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滿額折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79308
促銷優惠
聯經出版全書系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比教父更冷血無情 比無間道更阿諛我詐
『秦・楚・漢三部曲』完結篇

司馬遷不能說的秘密、史記漢書背後一刀未剪的幕後花絮
連蘇東坡與王世貞都忍不住腦補的精彩劇情~~

繼《秦崩》與《秦謎》,「歷史福爾摩斯」李開元再次挑戰司馬遷,
發掘《史記》不曾說出的真相!

項羽的性格,如何成就他西楚霸王的形象,又一步步將他推向悲劇英雄的舞台?
在充滿投機者的亂世中,是什麼機運,讓韓信鋒芒畢露?
韓信拒絕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對他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軌跡有什麼影響?
劉邦又如何能同時背負著識人明主與寡恩疑忌的形象?

所有改變歷史命運的高度,都是無數零碎抉擇的堆疊。
但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深埋在殘缺不全的史料下,等待被發掘。

秦朝末年,先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項羽、劉邦逐鹿中原。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暗渡陳倉、鴻門宴、十面埋伏、烏江自刎,項羽、韓信及楚漢之爭一直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司馬遷的《史記》為千百年來的後人,塑造了項羽及韓信的形象,但許多情節僅寥寥數語,不足以再現真實場景。陳勝、吳廣為何選擇以項羽的祖父項燕及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為號召?侯生如何說服項羽接受劉邦的議和?韓信是如何借助古漢水之水勢由漢中反攻關中?項羽又如何自城陽穿越魯中山地奇襲彭城?隨和策反英布、陳平收買項伯、酈食其勸降齊國種種外交謀略是如何完成?項羽如何失去人心,為秦人及楚人背棄?又是誰在烏江河畔目睹了項羽最後的身影?

李開元從不同的角度,謹慎地由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入手,加上合理的推論及想像,抽絲剝繭地找出散佚的歷史片段,推理出楚漢相爭的豐富細節。他既像一個細心為老膠卷復原上色的繪師,讓這些已如傳說般的蒼白史實,再次展現立體且真實的面貌,更像一個親自探訪歷史現場的偵探,帶我們穿過層層迷霧,看清歷史的真相,重新認識時代的轉捩點。

作者簡介

李開元

四川成都人,曾經是科學少年。北大歷史系畢業,成為史學青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以人文學者自任。北大畢業,留校協助恩師任教。東大畢業,接任西嶋定生先生之教席,供職於日本就實大學,任人文科學部教授。

景仰司馬遷,欽佩羅素。致力於學術創新,追求貫通文史哲的風格。已經完成研究‧敘述‧理論的寫作佈局,著有《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秦謎:秦始皇的秘密》。
自畫像:飄泊的華人,歷史的行者。

大宏願:與天下有志者共勉,同建與英文字文化鼎立的漢字文化。

序言 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文學和史學,誰更真實?

文學所追求的極致是美,史學以求真為自己的最高目標。為了美,文學可以大膽地虛構,對於史學來說,虛構損害了真。

不過,有些哲學家並不這樣看。亞裡斯多德有一個說法,詩比歷史更真實,他所說的詩,就是文學。因為歷史所記述的,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文學所描述的,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更本質、更富有哲學意義,也就更真實。

世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六六三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正式宣佈放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日心說。據說,他當時嘀咕道:「但它(地球)確實轉動。」這句話,至今找不到證據加以證明。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刻畫了伽利略在被迫放棄自己觀點時的主觀立場,具有邏輯的真實性。

在本書中,我詳細地敘述了侯生說項羽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侯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透徹的人情利害分析,成功地說服了項羽接受劉邦的和議,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釋放了被扣押在軍中做人質的太公和呂后,成就了一樁歷史上罕見的外交偉業。侯公說項羽這件事情,史書有記載,寥寥數語。但侯公如何說項羽的詳情,史書卻沒有記載,是一段歷史的空白。我的敘述,是為了填補歷史空白的構築。

多年以來,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面臨歷史空白的困惑:對歷史上肯定有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還是打破沉默,用推測和想像將其構築出來?

