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59年初夏,孫王積青揹著一身債來到嚮往已久的美國,
口袋裡只剩35元,可是日子是燦爛的,什麼都是美好的。
花樣的年華,有百般的勇氣,有無窮的展望。
1949年,一群十二、三歲的半大孩子隨家人倉皇來臺。他們經歷過對日抗戰與逃難生活,卻在家人保護下,對國共內戰所造成的社會變遷,沒有成熟的認識。他們嘗過五、六年代臺灣的清苦生活,又無法全心全意讓情感在這塊土地上生根。他們不安於現狀,大學一畢業紛紛出國留學,他們這一代人的生命火花,注定要到太平洋的彼岸來綻放。
在眾多理科背景的留學生中,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孫王積青秉持初衷,毅然走上教育一途,自加州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在南加大、州立大學等兼任中文課。面對文化背景迥異、中文程度參差的美國學生,她以「讓文學獨立於政治的藩籬之上」作為教學理念,試圖在那個「非左即右」的年代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學之道。
書中除了憶述一生,孫王積青也以在美國教授中國語言文化的角度,剖析曾遇到的種種難題以及回應方式。「人生應是為了不斷超越自己、肯定自己而努力。」一路走來有夫婿孫曾垚支持、兒孫輩陪伴,回望過往歲月,彷彿錦繡萬丈徐徐鋪展於空中。
★本書描繪冷戰期間,一位在美國教授中國語言文化的女性,如何跨越政治與文化隔閡,以「讓文學獨立於政治的藩籬之上」為理念,推廣中華文化,展現超越自我的勇氣與堅韌,並描寫1960年代華裔留學生在異鄉追夢的生命火花。
口袋裡只剩35元,可是日子是燦爛的,什麼都是美好的。
花樣的年華,有百般的勇氣,有無窮的展望。
1949年,一群十二、三歲的半大孩子隨家人倉皇來臺。他們經歷過對日抗戰與逃難生活,卻在家人保護下,對國共內戰所造成的社會變遷,沒有成熟的認識。他們嘗過五、六年代臺灣的清苦生活,又無法全心全意讓情感在這塊土地上生根。他們不安於現狀,大學一畢業紛紛出國留學,他們這一代人的生命火花,注定要到太平洋的彼岸來綻放。
在眾多理科背景的留學生中,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孫王積青秉持初衷,毅然走上教育一途,自加州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在南加大、州立大學等兼任中文課。面對文化背景迥異、中文程度參差的美國學生,她以「讓文學獨立於政治的藩籬之上」作為教學理念,試圖在那個「非左即右」的年代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學之道。
書中除了憶述一生,孫王積青也以在美國教授中國語言文化的角度,剖析曾遇到的種種難題以及回應方式。「人生應是為了不斷超越自己、肯定自己而努力。」一路走來有夫婿孫曾垚支持、兒孫輩陪伴,回望過往歲月,彷彿錦繡萬丈徐徐鋪展於空中。
★本書描繪冷戰期間,一位在美國教授中國語言文化的女性,如何跨越政治與文化隔閡,以「讓文學獨立於政治的藩籬之上」為理念,推廣中華文化,展現超越自我的勇氣與堅韌,並描寫1960年代華裔留學生在異鄉追夢的生命火花。
序
我一九五七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一女中分部及師大附中執教兩年後,於一九五九年赴美留學,以中文系專業負笈西土,進入加州大學(UCLA)教育系。碩士後在新澤西州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修得大學教育及亞洲研究博士學位。自一九六○年代進入職場,以文藝心得和師大之國學知識加上教育學位的配合,先後在洛杉磯州大、長堤州大、惠提爾大學及爾灣加大等校教授中國語言文化,並為提倡社區中文教育努力,成立中文學校,爭取在公立學校承認中文為外文課。
