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解讀南懷瑾人生與內心的禪意旅程:隨順天地萬物,隨南懷瑾以禪意直面生命無常,活出自在與和諧
滿額折

解讀南懷瑾人生與內心的禪意旅程:隨順天地萬物,隨南懷瑾以禪意直面生命無常,活出自在與和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5 元
優惠價
7929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預購中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用心去感悟,禪意無處不在
┃放下即是解脫,平凡亦是非凡
┃尋回心靈的光,繁忙人生行雲流水

跟隨南懷瑾先生的步伐,探尋禪宗精髓
拂去貪欲與嗔怒,邁向無憂自在的生活

【探索信仰的力量與內心的智慧】
本書從人生的本質出發,剖析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迷失自我的困境,強調唯有內心的恭敬與智慧,才能擺脫對物質的過度依賴與貪欲。本書探討了人生困惑的根源,指出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源於內在的覺悟與安寧,而非外在的追求。作者以「心燈」比喻內心的智慧之光,強調唯有以平常心接納世界,才能超越得失愛憎的束縛,達到心靈的超然境界。
【禪的智慧在生活中的運用】
全書的核心思想圍繞禪宗展開,強調禪並非僅為僧人的修行,而是一種適用於所有人的生活哲學。作者認為,禪的力量在於用直觀的內心感悟,突破知識與邏輯的限制,尋回生命的本真。結合生活中的細節與禪宗經典故事,生動地描繪了禪的平凡與不凡──它藏於一頓飯、一件事中,也能解決世間的煩惱與疑惑。禪在於保持平和之心,順應自然,找到生活的平衡與智慧。
【克服煩惱,實踐慈悲與放下】
在人生的修行中,作者認為兩大關鍵是「慈悲」與「放下」。書中以大量實例與哲理闡釋了貪欲、嗔怒等負面情緒如何成為痛苦的根源,並指出心懷善念與大悲心是自渡與渡人的途徑。提倡愛人如己,隨時關懷他人,讓心靈擁有更大的寬度與深度,強調放下執念與糾結的意義,指出放下並非放棄,而是心靈的自由與解脫。以慈悲之心善待他人、以平常心面對得失,從而找到生命中的寧靜與力量。
【回歸本真,活出自在人生】
全書主張回歸禪宗的核心精神──在人生中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不執著於名利得失,活出一種清醒而純粹的生活狀態。從智慧的高度探討如何擁有一顆本真之心,讓人生如不繫舟般隨遇而安。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與內心的圓滿,而非外在的完美。透過修煉內心,人們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本書為讀者提供了由迷茫走向內心光明的路徑,啟發現代人在浮躁的時代中活出自在、坦然與智慧的人生。


本書特色:本書以禪宗思想為核心,結合南懷瑾先生的深厚學識與人生經歷,深入淺出地探討人生、心靈、信仰等重大主題。作者以禪的智慧回應物質時代的迷失,主張以平常心超越五欲六塵,找到內心的和諧與解脫。本書融會經典故事、人生哲思及南懷瑾先生的點評,文字樸實卻深具啟發性,幫助讀者在繁忙與浮躁中尋得內心的寧靜與力量。

