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力決定你的人生優勢:打通人脈、集結盟友,用10%關鍵人物,成就90%大事!
商品資訊
系列名:職場方舟
ISBN13:9786267442760
替代書名:关系力2:10% 的关键人物成就90% 的大事
出版社:方舟文化
作者:李維文
出版日:2024/09/04
裝訂/頁數:平裝/256頁
規格:23cm*17cm*1.8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獨幹不如組隊!
史丹佛研究,76%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源自人脈關係
7種關係情境社交術 × 3大社交體系連結原則 × 5項人脈經營迷思破解
幫你贏在「關係力」,為自己經營更好的人生!
比爾.蓋茲、蜜雪兒・歐巴馬、張藝謀都懂用,
累積社交資源、創造人際複利,
為自己打造成功墊腳石的最強人脈關係學。
★ 關係力≠攀關係,人脈經營正當而必要!
人從生命一開始便與許多他人連結,沒有人能與社交斷絕關係,這是一輩子的功課,而非功利的工具。而在現今的行動網路、資訊化時代,人與人的接觸已比過去變得更為頻繁、緊密。關係經營不能再只被動地靠時間催化、等待機緣,而更須倚靠技巧,積極地提升人脈品質。
但首先,你對「攀關係」的理解,是否還停留在「給人添麻煩、破壞感情」的老思維呢?
【5大關係迷思,你也誤解了嗎?】
‧談錢≠傷感情?!
→實驗指出,並非年收入越高,就一定對借貸更大方,反而更謹慎、容易拒絕。你以為的真朋友,或許一談錢就「出局」。談錢,會在任一方有困難時,證實雙方是否互信,且有真友誼。
‧密友≠傾聽不間斷?!
→再親密的對象,重覆話題一直談,反成嘮叨、倒垃圾。越重要的人,越要謹記相處原則。保持適宜距離,是關係長久的保鮮之道。
‧現在沒關係≠永遠沒關係?!
→八竿子也打不著,要怎麼重新建立連結呢?交集需要「以點帶面,擴大交往」,先找出連結點,再慢慢深化經營,以時間催化真關係。
‧利己≠不真誠?!
→「合宜展現自我」是想在社會生存的首要態度,也是建立關係的敲門磚。擁有健康的自尊,是讓人重視你的關鍵要素。
‧好關係≠有效關係?!
→有許多案例顯示,人際關係好並不一定過得好,可能賺了錢也沒有留住;追究其因,在於開發和運用人際上,缺少正確使用「關係力」的觀念,誤用了「好關係」的價值。
★ 維繫關係不踩雷,讓人脈網絡為你的理想人生效力!
為了幫助讀者們擁有更高品質的人脈關係,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專家「李維文」老師,在本書中藉由多年的公關專業,分享社交成功與失敗實例,並列舉國際間眾多名人的經營心法。書中三大部分,分別以心理學角度解釋人脈關鍵核心,帶你從內圈人脈、外圈盟友裡找出那些無條件挺你、交情好又懂你、事業上能與你共同前進且提供助力的人。
讀完這本書後,你將能有效地過濾自身人際間的珍貴情誼,並且學會從頭打造一段高品質人脈的技巧。
【3圈7強關係梳理,找出你的重要他人】
‧核心圈:找出無條件挺你的人生密友、另一半。
‧內圈:算算哪些是交情好又懂你的老同學、好朋友。
‧外圈:事業、專業上能互相給予助力的老師、合夥人、客戶在哪裡?
金句搶先看
◆ 再好的朋友,都不是情緒垃圾桶。
◆ 我們必須留給對方適度的私密空間,不要什麼事都要產生交集,否則會嚴重影響到彼此關係。
◆ 適當距離,讓關係保鮮
◆ 別人的意見只能當作參考,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想法。
◆「才能」是基礎,「人品」是翅膀。
◆ 能化解尷尬是種力量。
◆ 有能力的人容易交到朋友,能力平庸者則需要另想辦法。
◆ 如果你真的有能力,也得讓別人看到,才能獲得機會。
◆ 好老闆、好上司,能夠讓每個成員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促使團隊迸發出活力和創造力。
※本書初版書名為《關係力:用10%關鍵人物,成就90%大事!》
史丹佛研究,76%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源自人脈關係
7種關係情境社交術 × 3大社交體系連結原則 × 5項人脈經營迷思破解
幫你贏在「關係力」,為自己經營更好的人生!
比爾.蓋茲、蜜雪兒・歐巴馬、張藝謀都懂用,
累積社交資源、創造人際複利,
為自己打造成功墊腳石的最強人脈關係學。
★ 關係力≠攀關係,人脈經營正當而必要!
人從生命一開始便與許多他人連結,沒有人能與社交斷絕關係,這是一輩子的功課,而非功利的工具。而在現今的行動網路、資訊化時代,人與人的接觸已比過去變得更為頻繁、緊密。關係經營不能再只被動地靠時間催化、等待機緣,而更須倚靠技巧,積極地提升人脈品質。
但首先,你對「攀關係」的理解,是否還停留在「給人添麻煩、破壞感情」的老思維呢?
【5大關係迷思,你也誤解了嗎?】
‧談錢≠傷感情?!
→實驗指出,並非年收入越高,就一定對借貸更大方,反而更謹慎、容易拒絕。你以為的真朋友,或許一談錢就「出局」。談錢,會在任一方有困難時,證實雙方是否互信,且有真友誼。
‧密友≠傾聽不間斷?!
→再親密的對象,重覆話題一直談,反成嘮叨、倒垃圾。越重要的人,越要謹記相處原則。保持適宜距離,是關係長久的保鮮之道。
‧現在沒關係≠永遠沒關係?!
→八竿子也打不著,要怎麼重新建立連結呢?交集需要「以點帶面,擴大交往」,先找出連結點,再慢慢深化經營,以時間催化真關係。
‧利己≠不真誠?!
→「合宜展現自我」是想在社會生存的首要態度,也是建立關係的敲門磚。擁有健康的自尊,是讓人重視你的關鍵要素。
‧好關係≠有效關係?!
→有許多案例顯示,人際關係好並不一定過得好,可能賺了錢也沒有留住;追究其因,在於開發和運用人際上,缺少正確使用「關係力」的觀念,誤用了「好關係」的價值。
★ 維繫關係不踩雷,讓人脈網絡為你的理想人生效力!
為了幫助讀者們擁有更高品質的人脈關係,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專家「李維文」老師,在本書中藉由多年的公關專業,分享社交成功與失敗實例,並列舉國際間眾多名人的經營心法。書中三大部分,分別以心理學角度解釋人脈關鍵核心,帶你從內圈人脈、外圈盟友裡找出那些無條件挺你、交情好又懂你、事業上能與你共同前進且提供助力的人。
讀完這本書後,你將能有效地過濾自身人際間的珍貴情誼,並且學會從頭打造一段高品質人脈的技巧。
【3圈7強關係梳理,找出你的重要他人】
‧核心圈:找出無條件挺你的人生密友、另一半。
‧內圈:算算哪些是交情好又懂你的老同學、好朋友。
‧外圈:事業、專業上能互相給予助力的老師、合夥人、客戶在哪裡?
