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孤獨與自由: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
詩詞拔萃(簡體書)
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
Crisis in American Institutions
中醫診斷快快記憶法(簡體書)
24堂生命改造計畫,活出奇蹟人生(電子書)
肌本用粧:法規‧迷思解
錦囊
Modern Control Theory(簡體書)
心經的智慧
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 讓幸福本能瞬間覺醒的46個心靈放鬆法

TOP
4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親密、孤獨與自由: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
滿額折

親密、孤獨與自由: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30 元
優惠價
90207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6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關係中成長,不再與自己玩遊戲
敞開心胸擁抱別人,又能不失去自我、享受自我

我們都跳著人際關係的探戈,如何踏出一進一退的完美舞步?

楊蓓教授運用心理學與佛法上的知識與體悟,輔以生活周遭的輔導個案,帶領讀者進入心靈層面的剖析,帶我們探索愛、自由與孤獨的真諦。

「表面是談心理學,功能則是透過心理學的層面,以佛學禪學的內涵,來為讀者排難解紛。」——聖嚴法師推薦序

▌ 細膩解讀「親密」、「孤獨」、「自由」之間的微妙關係。
▌ 深入剖析人際關係中的情緒與心理。
▌ 融合心理學、佛法與個案研究,提供全方位的心靈提昇成長指南。
▌ 實用性強,適用各年齡層及生活背景的讀者。

‧ 寂寞其實是一個機緣,讓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常常是攀緣其外的。
‧ 人們常把自己的心,散到四處去,散到角色行為裡頭去,讓自己成了四分五裂的人。
‧ 當我們扮演自己的角色行為時,以為只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事實不是如此。
‧ 當我們把自己丟出去讓別人來負責時,你放心嗎?

‧ 操控,讓親密遠離。
‧ 操控是有許多面貌的,它可以是如菟絲花般的依附,也可以是義正詞嚴的權威,更可以是永遠無辜的受害者。
‧ 許多人原以為『操控』可以讓我們與人更親密,實則不然,操控只能在特定範圍之內達成人際互動,卻無法真正貼近心靈。
‧ 親密關係本身其實就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 真正的愛自己,是把自己的心一點一滴收回來,擁有自己。
‧ 人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這大概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 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時,僅有一分鐘時間可以安靜地想想:「我今天有沒有為自己做一點點事情?」那麼僅僅這一分鐘,就足以擁有自己。
‧ 在這一分鐘裡,你可以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和我自己在一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楊蓓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董事。現任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咨詢委員。
專長領域為: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生命敘事、禪修與生命轉化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著有《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叛逆中年》、《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熟年真好》、《翻轉人生的禪機》(法鼓文化)、《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熟悉的名詞,化為解決問題的鎖匙

記得於1997年2月,我曾為楊蓓教授的第一冊演講集《自在溝通》寫推薦序,出版後的讀者反應熱烈。她則謙虛地推說,那是因為我寫的序,所以暢銷。楊教授的為人,總是將他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她的演講、她的課、她的書,都能讓人感到溫馨、親切,沒有距離感。

現在,這本新書名為《親密、孤獨與自由》,看來是相當羅曼蒂克的,好像是一本傳授戀愛術的妙典,全書分為五篇,不僅有三篇的篇名用了「親密」兩字,以內容而言,幾乎全書的各章各節都是在圍繞「親密」兩字,為讀者爬梳各自內心的種種情緒。

因此,這是一本寫得非常高明的心理學書籍,書中採用了許多著名心理學家的名言和論點,但卻又能不落於現代一般心理學家的知見障。例如:心理治療師告訴病人,如何舒解心理問題,但卻無法幫助病人從自我的價值判斷中抽身出來,最多可以跨越、轉化問題,卻無法超越解脫問題。

這本《親密、孤獨與自由》中,採用的佛學或禪學的名詞極少,討論的主題,也都是一般青年男女,乃至中老年人所關心的身邊事。採用的焦點,則是集中在「親密」與「孤獨」、「孤單」、「寂寞」;「親密」與「操控」、「反省」;「親密」與「自由」、「控制」;「親密」與「逃避」、「放下」。這些名詞,原本都是屬於形容情緒性的心理狀態,也都是一般人經常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心理現象。其中除了「自由」及「放下」,似乎不必帶有矛盾情緒的掙扎和衝突之外,親密遇到孤獨、孤單、寂寞、被操控、反操控、被控制或抗拒控制,以及逃避心理感受,在佛教而言,無一不是煩惱心的異名,但也正是世間眾生心相的常態。所以楊教授就很巧妙地駕御著它們,跟讀者們娓娓而談,談出大家的重重心事。

楊教授將「親密」一詞的意含,不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深化轉化為每個人跟自己內在自我的關係,唯有放下虛假而顯露真實,不論對人對已,就會感受到沒有距離的親密。唯有享受到對於自我的親密感,就會享受個人的孤單與寂寞了,因為那正是一種寧靜清明的心理經驗。

