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17)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17)
庫存狀況

有庫存 (17)
商品定價

$200~$399 (14)
$400~$599 (2)
$800以上 (1)
出版日期

2022~2023 (16)
2020~2021 (1)
裝訂方式

平裝 (16)
盒裝 (1)
作者

釋濟群 (15)
濟群法師釋濟群 (1)
釋濟群(Shi Ji-qun)、周國平(zhouguoping) (1)
出版社/品牌

大千 (12)
橡樹林文化 (4)
商周文化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17筆商品,1/1頁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沙彌別行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2 裝訂:平裝
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可以一心一意弘揚佛法。而佛門龍象必須從沙彌開始培養,從小就努力修行將身心奉獻給佛教。《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此文證,故知出家功由菩薩。這段經文出自《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是文殊菩薩「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所作的回答。「《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菩薩,此處指佛陀因地的修行。捨國財,佛陀出家前本為王子,為求道而捨棄一國之君的地位。《華嚴經》說,如果不懂出家意義,不知解脫之路,就會耽于居家生活,執著五欲六塵,從而造作生死之因,於輪回中長劫沉淪。正因為認識到世俗生活的過患,認識到出家修行的殊勝,菩薩才甘願捨棄王位,捨棄國土,出家尋求解脫。這裡所說的寂靜就是涅槃,是對輪回和輪回之因的平息。所謂輪回之因,就是無明、惑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種種躁動。涅槃正是對這種迷惑的平息,對迷惑引發的種種躁動的平息。沙彌是出家身份的起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個人來說,當好如法的沙彌,將給未來的僧伽生涯奠定良好基礎。從整個佛教來說,這一階段的學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僧團的總體素質,進而影響到佛教的興衰。因為僧人是住持三寶的基本元素,有什麼素質的僧人,佛教就會在世間呈現什麼面貌。僧團的素質建設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僧眾來源必須把關,如果出家者缺乏向道之心且素質低劣,甚至只是為了來此謀取衣食,勢必令僧團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所以中國古代有試經制度,度僧時,令其讀誦經論並陳述大義,通過相應考核方能出家。這一制度自唐代實行後,宋、元、明各朝相繼行之,對保障僧團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僧眾教育必須加強,出家人都是從社會走入僧團的,或多或少帶有某些世俗習氣,這就必須從外在威儀到內在品質加以改造,通過戒定慧的反復熏修,方能成就如法如律的出世品格。《沙彌別行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闡述,並在開篇部分就出家意義作了介紹。在家人同樣可以學佛,為什麼
庫存:2
定價:320 元, 優惠價:9 288
比丘資格的取得:受戒緣集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2 裝訂:平裝
大丈夫的認證社會上有許多專業資格,都必須經過考試取得認證。出家的比丘資格取得,同樣必須經過落髮、皈依、受戒、破結使、羯磨等程序獲得認證。其嚴格的程度比世俗的任何專業要難上好多倍。因此,出家比丘名為大丈夫。佛教有七眾弟子,分別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和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每種身份的獲得,都取決於所受的不同戒律。在道宣律師撰寫的南山三大部中,還有一部《羯磨疏》(亦名《業疏》),其中的《諸戒受法篇》,便詳細介紹了各種戒的受法,包括在家的三皈、五戒、八戒,出家的十戒、具足戒。《受戒緣集篇》主要講述比丘戒的受法。其中,"受"是能領之心,"戒"是所納之法,"緣"為相關條件,"集"指眾緣和合,說明受戒須具備種種因緣方能成就,也就是以下將要說到的能受有五、所對有六等。缺乏任何一項條件,都會影響得戒,影響比丘身份的獲得。