金句搶先看
◆ 再好的朋友,都不是情緒垃圾桶。
◆ 我們必須留給對方適度的私密空間,不要什麼事都要產生交集,否則會嚴重影響到彼此關係。
◆ 適當距離,讓關係保鮮
◆ 別人的意見只能當作參考,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想法。
◆「才能」是基礎,「人品」是翅膀。
◆ 能化解尷尬是種力量。
◆ 有能力的人容易交到朋友,能力平庸者則需要另想辦法。
◆ 如果你真的有能力,也得讓別人看到,才能獲得機會。
◆ 好老闆、好上司,能夠讓每個成員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促使團隊迸發出活力和創造力。
※本書初版書名為《關係力:用10%關鍵人物,成就90%大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李維文
旅美華人,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專家,參與多起跨國企業的收購談判。
在轉向自己更感興趣的人脈公關領域後,致力於心理學研究,於六度人脈的理論與實踐方面有卓越研究成果。著有百萬級暢銷書《六度人脈》、《隨時說再見,隨時再相見》、《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7個人》等書。
李維文
旅美華人,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專家,參與多起跨國企業的收購談判。
在轉向自己更感興趣的人脈公關領域後,致力於心理學研究,於六度人脈的理論與實踐方面有卓越研究成果。著有百萬級暢銷書《六度人脈》、《隨時說再見,隨時再相見》、《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7個人》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超業講師/《超業攻略》暢銷書作者/Podcast《銷幫》幫主|解世博
閱讀人|鄭俊德
專業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超業講師/《超業攻略》暢銷書作者/Podcast《銷幫》幫主|解世博
閱讀人|鄭俊德
專業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序
自序 打造關係力≠攀關係
關係力≠攀關係,是把握機遇、將人生經營得更好的前提。
有一次,我到新加坡出差,受邀參加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舉辦的「財富與人際關係」論壇,討論在財富累積過程中人際關係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與會的福萊國際傳播諮詢公司亞太區總裁施穎妍在活動中提出一個觀點:人一生中可以「有效利用」的財富,取決於個人社交關係的品質。
她解釋,傳統觀點認為,一個人經營關係的能力可以決定他的事業高度,意味著只要關係好,事業也可以發展得很好。但實際上,這種觀點存在著很大的「生存者誤差」(或稱倖存者誤差)。有許多案例顯示,許多人的人緣很好卻過得不好,賺了錢也沒有留住;追究其因,在於開發和利用人際關係這件事上,他們缺乏一種關鍵的能力——運用這些關係成就自己、為自己增值的「關係力」。舉例來說,也許你運氣好賺到一億元,但想讓這一億元的財富穩健增值,便需要優秀的專業人士幫助,這就是關係為你帶來的生產力。
這種「關係力」,就是本書的重點。現今社會上,我們每天做很多事情都要與別人打交道,其中涵蓋了身邊的熟人(強連結),又包括無處不在的陌生人(弱連結),如何將這兩種關係經營得當,藉此提高自己生產力,是我們把握機遇、將人生經營得更好的前提。
當天論壇活動結束時,施穎妍做了總結:「雖然『關係』是財富的『挖掘機』,但並非一個功利的工具,我們從生命一開始便有了社交行為,社交便意味著關係。誰能與社交斷絕關係呢?我可以肯定的說,沒有人能夠做到!」
在進一步討論,社交與人的生產力息息相關,「擁有強大的關係力」,才能在這個時代如魚得水。史丹佛商學院曾經對全球一千 名各行各業的成功者做過一項類似調查,結果顯示,七六%的人所獲得的第一桶金都源自於關係。比他們有能力的競爭者多不勝數,但幸運卻降臨到他們的身上,由此可見,關係力的強大影響。
曾有位企業執行長 直白的描述自己如何度過公司難關,「因為我的大學同學就是融資機構代表,所以當時的談判過程異常順利。」如果沒有這層關係,他的企業不可能在最困難的階段很快獲得銀行金援。也許終有一天會有投資者用放大鏡看到他的能力,但恐怕那時他早已經被後浪推倒在沙灘上了。
這是個相當殘酷又無法迴避的現實。除非你躲在家裡,從事任何與社交無關的工作,像是買賣外匯、投資期貨股票、藝術創作,這些看似不與人直接接觸的行業,但你仍然需要透過特定關係收集和了解第一手資訊,拓展視野與專業知識等。由此可見,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無時無刻都被關係的力量所影響。
在行動網路和資訊化時代,人與人的連結都比過去更為頻繁、緊密,經營關係不再是一種時間戰(靠時間催化友情),而是一種與效能有關的戰爭(你可能只有一兩次機會)。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強化自己的關係力,提高社交效率,讓自己的關係品質更好,進而轉化為自己的生產力。
在本書中,我們會探討幾種不同的關係對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利用和挖掘社交的機遇,讓高品質的關係成為人生的助力,這其中既包括與熟人的社交,也有我們時時需要面對的、和陌生人之間的社交。
我會透過個人多年來的親身經歷和成功者的經驗分享,以簡單易懂的案例,從不同的面向為讀者講述提高關係力的原則,應該如何打動別人、建立有價值的人脈關係和提升社交效能實用策略等。
此外,本書也提供一個簡易的社交體系原則,只要每個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人生有縝密的計畫,借鑑書中對應的知識和策略,就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自己的關係力,從社交中獲取應有的回報!