一般人希望操控他人,更習慣於以「裝可憐」及「裝可愛」來操控自己,目的是盼望有所利於自己,這之間既是虛偽,也沒有親密感;如果不想被人操控,也無法操控他人,就想辦法逃避,不僅逃避他人,也逃避自己,這之間既不面對事實,也沒有親密感。

由於楊教授曾有十多年的學佛修養以及極為精進的禪修體驗,所以她把那些人人都熟悉的名詞,化成人人都希望解決問題的鎖匙。表面是談心理學,功能則是透過心理學的層面,以佛學禪學的內涵,來為讀者排難解紛。她鼓勵讀者,要「放下」、不要「放棄」;不要「逃避」,要「親密」;不「孤獨」,要「擁抱寂寞」,發現了自己有逃避、孤獨的心態,只要承認了,就可將之轉化為親密了。

這就是楊教授在書中所說的:「在我接觸佛法、禪修以後,會開始嘗試在心理學的領域裡,將佛法的概念,跟心理治療連結起來。」她說:「《心經》的『顛倒夢想』,用來詮釋我們所處的世界最貼切。」若把世人的顛倒夢想,看作是常態,自己就可以是不受操控、不必逃避的人了。

聖嚴
2006年8月12日

【自序】當苦澀轉向開朗寧靜之後

小時候,最早的記憶中,不是和大人玩就是一個人在大公園裡玩,享受著呵護與大自然的親近,從沒有孤單的感覺。

唸書以後,偶有挫折感覺落寞,頂多五分鐘,外向個性使然,心念立即就被其他的新鮮事所佔據。回想中,即便是一些空檔,腦子裡的疑問和自我對話,也從未暫歇,與自己相處和與人相處一般自然,常常覺得天底下有做不完的事,怎麼會有「孤單」、「寂寞」、「無聊」這些字眼。

長大以後,深入許多人的生命故事,帶著許多不同的視框去看這個世界,有些是理論中得來,有些是經驗中得來,面對人間疾苦,漸漸地,不敢再說大話,心思變得深沉,態度卻仍有些輕率,因為自認為手中握著「助人專業」的權杖,許多事應可迎刃而解。然而,隨著時間的洗禮,視野逐漸擴大,「有限」這樣的字眼終於放進自己的腦子裡。

接納有限,讓我開始嚐到孤獨的苦澀。

原來,人間事不盡如意;原來,無奈的存在是個必然;原來,桃花源中也有泥濘不堪的時候;原來,這麼多這麼多的痛苦,在人類歷史上從未一刻消失過。而人能做的,真的有限。

這樣的苦澀,讓我身心俱疲,然而幸運的我,在這時候進入了禪修的領域。聖嚴師父的教導,僧團法師的引領,周圍善知識的扶持,在實踐中領略禪法的轉化功能,也在自己原本的助人專業中融合東西方不同的觀點,一路行來,眼看著自己的轉變,趣味無窮。

孤獨,漸漸由苦澀轉向開朗寧靜,發現人間依然有限,卻可以是我願無窮。

這本書是由幾篇演講的逐字稿幾經多人修潤而成。原本刊登在《人生雜誌》與人分享,從未有集結出書的打算,幾年下來,發現這些雜文之間似乎記錄著自己一部分的思考軌跡,值得做一彙整,再加上總編輯果毅法師、《人生雜誌》主編果賢法師的鼓勵與督促,和法鼓文化同仁的協助,這本書才有出版的可能,在此致上深深的謝意,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書。

也感謝《人生雜誌》的讀者,一個親切的回饋,一個善意的詢問,都讓我心中興起了與人連結的親近,而被鼓舞,雖然我們互不相識,但是透過文字,我們可以在心靈深處相遇。

謹以此書獻給在關係中受苦的人。人在受苦中,才有轉化的機會,也才有同享親密與孤獨的可能。

目次

聖嚴法師推薦序
自序

一、親密與孤獨
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在孤獨中發現自我
面對自己的孤單寂寞
學習跟自己親密
親密一定要兩個人?
愛等於親密?
擁抱孤獨,擁抱親密

二、親密與操控 
操控,為了滿足需求
操控,讓親密遠離
解讀生物性中的操控
誠實,超越操控的法寶
反省,開啟親密的契機

三、親密與自由 
親密與自由的平衡點
身不由己的不自由
無條件的愛,崇高的夢想
完美的關係等於完美的人?
修行,得到最終的自由

四、逃避與放下
我們到底在逃避什麼?
人從小就在學習逃避
親密產生的迷霧
轉化,從逃避到放下

五、在關係中成長
逃不掉的關係
從虛假中看見自己
不再與自己玩遊戲
走出受害者的角色

書摘/試閱

愛等於親密?

