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獅城舊影,新加坡老街景的文化探尋:從二戰時空襲警報的日常,到一碗蝦麵數十載的滋味,細數新加坡的歷史印記
滿額折

獅城舊影,新加坡老街景的文化探尋:從二戰時空襲警報的日常,到一碗蝦麵數十載的滋味,細數新加坡的歷史印記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79260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老街是歷史,也是情感區,舊店屋被拆,便是把歷史拆掉。
拆後沒有發展,更叫人想不通。」

三水村紅頭巾、「快樂」舞女學校、玻璃馬打厝、China Town與牛車水……
追憶獅城的消逝歲月,老街區文化尋根。

▎懷舊街景:獅城老街的消逝
本書帶領讀者回到幾十年前的新加坡,透過細膩的描述和珍貴的照片,再現那些已被時間和現代化所取代的街道和建築。作者的敘述不僅喚起了許多新加坡人的共同回憶,還展現了這座城市如何從落後走向繁榮。儘管我們現在站在高樓大廈之間,迎接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卻無法忽略內心深處對這些老街的懷念。這本書提醒我們,曾經熟悉的街景和社區,如今只能在記憶中尋覓。

▎老街故事: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
書中提及的街道和地標,如余東旋街、桂蘭街和德國神農藥房,承載著不僅是個人的回憶,更是新加坡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隨著這些街道的消失,與之相關的歷史和文化也漸漸淡去。作者以個人的視角反思了這些變遷帶來的文化損失。這些古老建築和街區不僅是過去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失去了它們,文化根基便顯得更加脆弱。

▎時代變遷下的失落與成就
隨著新加坡快速的現代化發展,許多傳統街區被摩天大樓取代,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帶來了經濟上的飛躍,但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失落感。特別是對於曾經居住在這些老街區的人來說,那些熟悉的鄰里和街坊已經成為過去。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海南一街、桂蘭街等地區,正是這種變遷的典型代表。隨著推土機的轟鳴聲,一夜之間,這些街道便從地圖上消失,留給人們無盡的懷念與嘆息。

▎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性
作者強調,歷史和文化遺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正如王春煜教授所言,這些遺跡是文化發展的總成果,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新加坡的多元種族和多元文化正是透過這些歷史建築物和街區得以展現和傳承的。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一個呼籲,呼籲人們重視這些文化遺產,並透過記錄和保存,使這些寶貴的記憶得以延續。本書圖文並茂,更加深了讀者對這些老街的印象,也讓我們明白,唯有透過書寫和銘記,才能讓這些珍貴的歷史不被時光所淹沒。

【本書特色】:
本書以細膩的文字和珍貴的歷史照片,再現了新加坡老街區的風貌,勾勒出這座城市從過去到現代的轉變,不僅喚起了對已逝街道和建築的集體回憶,還深刻反思了城市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文化損失。透過生動的敘述和歷史資料、回憶口述,作者呼籲讀者珍視並保護這些承載著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歷史遺產,共同守護這片懷舊記憶。

作者簡介

王振春

土生土長的新加坡資深作家,老報人。主要著作有一系列的尋根文學,如《尋根集》、《懷舊集》、《和中學生談歷史》與10本《根的系列》等。《根的系列》每本都有一個主線,如《梨園話當年》、《石叻老街》、《喊默迪卡的年代》、《記憶裡的小坡》、《話說海南人》,這些文章,是新加坡的側面歷史,資料詳實,敘事清楚,甚受讀者歡迎。除了忙於尋根與筆耕,也常受邀到學校、電視臺、電臺講述與根有關的話題。幾十年來,都在方塊字的圈子裡翻滾,默默耕耘,從不言倦。

自序

歷史,像匆匆的過客。

退休多年,筆耕不輟,有個心願,要在退休的晚年,把歷史留下,讓年輕一代,了解前人走過的路,知道自己的根。

建國之初,百業待興,政府全力放在穩定政局與建設經濟,在文化的發展方面無暇兼顧。結果政局穩定了,經濟起飛了,人民的住屋問題解決了,但新加坡不少出名的地標、古蹟與鄉村,也一個個消失了。我住了30多年的海南一街(Middle Road),是戰前的老店屋,這條街走過歲月,飽經滄桑,它可以告訴你,當年海南人南來的歷史。但,1970年代,街的一邊店屋被拆了,一個個街坊含著眼淚搬遷,店屋拆後又沒有發展,到今天還是光禿禿一片。

