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詞:一生寂寥,字裡幽怨,納蘭性德在滿紙風霜中定格人間悲喜
Quantum Mysticism
Generative AI in Banking Financial Services and Insurance: A Guide to Use Cases, Approaches, and Insights
World of Wanda
近代中國茶業之發展(簡體書)
CCC創作集05號:那些花與夢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簡體書)
超Q漫畫歷史名人【天子、將帥、軍師】(全三冊)
少有人走的路7:靠窗的床(簡體書)
Shinzi Katoh加藤真治 愛麗絲湯匙 紅心
YILAN''S幸福雜貨鋪-PARTY 07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納蘭性德詞:一生寂寥,字裡幽怨,納蘭性德在滿紙風霜中定格人間悲喜
滿額折
納蘭性德詞:一生寂寥,字裡幽怨,納蘭性德在滿紙風霜中定格人間悲喜
納蘭性德詞:一生寂寥,字裡幽怨,納蘭性德在滿紙風霜中定格人間悲喜
納蘭性德詞:一生寂寥,字裡幽怨,納蘭性德在滿紙風霜中定格人間悲喜

納蘭性德詞:一生寂寥,字裡幽怨,納蘭性德在滿紙風霜中定格人間悲喜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79355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清風明月,詩詞清淚
一卷詞冊,寫盡世間寂寥

從「納蘭瘋」現象到清詞經典化
三百年後的回眸,化作不朽篇章

➤清初詞壇的璀璨星光
本書以納蘭性德的詞作為核心,精選160首經典之作,帶領讀者走進這位清初才子的內心世界。納蘭性德以短暫卻熠熠生輝的一生,留下了動人的詞作,成為清代詞壇無法忽視的詞人代表,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感動。

➤真摯婉約的詞作風華
納蘭性德的詞作以情意真摯、語言婉轉著稱,無論是悼亡詞的淒婉哀愁,抑或邊塞詞的壯闊蒼涼,皆蘊含深邃意境與動人情懷。本書以具體作品為例,深刻剖析納蘭性德作品中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承載著生命的重量,展現出獨特的詞學之美。

➤詞作背後的真實人生
詞是詞人內心世界的映照,納蘭性德的詞更是如此。他的一生充滿了家國責任、情感波折以及生命無常的感嘆,讓他的詞作流露出濃郁的愁緒。本書透過一首首詞作,揭示詞人內心深處的柔情與無奈,讀者能夠從中看到一個立體而真實的納蘭性德。

➤穿越時空的詞壇才子
本書不僅分析他的詞風特色,更將納蘭性德的詞作放入歷史背景中,詳細梳理納蘭性德對於當代詞學發展的影響。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獨樹一幟,開創了具有個人風格的詞學流派,闡述他如何在詞壇上熠熠生輝,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場詞學的心靈之旅
本書在知識性與可讀性之間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嚴謹而不失通俗的寫作方式,讓詞作賞析不流於枯燥乏味,既能感受到詩詞的美感,又能深入理解其內涵,適合各年齡層的讀者閱讀,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的詞學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解析納蘭性德詞作的文化價值,結合注釋與評析,剖析其重要代表作,一一探討納蘭性德在悼亡、友情、邊塞等題材上的獨特觀察,探討作品的意境之美,進而彰顯納蘭性德在詞壇的重要地位。全書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讓讀者在賞析納蘭性德詞作之美的同時,體會到詞人的永恆魅力。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朝著名詞人。其作品以婉約詞風著稱,尤擅長表現對愛情、友誼與人生的深刻體悟,代表作有〈飲水詞〉、〈夢江南〉、〈如夢令〉等。

謝永芳,著有《李清照詩詞品匯》、《辛棄疾詩詞全集》、《廣東近世詞壇研究》等作品,深受讀者歡迎。

前言