曾任美國聯邦政府雙語教育委員,著書有《美國大學錄取制度及亞裔生入學申請》、《中國文藝復興》、《中國戲曲與社會傳統》,在亞洲研究學及分會發表文章二十五篇。兩次受邀到在 Princess 遊輪舉辦講座,平時熱心公益,活躍於主流社區活動,對家居五十多年的南加 Palos Verde 社區,曾有過多年的義工服務,被選為圖書館理事,並以文化節目為溝通橋梁,促成不同族裔間之和諧。在地方劇院舉辦多次中國戲劇舞蹈演出,並被邀請演講中國文化,主持多元文化和幫助遊民(Help Homeless Help Themselves)活動等,獲獎無數。
我選擇以教中國語文為生三十年,深覺人生應是在不斷的為超越自己、肯定自己而努力。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精神生活領域中,求廣求新而達到有創意的境界,在明知身處「中西國共」之爭激烈的年代,中國文史是最糾結的一課,但自不量力,希望能深入的瞭解西方的傳統,試圖以中國語文為中西文化打開相互理解的大門,書中文章都是以我在美國教授中國文化的角度,來探討遇到、思索過的問題。
這本小書同時也是我的小傳,一路走來,柳暗花明,冷暖自知。期間有夫婿孫曾垚支持,兒女孫輩陪伴,自覺一生有過美好的過程。
曾任美國聯邦政府雙語教育委員,著書有《美國大學錄取制度及亞裔生入學申請》、《中國文藝復興》、《中國戲曲與社會傳統》,在亞洲研究學及分會發表文章二十五篇。兩次受邀到在 Princess 遊輪舉辦講座,平時熱心公益,活躍於主流社區活動,對家居五十多年的南加 Palos Verde 社區,曾有過多年的義工服務,被選為圖書館理事,並以文化節目為溝通橋梁,促成不同族裔間之和諧。在地方劇院舉辦多次中國戲劇舞蹈演出,並被邀請演講中國文化,主持多元文化和幫助遊民(Help Homeless Help Themselves)活動等,獲獎無數。
我選擇以教中國語文為生三十年,深覺人生應是在不斷的為超越自己、肯定自己而努力。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精神生活領域中,求廣求新而達到有創意的境界,在明知身處「中西國共」之爭激烈的年代,中國文史是最糾結的一課,但自不量力,希望能深入的瞭解西方的傳統,試圖以中國語文為中西文化打開相互理解的大門,書中文章都是以我在美國教授中國文化的角度,來探討遇到、思索過的問題。
這本小書同時也是我的小傳,一路走來,柳暗花明,冷暖自知。期間有夫婿孫曾垚支持,兒女孫輩陪伴,自覺一生有過美好的過程。
目次
自序
我的爺爺──王順存(王禮堂)
烽火一佳人
勝利了!戰爭留下的是什麼?
我與浙大
我與北一女──欣聞母校為記念江學珠校長籌建學珠樓作
我與師大
人生三部曲
小教師破冰之旅──在美國教中國文史(漢學)
悼念張純如
參觀斯米松年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有感
二○○四年亞洲學會年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有感
《巨流河》與《大江大海》讀後有感
詩作五首
談情說愛
說東道西
現代生活和中國的傳統──淺談儒釋道和宗教
我的爺爺──王順存(王禮堂)
烽火一佳人
勝利了!戰爭留下的是什麼?
我與浙大
我與北一女──欣聞母校為記念江學珠校長籌建學珠樓作
我與師大
人生三部曲
小教師破冰之旅──在美國教中國文史(漢學)
悼念張純如
參觀斯米松年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有感
二○○四年亞洲學會年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有感
《巨流河》與《大江大海》讀後有感
詩作五首
談情說愛
說東道西
現代生活和中國的傳統──淺談儒釋道和宗教
書摘/試閱
《巨流河》與《大江大海》讀後有感
生活在忙碌的節奏裡,藉著兩次度假的悠閒空檔,看完了兩本近年震撼臺港和海外中文讀者的巨作。在遊輪上是茶來動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海風輕盈的墨西哥灣,是我閒來看書的好時光。本要添些浪漫的情調,卻換來嚴肅的感傷。讀著《巨流河》,讓我重溫中國苦難的近代史,和作者齊邦媛那一個年代知識分子的艱辛奮鬥和成就。同船的遊伴,看到我早晚都捧著一本厚厚的書看得目中無友人,好奇的來張望。才疏學淺的我,忙著報以慚愧一笑。好書啊!手不釋卷啊!這是第一趟讀書。
