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美國(簡體書)
Sweet Revenge (THRILLER)
The Message of Romans:God''s Good News for the World
La predicacion ― Puente Entre Dos Mundos
現代小說十家新讀(簡體書)
Little Lion Girl
分手的99個理由:學會放手‧愛自己的人生必修課
當代小說三十家(簡體書)
March of the Wooden Soldiers: The Amazing Story of Laurel & Hardy''s "Babes in Toyland"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論(簡體書)

TOP
4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蔣介石與美國(簡體書)
79折

蔣介石與美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79327
促銷優惠
簡體新到貨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蔣介石自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軍校,十分震撼於日本軍人絕對服從紀律和視死如歸的武士道精神,便企圖以強軍而達到救國的目的,同時也極大地刺激了他對於權力的向往與渴求。他在內外交困之際,逐步由親日聯蘇走向親美倚美的政治道路。是美國成就了他的大國領袖之夢,也是美國使他孤懸小島,抑鬱而終……

作者簡介

譚一青,湖南津市人,法學博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軍事理論與軍事歷史研究。代表作有《毛澤東與中國現代思潮》《毛澤東兵法》《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指導教程》;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有《書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等譯著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蔣介石是一個對近代中國有著深遠影響的人,作為那個時代標志性的歷史政治人物,即使至今,當人們談論起他時,自然是有著說不盡的話題。始創於1923年的《時代周刊》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關注全球變化、追蹤國際重大事件一直是《時代周刊》的特色。蔣介石這位民國風云人物與《時代周刊》這本美國國際報道雜志有十次交集,極大程度上見證了上個世紀中國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

該書稿自蔣宋聯姻、中美合作起,記述了以後幾十年美蔣爭權、勾心斗角、幹臺、反對臺獨的經歷。中美關係,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於中國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蔣介石在與美國打交道的幾十年中,始終在控制與反控制,既聯合又斗爭中遊走,從蔣介石對美關係中,讀者可以獲得某些有益的歷史啟示。同時,蔣介石在對美關係中維護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歷史人物的多面性,使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與評價歷史人物。

由親日、聯蘇走向親美

蔣宋聯姻更積極的一步,就是蔣介石把自己的政治賭本押在了美國一方。

中國近代以來的各派軍閥勢力,背後無不有帝國主義的操縱和支持。蔣

介石通過宋家與美國的特殊聯繫,從傾向日本轉而投靠美國,為他以後在對

付各種政治對手的斗爭中找到了後盾。隨著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作用和地位的

增強,投靠美國也為蔣介石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稱霸一時,創造了有利條件。

蔣介石因在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故而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對於日本的情形

比較熟悉,也有意在黃埔軍校的建設中模仿日本軍校的軍事訓練方法。應該

說,蔣介石在與宋美齡結婚前,對美國並無特殊的好感,甚至還有些敵意。

1926 年1 月7 日,蔣介石曾在接見美國新聞記者時,“痛詆美國外交政策

之錯誤及基督教之虛偽”。(參見《蔣介石年譜》第103 頁,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5 年版。)就在他赴日本向宋美齡求婚之時,他還表示了學習日本的願望。

1927 年9 月29 日,蔣介石抵達日本長崎後發表談話說::“余此次來日,乃欲

觀察及研究十三年以來進步足以驚人之日本,以定未來之計劃。且余之友人居日

者甚多,欲乘此機會重溫舊好,並願借此與日本名流晉接。”(《蔣介石年

譜》第159 頁,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年版。)

然而,這一次蔣介石在求婚之時,不僅向宋家應允研究《聖經》,考慮

加入基督教,而且對日本的印象也大壞。

自然,求婚之時蔣介石所說的下野之人不問政治等語,都不過是掩人耳

目的東西。他在日本仍然安排了很多會見日本政要人物的活動。他想借此機

會尋求日本外交方面的支持,同時也了解日本對於中國革命的態度。其中,

以他會見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最為引人注目。

11 月5 日下午,蔣介石與田中會談了近兩小時。

蔣介石說:“中日兩國將來之關係,可謂決定東亞前途之禍福,閣下以為

如何?”

田中答道:“願先聞閣下來日之抱負。”

蔣介石說:“余之意有三:第一,中日必須精誠合作,以真正平等為基點,

方能共存共榮;此則須視日本以後對華政策之改善,不可再以腐敗軍閥為對

象,應以求自由平等之國民黨為物件。換言之,不可在中國製造奴隸,應擇

有志愛國者為朋友。必如此,中日乃能真正攜手合作。第二,中國國民革命軍,

以後必將繼續北伐,完成其革命統一之使命,希望日本政府不加干涉,且有

以助之。第三,日本對中國之政策,必須放棄武力,而以經濟為合作之張本。

余此次來貴國,對於中日兩國合作政策,甚願與閣下交換意見,且希望獲得

一結果,希望以友朋敬之。”

田中避開正面回答蔣介石的問題,獨獨對於國民黨軍還要繼續北伐的問

題不以為然。他說:“閣下盍以南京為目標,統一長江為宗旨,何以要急急北

伐呢?”