佛陀在世時,比丘戒大體有五種受法。一、 善來比丘。對前來依止佛陀的求道者,佛陀只須說一句"善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對方即可出家受具。這是佛陀直接為之認證,無須繁複手續,便在佛力加持下"鬚髮自落,法衣著身,瓶缽在手,威儀具足"。關於"鬚髮自落",也有兩種不同觀點。一是理解為在佛陀法力加持下鬚髮當即掉落,顯現僧相;一是理解為在佛陀認證後自己剃去鬚髮,披上袈裟。二、 三語,即宣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由三皈得受比丘戒。即使佛 陀在世時,也不是所有發心出家者都有因緣直接到佛陀身邊受戒。《毗尼母經》記載,當時有些比丘前往各地弘化,人們聽聞佛法後,從四面八方前去拜見佛陀。但因路途遙遠,其中一部分半路就退失信心,返回家鄉。因此,佛陀便為發心出家者提供了"三語受戒"的方式,並對比丘們說:"汝等各各還去,彼方若有求出家者,當為剃除鬚髮,教著法服,與三語受戒:'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來應正覺是我師。'此即三語受戒法也。"發心受戒者只須宣說三皈,即可獲得戒體。三、 破結使。結使,為煩惱異名,煩惱纏縛眾生使其不得出離,為結;驅役並擾亂眾生,為使。有些人慧根深厚,希求解脫之心也極為迫切,當他對佛法生起猛利信心時,慧根同時顯發,結使當下破除,由此獲得戒體。四、 八敬,這是特別為女眾制定的。佛陀成道後,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率眾多釋迦族貴婦請求出家。當時印度尚無女眾出家的先例,故佛陀始終未予應
庫存:2
定價:330 元, 優惠價:9 297
造就美好的自己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2023/11/09 裝訂:平裝
您是否也曾思考,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該如何度過,才不算虛度時光?本書為濟群法師與各界巨擘的對談精選。法師以佛法智慧的觀點,與不同領域的嘉賓,從國學、教育和公共衛生等多元視角,探究生命存在的永恆困惑,指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所衍生的普世問題,帶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一本好書如同一艘船,渡人往智慧的彼岸。品讀本書,如尋幽探祕,從各個層面深入佛法的甚深智慧,字裡行間流露出無盡的慈悲,法師無處不諄諄提醒:人生當以覺醒為目標,正確認識世間萬物、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內心的平靜,便能發掘生命的美好,造就更美好的自己。
庫存:3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僧伽的定期潛修:安居策修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9 裝訂:平裝
停止到處雲遊三個月 出家僧伽安居一處 精進聞思,勤修道業 安居,也叫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按印度的傳統,一年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分別是熱季、雨季和涼季。從這些名稱中,就可看出各自的氣候特點,即炎熱、多雨和涼爽。以中國的農曆計算,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這段時間為雨季。在此期間,僧人不能外出參學,而應定居一處,精進聞思,勤修道業,於戒定慧三學有所增長。 安居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傳統。佛教僧團成立之初,並沒有安居制度。律典記載,當時有些僧人終年在外雲遊,在雨季,由於暴雨漲水,涉水行路時就會漂失衣缽、坐具等,狼狽不堪,威儀頓失。結果引起居士們的譏嫌,認為鳥獸都有巢窟住處,僧人也應該定期潛修。所以,佛陀就確立了安居制度,規定僧人在每年雨季有三個月的定期專修,聞思法義,靜坐禪觀。安居的另一個緣起,則是為了避免傷害生命。因為夏季是草木生長、動物繁殖的季節,四處都是蟲蟻,行走在外,容易踐踏草木,斷他命根。只在特定範圍內活動,也是為了護生起見。 對於今天的出家人來說,安居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出家人事務繁忙,如果終年忙於做事,沒有一定時間用來專修,以此增長道業,檢討心行,時間長了,很容易陷入做事的串習中,做出一堆名聞利養和人我是非,甚至和在家人沒有多少差別。 本篇名為"安居策修",安居,即在事先劃定的界內安住,不能隨意外出。當然,有特殊情況也可請假,稱為受日。策修,即勤策三業,進修心行。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除。《資持記》的解說,是"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隨時警勵曰策,三業逐善曰修",非常精闢。夫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
