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跟著太爺學中醫: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
滿額折

跟著太爺學中醫: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為了讓七歲又貪玩的我體會切脈,太爺想了許多方法——
他帶我放風箏,要我用三根指頭緊貼在風箏線上,
從風箏線上紙片的振動,猜出線上串了幾張紙;
為了訓練我雙手的靈活性及敏感度,太爺與我比賽抓泥鰍,
不僅得抓得快又多,還得不傷著泥鰍才行!

感動幾十萬讀者的網路熱文!
連續十六周榮登中文網路商城「當當網」的暢銷榜!

中醫人人可學,也人人該學
太爺運用巧思,深入淺出地將醫學知識融入在生活中……

◎從釣魚中明白中風的預防
太爺指著水中的浮標對我講:「浮標向上浮,我們假設為陽;沈子向下沈,我們假設為陰。它們兩個一個向上,一個向下。當力量相當時,浮標就會直立在水面上。如果沈子太重,浮標就會被拉到水裡;如果沈子太輕了,浮標就會平躺在水面上。」
「在我們人體也是一樣的,上為陽,下為陰,陰陽之間有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形成一種平衡,醫學上稱為陰能涵陽。如果下面陰氣不足,陽氣……。」
「陽氣就會上竄?升得太過?」我接過話頭來說。
「是啊,人體陽氣上升太過,腦袋中的血管就會脹破,這就是中風了。就好像吹氣球,使勁地吹,就會爆炸的。」
「你說人在中風之前應該怎麼辦?」太爺試探著問我。
於是我小聲地說:「那就加個沈子試試!」
「這就對了,中風發作前,除了考慮給病人加『沈子』,難道就不能向下扯陽氣啊?就像這魚扯鉤一樣?」太爺反問道。
太爺看著我不出聲,接著說:「加『沈子』就是補養陰分,陰分足了,陽氣自然受到牽拉,不會上升太過,這是治本,得一段時間才能見效。最快的辦法是引氣下行。拉動上面的陽氣向下運行,就好像魚咬鉤向下拉浮標一樣啊!」

這是一本令人驚喜又感動的習醫故事。

本書作者不到四歲,便開始在太爺(曾祖父)的悉心教導與刻意栽培下,學習了陰陽、五行、脈診、望診和臨床知識……。中醫形而上的思想、內蘊的精神以及治病的思路,都透過太爺所深諳的大自然陰陽之道,在尋常生活裡應機教導,給予作者源源不絕的引導和啟發,讓作者最終成功地走上了中醫之路。

太爺是個地方有名的中醫,村裡的鄰居親戚都是他的病人,山裡的藥材、屋邊的植物就是他的藥鋪子,他透過上山採藥、抓泥鰍、釣魚、放風箏、吹笛子、做對聯等等……這樣稀鬆平常的兒時遊戲,讓中醫看不到、說不清、摸不著的深邃道理變得易懂、易學;更讓生活中平凡不過的植物或草藥,展現出神奇又神速的治病功效。

作者不僅帶領我們看見他兒時跟著太爺進入一堂堂趣味橫生的中醫課程,更一路前進到長大後讀醫、行醫的過程,分享他所經歷到的艱辛、困頓、徬徨、堅持的心路歷程,以及與民間、醫界、藥農,甚至世外高人真切至性的交流。對於中醫門外漢而言,閱讀此書能從中窺見中醫博大精深又「簡、便、廉、驗」的奧妙精髓,並由衷發出這樣的讚嘆:中醫原來是這樣啊!而對於中醫學習者或是中醫師來說,不僅能在其中得到學院之外的啟發,更能各取所需,從中有所領悟。

作者簡介

余浩

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現為執業中醫師。自幼受曾祖父啟蒙,個人習醫經歷極富傳奇色彩。