蔣介石說:“中國革命志在統一全國。太平天國之覆轍,其可再蹈乎?故

非從速完成北伐不可。且中國如不能統一,則東亞不能安定,此為中國之大患,

而非日本之福利也。”

聽了蔣介石統一中國的高論,田中竟露出不悅的神情。固然,日本帝國主義

本是北洋軍閥的靠山,為了削弱中國,從中漁利,日本政府決不希望看

到中國的統一和強大,對於蔣介石的北伐計劃,當然也就不會表示欣賞了。

田中頓了頓,接著說:“為了先要使長江以南的基礎鞏固下來,似可以不

必急於北伐,而專心於南方統一,如何?”

蔣介石答道:“如果不繼續北伐,則南方反而會有發生禍亂之虞。”

田中在與蔣介石的談話中,還直言不諱地說他支持奉系軍閥中的總參議

楊宇霆,對於張作霖則不太感興趣了。最後,他們終於在反共的問題上找到

了共同點,都一致發泄了對於共產黨的強烈仇恨。

蔣介石在與田中會談後感到,日本不會支持中國的統一,對於國民革命

軍的繼續北伐,一定會采取干涉阻撓的立場。因此,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綜核今日與田中談話之結果,可斷言其毫無誠意。中日亦決無合作之可能;

且知其必不許我革命成功;而其後必將妨礙我革命軍北伐之行動,以阻止中

國之統一,更灼然可見矣!”他還說:“余此行之結果,可於此決其為失敗。……

余雖不能轉移日侵華之傳統政策,然固已窺見其政策之一斑,此與余固無損

也!”(《蔣“總統”秘錄》六,第228 - 229 頁,1976 年臺北版。)

通過這次對於日本官方態度的了解,蔣介石定下了盡快進行第二次北伐

的決心,這也就定下了盡快結束在野的身份,重新進入中國政治決策層的決

心。只有盡速實現中國的統一,才能避免日本勢力更深的介入。同時,他也

在重新考慮自己的外國靠山問題了。

其時,對於蔣介石來說,除了親日,還有一個聯蘇的問題。在蔣介石追

隨孫中山實行聯俄聯共政策時,也曾一度表示贊成孫中山的聯蘇政策,但其

內心深處是反蘇反共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對於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采取了

陽奉陰違的策略。

1923 年1 月,孫中山與蘇俄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宣言充分

表示了蘇俄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和對孫中山的友誼,也表明了孫中山開始放棄

對帝國主義的幻想,積極地尋求國際革命力量的援助。這個宣言加強了中俄

兩國革命者之間的聯繫,推動了國內的國共合作。

為了進一步學習俄國革命經驗,加強聯俄國際統一戰線,1923 年8 月,

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團長,赴蘇訪問。蔣介石的具體任務

是,與蘇聯領導人討論軍事政治問題,達成關於蘇聯政府幫助中國建立武裝

力量的協議。代表團成員還有沈定一、張太雷、王登云等。

蔣介石在蘇聯待了三個月,訪問了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列寧格勒),當

時列寧重病在床,未能見到。但他見到了共產國際領導人季諾維也夫和維經

斯基,參加了共產國際的會議。

他重點考察了蘇聯紅軍組織與軍事學院。在參觀蘇軍步兵團時,觀察到

蘇軍領導體制的基本特點,即團長專任軍事指揮,黨代表負責監督行政事務

和政治教育。這一點對蔣介石啟發很大,後來在黃埔軍校的領導體制中就采

取了黨代表的制度。他還參觀了蘇聯的高級射擊學校和海軍大學,對於蘇聯

軍隊的武器裝備、軍容風紀贊嘆不已。他後來回憶說:“軍事方面,我們在莫

斯科考察紅軍及其各兵種各級學校與軍隊黨部的組織。我們在彼得格勒,考

察海軍大學等各級學校,並參觀克隆斯達軍港及其艦隊。我的印象是他在莫

斯科的陸軍學校和部隊,組織嚴密,軍容整齊。”(蔣介石《蘇俄在中國》第

19 頁,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年版。)

蔣介石還考察了蘇聯的蘇維埃制度,得出的結論與他對軍隊的印象大

相徑庭。他說:“政治方面,我們訪問其政府的部會,考察其村蘇維埃、市

蘇維埃,並參加莫斯科蘇維埃大會,我參觀他各級蘇維埃討論與決議等情

形,並與其黨政要員談話之間,無形中察覺其各部分,無論在社會中間,或

是俄共中間的斗爭,正是公開的與非公開的進行著;而且更認識了蘇維埃政

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與我們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

