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flomo創辦人親授數位時代高效筆記術四大系統模組x三大核心方法x兩大底層心法
●數百萬用戶口碑支持,六千人募資出版,隨書附贈思維導圖
●「複利人生」思想研究者成甲、數位轉型顧問 李全興(老查)、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Life不下課」主持人 歐陽立中、《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作者 薛兆豐、得到App創辦人 羅振宇 強力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人工智慧來了,還要做筆記嗎?AI遇強則強,遇弱則弱。而做筆記,就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強的自己。」
——得到App創辦人 羅振宇
在資訊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概念,你蒐集各種資訊,做了很多筆記,為什麼遇到問題時卻派不上用場?
做筆記的出發點,在於解決問題;重要的不是記錄,而是思考的過程。在本書中,flomo創辦人提供了十一項具體建議和四十多個真實案例,幫助讀者梳理靈感,優化思考,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做出更好的決策。
這套簡單易行的高效筆記思考術,不僅適用於各種筆記工具,也將成為你的職場成長寶典。
★做筆記不是蒐集資料,而是對資訊進行「預處理」
用自己的話做筆記,不做知識的搬運工。
寫下你的想法、情緒波動、啟發內容和反直覺資訊。
用標籤為筆記分類,善用以精進領域為導向的I.A.P. R法。
透過回顧持續刺激,抵抗遺忘曲線,加強知識內化。
★做筆記的核心價值,是增援未來的自己
給想法,讓你拿來就能用。
給線索,為你提供新方向。
給依據,讓你行動有支撐。
★以我為主,累積知識財富
審視知識,建構你的提問機器。
好的問題就像北極星,指引答案。
持續不斷記錄,意義自然浮現。
作者簡介
二0一0年,他們一起打造二手書漂流網站「擺擺書架」。二0二一年,他們再次攜手創業,不融資、不給資本市場講故事,堅持為用戶解決樸素而具體的問題。
目前,他們的公司推出了兩款筆記工具——flomo浮墨(卡片筆記)、幕布(大綱筆記),以及一款付費專欄工具「小報童」。其中,flomo已經擁有數百萬用戶。
在服務flomo用戶的過程中,他們看到許多與做筆記有關的真實問題,於是結合卡片盒筆記思路,發展出一套更高效的實戰筆記法。
序
推薦序
我讀這本書的十五個收穫
「得到」App創辦人、《閱讀的方法》作者 羅振宇
我決定把這篇推薦序寫得像一組筆記。
它只有一個任務:為你「劇透」我讀這本《筆記的方法》的十五個收穫。
1.重新認識做筆記。它不是記給別人看的,而是記給自己看的。它不是寫完就扔的廢紙,而是增援自己的魔法。想像一個場景,你今天記的每一則筆記,都相當於給未來的自己遞去一張小紙條:嘿,我有一個好主意……
2.抓準時機做筆記。比如讀書過程中,你突然發現有個答案很厲害,解決了一個自己原來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心裡立即狂喜,這就是值得做筆記的AHA時刻。抓住它!不要讓這樣的時刻溜掉!
3.你受啟發了,你變興奮了——這個狀態一定有原因,一定是你接收到的資訊觸發了內心的問題意識。不要放過它,順著它摸下去,說不定會收穫一個超大的瓜。
4.收藏≠做筆記。做筆記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記錄你的想法。每次記錄前,都要反過來追問自己:我為什麼覺得這個事情好?我為什麼覺得這個東西妙?剖析自己的內心。堅決不要讓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
5.用自己的話做筆記。真正的高手其實不藏書,他們有「用自己的話」寫成的筆記。記得我跟萬維鋼商量來「得到」App 開課的時候,我說:「你能不能做到每天更新?」萬老師說:「我算算啊。」他翻了翻自己的筆記本,說:「可以,我的存貨至少可以做兩年」。為什麼?因為他每天讀大量的書,遇到好東西馬上摘下來,然後批注「自己的心得」。
6.學習是什麼?就是把新資訊和自己原來的認知結構縫在一起。筆記是什麼?就是你接收到的資訊,跟記憶結構裡那個正在生長的結構對應出來的產物——這才是真正值得記錄的東西。
