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法庭裡的春天(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本書為彭南元法官引領、協同調解委員、諮商心理師,彙整在家事法庭服務多年的指標案例,主要目的在於彰顯法院的助人角色與功能,以專業協助當事人看到關係裡的困境與需要,進而提升正向思惟與解決紛爭的能力,從而回歸正常生活,迎向人生的春天。
同時,藉由本書作者群在家事法庭的各種努力與分享,期能拋磚引玉,讓家事法庭的審理理念與方式能多元化,並更切合等待法律救濟的國民與家庭。
這本書敘述了二十五個在家事法庭的訟爭案例。第一部以離婚議題為主,第二部則探討親權改訂、家暴、財產繼承等議題。每個案例主要包含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案情概述」:由負責該案的調解委員撰述,詳細介紹案情緣由、衝突原因,以及背後的家庭動力;
第二部分「專業觀點和策略」:調解委員針對該案的核心議題,詳述調解或諮詢觀點與策略;
第三部分「心理諮詢觀點」:由諮商心理師鍾瑞麗撰述,分析當事人的情緒、心理與行為上的盲點和謬誤,提供具體而有效的建議,同時傳授寶貴的心理素養;
第四部分「法官觀點」:由承審法官彭南元撰述,依據法律見解和化解家事紛爭的理念與模式,陳述辦案理念、審理經過和成效分享。
法院保障國民能依法救濟的權利;然而,法院若僅以法律觀點論斷事件,而不進一步提供化解紛爭的方法和資源,不僅無法根本解決家庭紛爭,反會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後遺症。諸如:
──夫妻經法院裁判離婚後,未成年子女無法與不同住的父母維持正常的親子關係;
──被害人雖經法院核發保護令,然人身安全不僅未獲得保障,反而被加害人傷害;
──年老的父母雖經法院裁判監護人,卻因此失去其他子女孝養的機會;
本書希望拋磚引玉,呈現每個案例中的當事人,如何面對困難、奮力掙扎,以及在法官與調解委員的協助下,突破重圍、找到解決方法,進而能與家人和解或達成協議。深切期望家事法庭的工作者、當事人,有更寬廣的視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面對家庭紛爭。
本書最重要的期許與祝福:讓紛爭的家庭得以安樂,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能力追求幸福的人生,讓生活更有價值與意義。
作者簡介
彭南元
一九五〇年生,二〇二〇年三月自臺灣臺北地方法院退休。自幼秉承庭訓,立志在法院從事兒童與家庭的實務工作。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及法律研究所畢業,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研究員、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學碩士及博士候選人。曾參與我國家事事件法第一階段的修訂工作,畢生致力於法院整合專業服務以解決家事紛爭,是目前政府播遷來臺任職最久的地方法院家事法庭法官。並曾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立師範大學、私立輔仁、東吳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兒童及家事法專題研究》(2006,新學林)等。
◆「心理諮詢觀點」撰述者:鍾瑞麗博士
美國俄亥俄州立Toledo大學哲學博士,主修諮商員教育與督導。民國九十七年諮商心理師專業高考合格通過。曾任學校教師、主任、校長共三十六年,教學對象包括從幼兒園到研究所,教學經驗豐富。任教期間,長期從事輔導諮商工作,除了第一線直接面對個案,落實學校輔導諮商工作,也曾長期擔任教育部及新北市輔導工作輔導團的輔導員。專精於家族治療及家族系統排列。譯作有《助人的歷程與技巧》(2004,雙葉書廊)、《情緒焦點治療》(2006,天馬出版社)、《助人歷程與技巧(二版)》(2012,雙葉書廊)、《從個體到群體》(2017,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編輯總監:陳瓊校長
一九五一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組長、主任等,一九八七年公費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Columbus)進修獲教育碩士,一九九六年公費赴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專題研究。一九八六年通過台灣省國中校長甄試,歷任南投縣鳳鳴國中、新北市林口國中、福營國中及福和國中校長,二〇〇七年八月退休,隨即開始學習家事調解專業知識,投入助人工作,在台北地院、台中地院從事家事調解共十三年。二〇一五年獲頒年度績優調解委員。
目次
作者序:我與家事法庭的因與緣
緒論一:法庭裡的春天如何到來
緒論二:如何運用「子女照顧計畫表」和「孩子的十大權利」
前 言:如何閱讀這本書的故事
第一部 他與她
如果再回到從前
親愛的老伴,讓我們好好說再見!
