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不僅治病,更是一場與生命的深度對話!
一覽中醫的智慧如何超越時間、跨越世代!
五千年醫道傳承,揭開歷史蘊藏的生命密碼!
從神農嘗百草到現代中西醫匯流,從伏羲九針到張錫純「衷中參西」
穿越歷史長河,探索人類與天地氣韻相融的生命奧祕
【中醫的起源與奠基】
中醫的肇始可追溯至神話時代,如伏羲創製九針、神農嘗百草等傳說,這些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對醫學的最早探索。甲骨文中關於疾病與治療的記載,揭示了醫學萌芽與占卜術、巫術等相互交織的早期形態。隨著歷史發展,中醫逐步脫離神秘化,進入理性階段,如伊尹湯液療法與青銅器時期的開顱手術,代表著古代中華醫學技術的高度成熟與實踐能力,並為中醫發展奠定基礎。
【醫學理論的構建】
隨著中華文明的進步,中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被視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詳細論述了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等核心觀念,成為後世醫學發展的指導性文獻。同時,《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逐漸完善了中醫對人體、疾病與治療方法的認知。
【醫脈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中醫理論的成熟,歷代醫者在實踐中發展、創新並傳承中醫脈絡,形成了豐富的醫學經驗與技法,本書敘述了中醫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醫派的形成,強調歷代名醫如華佗、張仲景、扁鵲等的貢獻。他們的醫術與醫學著作不僅推動了中醫臨床的進步,還確立了中醫診療標準和學派。本書也特別關注宋元明清時期各大醫派的興起與競爭,這些學派在各自的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深化了中醫理論與治療技術。
【中醫與西醫的融合發展】
清末以來,隨著西方醫學逐步傳入中國,中醫學者展開了與西醫的交流與融合,出現了許多試圖結合中西醫優勢的創新醫者,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同時吸收西醫的長處,促進了中醫現代化。本書詳細梳理了中醫在現代醫學衝擊下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傳統醫學如何在當代社會中保留其價值,並與現代醫學互補,最終描繪出一幅中醫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歷史畫卷。
本書特色:本書全面勾勒中醫發展歷程,從遠古的醫療肇始到近代中西醫匯合,涵蓋中醫理論的建立、醫學經典的創立、名醫世家的傳承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書中以時代為脈絡,分七個階段詳細探討中醫各時期的成就與演變,呈現中醫學的整體性和持續性。全書結構清晰,兼備知識性與趣味性,避免繁瑣的學術考證,易於讀者理解和吸收。
一覽中醫的智慧如何超越時間、跨越世代!
五千年醫道傳承,揭開歷史蘊藏的生命密碼!
從神農嘗百草到現代中西醫匯流,從伏羲九針到張錫純「衷中參西」
穿越歷史長河,探索人類與天地氣韻相融的生命奧祕
【中醫的起源與奠基】
中醫的肇始可追溯至神話時代,如伏羲創製九針、神農嘗百草等傳說,這些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對醫學的最早探索。甲骨文中關於疾病與治療的記載,揭示了醫學萌芽與占卜術、巫術等相互交織的早期形態。隨著歷史發展,中醫逐步脫離神秘化,進入理性階段,如伊尹湯液療法與青銅器時期的開顱手術,代表著古代中華醫學技術的高度成熟與實踐能力,並為中醫發展奠定基礎。
【醫學理論的構建】
隨著中華文明的進步,中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被視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詳細論述了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等核心觀念,成為後世醫學發展的指導性文獻。同時,《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逐漸完善了中醫對人體、疾病與治療方法的認知。
【醫脈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中醫理論的成熟,歷代醫者在實踐中發展、創新並傳承中醫脈絡,形成了豐富的醫學經驗與技法,本書敘述了中醫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醫派的形成,強調歷代名醫如華佗、張仲景、扁鵲等的貢獻。他們的醫術與醫學著作不僅推動了中醫臨床的進步,還確立了中醫診療標準和學派。本書也特別關注宋元明清時期各大醫派的興起與競爭,這些學派在各自的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深化了中醫理論與治療技術。
【中醫與西醫的融合發展】