在寫作本系列的第一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時,我力求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馬遷,力求用優美動人的文筆,用追尋往事的感觸和腳行古跡的體驗,去復活兩千年前的那一段歷史。在追求真實的敘述中,我曾經嘗試用推測性的構築,去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白,寫成「戲水之戰的秘密」,結果是贊否兩論,毀譽參半。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再一次面臨同樣的困惑。有幸的是,在敘述到侯公說項羽的時候,我得到兩位偉大先輩的支持,一位是宋代的蘇東坡,一位是明代的王世貞。蘇東坡讀史,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像,有節有度敘述,堪稱補史的名文。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篇章,也是匠心獨運,構思巧妙。我讀二位先賢,心靈相通之余,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再次復活了侯公說項羽的詳情。

蘇東坡大氣明朗,自述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的動機說:「侯公之辯,過陸生矣,而史闕其所以說羽之辭,遂探其事情以補之,作〈代侯公說項羽辭〉。」這句話說,侯生遊說項羽的言辭,遠遠超過陸賈了。但是,史書沒有將他如何說動項羽的詳細記載下來,我於是探討這件事情的事理情由,將其補充出來。清楚明確,他是有感於歷史記載的空白,於是探討當時的歷史形勢,基於相關的歷史事實作合理的推測而構築成文,宛若歷史研究的文學敘述表達。

王世貞精巧曲折,他景仰司馬遷,模仿《史記》撰寫當代史傳,他也景仰蘇東坡,學習蘇東坡為《史記》補白。不過,他的補白太多,他不便於直說,於是借助托古的方式,聲稱補白的文字出於地下。他為〈短長說〉作序說:「耕於齊之野者,地墳得大篆竹策一?,曰短長。其文無足取,其事則時時與史抵牾。……因錄之以佐稗官。」這句話說,在山東地區,有人在耕地的時候,從墳墓中得到竹簡一冊,用大篆書寫,篇題為『短長』。文字無甚可取之處,所記的文字也常常與史書的記載不同。……我將這些竹書文字整理記錄下來,以供史官參考。」

〈短長說〉這部書,肯定不是出土文獻而是王世貞的編撰。不過,這部書的內容,絕非天馬行空的胡編亂造,而是在史書記載的空白點上,運用間接的材料,基於已知史實,做合理的推測和構築。這部書,從史料學的角度上看,無疑是偽書。不過,這部書,從文學的角度上看,是擬古文的佳作,從史學的角度上看,相當逼近歷史的真實,從哲學上看,具有邏輯的真實性。

我曾經將歷史學的知識結構概括為3+N的世界,史實是第一歷史,史料是第二歷史,史書是第三歷史,之外是N個延伸的歷史。毫無疑問,在這個3+N的歷史世界中,史料最接近史實,不過,史料有低視野的欠缺,仍須用推想去與廣闊的史實連接。在史料的空白處,合理的推測和構築,應當是逼近歷史真實的有力武器。

得到了這種認識以後,我在本書中較多地選用了〈短長說〉的內容,比如第四章第五節「範增之死」,講述了臨死前的範增接受占卜師的詢問,極力為項羽的種種行為辯護,唯獨對於項羽指使部下殺害義帝的事情不作回答,諱莫如深,似有難言之隱。

這件事情,是王世貞構築的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反映了範增被項羽猜忌出局的原因,他在對待義帝的態度上與項氏家族不一致。這個構築的故事,具有相當的邏輯真實性。這個構築的歷史故事,比《史記》所記載的陳平使反間計,用不同待遇迷惑楚國使者的故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所以,我在本書中,拋棄了《史記》的故事,使用了〈短長說〉的故事,並且將蘇東坡和我自己的意見附在後面,既作為採用這個故事的根據,也作為歷史見解的闡述。

往事留下的資訊往往是隻言片語。史料少於史實,是歷史學的一個永恆的困境,特別是古代史,更是萬劫不復的陷阱。歷史學家面對如此困境時,在發現新史料的努力和幸運之外,或許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眼下,我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書,既是復活往事的歷史敘述,也是連接古今的紀實文學。透過這本書,我也想表達一種思想:

一切歷史都是推想。有時候,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目次

序言 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人物介紹

第一章 大將韓信
第一節 本是韓國王孫
第二節 胯下之辱有兵法
第三節 韓信保衛項羽
第四節 張良求得漢中
第五節 國士無雙
第六節 蕭何截賢追韓信
第七節 漢中對
第八節 田榮反楚
第九節 漢中的交通地形
第十節 章邯看走了眼
第十一節 明出子午,暗度陳倉

第二章 彭城大戰
第一節 韓王鄭昌
第二節 張耳來歸
第三節 吃軟飯的陳平
第四節 秦漢的鄉里社祭
第五節 古代的克格勃
第六節 義帝之死
第七節 聯軍攻佔彭城
第八節 項羽的反撲
第九節 劉邦的極限
第十節 回首彭城之戰

第三章 南北兩翼戰場
第一節 劉邦堅強
第二節 冷面殺手英布
第三節 隨和出使九江
第四節 騎將灌嬰
第五節 魏豹反漢
第六節 韓信開闢北方戰場
第七節 背水之陣
第八節 井陘訪古尋戰場

第四章 滎陽對峙
第一節 滎陽對峙的概觀
第二節 陳平受饞
第三節 張良反對分封六國後人
第四節 離間楚國的真相
第五節 范增之死
第六節 爭奪滎陽
第七節 劉賈、盧綰開闢敵後戰場
第八節 酈食其說齊
第九節 項羽十大罪狀

第五章 垓下決戰
第一節 韓信擊破楚齊聯軍
第二節 蒯通說韓信
第三節 侯公說項羽
第四節 陳下之戰
第五節 垓下之戰
第六節 烏江自刎
第七節 垓下行
第八節 劉邦如願做了皇帝

第六章 倒影回聲中的楚和秦
第一節 誰殺死了項羽
第二節 最後的秦軍
第三節 秦京師軍的下落
第四節 秦將楊喜的故事
第五節 楚父秦母昌平君
第六節 尋找傳聞中的歷史流

尾聲 失人心者失天下
後記 歷史是我們的宗教

附錄
附錄1 楚漢相爭大事年表
附錄2 項羽年表
附錄3 韓信反攻關中的路線與武都大地震
附錄4 蘇軾《侯公說項羽》
附錄5 王世貞《侯公說項羽》

參考論著舉要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大將韓信
第一節 本是王孫

漂母稱韓信為「王孫」,或許從另一頭牽引出了韓信身世的隱密。王孫,直面的意義,就是王子王孫。秦滅六國,古來的貴族社會完結,各國的王子王孫淪落到社會底層,破敗的金枝玉葉,最是招慈善的下層人憐愛。
西元前二○六年四月,身在咸陽的韓信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究竟是跟隨項羽回到故鄉楚國,還是跟隨劉邦前往漢中?他必須馬上決斷。
韓信是淮陰人,地方在現在的江蘇省淮安市一帶。韓信的生年,大概在西元前二二八年左右。這一年,以楚國的年曆計算,是楚幽王十年,以秦國的年曆計算,是秦王政十九年。韓信出生的時候,淮陰是楚國的國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編製成了秦帝國的東海郡淮陰縣。所以,以出生地而言,韓信是楚國人。

不過,從韓信的姓氏上來看,他可能與韓國有些淵源。我們知道, 韓是韓國王族的姓氏。韓信的姓氏,或許就是繼承了韓國王族的血統而來的?當然,這種說法,僅僅是一種現代的推測,司馬遷著《史記》為韓信立傳的時候,完全沒有提到韓信的親族和家庭。所以,我們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誰,他有無兄弟姐妹?我們也不知道他的妻子是誰,他有無子女親屬?史書中的韓信,仿佛是英雄孤身一人,特立獨行於天地之間。