一切,不只是偶然
暮春──尋找自我
原來都是因為沒有愛
爸爸的一顆巧克力糖
放手,因為愛
盼不回的愛
沒有交集的兩個圓
把愛找回來
小媽媽、小爸爸的天空
夢醒第二春
價值三千萬元的自由
第二部 他們之間
以愛的移動釋放糾葛
尋找家的感覺
愛太沉重
孩子的難題
天使心‧悍妻行
人生的天秤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驚世夫妻
媽媽的心•媽媽的願望
婚姻變奏曲—我的愛錯了嗎?
無法退讓的願望
放手也是轉機──捍衛家的男人
書摘/試閱
價值三千萬元的自由
引言
在異鄉遊子的日子,人妻阿惠因為語言溝通的障礙,阿嘉與阿惠槍口一致對外,反而度過了婚姻的最甜美期⋯⋯。丈夫學成歸國後,人妻取得了發話權與掌控權;幸福從窗口溜走,終至到無法轉圜的餘地。婚姻悲喜劇日夜上演,永不下片。法庭審理,雙贏可有門路?
案情概述
阿嘉搬出家門已經超過五年。他希望與阿惠離婚,結束這個有名無實的婚姻關係。調解室內,身高中等、略為清瘦的阿嘉,微鎖著雙眉,娓娓地述說著自己到法院來訴請離婚的想法。
「在家裡,任何事都是由太太作主,包括在哪兒住、買哪些傢俱、安排哪些家庭活動,尤其,一直以來我被迫參加岳家所有的家庭活動。事實上是,這個家沒有我可以主張的空間」,這是阿嘉對於提出離婚的最初說詞。
接著,「我很軟弱」、「我們兩人理念不和,常有爭執,最後形同陌路至今不相往來」、「孩子還小時,我嘗試著回去重新開始,但徒勞無功。她不跟我談我們之間的問題,一昧地認為我有外遇,常打電話到我的工作場所騷擾我的同事,甚至還威脅我的生存」、「我受不了那樣的氛圍,要離家;她拿刀自殘,並揚言要跳樓」,阿嘉繼續陳述著他為何要訴請離婚的原因。
二十二年前,阿嘉因為女友劈腿剛結束一段感情;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與他同年紀的阿惠。當時,阿嘉已通過公費出國留學考試,準備到美國修習博士學位。阿惠長相清秀,身材不高,在市郊的中央政府機關擔任公職,在朋友的生日派對中認識了阿嘉。派對中兩個小時左右的互動,阿惠對阿嘉印象極佳,兩人進一步交往。兩個月後步入結婚禮堂,婚後阿嘉赴美進修,阿惠為了陪先生毅然辭職,隨之赴美。
在美國,阿惠英文能力不好,在當地又沒有朋友,雖然阿嘉課業負擔不輕,卻心繫著單獨在家的阿惠,因此,每天傍晚六點前一定會回到家陪阿惠,兩人共享晚餐。那段日子,小倆口生活算是甜蜜。尤其是阿惠,享受著先生的呵護,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日子久了,學習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照顧阿惠的壓力,壓得阿嘉快喘不過氣來。過了兩年,大兒子伯元出生,新生命的降臨帶給兩人極大的喜悅,當然,也帶來了相對的負擔。阿惠的身體不好,阿嘉需要分擔大半的家務。阿嘉的肩頭越來越沉重,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在阿嘉學成前的八個月,為了讓先生專心寫論文,阿惠帶著一歲兩個月大的兒子,先回臺灣、住在娘家。兒子有媽媽的照顧,阿惠得以專心準備甄試,很順利地回到原機關工作,收入穩定。