‧ 3歲涉中醫,跟著曾祖父出診,見識到「一根縫衣針也能救人」,便鬧著要學救人的本事。
‧ 7歲學陰陽,便能舉一反三,辨別事物的陰陽屬性、陰陽轉化,明白陽病用陰藥、陰病用陽藥的道理,並透過釣魚,領略陰陽之間相互吸引的力量。
‧ 8歲學診脈,藉由抓泥鰍、放風箏訓練手指的靈活性和敏感度後,開始跟著太爺給病人切脈,透過患者的病情及脈象實際了解八綱脈:浮、沈;遲、數;虛、實;滑、澀。
‧ 9歲學望診,邊看邊背《望診技巧》,透過望診,結合分辨疾病的本質,以及熟悉藥物的特性,化解了二嬸的眼疾、曾祖父的積痰。
‧ 12歲學五行,第一次聽曾祖父用五行分析藥性和疾病的治療,搞懂五行的劃分方式,了解人體五臟的相生相克,也了解顏色分五行、味道也分五行,知道什麼顏色的藥物能夠治療什麼疾病。
‧ 20歲就讀於中醫學院。
‧ 29歲開始中醫執業生涯。
‧ 30歲創立「任之堂」大藥房,運用純中醫療法治療許多疑難雜症。

他認為:「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即培養一種從大處著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證候所束縛,從陰陽入手,從五行入手的思路。培養了這種思維模式,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

著有《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橡實文化出版),書中以一個醫病指南針,層層剖析中醫醫理、藥方、治法、中藥等理論,將人體生理病理化繁為簡,讓中醫入門者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輕鬆掌握五臟六腑變化的關鍵點,找出疾病的源頭。

前言 

二○○九年秋天,一個病號開著小轎車過來就診,進門後看了看我,笑著說:「這麼年輕的中醫,水準能咋樣?你看看我有啥病?」很多病人都認為中醫應該是年邁的老者,因為我年輕,測試我診療水準的事情時有發生……。
我看了看病人,頭髮稀稀拉拉的,頭皮油光可見,眼圈發暗……。我沒有切脈,只是看了他幾秒鐘,然後告訴他:「你平時經常頭昏、心情煩躁、腰部痠痛……。」
病人吃驚地看著我,問我是如何知道的。我笑了笑:「你的臉上、頭上不是寫著嗎?」接下來是診脈、開藥……。

每天我都在為病人切脈、望診、解釋病情、辨證用藥,這些知識是太爺從小教給我的,從我幼年開始,他用他的方式,為我走上中醫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將我培養成一名合格的中醫,他老人家付出了晚年全部的心血,在臨終前仍不忘告誡我行醫的準則……。
在中醫的路上能夠走到今天,我要感謝的是太爺他老人家,還有系統傳授我中醫知識的大學老師、教給我草藥知識的藥農朋友以及開啟我中醫感悟之門的世外高人,更應該感謝我的親人朋友及那些信任我的病人,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幫助和支援,我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

今天我抽出時間完成這篇傳記式的中醫入門講述,既是我多年的心願,也是對朋友們的感謝。同時也是對太爺他老人家的告慰,願老人家九泉安息,含笑著,看我走過每一步行醫之路!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所有的人物均在生活中有原型。他們或是我的師長,亦或是我的朋友,甚至有神龍不見首尾的異士,當然更多的是支持我的患者。書中大量醫案,均採用臨床中的真實案例,對藥物的論述,絕無半點妄言,處方用藥及治療結果力求真實,對中醫理論的闡述儘量通俗易懂,希望對於中醫愛好者、在校醫學生以及醫學工作者有些幫助……。

從書中可以看到我所懷念、所感激、所尊重以及所要記住的所有人的影子,但是本文仍是一部傳記體的中醫入門講述。這本書是以現實中我的成長經歷為範本,記錄一個傳統中醫師的成長過程,希望我的成長過程能夠給所有喜愛中醫的人以鼓勵和借鑒。
但明吾心,吾心足已!

任之堂主人

目次

前言

第一部 太爺的中醫課
1. 太爺帶我去採藥
2. 太爺教我辨陰陽
3. 太爺教我學診脈
4. 太爺教我學望診
5. 太爺教我學五行
6. 太爺帶我上臨床
7. 太爺的逝世

第二部 走入中醫學院
8. 從陰陽入手,就可以化難為易?
9. 面對西醫,中醫的科學性何在?
10. 中醫的未來在農村?
11. 中藥能提取藥材的能量場嗎?
12. 如何在見習中學到真正的本事?
13. 懂醫不懂藥,如何辨證用藥?

