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普賢行願(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菩提心的無上觀修
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
在漢地,《普賢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之一,被信眾廣泛傳誦;在早晚課的大懺悔文中,也將出自本品的七支供,作為修習懺悔的重要內容。而在印度、西藏的各種修行中,更是對七支供推崇備至。
依普賢菩薩的廣大見地觀修,就能將每個行為從有限變為無限。以此集資,可速速圓滿成佛資糧;以此淨障,可速速消除一切障礙。
本書將有關菩提心教法和《普賢行願品》的內容編在一起,因為二者在修行上密切關聯。《普賢行願品》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如果沒有這種見地,就無法像佛菩薩那樣,以虛空般的廣大胸懷,接納並利益眾生。反過來說,如果不立足於菩提心教法,我們也難以理解《普賢行願品》開顯的甚深境界。
發菩提心,行十大願。是身為大乘佛子的最好選擇!
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
在漢地,《普賢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之一,被信眾廣泛傳誦;在早晚課的大懺悔文中,也將出自本品的七支供,作為修習懺悔的重要內容。而在印度、西藏的各種修行中,更是對七支供推崇備至。
依普賢菩薩的廣大見地觀修,就能將每個行為從有限變為無限。以此集資,可速速圓滿成佛資糧;以此淨障,可速速消除一切障礙。
本書將有關菩提心教法和《普賢行願品》的內容編在一起,因為二者在修行上密切關聯。《普賢行願品》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如果沒有這種見地,就無法像佛菩薩那樣,以虛空般的廣大胸懷,接納並利益眾生。反過來說,如果不立足於菩提心教法,我們也難以理解《普賢行願品》開顯的甚深境界。
發菩提心,行十大願。是身為大乘佛子的最好選擇!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序
自序
菩提心與空性見,是大乘佛法的兩大核心。但在佛學院的常規教學中,都以空性見為重點,很少安排菩提心教法的課程,最多學一學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我從求學到教學、弘法,一直沒離開佛學院。在我過往的印象中,研學經論,掌握各宗義理,然後分享給學生、信眾,就已盡到內修外弘的責任。對於大乘菩薩道精神,雖然也知道,講課和弘法時也會說到,但並沒有特別深入的思考。那種感覺,好像一個熟悉的陌生人,說起來大家都聽過,但究竟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卻知之不詳,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
二〇〇三年,北京趙奉新居士到訪。他是學《華嚴經》的,特來和我交流菩提心教法的殊勝。那天,我們在阿蘭若暢談八個小時。應該說,趙居士的分享對我觸動很大,使我對菩提心引起高度重視,並有了很多新的思考。當年秋天,我將這些思考結合多年修學心得,作了「認識菩提心系列講座」,後整理為同名書籍。這是我弘揚菩提心的開端。
二〇〇四年,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授《菩提道次第略論》。這是一部探討修學次第的論典,但有相當篇幅貫穿了菩提心教法。我曾經將本論的特點總結為:一個根本,兩大利益,三類設教。一個根本,即菩提心;兩大利益,即現實利益和究竟利益;三類設教,即三士道。《略論》的結構分為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但整個修學都是為了導向上士道,那就是發菩提心,成就無上佛果。
受此啟發,我又在二〇〇七年作了「修學菩提心繫列講座」,後整理為《菩提心的修行》。
同時,還在各地廣泛宣說菩提心教法,並編寫了「受持菩提心儀軌」。說起菩提心戒,大家可能覺得陌生。漢傳佛教歷來重視菩薩戒,那菩提心戒又是什麼?菩提心是一種發心,怎麼會是戒呢?其實在《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佛典中可以看到,中觀、唯識都有關於菩提心戒的傳承,只是被我們忽略了。
不重視菩提心教法,不具備菩提心戒的基礎,正是菩薩戒流於空洞、菩薩道精神有名無實的關鍵所在,特別有必要補上這一課。所謂菩提心戒,是對十方諸佛和法界眾生莊嚴承諾,將「我要盡未來際利益眾生」的願心,作為誓言確定下來。二十年來,我多次在戒幢律寺等地為信眾傳授菩提心戒,還宣導大家重複受持,強化願心,使之成為發自內心的願望,不可推卸的使命。
說起我和《普賢行願品》的緣分,那就更早了。一九九六年,我應淨慧老和尚邀請,到柏林禪寺開講此經,並整理為《學佛者的信念》。此後,我又在蘇州定慧寺開講「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在成都文殊院開講「從有限到無限」,在峨眉山大佛寺開講「行願無盡」。在多次講述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行願品》見地的殊勝、修法的直接,將此總結為: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
臨摹方法。
在漢地,《普賢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之一,被信眾廣泛傳誦;在早晚課的大懺悔文中,也將出自本品的七支供,作為修習懺悔的重要內容。而在印度、西藏的各種修行中,更是對七支供推崇備至。基於這些傳統,我在編寫「皈依共修儀軌」、「菩提心受持儀軌」、「菩提心修習儀軌」時,也把七支供作為集資淨障的法門。依普賢菩薩的廣大見地觀修,就能將每個行為從有限變為無限。以此集資,可速速圓滿成佛資糧;以此淨障,可速速消除一切障礙。
本書將有關菩提心教法和《行願品》的內容編在一起,因為二者在修行上密切關聯。前面說過,《行願品》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如果沒有這種見地,就無法像佛菩薩那樣,以虛空般的廣大胸懷,接納並利益眾生。反過來說,如果不立足於菩提心教法,我們也難以理解《行願品》開顯的甚深境界。
發菩提心,行十大願。身為大乘佛子,別無選擇!