關係力≠攀關係,是把握機遇、將人生經營得更好的前提。
有一次,我到新加坡出差,受邀參加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舉辦的「財富與人際關係」論壇,討論在財富累積過程中人際關係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與會的福萊國際傳播諮詢公司亞太區總裁施穎妍在活動中提出一個觀點:人一生中可以「有效利用」的財富,取決於個人社交關係的品質。
她解釋,傳統觀點認為,一個人經營關係的能力可以決定他的事業高度,意味著只要關係好,事業也可以發展得很好。但實際上,這種觀點存在著很大的「生存者誤差」(或稱倖存者誤差)。有許多案例顯示,許多人的人緣很好卻過得不好,賺了錢也沒有留住;追究其因,在於開發和利用人際關係這件事上,他們缺乏一種關鍵的能力——運用這些關係成就自己、為自己增值的「關係力」。舉例來說,也許你運氣好賺到一億元,但想讓這一億元的財富穩健增值,便需要優秀的專業人士幫助,這就是關係為你帶來的生產力。
這種「關係力」,就是本書的重點。現今社會上,我們每天做很多事情都要與別人打交道,其中涵蓋了身邊的熟人(強連結),又包括無處不在的陌生人(弱連結),如何將這兩種關係經營得當,藉此提高自己生產力,是我們把握機遇、將人生經營得更好的前提。
當天論壇活動結束時,施穎妍做了總結:「雖然『關係』是財富的『挖掘機』,但並非一個功利的工具,我們從生命一開始便有了社交行為,社交便意味著關係。誰能與社交斷絕關係呢?我可以肯定的說,沒有人能夠做到!」
在進一步討論,社交與人的生產力息息相關,「擁有強大的關係力」,才能在這個時代如魚得水。史丹佛商學院曾經對全球一千 名各行各業的成功者做過一項類似調查,結果顯示,七六%的人所獲得的第一桶金都源自於關係。比他們有能力的競爭者多不勝數,但幸運卻降臨到他們的身上,由此可見,關係力的強大影響。
曾有位企業執行長 直白的描述自己如何度過公司難關,「因為我的大學同學就是融資機構代表,所以當時的談判過程異常順利。」如果沒有這層關係,他的企業不可能在最困難的階段很快獲得銀行金援。也許終有一天會有投資者用放大鏡看到他的能力,但恐怕那時他早已經被後浪推倒在沙灘上了。
這是個相當殘酷又無法迴避的現實。除非你躲在家裡,從事任何與社交無關的工作,像是買賣外匯、投資期貨股票、藝術創作,這些看似不與人直接接觸的行業,但你仍然需要透過特定關係收集和了解第一手資訊,拓展視野與專業知識等。由此可見,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無時無刻都被關係的力量所影響。
在行動網路和資訊化時代,人與人的連結都比過去更為頻繁、緊密,經營關係不再是一種時間戰(靠時間催化友情),而是一種與效能有關的戰爭(你可能只有一兩次機會)。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強化自己的關係力,提高社交效率,讓自己的關係品質更好,進而轉化為自己的生產力。
在本書中,我們會探討幾種不同的關係對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利用和挖掘社交的機遇,讓高品質的關係成為人生的助力,這其中既包括與熟人的社交,也有我們時時需要面對的、和陌生人之間的社交。
我會透過個人多年來的親身經歷和成功者的經驗分享,以簡單易懂的案例,從不同的面向為讀者講述提高關係力的原則,應該如何打動別人、建立有價值的人脈關係和提升社交效能實用策略等。
此外,本書也提供一個簡易的社交體系原則,只要每個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人生有縝密的計畫,借鑑書中對應的知識和策略,就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自己的關係力,從社交中獲取應有的回報!
目次
自序:打造關係力≠攀關係
PART 1 關鍵核心:無條件挺你的人
Chapter1 全世界誰傾聽你
不用多說就能彼此了解
傾訴不是倒垃圾
再熟,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作法篇:如何贏得對方尊重?
Chapter2 另一半: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理想人生與幸福婚姻
找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
價值觀是婚姻生活的基礎
能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
創業夫妻檔怎麼成功
作法篇:蜜雪兒.歐巴馬怎麼做
PART 2 內圈人脈:關係又好又懂你
Chapter3 那些年,一起追夢的同學
同學,關係學裡的第一把鑰匙
同學變同行
從最容易聯絡的同學開始
被傷害了怎麼辦
能化解尷尬是種力量
作法篇:微笑的力量
Chapter4 擴大社交圈,非靠朋友不可
數一數你有多少好朋友
你和朋友都聊什麼?
金錢對友情是種考驗
向朋友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朋友是事業上的好幫手
坦然接受朋友的幫助
不吝嗇給他人舞台
「雪中送炭」測試
作法篇:用朋友,交朋友
PART 3 外圈盟友:事業上同行的人
Chapter5 跟對老師,才能學對東西
好老師和壞老師
「學什麼」比「怎麼學」更重要
在成功者的肩膀上學習
找到、找對專業領域的前輩
作法篇:你要交的七種學費
Chapter6好合夥人,為理想人生加速
找到好夥伴,就成功了一半
好壞與共
找對合夥人的三關鍵字
對工作有無比的熱情
敬業是基本條件
熟人怎麼變合夥人
向猶太人學合作
作法篇:夢幻合夥人的五個標準
Chapter7 誠信的客戶,是最好的客戶
好客戶必定有誠信
建立你的「誠信體系」
傾聽客戶的心聲
讚美是最好的禮物
自信心讓你贏得尊重
打造多管道人脈圈
作法篇:和客戶「共好」
PART 1 關鍵核心:無條件挺你的人
Chapter1 全世界誰傾聽你
不用多說就能彼此了解
傾訴不是倒垃圾
再熟,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作法篇:如何贏得對方尊重?
Chapter2 另一半: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理想人生與幸福婚姻
找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
價值觀是婚姻生活的基礎
能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
創業夫妻檔怎麼成功
作法篇:蜜雪兒.歐巴馬怎麼做
PART 2 內圈人脈:關係又好又懂你
Chapter3 那些年,一起追夢的同學
同學,關係學裡的第一把鑰匙
同學變同行
從最容易聯絡的同學開始
被傷害了怎麼辦
能化解尷尬是種力量
作法篇:微笑的力量
Chapter4 擴大社交圈,非靠朋友不可
數一數你有多少好朋友
你和朋友都聊什麼?