是根本不能相容的。關於此點,如我不親自訪俄,決不是在國內時想象所

能及的。”(蔣介石《蘇俄在中國》第20頁,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年版。)

蔣介石對蘇俄的訪問產生了兩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方面他對蘇聯軍事上

的強大仰慕不已,決心在中國軍隊的建立與培養中借鑒蘇聯人的經驗,

當然這決不是要把蘇聯的政治教育內容拿到中國來,而是學習那一套政治教育的

治軍方法,使得中國也能有一支“組織嚴密,軍容整齊”的軍隊,並且這支

軍隊又要像日本軍隊那樣聽命於他蔣介石個人。另一方面,他通過對蘇聯黨

和蘇維埃組織的了解,定下了反蘇反共的決心。盡管,他回國後對蘇聯的觀

感並未獲得孫中山的共鳴,並事實上受到了孫中山的批評,他又被迫在各種

場合將自己偽裝成聯俄聯共的積極分子,但是,他的反蘇反共的思想淵源確

在此時就已發端。

對於後一點,他也曾有過更為明確的表白,說:“當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

之初,我個人是極力贊成共產黨的革命的,我認為俄國革命在近代革命歷史

上辟了一個新紀元。當時如有人攻擊俄國革命,我必力與之爭;或有人咒詛

共產黨,我必竭力為之辯護。……當時革命環境惡劣萬分,我更覺得中國革

命若不改弦更張另辟新路,決不容易成功。於是擺脫一切,決心赴俄,哪曉

得到俄考察的結果,令我以前對於共產革命的一切希望,全歸泡影。就是考

察以後覺得共產黨所號召的目的,以共產黨的方法,決不能達到,所以俄國

共產革命,決不能算是成功;即使退一步說,他們的革命,可算成功,然而

決不能適用於中國。所以回國以後,對於共產黨加入本黨的問題,曾對總理

表示異議。這是胡漢民和汪精衛兩先生所知道的。我對於蘇俄革命的感想,

可分兩時期:從蘇俄革命時起,到我赴俄之時止,為第一時期;赴俄之後,

到了現在,為第二時期。第一時期的感想是同情的;第二時期的感想是失望的。

感想之所以變遷,乃是實地考察的結果。”(蔣介石《本黨國民革命和俄國共

產革命的區別》,載《蔣主席名著全集》第404 - 405 頁,復興出版社1937

年增編初版。)

蔣介石回國後,向孫中山提交了一份《遊俄報告書》,其要點為:第一,

對俄黨不應過於相信。“俄黨殊無誠意可言”,“俄人之言只有三分可信者”;

