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為父母翻譯青春期子女的心情:當孩子嗆:別管我、你好吵、很煩耶!他內心到底想跟你說什麼?
79折

為父母翻譯青春期子女的心情:當孩子嗆:別管我、你好吵、很煩耶!他內心到底想跟你說什麼?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1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蟬聯韓國網路書店Yes24排行榜超過5週

「如果我在兒子國中時讀過這本書,親子關係應該會改善很多!」
──大是文化總編輯╱吳依瑋

◎「你好煩」、「我不想講」、「能不能不要管我」,孩子這樣嗆你背後的意義?
◎「爸爸媽媽未來只能靠你了,加油!」這話竟讓孩子壓力大到想自殺?
◎孩子抱怨:「無聊到快瘋了。」父母竟回:「這麼閒?再幫你報一個補習班好了。」
◎「誰說我沒有任何想法,你們等著看!」這是在賭氣還是想爭氣?

青春期,人生第一個劇變期:
課業變難,同學因成績差距漸行漸遠;功課好的成焦點,不好的被當臨演。
「爸媽說我最棒,但他們不知道,在學校我超不起眼,老師都叫不出我名字。」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改變也讓人好困擾:
成績下降不自覺;不愛出門又沒朋友;總是講聽不懂的縮語,問了又生氣。
以前的可愛公主與王子,轉眼間變成壞掉的鋼鐵人與不受控的蜘蛛人。
有沒有可以讓雙方互相理解的橋梁?

作者金鉉洙,韓國明知醫院精神健康醫學系臨床教授,
開設的「生活快樂精神科診所」,專門處理青少年問題諮商,
他總用貼心的話語理解青少年的孤獨,贏得「青少年心情翻譯師」的美譽。

◎十個大人、一個孩子的孤單?誰懂

.孩子老犯中二病?
那是因為青春期的他只長身子沒長腦子,
只要把他當成大腦還未發育完全的爬蟲類,你的日子就會好過。

‧「我媽問問題,從來不是想聽答案」
「今天在學校表現好嗎?」、「作業寫完了嗎?」、「要寫到什麼時候?」……
這些在孩子眼中都不是對話,而是你的檢查、確認、追究與壓迫。
他只好用沉默來抗議:「好討厭!我媽根本不在乎答案,只想要命令我!」

◎為父母翻譯青春期子女的心情

.不想用功的最好理由:我不是讀書的料
課業變難、壓力變大,卻沒人告訴他該怎麼努力,
爸媽只重視結果(成績、排名),孩子也不會重視努力的「過程」,
只好用「反正我不是讀書的料」,來逃避。

.「能不能不要管我」這句話背後的意思
聽到這句,父母總是氣的回覆:「好啊!全都不要管啊!」
其實,孩子真正意思是:
「我長大了!希望你不要過度干涉我的決定,但我還是很愛、很需要你們!」

除了話語,孩子的行為更需要翻譯──
吵著要買新手機、花大錢追星、養寵物,其實是因為寂寞;
講話不耐煩……想傳遞的訊息是「請幫幫我」,卻因為丟人而說不出口。
情緒多變,是因為他正努力適應身體的變化,太高太矮太胖太瘦,都苦惱。

當孩子嗆:別管我、你好吵、很煩耶!
他內心到底想跟你說什麼?韓國最強青少年心情翻譯師幫你解譯。

作者簡介

金鉉洙
韓國明知醫院精神健康醫學系臨床教授、「成長學校之星」校長、財團法人「星之友」常任理事,擁有「青少年心情翻譯師」的稱號。
在少年監獄擔任公共衛生醫生時,他切身感受到「問題行為是求救訊號」,因此積極關注青少年問題,並開設「生活快樂精神科診所」;隔年,為了幫助輟學的青少年回到學校,建立治癒型替代學校「成長學校之星」,並擔任校長。
因經營「成長學校之星」,於2021年獲得教保基金會頒發的真誠人大獎。在協助學習遲緩者與邊緣青少年人權方面得到認可,並於2022年獲得太平洋東川基金會頒發太平洋公益人權獎。
著有《失去活力的祕密》、《最近的孩子們心靈受苦的祕密》、《學習傷痛》、《老師,今天也平安無事!》等書。
身兼醫療、教育、演講等工作,心願是成為「關心患者與其周邊環境,並給予相應治療的醫生」。