漢帝國的江山,三分之二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曾經先後被封為齊王和楚王。漢帝國建立的時候,以功業、聲望、地位而論,韓信僅次於劉邦,無疑是名副其實的第二號人物。對於這樣一位顯赫的歷史人物的家世,司馬遷竟然不能有隻言片語傳達給後人,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情。不過想來,司馬遷有他的難處,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知道,韓信輝煌的人生,有非常不幸的結局。西元前一九六年,也就是漢高帝十一年,他被呂后以謀反的罪名處死,被殘酷地滅了三族。因此之故,有關他的親族和家庭情況的紀錄,大概都被銷毀了個乾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所記載的有關韓信早年行狀的一些記事,多是司馬遷訪問淮陰時收集到的一些傳聞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現地采風摘取到的花絮斷片中,處處流露出古來貴族社會的流風遺韻。

史書上說,韓信青年時代家境貧窮,連吃飯都沒有著落。不過,韓信吃飯沒有著落的問題,怨不得別人,都是他自身的習俗討來的後果。韓信身材高大,堂堂正正一男子漢,既不耕田種地,也不買賣經商,又不能出仕為吏,生計當然不會有著落。生計沒有著落的韓信,成天遊手好閒,到處晃蕩。他不但到處晃蕩,還喜歡佩著刀劍晃蕩,吃不起飯還端著架子,活生生一副落魄貴族子弟的形象。
在古代社會,帶刀佩劍,本來是貴族的特權,不事生產,更是貴族的習性,大概正是遺傳所然,我們在韓信身上,不但見不到依靠勞動養活自己的行動,甚至見不到這種意願,他習以為常地「從人寄食」。「從人寄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到別人家裡吃白食,似乎是不太光彩的事情。不過,在韓信所生活的戰國秦漢時代,「從人寄食」是士人依附有力者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本是古來貴族社會的遺風,到了戰國時代,也成了新起的遊俠社會的時尚。戰國末年,三千門客寄食於魏國公子信陵君門下,秦漢之際,鄉俠劉邦帶領一批小兄弟到嫂子家白吃白喝,都是這種寄食之風。

韓信寄食,最初依附在淮陰縣下鄉的南昌亭長家,天天去白吃,久來生厭,惹得亭長老婆心煩,於是使壞,早早做飯吃了。韓信按往常的時刻到了時,亭長老婆不再招呼吃飯。韓信心中明白,從此不再到亭長家去。乍一看,韓信寄食南昌亭長家的這個故事,與劉邦寄食大嫂家的故事有些相似之處,仔細琢磨,內涵大不相同。
劉邦喜歡結交朋友,吆三喝四,呼風喚雨,領著一幫狐朋狗友,去大嫂家混飯吃。韓信是孤獨的人,沒有聽說他在家鄉有過什麼朋友, 孤零零一個人到南昌亭長家寄食,孤零零一個人在淮陰街市上受欺負。韓信不好酒色,不管是先前蟄居鄉裡還是後來高居廟堂,都沒有聽說過他有酒色方面的緋聞,哪裡像劉邦,婚前養外婦生子,發跡後更是性趣盎然。韓信一生待人接物拘謹矜持,既不灑脫,更缺豪氣,完全不是遊俠社會中的人,倒是多有一些虎落平陽受人欺的沒落貴族氣。

淮陰是水鄉,多河流湖泊。衣食無著的韓信,不時到城外釣魚。韓信常去的釣魚處,有年長的婦人在水邊沖洗絲棉,被稱為漂母。有漂母面善心慈,見韓信可憐,就將自己帶來的飯菜分與他吃。數十天來,漂母天天在水邊漂洗,天天帶飯給韓信吃,毫無厭煩的神色。有過挨白眼體驗的韓信,感動地對漂母說,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你老人家。結果反而惹得漂母生氣,討來一頓重重的教訓:「你堂堂男子漢不能自食其力, 我分口飯與你,無非是可憐你,可憐你王孫落到如此境地,哪裡想到過要你報答的事情!」 韓信一時無言,慚愧得無地自容。
漂母稱韓信為「王孫」,或許從另一頭牽引出了韓信身世的隱密。王孫,直面的意義,就是王子王孫。秦滅六國,古來的貴族社會完結,各國的王子王孫淪落到社會底層,破敗的金枝玉葉,最是招慈善的下層人憐愛。