金錢對友情是種考驗
向朋友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朋友是事業上的好幫手
坦然接受朋友的幫助
不吝嗇給他人舞台
「雪中送炭」測試
作法篇:用朋友,交朋友
PART 3 外圈盟友:事業上同行的人
Chapter5 跟對老師,才能學對東西
好老師和壞老師
「學什麼」比「怎麼學」更重要
在成功者的肩膀上學習
找到、找對專業領域的前輩
作法篇:你要交的七種學費
Chapter6好合夥人,為理想人生加速
找到好夥伴,就成功了一半
好壞與共
找對合夥人的三關鍵字
對工作有無比的熱情
敬業是基本條件
熟人怎麼變合夥人
向猶太人學合作
作法篇:夢幻合夥人的五個標準
Chapter7 誠信的客戶,是最好的客戶
好客戶必定有誠信
建立你的「誠信體系」
傾聽客戶的心聲
讚美是最好的禮物
自信心讓你贏得尊重
打造多管道人脈圈
作法篇:和客戶「共好」
書摘/試閱
Chapter1 全世界誰傾聽你
◎ 不用多說就能彼此了解
人的一生中,知己難遇。你和他(或她)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就算什麼都不說,對方也能明白你的心意,並保持一致的高度,即使不一定認同你的觀點,但他一定是善意的,願意與你溝通交流。重要的是,你們了解彼此的性情、為人,在任何時候都願意支持和相信對方。
尋找喜歡和願意傾聽你的人,和他們做朋友,看有沒有機會和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這就是我的建議。曾經有位加州大學的年輕人向我請教伴侶的選擇問題,我沒有告訴他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而是對他說:「如果你的結婚對象願意和你聊天,願意聽你說話,那麼你們的婚姻生活便會非常的幸福。至少對你而言,隨著年齡增長,你會發現這是對方的優點。」
有位知名男演員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說:「我四十歲了都還沒結婚的原因,是因為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人。至於我理想中對象,就是無時無刻可以一起聊天的女孩。」
你可能會奇怪的問:「這有什麼困難的?」事實上這相當困難。
◎ 有人願意聽,不代表什麼都能說
聊天很簡單,願意聊天的人很多,喜歡傾聽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無時無刻」就很難做到了。例如,你在半夜遇到困擾,想把心裡的話說給對方聽,多數人可能很不高興的予以回絕:「這麼晚了,明早再說吧!」然後轉頭就睡了。不僅你傾訴的欲望立刻消失,對對方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你們之間的情感就會出現裂痕。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能做普通朋友,但就是不能做知己,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無時無刻」聽對方傾訴這一點。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看一看,拿出自己手機上的通訊錄查一查,問自己:「這些人之中,誰是我可以無時無刻打擾的?」到最後你可能會發現竟然寥寥無幾。
即使有個人視你為最好的朋友,也願意聽你傾訴,即使是三更半夜也會毫不猶豫接聽你打來的電話,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想說什麼,就一股腦兒的全都說出去。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人緣不錯,認識的人很多,關係好的人也不少。於是他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任何一點小事都想告訴朋友,說起來沒完沒了,讓人非常反感。對方客氣一點,會說他們是「碎嘴」,實在煩透了,可能就覺得他們口不擇言,最後就不再拿他們當朋友了。
◎ 問問自己,有沒有傾聽的習慣
即使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或是親密無間的愛人,我們也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什麼時候說就什麼時候說。對自己最好的朋友、心靈的知己,我們也要確立一些原則。
原則一,盡量不在休息時間去打擾對方,比如三更半夜。
原則二,盡量只說重要的與必要的事情,不要整天只講一些瑣碎無聊的煩
心事。
原則三,盡量不要失禮,保持適當距離,別過度深入對方的生活,也避免把自己所有的隱私都告訴對方。
根據以上原則,你再翻一下通訊錄上的名字,看看這些人有幾個符合上面的標準,還有你能否遵守這些標準?他們之中有哪些人能遵守這些標準?
就我個人十多年的培訓經驗來看,多數人在進行這一步的檢查之後,不免有些悲傷,因為真正合格的人很少。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幾乎沒有這樣的朋友,才發現自己對朋友做得遠遠不夠。
你要拿出自己的態度,用真誠和耐心去傾聽,聽聽你的朋友有什麼心事,幫助對方排憂解難。這樣你就能實現與對方的互動,贏得認可和尊重。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這樣的朋友,就是自己的話太多,完全顧不上聽一聽對方的想法。
◎ 傾訴不是倒垃圾
有一天,我跟一位女性友人吳小姐一起吃飯。她已經在美國洛杉磯待了六年,個性外向,是那種有什麼事都願意對人說的女性。飯桌上,吳小姐一直抱怨,眼神充滿不屑,說:「知道我最煩什麼嗎?就是那些沒有耐心的人。別人跟他說點什麼東西,剛講了幾分鐘就受不了,動不動就找藉口走開,不給人面子。平時還是好朋友,到了關鍵時刻就靠不住!」
我知道吳小姐是個平常有事就會找人挖心掏肺的人,她心裡藏不住事,也不夠堅強。遇到工作不順心,情感不如意,和朋友有了衝突,她都習慣找人沒完沒了的傾訴,並把這當作信任別人的表現。她認為,因為我信任你,才向你傾訴,否則才不找你!這就是吳小姐的原則。
但我認為,無論你和對方的關係多好,傾訴也要適可而止,否則只是把對方當作情緒垃圾桶。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講許多遍,對方早就聽膩了;有時候對方沒有太多時間聽你嘮叨,可能忙於工作,或者有事要出門,而你還在不停的重複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話,對方肯定會感到厭煩。
如果你過度傾訴,講個不停只會嚇跑朋友,讓對方和你產生距離,不敢找你聊天,怕和你溝通。說穿了,有這種毛病的人很難找到知己;就算普通朋友也不會多,因為大家都想讓自己的耳根子清靜一點。
◎ 再好的朋友,都不是情緒垃圾桶
當然,站在你的角度,之所以傾訴有自己的立場和理由,可能是工作不順心、過於孤獨、受到同事的冷遇,或受到客戶的欺負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也讓人覺得這些傾訴具有某種「正當性」。但也因此,你便覺得向朋友傾訴是理所當然的,而朋友就必須聽你嘮叨個沒完沒了?就像吳小姐說的:「我需要發洩自己的鬱悶和不滿。在這種時候,不找閨密說又能找誰呢?她們是我最佳的傾訴對象!否則幹嘛當朋友?」
吳小姐的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簡而言之,人們願意成為朋友的「垃圾桶」,聽對方倒倒苦水,抱怨一下,給對方心理上的安慰,但不會容忍對方每天都向自己大吐「苦水」,沒完沒了。
試想一下,誰願意成為這樣的角色?所以傾訴必須適可而止,要防止過度傾訴引起對方反感,不再當你是朋友。
◎ 是紓壓,不是嘮叨
我不斷在課程中強調,向別人傾訴要適當,也要講方法。除了避免話題重複,態度既不要太激烈,也不要太隱晦,必須把話說明白,告訴對方自己需要哪些協助。我們得平心靜氣的講,避免在朋友面前講得吹鬍子瞪眼,好像自己的不幸全是面前這位傾聽者所造成。
同時你還得選對時間,要在正確時間向朋友傾訴,不能老是在半夜吵醒別人,強迫對方在沙發上聽你嘮叨到天明,總是這樣做的結果,就算再好的朋友也會厭煩。
愛德華教授是我主持的諮詢機構顧問,他認為,在心理學上「傾訴」的作法確實可以用來宣洩情緒,但並非解決心理問題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心中有苦悶,可以適當傾訴,例如壓力很大時,進行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傾訴沒有問題,但必須找對人,選對方法,控制時間。
怎麼做才算「適當」呢?你可以先設定好程序,提出一些要求,嚴格的按照這些既定的要求去做,不要突破設定好的底線,否則傾聽者很容易就發現你生活中負面的東西,並加以放大,對你產生負面印象。
愛德華教授說:「朋友之間的過度傾訴,實際上是一種對於情感宣洩的不良引導,可能會讓事情極端化。過度傾訴就像是一種毒品,讓身體和心理上癮,我們只要一天不傾訴,心情就不能平靜,如此一來,朋友會對你敬而遠之,誰也不願意活在那些話語垃圾的殺傷範圍內,你也更難從中走出來。」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每次都重複同一個話題、宣洩同一種情緒或拿同一件事抱怨個沒完沒了,這只會讓對方覺得你缺乏基本的自省能力。有的人的確如此,跑到你跟前發牢騷,把一件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你耐心的聽、真誠的講、也給了建議,他們當場也頻頻點頭,好像已經想通了,但第二天又重複一遍昨天的談話。不用幾天時間,任何人都會對此感到厭煩。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聽你重複嘮叨、不斷倒帶,耳朵早就生了厚厚的繭,恨不得離你越遠越好,還會跟你做朋友嗎?