清末以來,隨著西方醫學逐步傳入中國,中醫學者展開了與西醫的交流與融合,出現了許多試圖結合中西醫優勢的創新醫者,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同時吸收西醫的長處,促進了中醫現代化。本書詳細梳理了中醫在現代醫學衝擊下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傳統醫學如何在當代社會中保留其價值,並與現代醫學互補,最終描繪出一幅中醫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歷史畫卷。
本書特色:本書全面勾勒中醫發展歷程,從遠古的醫療肇始到近代中西醫匯合,涵蓋中醫理論的建立、醫學經典的創立、名醫世家的傳承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書中以時代為脈絡,分七個階段詳細探討中醫各時期的成就與演變,呈現中醫學的整體性和持續性。全書結構清晰,兼備知識性與趣味性,避免繁瑣的學術考證,易於讀者理解和吸收。
作者簡介
王新陸,1949年10月出生,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臨床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尤其擅長內科雜病的治療。主要著述有《徐國仟學術經驗輯要》、《腦血辨證》等,發表《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儒家致中和思想與中醫穩定理論》等學術論文近200餘篇。
序
前言
這是一部關於中醫的書。
中醫,是中華民族創立並長期應用的醫學體系,體現的是中華民族關於生命健康的智慧。中醫可追溯的歷史有五千多年,而且是連續發展的,從未間斷,堪稱世界醫學史上的奇蹟。
無論什麼醫學,面對的都是人的寶貴生命,重點在於解決生命過程中的疾病問題,從而維護生命健康。當前,中國的醫學有中醫與西醫兩大類別,但是二者有著根本差異:西醫著眼於深入分析生命本質,重點在有形層面探究生命與疾病的實質;中醫著眼於對生命規律的整體掌握,重點在從功能層面認知生命與疾病的變化。因此,兩類醫學在思想、理論、方法上均存在著明顯不同。因為生命之謎至今並未從根本上得以揭示,所以這兩類醫學對生命與疾病的探索,各具意義,各有短長,很難以高低上下論之。
中醫對生命的認知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中華古代哲學認為,氣是構成天地間萬物的本源,人的生命也不例外。人與自然萬物同稟一氣,皆由天地之氣交合孕育而生。如《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黃帝內經》則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生命以有形的軀體為載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和演進,生命狀態表現為「形與神俱」。中醫正是在這種生命觀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其突出特點是強調人與天地的整體性,人的生命能保持與天地息息相通,即所謂的「生氣通天」。生命保持與天地相通的狀態,即「天人合一」,便意味著生命活動在延續。若形神分離,天人相隔,則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結,這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的根本。
所謂疾病,是生命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狀態。中醫將正常生命狀態下的人視為「平人」,疾病造成的是生命狀態的「偏」。中醫治病則是對偏離正常狀態的調整與糾正,即所謂「補偏救弊」,而非與疾病的對抗,直接針對身體內部病理改變而治療。因此,中醫治病有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等原則,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無論使用針炙還是方藥,都是針對疾病狀態的調整,最終達到「以平為期」的目的。中醫的思想理念,充分體現了中醫學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基本特徵。
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深刻影響。經過長期實踐,中華先民創造並累積了大量關於疾病的經驗、知識和治病方法,在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步實現了理論化,並發展成中醫特有的理論和學說。中醫理論體系框架早在兩漢時期即已建立,其象徵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的成書。之後,中醫便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與實踐,並綿延至今。中醫不僅有效保障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健康,而且對全人類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值得我們珍視和自豪的!