韓信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西元前二三○年,秦國攻滅韓國,為躲避戰亂,不少韓國人向東遷徙,韓信一家,抑或是其中之一?漂母對韓信的家世,或許有所耳聞,稱他為王孫或許正是實有所指?落魄無助之人,最能感受慈善之心,當時當地的韓信,暗暗在心中發下誓言,眼下的點滴之恩,將來定將湧泉以報。

第二節 胯下之辱有兵法
人生如戰場,兵法就是人生哲學。當韓信在淮陰市街受到惡少挑釁的時候, 他理智地選擇了胯下之辱,種種考量之外,他從小得到《孫子兵法》的指引,視《孫子兵法》為自己的人生哲學,不可不說是重大的原因。

在韓信的早年行狀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胯下之辱。
據說有一天,韓信佩劍經過淮陰市街。市街上的人,多是些狗屠商販,如同當年沛縣市街上的樊噲和周勃一般,堂堂正正勞動人民出身,手腳勤快養家糊口之人,最是看不慣韓信這種破落子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窮得吃不起飯,還酸溜溜地帶把劍,實在是討打。於是,在眾人的慫恿下,一位魯莽惡少站了出來, 橫街擋住韓信的去路,挑釁說:「別看你小子長得牛高馬大,還喜歡佩劍帶刀,其實是他媽個膽小鬼。」

韓信沒有搭理他。少年更來了勁,扯開衣襟高聲喊道:「你小子不怕死,捅我一刀。不敢捅,就從我胯下鑽過去。」眾目睽睽之下,韓信一言不發,久久地注視著這位惡少,最終彎下腰,匍匐在地上,從惡少的胯下鑽了過去。市街上爆發出哄堂大笑,大家都以為韓信是個窩囊廢。
胯下之辱的故事,同寄食亭長的故事和漂母飯食的故事一樣,是司馬遷到淮陰採訪時收集到的民間傳說,生動地傳達了淮陰的鄉土風貌和韓信的個性人情,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偉大的司馬遷,最愛這些軼聞掌故,他繼續為我們講述這三個故事的結局說,漢帝國建立以後,韓信被封為楚王衣錦還鄉,找到了三位故事的當事人,分別作了不同的處置。對於漂母,韓信賜以千金。對於南昌亭長,韓信當面指斥他是小人,為德不終,扔給他一百錢。對於當年侮辱了自己的惡少,韓信對部下說:「此人也是一位勇士。當年他羞辱我的的時候,我豈非不能一劍殺了他?不過,殺了他並不能揚名天下,因為忍受下來,才有了今天。」說完這番話後,韓信下令,提拔這位惡少作楚國的中尉,負責都城下邳的警衛。
我讀《史記》,對於司馬遷所講述的這些歷史故事,喜愛之餘,不時又生將信將疑之感。韓信衣錦還鄉,賜漂母千金,擲亭長百錢,作為民間傳說來解讀,是常見的因果報應的故事,作為人性來解讀,是有一報還一報的恩怨往來,都容易理解。唯有提拔製造胯下之辱的惡少作中尉的事情,總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胯下之辱的故事,千百年流傳的結果,已經成了漢語的常用成語,生髮出來的勵志意義,是說一個人只有能夠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才能得到一般人所得不到的榮光。由此遙想當年,韓信匍匐下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從惡少胯下鑽過時,他的基本精神,在於能忍。那種能忍的功夫,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常人所能忍受的範圍。
蘇東坡著〈留侯論〉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東坡的這段名文,本是針對張良說的,不過,將這段話用來解說韓信,也許更為合適。韓信正是能夠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大勇豪傑,他之所以如此能忍,是因為他心中有遠大的抱負。他自視甚高,他展望甚遠,他舍小求大,忍辱負重。順此推想開去,青少年時代的韓信,究竟有什麼遠大的抱負?他在淮陰市街上帶劍獨行的時候,他對未來究竟有過何種夢想,在他那年輕的心中,誰是崇拜的偶像?

