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大佈道家:慕迪的生命故事與講道精選
金融科技知識考猜書700題
搭上哲學巴士,引導孩子獨立思考:12趟最有趣的傾聽、提問、對話之旅(電子書)
會計學概要
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實用教程(第三版)(簡體書)
The Girl Who Circumnavigated Fairyland in a Ship of Her Own Making
Measurement With Persons:Theory,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Areas
忍者兔全腦思維訓練QQ多次貼紙書【動物王國】
YouTube致富聖經:衝高流量與財富的秘密,你想知道YouTube的一切都在這裡!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仔冊的語文發展

TOP
4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79折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從嬰兒潮到Z世代的資本主義大變革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79284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交接正在嬰兒潮世代與Z禧世代之間展開。從房產、土地到股票和現金,從未有過如此龐大的資產在世代間進行轉移。然而,這兩代人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分歧:地位穩固的年長世代與激進且擁有科技優勢的年輕世代,他們在理念、價值觀及資產如何應用的看法上截然不同。

本書指出,若我們繼續生活在世代隔閡中,這些深刻的矛盾將無法得到解決。相反地,我們需要結合嬰兒潮世代的智慧與經驗,以及Z禧世代所強調的社會、道德與環境使命,才能共同塑造未來。

如今,許多年輕人質疑:資本主義是否仍然適用?柯斯塔認為,我們必須發展一種充滿社會活力的新資本主義,以挽救現有體系。通過CO、同理心與社群精神,我們可以在不犧牲財富創造的前提下,實現更具社會意義的轉型。若無法充分發揮這些特質,推動跨世代合作,我們將會陷入反覆的金融危機、社會分裂,以及資本主義根基的崩塌。

《100兆美元的財富交接》是一本關鍵指南,引導我們穿越這場劃時代的變革,彌合世代鴻溝,並重塑一個充滿希望的新資本主義。


專文推薦:

朱紀中 商周集團最高顧問
何晉滄 經濟部政務次長
陳建信 台灣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暨禧年基金會董事長
劉慧儀 香港商野村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總經理暨投資銀行部台灣區負責人
黃國瑞 博士、牧師暨好一點公益平台創辦人
錢國維 摩根大通集團亞太區副主席暨台灣區總裁


真誠推薦:

「『沒有資本的世代,永遠無法成為資本家。』這句來自書中的話,精準地揭示了世代差距這一核心問題,同時也提出了解決之道,讓這本書顯得格外重要。」——琳達.岳(Linda Yueh),《時代雜誌》年度最佳商業書《偉大的經濟學家》作者

「一部引人入勝且充滿洞察力的見證,展現了世代間和諧與智慧對於建構繁榮世界的重要性。」——華理克(Rick Warren),《紐約時報》國際暢銷書《標竿人生》作者

「這本書既具挑戰性又充滿希望,適合任何想追求更具包容性資本主義的人;尤其是那些尚未意識到重大財富轉移即將到來,或認為這與自己無關的領導者們。坎恩不僅闡述了我們面臨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世代間財富、影響力和價值觀的轉移,並描繪了善用此時機來重塑經濟、社會和未來的願景。這是一份為我們時代量身定制的宣言。」——保羅.波曼(Paul Polman),聯合利華前首席執行長、《正效益模式》共同作者

「一本發人深省且具有前瞻性的著作。書中明確地指出,社會與全球經濟若要實現共同繁榮,不同世代間的領導者必須攜手合作。正如坎恩.柯斯塔精闢指出,『CO』一詞無疑是未來的方向;合作、同理心與社群不僅僅是流行語,也是新時代社會驅動型資本主義的基石。」——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領導力專家與教練

作者簡介

坎恩.柯斯塔(Ken Costa)

知名投資銀行家、演講者和作家,在倫敦金融城擁有超過四十年的工作經驗,曾任瑞銀投資銀行和拉扎德國際公司主席,現任Helios Fairfax Partners主席。他為國際企業提供專業諮詢,並指導和投資新一代企業家。
他是格雷沙姆學院(Gresham College)的名譽商學教授,經常在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並為《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等撰稿,積極倡導新型的社會活力資本主義。坎恩出生於南非,在約翰尼斯堡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劍橋大學的昆士學院攻讀法律、神學與哲學。

