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多元文化教育: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
滿額折

多元文化教育: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0 元
優惠價
9527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接受教育部顧問室「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之補助而撰寫,作者群在教學,以及理論與實地田野實查活動的相互激盪之下,分別針對個人的專長與興趣撰寫各章內容,包含:探究臺灣與東南亞文化的關係;現代臺灣與東南亞的貿易發展;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東南亞新移民的原鄉文化;從文化認同的相關概念探討新移民女性的處境;探討新移民子女的族裔認同的多樣性;對目前新移民文化展演活動的意義以及其該為與應為的觀察與省思;探討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的生活適應情以及福利提供之情形;分析新移民家庭親子共讀活動的相關內涵;探討新移民家庭的親職教育需求並提出因應的策略;新移民子女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

作者簡介

林彩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學務長
葉憲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許世融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薛雅惠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教授
張雪君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鍾才元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林惠蘭 基隆市復興國小教師
李麗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賴苑玲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教授
錢富美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講師
林政逸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主編簡介
林彩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學務長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文

歷史上,東南亞與臺灣關係,包含了南島文化、原住民的人種關係,華人移民海外,以及經貿往來。其中當代與東南亞最為密切的關係之一,應該就是經濟貿易往來。

在密切的經貿交流中,隨之而來的是人員交流頻繁。人員流動會帶來文化交流,以及認同議題。移民者本身的文化認同,並非是天生一成不變,或者可以如川劇變臉般隨時變動,應該將之視為一個「變、成」(becoming and being)的過程。移民者的原鄉認同展現,最常見於語言、食物與宗教,但是在與臺灣人接觸後,也可能會改變。

移民者來到陌生的地方,雖然相當難以克服語言障礙的問題,但是我們看到許多新移民,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學得基本的溝通能力,跟臺灣社會產生關聯。而對他們最困難的事情,應該是要瞭解臺灣這個社會體系如何運作,例如臺灣的家庭體系、鄰里關係、勞動市場、醫療體系、社會福利救助系統等,這也是我們所稱的「適應問題」,臺灣既有的社會結構不太可能配合為他們的需求而做改變。

新移民面對的家庭問題,除了夫妻間、婆媳間外,很重要的議題是親子教育。目前許多偏見都認為新移民女性教育程度較低,社會經濟地位較差,因此會造成「人口素質」的問題。但是親職教育,並非單方面女性的工作,在現今要求性別平等的社會,男性也應該擔負此責任,而非以族群偏見將問題推給移民女性。親職教育是全家的事情,而非單一個人去負擔的,親子共同閱讀更不應該強調是母親單方面的責任。

小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家庭教育以外的最重要機構就是學校。作為知識傳播者的老師,在面對新移民家庭與子女時,多元文化素養是最基本的需求,透過差異的凸顯,讓學生學習如何面對、處理與尊重差異。當然,這樣的認識只是消弭歧視第一步,如何更加理解社會結構的性別、種族、階級、性傾向歧視,是透過何種權力關係運作,也是必須去面對的。

以上的這些觀點,都是我學習自本書所出版的各章節。本書的出版,是教育部2009-2010學年度補助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們所組成之教學團隊,參與「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的成果,在楊思偉校長與林彩岫學務長的親自領導下,參與計畫的老師不僅實際授課,也在授課過程中,透過資料蒐集、與學生共同創作,而完成了這一本書。這對於目前的新移民研究而言,是非常及時且具實用性的一本書籍,市面上已經有的書籍多半是社會工作、福利或者社會學的作品,甚少有教育學界出版的相關書籍,此書的出版,彌補了相關研究的缺憾,也會成為未來基礎教育的必備手冊。

王宏仁 教授

目次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臺灣與東南亞的歷史文化關係
第三章 近代臺灣與東南亞的貿易發展
第四章 東南亞新移民之原鄉文化
第五章 東南亞籍女性配偶與文化認同
第六章 新移民子女之雙族裔族群身分認同
第七章 新移民其子女的文化展演
第八章 論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的生活適應與福利提供
第九章 新移民家庭親子共讀活動
第十章 新移民家庭的親職教育需求與因應策略
第十一章 新移民子女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

