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禪:繼程法師的十二堂禪修課
商品資訊
系列名:智慧人
ISBN13:9786267345535
替代書名:Quest of Chan: 12 Lessons by Chi Chern Fashi on Chan Practice
出版社:法鼓文化
作者:釋繼程
出版日:2024/12/01
裝訂/頁數:平裝/296頁
規格:21cm*15cm*1.5cm (高/寬/厚)
重量:410克
商品簡介
「信」和「心」不二,
心就能發揮最大的功能,解脫所有的煩惱,
至此,修行即告完成。
「歷代禪師皆有深厚基礎
若只關注禪的向上一著
卻忽略了禪的向下扎根
那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
且問禪行者
是否已扎實基礎
磨利了根才進入禪的修行
若尚未如此
請息下急功的心
踏踏實實的打基礎磨鈍根
待到因緣具足時
禪自然行悟自然開」
——繼程法師
為何有人悟道,有人卻是誤道?
禪法無分高下,心卻自尋煩惱。
繼程法師一語道破所有問題根源!
第一講——不忘初心
第二講——建立信心
第三講——至道無難
第四講——誤信迷途
第五講——莫信妄語
第六講——真正的信
第七講——相信方法
第八講——實修印證基本工
第九講——從止到觀鍛鍊心
第十講——禪修與登山
第十一講——禪的傳承
第十二講——轉煩惱為菩提
作者簡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遊心──佛的零度空間》、《念佛禪指要》、《為什麼要禪修?——大乘禪波羅蜜修行指引》,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目次
〔自序〕問禪
〈第一講〉不忘初心
教禪的信心
真正受用佛法
不斷練習是一種堅持的精神
一千年如一日
複習是為了反觀自己
〈第二講〉建立信心
信心的建立
能信與所信
信佛的態度
信法的態度
信僧的態度
三寶一體
能所不二,信心不二
佛教特重證信
大信心入佛門
信願門、智慧門、慈悲門要三門一體
〈第三講〉至道無難
道字妙義
緣起是佛陀覺悟之道
修行的兩難問題
信慧不可分
有揀擇就有煩惱
至道的簡單生活方式
〈第四講〉誤信迷途
無分別並非不分別
修行三境界
守戒的標準
不要存有順逆的心
〈第五講〉莫信妄語
不落入修行的灰色地帶
莫學狂禪走偏門
禪師的觀機逗教
珍惜現有的學禪福報
禪宗祖師方法體現在公案
禪字的定義發展
天台止觀建立完整的方法系統
禪宗強調見地,而非理論
自依止,法依止
〈第六講〉真正的信
禪修觀念也是方法
心的本然性功能
空是佛法最核心的思想
萬法不離緣起法則
與明相應,不再輪迴
直接滅除無明
建立完整的佛法教學系統
信緣起、信因果,解脫煩惱
緣起性空
假我和無我
相信自性清淨
實修實證,信心不退轉
〈第七講〉相信方法
通過修行確認信心
方法和觀念一體
只管打坐
運用所緣境收心
七支坐法放鬆身體
相信因果,坦然接受
踏實練習攝心的方法
修行的條件
懂得放鬆
接受自己的現狀
保持初心
打坐只要面對自己
〈第八講〉實修印證基本工
禪宗系統將方法化繁為簡
誠實面對自己
調身、調息、調心
入靜、止靜、出靜
出靜時的調身
隨時調三事
〈第九講〉從止到觀鍛鍊心
先修止對治動態散亂
懂得隨順因緣
真正無分別的智慧
善用六妙門
身是心的功能之一
覺察呼吸,體驗呼吸
每一支香都是新的
數、隨、止念佛
數、隨、止話頭
〈第十講〉禪修與登山
三種登山的方法
止觀相輔相成
佛教的定學
禪宗不入深定
禪要實踐在現實生活
放任六根,內外統一
不入深定也可修觀
話頭探究生命的疑情
念佛是誰?