引言

一場重大變革正在發生,你可能還沒感覺到它的存在,但未來肯定會。金錢、權力、影響力正在轉移,總額 100 兆美元的資產正在從一代轉移到下個世代。這場變動已經開始,大多數人幾乎無法察覺,但光在美國,84兆美元的資產將從老一代,主要是我這一代(所謂嬰兒潮世代,2030年時我們都至少六十五歲了),轉移到我們的子孫千禧世代和Z世代。 在英國,這個對應的數字估計為 5.5兆英鎊。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世代財富流動,這是我們世代的巨額財富移轉。我們處理這筆資產的方式,將會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並改寫全球經濟的未來。
因為一個新世代正逐漸掌握變革的槓桿,他們努力推動一種新型資本主義—社會活力資本主義。他們正在從父母和祖父母那裡接收並繼承資本,而這種資本的流動已經開始。在英國,所謂的「爸媽銀行」正在為這個世代提供資金,幫助他們邁入房地產市場。他們變得極具財務實力。同時,科技賦予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力量,讓他們能夠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他們的渲染力和「聲量」已經穿透了經濟和社會各個層面,而且他們的人數正在全球迅速增長。他們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操縱變革槓桿以及運用這些資本的方式,將決定資本主義的存亡。這就是現實。這是資本主義的重大構造性變革,已經正式開始了,在未來幾十年只會進一步加速,因為巨額財富會在不同的世代之間轉移,而世代間的的處事原則和觀點都截然不同。我們正身處一個繼承主義的時代。
世界的社會、政治、金融板塊,正在被這個大握權力的新興世代推動,而構成我們所知世界的正是這些板塊運動。它們使我們如今分布在多個大陸板塊上,而非單一的超級大陸,所以我們不可能從舊金山步行到東京。它們也是喜馬拉雅山存在且每年不斷變高的原因。它們還形成了環太平洋火山帶,這可是長達二萬五千英里的火山鏈,從南美洲最南端,沿著北美洲海岸,跨越白令海峽,經過日本,直達紐西蘭。
不過,我不是地質學家,我也不是來告訴你關於新大陸的形成方式,或是喜馬拉雅山二度隆起的事。我要談論的是,一個對人類和當今社會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我們的未來將由四個推動力形塑而成:
Œ
①財富的世代轉移。
②下一代因財富轉移,有能力實現他們的社會和政治目標。
Ž③科技指數型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力。
④全球人口的年輕化。

這些推動力將在歷史上首次被當作武器,實現這些逐漸成熟的行動家、變革者的使命。

目次

致謝∕ 005
譯者序∕ 007
聯合推薦
 序一 投資Z禧∕朱紀中∕009
 序二 做好承載台灣下一個經濟奇蹟的準備∕何晉滄∕ 011
 序三 2050年全球企業的雙重挑戰:
從淨零碳排到財富交接∕陳建信∕ 014
 序四 兩代同行∕劉慧儀∕017
 序五 兩代之間的回轉∕黃國瑞∕ 020
 序六 管控巨量財富移轉中的風險∕錢國維∕ 023
引言∕ 026
Chapter 1 世代遊戲∕ 045
Chapter 2 資本主義的危機∕063
Chapter 3 科技裂痕∕101
Chapter 4 個人主義的挑戰∕123
Chapter 5 真理的終結∕139
Chapter 6 認識CO∕163
Chapter 7 CO式領導∕177
Chapter 8 CO工作形態∕203
Chapter 9 CO式同理∕ 221
Chapter 10 CO式創新∕241
結論∕253
附錄∕271

