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章學誠,字實齋,浙江會籍人。生於清乾隆3年,卒於嘉慶六年(1738-1801)。一生在貪困不得意中度過,而能力學不倦。從事教學、幫地方官修方志等工作以餬口,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著作。其中最有價值的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和《方志略例》。
他把漢劉向等的《別錄》和《七略》、唐劉知幾的《史通》、宋鄭樵的《通志》等,融會貫通了,倡「六經皆史」的說法,擴大史學的領域,主張要修通史,採用紀事本末體。方志是供國史取裁,而不重沿革。文辭重在載道,而和文士之文有別。又批評《漢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等錯誤的地方,倡別裁互著等方法。這些說法,多有創見,而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喬衍琯
民國18年生。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文系畢業。先後服務於臺南高工、中央圖書館特藏組,任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著有《陳振孫學記》、編有《書目叢書》。
目次
致讀者書
文史通義簡介
緒論
.章學誠的遭遇
.章氏遺書
.文史通義
.章實齋年譜
.錢穆、余英時、羅炳綿的批評
.董金裕、羅思美的批評
.本書要旨
.克服困難的精神
.文辭清潔劑
.尋根
.擴大為學領域
.互著.別裁.索引
.予多於取
.愛憎和褒眨
第一章 窮困的一生
第一節 章學誠的生平
.小傳
第二節 貧困交迫
.病和死
.意外的打擊
.生之者寡、食之者眾
.不合時宜
.困學有成
.不朽的著作
.不平凡的學誠
.懷才不遇
第二章 論經說史
第一節 六經皆史
第二節 群經大義
.易數
.書教
.詩教
.禮教
.綜述
第三節 通古今之變
第四節 史料和著作
第五節 慎辨天人之際
第三章 文學
第一節 文、文辭、文學
第二節 文辭是天下的公器
第三節 文辭的作者和真偽
第四節 援引和改易前人文字
第五節 文辭和志識
第六節 對客家文辭的評論
.韓愈、附皇甫湜
.歐陽修
.歸有光、附唐順之
.汪琬
.方苞
第七節 諸子衰微而文集興起
第八節 論抒情文學
第九節 如何學做古文
第十節 怎樣的古文才算好
第四章 怎樣寫好地方史
第一節 方志是地方史
第二節 設立專門機構
第三節 修方志的十種方法
第四節 方志的結構
第五節 方志的範例
第六節 前人所修方志的批評
結語
第五章 搜集資料的方法
第一節 採輯亡佚的史料
第二節 經部中的史料
第三節 子部中的史料
第四節 文集中的史料
第五節 史部中數量特多的資料
.方志
.族譜
第六節 史料中的序論題跋
第七節 餘論
第六章 整理資料的方法
第一節 互著
.章學誠的互著說
.七略無互著之例
.從劉向校讎的義例看互著
.文獻不足難有正確結論
.互著的功用
.互著的實用性
第二節 別裁
.章學誠的別裁說
.《七略》《漢志》無別裁之例
.從劉向校書方法論別裁
.別裁法的利用
.別裁和類書索引
第三節 索引
.章學誠編索引的理論
.章學誠編索引的實務
.三史同姓名錄等
第四節 編目法
.辨嫌名
.宜剪裁
.精考異
.詳板本
第五節 餘論
第七章 章學誠的影響
第一節 章學誠所受的影響
.漢書藝文志
.劉知幾
.鄭樵
.王守仁
.戴震
第二節 章學誠對後代的影響
.學術思想
.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為人
第八章 後人對章學誠的批評
第一節 張爾田
第二節 錢穆
第三節 李慈銘
第四節 余嘉錫
原典精選
.易教上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學上
.原學中
.浙東學術
.辨似
.史釋
.天喻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