第三部 行醫之路
14. 哪來的新鮮藥材?
15. 中醫之路在何方?
16. 邁向執業中藥師
17. 從藥房主管到執業醫師
18. 開創自己的「同仁堂」
19. 借「西」揚「東」,學中醫應有的高度
20. 救與不救,面對疾病的抉擇

第四部 邁向中醫的顛峰
21. 醫道無涯,民間處處有奇人
22. 以「道」入醫
23. 自然的規律,就是道
24. 面對癌症的挑戰
25. 還原中醫的原貌
26. 尋根求源,迎難而上

書摘/試閱

在我幼年的心靈深處,太爺總能讓普通的藥材給我帶來許多遐想。
每當我接觸這些活生生的藥材時,
我總會為它們為什麼有這樣那樣的功效而驚詫……。

太爺帶我去採藥

我的太爺是家鄉有名的草醫,給人和豬牛看病,在當地人緣很好,也很有威望。他很想將自己一生的醫術流傳下來,可惜自己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一個是我奶奶,一個是我姑奶奶。我奶奶是大女兒,最終留在家裡招了上門女婿——我的爺爺,而爺爺年輕時好賭成性,偌大的家業輸得所剩無幾,幾百上千畝的板栗山,最後輸得只有兩塊了。慶幸的是給我太爺添了四個孫子和一個孫女。我父親是老大,繼承了太爺手藝的一部分,即給牲口看病。一本《牛馬經》加上太爺的實踐經驗,將父親造就成了一方有名的獸醫。太爺的其他孫子,一個學了木匠,兩個當個教師,成了國家幹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的醫術將要帶進黃土,年邁的太爺常常嘆息……。

一九七五年的秋天,隨著我的出生,太爺看到了希望!

從我滿月開始,太爺便天天抱著我在村前村後轉,唱著我還聽不明白的中醫歌謠,將畢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輸到我稚嫩的腦海中。隨著慢慢地蹣跚學步到能夠四處跑著玩,跟在我後面的總是我的太爺,氣喘吁吁地跟著我,口中喊著:「東娃子,慢點跑,小心有蜈蚣!」
歡笑聲在太爺的擔心中四處散開。

縫衣針能救人?
我依稀記得三歲那年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村頭李家的兒子濤濤不聽話,李叔打了幾下,結果濤濤突然面色蒼白,手腳發涼,出氣困難,慌忙中來找太爺,太爺拽著我,向李家跑去。
到他家時,李叔的老婆站在門口:「怕是不行了,娃子臉色白得像張紙,出氣困難!」
太爺說:「別急,讓我看看!」
濤濤躺在堂屋的涼床上,看上去出氣很困難。太爺切完脈,讓李叔拿來兩根縫衣針,然後倒上半碗酒,將針在酒中洗了洗,在濤濤的兩個手腕內側上一點各扎了一針,然後用大拇指在胸口反覆推,幾分鐘後,濤濤的臉有了血色,出氣也順暢了。
太爺回頭對李叔說:「娃子氣性大,以後教育要注意方式,剛才差點就氣昏死了!」李叔點頭稱是。在一連串的道謝聲中,太爺帶著我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問太爺:「為什麼縫衣服的針能救人?」太爺笑著說:「不是針救人,是針扎了穴位救人。剛才扎的是內關穴,這個穴位能調理胸部的氣機;我手推的是膻中穴,此穴為氣海。濤濤是生氣後,氣鬱在胸中,氣順了,病就好了。」
太爺用手摸著我的頭問:「想不想學救人的本事?」我說:「想學想學!好玩嗎?」
太爺笑著說:「那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學才能救人,不然會把活人治成死人!」
我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只覺得死人可怕。
看來學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而且會遇到死人的事情……。
太爺摸著我的頭,笑著說只要按照他說的學,一定能學好,而且學好後也很好玩。聽到很好玩,我便鬧著要學救人的本事。太爺爽朗的笑聲響徹山谷!