書摘/試閱

第一章概說

臺灣關於新移民 的話題,大約在2000年左右就頻頻見諸於報章雜誌,早期都以較焦慮的心態提醒閱聽大眾這個現象的存在,而後才漸漸有「多元尊重、族群共榮」的提倡。本書因接受教育部顧問室「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之補助而寫成,所以本章分別從新移民教育相關學位論文之回顧、尋找新移民相關的教育政策與在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位置、了解新移民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的開課情形等面向,來說明本書的寫作背景以及內容架構。

一、新移民教育相關之學位論文
臺灣關於新移民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以新移民教育為主題的專文、研究報告、學位論文也有大量的產出。

就新移民教育學位論文的研究取向而言,筆者曾在2004年對1999至2004年學位論文作一分析。當時,以對於新移民女性較常被稱呼的「外籍新娘」、「外籍配偶」,以及新移民女性討論出來的「新住民」為關鍵字,進入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從論文題目與摘要中尋找與新移民教育有關之內容。發現在88學年度到93學年度(相當於1999年至2004年間),已上傳相關之學位論文,全部皆為碩士論文,尚未見有博士論文的產出。再進一步以「主題」進行分類後,發現述及「新移民為何或如何來臺灣?新移民為何或如何在臺灣求生存?」約33篇。

探討「新移民的成人教育需求(識字教育、生活適應課程、職業技能課程)」者有15篇。了解「新移民之能力對其子女表現之影響(包括新移民家庭的親職教育、母職研究、親師溝通)」有10篇。討論「新移民子女是弱勢嗎?」者有30篇,其中結果為「是」者,接續提出學校要進行「補救教學」、提出要有「輔導措施」者有2篇。

由上可知,該時期有極大比例的論文,在探討新移民的處境與需求,有少部分的論文意欲探討新移民子女在學校的各式表現。在歸納少部分探討新移民子女在學校的各式表現論文後,發現該類論文多以新移民家長為主軸,其子女則居於客體的地位。也就是說,當時的研究少數是以新移民家長的能力為「因」,新移民子女的表現為「果」的思維來進行研究。另外的發現是,當時還未明顯看見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來論述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的論文 。

就新移民子女相關議題而言,吳俊憲和吳錦惠(2009)發現2007年碩博士論文的數量達到最高峰。另外,在2004年以後的碩博士論文,也發現漸漸的有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 (如洪于婷,200;劉茹敏,200)來論述新移民及其子女議題的研究,博士論文也漸多了起來。

二、新移民、教育政策與課程綱要
關於教育政與課程綱要方面,教育部在其施政計畫中提及「新移民」處,較早見諸於2003年提「加強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調整文化及學習落差」並納入「教育優先區計畫」。2004年的「教育部施政計畫與課程綱要」,內容包含有「現代國民、臺灣主體、全球視野、社會關懷」四大綱領,作為其後之四年施政主軸,其中將「發揚多元文化」列為「臺灣主體」具體策略之一,而具體行動方案則是發揚臺灣各族群文化特色以及發展「新移民文化」。2005年訂定的「教育部補助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鼓勵學校辦理課後輔導,訂有「新移民子女教育改進方案」,以符應新移民教育發展的需求。

後來,教育部在2008年的教育施政藍圖架構中,揭示了「優質學習、適性育才、公義關懷、全球視野、永續發展」等五大施政主軸,將「發展新移民文化」列入永續發展之施政重點(鄭瑞城,2008)。另外,教育部於2009年11月,將「發展社會公義、強化扶助弱勢」列入13項優先推展項目之一,針對「新住民子女」等提出相關的教育措施(吳清基,2009)。

2012年教育部更與內政部合作,在新住民重點學校(小學新住民子女人數超過100人或超過十分之一比例者)推動《新住民火炬計畫》,期望能藉由內政部、教育部、各級學校及民間團體等之跨部會與跨域合作,提供全國新住民子女完整之文教生活輔導與單一窗口的全方位服務。

由上可知,教育部關於新移民議題的政策的推動,是有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訴求,在「永續發展」項下發展「新移民的文化」,為了「發展社會公義、強化扶助弱勢」,而提出關於「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相關措施,在中小學(特別是小學)推動如親職活動、國際週以及課後輔導等活動,目前更進一步進行跨部會的合作,進行全方位的服務。