陳宜慧
政治大學韓文系畢業。
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召喚財富的思維Wealthinking》、《我的一天從冥想開始》、《謝謝你這麼說》、《不專精,讓我更多薪》等書,以及數本多益試題與解析。

敬請賜教:tp6u6cjo4@gmail.com。

推薦序一
讓愛不在世代間迷路

——2024博客來上半年親子類銷售第一、第八、第十名作家╱尚瑞君

現在的孩子說話喜歡用縮語,各位爸媽們都知道孩子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嗎?
進入青春期後,因外表改變、課業繁重、情緒多樣、人際關係變得複雜,以及各種自身內、外在的衝突,孩子跟父母世代總顯得格格不入,讓青春期有太多的不美麗。既回不去童稚時的純真,又還沒有成熟穩重的大人樣,青春期真的是進退失據!
你知道,現代青少年最難熬的是什麼嗎?是「孤獨感」。
青春期是發展自我與人際的重要時期,這些事情並不能靠父母來填補。如果家庭教育只會要求孩子照表操課,卻沒有實施傾聽和反思的情緒教育,將會導致孩子的內心逐漸變得空虛,產生本書提到的「看似正常的疾病」。
家長不懂孩子的心,就很難真正幫助到他們。
本書作者金鉉洙,是獲得「青少年心情翻譯師」稱號的專家,他希望透過本書,可以讓爸媽理解孩子們的孤獨,把青春期變成美好的回憶。
我相信,透過多一點理解與彈性,會讓孩子感受到,即便在青春期有重重挑戰,也會因為爸爸媽媽的支持、信任與祝福,化成守護孩子安心成長的養分,減少青春風暴,為親子關係增添更多的美好。
要怎麼做才能讓親子在青春期這條路上多一些互信互諒,少一些猜疑與誤解呢?讓我們從真實的案例,來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感受和觀點。
在家是主角,但有些公主、王子在學校卻不被老師認得,而像個臨時演員般不起眼,這種角色上的落差與衝突,父母能理解嗎?
當看見「把青春期變成美好的回憶」這句話時,其實我的內心有著波瀾驟起的感動,因為青春期不是短短幾天或幾個月,而是要延續好幾年。
「幫助孩子擁有做得到的勇氣」以及「協助孩子相信自己」,是給孩子的鼓勵。畢竟在現代,大多數的孩子不愁吃穿,不會為了溫飽而努力,但需要有發展自我、連結社會的意願和動力。
青春期的孩子對自己其實是很陌生的,讓孩子先接納與喜愛自己,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從而學著了解與管理自己的身體,這是讓孩子穩定身心的第一步。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情緒垃圾桶」,不要懷疑,當孩子發現可以跟爸媽傾訴想法與情緒時,就能幫助孩子整理與釐清內、外在的界線。我知道很難,所以一起來看書練功吧!讓愛不在世代間迷路。



推薦序二
現今青少年的孤單危機,家長們看見了嗎?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任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陳志恆

隨著時代變遷,孤獨感正瀰漫在生活周遭,並逐漸入侵現今青少年的體內。明明應該忙得不可開交的青少年,卻高呼「好無聊!」的時候,並非他沒事可做,他真正想說的是:「我好寂寞!」
孤單、寂寞是什麼心情,你應該不陌生。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缺乏有意義的關係連結,歸屬感的需求未被充分滿足。
不論是在學校或是補習班,青少年看似朋友很多,私底下卻仍感到寂寞。那是因為這些關係連結並非有意義或深刻的,無法安全的與對方交換心事,更擔心好友突然間被搶走,自己終將孤單一人。
青少年轉而到社群媒體上取暖,但問題只會更糟。在螢幕前瀏覽他人光鮮亮麗的動態時,內心升起一股自卑又煩躁的心情。就算青少年在網路上深受歡迎,也會為了少幾個按讚數、是否持續被喜愛等事,內心糾結煩惱不已。
本書作者金鉉洙,是韓國青少年諮商專家。他一針見血的剖析,青少年的孤單危機始於小家庭裡缺乏手足。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若太過忙碌而沒能讓孩子感覺到溫暖或支持,孩子也沒有兄弟姊妹可以對話或分享煩惱;當在家感到寂寞時,自然會拿著手機滑呀滑,和同儕有一搭、沒一搭的傳著訊息。
我認為,本書作者的觀察及剖析,也適用於當前的臺灣社會。
在此同時,獨生子女不只是小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更可能是全家族中唯一的孩子。一方面,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另一方面,所有的目光與期待全放在這個孩子身上。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有個青少年說他能充分感受到,父母兩邊的長輩及親戚對他疼愛有加,同時期待甚高;而他從小到大得不斷在長輩面前交代自己所學,他說:「我就像開了十年的獨奏會一樣。」
光用想像,就覺得好辛苦。但有許多青少年的現況,正是如此。
作者提醒父母,對青少年而言,大人的期待是沉重的負擔。然而,反過來,家長們也很不好受,得忍受青少年的高傲固執、相應不理、陰陽怪氣及暴怒衝動。
我常被來諮商的家長們問到:「我的孩子上國中以後,就變了一個人,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我必須充當翻譯,為青少年說出難以表達或不想說出口的內心話,幫助這些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世界,進而調整教養策略與期待。
而本書也扮演這種橋梁。從綜觀或微觀的角度,引導父母真正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狀態與需求,進一步調整身為家長的心態與做法。
老實說,青春期這道關卡,父母比孩子還更難熬。但如果我們沒能陪著孩子一同長大,或是不願承認青春期的孩子正準備離父母而去,只會過度干涉孩子的人生,接下來,要不是養出個媽寶(或爸寶),就是在親子對立衝突中消磨彼此的人生。