本書試圖從歷史的角度,以時間為線索,大致勾勒出中醫形成、發展、變化的歷史。全書以著名醫家、重要醫籍、重大醫事串聯出中醫發展的歷史軌跡,以展示中醫的基本特點,展現中醫的偉大成就。
本書將中醫發展的歷史大致分為醫療肇始、醫理建構、醫脈傳承、醫儒交融、醫派紛呈、醫學大成、醫匯中西七個階段。在敘述過程中,注重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不作繁瑣的文獻徵引與考證。
中華的傳統學問以「道」為最高境界,所以醫學也以「醫道」為尊。醫道,不僅僅是治病技術,更是思想智慧,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道。《黃帝內經》說:「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可見醫道乃通天徹地的大學問、大智慧。
中華醫道,源遠流長;萬民健康,生生不息。
這是一部關於中醫的書。
中醫,是中華民族創立並長期應用的醫學體系,體現的是中華民族關於生命健康的智慧。中醫可追溯的歷史有五千多年,而且是連續發展的,從未間斷,堪稱世界醫學史上的奇蹟。
無論什麼醫學,面對的都是人的寶貴生命,重點在於解決生命過程中的疾病問題,從而維護生命健康。當前,中國的醫學有中醫與西醫兩大類別,但是二者有著根本差異:西醫著眼於深入分析生命本質,重點在有形層面探究生命與疾病的實質;中醫著眼於對生命規律的整體掌握,重點在從功能層面認知生命與疾病的變化。因此,兩類醫學在思想、理論、方法上均存在著明顯不同。因為生命之謎至今並未從根本上得以揭示,所以這兩類醫學對生命與疾病的探索,各具意義,各有短長,很難以高低上下論之。
中醫對生命的認知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中華古代哲學認為,氣是構成天地間萬物的本源,人的生命也不例外。人與自然萬物同稟一氣,皆由天地之氣交合孕育而生。如《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黃帝內經》則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生命以有形的軀體為載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和演進,生命狀態表現為「形與神俱」。中醫正是在這種生命觀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其突出特點是強調人與天地的整體性,人的生命能保持與天地息息相通,即所謂的「生氣通天」。生命保持與天地相通的狀態,即「天人合一」,便意味著生命活動在延續。若形神分離,天人相隔,則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結,這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的根本。
所謂疾病,是生命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狀態。中醫將正常生命狀態下的人視為「平人」,疾病造成的是生命狀態的「偏」。中醫治病則是對偏離正常狀態的調整與糾正,即所謂「補偏救弊」,而非與疾病的對抗,直接針對身體內部病理改變而治療。因此,中醫治病有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等原則,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無論使用針炙還是方藥,都是針對疾病狀態的調整,最終達到「以平為期」的目的。中醫的思想理念,充分體現了中醫學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基本特徵。
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深刻影響。經過長期實踐,中華先民創造並累積了大量關於疾病的經驗、知識和治病方法,在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步實現了理論化,並發展成中醫特有的理論和學說。中醫理論體系框架早在兩漢時期即已建立,其象徵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的成書。之後,中醫便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與實踐,並綿延至今。中醫不僅有效保障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健康,而且對全人類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值得我們珍視和自豪的!
本書試圖從歷史的角度,以時間為線索,大致勾勒出中醫形成、發展、變化的歷史。全書以著名醫家、重要醫籍、重大醫事串聯出中醫發展的歷史軌跡,以展示中醫的基本特點,展現中醫的偉大成就。
本書將中醫發展的歷史大致分為醫療肇始、醫理建構、醫脈傳承、醫儒交融、醫派紛呈、醫學大成、醫匯中西七個階段。在敘述過程中,注重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不作繁瑣的文獻徵引與考證。
