此文殿吾書,知音士女,儻不以吾為阿其所好乎?

本書出版,悼念卅五年亡友平愷薛覺先五兄逝世一週年(十月卅一日)9,並有感於粵劇田地,日就荒蕪,後繼難得其人!薛氏生平,對戲劇電影藝術之貢獻,蔚為「一代宗師」,僉稱10「萬能泰斗」,除獻身劇藝之外,更致力社會福利慈善業,興辦「覺先平民學校」,造福失學兒童;扶植藝苑俊秀,領導八和會館,栽培「八和」子弟;以至待人接物,亦悉本至誠,仗義輕財,存終存始,只求良心之所安,絕非「沽名釣譽」

者可比。舉一個例:逝世首夕,點演其首本戲《花染狀元紅》,病魔突擊,體力不支,照劇情演出,跪地起身時,雙腳搖擺不定,同場藝員,見神色有異,連忙上前攙扶,一再受其苛斥,定要唱完最後幾句「滾花」;煞科落幕,仍不肯「入場」,必須

向觀眾「謝幕」後,才算職責完成:生具藝術天才,死亦忠於藝術,其嚴肅認真之態度,誠堪為後輩楷模。聯想所及:本屆「八和」演「大集會」,十二月九日,新馬師曾、芳艷芬合演《胡不歸》〈慰妻〉,按照往昔伶人習慣,「大集會」多演本人「首本」戲,倍見精彩,但若干年來,「新馬」最喜歡點演薛氏之「開山」戲,以表示繼承「伶王」寶座(?),有志向上,本未可厚非。如能保持嚴謹作風,吾人站在觀眾立場,得飽耳福,亦正歡迎之不暇,可惜結果完全相反!「新馬」演戲歷向「兒嬉」,永遠忘記曲本(薛氏對於所有劇本曲白,一經演出後永不訛舛刪改),不論任何家絃戶誦之名曲亦一樣「爆肚」11,是晚之「慰妻」一闋,忘記得一乾二淨,加添許多「不乾淨」口白,整個戲之氣氛為之破壞,使人越聽越氣憤。新馬更有一種「無可寬恕」之惡習慣:與芳艷芬演《紅鸞喜》一幕,因對方是「道姑」一角,新馬便「借題發揮」,大談「道友」之「光榮史」,以誇示於觀眾之前(或許已忘記「吸毒」是犯法之勾當?),偶一為之,

吾無間言,而此君習慣成自然,差不多每套劇本,稍有機會便「扯科諢」12,殊屬討厭!又如前者演《拉車被辱》,及所演其他劇本,猥褻「口白」,衝口而出,弄到輿論譁然,提倡「粵劇清潔運動」,迎頭痛擊,此風稍戢13;近者故態復萌,余忝屬輿論界一份子,決不能安於緘默。因為演劇如球賽,必須全體鼎力合作,一個「破壞份子」,可能影響全體,尤其是演對手戲之藝員。余嘗冷眼旁觀,「新馬」參加「新艷陽」,好幾次「扯科諢」,俱為芳艷芬迅速「插白」,阻止其繼續說下去。芳艷芬是盡忠藝術之戲劇工作者,當不願意受其牽累。即如〈慰妻〉一幕,因新馬之「爆肚」亦為之興致索然,缺乏精彩;反觀次夕關德興與吳君麗合演《平貴別窰》,關德興演來「認真」,連帶吳君麗亦出色當行,試想以一個「初出茅廬」之吳君麗,怎可與「高據后座」之芬艷芬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兩相比較,吳君麗確能發揮情緒,給予觀眾良好印象,理由十分顯淺:對手演出「戲假情真」,自己如設身處地,定要「迎頭趕上」耳(雖然兩人演來仍有小疵:關德興有幾句曲白,應該「催快」,頗嫌其遲慢;吳君麗之中州音「念白」,未盡純粹;不過「情緒」甚佳,所謂「戲假情真」,才是「上乘工夫」)。一得愚見,貽笑大方;百爾君子,起而教之,則幸甚!