據一位作家統計,從西元1979年算起,截至西元2000年,已經出版納蘭詩詞文獻整理和研究著作10餘種,發表研究論文約350篇。這一數量大約是同期全部清詞研究成果的百分之三十,清詞作家研究成果的百分之六十。西元2000年~2010年間,這種趨勢仍然在延續。如果回顧一下西元1900年~1980年間研究納蘭性德的情況,會發現當下的「納蘭瘋」乃是淵源有自。據黃文吉先生主編的《詞學研究書目》,並參照林玫儀女士主編的《詞學論著總目》統計,在西元1920年~1930年間,各類相關成果至少有47項,可以說在當時已經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熱潮。其中,蘇雪林、張任政、李勖諸位先生篳路藍縷,功不可沒。
新世紀令人猝不及防的納蘭瘋,儘管談不上是「現象」級的表現,也還是有一些新的特點。其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是,讀者的年輕化趨勢和去專業化傾向。據筆者隨機訪查,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納蘭性德,主要是覺得他的詞寫得真摯,又比較好懂,有些句子似乎非常切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經驗,也比較適合在日常的文字交流中「現學現賣」。至於某一首詞究竟好在哪裡,這部分讀者中較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或者根本就不關心這個。這種情況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可能是拜某些網路寫手所賜,不全知其所以然,又喜歡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自由揮灑。說白了,就是「納蘭皆我註腳」,即藉納蘭說故事,或者藉納蘭之酒杯,澆一己胸中塊壘。從這種「勿忘我」的做法中,讀者所得到的最後結果一定是「水落石出」,即經過時間的無情淘洗,烙在心底的永遠只有納蘭的詞,而不是其他。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認為,這些做法都無可厚非。真正需要引起思考的是,如果說,清人基本上已經完成唐宋詞的經典化,今人只是在坐享其成的話,那麼,「納蘭瘋」至少顯示,清詞的經典化也已迫在眉睫。將被「新文化運動」打斷的清詞經典化過程以某種恰當的方式繼續進行下去,是當今學界,尤其是詞學界同仁的共同責任。「納蘭瘋」正是可以藉助的推力,藉此,就有可能逐步全面鞏固並落實「清詞中興」的卓越成果。
納蘭性德,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元1655年1月19日)生,原名成德,以避廢太子嫌名(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小字保成,兩歲時被立為儲君)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先世為海西女真的葉赫部族,入關,為滿洲正黃旗。太傅明珠長子。康熙十年(西元1671年),補諸生,貢太學。十一年(西元1672年)八月,應順天鄉試,中舉。十二年(西元1673年)二月,會試中式,因寒疾未與殿試。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年)三月,中彭定求科二甲第七名進士,榜名成德。官至一等侍衛。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西元1685年7月1日)病逝。原配盧氏,兩廣總督、漢軍鑲白旗人盧興祖之女,婚後三年,於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年)以產後患疾亡故。繼娶官氏。妾顏氏、沈氏。有子三,女四,長適高其倬,次適年羹堯。著有《通志堂集》十八卷,凡賦一卷、詩四卷、詞四卷、文五卷、《淥水亭雜識》四卷,附錄碑誌、哀輓之作二卷,其中詞集曾於其生前先後以《側帽》、《飲水》為名刊行。全身畫像,一為禹之鼎所繪,今藏故宮博物院;一為楊鵬秋摹繪,見載葉恭綽編《清代學者象傳》第二集。有弟二,妹三。其中,揆敘(西元1675~1715年)字凱功,號唯實居士,由佐領二等侍衛累官左都御史。諡文端,雍正間被奪。著有《益戒堂集》十八卷、《雞肋集》一卷。揆方不詳。有一妹著有《繡餘詩稿》一卷(此據《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
