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飛鳥盡而良弓藏
呂后心狠手辣,惠帝愚孝反成痴
一窺漢朝宮廷內外的腥風血雨
【劉邦與項羽的最後對決】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寫楚漢之爭中各方勢力的激烈對抗。第二十六回到第三十回,記述了漢王劉邦如何運用智謀,成功招降英布等原屬於項羽陣營的重要將領,並在張良、酈食其等謀士的輔佐下,不斷削弱項羽的勢力。書中對「反間計」的運用刻劃尤為精彩,揭示計策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而紀信甘願犧牲救出劉邦的故事則展示戰爭中的忠誠與勇氣。在這一時期,計謀與戰略的運用讓漢王漸漸占據上風,然而,項羽作為英雄人物的悲壯命運也令人感慨,尤其在鏖兵垓下與江邊自刎的情節中,將英雄末路的無奈與悲壯推向高潮。
【漢朝初立,內政的暗潮湧動】
隨著漢朝的建立,書中的焦點逐漸轉向漢朝內政與宮廷鬥爭。從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回,劉邦登基稱帝,開始處理朝廷的內部事務,然而權力的轉移並非一帆風順。書中詳細描繪劉邦如何處理韓信、田橫等功臣,並展現移都、封侯、制定朝儀等重大決策背後的考量。這些政策看似穩固劉邦的統治,實則埋下日後宮廷鬥爭的伏筆。高祖劉邦病重之時,權力的繼承成為最核心的問題,遺詔、保護儲君的安排等細節顯示權力轉移的複雜與危機。
【外戚掌權】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讀者帶入漢朝初期更加險惡的宮廷權力鬥爭。從第四十一回到第四十六回,呂后逐漸成為權力的掌控者,對功臣大開殺戒,毒計接連不斷,讓朝廷一片血腥。人彘的出現是呂后殘忍手段的極端例證,這一部分不僅展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也將人性之惡表露無遺。此時期的權力交替伴隨著大量的陰謀與背叛,呂氏家族的強勢崛起和最終覆滅成為漢初政局中的最大轉折點。書中對諸呂加封、廢立幼主等事件的細緻描寫,讓讀者對宮廷鬥爭的殘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呂氏家族的覆滅,為漢朝重新回歸正統提供契機。
【文帝即位,新的內憂外患】
在本書的第四十七回到第五十回,書中將焦點放在漢文帝時期的內外政事上。文帝登基後,朝廷的政治鬥爭並未完全平息,賈誼因受眾人忌憚而被貶遷,袁盎則以直諫著稱,努力維護朝政清明。這一時期的故事既揭示漢文帝時期的宮廷波動,也展現漢初名臣的智勇與忠誠。此外,淮南王謀反、邊疆戰事等事件讓故事再度展現朝廷與外部勢力的對抗。在政治權謀與人性衝突之間,書中的情節波瀾起伏,展現漢初歷史的複雜與沉重。
本書特色:本書講述楚漢相爭與漢朝初期的關鍵歷史事件,生動再現那段暗潮洶湧的時代。書中既有戰事的鬥智鬥勇,也有宮廷內的權力鬥爭和政治角力,例如太子的廢立之爭等等。書中情節緊湊,人物性格鮮明,各方勢力關係錯綜複雜,反映歷史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全書兼具壯闊與細膩的描寫,是一部富有歷史價值的文學作品。
飛鳥盡而良弓藏
呂后心狠手辣,惠帝愚孝反成痴
一窺漢朝宮廷內外的腥風血雨