和海南一街隔著連城街(Liang Seah Street)的桂蘭街(Tan Quee Lan Street),一邊的店屋也拆了許久,到今天也沒有發展。桂蘭街是紀念早期福建籍富商的一條老街,也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把它拆掉又沒有重建,叫人百思不解。

一條老街走進歷史,多少人依依不捨,多少人憂心如焚。老街丟了,街坊散了,大家徒呼奈何,只能說一聲:看人間變化,嘆世事滄桑。

拆掉一條老街多容易,推土機一開,一夜之間,就可以使它片瓦不存。但拆了之後,重建的摩天大樓,雖然金碧輝煌,已失去了歷史與文化遺產的價值。海南大學教授王春煜為《根的系列》第7集寫序時說,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與多元文化的國家,每個種族都以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自豪。過去的一切,包括歷史建築物,是文化發展的總成果,具有種種不可替代的價值。

1989年,小坡最出名的地標建築物:德國神農藥房(Singapore Medical Office/Shen Nong Medicinal Hall)拆了。這座建在勿拉士峇沙路(Bras Basah Road)和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交接處的藥房,氣勢宏偉,古樸典雅,建於清朝同治五年,也就是西元1866年,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為了讓位給萊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只好將它化為烏有,於是,小坡最出名的一個地標,從此走入歷史了。

為什麼把德國神農藥房拆掉?這裡有太多新加坡人共同的回憶,拆掉德國神農,就是淹沒了歷史,你自己的歷史都不要,還能怪誰?

一個國家,有歷史才有凝聚力,有認同感。新加坡還有很多有百年歷史的地標建築,不能讓它們再消失了。

1994年,中國名畫家馮驥才來新加坡開個展,和他談起老屋翻新的問題,他笑著說:「老屋翻新,就好像一個老太太沒了,找來電影明星鞏俐扮演老太太,漂亮是漂亮了,可不是你的奶奶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百年老街連根拔起,痕跡都找不到,如牛車水(Chinatown)的珍珠街(Chin Chew Street)、南京街(Nankin Street)、福建街(Hokien Street)與紅頭巾聚集的豆腐街等,年輕一代,有幾個知道我們有過這些街道?

這些,都是新加坡的歷史,歷史被淹沒,不能不算是我們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

有代表性的古老建築物,是我們的傳家寶,很多外國旅客,高樓大廈不能吸引他們,人家要看的,便是有老街魅力的傳家寶這樣的東西。

歷史,像是匆匆的過客,誰都沒有辦法將它挽留,只有透過筆耕,才能盡力把它留住,哪怕是一鱗半爪,也不能放棄。

本書出版了,配上相關的歷史照片,做到圖文並茂,以加強讀者對老街的回憶與印象。在傳承歷史方面,希望能事半功倍。

目次


自序
China Town不等於牛車水
戲院街變美食街
余東旋街與新橋路
福建街早期是馬車街
廣西街在哪裡?
寶塔街俗稱廣合源街
廣合源街有人叫洋服店街
畢麒麟街上段昔稱大人街
畢麒麟街的玻璃馬打厝
四排坡還有人叫
她們的名字叫紅頭巾
馬真路的戲園子
畫家回憶馬真路
李德街也叫八角廁所
福南街與振南街
吉寧街印球衣
大坡與小坡
大小坡的日本街
小坡最短的一條街
啟信街的學生書店
猛街牛肉粉
三馬路,當年的「小延安」
三馬路,四馬路⋯⋯多好叫!
明古連街,萊佛士也有份
密駝路有8條馬路?
勿拉士峇沙路的俗名最多
曾經風光過的亞美尼亞街
桂蘭街一邊空了
喜見連城街還有中文路牌
連城街的球友
何羅衛巷不該叫巷
海南一街,怎麼啦?
海南人的匯兌街
海南三街的「渴就來」
回憶海口街
亞峇街的變化最大
家在史德林路
羅敏申路是報館街
芽籠14巷的讀書聲
荷蘭村地鐵通車了

書摘/試閱

China Town不等於牛車水

最近讀許永順幾篇有關牛車水的文章,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China Town不等於牛車水。

永順兄尋找牛車水史料多年,大有收穫,是這方面的專家。他說得對,牛車水的路牌只有馬來名,沒有英文名,馬來名的牛車水是Kreta Ayer,你說China Town,那就不對了。

China Town是中國城,範圍很廣,舉凡大坡地區,如直落亞逸街(Telok Ayer)、文達街(Boon Tat Street)、廈門街(Amoy Street)、中國街、香港街、柴船頭等,都算是China Town,當然,牛車水也算在內。