花花草草都是藥材
太爺的醫學知識是他的長輩傳授的,記得太爺說長輩人中有深悉陰陽五行八卦的先生,不僅給人看病,還順便幫人看風水,但長時間流傳下來,也失傳了不少,現在想來,也許是幾次革命將他們革怕了吧。最終留給太爺的只有幾本醫書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方(也就是農村常說的祕方),而太爺經過努力地繼續學習和求教,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醫學理論體系,包括切脈診病、藥性整理、特效方劑、疾病預後、癒後調理等。但是如何將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向一個只有不到四歲的小孩灌輸,還要不讓小傢伙感到枯燥,太爺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思索著……。

一九八○年秋,記得我剛滿五歲。太爺帶我到山上放牛,一邊走一邊指著山上的花花草草說,這些都是藥材,多好的藥材啊!
我好奇地問:「什麼時候開始教我學習救人的本事?」
太爺笑著說:「別急,慢慢來。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個個紅紅的,咱們叫『蜂籠罐』,就好像裝滿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過上面有刺,摘的時候要小心。」

我鬧著要吃。太爺摘了一個顏色深紅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開後摳掉裡面的籽,然後將果肉放到我的嘴裡,甜絲絲的,雖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

太爺說:「醫書上將這稱為金櫻子,沒有熟時呈青色,味道酸澀,熟透了就很甜!」
「這也是藥嗎?」我好奇地問。
太爺看著我說:「去年你每晚尿床,後來我給你喝了幾回『甜水』不就好了?」
「可那時你說是糖水?」
太爺笑著說:「就是這金櫻子煎的藥水!以後可要記住了,金櫻子煎的甜藥水可以治療尿床!」

「知道啦!以後你不能再騙我,把藥水說成糖水!來!拉勾!」
太爺笑著和我拉勾,然後我們繼續跟著家裡的老黃牛朝山裡走去。大山裡的秋天隨處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沒走幾步就看見前面有棵柿子樹,樹上的柿子已被採摘,剩下幾個橘黃色的柿子掛在樹上,非常誘人。太爺用樹枝給我勾下來兩個,我急不可耐地吃了起來,甜甜的爽滑的感覺很是舒服。太爺自己卻蹲在地上撿拾滿地的柿蒂把。
我說:「老爺爺,你吃個柿子吧,柿蒂把不能吃的。」
太爺看著我,笑著說:「這可是救人的好藥!」
一聽說救人的好藥,我便幫忙拾起來,滿地的柿子蒂一會兒功夫就撿拾乾淨了,太爺用隨身帶的布袋足足裝了小半袋。
「這東西看起來真醜,皺皺巴巴的,能治療什麼病?」
「打嗝!」
「打嗝也是病?我每天吃飽飯後都要打上幾個飽嗝,很舒服的事情,怎麼會是病?」
太爺笑著看我:「打嗝多了也是病!而且很難受!」
我將信將疑,拉著太爺的手追隨我們家的老黃牛去了。

登上了山頂,地勢變得平坦了,前面有很多黃荊條,上面結滿了許多黑色的種子,圓滾滾的。太爺一邊摘,一邊告訴我,這些種子叫黃荊子,是祛風止頭痛的好藥。

我們一邊放牛,一邊採草藥。當天邊的最後一抹陽光消失,祖孫倆才慢慢下山回家。玩了一下午,我也睡著了,等我醒來,發現家裡來了幾位原不認識的客人,其中一個女的不停地打嗝,就像老公雞吃了蜈蚣,不停地嗝嚕嗝嚕,滿臉痛苦的樣子。太爺搖了搖半醒中的我,讓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難受。隨後太爺抓了一把下午我們撿的柿子蒂給病人,讓病人回家煎水喝,病人在半信半疑中離開了。

迷迷糊糊中,我晚飯還沒吃完就睡覺了。在夢中太爺帶著我爬了很多山,認識了很多長相奇異的藥材,太爺反覆告誡我,這些藥材都有靈性,與它們成了好朋友,熟悉瞭解它們各自的個性,就能夠治療世上很多疾病……。

青龍比白虎厲害?
第二天清晨,一陣香氣把我從睡夢中喚醒,只見太爺端著一碗雞蛋麵條讓我起來吃。誘人的美食!這可是每年過生日才能吃上的東西,我一骨碌爬起來。
「為什麼有好吃的?」我疑惑地問。
「昨天下午撿的柿子蒂換來的!」
「柿子蒂能換雞蛋?今天我們再去撿!以後每天都吃雞蛋!」我立即回答道。
太爺笑了笑:「是昨天晚上那個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來的,他的病好了!」
太爺平淡的話讓我的心靈受到衝擊,為什麼別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為什麼打嗝治好了病人要感謝?看來我正按照太爺的培養計畫一步一步向前走。