【劉邦與項羽的最後對決】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寫楚漢之爭中各方勢力的激烈對抗。第二十六回到第三十回,記述了漢王劉邦如何運用智謀,成功招降英布等原屬於項羽陣營的重要將領,並在張良、酈食其等謀士的輔佐下,不斷削弱項羽的勢力。書中對「反間計」的運用刻劃尤為精彩,揭示計策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而紀信甘願犧牲救出劉邦的故事則展示戰爭中的忠誠與勇氣。在這一時期,計謀與戰略的運用讓漢王漸漸占據上風,然而,項羽作為英雄人物的悲壯命運也令人感慨,尤其在鏖兵垓下與江邊自刎的情節中,將英雄末路的無奈與悲壯推向高潮。
【漢朝初立,內政的暗潮湧動】
隨著漢朝的建立,書中的焦點逐漸轉向漢朝內政與宮廷鬥爭。從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回,劉邦登基稱帝,開始處理朝廷的內部事務,然而權力的轉移並非一帆風順。書中詳細描繪劉邦如何處理韓信、田橫等功臣,並展現移都、封侯、制定朝儀等重大決策背後的考量。這些政策看似穩固劉邦的統治,實則埋下日後宮廷鬥爭的伏筆。高祖劉邦病重之時,權力的繼承成為最核心的問題,遺詔、保護儲君的安排等細節顯示權力轉移的複雜與危機。
【外戚掌權】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讀者帶入漢朝初期更加險惡的宮廷權力鬥爭。從第四十一回到第四十六回,呂后逐漸成為權力的掌控者,對功臣大開殺戒,毒計接連不斷,讓朝廷一片血腥。人彘的出現是呂后殘忍手段的極端例證,這一部分不僅展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也將人性之惡表露無遺。此時期的權力交替伴隨著大量的陰謀與背叛,呂氏家族的強勢崛起和最終覆滅成為漢初政局中的最大轉折點。書中對諸呂加封、廢立幼主等事件的細緻描寫,讓讀者對宮廷鬥爭的殘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呂氏家族的覆滅,為漢朝重新回歸正統提供契機。
【文帝即位,新的內憂外患】
在本書的第四十七回到第五十回,書中將焦點放在漢文帝時期的內外政事上。文帝登基後,朝廷的政治鬥爭並未完全平息,賈誼因受眾人忌憚而被貶遷,袁盎則以直諫著稱,努力維護朝政清明。這一時期的故事既揭示漢文帝時期的宮廷波動,也展現漢初名臣的智勇與忠誠。此外,淮南王謀反、邊疆戰事等事件讓故事再度展現朝廷與外部勢力的對抗。在政治權謀與人性衝突之間,書中的情節波瀾起伏,展現漢初歷史的複雜與沉重。
本書特色:本書講述楚漢相爭與漢朝初期的關鍵歷史事件,生動再現那段暗潮洶湧的時代。書中既有戰事的鬥智鬥勇,也有宮廷內的權力鬥爭和政治角力,例如太子的廢立之爭等等。書中情節緊湊,人物性格鮮明,各方勢力關係錯綜複雜,反映歷史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全書兼具壯闊與細膩的描寫,是一部富有歷史價值的文學作品。
作者簡介
蔡東藩(西元1877年至1945年)
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完成了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完成了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目次
