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舉一反三、不恥下問、任重道遠、當仁不讓、未知生焉知死……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句與成語都源自《論語》,流傳千年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究竟它們有什麼含意?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論語》不是只有之乎者也,
孔子不是只說禮、君子、仁這些道德說教,
《論語》的世界是你我的人生寫照:有人際關係、日常生活百態,還有思考的方法!
《論語》是孔子和弟子之間的對話錄,從人們的互動應對、學習方法,以及做事態度,再到找尋自我意義與人生定位,甚至思考生死大事,幾乎包羅一個人一生的全部。
為何要用善行和恩惠來回報惡行?
【以德報怨】
這個寬宏大度的美德,常被誤認是孔子的主張,其實孔子是反對這麼做的,他明確主張「以直報怨」。春秋時代,「夾谷之會」是魯國和齊國間的重要外交會盟,身為魯國人的孔子在此挫敗了齊國的陰謀,並為魯國爭取利益,展現出他「以直報怨」剛烈的一面。
我們要感慨時間的流逝嗎?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不知老之將至的孔子,一向認真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某日他老人家站在川流不息的大河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引發人們對這句話不同的理解。
孔子想傳達的究竟是對時間流逝一去不返的感嘆,還是鼓勵人們要像不停歇的時間一樣,持之以恆地努力往前進?
◆發現《論語》的另一面◆
◤人該自由選擇生活的道路:孔子說:「像富貴、成功之類的目標,若有能力可以追求的話,即使要我做『馬車夫』這種工作我也願意。若無法追求,那我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滿口之乎者也,但孔子並不是個無趣呆板的人:
→有人問,孔子是聖人吧,那麼有能耐,本領又多?孔子聽到後說:「我只是小時候比較窮,所以學會了不少粗活罷了。」
→子路救人收下回報,孔子很讚賞;子貢救人因為不缺錢而不收回報,孔子卻責怪他。孔子不是單以道德角度看待事物,是以全面的影響來看待與判斷。
◤孔子教出的弟子可不是搖頭晃腦的書呆子,他們個性鮮活,人生過得有聲有色:
→動力不足的冉求:他為人退縮低調,總是不把話說滿,孔子常要拉他一把;他自認能力不夠,孔子吐槽他說:「你根本就站在原地不動,沒有開始做啊……」
→心靈自由且強大的顏回:他住在簡陋的房子,吃得也很簡單,但他過得十分自在;對人總能不遷怒、不貳過、寵辱不驚,永遠保持自己的快樂。
《論語》歷經千年,至今仍深刻影響人們的思路與生活,甚至已內化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中。
它究竟是一本怎樣的經典?孔子是怎樣的人?這些世代流傳的內容,在現今生活中能如何運用?
對現代人來說,《論語》有很多段落沒有上下文和背景交代,語錄的內容往往令人摸不著頭緒。本書打破一般閱讀《論語》的框架,將道理很深、文字很淺的語錄式內容用聽得懂的邏輯深入淺出,以說故事的方式輕鬆看懂當中的主要脈絡,讓《論語》更貼近生活的所知所學,看懂它世代流傳的魅力。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張瑋(網名:饅頭大師)
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曾擔任體育記者11年,採訪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百項世界賽事。之後,也曾任職解放日報集團數位傳播中心主任、新媒體中心總經理、運營及技術中心總監。
微信公眾號「饅頭說」,以「歷史上的今天」定期發表文章。著有《歷史的溫度》(1-5)。饅頭說團隊包括張瑋及其復旦大學導師和部分同學,目前分別為高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或上海重點學校的優秀語文教師等。
目次
前言
【修養篇】
第一講/信任是社會的傳動軸
第二講/身先士卒,持之以恆
第三講/做人的格局
第四講/知進退,懂取捨
第五講/顏回為什麼這麼快樂
第六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七講/不要成為一個「鄉愿」
第八講/以德報怨?