我國各教育階段課程綱要方面,提及「多元文化教育」或「新移民文化」處,只有高級中學的課程綱要將「多元文化教育」列入課程議題。教育部2004年發佈之《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明訂:「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重要議題宜納入相關的課程中,以期讓學生在不同的科目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收相互啟發整合之效」(教育部,2004)。後來,教育部於2008年1月24日所公佈之高中課程綱要總綱,也還保留《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所列出之八項議題,所以「多元文化教育」仍然為目前高中課程綱要之重大議題之一。

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在國中小雖然未列入課程議題,但是並不表示在中小學未推動此業務,教育部在2011年4月公佈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提及我國新移民與其子女、外籍生與外籍人力持續增加等人口結構的變化,因此中小學課程有加速朝向國際化與多元文化方向發展的必要性,。

綜上可知,與新移民及其子女有關的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學的課程綱要中已列入議題,國民中小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雖未列入,但也在相關的教育報告書中,如《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有所提及。

三、高等教育階段新移民議題開課情形
高等教育階段的教學方面,教育部也有所作為。顧問室於2007年至2011年執行「新興議題與專業教育改革中程綱要計畫」,其中「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為計畫下之一子計畫,該子計畫「企圖在各大學教育中引進新移民相關的課程,以因應此新興的社會議題,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對於運用技能到社會實務時,具有基本知識與保持對新議題的敏感度(新移民計畫辦公室,2011)。」

受「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補助之單位,包括有各大專院校之系所、師資培育中心以及通識教育中心等單位都透過開設課程,讓大專院校學生能對於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方面的議題有基本的認識。除此之外,也有學校間合作之案例,例如私立輔仁大學於96年度至97年度與台北區域鄰近之大專院校成立「跨文化家庭與醫療照護學習社群」,以增進學生與新移民之間的互動。

根據上述,接受「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補助之大專院校開設之課程,有些以學習社群方式進行,有些開設在通識課程、教育學程,也有些開設在系所,開設之方式雖不同,但課程內容都與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有關,且有極大比例的作法是以融入的方式進行之。除此之外,在未參與大專院校的專業課程或相關課程,也有許多有將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的議題融入課程中者。例如,臺灣師範大學97年度由教育學系開設,對象為教育學分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內容也略有提及「移民社會中的教育問題: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於100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設的「多元文化教育」選修課程,課程內容除了包涵多元文化基本理論以及其他豐富內容外,也提及到「新移民」方面之議題。

另一方面,進一步搜集與分析教育學程與新移民主題有關的授課大綱後,發現以「新移民」為科目名稱者有之,但屬少數,看到的多是在名稱上雖未提及「新移民」等字眼,但是其中有新移民的單元或元素。其中,尤以「多元文化教育」來當作科目名稱,但其內容已將新移民融入課程中者比例為最高。例如,嘉義大學所開設之「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與實施」,課程內涵即有介紹東南亞國家、國內東南亞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學校狀況以及設計東南亞新移民文化教案…等豐富的內容。

由上可知,大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及新移民相關議題者,應該不在少數多,但有時難以從課程名稱而確認教師有提及此一主題,若就各師培大學之教育學程或教育相關科系的專業科目而言,確有多位老師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納入」或「融入」新移民的內涵。

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新移民教育文化學程」教學與寫作計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在98與99學年度參與「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在楊思偉校長的支持、前教務長楊銀興教授的召集以及林政逸教授的統整之下,集合教育學系、區域與社會學發展學系、永續觀光與休憩碩士學位學程以及通識教育中心的師資,合作成立「新移民教育文化學程」。學程內共開設有「東南亞與臺灣」、「體驗新移民東南亞故鄉」、「臺灣新移民與文化認同」以及「新移民家庭適應與學生」四個科目。 98學年度歸屬為各系之自由選修課程之學分,99學年度由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申請,成為該系之專長增能學程。

以上四個科目之「東南亞與臺灣」,為葉憲峻、許世融以及薛雅惠三位教授所合開,乃是從時間與空間的觀點來了解東南亞與臺灣的關係,以期對新移民的原生社會歷史文化與臺灣的歷史文化脈絡產生關聯。其次,「體驗新移民東南亞故鄉」由張淑芳與林政逸兩位教授所合作,其目的主要在於透過觀察學習中的閱讀、觀賞影片等與省思,來了解目前新移民來自的東南亞故鄉概況,並進一步探討輔導新移民子女的策略。

