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從帝制運動到軍閥末路
滿額折

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從帝制運動到軍閥末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9 元
優惠價
79315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們要知道近百年內中國政治上發生大變化的由來,非將百年前世界的新趨勢,和中國內部的情形,作一度簡略的比較觀察不可。因為一切歷史事變,都是難於斬然截斷的。」

裂變與重生,中國近百年的制度崩解

▎政黨的崛起與軍閥的對立
本書探討了從清末到民國初期的中國政局轉變,揭示了政黨崛起、軍閥割據的歷史脈絡。第十章描述了中國國民黨與北洋軍閥在清朝滅亡後的初期爭鬥,並分析了政黨產生和政局演化的背景。隨著袁世凱掌權,內閣更迭頻繁,政黨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在這一階段,國民黨的政治勢力不斷受挫,討袁軍失敗、國會遭到破壞,甚至連「宋案」和大規模借款的醜聞都影響了社會輿論,顯示出當時政黨弱小、難以掌控政局的困境。

▎帝制夢碎與護國運動
第十一章深入剖析袁世凱帝制夢碎的過程。袁世凱試圖廢除共和體制、建立帝制,卻引發了全國性的反帝制運動。護國軍的崛起成為反帝制的重要力量,迫使袁放棄稱帝,並最終導致帝制的撤銷。帝制之爭激化了南北對立,袁世凱去世後,留下了北洋軍閥的分裂以及各地小軍閥的混戰。這段歷史不僅揭露了袁世凱一意孤行的權力欲望,也反映出新生共和體制的脆弱,帶來了深遠的政治與軍事影響。

▎護法運動與軍閥割據的加劇
第十二章描述了袁世凱死後護法運動的興起與北洋軍閥內部的分裂。南方的護法派與北方的北洋政府之間的對抗,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並引發了護法戰爭。北方的馮國璋與段祺瑞各自爭權,南方的西南軍閥也內部矛盾不斷,形成了多方對峙的混亂局勢。儘管南北雙方試圖和談,但在各自利益的牽制下,和談無果而終,最終導致了段祺瑞勢力的倒臺與南方軍政府的瓦解。這一章節揭示了護法運動中軍閥間複雜的權力鬥爭,反映出軍閥割據已經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現實。

▎聯省自治與北伐的開端
第十三與十四章聚焦於聯省自治運動與北伐戰爭的開端。聯省自治運動試圖透過地方自治來穩定局勢,然而卻引發了奉系、直系等各派軍閥的激烈鬥爭。隨著孫中山重返廣州並建立大元帥府,中國國民黨重新整合了黨內力量,準備北伐以結束軍閥割據。第十四章描寫了國民黨改組後在廣東的奮鬥,以及最終導致北洋軍閥的崩潰。曹錕的篡位行動更是引發了對執政政府的不滿,加速了北洋勢力的瓦解。這一階段,國民黨逐步崛起,軍閥混戰也顯示出政權的逐步轉型與重整,使中國政治迎來新的發展方向。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全面剖析了清末到民國初期的中國政治風雲。聚焦政黨的興衰、軍閥的割據、帝制的興亡與護法運動的起伏,揭示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權力角逐與政治變遷。將錯綜複雜的政治事件層層展開,不僅描寫了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的對抗,更深入探討了南北勢力的分裂與聯省自治運動的演變。

作者簡介

李劍農(西元1880年~1963年),教育家、政治經濟學家、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少年時期在舊式私塾度過,熟讀經史古籍。1910年春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讀政治經濟學,後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旁聽並作自由研究,專注政治學與憲法學。曾參與編輯《中華雜誌》、《中華新報》等刊物。

目次

第十章 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爭鬥的初期
一、政黨的產生與演化
二 內閣的更迭與政黨的關係
三 「宋案」及大借款的風潮
四 討袁軍的失敗
五 國會的破毀與所謂「第一流內閣」的末路
第十一章 帝制運動與反帝制運動
一 約法的改造
二 帝制運動的公開演進
三 反帝制各派的聯合戰線與外交形勢
四 護國軍的崛起與帝制的撤銷
五 帝制撤銷後南北兩方的行動及袁氏之死
六 帝制戰爭的副產物—南北小軍閥的產生
第十二章 護法運動中北洋軍閥的分裂與西南軍閥的離合
一 袁死後新舊約法之爭—護法運動的序幕
二 國會恢復後的黨派形勢與政潮
三 國會第二次解散、張勳復辟與段祺瑞的再起
四 南北分裂—護法戰爭的開始
五 護法戰爭中北方馮、段的暗鬥
六 護法戰爭中西南黨派的暗鬥與軍政府改組
七 無結果的南北和會
八 北方段派勢力的傾覆與南方軍政府的瓦解
第十三章 聯省自治運動與南北各軍閥的混戰
一 聯治思想的由來及其運動的進展
二 聯治運動中的援鄂戰爭
三 聯治運動中北方的奉直爭鬥
四 聯治運動中南方的陳炯明的叛孫
五 所謂「法統」的恢復與聯治運動的合流
六 中山重回廣州建立大元帥府
七 曹錕實行篡位的演進
第十四章 中國國民黨改組與北洋軍閥的末路
一 中國國民黨改組前社會思潮的傾向
二 中國國民黨改組的經過
三 中國國民黨改組後在廣東奮鬥的第一年
四 曹、吳的傾倒
五 臨時執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設施與中國國民黨的態度
六 北方各軍閥的大混戰與執政政府的消滅
七 中國國民黨出師北伐前內部整理的工作
八 北洋軍閥的末路

