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臺灣咖啡栽培管理與產業應用
滿額折

臺灣咖啡栽培管理與產業應用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95522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臺灣咖啡種植分布於中高海拔產區面積約占30%,中及低海拔產區各占35%,因國外引進咖啡在中低海拔地區之適應力不佳,如一般阿拉比卡咖啡品種在較低海拔的種植有表現不佳的情況,長期以來產量與品質較不穩定,因此農業試驗所致力於咖啡品種改良,並於2021年培育出本土咖啡品種「台農1號」,可適應各海拔區域的環境條件,並具有精品咖啡之品質。除此之外,本所對於咖啡栽培、肥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投入相當多的研究,穩定產量與品質,另面對人力短缺,致力發展田間自動化管理之機械應用,亦利用農業化學基礎解析咖啡採後處理及烘焙原理,以生物技術的角度剖析咖啡成分之萃取與風味。上述成果集結農業試驗所專家的研究精華,在本書均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因此本書的內容兼具學理與實用性,希望能提供咖啡農民或對咖啡有興趣的民眾對臺灣咖啡產業樣貌更進一步的瞭解,進而支持讓日益進步的咖啡產業永續發展。

作者簡介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農業試驗所創立於民國前17年(1895年),民國34年臺灣光復,改稱「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直隸行政長官公署,38年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88年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2年8月1日改制為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創立至今超過120年,主要從事農糧產業相關之科技研究,致力於農業生產之基盤研究及技術改進,以創新技術提高作物生產力並改善其品質,以新品種、新技術維護糧食生產與安全,並因應政府政策及社會發展需求,不斷開發產業服務模式帶動農業轉型與升級。其中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創立於民國7年即開始進行咖啡引種、種原收集、保存、品種改良、栽培技術改進及其副產品加值開發等研究,試種篩選出適合臺灣栽培且風味佳的阿拉比卡系列咖啡,如鐵比卡(Typica)、波旁(Bourbon)、HAES6550及SL-34等品種,更於110年培育出優質國產咖啡品種「台農1號」,奠定臺灣咖啡產業發展的里程碑。

臺灣因位處南緯24°~北緯25°的熱帶與亞熱帶適合咖啡生長區域,也就是所謂的咖啡帶,種植咖啡已有百年歷史,最初自清末時期1884年引進種植於當時的臺北州海山郡三角湧(現今新北市三峽區),歷經日據時代、農復會與農林廳時期到現今的農業部,經由農業試驗所的研究,奠定國產咖啡發展根基。2023年臺灣的咖啡種植面積已達1,210公頃,收穫量近1,000公噸,然根據財政部進口資料顯示,咖啡生豆進口量達4 萬公噸,顯示自產咖啡僅占總需求量的3%,多數仰賴進口,隨著國人對咖啡的喜好日益增加,臺灣咖啡產業評估具發展潛力。
臺灣咖啡種植分布於中高海拔產區面積約占30%,中及低海拔產區各占35%,因國外引進咖啡在中低海拔地區之適應力不佳,如一般阿拉比卡咖啡品種在較低海拔的種植有表現不佳的情況,長期以來產量與品質較不穩定,因此農業試驗所致力於咖啡品種改良,並於2021年培育出本土咖啡品種「台農1號」,可適應各海拔區域的環境條件,並具有精品咖啡之品質。除此之外,本所對於咖啡栽培、肥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投入相當多的研究,穩定產量與品質,另面對人力短缺,致力發展田間自動化管理之機械應用,亦利用農業化學基礎解析咖啡採後處理及烘焙原理,以生物技術的角度剖析咖啡成分之萃取與風味。上述成果集結農業試驗所專家的研究精華,在本書均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因此本書的內容兼具學理與實用性,希望能提供咖啡農民或對咖啡有興趣的民眾對臺灣咖啡產業樣貌更進一步的瞭解,進而支持讓日益進步的咖啡產業永續發展。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所長 林學詩 謹識
中華民國113年11月