我整理韓信的歷史,深感韓信是志在將帥的人,他自幼熟讀兵書,《孫子兵法》,他熟讀成誦,孫子其人,或許還有輔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姜太公,就是少年韓信心中的偶像。縱觀韓信的一生,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家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他的軍事生涯,也深刻地影響了他性情和人生。可以說,《孫子兵法》,是瞭解韓信其人其事的一把鑰匙。
《孫子・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戰,不合於利而止。」意思是說,國君不可因一時的怨忿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憤怒而貿然作戰。合於國家利益就開戰,不合於國家利益就停戰。簡短的話語,將正確行動的原則講得清清楚楚。重大的行動,不能受情緒的左右,怨憤時的衝動,最是大忌。決定動與不動的根本,在於前瞻性的算計,合於利益就行動,不合於利益就停止。

〈火攻篇〉接著道:「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意思是說,惱怒後可以重新歡喜,怨忿後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說,明君一定要對此慎重,將帥一定要對此警惕。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道理,就在這裡。補充的說明,一步一步精算得深入明白。喜怒哀樂的情緒,可以失而復得,國破身死的存亡,決然是一去不回。兩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孰是表皮,孰是根本,斷然是一目了然。

俗話說,人生如戰場,兵法就是人生哲學。當韓信在淮陰市街受到惡少挑釁的時候,他眼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忍辱負重,匍匐下地鑽跨,另一種是任氣使性,拔劍刺殺惡少。可以想像, 韓信若是選擇了後者,他可能在刺殺了惡少之後,被惡少的同黨們所殺,或者是成為殺人犯而被官府通緝逮捕,判處極刑。如此一來,歷史上將不會有連百萬之軍,決勝垓下的韓信。韓信也不可能衣錦榮歸,在楚王的輝煌儀仗中接受惡少的匍匐禮拜。
慶幸的是,抱負遠大的韓信,理智地選擇了胯下之辱,種種考量之外,他從小得到《孫子兵法》的指引,視《孫子兵法》為自己的人生哲學,不可不說是重大的原因。胯下之辱,磨練了韓信的意志,打造了韓信的堅韌,使他能在忍受的極點冷靜行事。

想來,當功成名就的韓信在淮陰回首往事時,他會認為自己人生成功的起點,就在胯下之辱難能地應對了惡少的挑戰。眼前這位惡少,他當年用生命挑戰生命,儘管是錙銖對千金,燕雀撓鴻鵠,畢竟是浪擲同樣寶貴生命的豪賭。敢做如此豪賭的人,也是一條血性漢子。
於是,韓信不但寬恕了惡少,還啟用了他。因為他覺得,當年的這位惡少,也許是自己的命運使者之一?

第三節 韓信保衛項羽

韓信不是呼風喚雨,承頭起事的領袖人物,他天才自負,高傲孤獨,他無意造反,領頭打江山,他只是想找到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成就聯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偉業。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二○九年)七月,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起義,迅速攻佔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起張楚政權,天下大亂。兩三個月內,以楚國地區為中心,秦嘉、朱雞石等起兵於淮北,項梁、項羽等起兵於會稽(今江蘇蘇州),劉邦等起兵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英布、吳芮等起兵於番陽(今江西波陽東北),都以張楚為號召,復楚反秦。
當時,秦楚之間的抗爭,主要集中在泗水郡以西。東海郡在泗水郡以東,是瀕臨東海的邊郡,局勢相對較為平靜。韓信的家鄉淮陰縣在東海郡中部,有關該地在秦末之亂爆發之初的動向,史書上沒有記載。同在東海郡內,淮陰南部的東陽縣(今江蘇盱眙東南)有陳嬰起兵,聚集了近兩萬人。不過,東陽叛秦起兵,基本上是自保觀望,並未捲入戰爭中去。以此推想,淮陰縣的動向或許與東陽縣類似,不會不動,也沒有大動,本是楚國的土地,趁亂叛秦,起兵自保,也在觀望等待。

