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電子書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電子書)
80折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40 元
優惠價
80432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德意志貴族怎樣應對納粹?容克貴族階層與普魯士軍國主義有什麼聯繫?法國大革命如何開啟德意志諸侯的“陪臣化”命運?

本書綜合德語、英語世界的各類研究、專著、訪談等資料,將德意志貴族作為主線,細致刻畫這一群體在歷史長河中的前世今生及跌宕起伏的生活與命運,並由此作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歐洲政治和文化的演化。同時,全書對貴族體制的體系機制做了非常系統的呈現和解析,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日常生活各個角度對德意志貴族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透視,是一本德意志貴族百科全書。


作者簡介

陸大鵬,世界史研究者,英德譯者,熱愛一切long ago 與far away 的東西。譯有“地中海史詩三部曲”、 《阿拉伯的勞倫斯》、 《金雀花王朝》、 《納粹德國的腐敗與反腐》等。曾當選《經濟觀察報· 書評》 年度譯者、 《新周刊》 中國年度知道分子,榮獲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文學翻譯獎等多個圖書獎項。


名人/編輯推薦

★解析複雜精密的貴族頭銜,厘清源遠流長的家族世系,深度透視貴族制度的體系機制

★揭示盤根錯節的血脈姻親,勾勒波云詭譎的政體變遷,全新把脈歐洲歷史的發展走向

★從詞源、翻譯勘誤的角度,還原語詞背後的本來精妙,剖析隱藏在詞語之下的文化與歷史知識

★綜合德語、英語世界一手文獻材料,實地親身采訪資料,呈現原汁原味的翔實可靠史實,吸收前沿研究菁華

★120余張隨文插圖,7張精美高清彩圖,帶來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


“我們村裡有個伯爵,是做鮮花生意的,有自己的溫室。”十多年前,來自德國黑森林地區的女大學生桑德拉在一次閑聊時告訴我。當時我正在自學德文,桑德拉是我的語言伙伴,我教她中文,她教我德文。

我的本科專業是英文,研究生階段讀英美文學,德文是我的另一門愛好。之所以要費很大力氣學德文,是因為我很早就對德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一方面是因為青蔥時讀過的關於“ 紅胡子皇帝”“ 卡諾莎之行”“ 弗裡德裡希大王”的傳說,另一方面是受到威廉 · 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等書籍的影響,再加上當時我對斯蒂芬 · 茨威格、海涅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於是我在大學裡就開始學習這門語言。

不只是德國,我對遙遠的往昔和陌生的國度(long ago, far away) 都興致勃勃。和很多“80 後”一樣,我對世界歷史的酷愛還受到《帝國時代》之類計算機遊戲的極大影響。後來我開始翻譯世界歷史題材的書籍,算是把個人興趣與工作結合到了一起。

翻譯歷史書,最難的是什麼?大概要算頭銜、官銜、機構名之類的翻譯,即為陌生的概念“ 定名”。我個人遇到的最棘手問題,要算“Prince”一詞的譯法。“Prince”這個英文詞說得好聽些是雜貨鋪,說得難聽些則是垃圾箱,它可以用來翻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許多不同概念,包括俄文詞“Князь”(Knyaz,王公、公爵等)、德文詞“Prinz”和“Fürst”。英譯者的工作比較輕鬆,遇到這些詞可以一股腦兒全部譯為“Prince”,但要如何把五花八門的“Prince”翻譯成中文,中文譯者就要傷很多腦筋。舉個例子,中文世界裡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把“Prinz”譯為“親王”“王子”等等,比如海因裡希 · 馮 · 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著名戲劇“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常被譯為《洪堡親王》,也有人用《洪堡王子》的譯名。*讓我把注意力轉向“德意志貴族”這個話題的,最早就是“Prinz”和“Fürst”這兩個詞的翻譯問題。

說到貴族,中國讀者最熟悉的大概是英國貴族吧。英國貴族的等級(貌似)十分清晰簡單:公侯伯子男(當然還有從男爵、騎士等)。實際上,這是在用中國古代的概念來生搬硬套,英國的“Duke”與“Marquis”和中國的公侯肯定不能等量齊觀,何況中國的這些概念在不同時代的含義也不一樣。不過,“公侯伯子男”這一套譯法已經約定俗成,我對它相當尊重,不敢怠慢。