第九講/師道傳承:孔子的老師們
第十講/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修養篇總結
【天地篇】
第十一講/逝者如斯
第十二講/走過世界,留下痕跡
第十三講/靜默如天地
第十四講/知命與君子
第十五講/未知生,焉知死
第十六講/洗個澡,吹吹風
天地篇總結
附錄:本書主要的孔子弟子
書摘/試閱
第三講/做人的格局
提個問題:在《論語》中,除了「仁」這個字出現得比較多之外,還有什麼字或詞出現得也挺多的?沒錯,就是「君子」這個詞。
什麼是「君子」?在《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講過這個問題,無論男女,如果達到境界,都可以成為君子。因為君子的特徵有兩個,和性別無關:
第一,君子看重自身內在修養的修煉,不在意外在的虛榮浮華;
第二,君子心胸開闊,對人類懷有善意的信任,對未來抱有善意的希望。
這兩點都側重內心的道德品格。而最近的幾講,我們講的都是治理國家大事方面的內容,那麼問題來了:
君子作為一個人的內心修養,在投身到外在世界的實際運作中,表現是什麼樣的呢?在《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來表現: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這裡的「知」,就是欣賞、鑑別的意思。「君子不可小知」,意思是你不要從小的地方來鑑別君子,要從大處著眼。大家請注意,這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君子用不著做小事」。
在《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就談到過,有人誇獎孔子能耐多、什麼都會,孔子謙遜地回答:「我究竟擅長什麼呢?我還是擅長駕駛馬車吧。」由此可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不會忽略小事。「君子不可小知」的關鍵在於,你不要僅僅從「擅長駕駛馬車」、「擅長射箭」這類事情上鑑別一個君子,就算把這種事情都做得很好,也未必稱得上一個君子,對於君子,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什麼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呢?就是「大受」,意思是「接受大任務」。
我們把這句話翻譯出來,大致是這樣的:
孔子他老人家說:「一個君子,不可以從小事情上去鑑別他,君子是可以接受大任務的。」
說到這裡,我就想和大家談一個詞,這個詞可能你們在報紙上、新聞裡,或者從其他人嘴裡聽過,叫「格局」。
什麼叫格局?格局大致包括一個人的器量、胸襟、看待事情的眼界等等。孔子這句話,用現代語言簡單概括,就是這一講的標題要表達的:做人,要有大格局。
大家已經知道,君子重視自身的內在修養,不在意虛榮浮華,心胸開闊,善意待人。所以君子可以「人不知而不慍」。其實,做到這些,已經堪稱很有「格局」了。不過,「格局」表現在處理實際事務上,會是什麼樣子?
下面,我們來講個故事,這個故事可能不少人都聽過,我們就再一起重溫一下,溫故而知新。
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說的是戰國時代的趙國上卿藺相如。
「上卿」是一個官位,在戰國時代相當於宰相,是一個很高的官位。而藺相如是憑藉自己的本事做到這個官位的,他在多次外交活動中為趙國挫敗秦國的陰謀,保護了趙國的形象。今天要說的,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卿之後的故事。
話說趙國還有一個名將,叫廉頗。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官做得比廉頗還要大,廉頗就不高興了。他說:「我作為一名大將,這地位是靠攻城野戰掙來的。而藺相如他靠什麼,只不過是能說會道罷了。現在竟然地位比我還高,我可不服氣。而且藺相如這人出身低賤,我絕對不能容忍他壓在我頭上。要是遇上藺相如,我非得羞辱他一番不可!」
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裡,他沒有生氣,反而故意避免和廉頗相會。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就叫人掉轉車子躲開。結果,藺相如的門客們可不高興了。「門客」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盛行,一般有錢有地位的人都會養一群人,這群人平時靠主人供養,主人有問題或有危難的時候,他們就會各自想辦法出力,這群人就叫作門客。
話說藺相如掉轉車頭躲避廉頗,藺相如的門客就不滿意了,他們聚在一起對藺相如說:「我們大老遠地來追隨你,是因為仰慕你是個英雄豪傑。如今,你地位不比廉頗低,廉頗說你壞話,你不去懟他就已經是給面子了,竟然還躲著他,這也太懦弱了吧?我們這些人都沒臉再追隨你了,讓我們散了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我問你們,廉頗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眾人說:「秦王比廉頗不知道厲害到哪裡去了。」
藺相如說:「我在秦王面前尚且談笑風生,羞辱他的群臣,你們想,難道我會害怕廉頗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欺負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將軍兩個人在啊。如今我們兩個人要是龍爭虎鬥,必有一傷。如此一來,秦國就高興了,趙國就危險了。所以你們看,我在他面前退讓一下,有沒有道理?」
這話傳到廉頗將軍耳朵裡,廉頗恍然大悟,心悅誠服。他為了表示抱歉,脫掉自己的上衣,赤著膊,背起荊條,到藺相如門前,意思是承認自己有罪,請藺相如用荊條抽打自己。廉頗誠懇地說:「我真是個粗野的人,沒想到您的胸懷如此寬大,考慮問題如此長遠!」
從此以後,藺相如和廉頗成了生死與共的好朋友。
藺相如和廉頗能夠盡釋前嫌,成為好伙伴,是什麼發揮了關鍵作用?沒錯,就是「格局」。
藺相如當然是有大格局,這個很明顯,但廉頗將軍就沒有嗎?他能夠立刻認同藺相如的觀點,二話不說就上門道歉,這說明他的格局也是不小的。