阿嘉學成回國,家庭需要進入另一階段的調適。「阿惠,我們現在錢還不夠買房子,先租個房子住吧!」阿惠則主張:「還是住在我家,這樣可以省房租,媽媽也可以幫忙照顧兒子。」在阿惠的強力主張下,阿嘉妥協了,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接著,女兒莉安出生。女兒的出生,阿嘉睡覺的地方從臥室被擠到陽臺外推的「小和室」,臥室留給了阿惠和兩個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中撐了將近兩年,終於,他們決定另外租屋。他們租的房子是阿惠大哥的房子,那七年期間,阿惠的大嫂和媽媽常常來訪。另外,阿惠娘家的活動很多,雖然忙碌,在阿惠的堅持下還得抽空參加,這是阿嘉倍感痛苦的事。
「阿惠,雖然我們已經獨立租屋,但還是生活在妳家人的陰影之下,我都快要窒息了。」對阿嘉對來說,這已經是語氣強烈的表達。「你是不是太敏感了些?大嫂常來家裡是關心我們,我爸媽在我們忙於工作的時候,幫忙招呼兩個孩子,這樣的娘家哪裡去找?」阿惠理直氣壯地回應,沒有看到先生的情緒。
阿嘉的母親看到兒子在居住議題上的困擾,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和老伴身後留下來的錢,支援大半的購屋款,加上阿嘉和阿惠幾年來的積蓄,以阿惠的名字在臺北市南區買了房子。兩人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間。
阿嘉有很好的學歷,但在求職路上並不順利。他頂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的頭銜,最初在一個法人機構上班,工作時數長,月薪五萬。後來,阿嘉轉任宜蘭一所私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待遇多了一萬多元。為了求升等,每週十二節課的教學外,他得花許多時間做研究。另外,私立大學為求學校發展,將教授的考績與招生績效掛勾,所以,他也需要配合學校的安排,參與招生的工作。繁重的工作及壓力,壓得阿嘉幾乎喘不過氣來,這段日子有位與他談得來的女同事,在工作上和精神上給予他許多的支持,讓他得以在工作及照顧家庭之餘,有喘口氣的空間。
幸運地,阿嘉在私立大學工作五年之後,有機會轉到臺北的一所國立大學任教。他也順利地從助理教授、到副教授,進而升到了教授之職。
相對於阿嘉的工作起伏轉換,阿惠的工作穩定多了。他們的房子就買在離她工作的機構步行不到十分鐘的社區,阿惠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照顧著伯元和莉安的起居生活。孩子們漸漸長大,教育方面的議題,阿嘉身為父親是盡心盡力參與協助,對這一點,阿惠也理所當然地將這個責任交給孩子的父親。另外,在家庭經濟上,阿嘉每個月的薪水除了留下一萬元左右繳信用卡費和自用之外,其餘都悉數交給阿惠。基本上,阿惠認為阿嘉是個標準的好先生。有天晚上,晚餐過後,阿惠看著阿嘉:「我覺得自己很有面子,我們班上同學當中,就只有我的先生是博士。」阿嘉面無表情,沉默不語。
阿惠對於婚姻關係的看法,阿嘉似乎並不認同。長年工作及專業上的發展,讓阿嘉和阿惠的價值觀及生活型態差距越來越大。「我因為專業工作的需要,晚上幾乎都待在書桌前,進行學習研究;她則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韓劇,對於韓劇,我是一點興趣也沒有」、