書摘/試閱

從嬰兒潮(Boomer)到Z潮(Zoomer)的遷徙

市場經濟未來的成敗關鍵在於跨世代變遷。除了巨額資金流向年輕世代,權力也在轉移。到2030年,光是千禧世代就占了全球勞動力的75%。僅憑人數優勢,他們和隨後的Z世代的意見將至為關鍵。我將這兩個群體合稱為「Z禧」(Zennials),他們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是精通科技的數位原住民,並且因為科技而擁有強大的影響力;他們普遍不信任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經濟、社會、政治體系;他們的價值觀將引領未來的商業發展,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引導當下的商業策略。全球的董事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必須與這個對社會高度關注、依賴數位科技的世代保持同步,這個世代對市場經濟持懷疑態度,不會像前一世代那樣被動參與事物。
未來幾十年,Z禧的代表將會遍布全球的權力殿堂,事實上,有些人已經握有權力,甚至早已身居要職。智利總統加布里埃爾.博里奇(Gabriel Boric)在本書著書時三十七歲,與芬蘭前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年齡相同。根據某些標準,紐西蘭前總理傑辛達.阿爾登(Jacinda Ardern,1980年出生)也屬於千禧世代。
總而言之,儘管嬰兒潮一代的資金在資助未來方面仍會發揮重大作用,但他們的影響力已在逐漸消退,而他們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們正進入Z禧時代。他們將透過科技和繼承的資本顛覆過去,塑造自己想要的未來。這時代會由「社會活力」十足的世代主導,他們擁有財力與科技,能夠迫使資本主義改變—不是崩潰就是改變。他們不願被這個世界塑造,而是想塑造這個世界。他們的目標是改變世界,將世界重新塑造成他們的形象。這不是短暫的潮流趨勢,而是充滿意義的使命。上一代的觀念假設將不再重要。
危機的根源就在這裡。過去的一切並不全是破壞性的,而Z禧的未來抱負也不全然值得吹捧。儘管Z禧的浪潮勢不可擋,嬰兒潮一代依然能夠提供關鍵的糾正力量。
2020年,夏洛特.奧爾特(Charlotte Alter)在《時代雜誌》中寫道:「『千禧世代』的新創公司已經顛覆了經濟,他們的品味改變了文化,他們對社群媒體的龐大需求也改變了人際互動方式。美國政治是下一個將被顛覆的領域。」但不止於此。Z禧對資本、權力、影響力的繼承,將徹底改變一切。科技將是他們的工具,這比任何新興世代所擁有的工具都更有效,因此變革的速度會很快。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因為這些變化不是摧毀我們熟知的生活方式,就是促使我們建立一個全新的、更好的資本主義。
世代間的變革,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內最大的變化。然而,雖然它會對其他即將出現的變化產生影響,但這並不是全球資本主義中唯一的重大變革。


向東看

自千禧年以來,任何人只要稍加關注,便可得知全球的經濟重心已經在過去二十年間發生了變化。這一點由全球金融機構領頭羊之一的安聯(Allianz)所證實。西方的主要金融地位並未急遽衰退,但在全球經濟地位上,西方正逐漸讓位給東方。此外,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速度,也進一步加劇了這個趨勢。
2000年,已開發經濟體在全球GDP中占據了約80%的比例。到2019年,這個比例降至約60%,亞太地區貢獻了二十個百分點中的八個。5安聯的數據顯示,1998年至2019年間,全球經濟重心已從北大西洋(靠近美國東岸)轉移至中東;這一趨勢看來只會持續下去。預計到2030年,經濟重心「可能會位於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匯處附近」。
此變化由東方的Z禧推動,也就是全球的「年輕化」現象。根據2014年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報告,全球十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人數最多是在印度,共三億五千六百萬人,領先於中國的二億六千九百萬人、印尼的六千七百萬人、美國的六千五百萬人和巴基斯坦的五千九百萬人。6這些年輕人中,最年輕的現在接近二十歲,而最年長的則早已三十多歲,他們希望塑造自己社會的未來。


綠能就是好

人類要永續生存,必須靠脫碳能源系統。我們需要對能源的提供、運輸、消耗方式進行根本性的轉型,也就是從棕色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轉向綠色能源。毫無疑問,這一轉型將對我們的資本主義產生重大影響。據估算,到2050年,全球供應鏈需要100兆美元的投資才能達到淨零碳排;其中,中小企業可能要負責高達一半的量。
推動淨零碳排的政策,在經濟層面上預計會有整體的正向影響。但在過程中,某些行業將會受益,而另一些行業,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則會面臨衰退。實現淨零所需的資本轉移龐大,這將影響全球經濟的每個角落,主要是因為Z禧會堅持實現這個能源轉型。他們會運用新獲得的權力、影響力和財務資源來確保實現該目標,而且不會顧慮破壞現有制度。同理,這在現實世界中,會對資本及資本的分配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嬰兒潮和Z禧會對這些目標達成共識,但對於如何提供資金促成這些變革,雙方會有分歧。Z禧要求增稅,嬰兒潮會先創造財富再進行分配,若前者無後者的經驗調和,不管有什麼迫切的原因,資本主義都會面臨風險。