順道一說,這個故事被後人總結成一個成語,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負荊請罪」。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讓我想起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這樣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這句話乍聽起來有點怪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尊嚴,難道不需要考慮嗎?在這裡,我們要弄清楚兩個概念。
一是賈伯斯所說的「聰明人」是指什麼人?我覺得,他說的不僅僅是腦子聰明的人,更是指知道自己的目標、有自己格局的君子。
而「尊嚴」,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底線或原則—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冒犯的。賈伯斯說的「尊嚴」,我認為是指一些面子上的事,或虛榮心。
例如我指出你在工作上的一個問題,有時候可能因為時間緊迫,忘了說一句「謝謝」或「請」,或者口氣比較直接,但你能夠知道我是在談工作,而不是故意不照顧你的面子,這樣雙方工作起來效率就比較高。就像藺相如在意的是趙國內部不要爆發衝突,大家好齊心協力、抵禦外侮,而廉頗能立刻領悟到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只要你擁有這樣的格局,早晚會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對方也更願意和你一起共事、交友和生活。
所以有一句話叫作:「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舞台、你的生活世界就能有多廣闊。」
不過,這裡還是要提醒一句:我們說要有格局,要不計較細節,要重視更加遠大的事情,並不是叫你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去追求成功,這是原則和底線問題,是絕對不能越過的。相反,有格局的君子,總能守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看中自身內在的修養,不去在意外在的虛榮浮華。所以,我們不要看君子好像無慾無求,不太在乎一些我們覺得面子上很重要的東西,那是因為他們不需要他人的讚許和承認,他們內心有別人奪不走的東西。
做人的格局,可以像藺相如那樣身居高位、心胸寬廣,但事實上,未必都要做大官才能顯示出大格局,有些人能堅持自己的底線,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和道路,也是一種格局的表現。
又要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戰國策》,這本書在《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中介紹過,是一本記錄戰國時代二百四十年左右歷史的書。而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戰國時代。
話說在戰國時代的齊國,有一天,齊宣王召見了一位民間人士,名字叫顏斶(ㄔㄨˋ)。
在大殿上,齊宣王傲慢地說:「顏斶,上前來!」
顏斶不為所動,反而回了一句:「大王,上前來!」
齊宣王很不高興,就質問顏斶:「你敢叫我上前來?我問你,是我這做王的尊貴,還是你這個民間人士尊貴?」
顏斶立刻回答:「當然是我這個民間人士尊貴,你不尊貴。」
齊宣王倒覺得有點稀奇,就問他:「嗯?你為什麼這麼說?有根據嗎?」
顏斶說:「當然有!從前秦國攻打齊國,下命令說:『有人膽敢靠近柳下季的墓地砍柴,一律死罪,絕不赦免!』(柳下季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秦國後來又下一道命令說:『如果有人能夠斬獲齊王的頭顱,賞金兩萬兩!』你看,齊國君主的頭顱也就值兩萬金,而靠近平民身分的柳下季的墳墓,是要被砍頭的。由此可見,活著的君王的頭顱,還不如死去的賢士墳墓尊貴。」
齊宣王聽到這話後,感慨地說:「是啊,我怎麼可以不尊重賢士呢?真是自取其辱啊!我希望顏先生收我為弟子,同我往來出遊,頓頓吃牛羊魚肉,出門必有車馬,你的妻子兒女都穿上華麗的衣服。」
顏斶斷然謝絕,說:「這樣的生活不安逸,我寧願回去。餓了才吃到食物,美味勝過魚肉;走路步伐悠閒,穩當賽過乘車;沒有羈絆,就當富貴;無憂無慮,快樂逍遙。」說完,顏斶對齊宣王拜了兩拜,就飄然而去。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齊宣王聽了顏斶幾句話就完全放下身段,而顏斶卻彷彿根本不屑於和君王為伍。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在《戰國策》描述的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已經異常激烈,爭奪的最寶貴資源是什麼?不是金子,不是土地,不是軍隊,而是人才。套用一句以前經常聽到的電影臺詞:「戰國時代最寶貴的是什麼?是人才!」
作為一國之君,如果不尊重人才,人才就會被別國挖走;如果得不到人才的支持,國君在競爭中失敗了,就很容易死無葬身之地。顏斶有意無意地說到「齊王的頭顱」,這剛好擊中了齊宣王的心事。而對於「人才」來說呢,想要跟隨哪個國君都可以,想要歸隱山林逍遙自在,國君也奈何不了他。
所以,顏斶這個人可以笑傲王侯,並不是因為他狂妄自大,更不是因為他有多麼大的權勢、多麼硬的後臺,而是因為他理解整個形勢,並且對於自己要不要參與當今的政治遊戲有清楚的判斷。所以,他能夠活得自由瀟灑,這是由他胸中的大格局作底子的。
其實,《論語》中有好幾段,說的就是這種「自由選擇生活道路」的大格局。我們先來看這一段: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這裡說的「執鞭」,就是指拿著鞭子駕駛馬車之類的事,屬於當時社會上認為比較「下等」的工作。「從吾所好」,就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段話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我們先翻譯出來。
孔子他老人家說:「像富貴啊、成功啊之類的目標,倘若可以追求的話,即使需要我拿著鞭子趕馬車,我也願意做。倘若不可以追求呢,那我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大家有沒有覺得孔子他老人家還是挺接地氣的?