◎ 再熟,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我們與知己之間的最佳距離為何?要知道這個答案,首先得明白人際交往中的距離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物理距離,第二種是心理距離。人與人相處時會同時面對這兩種距離,至於如何掌握與拿捏,會影響到你能否在與知己的互動中贏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
關於物理距離部分,建議和知己不用住得太近,因為整天在一起並非好事。至於心理距離,我們必須留給對方適度的私密空間,不要什麼事都要產生交集,否則會嚴重影響到彼此關係。
相處距離近了,卻從此變陌生人
艾倫和伯科特在二○一○年的一場商務論壇中結識成為好友,他們兩個人都是電信業的同行,也各自擁有十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擔任相同的公司職務。這些共同點迅速拉近他們的關係,經過幾個月的往來,他們發現彼此價值觀和理念非常一致,志趣相投。在一次聚會後,艾倫說:「嘿,兄弟,我們真是人生知己。」
為了增進彼此友誼,艾倫甚至決定辭掉位於華盛頓的工作,到伯科特遠在曼哈頓的公司面試。兩個人順利成為同事,每天一起聊天、工作,友情迅速升溫,雙方更進一步決定做鄰居,搬到同一座小鎮,兩戶距離約一百公尺,只要步行幾分鐘,穿過一個路口就能到對方家裡做客。
這兩個好朋友的物理距離確實拉近了,以前相隔兩百公里,如今只有一百公尺。但是艾倫和伯科特的關係變得更好了嗎?
起初當然是這樣,他們白天一起工作,晚上一起開車回家,吃完飯一起看棒球比賽,分享見解,親如兄弟,幾乎是一種讓人嫉妒的友情,除了妻子和孩子,他們是對方心目中最重要且無可取代的人。只是這段完美的友誼只維持了短短八個月時間,各種煩惱接踵而至。
艾倫感覺很鬱悶,他在社交網站上發文說:「我有一位心靈知己,彼此無話不談。於是我們決定住到同一條街上,並且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我現在突然發現,一切並沒有如我想像中那般美好。他是我需要的朋友嗎?他是我心目中的知己嗎?我發現對方有很多缺點,都是我不能容忍的,例如:他愛喝酒且酒量很大,酒後容易失態,還亂摔東西;他看球賽的習慣也不好,總是大呼小叫,過分激動熱情,可是我喜歡安靜,不管做什麼都不喜歡發出太大的聲音。」
另外,伯科特在聊天時喜歡打探自己的私生活,也令艾倫感到不滿,認為這不應該是知己該做的事情:「我不想被人指手畫腳,但他偏偏喜歡這麼做!」
這樣看起來,伯科特確實有不少缺點,但誰沒有一些令人討厭的壞習慣呢?只不過,近距離讓這些問題放大了,以前美好的感覺蕩然無存。
在伯科特的眼中,艾倫的形象也在極速惡化。他覺得艾倫太安靜,完全不是以前每隔一個月在商務聚會上交流時,那樣健談和睿智的形象,「他的話太少了,雖然偶爾說出的話還是那麼犀利,但我不喜歡太悶的人。」當伯科特興致勃勃的討論球賽的細節時,艾倫總是點頭或只是「嗯」一聲作為回應。
久而久之,伯科特和艾倫兩個人的關係就在互相「厭惡」中日漸疏遠。由每日一聚變成三日一聚,慢慢的,兩個人每週才聚會吃飯一次。直到後來,他們也取消原本的聚餐,只打電話交流。又過了兩個月後,艾倫決定搬走,遠離他的「知己」。
◎ 適當距離,讓關係保鮮
我的合夥人史密斯曾向我講述,他為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工作時的一次經歷。他在那裡認識一位經常出入眾議院的美國軍工企業掮客休斯.赫芬,休斯在財團和政府之間牽線搭橋,從事公關遊說工作,他人很好,總是盡職做好自己的工作,卻厭倦目前的生活。
他遇到史密斯後,兩個人相見恨晚,第一天就在咖啡廳裡聊天兩個多小時。史密斯還為此延後下午原訂的會議,他們從政治聊到經濟、世界歷史,無所不談。他們在很多重大議題上見解相同,並把對方視為知己。
史密斯說:「我很尊重休斯,很想幫他脫離『苦海』,打算介紹他到我的團隊工作。但就在開口前,我克制住了這種衝動,因為不想失去這位朋友。不,他不只是朋友,是比朋友還要珍貴的知己,我們可以在對方那裡找到一塊淨土,毫無顧忌的談論任何事,又不需要深入對方的生活,了解對方的一切。這是一種美妙的距離,讓我們都有足夠的空間。」
「假如這種距離被改變了,像是我們成為同事、鄰居,甚至每天無話不說的哥兒們,將會發生什麼?」史密斯對於彼此的關係與相處,非常小心謹慎。
於是史密斯持續和休斯保持一種郵件聯絡的方式,連私人電話都沒有留給對方;休斯當然也是這麼做。這種美好的友誼維持至今已經八年,兩人的關係仍然很融洽,每週都會互通郵件,交換對重大事件的觀點。
我問史密斯:「你現在如何評價休斯先生,還當他為知己嗎?」
史密斯肯定的說:「當然,這種感覺非但沒有減弱,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強烈。我們都不想結束這種關係,因此保持距離格外重要,以免當了解加深時變得互相憎惡。你知道,我們已經見過太多類似的悲劇。」
誠如史密斯的案例,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注意給雙方留有足夠的空間,才是長久之道。
◎ 作法篇:如何贏得對方尊重?
我們要如何在交往過程中贏得對方的尊重呢?如何讓對方因為尊重你而成為朋友,彼此交心?這不僅是交際的學問,也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提升課程,你不能只盯著溝通或社交技巧,而應該將目光放在自身的修養上。
在一次課程中,我對來自華盛頓的五百六十名學員說:「在現代社會中,追求平等是件好事,很多人把人格看得比薪水還重要。為什麼?既然大家都想讓別人尊重自己,但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在我認為,「不要先管別人怎麼做,而是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足夠條件贏得別人的尊重。」那麼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該如何做,應該遵守什麼原則,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呢?