金融女性化

未來幾十年,世界資本控制者的性別分布將出現明顯改變。這個轉變正在迅速發生,對全球資本主義的影響與上文提到的類似,因為它同樣要求對現狀進行調整,甚至是重構。我們需要徹底轉變運用金錢的思維:如何運用、運用在哪裡、為什麼運用。
以美國為例,女性目前掌控並管理的金融資產大約是10兆美元。到2020年代末期,這個數字有望增至30兆美元。
麥肯錫(McKinsey)的分析報告提出了這些數據,並建議:「吸引和留住女性客戶,將是財富管理公司增長的關鍵任務。為此,公司需要深入了解女性在理財方面的差異化需求、偏好和行為。」這些女性大多數會是Z禧。總而言之,理解Z禧的需求、偏好和行為會是增長的關鍵任務。
這個想法適用於我以上提到的四大推動力。若我們希望資本主義能存續到下個世紀,這也是我們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這不只是社會觀察,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全球每個工作場所都會受到資本主義當前變革的影響。傳統的商業模式即將走到盡頭,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成形,並將Z禧的目標反映出來。我們需要做出回應。深入理解正是我們需要做的,而本書的撰寫目的就是為此指出一條路。


打破孤島

身分認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社會議題。社群媒體點燃了大家分裂為部落的欲望,隨後讓人以宗教戰爭般的激烈程度攻擊其他部落。集體歸屬感代表大家不再需要冷靜思考,只須選擇某個部落,然後放心吧,「品牌」會承載你的信念。危機在於,一旦加入某個部落,就必須對其中探討的議題照單全收;其毒害效果在於,成為部落的一部分會剝奪選擇的自由。嬰兒潮和Z禧都需要努力打破這些誤解和憤怒的藩籬,儘管嬰兒潮的部落不受數位驅動,但同樣僵化。
隨著這些變革的出現,裂縫也隨之產生。斷層隨處可見,分裂無所不在。在我們接近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四分之一時,我們的視野似乎變得越來越狹隘。這個世紀並未表現出寬容、團結、開放的精神,甚至連樂觀的氣氛也很稀缺。我們退縮到各自的孤立空間,與外界切斷聯繫。這就是「同溫層」效應。憤世嫉俗成了潮流,部落主義盛行。左右兩派之間的無人區日益擴大,富人與窮人、有權者與無權者之間的鴻溝也越來越深。
其中,世代間的衝突特別尖銳,真不幸。老一輩人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居高臨下的態度,而孩子則對長輩給他們留下的爛攤子感到憤怒。這畫面並不好看。這世界充滿了派系,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其他人是錯的;認為自己沒必要從對立觀點中學習,也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給別人。而一切都在加劇這種僵局。我們讀的報紙只提供我們想看的內容,我們使用的科技讓我們陷入更深的固執。甚至我們居住的地方也將我們分隔開來,年輕人遷往城市,而老一輩則搬離城市,這與過去幾個世紀不一樣。過去,無論在哪裡,年輕人和老年人都一起生活、工作、社交。即使在1991年的英國,鄉村和城市的年齡結構也是相似的。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2020年,英國人口的年齡中位數超過了四十歲,而倫敦的人口平均年齡是三十五歲。這打斷了世代間的對話,造成重大影響。正如《泰晤士報》的詹姆斯.馬里奧特(James Marriott)所說:「想想十九世紀任何小說中的宴會場景:年輕人在跳舞,老年人坐在一旁觀望。」各社會階層曾經有世代間的互動,但這種互動已成歷史,這是個問題。
在我的金融業職涯中,我們舉辦過「全員大會」,目的是凝聚公司內的員工,透過良好的溝通來建立團隊精神,同時讓高層管理人員與企業願景保持一致。這些集會的效果是凝聚人心,並希望透過透明度、諮詢、社交來促成彼此之間的聯繫。但數位版本的全員大會卻造成了反效果。它助長了分裂和憤怒,快速、自以為是的論述取代了深思熟慮的討論,形式往往像X(前推特)上的怒火,充滿煽動性的簡短詞彙,比如「不爽了、虛偽、噁心」。


社會活力資本主義(Socially Energized Capitalism)