庫存:2
定價:330 元, 優惠價:9 297
僧伽的教育問題:師資相攝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2 裝訂:平裝
佛教教育的最高境界佛教教育與傳承一直是解脫道的基本途徑,師資道合,方能達到「說聽究竟圓滿」的理想境界,老師應機施教,弟子資質契合,方能說聽究竟圓滿。《師資相攝篇》的內容,出自《四分律·受戒揵度》。在《行事鈔》的順序為第九篇,緊接在《受戒緣集篇》之後。佛教是一種教育,一種法的傳承,所以,受戒後需要進一步接受教育,所謂"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只有這樣,才能使法身慧命得以滋養,成長為合格僧才。本篇主要告訴我們,為人師表者應該如何指導弟子,身為弟子者又該如何依止師父。在《菩提道次第論》中,這些內容是作為"依止法"的部分,為入道根本。戒律中,也是將此作為僧格養成的關鍵。所謂依止,依即依教奉行,止即安住於法。因為有師長指引,我們才能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心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如法。作為佛弟子,從走入佛門到成就佛果的整個修學過程,始終離不開善知識的指導。在《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四法行中,也是以依止善知識為先。因為有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對於出家者來說,依止法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首先,感情的需要。一個人離開父母、家庭,放棄世俗感情進入僧團,剃髮出家,雖然身份和環境改變了,但在他尚未真正得到佛法受用之前,還需要有感情上的寄託。否則,心是不容易安住的。有和尚作為依止師,建立一種類似父子的感情聯繫,對於多數初出家者,也是安心修道的必要條件之一。其次,學法的需要。出家要培養僧格,在這個階段,需要依止師的悉心教導和監督。就像初生嬰兒,既離不開父母的哺育,也離不開他們的保護。而在獲得正見的階段,更得益於善知識的悉心指引。先是由聞思獲得正見,然後還要通過禪修將正見落實於心行。這是一種用心技術,在實踐過程中,特別需要師長耳提面命,保駕護航。所以,修學的整個過程都不能缺少依止。有緣得到一位具格善知識的指導,不僅是修學捷徑,同時還有安全保障。如果僅僅靠自己摸索,靠所學的有限教理去選擇,去判斷,必然困難重重。這正是很多人不斷走彎路,甚至南轅北轍的原因所在。第三,傳承的需要。依止善知識,能使佛陀教法得到全面繼承。佛法不只是言教,也包括身教;不只是理論,也包括實踐。其中,實踐部分需要靠師父和弟子間的直接傳授,不是文字可以完全承載的。就像古代很多傳統工藝,是由師徒間的代代相傳才得以延續,如果這種關係中斷,某些工藝就可能因此
庫存:2
定價:280 元, 優惠價:9 252
僧伽的自新大會:說戒正儀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9 裝訂:平裝
修行精進的不二法門「反省、懺悔」 僧伽的最大好處,可以藉著僧團的力量, 檢點身、口、意三業的過失,在大眾中發露懺悔, 隨時修正自己,讓身心保持清涼自在。 戒律是出家人的行為規範,也是僧團大眾的共處原則。比丘在受戒後,不僅需要依止師父學戒,需要在修行和日常生活中持戒,還需要半月半月說戒,以此策勵道心,如法修行。《四分律》中,專門以《說戒揵度》來介紹相關內容。 說戒,也稱布薩,翻譯成漢語為淨住。主要內容是讀誦《戒經》,即二百五十條戒,以此檢點身、口、意三業。如有違犯,必須在大眾中發露懺悔,起到省己、治行、日新的作用,使大眾清淨共住。所以淨住又有兩層內涵,一是不失義,如果比丘能依戒生活,即可不失戒體,體常存故。二是依止義,能淨化身口意,令身心依戒安住,而非無拘無束,四處馳騁。 布薩制度並非佛教特有的,亦不是佛陀所開創,而是源于印度傳統的宗教集會。《四分律說戒揵度》記載:"爾時,佛在羅閱城。時城中諸外道梵志月三時集會,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眾人大集,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經日供養。"瓶沙王看到後,就向佛陀請求,希望佛教僧團也能定期集會,他和群臣將前來參加並供養。佛陀應允了這一請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規定今後應每月三次集會。 按印度曆法,以月之盈缺分為白月和黑月。月自盈至滿為白月,即初一至十五,月光逐漸明亮。十六日至月末為黑月,月自滿而缺,月光逐漸黯淡。所以印度的月三時,在中國就是月六時,再加下半月的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亦稱六齋日。 那麼,布薩日應該做些什麼?