第二十六回 隨何傳命招英布 張良借箸駁酈生
第二十七回 縱反間范增致斃 甘替死紀信被焚
第二十八回 入內帳潛奪將軍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兒
第二十九回 貪功得禍酈生就烹 數罪陳言漢王中箭
第三十回 斬龍且出奇制勝 劃鴻溝接眷修和
第三十一回 大將奇謀鏖兵垓下 美人慘別走死江濱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漢主稱尊 就驛舍田橫自剄
第三十三回 勸移都婁敬獻議 偽出遊韓信受擒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優待蕭丞相 定朝儀功出叔孫通
第三十五回 謀弒父射死單于 求脫圍賂遺番後
第三十六回 宴深宮奉觴祝父壽 繫詔獄拚死白王冤
第三十七回 議廢立周昌爭儲 討亂賊陳豨敗走
第三十八回 悍呂后毒計戮功臣 智陸生善言招蠻酋
第三十九回 討淮南箭傷御駕 過沛中宴會鄉親
第四十回 保儲君四皓與宴 留遺囑高祖升遐
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禍 看人彘少主驚心
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顏拜母 戲太后嫚語求妻
第四十三回 審食其遇救謝恩人 呂娥姁挾權立少帝
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諸呂加封 得悍婦兩王枉死
第四十五回 聽陸生交歡將相 連齊兵合拒權奸
第四十六回 奪禁軍捕誅諸呂 迎代王廢死故君
第四十七回 兩重喜竇后逢兄弟 一紙書文帝服蠻夷
第四十八回 遭眾忌賈誼被遷 正閫儀袁盎強諫
第四十九回 闢陽侯受椎斃命 淮南王謀反被囚
第五十回 中行說叛國降虜庭 緹縈女上書贖父罪
第二十七回 縱反間范增致斃 甘替死紀信被焚
第二十八回 入內帳潛奪將軍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兒
第二十九回 貪功得禍酈生就烹 數罪陳言漢王中箭
第三十回 斬龍且出奇制勝 劃鴻溝接眷修和
第三十一回 大將奇謀鏖兵垓下 美人慘別走死江濱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漢主稱尊 就驛舍田橫自剄
第三十三回 勸移都婁敬獻議 偽出遊韓信受擒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優待蕭丞相 定朝儀功出叔孫通
第三十五回 謀弒父射死單于 求脫圍賂遺番後
第三十六回 宴深宮奉觴祝父壽 繫詔獄拚死白王冤
第三十七回 議廢立周昌爭儲 討亂賊陳豨敗走
第三十八回 悍呂后毒計戮功臣 智陸生善言招蠻酋
第三十九回 討淮南箭傷御駕 過沛中宴會鄉親
第四十回 保儲君四皓與宴 留遺囑高祖升遐
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禍 看人彘少主驚心
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顏拜母 戲太后嫚語求妻
第四十三回 審食其遇救謝恩人 呂娥姁挾權立少帝