目次

01 臺灣咖啡歷史與品種發展
02 咖啡繁殖與園區管理
03 咖啡肥培管理
04 咖啡病蟲害管理
05 栽培管理與加工處理機械之應用
06 咖啡之採後處理及烘焙
07 咖啡之成分萃取及風味

書摘/試閱

01 臺灣咖啡歷史與品種發展

一、臺灣咖啡品種發展歷史
咖啡樹的栽培歷史悠久,原產於熱帶非洲,咖啡這個名稱源自於阿拉伯語「Qahwah」,直到18 世紀才正式以「Coffee」命名。世界上咖啡主要生長集中在美洲、非洲、亞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大陸或島嶼的咖啡園中,大部分沿著赤道為中心包夾在南北回歸線的咖啡生長帶,又稱為「咖啡帶」。臺灣地理位置位於北回歸線地帶,剛好界於咖啡帶的範圍內,風土環境符合咖啡生長條件,也因此開啟了臺灣咖啡百年來的栽種歷程。
( 一) 清末時期(1884 ~)
臺灣最早的咖啡引進紀錄資料記載,為1884 年(清光緒10 年),當時由大稻埕德記洋行的英國人R. H. Bruce 自馬尼拉帶回100 株的咖啡苗,經由楊紹明種於臺北州海山郡三角湧(新北市三峽區),但因咖啡苗帶回時經過長期海運只有10 株咖啡苗成活,1885 年又自馬尼拉購入咖啡種子自行播種,之後因咖啡種子發育不良,又自馬尼拉購入咖啡苗木種植於三角湧才種植成功,咖啡栽種植株曾達到3,000 多株,是早期的咖啡種植紀錄。當時文山堡冷水坑庄的茶商游其源獲其咖啡種子種植,曾將收穫的咖啡送至大稻埕節記號李春生處用石臼搗碎焙煎試驗,並購置焙煎器械以焙製多量之咖啡豆,送往英國倫敦品評,品評結果頗受稱許,據稱品質堪列一等品。
( 二) 日據時期(1896 ~)
日據時時發現尚有咖啡老樹的咖啡園遺址,1896 年前臺北州殖產課長大庭永成氏前往勘查,採集其咖啡種子後播種於苗圃內,並分贈各地。1902 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在臺灣高雄州恆春郡設立
「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林業試驗所恆春熱帶植物園),進行熱帶植物移植試驗,咖啡由臺灣北部移往南部栽培,由冷水坑的馬尼拉系統的咖啡母樹採種,試播種於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內,又另由小笠原
引進爪哇系統的咖啡種子種植,栽培成功之後有少量推廣於民間種植,當時栽培有阿拉比卡種(Coffea arabica L.)、羅布斯塔種(Coffea canephora Pierre ex A. Froehner)、賴比瑞亞種(Coffea liberica Bull ex Hiern)等三個種。1918 年殖產局園藝試驗場嘉義支場(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成立,引入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的各種咖啡進行試驗種植,種植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種有‘波旁’(‘Bourbon’)、‘可娜’(‘Kona’)、‘馬拉戈吉佩’(‘Maragogype’)等及雜交種。
1907 年時於東京勸業博覽會出展時曾展示臺灣咖啡,由於臺灣咖啡栽培生產成績優秀,於1928 年試銷日本獲得好評,為早期咖啡出口之始,認為咖啡栽培有希望,因此訂定咖啡企業栽培計畫。1931 年發生嚴重的咖啡銹病,且持續蔓延,對咖啡產業造成嚴重影響,為避免咖啡病害持續擴大,在1933 年將全臺灣的咖啡發病植株砍伐絕滅,許多咖啡農苦心化為泡影。1935 年殖產局農務課的熱帶產業調查會調查書記載,農業試驗機關從事咖啡試作,因臺灣總督府的咖啡保護獎勵政策,試驗場對於咖啡栽培法、病蟲害驅除防治法等進行指導,農業試驗機關施行咖啡相關試驗,由當時的中央研究所嘉義農事試驗支所進行咖啡品種試驗與栽植法試驗、東部農產試驗所進行品種試驗與苗木的育成試驗、高雄州農事試驗場進行品種試驗,其中的嘉義農事試驗支所進行臺灣咖啡試驗結果,應用於正統的咖啡企業化栽培,記錄有十三個咖啡品種品質產量試驗、栽植試驗、發酵與乾燥試驗、咖啡品質調查、種苗散布數量等試驗結果,東部農產試驗所則有咖啡種苗散布紀錄,高雄州農事試驗場試驗規模較小,記錄有兩個品種咖啡產量結果。1941 年臺灣大規模企業栽培的咖啡農場有圖南產業農場株式會社農場、住田物產株式會社農場、木村咖啡店嘉義場、木村咖啡店臺東農場、東臺灣咖啡株式會社農場、臺灣咖啡株式會社農場共6 處(表1-1),1942 年時全臺栽培面積達967.4 公頃。