庫存:2
定價:280 元, 優惠價:9 252
僧團的管理制度:僧網大綱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9 裝訂:平裝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原因不是責任分散導致,是因為沒有建立僧團的管理體制。按佛陀制戒的「十句義」中,第一就是「攝取於僧」,這代表了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以戒律來攝受僧眾,而不是依某個權威加以管理。 僧團是成就出家人修行辦道的團體,所以,它的管理也是依戒律制定的,是為修行和解脫服務的。我們要立足於這個原則,來理解僧團的一切管理規範。在原始僧團中,共住的前提就是懂得戒律。否則就沒有資格獨立生活,而要盡形壽依止。遺憾的是,雖然佛陀早就制定了一套詳盡的管理制度,可我們這些弟子並未有效繼承。尤其在今天,反而熱衷於社會上的工商管理之類,似乎這樣才與時俱進。 當然,社會管理也有其長處,並非一無是處,但畢竟和僧團管理的定位不同。因為僧團不是企業,也不是公司,不是以生產和做事為重點,也不是以把每個人管得服服帖帖為能事。作為僧團的管理,應該在瞭解並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適當吸收一些社會管理的長處,才不會失去本位,面目全非。如果定位不清,盲目引進,就可能成為企業化的僧團,或經營佛事的企業。 編者的話 濟群法師早年親近過弘公弟子圓拙老法師。一九八四年自中國佛學院畢業後,得圓老關心,法師與數位同道在莆田廣化寺小南山潛心學律,時稱「五比丘」。上世紀90年代初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法師又撰寫一系列律學論文,發表於《法音》《內明》《閩院學報》等刊物,在教界影響廣泛。 其後十數年,濟群法師在教學之餘積極面向社會弘法,法音廣宣,筆耕不輟。經過多年學修及弘法實踐,對佛法修學體系的思考逐步明朗。二○○四年春,法師發表《漢傳佛教的反思》,並陸續撰寫《一個根本、三大要領》等文,將修學核心歸納為「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依此建構修學次第,為探索適合當代的修學模式提出了清晰的思路。 多年來,法師致力於修學基礎的引導,通過講座、著述、共修等形式,大力宣導皈依、發心、戒律的修學,將此作為各宗修行繞不開的共同基礎。正如法師所說:「見和止觀多有宗派特點,如見有唯識、天臺、中觀之別,禪修用心方法亦不盡相同。若將見和止觀比做不同的專業門類,那麼皈依、發心、戒律就是
庫存:2
定價:420 元, 優惠價:9 378
僧格的年檢:自恣宗要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1 裝訂:平裝
內心清淨是喜悅的來源 「自意喜悅,無罪故也。」當我們懺除罪業之後,內心清淨無染,就會源源不斷散發出喜悅。一個內心沒有煩惱和負擔的人,每天都會過得充實而歡喜。能讓我們不開心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貪嗔煩惱,無非是精神負擔。通過懺悔,我們就能無事一身輕,無罪常歡喜。 安居是出家人一年一度的重要修行。安居之後還有四件事,那就是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其中尤以自恣為重。所謂自恣,就是在安居結束後的僧團大會上,每位出家人都要真誠發露自己在安居期間所犯的過失,並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他人檢舉。這代表著佛法彼此相教、共同覺悟的精神。 關於自恣的緣起,《四分律》記載,當時僧團在一次結夏安居中,有些比丘認為,他們可以事先約定各種規範,這樣就不必為日常事務相互說話,彼此可以默然而住。安居結束後,他們頗為自得,向佛陀彙報了這個情況。佛陀卻嚴厲地批評了他們:"汝曹癡人!自以為樂,其實是苦。汝曹癡人!自以無患,其實是患。汝曹癡人!共住如似怨家,猶如白羊。何以故?我無數方便教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語,輾轉覺悟。汝曹癡人!同於外道,共受啞法。不應如是行啞法,若行啞法,突吉羅。"(《四分律》卷37,自恣揵度,T22-836上) 因為這種做法既不符合僧團和合的精神,也不利於僧人自身的修行。我們都是凡夫,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過失。這些過失除了自己提起覺照、及時發現以外,離不開僧團大眾的提醒。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懺悔,達到身心清淨的效果。 