納蘭希望在文學,尤其是在詞學上有一番作為。他也確實做到了。以納蘭「隔世知己」自居的楊芳燦曾這樣描述:「倚聲之學,唯國朝為盛,文人才子,磊落間起。詞壇月旦,咸推朱、陳二家為最。同時能與之角立者,其唯成容若先生乎?……今其詞具在,騷情古調,俠腸俊骨,隱隱奕奕,流露於毫楮間,斯豈他人所能摹擬乎?且先生所與交遊,皆詞場名宿,刻羽調商,人人有集,亦正少此一種筆墨也。」(〈納蘭詞序〉)正指出納蘭與眾不同的詞風。王國維認為,納蘭是「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獨抒性靈,無所依傍,「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人間詞話》)。以上都是符合實際的認知。相比而言,李慈銘雖然措詞不免刻薄,肯定中有否定,但也能抓住納蘭詞的風格特點:「如寡婦夜哭,纏綿幽咽,不能終聽」、「(納蘭)所作不及伽陵、竹垞之半,才力亦相去遠甚。而迄今談藝家與朱、陳並稱,繇其獨契性靈,冥臻上乘,亦非二家所能及也」(《越縵堂日記》,見載日記輯編本《越縵堂讀書記》)。所以,儘管他自己說是「別擇尚疏」,所拈出的若干納蘭詞佳句,實際上還是頗有藝術眼光的。又,張德瀛基本上是從大的方面掌握納蘭的詞史地位:「愚謂本朝詞亦有三變,國初朱、陳角立,有曹實庵、成容若、顧梁汾、梁棠村、李秋錦諸人以羽翼之,盡祛有明積弊,此一變也。」(《詞徵》卷六)不過,就清初詞風改變而言,納蘭於剷除有明一代詞學「積弊」有功不假,但顯然不應將其歸為浙西詞派或陽羨詞派的「羽翼」。
當陽羨、浙西二派漸漸主導清初詞壇時,有一些詞人不為所囿,所作表現出獨特的個性風貌。納蘭是一個著名的典型。他的悼亡詞「孤吟山鬼」(項鴻祚〈玉漏遲.題飲水詞後〉),哀感頑豔,以真字為骨,能道得人們心中有、筆下無的感情。如初賦悼亡自度之作〈青衫溼遍〉(青衫溼遍),淒情苦語,出以促節短音,陰陽兩隔,相將神傷。又如為盧氏亡故後三月餘所作的〈沁園春〉(瞬息浮生),是以記夢形式所寫的悼亡之作,纏綿悱惻,聲聲血淚,可與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媲美。又如為盧氏三週年祭所作的〈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此恨何時已),情傷腸斷,語痴入骨,真是令人不忍卒讀,在納蘭悼亡詞中最稱動人之作。納蘭的痛苦追憶綿綿無絕期,如〈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暗香飄盡,惜花人去,哀怨淒厲,勢縱語咽。納蘭寫友情之作也是情辭兼備,如〈金縷曲.贈梁汾〉(德也狂生耳),直抒胸臆,不假雕飾,真切自然地表達出了誠摯深厚的友情,這首詞也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所謂「教坊歌曲間,無不知有〈側帽詞〉者」(徐釚《詞苑叢談》卷五)。納蘭的邊塞行吟,壯麗與淒婉並重。如〈浪淘沙.望海〉(蜃闕半模糊),在山海關眺望大海,一種豪邁之情夾雜著濃重的驚喜,在納蘭詞中堪稱別調,頗似李清照〈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之於其整體風格。一般認為,納蘭詞中多悲哀情調,是因為其天性如此,但從某些邊塞詞來看,實則也是他對人類社會的觀察所致。納蘭對歷史的思考是以詞為媒介,是他對詞體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增強其厚重性。王國維盛讚納蘭詞,和這些都有關係。又如〈長相思〉(山一程)和〈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寫壯闊的境界和瑣細的歸心,納蘭將一對矛盾納入詞中,使得作品有了一種張力。這種寫法,賦予小令以頓挫之感,情與景一併頓挫,則在不和諧中又展現出和諧,精彩異常。
當時獨立於風氣之外的,還有與納蘭並稱「京華三絕」的曹貞吉、顧貞觀。在浙西詞派尚未籠及全域性的時段內,他們以自抒情懷、不拘一格的面貌,聯袂構築起一道亮麗的詞壇景觀。曹貞吉的詞「雄深蒼穩」(陳維崧〈賀新郎.題〈珂雪詞〉)。如〈留客住.鷓鴣〉:
瘴雲苦。遍五溪、沙明水碧,聲聲不斷,只勸行人休去。行人今古如織,正復何事關卿頻寄語。空祠廢驛,便征衫溼盡,馬蹄難駐。風更雨。一發中原,杳無望處。萬里炎荒,遮莫摧殘毛羽。記否越王春殿,宮女如花,只今唯剩汝。子規聲續,想江深月黑,低頭臣甫。
為惦念胞弟申吉而作,詞末遙思深慮,讓人聯想到南明永曆政權遺事,「投荒念亂之感」(譚獻《篋中詞》今集卷一)溢於言表。又如〈滿庭芳.和人潼關〉:
太華垂旒,黃河噴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樓千尺,刁斗靜無聲。落日紅旗半卷,秋風急、牧馬悲鳴。閒憑弔,興亡滿眼,衰草漢諸陵。泥丸封未得,漁陽鼙鼓,響入華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設險,終難恃、帶礪之形。何年月,剷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由戰亂頻仍引發哀愁,在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年)以後的詞壇上已甚為罕見,進而激起對歷史上一切王霸爭鬥的厭棄,則構成曹氏詠史懷古詞雄渾蒼茫的獨異內涵。又如〈賀新涼.再贈柳敬亭〉:
咄汝青衫叟。閱浮生、繁華蕭瑟,白衣蒼狗。六代風流歸抵掌,舌下濤飛山走。似易水、歌聲聽久。試問於今真姓字,但回頭、笑指蕪城柳。休暫住,譚天口。當年處仲東來後。斷江流、樓船鐵鎖,落星如鬥。七十九年塵土夢,才向青門沽酒。更誰是、嘉榮舊友。天寶琵琶宮監在,訴江潭、憔悴人知否。今昔恨,一搔首。
康熙十年(西元1671年)間在京師首倡之作,藉以「淘洗前朝之恨」(〈珂雪詞〉附陳維崧評曹貞吉詠物詞語)。在所有「贈柳」詞中,寄慨最深遠,包蘊最豐富,「一時盛傳京邑」(〈珂雪詞〉附曹禾《詞話》)。又如〈蝶戀花〉:
五月黃雲全覆地。打麥場中,咿軋聲齊起。野老謳歌天籟耳。那能略辨宮商字。屋角槐陰耽美睡。夢到華胥,蝴蝶翩翩矣。客至夕陽留薄醉。冷淘飥餺窮家計。
詞有總序:「讀《六一集》十二月鼓子詞,嫌其過於富麗。吾輩為之,正不妨作酸餡語耳。閒中試筆,即以故鄉風物譜之。」這首詞寫農村麥收季節的情景,以及悠閒的村居生活。不雕琢,不學古,卻也正好和蘇、辛的同類詞風相近,所謂能與古人「離而得合」。
顧貞觀所作也有特點。如〈青玉案〉:
天然一幀荊關畫。誰打稿、斜陽下。歷歷水殘山剩也。亂鴉千點,落鴻孤咽,中有漁樵話。登臨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淚盈把。自古有情終不化。青娥塚上,東風野火,燒出鴛鴦瓦。
寫秋士易感、黍離之悲的常見主題,疏朗厚實,寥廓凝重,別具面目。又如〈一叢花.並蒂蓮〉:
一篙輕碧眾香浮。月豔淡於秋。雙成本是無雙伴,漢皋佩、知倩誰收。浴罷孤鴛,背花飛去,花外卻回頭。合歡消息併蘭舟。生未識離愁。相憐相妒渾多事,料團扇、不耐颼飂。金粉飄殘,野塘清露,各自悔風流。
一反常態,指出並蒂蓮縱使各自得意,相憐相妒,最後都是一樣地凋殘敗落,自悔風流,寓託深長。又如〈南柯子.為某小侯題照〉:
選勝輕裝出,分行小對齊。珠鞭闌過鳳城西。一字沿流,同解錦鄣泥。玉爪看調鶻,花冠簇鬥雞。應弦斜拂柳圈底。薄醉歸來,纖手個人攜。
運用漫畫手法描摹,莊諧相濟,清新詭譎。又如〈南鄉子〉:
繡榻近來閒。似整如欹欲卸鬟。自把毛詩教小鳳,關關。鸚鵡偷傳喚阿蠻。湘管淚痕斑。擲罷金錢弄玉環。身似離爻中斷也,單單。欲展雙眉又拆難。
使用俗語、卦象等寫相思之情,極具特色。又如〈雙雙燕.本意用史梅溪韻〉:
單衣小立,正秋雨槐花,鬢絲吹冷。鏡函如水,長憶畫眉人並。殘葉暗飄金井。問燕子、歸期未定。傷心社日辭巢,不是來年雙影。香徑。芹泥猶潤。只一縷紅絲,誤他嬌俊。幾多恩怨,絮徹杏梁煙暝。傳語別來安穩。待二十四番風信。那時重試清狂,肯放雕欄獨憑。
人燕合寫,以人為主,從獨自相思,寫到燕歸人滯,又復回憶舊日情事,懸想來春燕歸情境,句句詠燕,句句傳情,卻是舊調新唱,並且在篇章結構上挑戰南宋詠物高手史達祖。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年)冬為安慰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的朋友吳兆騫而寫的〈金縷曲〉(季子平安否)、(我亦飄零久),以詞代書,雖非首創,但運用極其成功,語語發自真情,沁人心脾,堪稱「純以性情結撰而成」(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的千秋絕調。
顧貞觀與陳維崧、朱彝尊有「詞家三絕」(張鎣〈今詞初集重刊本跋〉)之稱。他在作詞方面很有自信:「吾詞獨不落宋人圈襩,可信必傳。嘗見謝康樂春草池塘夢中句,曰:吾於詞曾至此境。」(諸洛〈彈指詞序〉)謝靈運〈登池上作〉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名句,妙在清新自然,不著斧削(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可見,這也是顧貞觀的追求。所謂清新自然,即出於己意,「不著心源傍古人」(元稹〈酬李甫見贈十首〉之二)。他曾自述學詞歷程:「余受知香岩,而於詞尤服膺倦圃。容若嘗從容問余兩先生意指云何,余為述倦圃之言曰:『詞境易窮。學步古人,以數見不鮮為恨;變而謀新,又慮有傷大雅。子能免此二者,歐秦辛陸何多讓焉!』容若蓋自是益進。」(〈與栩園論詞書〉)