( 三) 農復會與農林廳時期(1948 ~)
1948 年嘉義農業試驗分所保有成林的多種咖啡品種(圖1-1),且有雜交育種及咖啡加工調製試驗,並出產「台灣咖啡」標名的產品(圖1-2)。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原會,農業委員會的前身)在1952 年邀請夏威夷國際合作中心(Internation Cooperation Center Honolulu, Hawaii)主任後藤(Baron Goto)來臺灣考察並指導,後藤先生視察結果認為臺灣的氣候環境適合咖啡栽培,以及建議派員赴夏威夷學習咖啡生產與加工方法,1956 年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派員,赴美國夏威夷、哥斯大黎加、波多黎各、菲律賓等地,研究學習咖啡的栽培及加工技術,回臺後協助臺灣咖啡產業發展(圖1-3)。
1956 年農復會依據後藤先生建議恢復咖啡栽培,補助「雲林縣經濟農場」整理恢復35 公頃的舊咖啡園,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朱慶國主任到國外受訓考察後,協助提供咖啡加工機器的資訊,農復會並撥款購買機具協助籌設咖啡加工試驗工廠,當時的雲林縣經濟農場咖啡加工廠主要設備有鮮果分級設備、脫殼機、脫膜機、咖啡豆分級機、每次可炒200 磅的電動自動炒焙機等,規模算是遠東首屈一指的咖啡加工廠。1958 年隸屬農林廳的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將臺灣各地生產的咖啡豆送請美國農部鑑定品質,分析報告指出臺灣咖啡品質甚佳,相當於中美洲咖啡中優級品,因此咖啡被認為在美國應該很有銷路,咖啡產業外銷潛力受到重視。1962 年全臺灣的咖啡收穫量最高達約156 公噸,之後因時空背景因素,栽培面積不再大量增加,1967 年後臺灣咖啡栽種面積已低於100 公頃,直至1980 年期間臺灣咖啡的栽種面積都低於100 公頃。
( 四) 農業委員會時期(1984 ~)
1980 年之後只有農業試驗單位仍有咖啡試驗栽培,至今僅存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留存有咖啡老樹,全部栽培阿拉比卡種咖啡,嘉義農業試驗所仍保存咖啡種原與進行咖啡相關試驗研究,於1976 ∼ 1984 年持續進行咖啡新品種比較試驗,1986 ∼ 1987 年自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引進‘卡帝莫’(‘Catimor’)、‘卡杜艾’(‘Catuai’)、‘卡杜拉’(‘Red Catura’)、‘波旁’(‘Bourbon’)、‘馬拉戈吉佩’(‘Maragogipi’)、‘ 摩卡’(‘Mocha’)、‘8652’、‘8654’ 等咖啡品種種植。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負責辦理臺灣咖啡品種改良與栽培改進,並持續收集咖啡種原與進行咖啡育種工作,目前保存羅布斯塔種咖啡(Coffea canephora Pierre ex A. Froehner)、賴比瑞亞種咖啡,以及阿拉比卡種咖啡(Coffea arabica L.)的‘鐵比卡’(‘Typica’)、‘波旁’(‘Bourbon’)、‘卡帝莫’(‘Catimor’)、‘卡杜艾’(‘Catuai’)、‘卡杜拉’(‘Caturra’)、‘藝伎’(‘Geisha’)、‘肯特’(‘Kent’)、‘馬拉戈吉佩’(‘Maragogipe’)、‘摩卡’(‘Mocha’)、‘帕卡瑪拉’(‘Pacamara’)、‘帕卡斯’(‘Pacas’)、‘紫葉’(‘purpurascens’)、‘S.L.28’、‘S.L.34’、‘薇娜西亞’(‘Venecia’)、‘薇拉薩奇’(‘Villa