書摘/試閱

第十章 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爭鬥的初期

清皇位的顛覆,由於革命派、立憲派和北洋軍閥官僚派三種勢力共同的動作所致,依前章所述的事實,已經是很明瞭的。此後進於中華民國的初期,約七八年內,也便是這三大派勢力的活動時期。這三大派勢力,在根本的精神上和活動的方式上,有大相差異之點,就是革命派的行動常是激進的,主動的,不計當前利害的;軍閥官僚派的行動常是固守的,被動的,對於當前的利害計較最切的;至於立憲派,其計較當前利害與軍閥官僚派略同,但不如他們的固守,也不如革命派的激進,有時候處於被動,也有時候參加主動。高一涵嘗評論這一派說:「這黨宗旨在和平改革,無論什麼時代,只要容許他們活動,他們都可俯首遷就;到了他們不能活動的時期,也可偶然加入革命黨;但是時局一定,他們仍然依附勢力,託庇勢力之下以從事活動。」這是很確切的評論。因為立憲派的精神性質上是這樣,所以自推倒清帝制以來,中國政治上的爭鬥,常常是革命派和軍閥官僚派對抗的爭鬥,而立憲派則處於因利乘便的地位。民國初期的政治,情勢大略如此。此種情勢在辛亥革命時已經表現,例如武昌一發難,各省諮議局立憲派的領袖如湯化龍輩,都加入革命活動;漢陽的激戰表面上是革命軍和清軍爭鬥,實際上便是革命軍和北洋軍閥爭鬥的開始;在兩方議和的當中,表面上是民軍與清廷的爭執,實際上也便是革命派與北洋軍閥派暗鬥的開始;並且在此暗鬥開始的期中,立憲派已經不滿意於革命派,採取左袒北洋軍閥的方針了。從臨時政府北遷,到國會第一次破毀(一九一二年春至一九一四年春初),可稱為革命派(即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爭鬥的初期,因為立憲派和一般苟安的國民都左袒北洋軍閥,革命派一時失敗。其經過的事實,分節敘述如次。

一、政黨的產生與演化

同盟會在清帝制推倒以前,只是一種祕密的革命團體,還不能作為公開的政黨。在清朝末年,形式上成為公開的政黨的,只有由「國會請願同志會」演進而成的憲友會。當宣統二年(一九一〇年)資政院成立後,該院中由各省諮議局所選出的議員(大都是「國會請願同志會」的人物)和敕選議員臭味不同,兩相對抗,於是前者便組織一個憲友會;敕選派的議員為對抗憲友會起見,也組織一個憲政實進會;還有一小派的人又組織一個辛亥俱樂部。這三個政團雖然都是站在君主立憲的範圍以內,但是後面兩個(憲政實進會、辛亥俱樂部)是純粹的官僚團體,到清帝制推翻時,便全然消滅;只有那個憲友會可算是後來進步黨的老祖宗。憲友會除了在資政院內儼然成為一個政黨外,並且有許多院外的人物參加,在各省設有支部,如直隸的孫洪伊,湖北的湯化龍、胡瑞霖,江蘇的沈恩孚、黃恩培,山西的梁善濟,奉天的袁金鎧,江西的謝遠涵、黃為基,湖南的譚延闓,福建的劉崇佑、林長民,四川的蒲殿俊、羅綸等都是該會各支部的領袖。自武昌革命軍起,到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幾個月間,革命派的同盟會和立憲派的憲友會,都起了絕大的變化。表面上第一個變化為同盟會由祕密變為公開,而憲友會的旗幟消滅。但是最大的變化,還是兩派的「化分」與「化合」。這種化分與化合的作用化來化去,一時政黨林立,好似「雨後之筍」,直到第一次正式國會成立的前後,又化成革命派與立憲派對立的兩個大黨:前者為國民黨,後者為進步黨。這種化分化合的經過情形極其複雜,幾令人不能辨識;但是關係頗為重要,請略為敘述於後:

同盟會原來所標榜的主義有民族、民權、民生三大綱,而輔之以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的革命方略;到組織臨時政府的時候,三時期的革命方略已經完全拋棄,就是對於三民主義,也漸漸地黯然失色了。因為在組織同盟會時,許多黨員便只認定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就是漢族對於滿族謀光復。清帝制一倒,許多革命黨員以為目的已經達到,以前結合的原因消失,於是分化的作用便起來了。同盟會要人章炳麟,在辛亥革命以前已和孫中山有很深的隔閡,到辛亥光復事畢,便與同盟會分離,改組中華民國聯合會:這是由章炳麟領導的化分作用的開始。湖北方面的孫武、藍天蔚、劉成禺等,原來也都是同盟會派的人物,現在也和張伯烈、饒漢祥等擁戴黎元洪為首領,以湖北人為中心,組織一個政團,叫做民社:這又是分化作用的一個表現。