原則一:保持獨立人格
最重要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自尊自愛。一個人必須潔身自愛,保持人格的獨立,才能為贏得別人的尊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個重視自己的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假如你凡事都「無所謂」,自輕自賤,別人便不會太在意你的意見和感受,那要如何贏得尊重呢?人們會在背後說:「這個人向來沒有底線,也不自愛,不必當他一回事!」
還有一種不自愛和不自尊的表現,那是過分遷就。別人說什麼就什麼,沒有任何意見,無形中也會貶低自己的價值,抹掉自己的存在感。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戀愛中,有些人為了追求愛情,一味的遷就迎合對方,失去自己的人格,放棄了尊嚴。試想一下,一個不重視自我價值的人,只會留給異性不夠自信的印象,又如何能在愛情中活出自己,贏得對方尊重呢?
千萬要記住,尊重自己的人才有魅力;尊重自己,說明你充滿自信。一個有自信的人無論走在哪裡都會閃閃發光,也比別人擁有更多機會,容易獲得其他人的青睞。
原則二:有主見
有主見,亦即不輕易被他人左右。
在生活和工作中常見到一種人,只要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格外緊張,相當在意別人說的話;若是受到讚揚後又會飄飄然,盲目的自我陶醉;萬一受到批評和否定時又感到沮喪消沉,對自己全盤否定。
這就是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的表現。假如你也經常這樣,那就要盡量調整,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太在乎旁人的評價,就會畏首畏尾,精神壓力也會很大。現實中,別人的意見只能當作參考,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想法。
原則三:勇於認錯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並且改過是一種美德,這樣的人也會獲得尊重。
人們在工作中難免會有失誤,決策時偶爾會失去理性,這些都在所難免,重要的是能及時承認並改過,別人便不會那麼強烈的指責你,也可以得到對方的體諒與尊重。
很多人因為太好面子,不敢認錯,也不想認錯。更有甚者,會用新的錯誤來掩蓋舊的錯誤,離正道越來越遠。其實,認錯代表著坦誠和直率,讓人們願意和你合作、交往,成為很好的朋友。
原則四:尊重別人
想讓別人尊重你,願意和你做朋友,最起碼你也要懂得尊重別人。很多人自視清高,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總是目中無人,對別人傲慢無禮。他們以為此舉就能抬高自己,得到別人的尊重,但事實上,反而會讓人對你敬而遠之,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並在相互尊重中獲得對方的支持和理解。
原則五:真誠
真誠不是用嘴巴說說,而是身體力行。待人真心,不能虛情假意,也不能口是心非,最簡單的作法,可以從最簡單的見面打招呼開始,在言行舉止的細節中傳達真誠的態度,並感染對方。
你要懂得適當的體諒別人,遇到爭議時經常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我遇到同樣事情的心情如何?這樣多練習幾次,就會容易理解和體諒對方了。
真誠的對待他人,也包括對待自己,就像是原則三提到的勇於認錯。發現自己做錯了要主動承認,別為了面子死不認錯;同時在別人做錯時,要以適當的方式指正,並幫助對方改正。
◎ 不用多說就能彼此了解
人的一生中,知己難遇。你和他(或她)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就算什麼都不說,對方也能明白你的心意,並保持一致的高度,即使不一定認同你的觀點,但他一定是善意的,願意與你溝通交流。重要的是,你們了解彼此的性情、為人,在任何時候都願意支持和相信對方。
尋找喜歡和願意傾聽你的人,和他們做朋友,看有沒有機會和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這就是我的建議。曾經有位加州大學的年輕人向我請教伴侶的選擇問題,我沒有告訴他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而是對他說:「如果你的結婚對象願意和你聊天,願意聽你說話,那麼你們的婚姻生活便會非常的幸福。至少對你而言,隨著年齡增長,你會發現這是對方的優點。」
有位知名男演員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說:「我四十歲了都還沒結婚的原因,是因為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人。至於我理想中對象,就是無時無刻可以一起聊天的女孩。」
你可能會奇怪的問:「這有什麼困難的?」事實上這相當困難。
◎ 有人願意聽,不代表什麼都能說
聊天很簡單,願意聊天的人很多,喜歡傾聽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無時無刻」就很難做到了。例如,你在半夜遇到困擾,想把心裡的話說給對方聽,多數人可能很不高興的予以回絕:「這麼晚了,明早再說吧!」然後轉頭就睡了。不僅你傾訴的欲望立刻消失,對對方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你們之間的情感就會出現裂痕。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能做普通朋友,但就是不能做知己,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無時無刻」聽對方傾訴這一點。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看一看,拿出自己手機上的通訊錄查一查,問自己:「這些人之中,誰是我可以無時無刻打擾的?」到最後你可能會發現竟然寥寥無幾。
即使有個人視你為最好的朋友,也願意聽你傾訴,即使是三更半夜也會毫不猶豫接聽你打來的電話,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想說什麼,就一股腦兒的全都說出去。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人緣不錯,認識的人很多,關係好的人也不少。於是他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任何一點小事都想告訴朋友,說起來沒完沒了,讓人非常反感。對方客氣一點,會說他們是「碎嘴」,實在煩透了,可能就覺得他們口不擇言,最後就不再拿他們當朋友了。
◎ 問問自己,有沒有傾聽的習慣
即使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或是親密無間的愛人,我們也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什麼時候說就什麼時候說。對自己最好的朋友、心靈的知己,我們也要確立一些原則。
原則一,盡量不在休息時間去打擾對方,比如三更半夜。
原則二,盡量只說重要的與必要的事情,不要整天只講一些瑣碎無聊的煩
心事。
原則三,盡量不要失禮,保持適當距離,別過度深入對方的生活,也避免把自己所有的隱私都告訴對方。
根據以上原則,你再翻一下通訊錄上的名字,看看這些人有幾個符合上面的標準,還有你能否遵守這些標準?他們之中有哪些人能遵守這些標準?