吃完雞蛋麵條,又該上山放老黃牛了,這是老太爺晚年的一項工作,同時也順便可以採草藥。

到了半山腰,太爺累了,便停下來休息,一邊裝旱菸,一邊給我講故事。

今天講的是太爺、父親年輕時的一段佳話,太爺曾經講過幾遍了,但每次他都愛講這個故事,裡面有虎有龍的。

有一年冬天,鎮上的糧油商陳老爺從外地販油回鎮上賣,回來時受了寒,一到家就開始發燒,周身疼痛。因為做生意掙錢很辛苦,所以陳老爺就捨不得看病抓藥,只喝了些蔥薑水發汗,結果病情沒有好轉,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漸加重,於是請鎮上的王大夫來看病。王大夫是鎮裡最有名的中醫,看後說是傷寒入陽明? ,開了一副白虎湯治療…… 。

「白虎吃人嗎?」我插話道。
「那是方名,不是白虎。古人用這個名是因為這方退燒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病人服藥後燒退了,但周身骨節疼痛加重,幾天過去了,也沒好。於是家人又找鎮上的陳大夫看。陳大夫也是八代祖傳中醫,切完脈,嘆了口氣說:『老爺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勞累後感受重寒,現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為熱毒,寒熱兩種病邪交織在一起,不好治!』方子也沒開,搖搖頭走了。

家屬一聽就哭了起來。當時你老太爺正好到集上賣柴火,看到好多人圍在糧油店前,裡面傳來陣陣哭聲,好奇地走了進去,問明了情況,切了切脈說:『別哭了,病人還有救。』於是讓病人家屬拿來筆和紙,開了兩付大青龍湯。三天後病人找到你老太爺,一定要感謝他,說他的兩付藥就將病人治好了,帶來一大桶芝麻油,要送給你老太爺。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東西,你老太爺硬是沒收,陳老爺就教你老太爺榨油的技術。現在咱們家的榨油房還是陳老爺幫忙蓋的,這些年來咱們家就一直沒缺油吃……。」

「看來青龍還是比白虎厲害!」我下了結論。
太爺笑了笑:「它們都厲害,但要用得恰當。時候不到,用了就沒效。就好比你昨天吃的柿子,如果一個月前吃,就沒那麼好吃!」
「嗯!上月老爸摘柿子,我偷偷嘗了一個,很不好吃!」

休息好了,我們該上路了,太爺拉起我去追前面吃草的老黃牛。
這時發現前面小樹葉上有隻小蜜蜂,跟隔壁鄰居家養的一樣,我忙用手去捏。
「別抓!」太爺的話剛說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陣癢痛立即傳過來。太爺忙用手輕輕拔去毒針,順便去懷中找藥。看著大拇指上慢慢出現的小紅包,我當時還以為會死呢,嚇得直哭。

太爺一邊安慰我,一邊打開從懷裡摸出來的小藥瓶,裡面裝著淡黃色的藥液。太爺搖了搖,藥液立即變成紅黃色。
他打開瓶蓋,用小樹棍沾上藥液塗在小紅包上,一種涼爽的感覺讓人很舒服。還真快,過了一會兒,小紅包沒了,不痛也不癢了。
「太爺!這是什麼藥?」我好奇地問。

太爺神祕地說:「這可是咱們家的祖傳祕方,你知道後可別告訴別人。」
見我點頭,太爺繼續說:「這是清明節後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黃,用燒酒泡一周後配製的雄黃蜈蚣酒。別小看這東西,效果好著呢。咱們山裡毒蚊子多,經常會被叮上,有了這藥就不怕了。只要用這藥點上一點,很快就好了。蜜蜂蟄了也有效。去年上山採藥,被毒蛇咬傷後,要不是及時抹上這藥,現在你太爺就在土裡囉!」