7.記錄你的實戰經驗。小敗或是小勝,都不值得悲喜,重要的是在勝敗的結果中聽到世界給自己的回饋。看到它,抓住它,改進它。如何做到這一點?試試按照這本書建議的方法,記錄實戰經驗吧。
8.記錄反直覺的資訊。還記得那句話嗎?「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9.精煉你的筆記內容。一個經典故事說得好: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删自己的稿子,就花自己的錢打電報把它發給出版社。記筆記也是如此。這不是文字遊戲,而是倒逼思考的好辦法。重要的不是記錄,而是思考。
10.為你的筆記加上標籤。什麼是好的「標籤」?不是「分類」,而是將來你可能用到這則筆記的「場景」。比如,我的筆記裡就有「#故事」、「#育兒」、「#演講金句」等標籤。只有親手給自己的筆記加上標籤,做好整合、歸類,它們日後才能發展出指數級的網路效應。
11.定期回顧你的筆記。「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你對某件事情想得愈多,以後就愈有可能記住它。
12.建構你的提問機器。如果說建立知識體系有什麼祕訣,那就是——不斷把自己置於具體問題、具體挑戰之中。
13.探索自我,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正如日本百歲人瑞醫師日野原重明所說:「我終於意識到,原來漫漫人生,最不瞭解的竟然是自己。」很多人不知道,探索自我這件事,做筆記也可以幫你。
14.有人說,AI(人工智慧)來了,還要做筆記嗎?AI 遇弱則弱,遇強則強。而做筆記,就是為了讓你變成更強的自己。
15.沒有兩個人的筆記一模一樣,因為筆記裡藏著你的偏好、你的思考、你的決策、你的獨特人生。讀完這本書,我「偷看」 了少楠和Light的四十多則私人筆記。聽這本書的編輯說,作者會覺得分享這些有點害羞;但作為讀者,我反而覺得,這恰恰是真實筆記該有的樣子,也是一本「筆記之書」所能展現出的最大誠意。
尼采說,我們都是「未完成的人」。
好在,你我都可以透過做筆記這樣的小努力,奔赴更好的自己。
謹為序。
自序
做筆記,是為了增援未來的自己
Hi,你好呀朋友。
我想正看這本書的你,很高機率是一個對知識有著強烈渴望,希望自己能進步的朋友。
但我猜,在自我精進的道路上,你大概也有不少困惑吧?比如感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每天花很多時間看書、聽書,但還是原地踏步;又或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概念,不知道到底該學什麼;再或是收藏了許多文章,記了很多筆記,遇到問題卻用不上;甚至看了許多關於「知識管理」、「第二大腦」的文章,還是沒有弄清楚該積累什麼知識,以及如何做好知識管理。
別擔心,你並不孤單,我們也曾和你一樣困惑。
對了,先容我們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少楠,和我的合夥人Light一起,目前在經營flomo 這款產品。雖然稱不上什麼獨角獸,但在不融資的情況下,flomo也已經有了幾百萬用戶,獲得了許多獎項。
特別說明一下,這本書是我和Light共同創作的作品,為了方便敘述和理解,大部分內容由我透過第一人稱敘述。
或許你會奇怪,這兩人不好好做軟體,幹麼不務正業來寫書呢?之所以想寫這本書,是因為我們在創業過程中意識到,許多普通人關於做筆記和自我成長的問題,不是僅靠筆記工具就能解決的,大家缺少的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方法。
那麼,能否結合我們自己的實踐和用戶回饋,重新設計一套更適合普通人用的「筆記的方法」?這個目標成了我們寫這本書的初心。請放心,這套方法不是要求你必須使用flomo,而是我們 對「如何有效做筆記」這個話題的思考與實踐——它是可以通用於各種筆記工具的。
與此同時,這本書裡沒有太多形而上的理論框架,而是降落在粗糙的現實地表之上,扎根在具體的問題之中,透過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案例,幫你學會有效做筆記。
我們都誤解了什麼才是「做筆記」
人類的許多衝突,都源於無法對相關概念進行澄清。概念的模糊,導致我們無法清晰地思考,也就無法指導具體的生活。
近十年間多次「從入門到放棄」後,我逐漸意識到,或許我們都誤解了什麼是「做筆記」。
讓我們回到原點,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為何要做筆記?不是為了蒐集資訊,而是希望未來遇到問題時,這些知識能幫上忙,即增援未來的自己。