本篇名為《自恣宗要篇》。所謂自恣,乃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又名隨意,即任由他人檢舉自己的罪過。所謂宗要,包括幾層涵義。 首先,自恣和說戒一樣,是攝僧之要,也是住持佛法的根本。因為自恣和說戒的目的,是?明每位元出家人成為清淨如法的僧人。唯有清淨如法的僧伽,才能組成清淨如法的僧團,使道風常舉,正法久住。 其次,自恣是懺悔之要。修行是不斷修正心行的過程。無始以來,我們為無明所惑,形成貪嗔癡的強大串習,從而不斷造作惡業,輪回生死,可謂苦海無邊。我們要走出輪回,就必須依戒行事,擺脫串習。因為戒律所建立的,正是通向解脫的行為規範。但我們畢竟是凡夫,雖然受了戒,也在持戒,還是會不斷犯戒。在此過程中,除了自身保持覺知,更要借助僧團之力互相檢舉。因為人在串習中往往看不清楚,或者不願面對。所以,佛陀制定了自恣的制度,使大眾通過檢舉而能發現問題,通過懺悔而能清淨安樂。所以自恣還有一重意思是喜悅,當我們敞
庫存:2
定價:280 元, 優惠價:9 252
以戒為師叢書(共十一冊)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1 裝訂:盒裝
無戒不為師,無戒不成佛 來生還想做人或要投升天界,必須得持五戒修十善業,想成為羅漢、菩薩更需要持戒修行,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解脫成佛的路上,要以持戒為舟航。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 過去在西域罽賓國靠近僧伽藍的地方,有一條毒龍常出來傷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要驅逐牠,但總沒辦法把牠趕走,後來另外有一位僧人,沒有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跑走了。眾羅漢問那位僧人,到底是用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的呢?他說:「我不是以禪定力,只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由此可知,持戒的功德力大於禪定的力量。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 《以戒為師叢書》附書盒共11冊
庫存:1
定價:3660 元, 優惠價:9 3294
認識戒律01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5/26 裝訂:平裝
佛不在,戒在等於佛在佛言:「以戒為師。」 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第一重要即是「持戒」。 如何修學戒律?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作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修行成為一種形式,或片面而孤立的現象。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 皈依,是持戒的靈魂。 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比如五戒、八戒、沙彌十戒,都是從三皈中得到戒體。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等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分別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團成立之初,僧眾曾依“三語”受戒。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著僧團三稱“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就能獲得比丘戒體。後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信心都 不如從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方式,通過隆重的儀軌,使受戒者納法於心。 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對三寶沒有信心,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作用。 