我們不能再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同時還想有效應對即將來臨的社會變革。這是個二選一的局面,你可以說,不順應就會滅亡。我們一定要打破孤島,找到共同的立場。因為我們眼前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窄路,引導我們走向更有包容度、更有使命感的資本主義,同時還能推動良好的商業行為;另一條寬敞的路,則引向激烈的意識形態衝突,這些衝突由世代間的緊張局勢推動,威脅得來不易的全球經濟穩定狀態。如果我們不能讓資本主義隨著這些變革調整,它就會走向毀滅。
那麼,有什麼解決辦法呢?部分答案來自我之前提到的「社會活力資本主義」,也就是新Z禧資本主義的命脈。這種資本主義不再僅僅以賺錢為目的,而是將社會意識強烈的一代人的變革渴望融入其中。要打破這些孤島,我們必須合作,需要有刻意的行動、理性的討論、謙虛的態度、真誠尊重不同的觀點,避免只用標語口號對話。
對Z禧要有信心
如果按照對Z禧的典型刻劃來看,我們應該非常擔心即將到來的這場變革,也就是他們即將接管這整個世界,不是嗎?因為Z禧是一群懶惰、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看重物質的人,他們似乎沒有能力擔當這樣的重任;他們沒有正確的工作倫理,只會把錢全部花在酪梨吐司和心理治療上。我們將面臨什麼局面啊?
在此,我想提出一個相反的觀點。事實上,正因為Z禧與父母輩差異很大,所以非常適合承擔這個責任。這種差異,在兩代人看待所有權的本能差異上最為明顯。我和我的嬰兒潮同代人透過擁有的事物定義我們的生活—擁有一輛車、一棟房子、一個事業,這些都是我們進步的象徵。介入所有權,也就是擁有和建立資產,是戰後一代的重要特徵。這一直被視為全球最好的投資方式。
但這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沒錯,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年輕世代根本不能負擔大筆資產。但也因此,他們開始欣賞輕資產的經濟優勢,以及共享所有權的社會優勢。
2023年的Z禧,至少我認識的Z禧,包括我的孩子和他們的朋友,都很不屑投保汽車全年險這件事。既然可以單次投保旅遊險,又能藉此省錢,投保全年險根本沒意義。既然像「共享汽車」這樣的服務能免去擁有汽車的負擔,也幾乎不影響交通便利性,那為什麼還要擁有一輛車呢?這個例子再次突顯了這一世代的社會和環保意識。Z禧基本上願意放棄擁有權,因為他們願意共享稀缺資源。在大城市中,既然沒必要每個人都擁有汽車,那何不共享汽車呢?
Z禧開始放棄單一擁有制,轉向共享擁有制,很明顯而且是刻意的。那些曾經無法擁有的Z禧一代,開始質疑是否真的需要擁有任何東西,因為擁有權已不再是成功或追求的標誌。無論是計程車(Uber)、辦公空間(WeWork)還是自己的住所(Airbnb),現在的科技讓共享變得簡單無比。
這種Z禧對擁有權的態度,或說對擁有感的喪失,將會影響未來幾十年的社會活力資本主義。有趣的是,我的第一位雇主賽格蒙德.瓦爾堡爵士(Siegmund Warburg,1902–1982)也曾有類似的觀點,他可是大家認定那個世代最偉大的銀行家之一。他和Z禧一樣,認為充分利用資產是關鍵,但擁有多項資產卻是負擔;這種觀點將主導未來承接世界的世代。我們的未來肯定充滿了挑戰,但我還是很興奮,希望能探索它,因為我真心相信我們能夠在困難中迎來更新與進步。然而,危險也是無法避免的,鑑於當前的變革,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我們需要建立一種互惠關係,嬰兒潮和Z禧兩個世代要攜手合作,形成相互學習的社群,雙方要明白我們需要打破孤島,並理解雙方帶來的貢獻。