立憲派的憲友會在資政院時代,以君憲為目標;現在因為目標消滅,也不能不起化分作用:湯化龍、林長民等率領一部分人化分而成一個共和建設討論會;孫洪伊等率領一部分人化分而成一個共和統一黨;又有籍忠寅、周大烈等一部分人化分而成一個國民協進會。

上面所舉,是革命立憲兩派最明顯的各自化分。有了化分作用,便立即又起化合作用。在南京臨時政府時代,當然還是同盟會的幹部人員握重權,而該會中的少年黨員妄自驕功,舉動暴烈,幹部領袖不能節制,同盟會便為人所詬病;於是凡非同盟會的團體與由同盟會化分出來的團體,漸有互相結合以抗同盟會的趨勢。章炳麟所改組的中華民國聯合會,與往昔預備立憲公會的領袖張謇等,以江浙人士為中心,聯合而組成一個統一黨,這是第一步的化合。接著統一黨又與籍忠寅等的國民協進會、湖北團體的民社,聯合而組成一個共和黨,便是第二步的化合。此時湯化龍等的共和建設討論會,孫洪伊等的共和統一黨,尚未十分活動;在北京臨時參議院中,積極與同盟會為對抗行動的,還只有化合的共和黨。同盟會以民權黨自命,共和黨則以國權黨自居;同盟會對袁世凱謀防制,共和黨則擁護之;前者詆後者為御用黨,後者則詆前者為暴民黨。但兩黨議員在參議院中皆不及半數,而共和黨有袁世凱的軍閥官僚勢力與相援接,故參議院的行動常為共和黨所操縱;於是又有最重要的第三黨及其他各種小黨,再起後來的大化合作用。

所謂最重要的第三黨便是統一共和黨。該黨的重要人員有谷鍾秀、張耀曾、歐陽振聲、殷汝驪、彭允彝、吳景濂等,他們所擁戴的總幹事為蔡鍔、王芝祥。這一黨的人士,有從前加入過同盟會的,也有不曾加入過的,有從前與立憲派發生過關係的,也有不曾發生關係的。這一黨在精神性質上,可以說是介於所謂「民權黨」與「國權黨」之間。它在北京臨時參議院中也有二十五個議席(同盟會與共和黨各四十餘席),所以有舉足輕重之勢;並且在各省的支部也有六七所,所以是重要的第三黨。

所謂其他各小黨:(一)陳錦濤、徐謙、許世英、牟琳、陳籙等以伍廷芳為會長的國民共進會;(二)溫宗堯、王人文等以岑春煊、伍廷芳為名譽總理的國民公黨;(三)董之雲等的共和實進會;(四)張國維等的民國公會;(五)潘鴻鼎等的國民黨(此非由同盟會改組之國民黨);(六)共和俱進會、共和促進會及國民新政社等:這都是與後來的大化合有關係的。以外還有所謂自由黨、社會黨種種名目,都不過曇花一現便不見了。

大化合作用,發動於同盟會幹部的宋教仁。宋在當時的同盟會中,除了最高領袖孫、黃以外,算是最露頭角,政治手腕極靈敏,政治常識也比較充足,能為他黨所推重,政治熱也達於最高度。民黨名士章士釗感於無意味的小黨林立,在《民立報》上發表「毀黨造黨」之說,主張國內所有各黨一律譭棄,大家相互研究,棄小異,取大同,求出一個大同大異之點來,造成對立的兩大黨,以為實現責任內閣制度的良好基礎。宋教仁的政治理想恰與章說相合,他黨的重要人士也有極贊成章說的,於是宋教仁首先展布他的敏捷手腕,與那個重要的第三黨──統一共和黨的人士相提攜;原來統一共和黨的重要人士多與宋為知交,感情極融洽;在民元八月,同盟會便與統一共和黨及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幾個小黨合併而改組國民黨:這便是國民黨的大化合。

共和黨本是由統一黨、民社、國民協進會三黨化合而成與同盟會相對抗的;同盟會既化大為國民黨,共和黨的情勢卻與相反,一方面雖然吸收了民國公會和前國民黨兩個小黨進來,章炳麟派的統一黨卻依舊分了出去。不過統一黨仍舊與共和黨,一致對抗由同盟會化成的國民黨罷了。

前此由憲友會化分的共和建設討論會和共和統一黨,本與梁啟超派是氣類相感的,到民元十月,梁啟超回國,想在國內政治上有所活動;此時正式國會的選舉將進行,湯化龍、孫洪伊等當然想在正式國會中取得重要的政治地位;於是便將共和建設討論會、共和統一黨合併而為民主黨,加入梁啟超為該黨領袖,又吸收共和俱進會、共和促進會、國民新政社幾個小黨,以擴大民主黨的組成成分,這便是民主黨的化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5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