所以,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惟有深信三寶,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那麼,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 可見,戒體完全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之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以此堅固道心,強化戒體力量。一旦信心減弱,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分量。
庫存:2
定價:280 元, 優惠價:9 252
戒律與佛教命脈:標宗顯德篇02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5/26 裝訂:平裝
戒為無上菩提本是佛教修行的根本更是佛教命脈沒有戒律就沒有修行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云:「假使遍四天下,滿中辟支佛獨覺,譬如竹葦、甘蔗、稻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滿十千年,復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樂具給足如前,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燈燭、繒蓋、幢幡,種種供養。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阿難白佛:「甚多。世尊!」 佛言:「阿難!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 「阿難!若復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可見戒乃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而佛教之根本精神亦在於戒律的尊嚴。因此,為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均當受持清淨戒法。 從本篇標題可以看出,其內容主要由標宗和顯德兩大部分組成。 標宗,即標出本鈔宗旨。《行事鈔》全稱《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立足律藏,以戒為宗,其中又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律藏的所有內容,如《四分律》《五分律》等。戒體是通過如法受戒,將戒法納入心田而形成防非止惡的自製力。戒行是依戒體建立的持戒行為。戒相是由如法持戒所表現的外在威儀。 顯德,即顯示受持戒律的功德。本篇主要從兩方面加以說明:一是順應戒律有哪些功德,一是違背戒律有哪些過患。按律宗的判教,將釋尊一代時教判為化教、制教兩種。化教為三藏中經藏、論藏的內容,開示佛法義理及止觀修習,達到化世導俗的功效。制教為三藏中律藏的內容,通過戒律規範三業行為,從而調整心行,趣向解脫。《行事鈔》中,道宣律師廣泛引用經、律、論三藏典籍,會通化制二教,對以上問題作了詳細闡述。學習《標宗顯德篇》,將使我們深入認識戒律在修行中的作用,以及戒律對住持正法的意義。
庫存:2
定價:280 元, 優惠價:9 252
僧伽禮儀及塔像製造:僧像致敬篇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2 裝訂:平裝
在修行中如何做到即「專注」又「放鬆」! 「恭敬」可讓行者立即進入「即專注又放鬆」的狀態 恭敬三寶是入道的基礎,禮敬是入道的前行 整個佛法的修學,需要從皈依三寶開始。事實上,這也是修學不可或缺的根本。若不曾對此引起足夠重視,便會失去立足之地,遑論其他? 三寶雖有種種差別,如住持三寶、化相三寶、理體三寶、一體三寶、自性三寶等,但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主要靠住持三寶,也就是佛教造像、三藏經典、現前僧人。皈依的修行也是從禮敬住持三寶開始,所以在《標宗顯德篇》之後,接著要講《僧像致敬篇》。這一順序和《行事鈔》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據修學次第所作的調整。 僧像致敬,簡言之,就是對僧眾和佛像的禮敬。「僧像「為所敬的物件,「致敬「為表達敬意的方式。 作為一個僧人,在僧團中如何與其他僧人相處?如何恭敬長輩、愛護晚輩?這就需要遵循相應的禮儀。在佛教中,這些禮儀都含攝於戒律範疇,由此指導我們的行為,使之符合法的規範。