韓信是志在將帥的人,天下大亂,兵鋒突起的時代來臨,可謂是施展抱負的機遇,他躍躍欲試。不過,韓信不是呼風喚雨,承頭起事的領袖人物,他天才自負,高傲孤獨,他無意造反,領頭打江山,他只是想找到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成就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偉業。想來,在淮陰少年們不敢寂寞的動亂中,韓信始終冷眼旁觀,不為所動,他或許依舊垂釣於河邊,苦於衣食沒有著落。他繼續忍耐,在淮陰相對平靜的環境中,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等待機會的來臨。
秦二世二年(西元前二○八年)二月,項梁、項羽統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北上,進入東海郡。項梁渡江北上的時候, 正是反秦鬥爭低迷的關口,陳勝被殺,張楚政權被消滅,章邯統領秦國大軍乘勝進入碭郡和泗水郡一帶,開始圍攻魏國。被打散的各路楚軍群龍無首,鼠串各地,無力作有力的抵抗。項梁楚軍的出動,宛若集結的戰鼓,召喚的旗幟,一直在尋找出路,觀望等待的楚國軍民,聞訊奔相走告,風驅雲聚般紛紛歸順。項梁軍由廣陵(今江蘇揚州)渡過長江,馬上得到陳嬰的回應,兩萬東陽楚軍的加入,使項梁軍勢大振。得到項梁軍渡江的消息後,由陳縣一帶敗退下來的英布軍,呂臣呂青父子軍,號為蒲將軍的柴武所統領的軍隊,也都紛紛投奔加入。謀士居巢(今安徽巢湖)人范增,驍將鐘離(今安徽鳳陽)人鍾離昧,也都在這個時候加入到項梁軍中來。

合併整編後的項梁軍,沿大澤北走高郵(今江蘇高郵),進入淮陰,淮陰軍民簞食壺漿,迎接項梁的到來。一直在觀望等待的韓信,終於盼到了自己出世的機會,他將《孫子兵法》小心翼翼地收藏在身上,仗劍投軍,成為項梁軍的一名戰士。
從軍以後,韓信幾乎參加了項梁軍的每一次戰鬥,攻佔彭城擊敗秦嘉,援救東阿大敗章邯,再戰濮陽截斷秦軍,他都是親歷者。韓信乘著項梁軍的順風船,一路爭戰殺敵,在實戰中成長起來。
濮陽戰勝後,項梁滋生驕傲情緒,以為秦軍大勢已去,鬆懈怠惰中,被秘密集結的諸路秦軍會師偷襲,定陶城下慘敗,身死兵散。年輕的韓信,雖說僥倖逃脫一死,當時將亡軍潰,戰友們被秦軍如同捕羊追兔般屠虜的慘狀,他是銘心刻骨,欲哭無淚。

定陶之戰後,楚懷王在彭城親政,重新整編楚軍。韓信與眾多潰散的將士一樣,輾轉回到了楚軍當中,成為項羽的部下。秦二世二年九月,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統領楚軍主力北上援救趙國。十二月,項羽殺宋義奪軍,迅速揮軍北上,由平原津渡過黃河,打響了決定秦帝國命運的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時,韓信身任郎中,是項羽的親近侍衛,戰鬥的親歷者。遺憾的是,關於韓信在鉅鹿之戰中的活動,由於史書的失載,我們幾乎一無所知。我們只能合理地推想,項羽作戰,往往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第一線。身材高大,自幼佩劍習武的警衛戰士韓信,不離左右地隨同項羽行動,自始自終處在大戰的風口浪尖上,無愧於鉅鹿城外一日九戰九捷的楚軍中的一員。不過,以韓信的個性和為人來看,他是算計多而少激情的人,難有突出的奪旗斬首之功,收穫的多是經驗教訓的總結,他的鵲起豹變,還須時間的磨練。