就我個人十多年的培訓經驗來看,多數人在進行這一步的檢查之後,不免有些悲傷,因為真正合格的人很少。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幾乎沒有這樣的朋友,才發現自己對朋友做得遠遠不夠。
你要拿出自己的態度,用真誠和耐心去傾聽,聽聽你的朋友有什麼心事,幫助對方排憂解難。這樣你就能實現與對方的互動,贏得認可和尊重。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這樣的朋友,就是自己的話太多,完全顧不上聽一聽對方的想法。
◎ 傾訴不是倒垃圾
有一天,我跟一位女性友人吳小姐一起吃飯。她已經在美國洛杉磯待了六年,個性外向,是那種有什麼事都願意對人說的女性。飯桌上,吳小姐一直抱怨,眼神充滿不屑,說:「知道我最煩什麼嗎?就是那些沒有耐心的人。別人跟他說點什麼東西,剛講了幾分鐘就受不了,動不動就找藉口走開,不給人面子。平時還是好朋友,到了關鍵時刻就靠不住!」
我知道吳小姐是個平常有事就會找人挖心掏肺的人,她心裡藏不住事,也不夠堅強。遇到工作不順心,情感不如意,和朋友有了衝突,她都習慣找人沒完沒了的傾訴,並把這當作信任別人的表現。她認為,因為我信任你,才向你傾訴,否則才不找你!這就是吳小姐的原則。
但我認為,無論你和對方的關係多好,傾訴也要適可而止,否則只是把對方當作情緒垃圾桶。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講許多遍,對方早就聽膩了;有時候對方沒有太多時間聽你嘮叨,可能忙於工作,或者有事要出門,而你還在不停的重複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話,對方肯定會感到厭煩。
如果你過度傾訴,講個不停只會嚇跑朋友,讓對方和你產生距離,不敢找你聊天,怕和你溝通。說穿了,有這種毛病的人很難找到知己;就算普通朋友也不會多,因為大家都想讓自己的耳根子清靜一點。
◎ 再好的朋友,都不是情緒垃圾桶
當然,站在你的角度,之所以傾訴有自己的立場和理由,可能是工作不順心、過於孤獨、受到同事的冷遇,或受到客戶的欺負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也讓人覺得這些傾訴具有某種「正當性」。但也因此,你便覺得向朋友傾訴是理所當然的,而朋友就必須聽你嘮叨個沒完沒了?就像吳小姐說的:「我需要發洩自己的鬱悶和不滿。在這種時候,不找閨密說又能找誰呢?她們是我最佳的傾訴對象!否則幹嘛當朋友?」
吳小姐的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簡而言之,人們願意成為朋友的「垃圾桶」,聽對方倒倒苦水,抱怨一下,給對方心理上的安慰,但不會容忍對方每天都向自己大吐「苦水」,沒完沒了。
試想一下,誰願意成為這樣的角色?所以傾訴必須適可而止,要防止過度傾訴引起對方反感,不再當你是朋友。
◎ 是紓壓,不是嘮叨
我不斷在課程中強調,向別人傾訴要適當,也要講方法。除了避免話題重複,態度既不要太激烈,也不要太隱晦,必須把話說明白,告訴對方自己需要哪些協助。我們得平心靜氣的講,避免在朋友面前講得吹鬍子瞪眼,好像自己的不幸全是面前這位傾聽者所造成。
同時你還得選對時間,要在正確時間向朋友傾訴,不能老是在半夜吵醒別人,強迫對方在沙發上聽你嘮叨到天明,總是這樣做的結果,就算再好的朋友也會厭煩。
愛德華教授是我主持的諮詢機構顧問,他認為,在心理學上「傾訴」的作法確實可以用來宣洩情緒,但並非解決心理問題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心中有苦悶,可以適當傾訴,例如壓力很大時,進行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傾訴沒有問題,但必須找對人,選對方法,控制時間。
怎麼做才算「適當」呢?你可以先設定好程序,提出一些要求,嚴格的按照這些既定的要求去做,不要突破設定好的底線,否則傾聽者很容易就發現你生活中負面的東西,並加以放大,對你產生負面印象。
愛德華教授說:「朋友之間的過度傾訴,實際上是一種對於情感宣洩的不良引導,可能會讓事情極端化。過度傾訴就像是一種毒品,讓身體和心理上癮,我們只要一天不傾訴,心情就不能平靜,如此一來,朋友會對你敬而遠之,誰也不願意活在那些話語垃圾的殺傷範圍內,你也更難從中走出來。」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每次都重複同一個話題、宣洩同一種情緒或拿同一件事抱怨個沒完沒了,這只會讓對方覺得你缺乏基本的自省能力。有的人的確如此,跑到你跟前發牢騷,把一件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你耐心的聽、真誠的講、也給了建議,他們當場也頻頻點頭,好像已經想通了,但第二天又重複一遍昨天的談話。不用幾天時間,任何人都會對此感到厭煩。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聽你重複嘮叨、不斷倒帶,耳朵早就生了厚厚的繭,恨不得離你越遠越好,還會跟你做朋友嗎?
◎ 再熟,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我們與知己之間的最佳距離為何?要知道這個答案,首先得明白人際交往中的距離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物理距離,第二種是心理距離。人與人相處時會同時面對這兩種距離,至於如何掌握與拿捏,會影響到你能否在與知己的互動中贏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
關於物理距離部分,建議和知己不用住得太近,因為整天在一起並非好事。至於心理距離,我們必須留給對方適度的私密空間,不要什麼事都要產生交集,否則會嚴重影響到彼此關係。
相處距離近了,卻從此變陌生人
艾倫和伯科特在二○一○年的一場商務論壇中結識成為好友,他們兩個人都是電信業的同行,也各自擁有十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擔任相同的公司職務。這些共同點迅速拉近他們的關係,經過幾個月的往來,他們發現彼此價值觀和理念非常一致,志趣相投。在一次聚會後,艾倫說:「嘿,兄弟,我們真是人生知己。」
為了增進彼此友誼,艾倫甚至決定辭掉位於華盛頓的工作,到伯科特遠在曼哈頓的公司面試。兩個人順利成為同事,每天一起聊天、工作,友情迅速升溫,雙方更進一步決定做鄰居,搬到同一座小鎮,兩戶距離約一百公尺,只要步行幾分鐘,穿過一個路口就能到對方家裡做客。
這兩個好朋友的物理距離確實拉近了,以前相隔兩百公里,如今只有一百公尺。但是艾倫和伯科特的關係變得更好了嗎?