拿“公侯伯子男”去套英國(以及法國)貴族,問題不大,但如果去套德意志貴族,麻煩就來了。因為諸多原因(比如長期的割據導致諸邦實際上是獨立主權國家),德意志貴族的頭銜和等級比英法複雜得多,如光是與“伯爵”(Graf)相關的頭銜,就有“Graf ”“Markgraf ”“Landgraf ”“Reichsgraf ”等。因為有特殊的皇帝選舉制度,德意志還有“選帝侯”(Kurfürst)頭銜,這是英法沒有的。

上述種種問題讓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促使我開始集中精力去搜尋和閱讀“ 德意志貴族”題材的書籍與材料,逐漸寫了一些零星的小文章。大約在2015 年,得到世紀文景的編輯章穎瑩的鼓勵,我開始考慮寫一本書來專門探討“ 德意志貴族”的話題。也是這個時候, 我回想起了多年前的德國朋友桑德拉的話。這引發了我新的興趣: 在今日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伯爵”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在共和體制下,德國還存在“ 貴族”嗎?他們的自我認知是怎樣的?別人又怎麼看他們呢?

這本書算是我幾年來閱讀和探索的一個小結。我努力對“ 德意志貴族”這樣一個歷史現象和歷史群體做出梳理,盡可能關照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這顯然是過於野心勃勃的想法,但我希望盡可能做到客觀,盡可能構建某種系統性的闡述,希望對德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會覺得這本書對他們有幫助。我是以譯者的身份開始對德意志貴族產生興趣的,也會帶著譯者的視角,格外注意詞語、概念及其豐富的意義。本書主要是描述性的, 不做道德評價。我不會把貴族視為剝削階級來口誅筆伐,因為貴族作為歷史上的社會精英群體,扮演的角色顯然不只是壓迫者那麼簡單。我也不會幼稚到相信貴族的世界都是《唐頓莊園》。總之,我拒絕過於簡單化的、非黑即白的評判。

這本書分成五部分。首先是“ 概念篇”,其中第一章是基礎性的介紹,包括德意志貴族相對於英法貴族的一些獨特之處。第二章介紹德意志貴族的等級和頭銜,確定若干概念的譯名,以方便下文的展開。對某些譯名的選定是我個人的決斷,讀者想必會有自己的意見。第二部分“ 歷史篇”大致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不同歷史時期德意志貴族的生存狀態,在每一個新時代降臨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與挑戰,又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如何確保本階級生存下去。大致勾勒縱向的時間線索之後,第三部分“ 社會篇”以橫向的邏輯進一步聚焦,按照主題來行文,每一章圍繞一個具體主題,介紹德意志貴族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事業與職業。這部分通過史料盡量重現貴族的日常生活,比如狩獵、舞會、婚姻。這是我寫作得最愉快的部分,希望讀者會喜歡。第四部分“余音”介紹德國之外,比如奧地利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德意志貴族。第五部分“附錄”,收錄了我在德語世界進行的兩次采訪,可以算某種意義上的一手資料。在部分章節,我借鑒理乍得 · 埃文斯爵士(Sir Richard Evans)的《企鵝歐洲史 · 競逐權力(1815—1914)》[1]的寫法,在開頭先通過一個故事(往往是人物小傳的形式)來引出主題。

寫這樣一本跨越漫長時間、廣袤空間並且涉獵廣泛話題的書,必然會依賴大量已發表的著作和論文。對於我覺得比較重要或者對我幫助較大的幾本書,我會稍做點評。在寫作過程中,我去了德國和奧地利的一些地方旅行,對自己書寫的話題算是有了一些直觀的感受,有幸與國外的德意志貴族史研究者交流,還采訪了一位有哈布斯堡家族血統的奧地利貴族。


下面介紹和點評一下我參考的著作當中較為重要的幾本。

邢來順教授的《德國貴族文化史》是目前中文世界裡不多見的以德意志貴族為主題的專著—很可能是我這本小書出版之前唯一的一本。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尤其是在結構框架上。邢教授的學術功力深厚,寫這樣一本面向大眾的歷史書可謂駕輕就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看看。

