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型法治政府:一个法社会学的阐释(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45 元優惠價
:70 折 172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信任是社會重要的整合機制之一。沒有共識和信任,人類將不可能建構持續的社會關系和穩定的社會秩序。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大變革是人與人、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逐步轉向以契約制度為中介的信任關系。法治是培育制度性信任的*好的土壤,法治能夠控制公權力的恣意行使,使公民對于政府在某種具體情況下會怎樣如何運用公權力、將會如何影響到個人的權利形成預判,法律的穩定性、明確性能夠使人民產生信任感。
作者簡介
李佳,山西陽泉人,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江南大學法學院校聘副教授,在《行政法學研究》《知識產權》《暨南學報》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目次
導 論
一 問題意識的說明
二 研究方法的自覺與轉換
第一章 信任的一般原理
第一節 信任的語義分析與類型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信任的基本分類
第二節 契約型信任的社會語境
一 抽象性和工具化
二 變動性與風險性
第三節 契約型信任的理論譜系
一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與信任
二 洛克的社會契約論與信任
第四節 契約型信任的結構化分析
一 契約型信任的對象
二 契約型信任的主體
第二章 信任型法治的觀念結構和制度機理
第一節 形式法治與信任
一 何為形式法治
二 形式法治在行政法學中的規范性構造
三 形式法治與信任
四 形式法治的實現主體:官僚制與形式理性
五 形式法治對信任生產的功效:質疑與反思
第二節 實質法治與信任
一 何為實質法治
二 實質法治與信任
第三章 信任型法治政府在中國(上):背景、方式及困境
第一節 法治——走向契約社會的制度突破口
一 中國從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的過渡
二 法治道路的選擇
三 法治行政的立法表達
第二節 普法、守法與法治信任
一 普法運動
二 普法中的政府與民眾關系
三 普法與普遍信任之間的張力
四 普法運動中民眾的覺醒
第三節 立法表達與執法實踐的錯位
一 基層政府的執法困境
二 法律實踐中矛盾的民眾形象
第四章 信任型法治政府在中國(下):深層結構的病理分析
一 文化結構:走不出的身份社會?
二 權力結構試錯性改革的不穩定性
第五章 重塑信任型法治政府的策略選擇:自治的視角
一 社會失范與信任重塑
二 以自治重塑信任
代結語 走向信任型法治
參考文獻
一 問題意識的說明
二 研究方法的自覺與轉換
第一章 信任的一般原理
第一節 信任的語義分析與類型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信任的基本分類
第二節 契約型信任的社會語境
一 抽象性和工具化
二 變動性與風險性
第三節 契約型信任的理論譜系
一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與信任
二 洛克的社會契約論與信任
第四節 契約型信任的結構化分析
一 契約型信任的對象
二 契約型信任的主體
第二章 信任型法治的觀念結構和制度機理
第一節 形式法治與信任
一 何為形式法治
二 形式法治在行政法學中的規范性構造
三 形式法治與信任
四 形式法治的實現主體:官僚制與形式理性
五 形式法治對信任生產的功效:質疑與反思
第二節 實質法治與信任
一 何為實質法治
二 實質法治與信任
第三章 信任型法治政府在中國(上):背景、方式及困境
第一節 法治——走向契約社會的制度突破口
一 中國從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的過渡
二 法治道路的選擇
三 法治行政的立法表達
第二節 普法、守法與法治信任
一 普法運動
二 普法中的政府與民眾關系
三 普法與普遍信任之間的張力
四 普法運動中民眾的覺醒
第三節 立法表達與執法實踐的錯位
一 基層政府的執法困境
二 法律實踐中矛盾的民眾形象
第四章 信任型法治政府在中國(下):深層結構的病理分析
一 文化結構:走不出的身份社會?
二 權力結構試錯性改革的不穩定性
第五章 重塑信任型法治政府的策略選擇:自治的視角
一 社會失范與信任重塑
二 以自治重塑信任
代結語 走向信任型法治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