「阿惠個性非常強,對於家中所有的事務都有強烈的主張,我相對上很軟弱,不提相反的意見」、「她說話常常帶刺,說副教授很機車,我工作的地方有桃花等等」、「她打電話給我的老師、同事,哭哭啼啼地打聽我的相關事務。她的家人還聲稱要到學校拉白布條,威脅我的生存」,這些是阿嘉對於婚姻關係中,衝突訊息的描述。
兩人的關係漸行漸遠,最後連共處一室對阿嘉來說都是不能忍受的事了。於是,阿嘉搬到另一個房間。慢慢的,阿嘉在任教的大學附近買了間小房子,不回來了。不過,這段時間對於伯元和莉安的學習,他這個爸爸沒有缺席,仍舊做著他應該做的事,包括安排及接送孩子補習、與孩子共進晚餐、陪孩子參加各種活動等等。因此,兩個孩子的學習狀況還算正常,身心發展也還不錯。伯元和莉安都認為爸媽很愛他們,尤其是媽媽,非常照顧他們。只是,他們感覺爸爸和媽媽怪怪的。爸爸漸漸不回家了,只有在補習完後共進晚餐時,才是父女或父子交往相處的時光,「爸爸媽媽在搞什麼神祕啊?」這句話道出了兩個孩子心中的困惑。
分居五年之後,就在通過教授升等後兩個星期,阿嘉提出了離婚的聲請。
調解室內,阿惠脹紅了臉,眼眶泛著淚光,帶著急促高亢的語調對著調解委員說:「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我知道,他是有了外遇,對象是他的女同事,以前他對我很好,之後都變了」、「他很優秀,是我的驕傲,也很照顧孩子,我很愛他」、「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我是不會離婚的」,這些都是阿惠最初的主張。雖然分居已經五年,阿惠仍然希望守住這段婚姻,守住這個家的完整。
面對阿惠,阿嘉聲音低沉的說:「我們倆的婚姻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感到很遺憾,也很抱歉。這個婚姻我是回不去了,希望我們可以好聚好散,我們共同買的房子歸妳,我也會盡力做個好父親。⋯⋯」。
「要離可以,告訴我真相,帶她來道歉,我就可以阿莎力的簽字⋯⋯」,阿惠用力地說出這些話。
調解會談進行四次,大半的時間裡,阿惠和阿嘉都處在一邊要離一邊不離的僵局裡,彼此攻擊對方的不是,消耗了許多能量。最後,峰迴路轉,情勢急轉直下,兩人達成離婚的協議。步出調解室時,阿惠是口袋滿滿的,因為阿嘉為了不再受這段婚姻的束縛,付出了大約三千多萬元的代價。
會談結束,兩人一起走出法院,隱沒在茫茫的夜色中。
專業觀點與策略
在這個已經死亡許久的婚姻中,阿嘉心如堅石、執意求去,阿惠則緊抓不放,等候已經遠離的丈夫。調解之初,兩人呈現完全僵持的狀態,沒有交集,彼此都深陷在空有形式的婚姻裡,承受著糾葛牽連的苦痛。最後,追求自由與設定停損點的議題,解放了這段死亡已久的婚姻。這是一個調解成功的案例。
阿惠和阿嘉的主張和需求南轅北轍,要達成共識是一個很大挑戰。如何妥協突破僵局是兩人需要面對的難題。阿嘉要思考的是,用什麼方式或條件交換握在阿惠手中的自由;阿惠的議題是,實際面對離意甚堅、無法回頭的先生,如何設定停損點,讓自己不再情緒深陷,並且,把握調解機會獲得經濟上的安全保障。
在離婚訴訟的案件中,孩子的最佳利益是需要被維護的核心議題。雖然,伯元和莉安的生活及身心發展尚可,伯元也已經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但莉安尚處在國中三年級的青少年階段,需要比較多的關照。