但這本書的問題也有很多(或者說不是問題,而是作者對主題的有意識選擇和剪裁),因此我才斗膽自己也寫一本。首先最明顯的問題是,《德國貴族文化史》寫到1918 年帝制滅亡、共和國建立就戛然而止,對魏瑪時期、納粹時期和1945 年之後德國貴族的歷史一筆帶過,只簡單介紹了魏瑪時期貴族社團和協會的情況。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只有帝制之下才有貴族,共和國裡沒有貴族。誠然,魏瑪共和國通過立法取消了法律意義上的貴族,在法律層面上不再有貴族,並且法律面前貴族與其他人平等是在帝制時期就實現了的, 但要說隨著菲利普 · 謝德曼宣布建立共和國,德國就不再有貴族, 顯然並不準確。共和主義對德國貴族階層來說是個沉重打擊,但歷史一再證明,這個階層特別擅長應對環境的變化,“ 與時俱進”,不斷改造自己,去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事實上,德國貴族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在1918 年之後的德國歷史裡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當然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而到了21 世紀,有的德國貴族已經資產階級化,但很大一部分德國貴族,尤其是高級貴族,仍然是社會精英,低調地在金融、實業、慈善等領域有所作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於20 世紀德國乃至世界的災難性劇變,即納粹上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貴族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本以“ 德意志貴族”為主題的書,如果不用充足的篇幅來講1918 年之後的貴族史,我覺得是不合適的。

貴族在歷史上長期扮演社會精英和領導者的角色,所以德國歷史和貴族密不可分。但不能說把德國歷史講一遍,就認為貴族史已經順帶講清楚了。比如《德國貴族文化史》關於貴族與軍事的章節, 實際上是敘述了一遍從德意志人東擴、條頓騎士團成立與發展、勃蘭登堡- 普魯士崛起直到第二帝國建立的歷史。這段歷史固然是貴族領導的( 或者說貴族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不能說這就是貴族的歷史。同樣,不能把毛奇、沙恩霍斯特、克勞塞維茨等人的生平和貢獻介紹一遍,然後說這就是貴族的軍事史或者軍事的貴族史。我想,如果要寫貴族與軍事的關係,更合適的辦法是探討貴族作為一個階層和群體在歷次戰爭中的經歷,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貴族的人口構成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貴族在軍官中所占比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我會特別注意,我要寫的不是德國史,而是德國貴族史。

還有一個問題是,《德國貴族文化史》的某些主題導向的篇章不是歷時的,而只是歷史的一個橫斷面。比如“德國貴族的飲食和服裝文化”一章的絕大部分篇幅提及的都是中世紀的情況,只是一個歷史剖面。當然這畢竟是非常大的話題,如果從古到今的飲食和服裝文化都涉及的話,一是沒有空間容納,二是很難權衡哪些時代更重要、需要更多篇幅。我在寫作時自然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我的理念是,在每一個主題之內,我會盡量平衡地照顧到每個時代。比如在關於狩獵的章節裡,我會兼顧中世紀(弗裡德裡希二世皇帝等)、近代早期、19世紀和20世紀。

德國歷史學家斯蒂芬 · 馬林諾夫斯基(Stephan Malinowski)的《從國王到元首》(Vom König zum Führer)是研究貴族與納粹關係的名著。作者挖掘了這一時期大量的貴族私人通信、日記和回憶錄,對貴族在德國走向納粹統治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給出了非常負面的評價。他認為對資產階級、城市文化、自由主義、議會制都抱有敵意(至少是態度冷漠)的貴族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興起的形形色色“新右派”(或曰保守主義革命)一拍即合、互相利用,為納粹上臺鋪平了道路,甚至有大批貴族赤膊上陣,直接為納粹鞍前馬後地效力。馬林諾夫斯基指出,東部和北部的貴族比西部和南部的貴族更傾向於納粹,新教貴族比天主教貴族更傾向於納粹,貧窮貴族比富裕貴族更傾向於納粹,年輕貴族比年老貴族更傾向於納粹。馬林諾夫斯基對貴族的負面評價也受到了一些批評,尤其是來自貴族群體的批評。比如,我采訪的施托爾貝格伯爵認為,馬林諾夫斯基為了突出自己的論點,對證據做了選擇性的呈現和展示,對不利於自己論點的證據視而不見。