我接過小藥瓶,搖了搖,看不出裡面的神奇來,但我相信太爺的話。上個月弟弟被紅螞蟻咬傷後,又癢又痛,還起了不少小紅包,太爺也是用這個藥治好了弟弟的傷。
「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嗎?」
「曬乾的蜈蚣也有效,但起效稍慢些。蜈蚣要大的,越大越好。一斤燒酒五條蜈蚣就好了,雄黃細粉一小包就可以了,如果加上點薄荷葉進去,效果會更好。不過咱們這裡不產薄荷,鎮上藥房買的薄荷沒啥力道,還不如不放。」

「記住沒有?」
「記住了!」我在前面一邊跑一邊念道:「蜈蚣五條、燒酒一斤、雄黃少許、泡泡就行……。」
「還有薄荷……。」太爺怕我忘記。
其實我老爸給我買過薄荷糖,涼涼的甜甜的不太好吃,難道薄荷就不是涼的?反正咱們家山上沒有,記了也白記,記住薄荷糖就行了。

平凡藥材,不平凡的功效
前面拐彎處有一顆桑樹,記得去年太爺帶我上山時還吃過桑葚。當時太爺說桑樹一身都是寶,桑葉清肝火、肺火,桑葚可以補血補腎,桑枝可以治療臂膀疼痛,就連土裡的桑樹根的皮還可以止咳。我一邊念著太爺說過的話,一邊看樹上還有沒有桑葚。太爺走過來放下背簍,開始撿地上的桑葉。
「山裡風大,才入秋,桑葉都吹落了,下霜後從樹上摘的桑葉藥效才好!」太爺念叨著。
「為什麼?」
「那稱『霜桑葉』,藥勁足!」
「既然桑樹一身都是藥,為啥不在屋前屋後栽上桑樹呢?」

太爺看了看我,沒想到我還有這種想法。隨即解釋說:「老太爺懂得風水,曾經給他講過,屋前屋後栽桑樹不吉利,桑與喪同音。」怕我聽不明白,繼續說:「農村死了人,稱為辦喪事,因為桑樹和喪事音相同,所以一般屋前屋後不栽桑樹。」

雖然那時我還沒上學,但太爺從我三歲就開始教我識字,所以還是明白他說的話。

「這桑葉又叫『神仙葉』,除了清肝火、肺火,還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後效果才好;身體肥胖的人,長期煎水喝還可以使人變瘦呢!」太爺怕我記不住,就沒再繼續說下去,但我知道,他經常用桑葉給人治病。

撿完地上的桑葉,我指著樹上的桑葉問為什麼不摘了。太爺說留著,等下了霜咱們來摘霜桑葉。
隨著老黃牛在山裡不緊不慢地轉,太爺給我講了好多藥材的功效、味道、採集時間,可惜年幼的我一時也不能全記下來,最後還有些煩了。眼看近中午了,肚子也餓了,便催太爺準備回家。於是我們便牽上老黃牛往回走,而此時,太爺還不忘用柴刀砍了幾支柏樹枝帶上。

「太爺!上次你不帶了一捆嗎?家裡引火柴夠了!」我們農村喜歡用柏樹枝作引火柴。
太爺笑了笑:「這不是作引火柴用的。你爺爺患有風濕,每年這個時候都要發作。上次那捆他已經煎水熏洗完了,這兩天就沒見他喊膝蓋痛了。」
「爺爺患有老寒腿的事爸爸跟我說過,用這帶刺的柏樹枝熏洗有效嗎?」

「你想想看,這幾天你爺爺腿腳是不是利索了不少?」

想想也是,很少抱我的爺爺,今天早上還抱我轉個圈呢!

玩了一上午的我有些睏意,回到家,吃完午飯就睡午覺了,一覺醒來已是下午四點。太爺下午一個人進山了,看看屋後的大山,想著太爺一個人在山上採藥,真想進山找太爺,可媽媽說山裡很危險,一個小孩子就別進山了,到外面找弟弟玩去。