「孤單」和「孤獨」是不同的,「孤單」對我們是負向的,「孤獨」則是正向的。人若能掌握寂寞孤單是什麼,角色行為中不滿足的是什麼,將兩者合併去看、去接受,那麼寂寞孤單的感受就會有所改變。其實心理諮商、治療、輔導,不過是透過專業人員的引導,去觀看自己內在世界的變化,從主觀、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瞭解、接納自己。如果人們能夠接受現況,就會發現事情改變了,至少自己的心已經改變了,這就是所謂的「轉化」。

寂寞孤單要轉化為孤獨,就必須正視心裡覺得不滿足、寂寞孤單的部分。看看為什麼我會寂寞孤單?為什麼我會把全部的力氣放在角色行為上?

在角色中扮演好自己

人在親密的需求上,常常是落空的,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放錯了。從一出生,大環境就賦予我們的角色行為一定的規範作用,讓我們學習如何生活在人的世界裡。人出生時即成為家庭的一份子,於是有了一個角色,成為別人的兒女或是兄姊弟妹,並開始與親人產生互動模式。然後從和家人、朋友、同學相處之中,再把角色行為關係帶到社團、職場、婚姻裡,環環相扣,層層角色不斷增加。

這當中互動的模式有二個層面:一是角色上的互動──別人怎樣對我,我要怎樣回應;另一個是內心的層次──別人的對待,使我心中有滿足或不滿足的感覺出現。這個層次通常看不見,而是會在某些狀況下出現,例如壓力很大、受人欺侮憤怒得不得了,這時內心的感受就會冒出來。

人是很能幹的,因此在角色學習上很自動化。此外,由於人是活在社會文化的範疇之內,所以處處有訊息告訴我們,我們的角色要如何扮演。然而內心的層次,卻也從未消失。在現代社會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角色扮演息息相關,除了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內心的感受也得顧及,二者之間雖是一裡一外,但是關係密切。

當我們扮演自己的角色行為時,以為只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事實不是如此。我們常常活在「別人滿意,我就滿意」這個假設之下,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氣放在「讓別人滿意」上。當我們的角色行為扮演得不夠好,別人對我們不夠滿意時,當希望得到肯定、讚美卻得不到,失落感浮現時,寂寞孤單的感覺就出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感覺,長期以來我們都把它放在一邊不去看它、不去理它,可是寂寞孤單怎麼會是你不看它、不理它,它就不存在了呢?

尋找愛的歸屬感

人在角色行為裡希望獲得成就感,是因為有愛。因為愛先生、愛家庭、也愛自己,所以扮演好各種角色,讓大家都滿意,愛就能得到歸屬。譬如我們希望孩子照著我們的軌道去走,因為這樣子我們的愛就有了歸屬。

我們把我們的管理當作是愛,把我們指定的方向當作是愛,如果孩子沒有照著我們的話去做,我們的愛就會失落,失落感就會把我們帶回到寂寞孤單。其實這樣的愛是很狹隘也很單向的,我們希望付出,也希望得到肯定。藉由這份愛,或稱之為「親密感」,我們的角色行為得到了力量。試想:今天若沒有這份愛,還有誰願意為孩子、配偶、家庭付出這麼多?

接下來我們再問:「只有親密感就夠了嗎?當你覺得可以愛、可以被愛,覺得被瞭解、被接納就夠了嗎?」有人可能覺得夠了,有人可能不夠。不過比起各種角色行為的滿足,這部分是要容易滿足得多了。到了這個層次,人的滿足感大概佔了百分之九十九,然而剩下的百分之一,恐怕更難看出它的寂寞孤單了。

其實,我們是被整個社會環境所制約了,所以我們一方面無法真正面對自己的孤單寂寞,另一方面又盲目追求並非真正有價值,而且自以為是的人際關係。花了那麼多力氣又不著邊際,因此當兩方面都落空後,現代人的流行病──憂鬱症就很難免除了。如果我們能把孤單寂寞的負向評斷暫時去掉,就能看到孤單寂寞的真正內在是什麼。其實孤單寂寞跟角色行為的不滿足是連在一起的,這就是為什麼角色行為不如意時,孤單寂寞就會浮現的原因。當孤單寂寞浮現時,如果我們排斥它,我們的心便會再度回到角色行為上糾纏。

享受孤獨,擁有自己

我不得不問:「人的愛、付出、被接納、瞭解,這些真的能夠滿足嗎?」我認為不容易!因為一旦要去滿足這些,勢必又掉入與人糾纏的陷阱裡。從功利的角度來看,人的孤獨是要平衡我們內在心理的需求,如果我們想得到被接納、被肯定、被瞭解的滿足,就必須要找到這樣一個平衡,因為當人從寂寞孤單轉化成孤獨時,那一份孤獨的感覺就是──我擁有我自己。

人們常把自己的心,散到四處去,散到角色行為裡頭去,讓自己成了四分五裂的人,以為只要用心經營每個角色就能感到滿足。然而這是不夠的,如果你只把自己丟到角色裡,全心全意去滿足別人對你的期待,藉以得到肯定,你已經失去了自己!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07
庫存: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