艾卡特 · 孔策(Eckart Conze)的《德意志貴族:伯恩斯托夫伯爵家族在20 世紀》(Von deutschem Adel. Die Grafen von Bernstorff im 20. Jahrhundert)是一部巨著,追蹤了伯恩斯托夫伯爵家族的幾個分支在20 世紀的歷史,尤其是魏瑪時期和納粹時期。伯恩斯托夫伯爵家族不算最高層的貴族,而且在北德顯得不太典型,比如他們有位老祖宗跟隨漢諾威選帝侯去了英國,後來多位家族成員受英國影響較大。孔策研究了伯恩斯托夫家族的幾位長子( 繼承家業,成為地主)和幼子( 必須自己打拼)的經歷,似乎能夠印證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即沒有自己產業的貧窮貴族更容易過激化,更容易變成極右翼,更容易接受納粹。

瑪蒂娜 · 溫克胡福爾(Martina Winkelhofer)是哈布斯堡皇室史、奧地利宮廷史與貴族史專家,她的幾本著作《皇帝的日常:弗朗茨 · 約瑟夫與他的宮廷》(Der Alltag des Kaisers. Franz Joseph und sein Hof)、《貴族女性的生活:奧匈帝國的日常》(Das Leben adeliger Frauen. Alltag in der k.u.k. Monarchie)、《高雅社會:歐洲皇室與王室的丑聞和陰謀》(Eine feine Gesellschaft: Skandale und Intrigen an Europas Königs_ und Kaiserhäusern)、《我們就這樣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家族的命運(1914—1918)》(So erlebten wir den Ersten Weltkrieg: Familienschicksale 1914 —1918)都有很強的可讀性,尤其值得推薦的是《貴族女性的生活》,這本書把19—20 世紀奧地利貴族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長、教育、戀愛與婚姻、教養子女、社交、道德、孀居生活等)描繪得躍然紙上。


本書能夠寫成,首先要感謝編輯章穎瑩的鼓勵和支持,從她那裡我充分感受到優秀的編輯是什麼樣子。感謝她的才智、耐心和熱情。我感謝理乍得 · 埃文斯爵士、瑪蒂娜 · 溫克胡福爾博士、彼得 · 蒂利(Peter Tyrie)博士、彼得 · 祖 · 施托爾貝格-施托爾貝格伯爵(Graf Peter zu Stolberg_Stolberg)、妮科爾 · 法拉(Nicole Fara)女士接受我的采訪並解答問題。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的孟鐘捷教授、南京大學德語系的欽文老師、德國日本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Japanstudien)的高級研究員周雨霏博士、資深編輯王蕾老師審讀了全書並提供了很多寶貴意見,我對他們深懷感激。還要感謝我的多位學識淵博、嚴謹認真的朋友閱讀和審校了部分或全部草稿,或者幫助我搜集資料,對我幫助甚多,他們是(按照姓名拼音排列):陳容寬、郭敬龍、李杰晟、史瀚君、王曉曼、王興彤、張姝妍、張哲浩、張紫柔、朱鈺潔。感謝丁娜博士(德國慕尼黑)、馬螢(瑞士聖加倫)和張萍(英國倫敦)幫助我搜尋和購買資料。感謝當初幫助我學德語的桑德拉。當然,書中難免有紕漏,期望得到讀者的批評指正。


目次

概念篇

第一章 概 述

一 何為貴族

二 何為德意志

三 被翻譯成“貴族”的幾個德語詞

四 德意志貴族與其他國家貴族的比較

五 德意志貴族的分類

第二章 德意志貴族的頭銜與等級

一 皇帝

二 國王

三 大公

四 選帝侯

五 公爵

六 侯爵與公子: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七 形形色色的伯爵

八 德意志的兩種男爵

九 騎士、家臣、貴人與無頭銜貴族

歷史篇

第三章 歷史長河中的德意志貴族

一 從起源到中世紀

二 德意志騎士的最後一次私戰

三 從宗教改革到19世紀

四 1848年革命:廢除貴族?

五 什麼是“容克”?

六 貴族與德意志第二帝國

第四章 德意志貴族與魏瑪共和國

一 魏瑪共和國的建立與貴族制度的廢除

二 貴族對魏瑪共和國的敵意

三 遺老遺少思潮史:魏瑪時期的君主主義

四 魏瑪時期的貴族反猶主義

第五章 德意志貴族與納粹

一 納粹的貴族支持者與同路人

二 從曖昧到決裂:君主主義與納粹

三 索多瑪的義人:反抗納粹的德國貴族

第六章 1945年之後的德意志貴族

一 德意志貴族在民主德國

二 德意志貴族在聯邦德國

三 1945年之後的君主主義

社會篇

第七章 德意志貴族的生活方式

一 德意志貴族使用什麼語言?

