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田野之間的「雙向互變」,挑戰了田野工作過去在「空間」、「時間」與「人」等面向的思維與操作。本書以三大主題:「田野在哪裡」、「解鎖時空的田野」、「田野無邊界」,解鎖田野中的變與不變。‧「田野在哪裡」:探討了田野空間概念的擴展,包括移地多點與數位田野。‧「解鎖時空的田野」:剖析在檔案以及機構中進行田野的挑戰與策略。‧「田野無邊界」:思考如何與田野中多元的行動者共同生產與實踐知識。本書回應田野現場真實生活脈動,運用不同領域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術,反思田野工作者自身角色與責任,體現「不變應萬變」的田野思維的精神。「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網址:https://anchor.fm/fieldrunaway【各方推薦】《田野敲敲門2》不只是一本關於田野工作的工具書,同時也拓展了「田野」本身的定義。在AI技術以人類不可知的速度發展的時代,這本書不只是給專業人士的參考書,同時也可以帶著我們通往「知己知彼」、安身立命的旅程。——何欣潔(資深媒體人、離島出版總編輯)當人類活動的尺度有了急遽變化,研究的路徑工具也必然有所變革。本書作者們從他們多元創新的實踐經驗中,為新時代的田野工作者,提供了從理論到實務上皆貼心周到而實用的指引。——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當AI越來越具支配性,為了更好地理解人與社會的多樣性,我們都需要「田野」的能力。這本書帶著讀者走入數位世界、文獻、機構、USR現場、多物種的現場,為不同型態場域的田野調查工作者賦能,正是該世代最期待的指南。——宋世祥(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田野敲敲門》集結了不同人社領域的專家一同思考田野技法,《田野敲敲門2》延續了這樣的精神,並納入過去被忽略的檔案、機構研究,又加入多物種、數位、AI的新取徑,是現今最具突破性的田野教科書。——林浩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田野在哪裡?什麼叫做「做田野」?《田野敲敲門2》不只是一本做田野的教戰手冊,更是一本重新認識田野的導引。打開它,跟著各領域田野工作者的腳步,走入由物與人、人與非人構築的田野世界。——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田野敲敲門2》以設計思考與創新為核心,深入議題現場探究多元的方法與實踐,挑戰對於問題的既定框架。執行好的設計研究,一直是落實設計創新與行動最佳養分。——楊振甫(5% Design A 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
本書幫助讀者了解質性研究方法,含括了主要的研究步驟 (啟動、設計、資料蒐集、分析與撰寫),同時包括了新興趨勢。淺顯易讀的專欄演示其他學者如何成功地將各步驟付諸實行。本書視質性研究為獨特的工藝,各個步驟與方法有多樣的選擇,讓讀者可以客製化自己的研究,容納不同的世界觀與取徑。原文二版新增:▓各種世界觀的深度探討 (例如建構主義、後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及其與各種方法論的關係▓明顯地將重點放在類推的質性研究,同時承認12種特殊類型(例如行動本位研究、藝術本位研究、自傳俗民誌、扎根理論、現象學等)▓廣泛討論各種不同的質性研究案例與方法▓如何避免在分析質性資料時停滯不前▓質性研究的另類收尾: 採取行動「本書內容豐富,對於從事田野本位專案的初學者或進階者而言,可謂絕佳指南。方法實用、範例無數,本書範圍包括如何與研究倫理委員會打交道、如何準備試行研究、分析類推、評估對立解釋、管理審閱者的反饋等。很少有書籍能夠這麼清楚、有洞見、淺顯地道出這麼多質性研究過程。」 ~Mario Luis Samall,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從實用、歸納與適應的觀點來寫作,本書巧妙地融合了學術範例與常識;簡單易讀,很容易了解定義與解釋……章末的練習題很棒!我會指定作為功課。」 ~Michelle C. Bligh,克萊蒙研究大學,行為暨組織科學學院「應教授用清晰、方法論的方式呈現質性研究的基礎,為課程提供討論與探索的基礎……我非常欣賞專欄的跨學科特質,不侷限於某特定領域。」~Penny A. Pasque,奧克拉荷馬大學,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