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2012年第36屆金鼎獎圖書類社會科學類入圍
人們去看電影,不是為了看真實的世界,而是要能看「補足這個世界不足」的另一個世界。當一個故事順利流傳下來,那是因為這個故事幫助我們活下來,因為我們在現實人生中的經歷不足以讓我們活下去,更因為我們渴望的正義、事實、同情與刺激,往往只能在想像的世界中獲得滿足。 ──《電影的魔力》(The Power of Film)
人們因為遭受困頓的處境而求助於心理諮商師,卻其實在許多電影當中,本身就蘊涵了富有療癒心靈的元素。透過電影,我們看著一則則別人訴說的故事,也同時從中澄澈自己的思考、省視自己的生命。
本書不僅帶領您重新領略許多電影故事,也讓您重新認識自己、了解人性與心理的本質,是電影愛好者與欲初探心理治療的您,不容錯過的作品。
聯合推薦
金樹人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王麗斐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黃素菲 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翁開誠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王明智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諮商與諮詢組畢業,現為專業心理諮商師。執業於秘密花園心理諮商所、花蓮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教育大學諮商中心、東吳大學諮商中心等單位;同時也是花蓮縣諮商師公會理事、諮商師公會全國聯合公會會員、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準會員。
目前如候鳥般輾轉於臺北及花蓮兩地,從事諮商工作之餘,仍勤於進修與寫作。對精神分析、電影、多元性別、夢的研究饒有興趣,希望可以把後現代及文化的理念融入在自己的動力取向治療當中。
個人部落格 ──阿智的心理異想世界 http://www.wretch.cc/blog/seaseas
E-mail:seaseastowoceans@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從螢幕轉回自身 黃素菲
十幾年前在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我爭取到剛問世不久、一臺要二十幾萬的單槍投影機;為了物盡其用,我試著在校園放映電影來進行開放團體。每週三晚上六點播放電影,電影結束後願意留下來的人,就圍坐著聊電影,無需預約、不必報名、免費入座、自由發言。這個傳統延續到現在,已經過了十五個年頭,播放超過三十個主題系列的電影;至今座上仍有畢業若干年、到了週三晚上就像燕子回巢一般流連不去的常客,成為陽明人的集體記憶。
阿智來跟我們一起工作時,接手帶領電影開放團體,配合教育部性別主流化政策,播了兩學期與性別有關的影片,之後還以諮商中心名義撰述了一本《性別電影書》(2001),之後陸續也看見阿智的部落格沒停地在談電影;眼前這本新作不免讓我勾起那段記憶,就這幾年阿智為電影書寫的文本,這本書中刪掉的應該比被選寫出來的要多得多。這麼精彩的電影導覽,讓我忍不住要翻到書尾,看看有沒有一張「電影片名索引」以便按表操課、逐一索驥。
我記得曾經跟友人一起論辯過「旅行」與「流浪」的差異:旅行總是有起點和終點旅行的人終究是要回家的;而流浪是沒有預設的漫遊,流浪的人從出發之後就註定漂泊。如果旅行是放假,流浪有點像失業。
理論上流浪者是說不上有旅程的,只有路程吧!大體而言,生命不確定性的本質畢竟比較接近流浪。書中有句話說:「我們愈是做自己,愈不會感到孤獨。」我卻要說:「愈敢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我們就愈自由」。
能夠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又能夠做出一片風景,不只是勇敢的人,更是幸福的人。阿智就是這等人,筆尖不掉書袋、文字活潑靈動,深厚的閱讀基底(在前言就提了近二十個不同書籍的作者名字),忽今忽古、左中右西、前山後水、上情下欲。下午向晚喝茶閱讀,有如馳騁原野般的舒坦;然而偶爾出現的尖銳,刷地給你一巴掌,又令人覺得難以久坐。他的筆像針線,穿梭在大量閱讀文字之間,來回編綴成一方風格獨特的手工織錦,每個細節都令人發出讚嘆。
