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近年來海運運輸蓬勃興起,一般載客船舶及具有旅遊功能的客船快速發展,爰國際海事組織(IMO)已公布並修正相關客船安全管理、規範及公約等。例如: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Code, ISM Code)、高速船安全國際章程(International Code of Safety for High-Speed Craft, 2000 HSC Code)等。此外,為降低相關客船海事案件風險、提高客船運輸安全,歐盟(EU)及紐西蘭已在許多海事安全管理工作上持續強化對客船航行安全所需工作要求。爰此,本計畫旨在探討國際海事組織、歐盟及紐西蘭對於客船的安全發展近程,並檢視我國與國際先進國家在客船安全管理及航政監理上的實務作業差異,期能提出對於我國客船安全管理之改善及建議。
根據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統計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貿易量85%的貨物仍是採用海上運輸,全球海運貿易價值約佔貿易總價值的50%,可見全球貿易物流的主要方式仍以海洋運輸為大宗。伴隨船舶海上交通量增加,衍生海事事件。依據交通部第二期「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10-113年)」,交通部將持續透過政策創新引導產業發展,由產業發展改善生活環境,透過智慧運輸科技打造智慧移動生態系,使交通連結你我的美好生活。為有效提升船舶於海上航行的安全,本計畫利用航港局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之船舶航行資料進行加值應用分析,以強化我國港口服務及船舶監控預警之技術發展,期能達成運輸科技深入智慧化航運的目標。因應未來離岸風電場域劃設及審查需要,進行資料分析及探討海域船舶交通量,並利用航港局海事資料庫或新聞報導資料,針對海事事故,於海氣象資料庫自動匯出事故發生時,最近港口之海氣象觀測值,並將相關成果提供航港局、港務公司做為海上交通管理及港區營運管理應用之參據。本計畫成果效益及後續應用如下:1. 蒐集國內外船舶航行安全通訊技術之相關研究與技術文件,研析評估對於國內船舶安全與管理上之助益,提供後續港灣規劃與航行管理做為參考。2. 開發臺灣周圍海域及主要商港之進出港船舶種類統計應用模組,及同時針對臺灣東西側主要航運通道(含離岸風電區)的交通流統計量與航跡密度分佈,藉以提供管理單位分散航線的評估,減少海上航行碰撞事故發生可能的機率。3. 完成海氣象特性與海事事故關係探討及整合船舶動態與海氣象資訊即時模組,提供航港局做為海上交通管理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