基於以上觀點,調解委員依照嚴謹的調解架構,協助兩造解決問題。開場白說明什麼是調解,設定規則,鋪陳當事人對調解的瞭解與信任,進而,邀請雙方說明對問題的看法、蒐集資訊、設定議題、制定解決方案選項與協商、達成協議等步驟。在某些步驟中,雙方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現象,重要的是,調解委員如何敏銳地抓住主要的議題,引導雙方聚焦,才有可能讓雙方突破僵局,找到出路。當然,除了嚴謹的調解架構,相關的諮商技術,如傾聽、澄清、摘要、調解同理⋯⋯等,是協助調解進行的重要工具。
就這個案例,阿嘉最主要的需求是自由,阿惠最在意的是真相和安全,而他們最大的共識是兩個孩子。因此,孩子的最佳利益及照顧計畫是最好的切入點。完成了孩子照顧計畫之後,針對婚姻關係的去留進行協商及制定解決方案選項。對於阿惠在意的真相議題,調解委員另闢隱密空間,讓雙方自行對話。最後,阿惠終於認清現實,為自己往後的人生設定停損點。在調解委員協助下,兩人進行調解對話,幾度來回之後,終於達成協議。離開調解室前,阿嘉表示心情輕鬆許多,阿惠情緒不再如往日般激動。
心理諮詢觀點
故事中,阿嘉與阿惠實質上已經死亡五年、卻仍然糾葛著的婚姻關係,終於結束了。為了結束這段二十二年的婚姻,阿嘉付出三千多萬元的代價。這個代價對有錢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領固定教授薪水的阿嘉來說,這個自由的代價實在不小。為此,阿嘉願意付出如此「大」的代價,解脫在法律上婚姻的羈絆,可見其心理上對自由需求的渴望。這個需求,所帶來的心理動力,是多麼的強烈啊!
需求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大部分的行為,是為了追求滿足各種生理、心理或社會的需求。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將人類的需求,按層級劃分為生理需求(如飲食與性)、安全需求(如薪資與工作安全)、關係需求(如愛與歸屬感)、自尊需求(如地位與名聲)、自我實現需求(如潛能發揮與自主管理)。馬斯洛主張,人們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現實治療大師葛拉瑟(William Glasser)也談到了類似觀點。他認為,人們除了追求生理上生存的需要之外,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為了追求四種心理需求的滿足,這四種需求為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及樂趣(趣味感)。在婚姻關係中,也可以從這兩個心理學家的觀點,來關照伴侶關係的圓滿與否,或者,檢
視其面對的問題。看看這對伴侶,阿嘉與阿惠,年輕的時候,由於愛與歸屬的需
求驅使,讓阿嘉和阿惠相識、相愛,進而走入結婚禮堂共組家庭。從交往至結婚前幾年,兩人互動中,有愛、有自由(因為當事雙方樂意)、有樂趣。對此,雙方都滿意,因為這段期間的生活,同時滿足了彼此在好幾個向度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很清楚的,那段時間他們是有愛的,愛串起了兩人幸福的伴侶關係。因為愛,兩人親密的互動,有了一雙子女。
然而,如果沒有保持一份敏銳的覺察力及反思力,相愛容易相處難啊。常常,伴侶及家庭關係裡,需求與需求之間,也有衝突不可兼得的時候。滿足了妳的需求,可能就無法滿足我的;滿足了孩子們的需求,可能就無法滿足夫妻的需求。這時候,怎麼辦呢?