說得再具體些,所謂「增援未來的自己」,就是當未來的自己遇到問題時,我們能借助過往的筆記找到解決問題的某個想法、線索或依據。
比如,當我們創業遇到商標註册的卡點,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如果恰好之前處理過類似問題,並做了詳細的筆記,那麼我們就可以直接找到這則筆記,把它當作一個想法,用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再比如,有段時間我猶豫要不要辭職創業,十分糾結,回顧筆記時翻到過往記錄的一則貝佐斯的決策原則——讓遺憾最小化。這則筆記就成了一個線索,讓我沿著「如何讓遺憾最小化」這個方向去思考,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恐懼的是什麼。
又比如,在Light的筆記中,有許多他投資和經營的關鍵決策記錄。我問他為何記這些,他回答說:「這樣未來需要做出重大決策或復盤的時候,我就可以把這些筆記作為依據。」
你看,我們做筆記的目的,應該是在未來某一天,讓記過的筆記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增援我們,幫助我們解決遇到的問題。
做筆記不是蒐集,而是對資訊進行「預處理」
要想讓過往的筆記可以被提取出來,實現上述有效增援,我們需要重新梳理做筆記的過程—— 不再以蒐集資訊為主,而是轉變為對資訊的「預處理」。
為何這麼說?因為如果只是蒐集資訊,它們往往派不上用場。這就像你日常收集了許多汽車零件,按理說在你需要的時候,它們應該能拼成一輛車。但實際上,真正需要車的那一刻,你未必有充足的時間從頭開始組裝。面對數不勝數的零件,你甚至連認對它們都很難。於是你要麼選擇徒步,要麼隨便湊合一下就上路了——過去的積累看似很多,但在實際問題面前毫無用處。
而如果日常收集零件時,你能有意識地瞭解它們的作用大概是什麼,應該和哪些零件搭配在一起,甚至提前進行一些預處理——把底盤拼好,把發動機收拾好,經常盤點它們的狀態,那麼有需要時,你就可以快速把它們拼裝成賽車或貨車,更順利地去往遠方。
所以,蒐集資訊固然重要,但對資訊進行「預處理」,才是「做筆記」的核心所在。透過「預處理」,你可以把筆記儲備到一種被活化、有能力的狀態,讓它們隨時準備好被你提取,為你所用——由此實現前文所說的有效「增援」。
那麼具體如何對資訊進行「預處理」呢?
這就需要我們做筆記時做好三個方面的準備,也是本書想要分享給你的三種關鍵方法——用自己的話做筆記;用標籤為筆記分類;透過回顧持續刺激。
.用自己的話做筆記,能讓資訊在你的大腦深處「刮」一道痕,方便你提取時有跡可循。
.用標籤為筆記分類,能讓筆記裡的知識網路化,方便你由點及面,找到關聯知識。
.透過回顧持續刺激,能讓你的記憶不斷加深、知識不斷內化,方便你快速提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種方法同等重要,需要我們經常做,反覆做,時刻準備著,為增援未來的自己儲能。
除了如何做筆記,我們還會在本書中分享:如何更好地蒐集 資訊,才能讓你事半功倍,避免低水準的勤奮;如何修練底層心法,才能讓你變得更強,讓記過的筆記為你所用。
目次
推薦序 好筆記是智慧的土壤
自序 做筆記,是為了增援未來的自己
PART1 應用篇
如何用筆記,增援未來的自己
PART2 記錄篇
如何做筆記,做好資訊預處理
#用自己的話做筆記
為什麼要用自己的話做筆記
建議一:開始吧,記錄你自己的想法
建議二:記錄有啟發的內容
建議三:記錄反直覺的資訊
建議四:記錄讓自己情緒波動的事情
建議五:記錄自己的實戰經驗
建議六:精煉核心內容
#用標籤為筆記分類
為什麼要用標籤為筆記分類
案例一:以精進領域為導向的l.A.P.R法
案例二:以輔助決策為導向的分類方法
好用的分類方法有什麼特徵
建議一:結合需求,先借鑑再改造
建議二:標籤愈來愈亂?兩步驟維護知識網路
#透過回顧持續刺激
為什麼要透過回顧持續刺激
怎樣實現更好的回顧
PART3 蒐集篇
如何做篩選,獲取高品質資訊
審視自己和資訊之間的關係
三項原則,掌握獲取訊息的主動權
建議一:做減法,削減你的訊息源
建議二:做加法,增加書本之外的優質訊息源
建議三:做乘法,用多重視角看待資訊
PART4 心法篇
以我為主,持續不斷
#以我為主
知識那麼多,究竟該積累什麼
以我為主,審視知識
建構你的提問機器
#持續不斷
持續不斷的價值
打造持續不斷的系統
附錄 工具篇
後記 這本書的出版是一場「慢直播」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