二〇二三年春寫於阿蘭若
菩提心與空性見,是大乘佛法的兩大核心。但在佛學院的常規教學中,都以空性見為重點,很少安排菩提心教法的課程,最多學一學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我從求學到教學、弘法,一直沒離開佛學院。在我過往的印象中,研學經論,掌握各宗義理,然後分享給學生、信眾,就已盡到內修外弘的責任。對於大乘菩薩道精神,雖然也知道,講課和弘法時也會說到,但並沒有特別深入的思考。那種感覺,好像一個熟悉的陌生人,說起來大家都聽過,但究竟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卻知之不詳,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
二〇〇三年,北京趙奉新居士到訪。他是學《華嚴經》的,特來和我交流菩提心教法的殊勝。那天,我們在阿蘭若暢談八個小時。應該說,趙居士的分享對我觸動很大,使我對菩提心引起高度重視,並有了很多新的思考。當年秋天,我將這些思考結合多年修學心得,作了「認識菩提心系列講座」,後整理為同名書籍。這是我弘揚菩提心的開端。
二〇〇四年,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授《菩提道次第略論》。這是一部探討修學次第的論典,但有相當篇幅貫穿了菩提心教法。我曾經將本論的特點總結為:一個根本,兩大利益,三類設教。一個根本,即菩提心;兩大利益,即現實利益和究竟利益;三類設教,即三士道。《略論》的結構分為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但整個修學都是為了導向上士道,那就是發菩提心,成就無上佛果。
受此啟發,我又在二〇〇七年作了「修學菩提心繫列講座」,後整理為《菩提心的修行》。
同時,還在各地廣泛宣說菩提心教法,並編寫了「受持菩提心儀軌」。說起菩提心戒,大家可能覺得陌生。漢傳佛教歷來重視菩薩戒,那菩提心戒又是什麼?菩提心是一種發心,怎麼會是戒呢?其實在《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佛典中可以看到,中觀、唯識都有關於菩提心戒的傳承,只是被我們忽略了。
不重視菩提心教法,不具備菩提心戒的基礎,正是菩薩戒流於空洞、菩薩道精神有名無實的關鍵所在,特別有必要補上這一課。所謂菩提心戒,是對十方諸佛和法界眾生莊嚴承諾,將「我要盡未來際利益眾生」的願心,作為誓言確定下來。二十年來,我多次在戒幢律寺等地為信眾傳授菩提心戒,還宣導大家重複受持,強化願心,使之成為發自內心的願望,不可推卸的使命。
說起我和《普賢行願品》的緣分,那就更早了。一九九六年,我應淨慧老和尚邀請,到柏林禪寺開講此經,並整理為《學佛者的信念》。此後,我又在蘇州定慧寺開講「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在成都文殊院開講「從有限到無限」,在峨眉山大佛寺開講「行願無盡」。在多次講述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行願品》見地的殊勝、修法的直接,將此總結為: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
臨摹方法。
在漢地,《普賢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之一,被信眾廣泛傳誦;在早晚課的大懺悔文中,也將出自本品的七支供,作為修習懺悔的重要內容。而在印度、西藏的各種修行中,更是對七支供推崇備至。基於這些傳統,我在編寫「皈依共修儀軌」、「菩提心受持儀軌」、「菩提心修習儀軌」時,也把七支供作為集資淨障的法門。依普賢菩薩的廣大見地觀修,就能將每個行為從有限變為無限。以此集資,可速速圓滿成佛資糧;以此淨障,可速速消除一切障礙。
本書將有關菩提心教法和《行願品》的內容編在一起,因為二者在修行上密切關聯。前面說過,《行願品》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如果沒有這種見地,就無法像佛菩薩那樣,以虛空般的廣大胸懷,接納並利益眾生。反過來說,如果不立足於菩提心教法,我們也難以理解《行願品》開顯的甚深境界。
發菩提心,行十大願。身為大乘佛子,別無選擇!