——溝通:溝通是必須採取的行動
——妥協(或協調):妥協是必須要具備的態度尤
其是,在時空轉換的長河裡,兩個人身心自然的變化、家庭生命發展歷程中任務的轉換,都帶來一個接著一個的挑戰。如果沒有保持良好的溝通,適時檢視與調適,兩人便會漸行漸遠。這些挑戰帶來的層層壓力,一點一滴地耗損在前些年兩人在愛的銀行中的存款。隨著時光流逝,兩人之間的愛,被磨得消失殆盡。
這個家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無論在環境的布置或是家庭活動的安排上,阿惠總是居於主導的位置,沒有阿嘉的空間;或者說,阿嘉沒有堅持自己內心真正的主張。這樣的互動模式,逐漸地將阿嘉推向伴侶系統的邊緣。阿嘉長期壓抑自己的情況下,心裡不舒服的感覺逐漸增強,終致無法忍受。
當阿嘉睡覺的地方從主臥室被擠到陽臺外推的小和室、當他不得不生活在岳家人的影子下而對阿惠說「我都快要窒息了」時,這段婚姻就已經處於危險的境地。阿惠雖然度過一段甜美時光,也認為自己嫁了個博士,很有面子,但當阿嘉漸行漸遠時,阿惠氣憤地說「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我知道,他是有了外遇」,處理婚姻危機的介入點及方式,就是失焦了。長時間以來,他們不是溝通,而是彼此抱怨,於是,彼此的需求沒有被看到,更遑論滿足。
離婚訴訟及調解歷程,也可清楚看到心理需求動力的軌跡。阿嘉在僵固的以岳家為主的家庭裡,自我的空間(自由的需求)壓抑得厲害,以至於願意犧牲安全的需求(三千多萬元的經濟安全),來換取心理、社會及生活的自由空間。
阿惠幾經掙扎之後,認清伴侶之愛的需求在此關係中已不可得,選擇放手,並且,以手中的自由,換得了居住上和經濟上的安全需求。另外,阿惠在意的真相問題,是自尊需求議題,她主觀地認為自己被背叛、要阿嘉認錯及道歉;最後一次會談時,只有他倆的空間裡,這需求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處理(雖然調解委員不知道在會談室中的那二十分鐘,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場需求的交易完成了,離婚調解成立,阿嘉和阿惠的二十二年婚姻畫下了句點。接下來的家庭生命發展歷程中,故事依舊持續著,因為家庭裡兩個年輕的生命,伯元和莉安,仍然有機會與爸爸媽媽維持親子之間愛的連結。然而,當這個家庭生命系統進入到另一個動力狀態,心理上及情緒上,每個成員都有需要調適的地方。下一個階段最理想的圖像會是,看到每一個成員,以愛與尊重連結彼此,讓每個成員的需求,在這連結中都能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滿足。
法官觀點
一、法律訴求解析
本件是由男方提出離婚訴求。女方對此訴求堅決反對,雙方對峙鮮明。女方情緒高漲,開庭時並不停地表達,希望男方儘快搬回家住。男方對此不置可否。經詢問,得知期間並無家庭暴力情事發生。男方也確認子女親權部分,表示「很放心女方照顧孩子,只要能夠規律地探視孩子,就可以了。」
由於雙方經歷了跨國的留學生活,雖對家庭都有相當的貢獻,然而彼此的感情早就在回國前後的成家立業過程中消磨殆盡。原告為找出路竟擅自遷出。在訴求中也未提及子女親權,這種想要逃離女方、連家也可以捨棄的心力非小。據筆者初估,他對造成婚姻破綻的事由,需負擔較重的責任,打贏官司的機率不高。
二、法官審理方式
依照慣例,在開庭時會先瞭解他們的訴求,男方堅持離婚,女方則希望男方回家生活。筆者先行關懷他們這麼多年來經營家庭的辛苦以及所作的貢獻,他們的心情隨即安穩許多。問及子女的狀況時,男方表達雖離家多年,但有按時給付子女的扶養費用,也會定時跟子女們在外吃飯,關心他們的課業與生活。女方則表達,自男方離家後,整個家庭都變了,她要承擔更多的家事及照顧孩子。每當孩子問及「爸爸為何不回家時」,她真不知如何回應、十分困擾。