Sarchi’)等百餘種咖啡品種(系)與雜交種種原。歷年來持續進行咖啡新品種系選育試驗研究,出版《咖啡種原特性與利用》專刊,並進行咖啡種原親緣分析研究,協助解決咖啡產業咖啡品種問題。
近年進行相關咖啡加值產品的研發,農業試驗所與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及嘉義大學共同協助咖啡葉的食品原料申請,衛生福利部於2021 年公告訂定食品原料咖啡葉(Coffea arabica、Coffea canephora)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可作為沖泡茶飲之原料使用(圖1-4)。並應用資源物機能性成分,開發高經濟價值的原料,應用於高值化副產品的開發利用,加值咖啡產業的附加價值(圖1-5)。
臺灣咖啡栽培已有上百年的時間更迭,2021 年臺灣咖啡種植面積已達1,169 公頃,年收量近1,000 公頓,產區分布於低、中、高海拔地區,南投縣196 公頃、嘉義縣136 公頃、屏東縣235 公頃、臺東縣144 公頃,咖啡栽培面積皆超過100 公頃。臺灣咖啡產區種植的阿拉比卡品種,除了原始日據時期種植的‘Typica’ 咖啡品種,及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提供的‘鐵比卡’(‘Typica’)、‘波旁’(‘Bourbon’)、‘卡杜艾’(‘Catuai’)、‘卡杜拉’(‘Caturra’)、‘肯特’(‘Kent’)、‘紫葉’(‘Purpurascens’)、‘S.L.28’、‘S.L.34’、雜交種等咖啡品種之外,農民種植的咖啡苗木皆由鄰近區域採摘種子繁殖,或是經由苗商購入。近年來更由中南美洲、衣索比亞等地引進咖啡品種種植,例如’卡杜艾’(‘Catuai’)、‘藝伎’(‘Geisha’)、‘摩卡’(‘Mocha’)、‘S.L.28’、‘S.L.34’、‘薇娜西亞’(‘Venecia’)、‘薇拉薩奇’(‘Villa Sarchi’)等咖啡品種。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協助制訂咖啡品種試驗檢定方法,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任為咖啡品種性狀檢定及追蹤檢定之檢定機構,2021 年臺灣首次自行育成咖啡品種,是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育成的咖啡‘台農1 號’品種,並取得植物品種權。
臺灣百年咖啡栽培歷史中,引進臺灣種植的咖啡品種眾多,除了嘉義農業試驗分所進行引進咖啡品種的比較試驗,推廣適合種植品種給予農民種植,近年國人也陸續引進優良品種栽培。目前主要栽培阿拉比卡種的咖啡品種。阿拉比卡種咖啡由早期的‘鐵比卡’(‘Typica’)與‘波旁’(‘Bourbon’)品種,經由長久以來的自然變異、自然雜交與人為雜交後產生許多品種(系),早年阿拉比卡咖啡品種栽培時以產量與抗病性為選育重點,現今對優秀的咖啡風味亦是考量重點,隨著近年來的氣候變遷,未來的咖啡樹種植環境將會是嚴峻的考驗,因此在咖啡品種的選育工作上,需要考量具有優良風味遺傳特性,以及產量較高的特性,還需要選育耐環境逆境、耐咖啡病害、耐咖啡蟲害等特性,以培育優質豐產且容易栽培的咖啡優良品種,以利於臺灣咖啡產業的永續發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522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