介紹「CO」

如果我們沒有巧妙而有效地應對這些變化,資本主義可能會面臨滅絕級的危機。因為Z禧的需求會被聽見,他們會逐步動用資本和影響力來實現這些需求。他們希望顛覆產業、創造新環境,並在全球各地的職場實施重大變革。他們對現有的資本主義感到不滿,認為它很過時,無法應對未來幾十年的挑戰。
我所說的是在我職涯早期(1980年代)建立的文化,那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是一種「一夜暴富」的刻板印象,是戈登.蓋柯(Gordon Gekko)式的「貪婪真美好」文化。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1989年出了一本書《老千騙局》(Liar's Poker),這本經典著作描繪了1980年代的華爾街,他寫道:「這個地方的運作道理很簡單,毫無節制去追求自我利益才是健全的作法。」他具體指涉的對象,是他曾任職的「所羅門兄弟投資銀行」。但這種態度,也概括了支撐資本主義至今的文化;然而,這種文化已經過時了。那些在未來幾十年內掌握權力的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不會接受這種文化。這就是關鍵的緊張點,在資本轉移的過程中,傳承者和接受者之間的態度不一樣。
那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成年的人,希望擁有一種新的資本主義,一種新的工作方式,一種新的精神,這會貫穿並支撐市場經濟的每個方面。我相信,我們必須接受這種變化,才能避免災難。最近矽谷銀行的倒閉,進一步加劇了大家對銀行體系的不信任,因為這次事件對Z禧企業家、新創公司、科技事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政府再次被迫向銀行伸出援手,而這種情況下,世代之間的不信任依舊加劇,彷彿大家沒有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汲取教訓。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工作方式,而我所說的這種新型工作方式就是CO。
CO的核心在於,從戰後世代的激進個人主義,轉向重視合作、同理心、社群和集體經驗的變革。更簡單來說,就是從「我」轉向「我們」。我們要轉變想法,明白透過CO中的合作,我們的收穫遠多於所須犧牲的事物。我們所付出的,遠遠小於我們所獲得的,而這些收穫不僅與金錢有關,也與道德有關。
這些關鍵原則不再像過去那樣以自我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合作為基礎,並且要強烈意識到必須避免部落主義,否則「貪婪真美好」的模式可能會捲土重來,最終摧毀我們。因此,我們必須從「每個人都有所貢獻、每個人共同合作」的理念著手。
從跨世代的角度來看,這代表我們明白年輕的Z禧和年長的嬰兒潮,在新資本主義中各有貢獻。前者擁有前瞻視角和活力,希望成為變革的推動者,後者擁有歷史視角和智慧,希望世界被掌握在可靠之人的手中。兩者結合起來,能帶來管理地球稀缺資源所需的遠見,並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形態。我相信,Z禧並不希望摒棄資本主義,他們追求的是一種社會活力的資本,但這仍然是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運行。而Z禧需要嬰兒潮的經驗來避免走錯路,確保新資本主義走向正確的方向。
有一點非常重要,CO不是社會主義,不是把我們的事業或計畫交給中央管理,也不是拆解個人夢想。CO反而是一種信念,認為個人的夢想可以共同實現,造福全體人類。這是一種承諾,認為經濟不必是「零和遊戲」,它不僅僅是「合作」,而是以真正平等的方式一起行動:共同擁有財產和創意,共同領導企業和新創公司,在共享空間中一起工作,在多樣化的社會中共同生存,共同創造決定地球未來共同命運的願景。我們不斷推動讓更多人參與決策,渴望一起行動,這是從「我」到「我們」的轉變。從CO衍生出的語言無處不在。
共同工作、共同領導、共同擁有、共同創造、共同投資、共同創辦,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概念。我甚至聽說過「共同決策」這個新全球政治中的說法,還有現代行動主義中的「共同抗爭」。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種市場行銷趨勢,而是一股新興的力量,對我們的社群、領導者、宗教、經濟都有深遠影響。傳統的領導形態正在改變,由單一領導者轉向共同領導的網絡,從「帶我去見你們的領袖」變成「帶我去見你們的網絡」。
在經濟層面,CO代表著除了追求資本增長的責任與渴望,還要兼顧對地球和人類行善的責任與渴望。CO將推動我們邁向全球合作,促使所需的環境變革來拯救地球,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曾經主導一切的自我利益已被共同利益所取代,在Z禧的新資本主義願景中,做得好和做好事是同等重要的考量因素。Z禧努力運用資本,將資本價值與道德價值相結合,同時考慮對整體社會的影響。
對我們嬰兒潮來說,道德價值是理想,純粹的資本價值才是當務之急,我們會削減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同理心,然後假裝不知道。而Z禧則無法想像一個沒有價值觀的價值體系。我們過去說的,是「經營一家賺錢的企業,然後賦予其目的」;如今,這句話變成了「經營一家有目標性的企業,從中賺取利潤」。這些理想抱負背後流動的數兆美元,將像一股社會活力資本的洪流,改變資本主義的面貌。
我認為這些Z禧很有先見之明,他們對於環境保護、平等、社會正義的關懷,展現了深刻的見解。這些問題不再只是經濟系統的附屬品或額外的考量,而是當前的焦點。許多人批評這場世代轉變是失敗的,但事實恰恰相反;它正在改變我們在數位時代中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分享方式。Z禧正在質疑,在這個允許破壞性科技主導、道德沉睡的非人性社會中,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性。我相信,Z禧不僅僅是另一個依照年表劃分的世代群體,比如「咆哮的二○年代」還是「搖擺的六○年代」那樣的世代標誌;他們正在引領資本主義進入全新的時代。一場同理心至上的重大變革即將成為主流,成為數位時代企業轉型的重要組成。
這場變革注定不會平順,但如果資本主義要在變革之後依然存續,我們就必須妥善應對。而妥善的方式,就是透過共同合作一起前進,因為像我這樣老一輩的「守舊者」,我們的歷史視角會在實現CO的過程中展現價值。確實,CO不可能只靠推動者的洞察力來實現。經歷過舊資本主義的人,他們的經驗、智慧、矯正性的建議和警告都非常寶貴,尤其是在CO的擺動太過頭,或過度陷入意識形態時。事實上,要讓CO成功,有遠見才是直搗黃龍。只有結合Z禧的前瞻視角和嬰兒潮的歷史視角,才能衍生出集體的遠見。
我們正處於關鍵時刻,資本賺取、投資、運用的方式正在轉變。CO是我們可以共同合作、向前邁進的方法,而不是把Z禧的價值觀強行施加給世界。如果嬰兒潮和Z禧能一同探討這一點,我們或許能以合作的方式,帶著同理心和智慧迎接資本主義的新時代。


