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文化史是一門以人類文化的發展進程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科學,目的在知古察今,去蕪存菁,開創人類更美好的生活。中國傳統文化向以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稱,是既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又有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的人類文化。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只有當中國文明的精髓引導人類文化前進時,世界歷史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宿。身為中華裔孫,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如何、包含哪些面向、創造幾多成就,實屬不容規避的義務。本書內容包括「人文地理」、「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學術」、「宗教」、「科技」、「文藝」、「語言文字和圖書文獻」、「少數民族」以及「中外交流」等11編共46章,配合200多幅珍貴圖片,全方位帶領您深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是目前海峽兩岸由個人獨立完成的有關中國文化史系統最完整、內容最精要、觀點也力求比較平實的專著。
作者簡介
胡世慶
1944年生,浙江紹興人,農民,少而失學。但20歲前,得蒙于立群、豐子愷諸前輩不棄,親賜教誨,循循不已,遂慨然以不虛此生自任,雖遇絕境,未嘗灰心;40歲前,且時來運轉,恭逢改革開放之治,得娶秀外慧中、年輕能幹的董學文女士為妻,恩愛和諧,如鼓琴瑟;待到60歲前,竟撰成《中國文化通史》百萬餘言,總括宇內,包舉上下,彰顯列祖列宗之勳業,闡揚盡善盡美之和氣,極合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讀書界的需求,頗獲通人許可。平生之得意更如此。
如今準備向80歲走去,尤其希望兒子毓秀能有不俗的表現。(作者自述)
序
序 北京大學教授 湯一介
胡世慶先生撰寫的《中國文化通史》,歷時二十餘年,用力之勤,涉獵之廣,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長期以來影響著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瞭解我們這個民族就必須瞭解我們的民族文化的源頭、發展進程、特點以及它今後的趨勢。這就是說,我們應該有一個文化上的自覺,這樣才可以對人類社會的現狀和未來起積極的作用。
由於經濟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廣泛交流,使世界聯成一片,因而中國文化必須走出國門,讓其他國家和民族也瞭解我們的文化,使我們的文化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對話中,取長補短,共同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化發展作出更加輝煌的貢獻。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的歷史,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推動我們的社會前進。當今中華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胡世慶先生的《中國文化通史》的出版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當然,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可能有種種不同的看法,這應該說是好事,因為學術文化應該貫徹「百家爭鳴」的精神,這樣才可以在相互切磋中得到提升。因此,我也希望胡先生的書能引起進一步廣泛的討論。
2002年10月10日
目次
增訂版弁言
寫在臺灣版出書之際
序 湯一介
導 言 1
第一編 人文地理 33
第一章 歷代疆域、一級政區和重要歷史地名概念 34
第一節 歷代疆域和一級政區 34
第二節 重要歷史地名概念 48
第二章 歷史文化名城和傳世名勝 61
第一節 歷史文化名城 61
第二節 傳世名勝 96
第二編 經 濟 119
第三章 經濟結構 120
第一節 處於支配地位的自然經濟 120
第二節 受自然經濟支配的商品經濟 127
第三節 經濟重心的變遷 148
第四章 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 158
第一節 土地制度 158
第二節 賦役制度 173
第五章 貨幣和度量衡 191
第一節 貨幣 191
第二節 度量衡 201
第三編 政 治 209
第六章 君主制度和行政構架 210
第一節 君主制度 210
第二節 行政構架 227
第七章 軍制和刑法 249
第一節 軍制 249
第二節 刑法 266
第八章 教育、銓選和職官管理制度 290
第一節 教育制度 290
第二節 銓選制度 301
第三節 職官管理制度 318
第九章 親屬、宗族和家庭 333
第一節 親屬 333
第二節 宗族 340