作者簡介

金文,暢銷書作家、圖書策劃編輯。到目前為止,已策劃出版多部圖書,在成功勵志、人物傳記、心理學等眾多領域均有暢銷代表作。

序言
人整天忙碌,為的是生活,生活離我們很近,不管如何逃避,現代的繁華、都市的訴求、漂泊後的迷茫都紛至沓來。任憑你躲閃有術,也很難擦身而過,總是被生活瑣事牽絆,讓心靈不由自主。人生的痛苦往往源於對物質的貪欲,然而物質可以豐富生活,卻也會枯萎心靈、閉鎖智慧。每天的生活,完全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下被向前推動著。善惡是非的標準,都是社會共同的約定,沒有個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人們往往感覺到,雖然擁有了前人所夢想不到的物質生活,卻也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這無疑是現代人類的悲劇。
人們逐漸地覺察到這個危機,也曾設想了許多補救的辦法,社會哲學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雖有部分改善,但是對整個氾濫的洪流,似乎仍無濟於事。
事實上,人生的煩惱都是自找的,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倘若人的心靈能無分別心、愛憎心、取捨心、得失心,便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快樂、祥和。水往低處流,雲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禪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尋回並證入自性。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於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適合解決自我問題的。也就是說可以把禪理解為一種最為簡單也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禪,這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累,到處充滿著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類生活意志的萎靡。作為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禪宗以其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考方式,曾對古代社會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產生極為深廣的影響,使之與中國思想文化史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禪宗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個時期的特點,也因而成了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
一代國學宗師南懷瑾先生,出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為其終身學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而其一生從軍、執教、經商、遊歷、考察、講學的人生經歷又是不可複製的特殊經驗,使得先生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近年來享譽國內外。
南懷瑾先生的學說,恰如春風化雨,深入淺出;從精深的儒釋道思想入手,結合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方式及成果,層層揭開了禪宗、淨土、禪淨雙修等諸多修行法門的神祕面紗,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向普通大眾講述了禪與生命的真相及意義:修煉自身清潔內心,內心有了一定的廣度與深度,才能和別人相處得更好,自己的幸福也因此而來。
於艱難困苦處我們平靜生活,在繁華精采中我們獨自沉思。禪並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確切地說,它超越了「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他一樣地穿衣,一樣地吃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有僧問道於趙州禪師,趙州回答他說:「吃茶去!」吃飯、洗缽、灑掃,無非是道,若能會得,當下即得解脫,何須另外用功?迷者口唸,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聖相通的。禪,不是供我們談論研究的,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人生在世,煩惱不斷,何以解憂?雖不必人人吃齋念佛,但修心養性確是普遍伴隨人一生的。禪恰是我們內心的火柴和蠟燭,當我們用智慧點燃這盞禪燈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會被光明和溫暖充滿。本書融會典籍中的各類故事、南先生的發散點評等自成一文,從人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出發,為迷茫的人們指出心靈的歸宿。
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正向心志,我們需要這樣的溫暖和光明。讓我們追隨南先生的腳步,感悟新的人生,體會平凡背後無盡的絢爛吧。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真正的信仰
心不同,眼也不同
心燈是無形的智慧
信仰是生命的主心骨
真理合一,殊途同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撒播愛和真理的種子
真正的信仰在於心靈的恭敬
第二章 用心去感悟,禪意無處不在
平平凡凡才是真
擁有一顆平常心
用心去感悟,禪意無處不在
海納百川緣於謙卑
偉大源自平凡
人人平等,不必妄自菲薄
第三章 修心是紅塵煉心
佛是能磨洗出來的嗎?
心為修行初渡頭
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
不要被一切現象所迷惑
別讓偶像占據心田
世間的事理,一通百通
敲不開門的文字磚
迷失時轉回內心的港灣
第四章 悟性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
心境沒有界限
如何到達智慧的彼岸?
悟性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
起疑才能有悟
何為大徹大悟?
願心,才是般若的源頭
無我忘我的境界
第五章 心存善念,行善性
娛樂至上的時代,找回一顆大悲心
慈是濁世一盞燈
隨時惦念天下蒼生
心存善念,行善性
「施」比「受」更有福
生命的延長線—育才之道
第六章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障礙
如何才能頓悟?
樸實平和地面對生活點滴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障礙
苦海需自救
莫看船兒無底,有心就能渡河
看腳下,看今生
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
第七章 貪欲是痛苦的根源
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貪欲
追求幸福正是幸福的阻礙
嗔怒是把雙刃劍
紅塵顛倒不成佛
呆痴是智者的樸素外衣
化傲慢為謙卑
第八章 放下即是解脫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愚人自縛,自綁天足
人生本無常,何必太執著
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破除糾結最好的法門:活在當下
讓放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第九章 尋回失落已久的靈性
勿讓虛妄遮蔽了真心
像孩子一樣快樂無憂
出淤泥而不染
讓個性在歲月中自然流露
認真是生活姿態
花和尚真性情
第十章 行雲流水快活人生
怎樣才是真正的清醒?
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
不完滿,才是人生
生命當如不繫舟—隨遇而安
找回自己的本真個性
行雲流水,順其自然
一切隨緣,淡看生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真正的信仰
心不同,眼也不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金剛經》
這是佛學裡佛法的五眼,五種眼睛的分類,文字都差不多。都是佛先提出來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呢?佛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須菩提就相應地答應世尊: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這是三藏佛經十二種分類之一種,「自說」,就是佛祖他自己開始講,不是人家提出來問的。
南懷瑾先生說,《金剛經》這裡沒有講「佛」字,而講「如來」。「如來」這個名詞代表形而上的道體,一切眾生同於諸佛菩薩心性之體,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裡頭有五種功能,所以叫做五眼。
聽了南懷瑾通暢的解法,我歸納之:人有身體的肉眼、魂的心眼以及靈裡的天眼。這三眼在筆者看來正對應黃龍三關的山水之境:在肉眼看來,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在心眼看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在天眼看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人生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以上雖是三種不同角度的分法,卻暗藏共同的道理。能提供我們人生很多新的啟示。
道家的《陰符經》就說:眼者心之機。肉眼跟心是連帶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經典,心與眼同論,在講到心的道理時,先提到眼。譬如儒家亞聖孟子講到觀察人,特別要觀察眼睛。
肉眼為父母所生,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眼睛。眼是心的開關,肉眼能看見物質世界,我們一切的感覺、知覺,都經由它而來。所以心與眼的關係非常密切。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雙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因為有人是散光,有人是近視,有人是一隻眼睛近視,一隻眼睛散光,有人是色盲,各式各樣不同。一切眾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有句俗話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樣。世界上的人類,沒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說明世界上的人,心裡想法也沒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沒有盡相同的。
肉眼牽連著我們的心眼,我們的心眼若放寬了,肉眼也就能見到美妙的禪境。但超越肉眼和心眼的則是天眼,心眼太狹隘,就會矇蔽我們的天眼。佛教塑像表現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隻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天眼對接的是真理的光。天眼能見肉眼所不能見,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質世界的,譬如說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於看到其他的世界。
天眼不是多長出一隻眼睛來,是肉眼的本身,有了另一種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與我們普通人一樣,但是他自然會看到多重的世界。
肉眼是觀看物質世界通常的現象,天眼則能夠透視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當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時,可以穿過一切物理的障礙,就是所謂的神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96
預購中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