二〇二三年春寫於阿蘭若
目次
自序
認識菩提心
一、普通人的發心
1.凡夫心的形成
2.良好心行的培養
二、學佛人在發心中的誤區
1.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2.發心過程中誤入凡夫心
三、如何正確發心
1.出離心
2.菩提心
四、菩提心的殊勝
1.菩提心的殊勝
2.菩提心是入大乘門
五、菩提心的種類
1.願菩提心
2.行菩提心
3.勝義菩提心
六、菩提心的發起因緣
1.七因果
2.自他相換
3.十種因緣
七、菩提心的特徵
1.覺悟
2.無我利他
3.無限
4.平等
5.無相、無所得
八、菩提心的實踐典範
九、結語
十、問答
菩提心的修行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1.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2.大乘人的標幟
3.成佛的不共因
二、菩提心與皈依
1.大乘皈依的殊勝
2.由發心完成皈依修行
三、菩提心與七支供
1.禮敬支
2.供養支
3.懺悔支
4.隨喜支
5.請轉法輪支
6.請佛住世支
7.迴向支
四、菩提心與出離心
1.解脫為本,出離心為先
2.菩提心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
五、發起願菩提心
1.七因果
2.自他相換
六、受持願菩提心
1.傳統依據
2.正授儀軌
3.守護菩提心
七、受菩薩戒
1.受者條件
2.戒師選擇
3.正授儀軌
4.三聚淨戒
八、行菩薩行
1.菩薩行的內容
2.菩薩行的特徵
3.菩薩行的修習
九、菩薩行與空性見
1.無我
2.無自性
十、結語
受持菩提心戒的意義
一、請師
二、唱爐香讚
三、戒師開示
四、請聖
五、大乘皈依
六、修七支供
七、正授願菩提心
八、發願
九、唱觀音讚
十、迴向
行願無盡,我們也可以
《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
導論
1.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2.念死和觀苦
3.放棄我執
4.發心
5.關於《行願品》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第十大願:普皆迴向
結說:修學利益
1.總說
2.校量功德
3.消除惡業
4.遠離邪魔
5.諸佛護念,人天禮敬
6.獲得圓滿身分
7.往生佛剎,速成佛道
8.結說
從有限到無限
認識菩提心
一、普通人的發心
1.凡夫心的形成
2.良好心行的培養
二、學佛人在發心中的誤區
1.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2.發心過程中誤入凡夫心
三、如何正確發心
1.出離心
2.菩提心
四、菩提心的殊勝
1.菩提心的殊勝
2.菩提心是入大乘門
五、菩提心的種類
1.願菩提心
2.行菩提心
3.勝義菩提心
六、菩提心的發起因緣
1.七因果
2.自他相換
3.十種因緣
七、菩提心的特徵
1.覺悟
2.無我利他
3.無限
4.平等
5.無相、無所得
八、菩提心的實踐典範
九、結語
十、問答
菩提心的修行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1.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2.大乘人的標幟
3.成佛的不共因
二、菩提心與皈依
1.大乘皈依的殊勝
2.由發心完成皈依修行
三、菩提心與七支供
1.禮敬支
2.供養支
3.懺悔支
4.隨喜支
5.請轉法輪支
6.請佛住世支
7.迴向支
四、菩提心與出離心
1.解脫為本,出離心為先
2.菩提心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
五、發起願菩提心
1.七因果
2.自他相換
六、受持願菩提心
1.傳統依據
2.正授儀軌
3.守護菩提心
七、受菩薩戒
1.受者條件
2.戒師選擇
3.正授儀軌
4.三聚淨戒
八、行菩薩行
1.菩薩行的內容
2.菩薩行的特徵
3.菩薩行的修習
九、菩薩行與空性見
1.無我
2.無自性
十、結語
受持菩提心戒的意義
一、請師
二、唱爐香讚
三、戒師開示
四、請聖
五、大乘皈依
六、修七支供
七、正授願菩提心
八、發願
九、唱觀音讚
十、迴向
行願無盡,我們也可以
《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
導論
1.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2.念死和觀苦
3.放棄我執
4.發心
5.關於《行願品》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第十大願:普皆迴向
結說:修學利益
1.總說
2.校量功德
3.消除惡業
4.遠離邪魔
5.諸佛護念,人天禮敬
6.獲得圓滿身分
7.往生佛剎,速成佛道
8.結說
從有限到無限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