憑什麼是我?

你或許會想,我憑什麼能對資本主義的未來做出這樣的評估,憑什麼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其實,我在金融界打滾了將近五十年,並且接觸過資本主義的傳統和新興體系。雖然我無疑是1980年代金融世界的產物,同時也屬於嬰兒潮世代,但因為我在職涯後期投資、訓練、輔導和指引他們,必要時糾正、警戒他們過於極端的有害思想,所以我明白Z禧一代的抱負和行事動機。
我不是經濟學家,而是金融專業人士,對下一代有深刻而特殊的認識。我堅信我們有機會,甚至有義務,在未來十年內改善資本主義,但這只有在新舊體系合作,共同努力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這種合作目前不會自然而然發生,兩個世代之間常常有對立情緒。不過,我相信資本主義的新觀點正逐漸匯入經濟學的主流。
舉個例子,最近我去義大利拜訪一個家族,他們家的工業公司價值數十億美元,他們的Z禧繼承人關心的不是公司未來的發展(這間公司經營狀況良好,前景樂觀),而是如何利用公司的資源和資本實現教育目標。特別的是,在我們的世代,這樣的目標通常會透過獨立的慈善基金會來實現,而不是在公司內部執行。但這位年輕人堅持要將教育目標融入公司的核心價值,儘管這家公司是傳統的工業企業,與教育業務毫無關聯。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利用公司龐大的資源、基礎設施和資本來推動社會變革。他們需要公司本身的力量來促進社群層面的教育目標。這是一個社會活力資本主義的實例,我相信這種模式會持續存在。
在我寫這本書時,「擺爛」(goblin mode)剛被選為牛津字典2022年的年度詞彙,這個詞描述的是「毫不掩飾地自我放縱、懶惰、不修邊幅或貪婪」的行為。對我們這一代來說,這可能正是典型的Z禧世代行為;同時,很多Z禧會無情地嘲笑任何使用這個詞的嬰兒潮。這也許是個淺顯的例子,但它清楚展示了兩代人之間日益加深的文化裂痕。我們必須讓這種裂痕成為歷史。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說明我們目前面臨的困境和社會面臨的障礙,接著勾勒出我認為可以克服這些困難的方式。核心問題是:下一代該怎麼做,才能更有效重塑資本主義的未來以及整個社會?因為他們確實會重塑和改造這一切,結果可能很糟糕,也可能非常美好。我們必須確保是後者。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有一個請求。在描述不同世代時,我使用了雙視角的論述法,將嬰兒潮和Z禧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進行比較和對比,將雙方的視角結合起來,形成更清晰的聚焦。就像使用雙筒望遠鏡一樣,遠處的景象可以放大並清晰可見,而中間的區域可能變得模糊不清。這樣難免會產生一些概括性的陳述,我保留這些概括敘述,是為了保持焦點的清晰,而不是對每一個陳述進行過多的限定,避免像哲學家安東尼.弗劉(Antony Flew)所說的那樣—讓觀點因過多限定而失去意義。我希望這種雙視角的分析能夠有效結合嬰兒潮和Z禧的觀點,並讓讀者滿意。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