第二次的度假是窩居在名勝小城 Sedona 的舒適旅店裡,讀著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讓我聞著,看著,想著血腥的內戰年頭。我忘卻了五十年安定的美國生活,一下子就回到滿坑滿谷逃亡的人群中。不知應台如何能周轉在篇篇殺戮的戰地報告裡,理性的整理材料,渡過那寫作時的煎熬。堅持四百多個日子,沒有倒下。
邦媛是生於軍閥戰亂,長於對日抗戰,成就在臺灣的一代。經歷的是追隨政府流離失所,但卻保有主流知識分子的尊嚴。因此述說生活經驗、論斷時事、中肯不偏激,是大家風範。應台是在臺孕育出來的軍區才女,生於斯長於斯的外省臺胞。想是從襁褓時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整天泡在大人戰亂的回憶和政府遷臺的挫折感中。雖然國共征戰殺戮她並未身歷其境,但那滿腦子聽來的實況大概是如影隨形,非把這影子雕塑出來讓萬人同哭才能了此生心願。
她們二位相隔二十多年。以十年為一代劃分,是相隔的兩代人。但是這當中還夾著一群來臺時還半大不小的少年,是一群掛在她們兩代人當中的、十二三歲在內戰中隨家人來臺的一代。他們對大陸記憶猶新,但沒有受過像邦媛那時代的完整大學教育。比起應台,他們也沒有對臺灣生活和感情全心全意的根。他們有抗日的生活經驗和民族意識,也嘗過臺灣早期五○、六○年代的清苦生活,但是臺灣不能讓他們安於現狀。他們振作掙扎,大學一畢業,就紛紛出國留學,非到美國進修才覺得圓了求生存的夢。他們生命的火花,是要到太平洋彼岸來綻放。他們對邦媛知道的四九年以前的社會變遷,沒有成熟的認識;對應台敘述的國共血拼、短兵相殘的四八、四九年沙場情節,也因為家庭的保護而印象不深。因此《巨流河》和《大江大海》這兩本書對這夾縫中的一代人,帶來了一個更清楚的畫面,有著無比深遠的意義。《巨流河》彌補了他們對內戰前中國的社會演變的認識;《大江大海》描述戰爭慘烈的真實面貌,和老百姓被蹂躪的無奈,帶領這一群海外留學人見證了中國同胞百年來的悲劇。
這兩本書中呈現給讀者的是完全不同的場景,刻畫的是兩個前後迥異的中國世界。一個是民族受辱、政治混亂,但士氣高昂、詩書未輟的文人世界。一個是兵戎拚爭、嗜血無情的兩黨私鬥,橫屍遍野,致生靈於塗炭而不能揭止的殘酷爭權世界。邦媛在逃難的日子裡一直沒有荒廢學業,不斷埋頭讀書充實自己。她的環境一直是在最精華的東方傳統家庭裡,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禮。那一代人,在二戰後的中國是仰首闊步希望無窮。她代表三○四○年代中國名校的大學生,他們知識的深厚和求知的嚴肅態度,使後來在台求學的下一代自慚形穢。他們在臺灣的教育建設,和八○年代的經濟起飛工程上,都有著絕對的貢獻。看她在臺灣念書、教書的生活,敬佩她孜孜不倦的求知,循循善誘的教學。她在美國、歐洲的學習和教書生活,也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最理想的安排。邦媛深厚的學問和文學的修養,使人望塵莫及。看她的書,給人以激勵,更舒適的浸淫在中國書香門弟的傳統裡。
應台是描繪戰爭史實的報告文學能手,應該是成長在戰火的氣氛中。她的剖析和描寫讓人性最殘酷的一面坦露無遺,應該是一個反戰者。可是她並沒有把大篇幅的戰亂分析和歸納後,給讀者一個高明的結論,而是讓讀者怵目驚心的一頁一頁翻閱,那一篇篇血淚交織的片段。這可能才是她的高見,那個沒有理性的時代,只能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哀嘆。
我做為夾在兩位大作家的一代,少年的一半,生在大陸的顛沛流離的年代,青年的另一半經歷臺灣的清苦,然後在壯年,到美國來奮鬥求生。讀到這兩本書,我和許多早期來美的留學生,好像是那個接棒人,補足了她們兩代的空白,跟她們手牽著手走完了二十世紀苦難的中國。
生活在忙碌的節奏裡,藉著兩次度假的悠閒空檔,看完了兩本近年震撼臺港和海外中文讀者的巨作。在遊輪上是茶來動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海風輕盈的墨西哥灣,是我閒來看書的好時光。本要添些浪漫的情調,卻換來嚴肅的感傷。讀著《巨流河》,讓我重溫中國苦難的近代史,和作者齊邦媛那一個年代知識分子的艱辛奮鬥和成就。同船的遊伴,看到我早晚都捧著一本厚厚的書看得目中無友人,好奇的來張望。才疏學淺的我,忙著報以慚愧一笑。好書啊!手不釋卷啊!這是第一趟讀書。