由於人口的移動,勢必造成移民認同的變化,因此張雪君、林彩岫教授開出了「臺灣新移民與文化的認同」一科,細緻的探討新移民及其子女文化認同的議題。最後,由於原生文化的差異使得婚姻家庭關係需要作進一步的學習與調適,因此從社區服務與社會工作的觀點,由李麗日、賴苑玲、錢富美三位教授開出「新移民家庭適應與學習」,使得學生在獲得東南亞歷史與臺灣關係脈絡的知識、在教學現場觀察孩子學習以及從教學中增加新移民相關議題的教學方法後,更可從社會工作的觀點,得知家庭輔導適應等面向。

參與此學程的師生,除了參與教室的學習活動外,還透過計畫經費的補助,得以邀請校外專家擔任法律、公共衛生講座,邀請新移民家庭分享生活的點滴、參訪新移民相關單位、尋訪東南亞餐廳、品嘗東南亞美食、研究報告與海報之製作與展覽等等,從參觀、體驗以及實作中,達到更高的學習成效。
在教學相長以及理論與實地田野實查活動的相互激盪之下,授課教師分別針對個人的專長與興趣而發展與撰寫教學材料,除了本章概說外,第二、三、四章分別由「東南亞與臺灣」開課教師葉憲峻、許世融以及薛雅惠三位教授分別撰寫,第二章由葉憲峻教授從歷史的觀點來思考臺灣與東南亞文化的關係,第三章則是許世融教授對現代臺灣與東南亞的貿易發展作一歷史的審視,第四章薛雅惠教授則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東南亞新移民的原鄉文化。第五、六、七章由以張雪君教授為主林彩岫為輔所開出的「臺灣新移民與文化的認同」所衍生出相關議題之文章,其中第五章張雪君教授從文化認同的相關概念探討新移民女性的處境,第六章則是呈現由林彩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鍾才元教授與國民小學教師林蕙蘭合作整理的探討新移民子女的族裔認同的多樣性的相關文獻,第六章為林彩岫對目前新移民文化展演活動的意義以及其該為與應為的觀察與省思。第八、九、十章是由李麗日、賴苑玲、錢富美三位教授開出的「新移民家庭適應與學習」之相關文章,第八章李麗日教授探討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的生活適應情以及福利提供之情形,第九章是由賴苑玲教授分析新移民家庭親子共讀活動的相關內涵,第十章為錢富美教授探討新移民家庭的親職教育需求並提出因應的策略。最後一章,為林政逸教授所寫,針對新移民子女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作一探討並提出具體作法。
五、後記
本書的完成,首先感謝在參與「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期間,計畫辦公室主持人王宏仁教授以及助理林周熙先生與沈恒伃小姐的指導與行政上的協助。王教授給予本校教學團隊充分的自主,讓本校參與之教師同仁能夠自在的依據個人專長來安排授課內容與進行教學與寫作。
其次,要感謝的是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楊思偉校長的支持,以及前教務長楊銀興教授辛苦的召集籌畫並擔任計畫第一個半年的主持人。回顧兩年執行計畫期間,我們與計畫辦公室溝通順暢,校內團隊成員一團和氣,每月都進行管考會議、討論教學與專書撰寫事宜;在每學期的田野實查活動時,師生分工合作讓旅程安全順暢、收穫滿滿;連續兩年六月在高雄市捷運美麗島站的成果發表會與教材展示,亦是積極參並順利完成。以上的種種,都是計畫經費所聘任的助理吳湘婉小姐辛勞的結果,她在課程安排、人員協調聯繫以及田野實查的規劃等方面,皆能提供最好的服務。
本書的出版即是本校「新移民教育文化學程」教學團隊之教師同仁,在執行計畫的同時,以個人專長為出發點所整理寫作出來的心血結晶,每篇文章皆經過兩位匿名審查者的評述,全書也於2011年10月28日透過專家諮詢會議來聽取架構方面的修正建議,希望透過嚴謹的程序,使得本書更具有引用與參考的價值。
最後,感謝五南圖書公司副總編輯陳念祖先生慷慨的允諾出版本書,為臺灣的新移民教育領域,再增添一份文獻,盼望本書的出版對各級學校新移民教育之教學實務以及今年將推動的《新住民火炬計畫》之各式活動,有所啟發與助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7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