俄國有侵略滿、蒙、回疆和西藏,以至染指中原之意。因之應自立而不依人。

第二,建立軍校。第三,撤換不稱職的高級官吏。第四,在全國建立黨的基

層組織。

盡管蔣介石在言詞之中暗含對於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的勸阻與反對,但

是,孫中山並不以此為然,他的聯俄聯共思想是堅定而明確的。十月革命的

成功深深吸引了孫中山,他看到,“俄國革命之發動遲我國六年,而俄國經一

度之革命,即能貫徹他等之主義,且自革命以後,革命政府日趨鞏固”,其原

因是俄國的黨有好的方法、組織及訓練,因此,“今日革命非學俄國不可”,“我

黨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孫中山選集》第546 頁,第948

頁,中華書局1981 年版。)同時,孫中山在總結自己革命失敗的基礎上,比

較清醒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本質。他指出:“我國革命,向為各國所不樂

聞,故嘗助反對我者以撲滅吾黨。故資本國家,斷無表同情於吾黨。”只有“俄

國及受屈之國家、受屈之人民”,“方才是中國革命真正可靠的朋友”。(《國父

全集》第4 冊,第916 頁。)1923 年12 月間,孫中山連續對國民黨黨員作了

三次演說,一再申述他改組國民黨與學習俄國的決心。加之,蘇聯政府所允

諾的物資援助,對於處境艱難的孫中山也是極為需要的。因而蔣介石的想法

不足以動搖孫中山。

蔣介石畢竟在國民黨內羽毛未豐,資歷甚淺,要想在聯俄聯共的問題上

與孫中山對著幹是不得人心的,也與他在政治上審時度勢、等待時機的圓滑

作風不協調。因此蔣介石決定小心翼翼地把他反蘇反共的思想隱藏起來,利

用聯俄聯共來發展自己的勢力,抬高自己的地位。這也就是不久蔣介石就高

唱聯俄聯共贊歌,把自己裝扮成孫中山三大政策忠實執行者的真實的思想動

因。不過,即便如此,蔣介石從這時開始也對加入國民黨內的共產黨人采取

提防、限制與排擠的政策了,只是這種政策有一個由隱蔽到公開的過程罷了。

1924 年5 月2 日,蔣介石被孫中山特任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

令部參謀長。蔣介石充分利用了這一職務,開始培植自己的嫡系軍隊,為攀

上權力頂峰建構基礎。黃埔軍校是他走向軍事獨裁的起點,也是他逐步排擠、

清除共產黨人的起點。

蔣介石在軍校內部對於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政策采取陽奉陰違的兩面派手

法。在他的許多演講中,對於俄國革命、俄國黨以及俄國軍隊作了許多“高度

的評價”。他說:“俄國共產黨重在紀律,又是組織嚴密,他的黨員服從黨

的命令,遵守黨的紀律,絲毫不能自由的。他們為什麼甘願犧牲個人的自由呢?

因為他們明白主義,都有決心犧牲各個人的自由,來救全人類的自由,所以

他們成功就那麼快。”(《蔣介石年譜初稿》第340 頁。)在東征攻下潮梅回到

廣州後,他又在商界聯歡會上標榜自己說,我們現在的黨軍完全是學習俄國

的軍隊那樣編制的,這是因為“我到俄國研究赤衛軍那樣能守紀律,不騷擾

人民,完全是為人民做工夫的,和人民大眾很相親相愛的?

目次

目 錄

一、蔣宋聯姻 中美合作

舊學堂裡的頑劣子與美式教育的高材女 ·············································1

從“一見鐘情”到政治聯姻 ·························································· 11

由親日、聯蘇走向親美 ································································ 17

二、夫人外交 聯美抗日

在美國幫助下籌建空軍 ································································ 30

抗日戰爭初期對美國的批評 ·························································· 34

宋氏三姐妹聯手對美宣傳 ····························································· 37

空前絕後的宋氏“外交旋風” ······················································· 42

隨之而來的美援和道義支持 ·························································· 53

三、開羅會議 躋身巨頭

羅斯福把蔣介石捧上“四強” ······················································· 58

參加開羅會議 ············································································ 62

提出收復臺灣要求 ······································································ 65

與列強們“討價還價” ································································ 67

與羅斯福密談戰後安排 ································································ 72

宋美齡再展外交風彩 ··································································· 76

《開羅宣言》的發表 ··································································· 78

四、美蔣爭權 鉤心斗角

史迪威來華 ··············································································· 83

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 87

“崽賣爺田心不痛” ··································································· 95

愈演愈烈的史蔣衝突 ··································································· 98

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 ························································ 105

趕走史迪威 ············································································· 107

五、美使穿梭 扶蔣反共

美軍觀察組去延安 ···································································· 115

赫爾利在延安與重慶的穿梭 ························································ 119

赫爾利開始扶蔣反共 ································································· 126

美國“調處”國共關係 ······························································ 130

美蔣反共政策的徹底破產 ··························································· 136

六、孤島飄搖 蒙羞忍辱

臺灣回歸祖國 ·········································································· 144

蔣介石退守臺灣 ······································································· 147

“臺灣地位未定”論的出籠 ························································ 151

美國對華政策的內部矛盾與爭論 ·················································· 155

美國對華政策《白皮書》的發表 ·················································· 159

拋棄蔣介石 ············································································· 165

蔣介石的痛苦反省 ···································································· 169

七、美幹臺政 風波迭起

美國決定武力干涉臺灣 ······························································ 172

逼蔣交權的吳國楨事件 ······························································ 181

扶孫除蔣的兵變計劃 ································································· 188

“五二四”反美風暴 ································································· 196

八、倚美保臺 進退維谷

“籠子”裡面的蔣介石 ······························································ 205

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斗爭 ··························································· 211

美國操縱下的“日臺和約” ························································ 216

“放蔣出籠” ·········································································· 224

蔣介石要求美國“共同防御”臺灣 ··············································· 229

第一次海峽危機 ······································································· 233

美蔣簽訂“共同防御條約” ························································ 237

九、海峽之戰 美蔣之爭

抗議新西蘭提案 ······································································· 244

反對“劃峽而治” ···································································· 249

中美大使級會談 ······································································· 255

第二次海峽危機 ······································································· 261

杜勒斯訪臺 ············································································· 270

臺灣海峽危機的深遠影響 ··························································· 273

十、錯結連理 貌合神離

反對“一中一臺”方案 ······························································ 279

“反攻大陸”的失敗 ································································· 287

鎮壓島內“臺獨”活動 ······························································ 294

臺灣當局“外交”的“雪崩”時代 ··············································· 300

後 記 ……………………………………………………………………… 308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27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