所以說,戒律就是僧人處世的準則,行為的指南。 除了介紹僧人相處的原則,本篇還有相當篇幅是對佛像的禮敬。佛陀已經入滅,我們無緣直接依止佛陀,親聆教法。千百年來,佛子們都是以佛像、塔廟作為三寶住世的象徵。那麼,我們怎樣通過對佛像的恭敬完成皈依的修行?怎樣通過對塔廟的朝禮深化皈依的力度? 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如法地塑造佛像、營建塔廟?我們能否對佛像生起恭敬心,除了自身因素外,與造像本身是否莊嚴如法也有一定關係。尤其對初入佛門或尚未具足信仰的人而言,外相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凡夫是很著相的,許多人正是因為看到佛像的相好莊嚴,看到寺院的清幽超塵,才對佛法心生好感,最終走入佛門。反之,也有不少人因為看到一些不如法的造像而心生鄙薄,視佛教為愚夫愚婦式的迷信。 《僧像致敬篇》大體分為兩章。第一章,說明怎樣恭敬僧人及佛像。第二章,說明怎樣如法地營造佛像、佛塔及寺院。以下,我們看正文內容。 法軌被時,景仰斯立。謙恭斂敬,俗禮命章。遜恪攝儀,道宗爰始。豈以形服標異,而得倨慢無知。良由致敬有方,故能清革耳。故《增一》雲:「有慚愧二法住世,則相恭敬,是故比丘當勤共學。「比時移情淡,禮義雲亡。鄙末之小僧,妄參眾首。眉壽之大德,奄就下行。以武力為智能,指文華為英彥。如斯冒罔,孰可言哉!故輒略提引,永成明誡。 這一段屬於引言,說明撰寫《僧像致敬篇》的原因。 「法軌被時,景仰斯立。」軌
庫存:2
定價:320 元, 優惠價:9 288
我們誤解了自己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2023/10/21 裝訂:平裝
我是誰?什麼能代表「我」?現象表層的背後是什麼?有一個不變的本質嗎?我們又靠什麼來認識世界?人工智慧可否替代人類,或是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當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卻變得更危脆,更不確定,人類的出路在哪裡?這是一本有趣、充滿智慧又引人深思的書。繼《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之後,濟群法師與周國平老師聚焦於對自我的認識,再次展開深度對話,探討自我是什麼、佛教的人本思想與西方的人本思想、個性解放與發展自我之間如何平衡,並就「人工智慧時代」這一熱門話題,分別從佛法和哲學的視角,探討人類在當代的出路。人生有現實問題,也有終極問題。處理不好現實問題,會煩惱不斷;缺乏終極問題的思考,生命則會短視而膚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我們的身心將何處安放?本書能提供讀者一個更廣泛的視角,認識自己、看到心的本來面目,解除迷惑煩惱,感受真正的幸福。
庫存:3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2023/12/07 裝訂:平裝
做企業的最終意義是什麼?怎麼獲得人生幸福?怎麼權衡利益和道德、入世和出世間的關係?怎麼使自利和利他統一起來,讓企業發展、讓人生成功? ◎本書為濟群法師與企業家對談、演講的精華集結,全書共有十餘個篇章,內容豐富多彩!◎本書收錄大量濟群法師與聽眾的一對一問答,內容廣泛多元、深淺皆有,即便不是企業經 營者也能從中受益!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緊密相連,即使不是企業經營者,一般人也需要衣食,用財富來交換各行各業勞動者提供的生活所需。濟群法師於書中明確地傳授佛教徒可以如何追求財富:☆明了因果──佛法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賺錢也有其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廣種福田──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生存技能──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相應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如法求財──包含開源和節流。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閱讀本書,讀者們可以跟濟群法師及企業家們學習,用良好的方式和心態去合理的追求、運用財富,除了滿足物質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豐富我們的心靈,培養恆久的精神財富!