大信心、大願心、大憤心
爬山的準備工夫要充足
〈第十一講〉禪的傳承
斷無明是修行的根本
業力的習氣
修菩薩道,發揮長處
禪宗分宗,建立方法
符合現代學習需求的禪法
掌握方法要領
默照同時,身心統一
直觀憎愛是輪迴
所有方法皆用默照
與明相應,行於中道
悟的生活和迷的生活
〈第十二講〉轉煩惱為菩提
被動閉關,主動改變
善用當下環境用功
面對挑戰鍛鍊智慧
書摘/試閱
至道的簡單生活方式
修學佛法要達到至高無上的「道」,看似困難,可從佛法的理論與實修兩個角度而論,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畢竟再沒什麼比「空」與「無」更簡單了,至於其他理論都是分別有相的,會衍生很多的問題。修行的道本來非常簡單,問題出在人有揀擇、分別的心,如果能真正做到沒有憎愛,並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完成並體驗了「道」。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句話,具有很好的啟發性,讓人知道原來修行並不複雜,甚至可以非常簡單。時下也有很多類似的生活觀,例如提倡「極簡生活」,或是「慢活」、「樂活」,禪眾甚至還有所謂「禪活」的主張,以及現在流行對各種事物練習「斷捨離」。這些觀念與作法都很好,能讓我們更放鬆地過生活。可以說基本上,這些生活觀都是要走向「至道」這種非常簡單的生活方式,包括學佛人也會說,佛法就是一種運用佛理,讓人過得更好、更開心的生活方式。
這些觀念基本上都是正確的,針對這些生活方式的教導與實踐,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指導者是針對人們既有的、比較複雜的生活狀態,提出相對的作法,以產生對治與平衡的作用。這樣的方式確實是有作用的,因為當人們習慣了既有的生活模式,就會有很多繁複、雜染的東西藏於其中,例如人很容易因追逐某樣事物不可得而不快樂,一般的對治方法是用更多其他的事物來填補這個不快樂,這就好比用一個秤來秤重,當一邊重了,就加重另一邊來平衡它,可是兩邊都不斷地加重,這樣的處理方式會不會量到最後,整個人就支撐不住了呢?所以,對治與平衡之道,重點在於「減」。
禪修時,我們也提醒大家,無論在禪堂或平日生活,修行的方法就是「減法」,如果某一邊比較重,就將重的這邊減輕,讓秤能夠保持平衡。可是很多人用「減」的方式處理生活,是從外在的角度來看。但是如果斷捨東西送人,心裡卻開始捨不得;或是減了一些舊物,便想加上一些新品……,凡此種種都讓這樣的斷捨離生活潮流,即使看似頗為風行,很多人卻在試了一段時間後,就不了了之。
這都是因為只是停留在外在表象來處理問題,只教導人哪些東西是不需要、該放下的,而沒有教導人在捨放的過程,心該如何與之相應。一旦少了這部分,人是否能真心放下呢?這樣的生活方式又能維持多久呢?畢竟習慣都是長久累積而成的,在累積過程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與障礙,而非得處理這個問題不可。
歸根究柢,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內心,讓外在執著與內心,可以兩邊平衡,在減輕外在執著的同時,心也必須相應。否則,累積的慣性仍在,就無法把問題處理好,即使生活看來是簡化了些,實際上,心仍停留在累積的慣性生活方式,這種簡化就無法持久,可能只是一陣潮流的跟風,潮流過了,慣性還在,心仍會繼續追逐下去。
因此,調心很重要,而依法建立起來的觀念也很重要。〈信心銘〉提醒我們不要有揀擇與分別心,沒有愛憎,而且是洞然明白,整個過程清清楚楚,這在禪修中即是默照。要做到默照,就要從內在去調心,必須具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知道沒有揀擇、分別的心,即是至道。把握好這一點,我們學習時,就會盡量要求自己做到沒有揀擇與分別。
藉由禪修了解到的默照,是沒有分別、沒有揀擇,沒有貪和瞋的念頭,這就是至道,如此看來,至道好像很容易就能完成,於是緊接著三祖便提醒我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這句話非常重要,意指一開始的一點點誤差,到最後就會差得非常遙遠,不可不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