China Town是一個大家庭,牛車水是大家庭裡的一個成員。

幾十年前我常到客納街(Club Street)的公館訪友,每次經過麥士威路(Maxwell Road)附近的牛車水警察局,警察局門口掛著的英文名招牌是Kreta Ayer Police Station,這個招牌是官方命名的,告訴你牛車水就是Kreta Ayer。也許為了吸引旅客,把牛車水變成了China Town,旅客來到新加坡,只知道新加坡像美國、英國一樣,也有一個China Town,但牛車水就是牛車水,它只是China Town的一部分。

牛車水的範圍有多大?史學家許雲樵在他寫的《牛車水談往》裡說:「大坡大馬路和二馬路之間,北自海山街,南至水車街(Kreta Ayer Road)的一方塊地區」。許雲樵所指的這一方塊地區,包括摩士街(Mosque Street)、寶塔街(Pagoda Street)、鄧婆街(Temple Street)、史密斯街(Smith Street)等。當然,熱鬧的珠光大廈、珍珠坊、珍珠大廈也屬牛車水。

為什麼叫牛車水呢?原來,一百多年前,沒有自來水,這裡的居民,每天喝的用的,是牛車載來的井水,因而得名。有些書說,那口井在金華戲院(現在改為教堂)附近,也有人說,大門樓也有一口井。可以肯定的是,「牛車水」三個字的來由,與牛車和井水有關。馬來話的Kreta Ayer,是「水車」的意思,那年頭,馬路上只有牛車,載水車的自然是牛了。

新加坡1957年的市議會選舉,59年的立法議會,63年的國會大選等,牛車水都是一個選區,如果China Town等於牛車水,牛車水選區豈不變成了China Town選區?歷屆的大選,China Town都不是選區,如果China Town是選區,直落亞逸街、文達街、廈門街等,都在這個選區裡了。

永順兄用心良苦,找出許多China Town等於牛車水的例子,比如他收集幾年來的牛車水風景明信片,總共14種,其中13種把牛車水寫為China Town,另外那張沒有寫的,沒有提到China Town或Kreta Ayer。他也收集本地7位畫家,以牛車水為題材作畫的明信片和賀年卡,大家都把牛車水寫為China Town。

永順說,國家檔案和口述歷史館,1983年主辦《牛車水今昔,歷史圖片展覽》,名稱明明是講「牛車水」,但英文還是用China Town。

那天到牛車水聯繫所一帶跑一趟,發現官方或半官方的牛車水組織,都用Kreta Ayer或牛車水的名稱,如牛車水人民劇場、牛車水郵政局、牛車水區公民諮詢委員會等,英文一概用Kreta Ayer,完全沒有用上China Town。

China Town不等於牛車水,不能讓它再錯下去。

戲院街變美食街

戲院街早已沒有戲院,最近牛車水的父老,天天動腦筋,要把它打造成遠近馳名的美食街。

戲院街當年曾轟動過,香港最紅的名伶,都曾在戲院街做過戲。1908年11月,香港的振天聲社,來新加坡宣揚反清革命思想,便在戲院街的梨春園演出粵劇《荊軻》,辛亥革命的幾個大將黃興、胡漢民等,還在臺上演講。

現在,時過境遷,美食街取代戲院街,牛車水的父老,全力以赴,到處尋訪名家,徵求打造美食街的良方,希望能把美食街建造得像臺灣那樣,以美食聞名世界。戲院街的時代已成過去,戲院街的風光早已成為歷史,現在是美食街的年代,牛車水,等著美食街的光芒照耀。

戲院街也就是現在的史密斯街(Smith Street)。1887年,這條街上有一家劇院叫梨春園,成為當時人們看戲消心的好去處,「戲院街」的俗名也因此產生。

1918年,梨春園經過重新裝修後,設備比以前改進很多,位子也增加到八百多個,每天都有兩場廣東大戲演出。

這時候,邵氏兄弟到新加坡來大展拳腳,看中梨春園的地方,便把這家劇院租下,改名新聲戲院,除了放映電影之外,也租給從中國來的歌舞團演出。

所以,新聲戲院也可說是新加坡最早的電影院之一,上映的片子,很多還是默片。

早期的史密斯街,也是著名的「紅燈區」,街上有20多家秦樓楚館,街頭巷尾,都有女人在倚門賣笑。

一直到1930年,在殖民地政府的大力取締下,戲院街的青樓才一間間搬遷,從此擺脫了紅燈區的汙名。

戲院街也有一段滄桑歲月,在這段歲月裡,最叫人永遠難忘的,便是街上的那間戲院,曾被日軍投中兩粒炸彈,「轟轟」的兩聲巨響,把新聲戲院炸得梁斷牆傾,塵土飛揚,幸虧那天沒有演出,否則不知會有多少人葬身在戲院裡,使新加坡又多增加一筆血債。