阿智應該算是我朋友中的異數,平常溫和的不得了,嗆起來卻很具殺傷力。他似乎有一群隱形的敵人,只要超過他的邊際線他就發動攻勢;他總是站在焦慮的門檻上,發作起來會短兵相接、連續追殺,我也三不五時會被戳到一下。那個邊際線多半跟主流論述(dominate discourse)有關,他的砲火始終照亮一些習以為常、習焉不察的生活故態,尤其跟情欲有關的議題。而他身上如螢光似的,總會讓人在一片灰黯中注意到他在那裡,兀自閃亮。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主題,電影成為他們生命的引信。李安的父親、王家衛的母親、小津安二郎的常民美學、阿莫多瓦的孤獨、伍迪艾倫的自戀……,阿智也有自己的主題唄?酖溺在愛情的絢麗裡,眼角餘光卻總是瞥向死亡。書名用「佛洛伊德」,直接跟心理治療接壤;篇名用「人生引渡」、「人生四季」、「人生困頓」、「人生領航」,點明了阿智說故事的框架是慎重而嚴肅的。從電影出發,以導演結尾,也呼應阿智性格上一以貫之、以人為本的人文關切。這本書或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裡的華森老師,有如一顆危險的炸彈,炸開慣常太過娛樂的看電影態度;讓看電影的眼光,從螢幕轉回自身。
二○一○年,秋天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序
常常問自己:為何我如此鍾情電影?歲月悠悠,月有陰情,惟一直有一個地方,總是在那裡。那麼黑暗,卻是那麼深情款款;那麼燦爛,又是那麼孤絕。我愛這種孤絕相伴的感覺。
電影是年輕時的夢。臺灣新電影興起之初,適逢自己騷動難安的青春期;電影在當時是救贖,我花了許多時間窩在戲院、MTV店家,或在大學校園尋找免費的電影來看,飢渴地汲取有關電影的一切其實是在探問生命,尋找出路。
電影是也是孤獨人的藝術。拍電影的人很孤獨,看電影的人也是。過往的情人還忌妒我走進電影院的忘情,把他全然拋在腦後;年少時我不知道這種愛雖慘烈,卻很真摯。年紀愈長,電影變成一個貼心的朋友,隨著成熟更增其芬芳。
後來我轉習諮商,直接與生命肉搏交戰。畢業之後,就一直窩在諮商這塊領域默默耕耘,對心理治療的愛也與時俱增。從事這個行業的動機也從幫助自己、幫助他人,慢慢轉化為「只是單純地覺得心理治療迷人而有趣」,如此而已。
會遇見佛洛依德,是因為自己專業遇到瓶頸,想尋求突破;某些因緣際會,就往心理治療的傳統裡尋根。精神分析這個融合了理論與實務的殿堂博大精深,愈是學習就愈感到自己的渺小。
悄悄地,我的第二個夢慢慢成形。這本書試著為這兩個夢想找到交會點,也記錄了這十年來工作與思考的足跡。
有時候我會覺得深夜的電影院恰似佛洛伊德的躺椅;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自己置放在案主的位置,沉浸在回憶、幻想、與故事裡。而我的小小書寫,宛如佛洛伊德為這些鏡花水月所做出的小小詮釋。
在深夜的電影院遇見佛洛伊德是什麼樣的光景?電影欣賞遇見心理治療會產生出什麼樣的對話?希望這本小書可以激起你一些感覺與想像的火花。
目次
自序
前言──說故事的人
第一篇:人生引渡
1.天使在人間
2.橫渡無常
3.生命裡的客體
4.陪伴的力量
5.柔軟心靈的基本功──同理心
6.祈禱的力量
7.愛與意志
8.行家必看的心理治療經典
第二篇:人生四季
1.關於護持的聯想
2.心中小孩要長大
3.在世界的邊緣書寫自己
4.走出藍色大門
5.流浪者之歌
6.從黎明破曉散步到巴黎日落
7.在心靈的花園與女神相遇
8.四十不惑
9.如何為生命劃下完美句點
第三篇:人生困頓
1.關於哀悼的書寫──《情書》
2.憤怒的匕首刺向自己──《凡夫俗子》
3.孤絕的狂人──《香水》
4.化陰影為良藥──《鬥陣俱樂部》
5.別再製造戰爭──《冥王星早餐》
第四篇:人生領航
1.小津安二郎式的鄉愁
2.阿莫多瓦與寂寞的我
3.侯麥的愛情四季
4.王家衛的墨鏡
5.伍迪艾倫與精神分析
6.李安的父親情結
附錄:阿智的電影地圖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