中華的傳統學問以「道」為最高境界,所以醫學也以「醫道」為尊。醫道,不僅僅是治病技術,更是思想智慧,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道。《黃帝內經》說:「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可見醫道乃通天徹地的大學問、大智慧。
中華醫道,源遠流長;萬民健康,生生不息。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醫療肇始
伏羲製九針
神農嘗百草
神奇開顱術
酒為百藥之長
伊尹創湯液
甲骨文裡藏醫
典籍裡的藥物
地下醫學寶藏
第二章 醫理建構
醫宗扁鵲
《黃帝內經》
《黃帝八十一難經》
《神農本草經》
《傷寒雜病論》
第三章 醫脈傳承
倉公創診籍
華佗遺青囊
脈學有準繩
針灸立規範
肘後備急方
本草里程碑
「鬼遺」外科方
「仙授」理傷法
兒科《顱顖經》
巢元方論病源
甄權繪明堂
官修《唐本草》
藥王著「千金」
王冰注《素問》
第四章 醫儒交融
喜好醫學的北宋皇帝
校正醫書局
宋代醫官的培養
針灸銅人
編了二百年的《局方》
蘇頌與《圖經本草》
兒科聖手錢乙
「錦囊妙計」療頑疾
成無己首注《傷寒論》
名醫進士許叔微
法醫學之父宋慈
第五章 醫派紛呈
河間學派劉完素
易水學派張元素
攻邪學派張從正
補土學派李東垣
滋陰學派朱震亨
倡論陰證王好古
衛生寶鑑羅天益
世醫得效危亦林
善思篤行滑伯仁
第六章 醫學大成(上)
普濟天下六萬方
醫著等身薛立齋
本草巔峰在「綱目」
古今醫統徐春甫
針灸大成楊繼洲
證治六科有準繩
一代宗師「張熟地」
生生不息命門火
疫病剋星吳有性
曠世奇才傅青主
第七章 醫學大成(下)
名滿天下葉天士
博學儒雅薛生白
一徑清風繞洄溪
綱目拾遺趙學敏
御纂醫書成金鑑
妙悟岐黃玉楸子
開蒙先驅陳念祖
具古識今吳鞠通
大膽糾錯王清任
明清外科分三派
醫學雜誌刊吳中
外治之宗吳尚先
一心活人王士雄
人痘接種防天花
第八章 醫匯中西
第一位來華醫療傳教士
擅治血證的唐宗海
衷中參西的張錫純
棄文從醫的惲鐵樵
中醫生死保衛戰
醫之繩墨施今墨
第一章 醫療肇始
伏羲製九針
神農嘗百草
神奇開顱術
酒為百藥之長
伊尹創湯液
甲骨文裡藏醫
典籍裡的藥物
地下醫學寶藏
第二章 醫理建構
醫宗扁鵲
《黃帝內經》
《黃帝八十一難經》
《神農本草經》
《傷寒雜病論》
第三章 醫脈傳承
倉公創診籍
華佗遺青囊
脈學有準繩
針灸立規範
肘後備急方
本草里程碑
「鬼遺」外科方
「仙授」理傷法
兒科《顱顖經》
巢元方論病源
甄權繪明堂
官修《唐本草》
藥王著「千金」
王冰注《素問》
第四章 醫儒交融
喜好醫學的北宋皇帝
校正醫書局
宋代醫官的培養
針灸銅人
編了二百年的《局方》
蘇頌與《圖經本草》
兒科聖手錢乙
「錦囊妙計」療頑疾
成無己首注《傷寒論》
名醫進士許叔微
法醫學之父宋慈
第五章 醫派紛呈
河間學派劉完素
易水學派張元素
攻邪學派張從正
補土學派李東垣
滋陰學派朱震亨
倡論陰證王好古
衛生寶鑑羅天益
世醫得效危亦林
善思篤行滑伯仁
第六章 醫學大成(上)
普濟天下六萬方
醫著等身薛立齋
本草巔峰在「綱目」
古今醫統徐春甫
針灸大成楊繼洲
證治六科有準繩
一代宗師「張熟地」
生生不息命門火
疫病剋星吳有性
曠世奇才傅青主
第七章 醫學大成(下)
名滿天下葉天士
博學儒雅薛生白
一徑清風繞洄溪
綱目拾遺趙學敏
御纂醫書成金鑑
妙悟岐黃玉楸子
開蒙先驅陳念祖
具古識今吳鞠通
大膽糾錯王清任
明清外科分三派
醫學雜誌刊吳中
外治之宗吳尚先
一心活人王士雄
人痘接種防天花
第八章 醫匯中西
第一位來華醫療傳教士
擅治血證的唐宗海
衷中參西的張錫純
棄文從醫的惲鐵樵
中醫生死保衛戰
醫之繩墨施今墨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醫療肇始
自從有了人類,病痛便如影隨形,自然就有了緩解病痛、維護健康的需求。人類之始,也是疾病之始、醫療之始。醫學伴著人類而產生,隨著文明進步而發展。
醫療活動與中華文明同步,而且是從生存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展開的。
有關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傳說,大多涉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軒轅氏幾個重要人物。自古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這些人文始祖,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的創始人。
有巢氏時代相當於原始社會前期。當時人們手執木棒和粗糙的石製工具,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維持生活。為了保護自己、躲避風雨和野獸的侵襲,人們夏天構木巢居在樹上,冬天則穴居在山洞裡,從而有了最原始的保健活動。
繼有巢氏時代之後,社會進入燧人氏時代。那時,燧人氏發明了自然的有力武器,而且擴大了食物的種類和來源,使生食變成了熟食,大大減少了腸胃病的發生,並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和生理的進化,明顯提高了健康水準。同時,人們在圍火取暖時,偶然發現用燒熱的石塊或砂土區域性燙熨,可以消除某些病痛,於是發明了熱熨法,後來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艾灸法。
燧人氏時代之後,社會進入伏羲氏時代。隨著人們對採集、狩獵和捕魚工具的改進,男女有了分工,於是「伏羲氏教民嫁娶」,人類開始從群婚制過渡到對偶婚制,從而促進了人類的健康繁衍。此時,人們還發明了用砭石、骨針等刺破癰瘍或治療疼痛的方法,砭石、骨針等不僅成為中國最早的手術器械,這些治療方法也是針灸療法的起源,故有「伏羲製九針」的傳說。