不過,這段話的微妙之處在於:「可求」和「不可求」究竟指什麼?有沒有更加具體的區分標準?例如說,是不是符合道義的就是可以追求的,不符合道義就是不可以追求的?或者,純粹從能力來說,這是我能夠追求到的還是追求不到的?又或者說,這目標符合我的能力和興趣,就是可以追求的,不然就屬於「不可求」?
孔子的原話沒有講得更具體,只能靠我們自己理解。
不過,我覺得有一點還是挺值得注意,那就是孔子的心態是蠻開放的:他並不藐視富貴,但也不把富貴看成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為了追求富貴,做一些在社會看來比較「下等」的工作也沒什麼不可以,沒必要端著架子。但是,究竟這富貴是「可求」還是「不可求」呢?孔子沒有講出具體的標準,所以每一位君子不妨自己來判斷。人生中的選擇和決斷,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會繼續說。
再來看這句「從吾所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意味著做這件事本身使自己快樂,無論這事情是不是通向富貴或成功。這一層意思,在《論語》的這段話中表達得更明白: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ㄍㄨㄥ)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裡的「飯」是動詞,意思就是「把什麼當飯吃」。「疏食」,指粗糙的食物。「曲肱而枕之」,就是彎起胳膊當枕頭。這段話翻譯出來大致是這樣:
孔子他老人家說:「吃著粗糙的食物,喝著清水,彎起胳膊當枕頭睡,這樣也很快樂了。用不道義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不會放在心上。」
《論語》中的這一段話和上一段是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
「不義而富且貴」,當然屬於上一段說的「不可求」的富貴。但是正如前面所說,「不可求」還可以包含其他的意思:屬於你的富貴,積極地去爭取;不屬於你的富貴,就視為天邊的浮雲。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格局就不會小。關鍵在於,如何判斷這富貴是「可求」還是「不可求」,是屬於你還是不屬於你的。要想做出高明的判斷,離不開胸中的大格局。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話,就是對「從吾所好」的延伸。在前面那個故事中,顏斶先生說的話,其實是類似的意思。
孔子和顏斶先生擁有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隨時感受快樂的能力。
談錢並不可恥,只談錢才是有問題的。假如你是一個善於感受快樂的人,就不會把社會上定義的「成功」或「富貴」視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不會讓自己的想像力畫地為牢。只有這樣,才沒有人可以把現成、設計好的價值標準或人生遊戲強加給你。
插上想像的翅膀,由你自己定義的人生遊戲可以擁有更多、更廣闊的可能。這就是自由的心境給你帶來的大格局。打開自由大門的鑰匙有很多,其中的一把,就是孔子說的「從吾所好」。
本講重點
小知,大受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出處】《論語.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一個君子,不可以從小事情上去鑑別他,君子是可以接受大任務的。」
【理解】做人,要有大格局。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舞臺、生活的世界就能有多廣闊。我們有時候說「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看人品」,這和大志向、大格局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負荊請罪
【原文】「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
【理解】現在用來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自己嚴厲的責罰。
自由選擇生活:從吾所好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孔子說:「像富貴、成功之類的目標,倘若可以追求的話,即使需要我拿著鞭子趕馬車,我也願意做。倘若不可以追求,那還是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理解】用不著藐視富貴,也用不著把富貴視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我們要具備自由選擇生活道路的大格局。
安貧樂道
【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ㄍㄨㄥ)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孔子說:「吃著粗糙的食物,喝著清水,彎起胳膊當枕頭睡,這樣也就很快樂了。用不道義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不會放在心上。」
【理解】屬於你的富貴,積極地去爭取;不屬於你的富貴,就視為天邊的浮雲。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格局就不小。善於感受快樂的人是自由的,廣闊的人生屬於這樣的人。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