第三節 家庭 348
第四編 社會生活 357
第十章 「士」和婦女 358
第一節 「士」 358
第二節 婦女 369
第十一章 服飾和飲食 381
第一節 服飾 381
第二節 飲食 396
第十二章 居住和交通 415
第一節 居住 415
第二節 交通 430
第十三章 生養婚娶和喪葬祭祀 444
第一節 生養婚娶 444
第二節 喪葬祭祀 457
第十四章 社交應酬和歲時節慶 468
第一節 社交應酬 468
第二節 歲時節慶 478
第十五章 雜技、武術、體育、口承文學和工藝製作 492
第一節 雜技 492
第二節 武術 496
第三節 體育 501
第四節 口承文學和工藝製作 511
第十六章 民間信仰 519
第一節 原始崇拜 519
第二節 巫術、占卜和禁忌 527
第五編 學 術 539
第十七章 孔子和儒家經典 540
第一節 孔子 540
第二節 儒家經典 548
第十八章 儒家學派的發展和演變 559
第一節 孟子和荀子 559
第二節 漢唐官方經學和漢唐王充一脈的非官方儒家學術 567
第三節 宋明理學 575
第四節 從晚明到清代鴉片戰爭爆發以前儒家思想的自我調整 585
第十九章 與儒學互補的道家學說 593
第一節 老子和莊子 593
第二節 魏晉玄學 602
第二十章 儒、道之外的諸子思想和儒學指導下的史學 607
第一節 法家 607
第二節 墨家 612
第三節 陰陽家、名家和兵家 616
第四節 儒學指導下的史學 621
第六編 宗 教 635
第二十一章 佛 教 636
第一節 佛教傳入中國和在中國的發展 636
第二節 佛教的教義、制度和儀軌 647
第三節 佛教與中國文化 658
第二十二章 道 教 667
第一節 道教的產生、發展和演變 667
第二節 道教的基本信仰、制度和儀軌 673
第三節 道教與中國文化 679
第二十三章 伊斯蘭教、基督教和民間宗教 684
第一節 伊斯蘭教 684
第二節 基督教 691
第三節 民間宗教 698
第七編 科 技 705
第二十四章 農學和水利 706
第一節 農業技術 706
第二節 漁業、牧業、林業和副業(不包括家庭手工業)技術 732
第三節 水利 751
第二十五章 四大發明和染織、製瓷、冶金、造船技術 766
第一節 四大發明 766
第二節 染織技術 776
第三節 製瓷技術 787
第四節 冶金技術 800
第五節 造船技術 811
第二十六章 數學和天文、曆法 822
第一節 數學 822
第二節 天文、曆法 831
第二十七章 地學和物理學 847
第一節 地學 847
第二節 物理學 864
第二十八章 醫藥學、化學和生物學 877
第一節 醫藥學 877
第二節 化學和生物學 891
第八編 文藝 901
第二十九章 詩歌和散文 902
第一節 詩歌 902
第二節 散文 919
第三十章 戲劇和小說 932
第一節 戲劇 932
第二節 小說 942
第三十一章 繪畫、書法和篆刻 955
第一節 繪畫 955
第二節 書法和篆刻 972
第三十二章 音樂和舞蹈 988
第一節 音樂 988
第二節 舞蹈 1003
第三十三章 雕塑和建築 1013
第一節 雕塑 1013
第二節 建築 1024
第九編 語言文字和圖書文獻 1039
第三十四章 語言文字 1040
第一節 詞彙 1040
第二節 語法和修辭 1046
第三節 音韻 1053
第四節 方言 1061
第五節 文字 1066
第三十五章 圖書制度和文獻整理 1074
第一節 圖書制度 1074
第二節 文獻整理 1090
第十編 少數民族 1105
第三十六章 匈奴、鮮卑和突厥 1106
第一節 匈奴 1106
第二節 鮮卑 1114
第三節 突厥 1119
第三十七章 吐蕃和南詔 1130
第一節 吐蕃 1130
第二節 南詔 1138
第三十八章 契丹和党項 1148
第一節 契丹 1148
第二節 党項 1156
第三十九章 女真——滿洲和蒙古 1163
第一節 女真——滿洲 1163
第二節 蒙古 1175
第四十章 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 1188
第一節 回族 1188
第二節 其他少數民族 1192
第十一編 中外交流 1203
第四十一章 與朝鮮、日本的交流 1204
第一節 與朝鮮的交流 1204
第二節 與日本的交流 1212
第四十二章 與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的交流 1221
第一節 與越南的交流 1221
第二節 與柬埔寨、老撾的交流 1227
第三節 與泰國、緬甸的交流 1234
第四十三章 與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的交流 1242
第一節 與印度的交流 1242
第二節 與尼泊爾、斯里蘭卡的交流 1249
第四十四章 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的交流 1255
第一節 與印度尼西亞的交流 1255
第二節 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的交流 1259
第三節 與菲律賓的交流 1262
第四十五章 與土耳其、伊朗、阿拉伯世界的交流 1267
第一節 與土耳其的交流 1267
第二節 與伊朗的交流 1270
第三節 與阿拉伯世界的交流 1275
第四十六章 與歐洲、非洲、美洲地區、國家的交流 1280
第一節 與歐洲地區、國家的交流 1280
第二節 與非洲、美洲地區、國家的交流 1293
原書後記 1303
主要參考資料 1305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