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諸呂加封 得悍婦兩王枉死
第四十五回 聽陸生交歡將相 連齊兵合拒權奸
第四十六回 奪禁軍捕誅諸呂 迎代王廢死故君
第四十七回 兩重喜竇后逢兄弟 一紙書文帝服蠻夷
第四十八回 遭眾忌賈誼被遷 正閫儀袁盎強諫
第四十九回 闢陽侯受椎斃命 淮南王謀反被囚
第五十回 中行說叛國降虜庭 緹縈女上書贖父罪
書摘/試閱
第二十六回 隨何傳命招英布 張良借箸駁酈生
卻說韓信滅趙,諸將入賀,乘便問及計謀。經韓信從頭敘明,才知前時所遣的三路人馬,都寓玄機。靳歙一路,是叫他夤夜出發,繞到趙營後面,暗暗伏著,等到趙兵空壁出戰,便乘虛劫營,拔去趙幟,改豎漢幟。傅寬、張蒼兩路,是叫他向晨出發,埋伏趙營附近,等到陳餘回軍,分頭截殺,仍使陳餘退還泜上,好教張耳守候,把他送終。陳餘果然中計,徒落得身首兩分。就是趙王歇被眾擁出,一聞營塞失陷,當即回馬,巧值靳歙殺出,擊走趙兵,趙王歇走得少慢,且被勒歙趕著,活捉了來,也致畢命。這都是韓信預先布置,好似設著天羅地網,把趙君臣二十萬人,一古腦兒罩住,無從擺脫,待至功成事就,由韓信表白出來,眾將方如夢初醒,無不佩服。說破疑團,使人醒目。唯背水列陣,乃是兵法所忌,韓信違法行兵,反得大捷,尚令諸將生疑。要想問個明白,當下齊聲問通道:「兵法有言,右背山林,前左山澤。今將軍背水為陣,竟得勝趙,究是何因?」信答說道:「這也何嘗不是兵法?諸君雖閱兵書,未得奧旨,所以生疑。兵法中曾有二語云: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便是此意。試想我軍新舊夾雜,良窳難分,信又非善能拊循,徒叫他奮身殺敵,怎望有成?唯置諸死地,使他人自為戰,然後勇氣百倍,無人可當,這又如兵法所言,驅市人為戰,不能不用此術哩。」諸將聽了,皆下拜道:「將軍妙算,非他人可及,末將等謹受教了。」信又說道:「趙歇、陳餘,雖皆擒斬,但尚有一謀士李左車,不知去向,此人不除,尚為後患,諸君能為我活擒到來,當有重賞。」諸將受命而出,四處尋捉李左車,竟無音響。信又明懸賞格,謂能生擒李左車,立賞千金。
過了數日,果然有人捉住左車,解到轅門,信驗明屬實,即出千金為賞,一面召入李左車。諸將在側,總道是將他立斬,誰知左車進來,信忽下座相迎,親為解縛,延令東向坐著,自己西向陪坐,彷彿弟子見師,格外敬禮,且柔聲婉問道:「僕欲北向攻燕,東向伐齊,如何可收全功?」左車皺眉道:「亡國大夫,不足圖存,請將軍另擇高明!左車何敢參議?」信又道:「僕聞百里奚居虞,無救虞亡,及到了秦國,佐成霸業,這並非為虞計拙,為秦計巧,乃是用與不用,聽與不聽,因致先後不同。若使成安君陳餘號成安君,見二十一回。聽用君計,恐僕亦束手成擒了。今僕虛心求教,幸勿推辭。」左車方才說道:「將軍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東下井陘,僅閱半日,得破趙兵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兼斃趙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爭望將軍顏色,這是將軍的長處,一時無兩了。但迭經戰陣,師勞卒疲,不堪再用,今將軍若引往攻燕,燕人憑城固守,將軍欲戰不得,欲攻不克,情急勢拙,日久糧盡,燕既不服,齊又稱強,二國相持,劉、項勝負,終難決定,這反變做將軍的短處,豈不可惜!