庫存:2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戒律與僧伽生活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2023/06/01 裝訂:平裝
出家修道解脫與出家光頭俗漢 這次和大家探討的,是關於「出家與解脫」的問題。在座的多數都已出家,那麼,這樣一種生活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想,多數人出家時,也是為了解脫,為了證道,為了實現人生的究竟意義。但從教界目前的情況來看,出家後還能繼續保有這份初心的並不多。更多的人,僅僅是將出家當做一種生活方式,逐漸淡忘了解脫的目標。換言之,只是過著一種獨身、素食、僧裝的生活,只是在形態上與世人有所區別。除此而外,每天依然忙於一些現實需要,比如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更有甚者,也會熱衷於爭名奪利,熱衷於結黨營私。 這樣的出家,不過是出一家而入一家,不過是貌似出家的光頭俗漢。身為出家人,我們必須瞭解這一身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知道出家究竟是為了什麼,究竟該做些什麼。惟其如此,才能賦予這一身份應有的內涵。 編者的話 濟群法師早年親近過弘公弟子圓拙老法師。一九八四年自中國佛學院畢業後,得圓老關心,法師與數位同道在莆田廣化寺小南山潛心學律,時稱「五比丘」。上世紀90年代初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法師又撰寫一系列律學論文,發表於《法音》《內明》《閩院學報》等刊物,在教界影響廣泛。 其後十數年,濟群法師在教學之餘積極面向社會弘法,法音廣宣,筆耕不輟。經過多年學修及弘法實踐,對佛法修學體系的思考逐步明朗。二○○四年春,法師發表《漢傳佛教的反思》,並陸續撰寫《一個根本、三大要領》等文,將修學核心歸納為「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依此建構修學次第,為探索適合當代的修學模式提出了清晰的思路。 多年來,法師致力於修學基礎的引導,通過講座、著述、共修等形式,大力宣導皈依、發心、戒律的修學,將此作為各宗修行繞不開的共同基礎。正如法師所說:「見和止觀多有宗派特點,如見有唯識、天臺、中觀之別,禪修用心方法亦不盡相同。若將見和止觀比做不同的專業門類,那麼皈依、發心、戒律就是選 擇專業前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基礎扎實了,才有能力深入專業領域。」 為引導學人奠定扎實的修學基礎,法師特別將戒律作為戒幢佛學研究所預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於二○○六年起為研究所學員開講「《四分律行事鈔》選讀」。此次教授戒律,距法師最初學律已有廿載。講課中,法師不僅對行文和事相有深入淺出的解讀,更一一剖析其中蘊含的修行原理。歷時一年多,共講授12篇116講。現有音像資料與大眾結緣,或可至濟群法師主頁下載。其後,法師又將講課內容整理
庫存:2
定價:540 元, 優惠價:9 486
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滿額折
作者:濟群法師釋濟群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20/05/30 裝訂:平裝
《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奉若圭皋,推崇備至? 這本了解和學習《金剛經》的指南,以二十個主題開啟《金剛經》蘊含的修行原理,引你放下偏見,為人處世更有智慧。 怎麼看,決定了我們怎麼做,進而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品質。正確認識世界,是樹立正見、成就解脫的重要基礎。本書就帶你透過《金剛經》認識中道智慧,學習用緣起法觀察世界。 在一萬多卷漢傳佛經中,《金剛經
庫存:1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高僧與哲人的對話
滿額折
作者:釋濟群(Shi Ji-qun); 周國平(zhouguoping)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2023/08/31 裝訂:平裝
面對一個現象時,你是接納,還是對立、牴觸、仇恨?這些態度會直接給當下帶來不同感受,同時也給未來生命帶來不同走向。很多時候,事情對我們產生多大影響,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我們具備什麼認知,以及用什麼心態來處理。佛法自古被稱為心學,正是引導我們認識並改善心性的一種智慧。 本書根據濟群法師與著名學者周國平的六次深度對談整理而成。兩位從各自專研的領域出發,圍繞因緣與因果、我執與煩惱、命運的可變與不可變、人生的苦與樂、覺醒與解脫、無常與永恆等話題,展開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辯論,探討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人生的智慧與哲思。 其內容,既是哲學關注的,也是佛法要解決的,更是現實人生迴避不了的問題,如信仰、本體、自我、命運、生死、輪迴、苦樂、道德等。學者闡發西方哲學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法師則從佛法角度提供正確的認識。他們的對話,可說是西方哲學與東方佛學的一次碰撞,值得每一個被欲念和煩惱所困的人傾聽。在當下這個喧囂迷茫的時代,兩位智者的對話,為讀者指引出一條保持天真自省、歸於內心和平的途徑。
庫存:3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