第二次的度假是窩居在名勝小城 Sedona 的舒適旅店裡,讀著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讓我聞著,看著,想著血腥的內戰年頭。我忘卻了五十年安定的美國生活,一下子就回到滿坑滿谷逃亡的人群中。不知應台如何能周轉在篇篇殺戮的戰地報告裡,理性的整理材料,渡過那寫作時的煎熬。堅持四百多個日子,沒有倒下。
邦媛是生於軍閥戰亂,長於對日抗戰,成就在臺灣的一代。經歷的是追隨政府流離失所,但卻保有主流知識分子的尊嚴。因此述說生活經驗、論斷時事、中肯不偏激,是大家風範。應台是在臺孕育出來的軍區才女,生於斯長於斯的外省臺胞。想是從襁褓時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整天泡在大人戰亂的回憶和政府遷臺的挫折感中。雖然國共征戰殺戮她並未身歷其境,但那滿腦子聽來的實況大概是如影隨形,非把這影子雕塑出來讓萬人同哭才能了此生心願。
她們二位相隔二十多年。以十年為一代劃分,是相隔的兩代人。但是這當中還夾著一群來臺時還半大不小的少年,是一群掛在她們兩代人當中的、十二三歲在內戰中隨家人來臺的一代。他們對大陸記憶猶新,但沒有受過像邦媛那時代的完整大學教育。比起應台,他們也沒有對臺灣生活和感情全心全意的根。他們有抗日的生活經驗和民族意識,也嘗過臺灣早期五○、六○年代的清苦生活,但是臺灣不能讓他們安於現狀。他們振作掙扎,大學一畢業,就紛紛出國留學,非到美國進修才覺得圓了求生存的夢。他們生命的火花,是要到太平洋彼岸來綻放。他們對邦媛知道的四九年以前的社會變遷,沒有成熟的認識;對應台敘述的國共血拼、短兵相殘的四八、四九年沙場情節,也因為家庭的保護而印象不深。因此《巨流河》和《大江大海》這兩本書對這夾縫中的一代人,帶來了一個更清楚的畫面,有著無比深遠的意義。《巨流河》彌補了他們對內戰前中國的社會演變的認識;《大江大海》描述戰爭慘烈的真實面貌,和老百姓被蹂躪的無奈,帶領這一群海外留學人見證了中國同胞百年來的悲劇。
這兩本書中呈現給讀者的是完全不同的場景,刻畫的是兩個前後迥異的中國世界。一個是民族受辱、政治混亂,但士氣高昂、詩書未輟的文人世界。一個是兵戎拚爭、嗜血無情的兩黨私鬥,橫屍遍野,致生靈於塗炭而不能揭止的殘酷爭權世界。邦媛在逃難的日子裡一直沒有荒廢學業,不斷埋頭讀書充實自己。她的環境一直是在最精華的東方傳統家庭裡,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禮。那一代人,在二戰後的中國是仰首闊步希望無窮。她代表三○四○年代中國名校的大學生,他們知識的深厚和求知的嚴肅態度,使後來在台求學的下一代自慚形穢。他們在臺灣的教育建設,和八○年代的經濟起飛工程上,都有著絕對的貢獻。看她在臺灣念書、教書的生活,敬佩她孜孜不倦的求知,循循善誘的教學。她在美國、歐洲的學習和教書生活,也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最理想的安排。邦媛深厚的學問和文學的修養,使人望塵莫及。看她的書,給人以激勵,更舒適的浸淫在中國書香門弟的傳統裡。
應台是描繪戰爭史實的報告文學能手,應該是成長在戰火的氣氛中。她的剖析和描寫讓人性最殘酷的一面坦露無遺,應該是一個反戰者。可是她並沒有把大篇幅的戰亂分析和歸納後,給讀者一個高明的結論,而是讓讀者怵目驚心的一頁一頁翻閱,那一篇篇血淚交織的片段。這可能才是她的高見,那個沒有理性的時代,只能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哀嘆。
我做為夾在兩位大作家的一代,少年的一半,生在大陸的顛沛流離的年代,青年的另一半經歷臺灣的清苦,然後在壯年,到美國來奮鬥求生。讀到這兩本書,我和許多早期來美的留學生,好像是那個接棒人,補足了她們兩代的空白,跟她們手牽著手走完了二十世紀苦難的中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