伏羲氏時代後期,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逐漸由游牧生活轉變為定居生活,社會進入神農氏時代。這時,人們開始對周圍的植物和動物做較為細緻的研究,以便作為食物來源及種植飼養的對象。在這些活動中,人們還發現某些植物或動物能夠緩解身體的病痛。當人們開始主動利用這些動植物時,它們便成為最早的藥物。「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實際就是對藥物起源的加工演繹。這個時期,人們還發明了製陶技術,為中藥湯劑治病奠定了基礎。
神農氏時代之後,社會進入黃帝時代。這時,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工具製造更加精巧。據傳,這時的人們已經可以建築房屋、製造車船、養蠶織布、縫製衣服,還發明了原始的文字和曆法。醫藥知識也日漸豐富,已經掌握了某些疾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對人體內部結構也有所了解,因而有「黃帝、岐伯論醫道」的傳說,也是中醫別稱「岐黃」的緣由。
外傷,是危害原始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證據不足,我們很難推斷先民是如何對待像擦傷、流血、骨折等傷痛的。但是,在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顱骨開窗術」的發現,將中華民族開顱手術的時間追溯到五千多年前。遺址中墓主顱骨缺損,係開顱手術所致,缺損處邊緣這個發現讓我們對先祖高超的外科手術與創傷護理水準有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
考古學研究成果表明,大約四五千年前,人們已學會了立表測影,並據此確定空間和時間,這表明原始的曆法已經產生。先民在掌握農作物生長與天時關係的同時,開始了對人體生理、病理與天地自然關係的觀察,這就是「天人相應」觀念的雛形。
西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開始進入奴隸社會。其後的一千多年時間,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上面有關人體、疾病的卜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商代對人體、生命和疾病的認識,是醫學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西周時期,手工業生產種類多、分工細,有「百工」之稱。「醫」逐漸從早期的醫巫雜糅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職業。在《周禮》中,「醫」和「巫」各有所司,二者已經有了明確的分工。當時的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其中,食醫指導王室貴族的四時飲食搭配,疾醫相當於內科醫生,瘍醫相當於外科與骨傷科醫生,獸醫專門掌管牲畜疾病的治療。
隨著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累積,人們對藥物的認識也在逐漸發展,藥物的品種不斷擴大,對藥性、藥效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用法也更加多樣化。先秦文獻《周禮》、《詩經》、《山海經》(少部分為漢初作品)等書中,就記載有不少與藥物相關的資料。
釀酒技術的進步,使酒廣泛用於社會生活之中,並成為治療病痛的重要材料。酒,不僅作為獨立的藥物使用,還與其他藥物共用,以藥之功,借酒之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故《漢書》稱「酒,百藥之長」。
隨著藥物知識的豐富,人們開始探索多種藥物的組合應用。傳說商代的伊尹開創了將幾種藥物混合煎煮,製成「湯液」服用的方法。「伊尹創湯液」,代表著中醫由用「藥」治病到用「方」治病的轉變,開啟了辨證論治、隨證調方的先河,這是中醫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飛躍。
自從有了人類,病痛便如影隨形,自然就有了緩解病痛、維護健康的需求。人類之始,也是疾病之始、醫療之始。醫學伴著人類而產生,隨著文明進步而發展。
醫療活動與中華文明同步,而且是從生存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展開的。
有關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傳說,大多涉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軒轅氏幾個重要人物。自古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這些人文始祖,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的創始人。
