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所有佛洛伊德傳記文學中最迷人的作品,詩人筆鋒帶有深情,文字洗煉而富詩意★側寫晚年的佛洛伊德,尤其讓人看到佛洛伊德:(1)對神祕學與神話領域深厚的功力,是個帶有靈性色彩的佛洛伊德;(2)看到佛洛伊德的柔軟面──不同於過往父性的形象,彷彿在作者眼裡,佛洛伊德若似母親形象,是為本書亮點。★著名女詩人以文學之筆將自身接受治療的經歷記錄成書,至今仍是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伊德的分析治療實踐的重要證詞。★劇作家、精神分析師Antonio Quinet將本書改編為舞台劇「詩人與教授」(Hilda and Freud)。◎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當納粹在窗外喧囂,她和佛洛伊德在診療室中分析無意識與夢境「我本來預期見到的是冷漠、超然而經常受人批評的科學家,結果我卻發現了藝術家。」本書是筆名 H. D. 的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Hilda Doolittle),在一九三〇年代接受佛洛伊德治療後寫下的紀錄與自我敘說。文中佛洛伊德以「教授」之名若隱若現,彷彿在 H. D. 行動與回憶時始終於一旁觀看守護,與她對話。第一部「牆上的書寫」是 H. D. 治療十年後的回憶,以簡短章節的散文詩形式雜揉夢境、現實與想像,重寫了她的分析經驗;第二部「降臨」則是分析期間的日記。全書交織著 H. D. 的生命故事和治療場景――賓夕法尼亞州的童年回憶、與詩人龐德、小說家勞倫斯、她的前夫亞丁頓、終身伴侶布麗荷的關係,穿插神話意象的分析、時代氛圍側寫、自身的創作過程,以及與佛洛伊德往來的點滴。書中呈現的精神分析之父不若一般印象中那位嚴肅謹慎的思想巨人,而是一位藝術收藏家、愛狗人士;柔軟睿智、溫煦體貼,對神祕學有深厚造詣;並且擁有令人畏懼的洞察力,卻隨時願意修正自己的想法。詩人的文字如同水晶碎片,惆悵的氛圍中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呈現了精神分析創始人暮年非常溫馨且人性化的形象。時間在夢境、記憶和反思的遠景中,將過去、現在和未來交織成一幅如夢似真的繪畫。「這無疑是對佛洛伊德人格最珍貴的禮讚,可能是有史以來寫得最美好的一部。只有優秀且富創意的藝術家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本書將成為所有佛洛伊德傳記文學中最迷人的作品。」――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Jones,佛洛伊德官方傳記作者)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宋文里|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文
引發精神分析學界群雄激辯之原典新譯「它所曾在,我必成為。」“Wo Es war, soll Ich werden.”《我與它》是佛洛伊德最後一本重要理論著作,初次發表於1923年。文中關於心靈及其功能的描述,在當時可說是新穎乃至革命性的構想,此後在所有的精神分析著作中,本書都留下了不可抹滅的鮮明印記;然而,這部對人類意識領域的開疆闢土之作,卻也引發後世學者對於如何區辨各種「我」的亂象。佛洛伊德去世整整四十多年後,1980年代,學者麥肯拓昔經由縝密研究發現,在佛洛伊德語言中,通常所見的「我」(das Ich)一詞,擁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其一是指「系統-結構的ego」,另一是指具有主體性的「我之整體」,即「自我理論」(theory of the self)當中的「self」。他將此一發現以〈佛洛伊德思想中的Ego與Self〉為標題,發表於《國際精神分析期刊》,引發了新一波的意識主體研究熱潮,對於理解佛洛伊德的心靈拓撲學模型,具有非凡的意義與價值。長年投入精神分析、譯寫、推動佛洛伊德重要文本的宋文里教授,此次精譯《我與它》,同時收錄上述兩部經典文本,並親自評註,試圖解開華文世界對相關譯詞概念長期以來掌握不定的問題,期許在其所倡導的回歸古典佛洛伊德之餘,還能帶領華文讀者向未來佛洛伊德推進。在學術政治與書市邏輯當下,這時代還願意一磚一瓦般投入精神分析工程者,幾希。如今,我們何其有幸地一再透過宋老師的精心譯註/評註開啟中文領域重要時空的思想詩意工程,回到自我與它的再度勘旅……宋老師經年累月千辛萬苦地長征跋涉於人文臨床與精神分析,這款精心耕耘等路的上市,其實也是一種自身「回歸佛洛伊德」實踐的贈禮。──林耀盛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沈志中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林耀盛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君玫 |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凱理 | 福德身心診所院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支援醫師彭榮邦 |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