以古人為法,卻避免屢見不鮮;變而謀新,又堅持詞的本色,是顧貞觀所追求的,也是他對摯友納蘭性德的期盼。他們能夠合選《今詞初集》,確有志同道合的成分在;顧綬珊跋〈彈指詞〉云顧貞觀編有「〈唐五代詞刪〉、〈宋詞刪〉」,顧貞觀還曾參與編選葉光耀所著《浮玉詞初集》,集中長調即由顧氏與王庭一同選定,並評論葉詞(胡可先《浮玉詞初集》與清初東南詞壇),又說明也與二人「自唐、五代以來諸名家詞皆有選本」(徐乾學〈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誌銘〉)有關。
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年),《今詞初集》刊行,這是納蘭和顧貞觀以選本的形式對清朝開國三十年以來的詞壇發言,藉以建構「當代」詞史。《今詞初集》中滲透了兩人獨抒性靈的共同審美觀──如納蘭《淥水亭雜識》卷四有云:「詩乃心聲,性情中事也……昌黎逞才,子瞻逞學,便與性情隔絕。」顧貞觀〈彈指詞〉被杜詔推崇為「極情之至,出入南北兩宋,而奄有眾長」──因而,儘管顧貞觀對朱彝尊的詞學見解很不以為然,納蘭對《詞綜》也頗有微詞──據朱氏〈水村琴趣序〉記載:「予嘗持論小令當法汴京以前,慢詞則取諸南渡,錫山顧典籍不以為然也。」納蘭在〈與梁藥亭書〉中說,《詞綜》太「要求」,不免「黃茅白葦」之譏──他們還是選了不少朱彝尊的詞,其中的詠物詞,也正是一些雖然多用典,尚能展現出真性情的作品,如〈滿江紅.塞上詠葦〉(絕塞淒清);陳維崧從京師開始專力為詞,對真性情的追求,與兩位編者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所作有過於粗豪、一覽無遺的瑕疵,所以在入選篇數上就有所控制。《今詞初集》還收入毛際可、閻瑒次與「江南科場案」有關的作品,意在顯示,詞還有另外一種更加直接的心靈抒寫方式。
《今詞初集》的出現,意味著京城詞壇中心地位的進一步確認,後來《四庫全書》於清詞別集獨收曹貞吉〈珂雪詞〉,也可以看作作為一種整體的認可。
京師作為清初詞壇中心,對其他地區詞壇發揮過強勁的輻射作用,自龔鼎孳去世,才開始稍稍停歇。康熙十七年(西元1678年),浙派北移,以京城一地為中心迅速形成以朱彝尊為核心的詞人群體,「京華三絕」等與之共同彰顯京都詞苑風采。可惜,這個被學者稱為詞壇「性靈派」的群體(其他學者的提法還有「飲水詞派」。至於曹貞吉是否不屬於此派,還可以再討論),沒過多久,便因納蘭的過早離世而「風流雲散」了,正如顧貞觀在〈與栩園論詞書〉中所云:「國初輦轂諸公,尊前酒邊,借長短句以吐其胸中。始而微有寄託,久則務為諧暢。香岩、倦圃,領袖一時。唯時戴笠故交,擔簦才子,並與遊之席,各傳酬和之篇。而吳越操觚家聞風競起,選者作者,妍媸雜陳。漁洋之數載廣陵,實為斯道總持,二三同學,功亦難泯。最後吾友容若,其門地才華,直越晏小山而上之。欲盡招海內詞人,畢出其奇,遠方駸駸,漸有應者。而天奪之年,未幾輒風流雲散。漁洋復位高望重,絕口不談。於是向之言詞者,悉去而言詩古文辭,回視《花間》、《草堂》,頓如雕蟲之見恥於壯夫矣。雖云盛極必衰,風會使然,然亦頗怪習俗移人,涼燠之態,浸淫而入於風雅,為可太息。」當然,綜合各種情況判斷,這一派即使能夠獨立生存下來,其最終的命運恐怕也不會比陽羨詞派好到哪裡去。
本書誕生於「納蘭瘋」中──嚴格說來,「納蘭瘋」似乎只能算是對納蘭詞的熱衷,想要全面完整地研討納蘭的文學乃至文學理論貢獻,除了納蘭的詞和詞論外,還需要涉及他的詩和詩論、賦和賦論等。在這方面,可以參考的主要是幾位學者的著作,如徐照華《納蘭性德與其詞作及文學理論之研究》、卓清芬《納蘭性德文學研究》、甘翹寧《納蘭性德及其飲水詞研究》等──幸運的是,或許能夠為之添磚加瓦;不幸的是,過去的眾多研究成果擺在那裡,想再弄出一點新意,談何容易。而且,根據傳播的一般規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Hamlet),每一種做法,在不同的讀者那裡,並不總是那麼容易獲得認同。我們的做法是,以注釋和評析結合的傳統方式,透過力爭所選的160首作品,協助讀者處理閱讀納蘭詞中三個方面的問題,即好不好、為什麼好和好在哪裡的問題。選目與正文補敘結合,力求囊括名篇,排序大致上依據《飲水詞箋校》,只是為了敘述方便,將〈夢江南〉(昏鴉盡)前提至開篇第一首。注釋不厭其煩,主要參考趙、馮箋校本、張草紉先生的《納蘭詞箋註》和張秉戍先生的《納蘭詞箋註》,擇善而從,首先解決好「我為納蘭寫注腳」的問題。這裡面,有一些問題應該是筆者首次說明,如據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五月無三十日,定〈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此恨何時已)作期為五月二十九日(6月25日);陳淏《精選國朝詩餘》所錄〈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並非納蘭詞的「初稿面貌」;〈水調歌頭.題岳陽樓圖〉(落日與湖水)納蘭手書扇面尾署中提到的「孟公」,可考為安璿;等等。評析則注重發掘藝術特色,尤其強調貫注史識,適度發揮,透過局部的但也是盡可能充分的縱橫比較,力求從整體上掌握納蘭的詞史貢獻,進而判斷其詞史地位,算是拋磚引玉。