前言 為父母翻譯青春期子女的心情

前來看診的青少年,最常訴說的煩惱就是「孤獨」。他們認為,沒有人站在自己這邊,也覺得很難交到朋友,這情況在疫情期間達到高峰,並持續至今。
其中,有個孩子告訴我一則值得深思的故事。他沒有兄弟姊妹,常覺得孤獨,所以對爸媽說「我寂寞得快要瘋了」,但媽媽卻一邊整理客廳,一邊用令人心寒的語氣回答:「你居然閒到可以想這些有的沒的!要不要幫你再多報一個補習課程?」
他頂嘴道:「我說我很孤單,妳幹麼跟我扯補習班的事!」媽媽則說:「真不像話!你的時間很寶貴,有很多事要做,居然還跟我抱怨寂寞!你看看我,你知道我跟你聊天的同時在幹麼嗎?我在打掃!你知道我為了不浪費時間,付出多少努力嗎?」
孩子露出無奈的表情表示:「我媽不認為孤單是個問題,因為她似乎不懂什麼是孤獨。」他說,這是他第一次受到衝擊。
後來,某個週末早晨,媽媽跟他說:「我記得你之前說你很寂寞,所以假日時爸媽會陪你玩,看你想玩什麼?」孩子受到第二次更大的衝擊。
「我說我孤單,妳居然覺得陪玩就能解決?」媽媽卻回答:「買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服給你,你的心情就會變好,況且全家人聚在一起,孤單的感覺不就消失了嗎?」
青少年覺得,比起即將進入更年期的媽媽,朋友更能安慰自己,然而他們大都覺得麻煩、說不出口,最終選擇悶在心裡。
家長們往往無法理解子女的心情。在和大人諮商時,我通常會以「最近的孩子都這樣」,盡可能先讓他們安心,並盡力讓彼此能相互理解。
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孤獨,孩子無法諒解父母沒有時間,親子間的衝突和不信任變得越來越多,因此我才想居中調解,好好幫雙方翻譯。
大人們常說,很難和青春期子女溝通,青少年則反映無法和更年期的爸媽對話,我所做的是搭起他們心靈、對話及和平之橋。
親子之間的溝通本來就很難,在疫情期間,這樣的關係變得更加劍拔弩張。事實上,在這個時代,不只是親子,連人際經營也變得困難。
最近,青少年的諮商需求大幅增加,相關的門診也越來越多。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主題最常被提起呢?
我在門診最常遇到的是人際關係和孤單。他們之所以與父母、朋友和老師等產生問題,我想應該是由於疫情期間,難以直接面對面與人相處的緣故。
我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青春期孩子的徬徨或叛逆問題,他們在家中沒有能對話的手足,也不怎麼喜歡和父母說話,可以互動的朋友和親戚也明顯減少,智慧型手機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疫情使他們痛苦的感受倍增,進而引發校園暴力、繭居、自我放棄和無力感、憂鬱症、自殘及自殺……這些悲鳴不斷從學校和社區等地湧出。
我認為,孤單是孩子痛苦的主因,也是青春期憂鬱、叛逆、行為偏差的根源,因此我想藉由本書更深入說明他們的孤獨感。
現在的孩子比想像的還要孤寂,身為大人的我們,有義務理解並好好照顧他們。
這本書整理我在各大演講中說過的故事,並以之前出版的《中二病(編按:意指一些中學生在青春期出現的特殊行為與想法)的秘密》為基礎,擴充更豐富的內容。我做了許多努力去理解青春期小孩,並開發出各種幫助親子和睦相處的實質性方案。
希望本書能讓更多父母、老師了解到該如何協助青少年,也期待能搭起親子之間的心靈橋梁,修復破裂的關係,讓互不理解的心得到同理。