禮記羅澧銘序於香江14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中旬

目次

目 錄

重刊《顧曲談》二三事 朱少璋 / i

原書序 羅澧銘 / xii

第一輯:歷史.源流

ž 粵劇源流與粵曲演變 / 003

ž 十行腳色歌喉雜談 / 006

ž 正本齣頭及其他 / 010

ž 新春佳節應時戲曲談 / 018

第二輯:歌曲.音樂

ž 練聲方法與問字求腔 / 027

ž 棚面師父十三手 / 030

ž 地道粵曲—南音 / 032

ž 五十年來省港著名師娘 / 037

ž 八大曲取材及唱工的變遷 / 042

ž 歌壇滄桑錄 / 059

ž 洋琴考證與玩奏技巧 / 062

ž 梵鈴(小提琴)拉雜談 / 069

ž 三絃在南北樂壇的地位 / 076

第三輯:雜錄.散記

ž 大八音班的技巧與組織 / 083

ž 廣府、潮州及外國傀儡戲 / 089

ž 「打真軍」與「三上吊」 / 096

第四輯:評論.分析

ž 祁筱英復出—提倡唱、做、念、打、藝術 / 107

ž 吳君麗勤有功戲有益 / 115

ž 薛派薪傳弟子林家聲 / 122

ž 白雪仙示範《牡丹亭》 / 128

後記 / 131

書摘/試閱

重刊《顧曲談》二三事

朱少璋

自粵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後,越來越多人重視粵劇,而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讀者和研究者對相關的文獻材料,需求甚殷。只是要接觸珍貴的文獻材料,殊不容易。誠如周丹杰、李繼明在〈香港大學所藏粵劇劇本文獻概述〉中說:

香港地區存留的近、現代以來的粵劇文獻更為豐富,是研究粵劇發展歷史的重要實證。但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資料尚未得到系統整理與編目披露,研究者想要利用, 還不是很方便。

(《文化遺產》第四期,二○一五年)

極為珍罕的文獻或原材料當然借觀不易,一些瀕近絕版的舊著作,也不容易讀得到。舊著作數量少而流通不廣,對讀者和研究者而言,都十分不便。因此,有計劃地重訂重編重刊一些經典著作,是有必要而有意義的事— 羅澧銘的《顧曲談》正是值得而且需要重刊的經典著作。

《顧曲談》是研究早期粵劇、粵曲、粵樂的重要參考專書,出版逾一甲子,已然絕版,而庋藏於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兩冊,亦列為參考書籍,只供館內使用,不能外借。大學圖書館亦只有香港中文大學(藏一冊)及香港大學藏有此書(藏兩冊),藏書僅供該校師生使用。

羅澧銘(一九○三—一九六八),筆名塘西舊侶、蘿月、憶釵生、三羅後人、禮記。廣東東莞人,香港名中醫羅鏡如之子。羅澧銘十四歲隨何恭第習古典文學,並入讀聖士提反中學,十九歲出版四六駢文小說《胭脂紅淚》,翌年從商,仍筆耕不綴,常以筆名「憶釵生」發表文章。一九二四年八月與何筱仙、黄守一等人合辦《小說星期刊》。一九二八年八月與孫壽康合辦《骨子》,刊物以消閒為主,甚受讀者歡迎。一九五六年起,羅氏以筆名「塘西舊侶」在《星島晚報》連載

名作《塘西花月痕》。羅氏多才多藝,曾辦報、編雜誌、撰稿、出版,一生對文字不離不棄。他與人合辦的三日刊《骨子》,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的暢銷小報,在香港早期報業史上有一定地位。上世紀二十年代羅氏參與編刊的《小說星期刊》,是香港新舊文學交替時期的重要文學刊物,是香港新文學研究的重要文獻,他在《小說星期刊》上發表的〈新舊文學之研究和批評〉,也是研究香港早期新文學不能繞過的重要材料之一。羅氏筆鋒甚健,常於報端撰稿,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在《星島晚報》連載的《塘西花月痕》即有一千二百多篇,洋洋巨構,一九六二年羅氏把連載稿整理出版,成為當時的暢銷書。《塘西花月痕》記錄了不少香港掌故以及塘西風月歷史,出版半世紀以來,都得到讀者的重視。

羅氏雅好戲曲,亦精通戲曲,對廣東粵劇、粵樂,興趣尤深。他既觀劇聽曲,又同時評論劇曲,下筆有理有據,而且旁徵博引,寫的都是高素質而認真的戲曲評論,絕非捧角吹噓之文字。上世紀五十年代,羅澧銘在《星島晚報》連載了一系列戲曲專題文章,專欄名為「顧曲談」,取「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以「行家」身分撰文,寫戲曲、音樂、掌故、名伶,內容十分豐富。一九五八年他把部分連載稿整理出版,書名沿用專欄名稱—《顧曲談》。