值得補充的是,納蘭詞何以未能入選《四庫全書》?四庫館臣是透過總纂詞類典籍與撰寫書目提要來表達詞史觀念,例如《四庫全書》未收入朱彝尊的詞別集,倘從其個人別集中已部分收錄詞集,因而無須再行單列來理解,只是說明了問題的一個方面。據《曝書亭集》提要所云,可能剛好是因為〈靜志居琴趣〉中「宴嬉逸樂」的歡愉之辭,加上撲朔迷離的「風懷」傳聞,四庫館臣對朱氏及其詞的看法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陳維崧的詞別集未入四庫(僅於《十五家詞》中收其《烏絲詞》四卷),並且四庫館臣的這種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陽羨詞派進一步沒落的推手,大概也是傳統價值觀與正統詞學觀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四庫全書》收入〈珂雪詞〉,究其原因,除了陳廷焯所說的「取徑較正」(《白雨齋詞話》卷三)之外,文廷式《雲起軒詞鈔》將曹貞吉列為不受朱彝尊「籠絆」而「斐然有作者之意」的極少數詞人之一,也能說明這一問題。當然,對於四庫館臣的去取意圖,還要做更為深入的研究。即如納蘭詞,卻也未能收入其中,至少從一個方面顯示,乾隆年間以四庫館臣為代表的一些人對納蘭其人其詞的看法,與之前和之後的很多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個中緣由,比較樂觀地看,也許是由於同為「京華三絕」之一的曹貞吉已被收錄,才會有所選擇的吧。考四庫僅收錄納蘭《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認為該編「理數兼陳,不主一說,宋儒微義,實已略備於斯」,而將《通志堂集》納入「別集類存目」,說明納蘭的文學創作,不僅僅是詞,都有不符合四庫館臣要求的地方。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所列清初詞壇「五虎上將」依次為曹貞吉、陳維崧、朱彝尊、顧貞觀、納蘭性德,應該是受到了《四庫全書總目》的影響。
據《清詞別集知見目錄彙編》統計,納蘭詞在不同時期的版本共有38種,其中,乾隆年間未見納蘭詞別集刊行,嘉慶年間只有袁枚之子袁通選刻的《飲水詞鈔》二卷本,從側面顯示,乾嘉時代是納蘭詞傳播史上的谷底。當然,所謂谷底只是意味著時人對納蘭詞少聞少問,詞創作中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這樣。如姚尚桂《種月詞》中尚有〈水龍吟.題納蘭侍衛〈飲水詞〉後〉:「翩翩絕世風流,群瞻長白高門第。君才俊甚,豪華淨掃,塵凡斂避。紫禁朝回,黃門直罷,董帷深閉。把金荃蘭畹,重修恨譜,秦柳後,斯人耳。饒爾詞源無底。怕難消、胸中意氣。情絲萬軸,心花一片,春蠶欲死。銀燭燒殘,紅牙拍遍,曷勝清淚。奈梅花早發,一枝無力,趁東風墜。」吳騫《萬花漁唱》中也有《貂裘換酒.和秦少寇,用〈側帽〉集中韻》:「霜冷蛩初咽。正衡門、風淒木落,寂寥生業。眄得南來雙鴻足,傳與新詞秀傑。知稟志、百回難折。檢點朝衫何時掛,剩篋中、數點勤民血。焚諫草,避人徹。冰壺肯羨熏天熱。計他年、歸來履道,春生桃葉。還憶西湖從遊侶,零落秋叢蛺蝶。又何況、滄江逋客。脈脈離懷憑誰恤,把停雲、訴與空梁月。更欲斷,風迴雪。」還有一些詞作間接關涉納蘭,如熊寶泰《藕頤類稿》金縷曲.題吳漢槎〈秋笳集〉後(絕塞愁無奈)自注有云:「顧梁汾寄〈金縷曲〉二闋憶之,示成容若,音節淒惋,成為感動。」吳錫麒《有正味齋詞續集》中〈琵琶仙.送金手山從漕帥許秋崖先生北上兼懷東甫〉(回首東華)上片結三句云:「飲水詞傳,夢迴鼓角,愁遠沙磧。」