筆者請他們稍安勿躁。並諭知:在審理、決定他們的離婚訴求前,他們必須先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合作親職。由於他們想贏得官司,當然願意配合。至於問及他們是否是合作父母,他們無法回答。
筆者試問了以下的問題,諸如:已經多久不溝通了?有多久不再一起帶著子女做家庭活動了?冷戰多久了?有利用孩子傳話或通訊息嗎?很顯然的,他們是各自承擔責任的父母,不是合作父母。
在法庭上,我為他們宣講了孩子的十大權利等,也提醒他們注意,是否有時為了自己的方便,無意識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看來,他們對此很有感受。為此,我特地轉介調解委員不僅為他們提供諮詢服務,再深入地跟他們討論並確認合作親職。在討論的過程中,難免會發洩情緒,調解委員會使用各種專業方法,讓他們各自宣洩多年的委屈,也漸次釐清了他們當前婚姻關係的困境,以便理性面對、進而自主抉擇。
由於雙方分居時間過久,累積的負面能量需要時間消化,所以筆者在調解過程結束後,在法庭上繼續適度地公開心證:法律的現實面,再用各別調解的方式分別勸導雙方息訟止爭。
先勸導男方:「在婚姻關係中,如遇有心裡不舒服,或被妻子忽略時,要用
好的方式說出來,她才會注意到她不周到之處,可以注意改進,以調整彼此的關係。一旦對妻子不滿的情緒累積久了,又沒有給她說明的機會,就自行認定她的過錯而排斥她,這樣看來,你好像不是在做丈夫,而是在家中做起了法官?」
「在你自行離家的這段日子,妻子心情一定不會太好,但她還是在家悉心照顧孩子,也沒有離間你和子女間的親子關係,她說在等你回家應不為過。」
「法官知道你對這個家庭有舉足輕重的貢獻,你是個優秀而有魅力的男人,你太太說她還愛著你,我認為她是真心的,不是因為打官司而說的。關係是要溝通的,不是排斥的,最先選擇放棄的人,對關係的破綻所負的責任較大。由此心證來看,你很難贏得這個官司,或可把握法院的協助,以及用良好的方式,換取以後的自由,請你認真參考。」
再勸導女方:「法官知道妳在這段關係中,為了維繫關係、為了這個家、為
了給孩子較好的生活環境,做了很多的抉擇和犧牲。然而在這個艱辛的過程中,有時可能沒能關注到先生的情緒與感受,而他也沒能及時表明或提醒妳,以至於彼此累積了許多負面的想法,久而久之,漸次就破壞了關係。」
「妳雖選擇被動忍耐,終就還得要面對他的求離。即使法官駁回他的訴求,妳可保證他會因而回到妳的身邊嗎?婚姻關係出了問題,如能主動面對因應,不僅早日結束這個痛苦的煎熬,更可給孩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法官特別讚嘆妳在這段時間能夠節制自己的不安情緒,穩定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母親。」
在法庭上我也安排男方向女方誠懇地表達感謝與致歉,他並在夫妻剩餘財產的分配上做了大幅度的讓步,女方終於點頭願意與男方好散離婚,並做合作父母。
三、結案成效分享
本件筆者轉介調解委員,以各種專業方法,協助並引導雙方把這段辛苦的歷程,用正向的態度訴說出來,他們複雜的情緒,因同理而得到紓解,思緒因澄清而漸次理性,調解諮詢的專業力道清晰可見。外加法官適時分析了法律的現實面,並且一再叮嚀他們,用打官司解決這段婚姻會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不僅夫妻撕破了臉,連合作父母也做不成了,這對孩子影響會很大。以上這些都是法院提供雙方自主抉擇化解家事紛爭的關鍵所在。
由於法官與調解委員的密切合作,本件由一個無效訴訟,轉化成一個好散的結局,不僅不會遭受裁判帶來的不利影響,更能使他們的孩子們受到最小的衝擊,他們也有了一個嶄新的人生,這就是本件的結案成效。
溫馨小叮嚀
人生的旅途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在婚姻的天地裡,如果彼此無法共生,就別讓彼此共死。往者已矣,來者猶可追!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