青春期,意味離別

進入青春期,孩子開始與父母分離。
對小孩來說,青春期是告別童年的幻想,以及和爸媽撒嬌的親密關係,並接受不會再有人因自己的天真可愛而喜歡自己的時期。大人也必須經歷離別,與子女相比,有時可能還更難接受。
在與孩子漸行漸遠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心裡會想:「這不是我的小孩!」、「白養這孩子了!」像這樣,打上「中二病」、「青春期最難搞」的烙印,只會讓他們的負擔更重。
現代小孩的青春期比過去我們所經歷的更難熬,這是整個社會所造成的。流行語「中二病」,代表孩子們的寂寞,而突如其來的情緒,和莫名其妙的虛張聲勢背後,則是孤單帶來的恐懼。光看青少年最想要的禮物是手機和寵物,就能得知他們有多寂寞。
獨生子女的孤單;手足太多,被父母忽視的落寞;被過度保護,不可以去單獨旅行、冒險,所以人生沒有回憶的內在孤寂;在學校裡沒朋友,只有群體的孤立;需要幫助時,沒有大人伸出援手的孤獨……。
孩子離開爸媽後,必須踏上內、外在探索旅途,然而,與之相伴的只有網路、智慧型手機和考試,所以他們正在用身心的吶喊來表達孤單。再這樣下去,得不到幫助的小孩將會變得無力、粗暴,甚至放棄寶貴的生命。
父母世代歷經經濟起飛、白手起家,因此也要求現在青少年至少能在情緒上獨立自主。青春期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都只為了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希望大人們能培養他們處理寂寞的能力,並一同打造給予鼓勵和協助的社會。

目次

推薦序一 讓愛不在世代間迷路╱尚瑞君
推薦序二 現今青少年的孤單危機,家長們看見了嗎?╱陳志恆

前言 為父母翻譯青春期子女的心情

第一章 十個大人、一個孩子的孤單
01中二的他,大腦像發育不全的爬蟲類
02「爸媽未來只能靠你了」,孩子聽了真難受
03想要我戒掉聊天軟體?生個妹妹給我!
04十個大人一個孩子
05我媽問問題,從來不是想聽答案
06妳只是我生物學上的母親

第二章 在家是主角,在校卻被當臨演
01請問醫生,哪裡有賣自信?
02在學校,沒人會喊我的名字
03多數青少年都有自戀創傷
04表現好的同學現在都不跟我玩了
05我說說罷了,只有我媽當真
06誰說我沒有任何想法,你們等著看
07不想用功的最好藉口:我不是讀書的料
08當我發現自己不是天才時
09幫助孩子擁有做得到的勇氣
10青春期男女壓力大不同

第三章 壞掉的鋼鐵人與不受控的蜘蛛人
01「醫生,我挑五十部精選色情片送你!」
02孩子的性生活比你想像的更早
03身體變化掀起的家庭革命
04實際體驗變少,上網時間變多
05他正在努力適應身體的變化
06太高太矮太胖太瘦,都苦惱
07對身體沒自信,心理就脆弱
08你越禁他越想做,理解才能調整
09關於性教育,你能為子女做的五件事
10關於自殘、紋身、穿耳洞

第四章 大人不僅不厲害,還非常差勁
01讓孩子有限度的隨心所欲
02他沒有變壞,而是翅膀硬了
03原來,這才是爸爸晚回家的真相
04你得當孩子的情緒垃圾桶
05好禁令與壞禁令
06父母世代與子女世代的差異
07他已經盡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
08別把孩子當孩子,當客人

第五部 沒有人可以分享心裡話的孤獨世代
01所有事情都是我媽決定,我不知道!
02那些偷走孩子自我的父母
03「能不能不要管我」這句話背後的意思
04難以抗拒的打卡誘惑
05青春期怎能少了友誼?
06孩子交到壞朋友,多數與父母有關
07網路與追星,成了友誼替代品
08朋友是第二家人
09青春期的大腦正在施工
10男孩女孩「腦」不同

第六章 孩子們想對父母說的話!
01沒有人打從一開始就想躺平
02過勞的三歲,一直被打分數
03假聰明父母症候群
04阿法世代
05孩子們告訴我的真實心聲!
06父母想對孩子說的真心話
07親子間「不費勁」對話法

結語 進入青春期,開啟新交流
附錄 有效的青春期親子對話法

書摘/試閱

所有事情都是我媽決定,我不知道!