納蘭的光芒經由康熙時期的燦爛輝煌急遽黯淡下來,顯然是與浙派詞學觀念在當時詞壇的定於一尊分不開的,而當師法南宋成為詞壇主流趨勢,當然會造成唐五代北宋派別詞人的「失語」。不過,隨著詩壇「性靈派」的崛起與滲透等,嘉慶詞人的詞學傾向開始漸漸發生變化,論詞力主自然純真,所復之古有顛倒浙派之意,唐五代北宋詞因而得到重新評價,以唐五代北宋詞為創作旨歸的納蘭詞的復出就是一個重要指標。於是,自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汪元治刊行納蘭詞以後,各種版本層出不窮,其中,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汪世泰輯《八家詞鈔》就已收入的袁通選刻本也被不斷重刊,納蘭詞的傳播史過程重新進入「高峰狀態」。如果考慮到這一整體過程中的兩個關鍵時間點,其一為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前引楊芳燦作序的袁通刻本《飲水詞鈔》刊行,正是張惠言編定《詞選》並將溫庭筠推向詞史「最高」(〈詞選序〉)位置之時;另為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納蘭詞「復顯於是」(趙函序汪刻本《納蘭詞》引彭桐橋語),也正是常州詞派已經取代浙派詞壇主流地位之時──代表性的詞史事件是,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張琦重刊《詞選》;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前後,周濟的《詞辨》、《宋四家詞選》刊刻──我們就能發現,納蘭詞之所以風靡後世,實際上主要是詞壇風會發生作用的結果。其中,不容忽視嘉慶年間詞壇非主流詞人的努力倡導。及至當下,納蘭詞的大流行,從理論上來看,也還是因為統制詞界詞學觀念的仍然是常州派的核心觀念。
納蘭的經歷也是促成「納蘭瘋」的一個要素。不過,就清詞而言,如果從闡釋學的角度來看,後來的讀者所接受的往往是之前的學者重新構築的詞學視角,換句話說,清詞的經典化主要是由讀者中的部分評論者建構的。基於種種非文學因素累積而形成的讀者尊崇,與相關作家文學史真實地位的判斷之間,往往也存在隔閡。在很大意義上,文學評論史其實也是一部「層層累積」的歷史。這是由於作為文學評論史研究的骨幹,也是文學評論的對象──對作家與作品的評價,自後而前,總是免不了出現不同資訊的層層附著、累積,形成表面與真實之間的種種隔閡。從這個角度來看,通常所說的經典化過程,其實也包括了消除或者破壞類似的隔閡的環節,只是最終的結果往往使得研究者忽視了對這一環節的考察。不僅如此,如果著眼在更廣大的範圍,檢討和反思類似的文學評論史現象,還可以為審視與探究文學評論發展史提供有益的認知角度。這樣一來,一種單一個案性質的詞史與詞學評論史現象,如「納蘭瘋」,也就相應地具備了某種認知意義上的普遍性。
限於水準,書中或多或少一定存在著不足之處,衷心希望讀者批評指教。必須說明的是,這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對一些學者的相關論述多有參考,除上文已經指出的以外,主要還有幾位文史學者的相關著作。這些都盡可能在正文中以隨文作注的方式加以說明,另於書末依照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列舉主要參考引用文獻,提供讀者方便。
謝永芳
2011年6月7日
於黃岡師範學院

目次

前言
夢江南
夢江南
夢江南
夢江南
夢江南
江城子
如夢令
採桑子
採桑子.九日
採桑子.塞上詠雪花
採桑子
採桑子
臺城路.上元①
臺城路.塞外七夕
玉連環影
謁金門
點絳唇.黃花城①早望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西郊馮氏園看海棠,因憶〈香嚴詞〉有感①
浣溪沙.詠五更,和湘真①韻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大覺寺①
浣溪沙.古北口①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小兀喇①
浣溪沙.姜女祠①
風流子.秋郊即事
畫堂春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出塞
蝶戀花
河傳
河瀆神
金縷曲.贈梁汾
金縷曲.姜西溟①言別,賦此贈之
金縷曲.簡梁汾
金縷曲
金縷曲.慰西溟
金縷曲.亡婦忌日①有感
紅窗月
南歌子
南歌子
一絡索
眼兒媚
荷葉杯
梅梢雪.元夜月蝕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①
長相思
尋芳草.蕭寺①記夢
鞦韆索.淥水亭①春望
鞦韆索
鞦韆索
好事近
太常引.自題小照①
太常引
山花子
山花子
菩薩蠻
菩薩蠻
菩薩蠻
菩薩蠻
菩薩蠻.迴文①
菩薩蠻
菩薩蠻
菩薩蠻
菩薩蠻
菩薩蠻
菩薩蠻
昭君怨
琵琶仙.中秋
清平樂
清平樂
清平樂.彈琴峽①題壁
清平樂
滿宮花
唐多令.雨夜
秋水.聽雨
虞美人
虞美人.為梁汾賦
虞美人
虞美人
瀟湘雨.送西溟歸慈溪
臨江仙
臨江仙.塞上得家報雲秋海棠開矣,賦此
臨江仙.謝餉櫻桃
臨江仙.寒柳
臨江仙
臨江仙.寄嚴蓀友
臨江仙.永平①道中
鬢雲松令
于中好
于中好