古來良將用兵,須要用長擊短,切不可用短擊長。」信聽言至此,忍耐不住,連忙接問道:「君言甚是,今日究用何策?」左車道:「為將軍計,莫若安兵息甲,鎮撫趙民,百里以內,如有牛酒來獻,儘可宰饗將士,鼓勵軍心。暗中先遣一辯士,齎著尺書,曉示燕王,詳陳利害,燕懼將軍聲威,不敢不從。待燕已聽命,便好東向擊齊!齊成孤立,不亡何待!雖有智士,也無能為謀了。這就是先聲後實的兵法,請將軍採擇。」信鼓掌稱善,當即厚待左車,留居幕中。特派一個說客,持書赴燕。燕王臧荼,當然畏威乞降,覆書報信。信得燕王降書,更遣人報知漢王,且請加封張耳,使他王趙。漢王聞燕趙皆平,當然心喜,因即依了信議,封張耳為趙王,另命信引兵擊齊。復使已發,復接得隨何書報,已將九江王英布說妥,指日來降。這真是喜氣重重,無求不遂了。隨何出使九江,見二十四回。
先是隨何到了九江,九江王英布,但使太宰招待,留居客館,一連三日,未許進見。何因語太宰道:「僕奉漢王使命,來謂大王,大王託故不見,迄今已閱三日。僕料大王意思,無非楚強漢弱,尚待躊躇,但亦何妨與僕相見,僕所言如果合意,大王便可聽從,倘若不合,就可將僕等二十人,梟首市曹,轉獻楚王,豈不較快!願足下轉達鄙忱。」太宰乃入白英布,布始召何入見,命坐左側。何便開口道:「漢王使何到此,敬問大王起居,且囑何轉請大王,為什麼與楚獨親?」英布道:「寡人嘗為楚屬,北向臣事,自不得不相親了。」何又道:「大王與楚王,俱列為諸侯,今乃北向事楚,想是視楚為強,可以託國;但楚嘗伐齊,項王身先士卒親負版築,大王理應親率部眾,為楚先驅,奈何只撥四千人,往會楚軍,難道北面稱臣,好這般敷衍塞責嗎?且漢王入彭城時,項王尚在齊地,一時不及赴援,大王距居較近,應早統兵出救,渡淮力爭,乃不聞一卒逾淮,坐視成敗,難道託身他人,好這般袖手旁觀嗎?大王名為事楚,並無實際,將來項王動怒,定要歸罪大王,前來聲討,不知大王將如何對待呢?」英布聽了,沉吟不答,何復申說道:「大王視楚為強,必且視漢為弱,其實楚兵雖強,天下已皆嫉視,不願臣服。試想項王背盟約,弒義帝,何等不道!今漢王仗義討逆,招集諸侯,固守成皋滎陽,轉運蜀粟,深溝高壘,與楚相持,楚兵千里深入,進退兩難,勢且坐困,強必轉弱,何一可恃?就使楚得勝漢,諸侯必將團結一氣,併力御楚,眾怒難犯,怎得不敗?照此看來,楚實遠不及漢哩。今大王不肯聯漢,反向外強中乾,危亡在邇的楚國,稱臣託庇,豈非自誤!目前九江軍馬,雖未必果能滅楚,但使大王背楚與漢,項王必前來攻擊,大王能將項王絆住數月,漢王便可穩取天下,那時何與大王,提劍歸漢,漢王自然裂土分封,仍將九江歸諸大王,大王方得高枕無憂,否則大王與受惡名,必遭眾矢,恐楚尚未亡,九江先已搖動,不但項王記念前嫌,要來與大王尋釁呢!」一層逼進一層。英布被他說動,不由的起身離座,與何附耳道:「寡人當遵從來命,唯近日且勿聲張,少待數日,然後宣示便了。」何乃辭歸客館。
守候了好幾天,仍無動靜,探問館員,才知楚使到來,促布發兵攻漢,布尚未決議,因此遲延。他就想出一法,專伺楚使行止。一日楚使入見,坐催布下動員令,何亦昂然趨入,走至楚使上首,坐定與語道:「九江王已經歸漢,汝係楚使,怎得來此徵兵?」英布還想瞞住,一經隨何道破,當然失色。楚使見有變故,也即驚起,向外走出。隨何急語英布道:「事機已露,休使楚使逃歸,不如殺死了他,速即助漢攻楚,免得再誤!」英布一想,好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索性依了隨何,立命左右追拘楚使,一刀兩段。於是宣告大眾,自即日起,與楚脫離關係,聯繫漢王,興師伐楚。