據羅氏在《顧曲談》序言中「因念是書在報章發表,將達三百續」的說法,可知當年在報上連載的「顧曲談」有近三百篇作品,而最終輯入《顧曲談》而成書的,卻只有二十篇。參看《顧曲談》原書的版權頁,得知此書應是「《顧曲談》初集」,那是說,羅氏是有意為此書出版續編的。再看他在〈新春佳節應時戲曲談〉一文中的按語:「拙著原有〈六國大封相的源源本本及其大變遷〉一文,將於《顧曲談二集》發表。」可知他確實曾經計劃出版「二集」的,至於為何沒有成事,則原因未明。雖然《顧曲談》只收錄了二十篇文章,但這輯作品畢竟是羅氏親自編選的,在未見其餘遺珠之前,這輯由原作者自選的珍貴文字材料,相信仍有保留、重刊的價值。更何況,這二十篇文章所涉及的範圍甚廣,相信羅氏在選訂文章時,當下過一番心思。《顧曲談》有四篇談粵劇歷史源流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縷述粵劇、粵曲的演變,又詳談行當角色以及正本齣頭,為

早期粵劇保留了珍貴的記錄。此外,有九篇談歌曲及音樂的文章,廣涉聲線、唱腔、南音、八大曲、樂師、樂器以及舊式歌壇的人和事,都是專業而詳贍的材料。三篇談大八音班、傀儡戲以及已失傳的特色表演「打真軍」「三上吊」,都是重要而較少人談及的專題。四篇談名伶的專文詳細而客觀地評價了祁筱英、吳麗君、林家聲和白雪仙的表演特點,亦極具參考價值。

說到《顧曲談》的參考價值,以下再為讀者舉兩個例子。今天有不少人誤以為粵劇中的「正本」是主要演員演的重頭戲,其實都是望文生義或措詞不小心之過。《顧曲談》的〈正本齣頭及其他〉就清楚說明了這個問題。「正本」原指日戲,由班中次要演員負責;「齣頭」原指夜戲,由班中主要演員負責。此文還詳細記載舊式粵劇搬演正本及齣頭的具體情況,包括角色安排、搬演劇目、曲牌音樂。種種粵劇傳統,羅澧銘筆下寫來,樁樁件件,如數家珍。這些內容對研究早期粵劇,極有幫助。又例如書中一篇〈八大曲取材及唱工的變遷〉,縷述八大曲的源流、內容及特色,羅氏在文中引錄了一段〈百里奚會妻〉的唱詞,這段帶口白的唱詞羅氏稱之為「原曲」。筆者翻查個人收藏的二十年代高鎔陞八大曲鈔本,也沒有羅氏引錄的口白部分,估計羅氏掌握的「原曲」,應是另一個早期的近源版本,值得研究者注意。

本書以一九五八年一月初版的《顧曲談》為底本,重新編訂。筆者為此書作了必要的校訂,除統一部分異體字、統一使用新式標點以及改訂錯別字外,又刪去原書中所附的幾則廣告。全書版式則由直排改為橫排,並為若干字詞作簡注,方便讀者理解句意。原書引錄資料有錯誤者,筆者經審慎查證後作改訂,並以簡注交代。此外,筆者參考羅氏在序文中提及的分類標準,重組本書二十篇文章的排序,改動既符作者原意,亦便閱覽。

.

《顧曲談》的文章多以交代客觀事實為主,然亦有部分內容涉及對演員或歌者的評價,羅氏在序文中說:

對藝術不忠實,馬虎從事以「欺台」,更要仿春秋「責備賢者」之意,率直加以批評。

羅澧銘在書中提出的批評或讚賞都是個人意見,讀者不妨在細讀理解後,再判以己見並參考更多相關的材料,斟酌採納。筆者編訂此書只求完整地重現原書的原文原意,無意為作者提出的種種批評作隱諱或調節,套用一句老話:這些部分只反映原作者當時的個人看法,並不代表出版單位或筆者的立場。所謂「各言其志」,達理通情的讀者一定都能明白箇中意思。

朱少璋

二○一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寫於香港浸會大學東樓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248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