于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
南鄉子.搗衣①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南鄉子
南鄉子
南鄉子
踏莎行
踏莎行.寄見陽
鵲橋仙.七夕
望江南.宿雙林禪院①有感
百字令.廢園有感
百字令
百字令
沁園春
沁園春
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①
相見歡
憶秦娥.龍潭口①
減字木蘭花
海棠春
少年遊
滿庭芳
憶王孫
卜運算元.詠柳
青玉案.宿烏龍江①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
滿江紅
訴衷情
水調歌頭.題岳陽樓圖①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
天仙子
浪淘沙.望海
浪淘沙
南樓令
生查子
生查子
憶桃源慢
青衫溼遍.悼亡
酒泉子
鳳凰臺上憶吹簫.除夕得梁汾閩中信,因賦①
漁父
望海潮.寶珠洞①
滿江紅.為曹子清題其先人所構楝亭,亭在金陵署中①
浣溪沙
菩薩蠻
相見歡
昭君怨
霜天曉角
鵲橋仙
水龍吟.題文姬圖
鷓鴣天.離恨
臨江仙.無題
如夢令
浣溪沙
採桑子.居庸關
清平樂.發漢兒村①題壁
參考引用文獻舉要

書摘/試閱

夢江南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①,輕風吹到膽瓶②梅。心字③已成灰。
[注釋]
①「急雪」句:《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②膽瓶:形如懸膽,長頸大腹之花瓶。楊無咎〈點絳唇〉:「小閣清幽,膽瓶高插梅千朵。」③心字:心形薰香。楊慎《詞品》卷二:「范石湖《驂鸞錄》云:『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開者,著淨器中。以沉香薄劈,層層相間,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過香成。』所謂心字香者,以香末縈篆成心字也。心字羅衣,則謂心字香薰之爾。或謂女人衣曲領如心字,又與此別。」黃機〈沁園春〉:「玉漏聲沉,銀潢影瀉,酒猶燒心字香。」
[評析]
這首小令在納蘭詞中很有代表性,因為它通篇只有一個「情」字,又非一個情字了得。
納蘭去世十餘年後,曹寅寫過一首〈題楝亭夜話圖〉,其中有兩句是這樣說的:「家家爭唱飲水詞,那蘭小字幾曾知。」(《楝亭集.楝亭詩鈔》卷二)今存圖畫墨跡「小字」作「心事」。「家家爭唱」,顯示了納蘭詞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幾曾知」,又說明並不是每一個喜歡他的人都真正了解他。其實,只要通讀納蘭近350首詞,就會發現,「愁」、「淚」、「恨」等字眼出現的頻率很高,這可以比較直觀地幫助我們了解納蘭「心事」。反過來,如果了解了納蘭「心事」,對納蘭詞的理解,想必也會更加深刻。就像這首〈夢江南〉,冬日黃昏,鴉群飛盡,雪花飄灑,小風輕拂,是什麼人,站在那裡,痴痴地望?其中,「急雪乍翻」與「輕風」徐來,寫來如見內心的情感起伏。全首藉助日常閨怨題材,抒發一種憂鬱怨悵的情懷。而使得詞中抒情主角如此惆悵迷惘的,當然又不必只限於閨情。它可以是「男子而作閨音」,也可以是藉閨音而抒一己愴然涕下之情。因為,生活中的納蘭本就多情如斯。至於語帶雙關因而耐人尋味的「心字」、「成灰」,對於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而言,理解為更大範圍的心灰意冷,也未嘗不可。就此而言,納蘭詞的婉雅淒美,黯然魂銷,也就在卓越的特殊性中,展現出了某種普遍意味與超越。
類似的情愫,幽微深隱,搖曳多姿,在其他文學體裁中,也許很難得到如此完美的表現,但卻能夠藉助詞這種文學樣式,很好地表達出來,並留給讀者發揮想像的空間。這是由詞的文體特質所決定的。「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詞,它的文體特徵何在?王國維說是「要眇宜修」,跟繆鉞先生後來概括的幾個重點可以互通,即「文小」、「質輕」、「徑狹」、「境隱」(《詩詞散論.論詞》)。這些特徵,主要是比較詞跟詩,同時又把它當作廣義的抒情詩來看待的結果。納蘭詞的非凡與美麗,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能夠極大地煥發詞體的美感特質。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5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