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領取雙11折扣優惠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是譯自Strauss 和 Corbinu有關「紮根理論」經典著作「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的第二版。在此一新的版本中,作者對原有版本不足之處加以釐清和詳述,增加一些新的章節,並重寫了其他章節。本書區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第一篇包括第一至第四章,為後續要探討的內容架設了穩固的舞台,提供必要的背景資訊,以展開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案。第二篇呈現在發展理論時會用到的特定分析技術和程序,包括第五章到第十四章。第三篇包括第十五章至第十七章,探索所有研究者都關心的事,亦即完成分析之後的工作。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如能循序漸進地依照本書所提供的研究程序進行質性資料的蒐集和分析,應有助於建立本土化的紮根理論。

 

譯者序





自從1991年負笈英國求學初次接觸「質性研究」的方法論課程,就深深著迷於質性研究如萬花筒般的變化多端,每一個轉折回眸,呈現於眼前的又是一番嶄新的景象。萬花筒中豐富而深邃的內涵,無疑為立志探究人類社會及行為現象的研究者,開啟了嶄新的視野。從這個視野觀看複雜多變的人類世界,的確相當不同於傳統量化取向研究所提供的線性邏輯及數量思維。因、果相互交錯成更寬廣的脈絡,在其中,經驗與知識則相衍相生,永不止息。



當時,由於質性研究畢竟不是台灣社會科學研究者所熟悉慣用的研究方法,為了深入掌握其內涵精義和程序策略,我著手翻譯了由Michel Quin Patton所著的「質的評鑑與研究」一書,並於1995出版。透過該書的引介,許多像我一般的研究初學者才得以一窺質性研究之堂奧,從而心領神會、身體力行,成為質性研究的忠誠信徒。而這幾年之間,質性研究則已逐漸在台灣的許多社會科學研究範疇佔據了一席之地,並為風起雲湧的本土化研究添加了旺盛的燃料。

1997年擔任教職之後,更是一年到頭與質性研究為伍,游移在教育、輔導、犯罪防治等領域,不斷地在教學和研究中試驗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可能性。由於質性研究實際上涵蓋了相當多元的派典,各有其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為了打破一般初學者易於將質性研究等同於俗民誌(ethnography)實地工作或現象學(phenomenology)深度訪談的慣性思維,我致力於運用建構論(constructivism)取向來思考和研究,力倡「方法乃次於派典而存在」,而派典(paradigm)的選擇則取決於研究者本身的世界觀,主導了研究者所採用的資料蒐集和分析方法,將研究發現導向其所關注的焦點和脈絡,以產出能達成其特定研究目的之結果。此一方法論訓練的意圖,在於引導研究生在學習「方法」(methods)時,能深入理解每一「方法論」(methodology)背後的底涵假定,並藉由試驗該方法論所揭櫫的研究程序,使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皆能為研究目的服務,而不致使質性研究再度淪為缺乏研究者靈魂的技術操演。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即是這樣一個有靈魂有血肉的方法論,其所服務的研究目的是「建立理論」--本土化的實質理論,以及更具一般性的形式理論,特別是有關人們的行動、互動和社會歷程。該方法論最早係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在1967年所提出,主張理論必須「紮根」於實地中所蒐集和分析的資料之中,亦即理論係在真實的研究歷程中,透過資料蒐集和分析的不斷交互作用,而衍生出來的。為了建立理論,紮根理論更提供了一套有系統的思考和概念化資料的方式,透過理論抽樣,並對資料進行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演繹編碼等,來統整資料中的條件、脈絡、行動/互動和結果,試圖理解和說明許多存在於人類社會之複雜現象。

由於紮根理論研究的系統性和嚴謹性,相較於其他較為鬆散或軟性的質性研究程序,更容易受到傳統上受到實證論量化取向訓練的研究者所青睞;而其建立本土化實質理論的號召,更吸引了許多對本土社群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民族文化或社會學者。因此,近年來紮根理論的觸角已廣泛深入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並隨著研究文獻的翻譯、質性資料分析軟體的應用,紮根理論無論在研究數量、研究現象類型、研究實地和學門上均日益普及。



但普及後也產生了一些風險,許多宣稱其使用紮根理論的研究者,實際上並不了解該方法論的重要層面,例如:(1)未進行理論抽樣,或同步進行蒐集資料和分析;(2)未能以開放編碼來發現資料中的變異情形,以增加概念的豐富性;(3)未進行主軸編碼以連結概念,或以選繹編碼來統整理論;(4)未進行經常性比較,以致無法產生具有概念性密度的理論等。此外,某些研究者並不以發展理論為目標,以致忽略該方法論的核心特徵,或不適當地應用其程序而扭曲了紮根理論的精義。



識此之故,我就興起了再將「紮根理論」翻譯成中文的念頭,希望藉由翻譯時字斟句酌地推敲原文意涵,能深度地融入紮根理論的思考架構和脈絡,以真正理解該方法論的底涵假定和程序策略。

本書乃譯自「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的第二版(1998)。該書第一版在1990年出版之後,獲得社會科學研究學者的如潮佳評和廣泛迴響,咸認為是學習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的最佳工具書。國內知名社會學者徐宗國教授曾花費兩年時間翻譯成中文,並於1997年出版,引領了許多研究初學者入門。然而,睽諸本書第二版的章節內容和編排、甚至所列舉以闡示編碼歷程的實例均和第一版大異其趣,且許多部份更修正了第一版所殘存的線性邏輯(參見主軸編碼一章),使得本書第二版的思維更貼近動態且複雜的社會歷程,且更有可觀之處,值得我們花費心力來作此一翻譯引介的工作。



本書的翻譯工作,係由我負責第一章至第九章,由廖梅花博士負責第十章至第十七章。我們自始至終親力親為,且合作無間,經常討論對某些原文語彙的翻譯用詞,務求信、雅、達之外,更經一再潤飾而使全文流暢可讀。

廖梅花博士和我同樣出身於心理與諮商的訓練背景,對某些原文語彙有較為共通的理解。她曾任教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擔任質性研究的課程,本書正巧也是她指定學生閱讀的教科書,啟發了多位研究生以紮根理論來進行生死學相關議題的研究,並獲致豐碩的成果。我們對翻譯本書的共同期待是,它能對國內社會科學研究有所貢獻,激發更多研究者以建立本土化理論作為其學術生涯的標竿。如此,知識的革新創造才有可能綿延不絕。



最後,感謝濤石文化陳重光先生鼎力支持「研究方法」系列叢書的出版,嘉惠了無數的研究初學者。而吳孟虹小姐精心處理全書的排版和編輯事宜,讓這本書能以賞心悅目的姿態呈現於讀者面前。





吳芝儀

謹誌于國立中正大學 2001.11

目次

第一篇 基本概念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描述、概念性排序和理論化
第三章 質性和量化方法的交互運用
第四章 實務應用之考量

第二篇 編碼程序

第五章 透過資料的顯微檢驗作分析
第六章 基本操作:詢問問題和做比較
第七章 分析工具
第八章 開放編碼
第九章 主軸編碼
第十章 選擇編碼
第十一章 歷程編碼
第十二章 條件/結果矩陣
第十三章 理論抽樣
第十四章 備忘錄和圖表

第三篇 結論

第十五章 撰寫論文和技術報告
第十六章 評鑑之準則
第十七章 學生的問題和回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