有巢氏時代相當於原始社會前期。當時人們手執木棒和粗糙的石製工具,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維持生活。為了保護自己、躲避風雨和野獸的侵襲,人們夏天構木巢居在樹上,冬天則穴居在山洞裡,從而有了最原始的保健活動。
繼有巢氏時代之後,社會進入燧人氏時代。那時,燧人氏發明了自然的有力武器,而且擴大了食物的種類和來源,使生食變成了熟食,大大減少了腸胃病的發生,並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和生理的進化,明顯提高了健康水準。同時,人們在圍火取暖時,偶然發現用燒熱的石塊或砂土區域性燙熨,可以消除某些病痛,於是發明了熱熨法,後來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艾灸法。
燧人氏時代之後,社會進入伏羲氏時代。隨著人們對採集、狩獵和捕魚工具的改進,男女有了分工,於是「伏羲氏教民嫁娶」,人類開始從群婚制過渡到對偶婚制,從而促進了人類的健康繁衍。此時,人們還發明了用砭石、骨針等刺破癰瘍或治療疼痛的方法,砭石、骨針等不僅成為中國最早的手術器械,這些治療方法也是針灸療法的起源,故有「伏羲製九針」的傳說。
伏羲氏時代後期,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逐漸由游牧生活轉變為定居生活,社會進入神農氏時代。這時,人們開始對周圍的植物和動物做較為細緻的研究,以便作為食物來源及種植飼養的對象。在這些活動中,人們還發現某些植物或動物能夠緩解身體的病痛。當人們開始主動利用這些動植物時,它們便成為最早的藥物。「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實際就是對藥物起源的加工演繹。這個時期,人們還發明了製陶技術,為中藥湯劑治病奠定了基礎。
神農氏時代之後,社會進入黃帝時代。這時,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工具製造更加精巧。據傳,這時的人們已經可以建築房屋、製造車船、養蠶織布、縫製衣服,還發明了原始的文字和曆法。醫藥知識也日漸豐富,已經掌握了某些疾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對人體內部結構也有所了解,因而有「黃帝、岐伯論醫道」的傳說,也是中醫別稱「岐黃」的緣由。
外傷,是危害原始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證據不足,我們很難推斷先民是如何對待像擦傷、流血、骨折等傷痛的。但是,在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顱骨開窗術」的發現,將中華民族開顱手術的時間追溯到五千多年前。遺址中墓主顱骨缺損,係開顱手術所致,缺損處邊緣這個發現讓我們對先祖高超的外科手術與創傷護理水準有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
考古學研究成果表明,大約四五千年前,人們已學會了立表測影,並據此確定空間和時間,這表明原始的曆法已經產生。先民在掌握農作物生長與天時關係的同時,開始了對人體生理、病理與天地自然關係的觀察,這就是「天人相應」觀念的雛形。
西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開始進入奴隸社會。其後的一千多年時間,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上面有關人體、疾病的卜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商代對人體、生命和疾病的認識,是醫學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西周時期,手工業生產種類多、分工細,有「百工」之稱。「醫」逐漸從早期的醫巫雜糅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職業。在《周禮》中,「醫」和「巫」各有所司,二者已經有了明確的分工。當時的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其中,食醫指導王室貴族的四時飲食搭配,疾醫相當於內科醫生,瘍醫相當於外科與骨傷科醫生,獸醫專門掌管牲畜疾病的治療。
隨著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累積,人們對藥物的認識也在逐漸發展,藥物的品種不斷擴大,對藥性、藥效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用法也更加多樣化。先秦文獻《周禮》、《詩經》、《山海經》(少部分為漢初作品)等書中,就記載有不少與藥物相關的資料。
釀酒技術的進步,使酒廣泛用於社會生活之中,並成為治療病痛的重要材料。酒,不僅作為獨立的藥物使用,還與其他藥物共用,以藥之功,借酒之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故《漢書》稱「酒,百藥之長」。
隨著藥物知識的豐富,人們開始探索多種藥物的組合應用。傳說商代的伊尹開創了將幾種藥物混合煎煮,製成「湯液」服用的方法。「伊尹創湯液」,代表著中醫由用「藥」治病到用「方」治病的轉變,開啟了辨證論治、隨證調方的先河,這是中醫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飛躍。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