起初當然是這樣,他們白天一起工作,晚上一起開車回家,吃完飯一起看棒球比賽,分享見解,親如兄弟,幾乎是一種讓人嫉妒的友情,除了妻子和孩子,他們是對方心目中最重要且無可取代的人。只是這段完美的友誼只維持了短短八個月時間,各種煩惱接踵而至。
艾倫感覺很鬱悶,他在社交網站上發文說:「我有一位心靈知己,彼此無話不談。於是我們決定住到同一條街上,並且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我現在突然發現,一切並沒有如我想像中那般美好。他是我需要的朋友嗎?他是我心目中的知己嗎?我發現對方有很多缺點,都是我不能容忍的,例如:他愛喝酒且酒量很大,酒後容易失態,還亂摔東西;他看球賽的習慣也不好,總是大呼小叫,過分激動熱情,可是我喜歡安靜,不管做什麼都不喜歡發出太大的聲音。」
另外,伯科特在聊天時喜歡打探自己的私生活,也令艾倫感到不滿,認為這不應該是知己該做的事情:「我不想被人指手畫腳,但他偏偏喜歡這麼做!」
這樣看起來,伯科特確實有不少缺點,但誰沒有一些令人討厭的壞習慣呢?只不過,近距離讓這些問題放大了,以前美好的感覺蕩然無存。
在伯科特的眼中,艾倫的形象也在極速惡化。他覺得艾倫太安靜,完全不是以前每隔一個月在商務聚會上交流時,那樣健談和睿智的形象,「他的話太少了,雖然偶爾說出的話還是那麼犀利,但我不喜歡太悶的人。」當伯科特興致勃勃的討論球賽的細節時,艾倫總是點頭或只是「嗯」一聲作為回應。
久而久之,伯科特和艾倫兩個人的關係就在互相「厭惡」中日漸疏遠。由每日一聚變成三日一聚,慢慢的,兩個人每週才聚會吃飯一次。直到後來,他們也取消原本的聚餐,只打電話交流。又過了兩個月後,艾倫決定搬走,遠離他的「知己」。
◎ 適當距離,讓關係保鮮
我的合夥人史密斯曾向我講述,他為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工作時的一次經歷。他在那裡認識一位經常出入眾議院的美國軍工企業掮客休斯.赫芬,休斯在財團和政府之間牽線搭橋,從事公關遊說工作,他人很好,總是盡職做好自己的工作,卻厭倦目前的生活。
他遇到史密斯後,兩個人相見恨晚,第一天就在咖啡廳裡聊天兩個多小時。史密斯還為此延後下午原訂的會議,他們從政治聊到經濟、世界歷史,無所不談。他們在很多重大議題上見解相同,並把對方視為知己。
史密斯說:「我很尊重休斯,很想幫他脫離『苦海』,打算介紹他到我的團隊工作。但就在開口前,我克制住了這種衝動,因為不想失去這位朋友。不,他不只是朋友,是比朋友還要珍貴的知己,我們可以在對方那裡找到一塊淨土,毫無顧忌的談論任何事,又不需要深入對方的生活,了解對方的一切。這是一種美妙的距離,讓我們都有足夠的空間。」
「假如這種距離被改變了,像是我們成為同事、鄰居,甚至每天無話不說的哥兒們,將會發生什麼?」史密斯對於彼此的關係與相處,非常小心謹慎。
於是史密斯持續和休斯保持一種郵件聯絡的方式,連私人電話都沒有留給對方;休斯當然也是這麼做。這種美好的友誼維持至今已經八年,兩人的關係仍然很融洽,每週都會互通郵件,交換對重大事件的觀點。
我問史密斯:「你現在如何評價休斯先生,還當他為知己嗎?」
史密斯肯定的說:「當然,這種感覺非但沒有減弱,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強烈。我們都不想結束這種關係,因此保持距離格外重要,以免當了解加深時變得互相憎惡。你知道,我們已經見過太多類似的悲劇。」
誠如史密斯的案例,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注意給雙方留有足夠的空間,才是長久之道。
◎ 作法篇:如何贏得對方尊重?
我們要如何在交往過程中贏得對方的尊重呢?如何讓對方因為尊重你而成為朋友,彼此交心?這不僅是交際的學問,也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提升課程,你不能只盯著溝通或社交技巧,而應該將目光放在自身的修養上。
在一次課程中,我對來自華盛頓的五百六十名學員說:「在現代社會中,追求平等是件好事,很多人把人格看得比薪水還重要。為什麼?既然大家都想讓別人尊重自己,但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在我認為,「不要先管別人怎麼做,而是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足夠條件贏得別人的尊重。」那麼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該如何做,應該遵守什麼原則,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呢?
原則一:保持獨立人格
最重要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自尊自愛。一個人必須潔身自愛,保持人格的獨立,才能為贏得別人的尊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個重視自己的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假如你凡事都「無所謂」,自輕自賤,別人便不會太在意你的意見和感受,那要如何贏得尊重呢?人們會在背後說:「這個人向來沒有底線,也不自愛,不必當他一回事!」
還有一種不自愛和不自尊的表現,那是過分遷就。別人說什麼就什麼,沒有任何意見,無形中也會貶低自己的價值,抹掉自己的存在感。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戀愛中,有些人為了追求愛情,一味的遷就迎合對方,失去自己的人格,放棄了尊嚴。試想一下,一個不重視自我價值的人,只會留給異性不夠自信的印象,又如何能在愛情中活出自己,贏得對方尊重呢?
千萬要記住,尊重自己的人才有魅力;尊重自己,說明你充滿自信。一個有自信的人無論走在哪裡都會閃閃發光,也比別人擁有更多機會,容易獲得其他人的青睞。
原則二:有主見
有主見,亦即不輕易被他人左右。
在生活和工作中常見到一種人,只要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格外緊張,相當在意別人說的話;若是受到讚揚後又會飄飄然,盲目的自我陶醉;萬一受到批評和否定時又感到沮喪消沉,對自己全盤否定。
這就是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的表現。假如你也經常這樣,那就要盡量調整,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太在乎旁人的評價,就會畏首畏尾,精神壓力也會很大。現實中,別人的意見只能當作參考,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想法。
原則三:勇於認錯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並且改過是一種美德,這樣的人也會獲得尊重。
人們在工作中難免會有失誤,決策時偶爾會失去理性,這些都在所難免,重要的是能及時承認並改過,別人便不會那麼強烈的指責你,也可以得到對方的體諒與尊重。
很多人因為太好面子,不敢認錯,也不想認錯。更有甚者,會用新的錯誤來掩蓋舊的錯誤,離正道越來越遠。其實,認錯代表著坦誠和直率,讓人們願意和你合作、交往,成為很好的朋友。
原則四:尊重別人
想讓別人尊重你,願意和你做朋友,最起碼你也要懂得尊重別人。很多人自視清高,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總是目中無人,對別人傲慢無禮。他們以為此舉就能抬高自己,得到別人的尊重,但事實上,反而會讓人對你敬而遠之,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並在相互尊重中獲得對方的支持和理解。
原則五:真誠
真誠不是用嘴巴說說,而是身體力行。待人真心,不能虛情假意,也不能口是心非,最簡單的作法,可以從最簡單的見面打招呼開始,在言行舉止的細節中傳達真誠的態度,並感染對方。
你要懂得適當的體諒別人,遇到爭議時經常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我遇到同樣事情的心情如何?這樣多練習幾次,就會容易理解和體諒對方了。
真誠的對待他人,也包括對待自己,就像是原則三提到的勇於認錯。發現自己做錯了要主動承認,別為了面子死不認錯;同時在別人做錯時,要以適當的方式指正,並幫助對方改正。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