這消息傳到彭城,氣得項王雙目圓睜,無名火高起三丈,立飭親將項聲,與悍將龍且,領著精兵,馳攻九江。英布出兵對敵,連戰數次,卻也殺個平手,沒甚勝敗,相持了一月有餘,楚兵逐漸加增,九江兵逐漸喪失,害得布支持不住,吃了一回大敗仗,只好棄去九江,與隨何偕赴滎陽,投順漢王。
漢王傳請相見,即由隨何導布進去。到了大廳,尚不見漢王形影,再曲曲折折的行入內室,始見漢王踞坐榻上,令人洗足。恐漢王有洗足癖,故屢次如此。但前見酈生本是無心,此次見布,卻是有意,閱者休被瞞過。布不禁懊悵,但事已到此,只得向前通名,屈身行禮。漢王略略欠身,便算是待客的禮節,餘不過慰問數語,也沒有多少厚情。布因即辭出,很是愧悔。湊巧隨何也即出來,便悵然與語道:「不該聽汝誑言,驟到此地!現在懊悔已遲,不如就此自殺罷!」說至此,拔劍出鞘,即欲自刎。隨何連忙止住,驚問何因?布覆說道:「我也是一國主子,南面稱王,今來與漢王相見,待我不啻奴僕,我尚有何顏為人,不如速死了事。」看到英布後來結局,原是速死為宜。隨何又急勸道:「漢王宿酒未醒,所以簡慢,少頃自有殊禮相待,幸勿性急。」
正對答間,裡面已派出典客人員,請布往寓館舍,貌極殷勤,布乃藏劍入鞘,隨同就館。但見館中陳設華麗,服御輝煌,所有衛士從吏,統皆站立兩旁,非常恭敬,儼然如謁見主子一般,既而張良、陳平等人,亦俱到來,延布上坐,擺酒接風。席間餚饌精美,器皿整潔,已覺得禮隆物備,具愜心懷。到了酒過數巡,更來了一班女樂,曼聲度曲,低唱侑觴,引得布耳鼓悠揚,眼花撩亂,快活的了不得,把那前半日尋死的心腸,早已銷融淨盡,不留遺跡了。及酒闌席散,夜靜更深,尚有歌女侍著,未敢擅去。布樂得受用,左擁右抱,其樂陶陶,一夜風光,不勝殫述。差不多似迷人館。翌日,乃入謝漢王,漢王卻竭誠相待,禮意兼優,比那昨日情形不相同。操縱庸夫,便是此術。布越覺愜意,當面宣誓,願為漢王效死。漢王乃令布出收散卒,併力拒楚。
卻說韓信滅趙,諸將入賀,乘便問及計謀。經韓信從頭敘明,才知前時所遣的三路人馬,都寓玄機。靳歙一路,是叫他夤夜出發,繞到趙營後面,暗暗伏著,等到趙兵空壁出戰,便乘虛劫營,拔去趙幟,改豎漢幟。傅寬、張蒼兩路,是叫他向晨出發,埋伏趙營附近,等到陳餘回軍,分頭截殺,仍使陳餘退還泜上,好教張耳守候,把他送終。陳餘果然中計,徒落得身首兩分。就是趙王歇被眾擁出,一聞營塞失陷,當即回馬,巧值靳歙殺出,擊走趙兵,趙王歇走得少慢,且被勒歙趕著,活捉了來,也致畢命。這都是韓信預先布置,好似設著天羅地網,把趙君臣二十萬人,一古腦兒罩住,無從擺脫,待至功成事就,由韓信表白出來,眾將方如夢初醒,無不佩服。說破疑團,使人醒目。唯背水列陣,乃是兵法所忌,韓信違法行兵,反得大捷,尚令諸將生疑。要想問個明白,當下齊聲問通道:「兵法有言,右背山林,前左山澤。今將軍背水為陣,竟得勝趙,究是何因?」信答說道:「這也何嘗不是兵法?諸君雖閱兵書,未得奧旨,所以生疑。兵法中曾有二語云: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便是此意。試想我軍新舊夾雜,良窳難分,信又非善能拊循,徒叫他奮身殺敵,怎望有成?唯置諸死地,使他人自為戰,然後勇氣百倍,無人可當,這又如兵法所言,驅市人為戰,不能不用此術哩。」諸將聽了,皆下拜道:「將軍妙算,非他人可及,末將等謹受教了。」信又說道:「趙歇、陳餘,雖皆擒斬,但尚有一謀士李左車,不知去向,此人不除,尚為後患,諸君能為我活擒到來,當有重賞。」諸將受命而出,四處尋捉李左車,竟無音響。信又明懸賞格,謂能生擒李左車,立賞千金。