夜色慢慢降臨,村頭又響起太爺的呼喚聲!我們四五個小傢伙才戀戀不捨地分頭回家。剛進門,我就看見家裡堂屋的神桌上放著一個大玻璃瓶,裡面有一條很大的蛇。這蛇看起來雖然沒毒,但也怪嚇人的。我和村裡的幾個小伙伴就曾經看到過牠偷雞吃。
太爺指著瓶裡的蛇對我說:「這是烏梢蛇,今天下午捉的,用牠泡上藥酒,治療風濕效果很好。咱們農村風濕病人多,泡上藥酒,平時喝點,不僅可以治療風濕,還可以預防風濕!」

我一邊聽太爺說,一邊擺弄著瓶子,心想:「這麼醜的蛇,想不到還是很好的藥材,能治療風濕,真奇怪啊!」
在我幼年的心靈深處,太爺總能讓普通的藥材給我帶來許多遐想。每當我接觸這些活生生的藥材時,我總會為它們為什麼有這樣那樣的功效而驚詫……。

單味藥的神奇功效
每天吃晚飯,是全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時間。家裡人多,年幼的我每次總坐在太爺身邊,這樣太爺就可以給我多夾一些菜,因為人多,桌子大,沒有靠山可不行!
有天晚上,菜上齊了,年輕的各自去盛米飯,男的準備喝點小酒。正準備開始吃時,村尾的曹爺爺抱著孫女琳琳過來。
琳琳圓圓的臉很可愛,可今天怎麼滿臉通紅?我還以為她害怕呢,忙走過去說:「別怕,我太爺不會用針扎你的。」

曹爺爺對太爺說:「琳琳前天吃了兩個糯米糰子,昨天一天沒吃東西,今天開始發燒,她奶奶給他煮了五穀茶,喝了也不管用,實在沒辦法就過來麻煩余叔你了!」
老家的五穀茶是用稻穀、小麥炒焦,加上雞內金、艾葉、茶葉煮水喝,用於小孩子停食的治療,效果不錯,但那玩意兒不僅苦還有糊味,很難喝。

太爺聽完後,從藥櫃裡抓了一小把炒過的牽牛子,研成粉後給曹爺爺,吩咐他回家後拌上紅糖給琳琳吃。這個我以前也吃過,拌上糖後香甜味,好吃!就是吃完後會拉肚子。

看到太爺給琳琳吃牽牛子粉,我笑著說:「琳琳!今晚你會拉肚子的,別拉在床上!」
琳琳要打我,曹爺爺攔住說:「拉就好!拉就好!不拉停在裡面會壞事的!」

看我們正準備吃飯,曹爺爺道了謝後就走了。後來聽曹爺爺說,琳琳晚上拉了兩次大便,燒就退了,第二天開始吃飯了。
太爺看病從來不收錢,他說都是鄉裡鄉親的,藥材是自己在山上採的,也不花什麼本錢。碰上病人家裡條件好的,病瞧好了,病人就給太爺提上兩斤酒、兩斤好菸葉。太爺不抽紙菸,說紙菸沒勁,還是旱菸好,自己也種過旱菸,而且長得也很好。太爺喜歡把好東西送給朋友嘗嘗,所以每年都種菸,每年都送菸,每年也收到不少病人送給他的菸葉。

菸抽多了,痰也就多了。每天早上起來,太爺總要咳上幾口黃痰。我爺爺很不喜歡太爺抽菸的習慣,更不喜歡他吐痰。最後太爺從大山陰溝裡採了很多魚腥草,陰乾後每天泡茶喝,慢慢的,太爺就很少咳痰了,但抽菸還是多,這也是他九十五歲那年幾次發病的原因。

山裡人上山幹活,常會碰傷,岔氣的事情經常發生,而每次出現岔氣,他們總是找到我太爺,然後說:「老爺子,把你的止痛菸給我抽口,我又岔氣了。」

太爺總是笑笑,從菸絲袋中取出一包早已配好的藥粉摻上菸絲,放在旱菸鍋裡點著,病人深吸幾口後,就會打嗝和放屁,只要氣一通,岔氣就好了,第二天就能上山幹活了。這種辦法起效很快,也只有太爺知道配方。在我的幾次詢問下,太爺才神祕地告訴我,家裡每年都會種些小茴香,在秋天收穫後,把茴香籽研成細粉,用塑膠袋裝好,遇到岔氣的病人,配上菸絲,吸幾口就好了。

小茴香家裡每年都種,但治療岔氣,我還是第一次聽太爺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