一名有氣無力、常常莫名跌倒的國二學生和他的父母一起來到我的門診。孩子面無表情的坐著,當我問他問題時,他總是盯著母親的臉,整個諮商過程都是如此。
不論我問什麼問題,例如:興趣、擅長什麼、為何會有氣無力……他都一直看著媽媽,臉部表情彷彿是在說「讓媽媽代表回答就好!」
因此,我直接問他:「好像不管我問什麼,你都只看著母親,是因為怕她?或者是你不想說,抑或是有其他理由?」
「我不太清楚,反正媽媽都知道。」
「母親能讀懂你的心嗎?你的心長在你心裡,不在她身上。」
「所有事情都是由媽媽決定,所以我不知道,我都是按照她說的來做,今天來這裡也是因為媽媽叫我要一起來。」
「原來如此,聽起來你的人生似乎都是靠媽媽,你有可以選擇或喜歡做的事嗎?」
「幾乎沒有,媽媽什麼都幫我決定好了,所以相關責任自然也要由她來承擔。」
一直默不作聲的母親嘆了一口氣後回答:「沒錯,因為我實在無法信任這個孩子,因此,到目前為止都是我來幫他做決定,但我不可能總是如此。如果放任他不管,他可能什麼都不會做,然後像現在這樣用媽媽當擋箭牌。」
這時,孩子突然主動開口:「所有的事都得按照媽媽的意見去行動,沒有一件事是我感興趣的,都是她覺得對我好的事,所以我當然不需要負責。不論我對什麼有興趣,媽媽都會干涉,所以我沒辦法隨心所欲的做自己。」

這是所有代替子女生活的父母都會面臨的窘境,而且這樣的諮商場景還相當常見。孩子除了依賴爸媽,什麼都不懂,若大人不下命令,他們就什麼都做不了,是很可怕的現象。
另外,我也很常看到如同父母的玩偶或機器人般的孩童,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接收到學校或社會對自律性的要求後,往往就會開始崩潰。
許多孩子小時候都希望和爸爸、媽媽生活一輩子,但多數人都會忘記自己曾說過這句話。這些依賴大人的小孩一旦成為青少年,不僅會丟棄想和父母永遠幸福生活的劇本,有時甚至會出言批評。從家長的立場而言,子女的行為就像喪失記憶的患者,而這也意味著他們正式脫離大人。
父母曾占據孩子心中非常大的地位,所以他們的心會因此變得空虛,也會首度陷入孤單,因為這是第一次脫離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曠野。我認為,這正是青少年子女容易情緒失控,並且在裝腔作勢時,偶爾看起來沉悶的原因。
如果父母親切以待,孩子會害怕自己重回幼兒時期,因而選擇刻薄回應;若父母嚴格以待,孩子又會因爸媽不尊重自己而生氣。子女雖然希望家長理解自己,但又怕被了解所有想法,因而雙方時常處在對立的狀態。
看起來有點憂鬱的孩子們,通常也會有以下反應:

「你最近感覺有點情緒低落?」
「我沒事。」
「但你看起來有點累。」
「拜託,那只是你的想像,你好煩!」
「不是就好,真是萬幸。」

這時,他心裡可能想:「我確實鬱鬱寡歡,也很疲累,幸虧你沒有深入挖掘。」
在和這樣的孩童互動時,絕對不能氣憤的說:「你每次都說沒事,到底何時才能好好和媽媽坦白?」如此一來,只會使小孩覺得「妳真的不懂我的心情,我難道非得什麼事都明白的告訴妳嗎?根本是在找碴,煩死了!」爸媽想理解子女並與之溝通的嘗試,最終往往以吵架告終。
孩子有點憂鬱並想一個人呆著,其實是獨立和成熟的過程,由於父母不可能代替他們經歷,因此只要耐心等待即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