過了數日,果然有人捉住左車,解到轅門,信驗明屬實,即出千金為賞,一面召入李左車。諸將在側,總道是將他立斬,誰知左車進來,信忽下座相迎,親為解縛,延令東向坐著,自己西向陪坐,彷彿弟子見師,格外敬禮,且柔聲婉問道:「僕欲北向攻燕,東向伐齊,如何可收全功?」左車皺眉道:「亡國大夫,不足圖存,請將軍另擇高明!左車何敢參議?」信又道:「僕聞百里奚居虞,無救虞亡,及到了秦國,佐成霸業,這並非為虞計拙,為秦計巧,乃是用與不用,聽與不聽,因致先後不同。若使成安君陳餘號成安君,見二十一回。聽用君計,恐僕亦束手成擒了。今僕虛心求教,幸勿推辭。」左車方才說道:「將軍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東下井陘,僅閱半日,得破趙兵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兼斃趙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爭望將軍顏色,這是將軍的長處,一時無兩了。但迭經戰陣,師勞卒疲,不堪再用,今將軍若引往攻燕,燕人憑城固守,將軍欲戰不得,欲攻不克,情急勢拙,日久糧盡,燕既不服,齊又稱強,二國相持,劉、項勝負,終難決定,這反變做將軍的短處,豈不可惜!古來良將用兵,須要用長擊短,切不可用短擊長。」信聽言至此,忍耐不住,連忙接問道:「君言甚是,今日究用何策?」左車道:「為將軍計,莫若安兵息甲,鎮撫趙民,百里以內,如有牛酒來獻,儘可宰饗將士,鼓勵軍心。暗中先遣一辯士,齎著尺書,曉示燕王,詳陳利害,燕懼將軍聲威,不敢不從。待燕已聽命,便好東向擊齊!齊成孤立,不亡何待!雖有智士,也無能為謀了。這就是先聲後實的兵法,請將軍採擇。」信鼓掌稱善,當即厚待左車,留居幕中。特派一個說客,持書赴燕。燕王臧荼,當然畏威乞降,覆書報信。信得燕王降書,更遣人報知漢王,且請加封張耳,使他王趙。漢王聞燕趙皆平,當然心喜,因即依了信議,封張耳為趙王,另命信引兵擊齊。復使已發,復接得隨何書報,已將九江王英布說妥,指日來降。這真是喜氣重重,無求不遂了。隨何出使九江,見二十四回。
先是隨何到了九江,九江王英布,但使太宰招待,留居客館,一連三日,未許進見。何因語太宰道:「僕奉漢王使命,來謂大王,大王託故不見,迄今已閱三日。僕料大王意思,無非楚強漢弱,尚待躊躇,但亦何妨與僕相見,僕所言如果合意,大王便可聽從,倘若不合,就可將僕等二十人,梟首市曹,轉獻楚王,豈不較快!願足下轉達鄙忱。」太宰乃入白英布,布始召何入見,命坐左側。何便開口道:「漢王使何到此,敬問大王起居,且囑何轉請大王,為什麼與楚獨親?」英布道:「寡人嘗為楚屬,北向臣事,自不得不相親了。」何又道:「大王與楚王,俱列為諸侯,今乃北向事楚,想是視楚為強,可以託國;但楚嘗伐齊,項王身先士卒親負版築,大王理應親率部眾,為楚先驅,奈何只撥四千人,往會楚軍,難道北面稱臣,好這般敷衍塞責嗎?且漢王入彭城時,項王尚在齊地,一時不及赴援,大王距居較近,應早統兵出救,渡淮力爭,乃不聞一卒逾淮,坐視成敗,難道託身他人,好這般袖手旁觀嗎?大王名為事楚,並無實際,將來項王動怒,定要歸罪大王,前來聲討,不知大王將如何對待呢?」英布聽了,沉吟不答,何復申說道:「大王視楚為強,必且視漢為弱,其實楚兵雖強,天下已皆嫉視,不願臣服。試想項王背盟約,弒義帝,何等不道!