二 隱藏的家族史:德意志貴族的姓名

三 血脈與資本:德意志貴族的婚姻與家庭

四 務實的精英:德意志貴族的教育養成

五 童話國王、騎士詩人和貴族作家:德意志貴族與文學

六 競技場上的角逐:貴族的比武

七 森林與火槍:德意志貴族的狩獵

八 榮譽之戰:德意志貴族的決斗

九 貴族舞會:以弗朗茨·約瑟夫時代的奧地利宮廷為例

第八章 德意志貴族的職業與事業

一 農業與林業:貴族特權的根基

二 德意志貴族中的實業家富豪

三 君主的臥榻之側:作為廷臣的德意志貴族

四 藍血神父:教會貴族

五 “貴人理應行為高尚”:貴族的慈善活動

六 外交界的德意志貴族

七 武士、騎士、戰士:德意志貴族與軍事

余 音

第九章 德國之外的德意志貴族

一 多瑙河與雪絨花:奧地利貴族

二 瑞士貴族

三 波羅的海之濱的德意志貴族

附錄一 黑黃聯盟:采訪21世紀的奧地利君主復辟組織

附錄二 哈布斯堡貴族記憶:采訪瑪蒂娜·溫克胡福爾

參考文獻

名詞對照表

圖片來源


書摘/試閱

隱藏的家族史:德意志貴族的姓名

1800年12月3日,法國大革命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慕尼黑以東33公裡的霍亨林登(Hohenlinden),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奧地利和巴伐利亞聯軍與法蘭西共和國軍隊交鋒。法軍名將讓 · 莫羅(Jean Moreau,1763—1813)表現出色,決定性地打敗敵軍,俘敵8000人,繳獲50門大炮、85輛彈藥車與輜重車。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沮喪地寫道:“毫無疑問,我們只能屈從於形勢。”法軍的此次輝煌勝利,再加上幾個月前拿破侖(此時擔任法國第一執政)在義大利的馬倫戈(Marengo)大敗奧軍,讓奧地利終於支撐不住,在1801年2月9日與法國簽署了《呂內維爾條約》,於是奧地利實際上退出了戰爭。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比利時、盧森堡和萊茵河左岸。

本節不談霍亨林登戰役與拿破侖稱霸的天下大勢,只講此役中一個不起眼的人物。他是巴伐利亞選帝侯近衛步兵團的團長,此役中他的團損失慘重,不過打得相當英勇,得到了上峰的表揚。

主導名:父子同名、爺孫同名

這位團長的頭銜是“羅伊斯 · 祖 · 科斯特利茨伯爵”,而他的名字就非常奇怪了:海因裡希五十二(Graf Heinrich LⅡ. Reuß zu Köstritz,1763—1851)。他的父親叫“海因裡希二十三”。五十二本來是小弟,沒機會繼承爵位,但他的兩個哥哥海因裡希四十七和海因裡希四十九先後故去且沒有後嗣,才輪到五十二。而五十二自己也沒有兒女,於是爵位傳給了他的侄子海因裡希七十三。[2]

歐洲人名當中有數字,中國讀者一般不會覺得奇怪,畢竟“路易十六” “亨利八世”這樣的名字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對於帝王,數字一般用來表示其在同一個王朝中若干個同名人中的次序—有時也不一定是同一個王朝,只要能扯得上親緣關係也行。比如,英王亨利八世是英格蘭列王當中第八個叫亨利的,盡管他在都鐸王朝當中只是第二個叫“亨利”的國王。

歐洲人常用父輩、祖輩和其他長輩或祖先的名字來給孩子取名,以示尊重,以及延續家族傳統。所以父子同名、爺孫同名的情況在歐洲司空見慣,這在中國基本不可能出現。

所以在歐洲,包括我們要講的德意志,一個家族裡同名的現象極多,為了區分,難免要用數字。當然因為帝王家這種情況更普遍,而且帝王更容易引起關注和得到記載,所以名字後面帶數字的情況,在帝王家更常見。