歷史是時間中過去了的往事,往事的痕跡,可以在現地的空間中尋到蹤影。二○○七年八月,我隨歷史北上,在揚州渡過長江。遙想當年廣陵渡,船頭旌旗在望,江中戰馬嘶鳴,統領八千子弟兵誓師渡江北上者,正是項梁、項羽叔侄二人。
過廣陵,走邗溝,沿高郵湖北上,西望東陽,一氣進入淮安水鄉。淮陰故城,在淮安城西碼頭鎮,是內外運河、張福河、二河、古黃河等多條水道的交匯處,千年漕運的水路樞紐。河道水澤之間,處處是歷史遺跡,由南而北,有淮陰城故址、枚乘故里碑址,有甘羅城址、韓城故址。韓信故里在淮陰城中,胯下橋與韓侯釣台有跡可循,漂母墓與韓母墓隔河相望,觸景生情,勾起當年司馬遷來訪時的迴響,「吾入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塚,良然。」字字句句,都是太史公的輕言細語。

我讀《史記》,最愛太史公曰,兒時家父耳提面命,身教言傳,他讀這一段文字時那搖晃的身姿,抑揚的聲調,景仰入神的親切,影響了我的一生,成為我選擇史學為終身之志的誘因。我在淮陰,踴太史公足跡尋找韓信,鄉土歷史學家徐業龍先生引領我行,將千百年來的英雄故事,為我娓娓講述開來。韓信用兵,最善用水,攻魏之戰,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渡口陳船為疑兵,奇兵從夏陽(今陝西韓城)用木制水甕渡過黃河,一舉滅魏。滅趙有背水之戰,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綿蔓水邊佈陣, 置將士於死地而後生,大破趙軍。攻齊之戰,在高密(今山東高密)阻斷濰水,誘使敵軍涉河道追及,中途放水大敗楚齊聯軍……。多場依水用兵的勝算,都是植根於淮陰水鄉的靈氣。信哉此言,當時當地的我,又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不由得再次回想起韓信在項羽軍中的點滴記事。

史書上說,「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講的是項梁渡江以後,韓信仗劍從軍,成為項梁的部下,默默無聞。這句話,是韓信從秦二世元年二月(項梁渡江)到九月(定陶之戰)之間閱歷的概括。接著說,「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講的是項梁定陶戰死後,韓信轉而跟隨項羽,概括了韓信從秦二世元年九月到三年十二月(鉅鹿之戰)之間的事蹟。又說,「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是說韓信多次嘗試用自己的策劃影響項羽,卻得不到項羽賞識。這條記載非常重要,不但是韓信從軍閱歷的概括,也透露了韓信之所以離開項羽,轉而投奔劉邦的動機。

從時間上看,韓信「數以策幹項羽」的事情,應當在秦二世三(前二○七年)年十二月以後到漢元年(前二○六年)三月之間。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統領楚軍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成為反秦聯軍的總帥,功業和聲望都達到歷史的頂點。然而,從此以後的項羽,剛愎自用,一步步走入了下坡路。也許,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身在項羽身邊韓信看到了項羽的種種弱點,多次進言而不為所用。
二世三年八月,項羽任命秦降將司馬欣為上將,驅使二十萬新降秦軍同行進攻關中,韓信以為不妥,項羽聽不進去。

漢元年十一月,聯軍行進到新安,新降的秦軍出現不穩的動向,項羽與英布和蒲將軍密謀坑殺秦軍,韓信勸諫,項羽不聽。
漢元年一月,項羽進入咸陽以後,一心衣錦還鄉東歸,不願意以關中為本支配天下,韓信進言,也不為所用。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鴻門宴。鴻門宴時的韓信,身為執戟郎中,當也是親歷者之一。刀光劍影的酒席宴上,項羽幼稚不忍,暴露出不能掌握天下霸權的無能。以項伯為首的諸項用事,目光短淺而不和。唯有范增深謀遠慮,卻處處受到項伯的制肘,甚至受到項羽的懷疑。此時的韓信,大概已經對項羽感到失望,他斷定項羽不是王者之才,難以託付天下,難以託付人生。此時的韓信,已經確信項羽不可能重用自己,自己的才能,不可能在項羽的麾下得到發揮。
鴻門宴後,韓信萌生了去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