今漢王仗義討逆,招集諸侯,固守成皋滎陽,轉運蜀粟,深溝高壘,與楚相持,楚兵千里深入,進退兩難,勢且坐困,強必轉弱,何一可恃?就使楚得勝漢,諸侯必將團結一氣,併力御楚,眾怒難犯,怎得不敗?照此看來,楚實遠不及漢哩。今大王不肯聯漢,反向外強中乾,危亡在邇的楚國,稱臣託庇,豈非自誤!目前九江軍馬,雖未必果能滅楚,但使大王背楚與漢,項王必前來攻擊,大王能將項王絆住數月,漢王便可穩取天下,那時何與大王,提劍歸漢,漢王自然裂土分封,仍將九江歸諸大王,大王方得高枕無憂,否則大王與受惡名,必遭眾矢,恐楚尚未亡,九江先已搖動,不但項王記念前嫌,要來與大王尋釁呢!」一層逼進一層。英布被他說動,不由的起身離座,與何附耳道:「寡人當遵從來命,唯近日且勿聲張,少待數日,然後宣示便了。」何乃辭歸客館。
守候了好幾天,仍無動靜,探問館員,才知楚使到來,促布發兵攻漢,布尚未決議,因此遲延。他就想出一法,專伺楚使行止。一日楚使入見,坐催布下動員令,何亦昂然趨入,走至楚使上首,坐定與語道:「九江王已經歸漢,汝係楚使,怎得來此徵兵?」英布還想瞞住,一經隨何道破,當然失色。楚使見有變故,也即驚起,向外走出。隨何急語英布道:「事機已露,休使楚使逃歸,不如殺死了他,速即助漢攻楚,免得再誤!」英布一想,好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索性依了隨何,立命左右追拘楚使,一刀兩段。於是宣告大眾,自即日起,與楚脫離關係,聯繫漢王,興師伐楚。
這消息傳到彭城,氣得項王雙目圓睜,無名火高起三丈,立飭親將項聲,與悍將龍且,領著精兵,馳攻九江。英布出兵對敵,連戰數次,卻也殺個平手,沒甚勝敗,相持了一月有餘,楚兵逐漸加增,九江兵逐漸喪失,害得布支持不住,吃了一回大敗仗,只好棄去九江,與隨何偕赴滎陽,投順漢王。
漢王傳請相見,即由隨何導布進去。到了大廳,尚不見漢王形影,再曲曲折折的行入內室,始見漢王踞坐榻上,令人洗足。恐漢王有洗足癖,故屢次如此。但前見酈生本是無心,此次見布,卻是有意,閱者休被瞞過。布不禁懊悵,但事已到此,只得向前通名,屈身行禮。漢王略略欠身,便算是待客的禮節,餘不過慰問數語,也沒有多少厚情。布因即辭出,很是愧悔。湊巧隨何也即出來,便悵然與語道:「不該聽汝誑言,驟到此地!現在懊悔已遲,不如就此自殺罷!」說至此,拔劍出鞘,即欲自刎。隨何連忙止住,驚問何因?布覆說道:「我也是一國主子,南面稱王,今來與漢王相見,待我不啻奴僕,我尚有何顏為人,不如速死了事。」看到英布後來結局,原是速死為宜。隨何又急勸道:「漢王宿酒未醒,所以簡慢,少頃自有殊禮相待,幸勿性急。」
正對答間,裡面已派出典客人員,請布往寓館舍,貌極殷勤,布乃藏劍入鞘,隨同就館。但見館中陳設華麗,服御輝煌,所有衛士從吏,統皆站立兩旁,非常恭敬,儼然如謁見主子一般,既而張良、陳平等人,亦俱到來,延布上坐,擺酒接風。席間餚饌精美,器皿整潔,已覺得禮隆物備,具愜心懷。到了酒過數巡,更來了一班女樂,曼聲度曲,低唱侑觴,引得布耳鼓悠揚,眼花撩亂,快活的了不得,把那前半日尋死的心腸,早已銷融淨盡,不留遺跡了。及酒闌席散,夜靜更深,尚有歌女侍著,未敢擅去。布樂得受用,左擁右抱,其樂陶陶,一夜風光,不勝殫述。差不多似迷人館。翌日,乃入謝漢王,漢王卻竭誠相待,禮意兼優,比那昨日情形不相同。操縱庸夫,便是此術。布越覺愜意,當面宣誓,願為漢王效死。漢王乃令布出收散卒,併力拒楚。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