在歐洲歷史上,尤其是早期,一個家族中反復出現的名字,在德語中被稱為主導名(德文“Leitname”,英文“Leading name”)。[1]比如法國波旁王朝的男性成員,包括國王,很多叫“路易”。而擔任勃蘭登堡邊疆伯爵,後來成為選帝侯、普魯士國王和德國皇帝的霍亨索倫家族裡,“弗裡德裡希”這個名字也屢見不鮮。

主導名不是隨便取的,一般規矩是這樣:假如A生了兩個兒子,長子B1沿用其祖父的名字;次子B2沿用外祖父的名字。而B1再生長子C1的時候,就會給C1用A的名字。這樣很多代延續下去,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家歷代的長房長子只有兩個名字,並且輪流出現。

舉個例子,1513—1972年間,丹麥國王只有兩個名字:弗雷德裡克和克裡斯蒂安,並且交替出現。一直到1972年出了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才打破這個循環。不過,瑪格麗特二世的長子叫“弗雷德裡克”,而弗雷德裡克的長子叫“克裡斯蒂安”。所以,在丹麥王室,弗雷德裡克和克裡斯蒂安的循環應當還會繼續下去。

有的家族,長子(一般就是繼承人)的主導名是始終如一的,只要是長子就必須叫這個名字。如果長子死了,那麼次子要改成那個主導名。英國歷史小說家伯納德 · 康沃爾(Bernard Cornwell)的“撒克遜”系列歷史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孤國春秋》)講的是阿爾弗雷德大王時代的英格蘭,當時基督教和北歐多神教在爭奪人心,盎格魯撒克遜人和丹麥人在爭奪英格蘭土地。主人公烏特雷德(Uhtred)是一名撒克遜貴族,他的原名是“奧斯貝特”(Osbert),是班堡領主烏特雷德的兒子。這個老烏特雷德有兩個兒子,分別叫“烏特雷德”和“奧斯貝特”。後來小烏特雷德在戰鬥中死亡,老烏特雷德喚來了次子奧斯貝特,說:“從今天開始,你就叫‘烏特雷德’了。”

800年裡,這家所有男人都同名

最後我們再回去看看羅伊斯家族吧。貴族世家裡反復出現主導名不奇怪,但羅伊斯家族實在太奇葩了:從12世紀末起,家族的所有男性成員都叫“海因裡希”。據說這是為了紀念當初授予羅伊斯祖先一塊重要領地的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也譯為“海因裡希六世”)。所以難怪海因裡希二十三的兒子分別叫“四十七”“四十九”和“五十二”,畢竟平輩裡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重名者。這下好了,父母不用為給兒子取名而煩心,反正已經有祖宗家法,規定所有男丁都叫“海因裡希”。

羅伊斯家族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12世紀初,而且特別枝繁葉茂,主要在圖林根東部地區生息繁衍。他們起初是身份低微的家臣,被施陶芬皇朝的皇帝任命為地方行政長官,1673年成為帝國伯爵,[1]18世紀末有幾個分支獲得“帝國侯爵”頭銜。這一家有點像《冰與火之歌》裡的孿河城佛雷家族,生育力超強,家族分支極多。1564年,羅伊斯家兄弟分家,分成長、中、幼三個分支。中支於1616年絕嗣,只剩下長幼兩支。兩支內部又不斷分家,到1700年共有十個“羅伊斯伯爵”頭銜。為了防止家業越分越小,從1690年起取消兄弟平等繼承的制度,改為長子繼承制。後來擁有實際統治權的就只剩下兩個侯爵,分別是長支羅伊斯侯爵和幼支羅伊斯侯爵。

既然所有男性都叫“海因裡希”,那麼如何區分呢?用數字。但具體怎麼編號呢?如果從“一”開始往下編,幾百年來豈不得成千上萬?

羅伊斯們很聰明,他們在1668年就頒布了家法,專門規定如何編號。在家族分為長、中、幼之前,編號方式還比較簡單,就是按出生順序來。中支這樣編號到1616年最後一位統治者海因裡希十八去世。而長幼兩支則從分家開始,重新從“一”開始編號。在長支,開始的做法是在每一輩人當中從“一”開始按長幼編號。幼支的分支太多,輩分複雜,各個分支都有自己的辦法,難以一一詳述。其中辦法之一是從每個世紀初清零,從“一”重新開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0 432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