新聲戲院被炸事件的歷史見證人,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著名藝人白言,他當時以閻伯元的真名,參加「星洲職業歌舞團」,在新聲戲院演出。

還有一位早期在娛樂圈相當活躍的漫畫家馬駿(1986年病故),那時也是熱心且主動參與歌舞團的人,所有演出的宣傳海報與文字,都出自他的手筆。

根據馬駿的回憶,星洲職業歌舞團的團長是楊泮,劇務是臧春風,總務為後來與莊雪芳搭配演出的路丁,團員包括白言、侯玉、大鳳、黃宛喬、趙文俊與馮濤等。馬駿能寫能畫,當時是歌舞團的宣傳及舞臺布置。

他說,那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始進攻新加坡,很多從中國來的歌舞團員,都因戰爭而流落在這裡,每天無所事事,過著坐吃山空的日子,又擔心日軍打進來,那種滋味真不好受。

當時的歌舞團員,都有一顆支持抗戰的愛國心,演出的內容,都在鼓吹愛國思想與帶動抗戰怒潮,所以「星洲職業歌舞團」在新聲戲院演出時,門口的海報上寫著「抗戰戲劇」幾個大字,很多觀眾便是為了要看「抗戰戲劇」而買票入場。

馬駿說:「我們那時演出的舞臺劇,都是一些振奮人心的愛國劇本,如《放下你的鞭子》、《國魂》、《最後一計》等。」

看演出的觀眾,除了住在戲院街附近的居民之外,還有很多是江蘇和浙江二省的船員。

這些船員,擔心船隻被炸,不敢在海上過夜,便到牛車水一帶找地方住,晚上沒事做,就看戲散心。

當時的船員很多,整個戲院裡,大部分是這些海員觀眾。當演到激動的場面時,他們也跟著激動起來,有些甚至還高喊「抗戰必勝」的口號。

馬駿清清楚楚地記得,出事的那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響了九次緊急警報,本來已經是人心惶惶的新加坡,這時大家更像驚弓之鳥,不敢出門。

馬駿等人看到馬路上行人稀稀落落,又聽到一陣陣刺耳的警報聲,大家都在猶豫不決,不知道今晚要不要照樣開戲?開戲的話,又怕日機轟炸,更擔心票房不好。不開戲團員明天的生活費又怎麼辦?

大家想來想去,找不到答案,只好去問睡在防空壕中的團長楊泮。楊泮的答案是——今晚就休息吧!

「明晚呢?」有人問。

「明晚?」楊泮說:「明晚的情形誰知道,如果還是這樣緊張,誰有心情來看戲?」

那時候的藝人,在戰雲密布的環境下,就是這樣地過日子,演完今天的戲,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演下去?明天演完,後天呢?無情的炮火,殘酷的敵機,隨時會丟下炸彈,誰都不知道明天會是怎樣的日子。

楊泮一聲令下「今晚休息」之後,馬駿便趕到新聲戲院,在門口貼上了「今晚休息」的通告。

當晚八點多鐘,戲院街行人稀少,昏暗的燈光射在馬路上,有一種淒涼的感覺。

忽然,警報聲又「嗚嗚嗚」地響起來了,這是今天第九次的警報,隨著警報聲四起,英軍的高射炮也「嗒嗒嗒」響了起來。

沒多久,高射炮聲停了下來,一排機身畫著大紅圈的日軍飛機出現在高空上,朝著戲院街投下兩顆炸彈。第一顆炸彈炸中新聲戲院舞臺正中的屋頂,第二顆緊接投下,炸中觀眾席的方向,這時的新聲戲院只見彈片橫飛,雲霧滾滾,整座好好的新聲戲院,一下子便被炸得梁斷牆倒,片瓦不存。

馬駿說:「戲院被炸的時間大約是晚上九點左右,平時這時候戲院裡都有四、五百人在看戲,如果那晚不是楊泮一句話『今晚休息』,相信起碼會有四、五百人碰上這場浩劫。」

所以,老一輩的新加坡人回憶當年戲院街的這件往事,都同聲地說:「楊泮一句話,救了五百條人命!」

今天,戲院街經過幾次塌樓事件之後,以新的面貌出現了,新聲戲院也早已走入歷史,戲院街從此變成美食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60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