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總共分為十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教育行政學的意義、演變、基礎和研究;第二章教育計畫理論:說明教育行政計畫的程序、技術、原則與評核;第三章教育組織理論:說明教育行政組織的結構、文化、氣氛、革新與原則;第四章教育領導理論:說明教育行政領導的意義、理論、類型與原則;第五章教育溝通理論:說明溝通的意義、類型、障礙與原則;第六章教育決定理論:說明教育行政決定的意義、類型、模式與原則;第七章教育視導理論:說明教育行政視導的意義、方式、原則與制度;第八章教育評鑑理論:說明教育評鑑的意義、模式、程序與原則;第九章教育政策演變:分析我國自1945年以來,教育政策方針的演變;第十章教育行政組織:探討我國中央、省市和縣市三級教育行政組織的演變;第十一章學校行政組織:闡述我國各級學校的組織,包括幼兒學校、國民學校、中等學校、專科學校和大學院校的組織;第十二章教育人事制度:論述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和學校教師的養成、任用、待遇和進修;第十三章教育經費問題:探究我國中央、省市和縣市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和運用問題;第十四章教育改革措施:詮釋我國學者的教育改革倡議、民間的教育改革運動和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第十五章教育行政學的展望:說明教育行政學的現況、問題與趨勢。
作者簡介
梁福鎮(Frank Fu Chen Liang)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專任(特聘)教授
學歷:德國柏林洪保特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哲學博士
經歷:國立中興大學專任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主任
臺灣歐洲聯盟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國家教育研究院諮詢暨審查委員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審查委員
教育部委託研究案審查委員
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空中大學、私立東海大學、
私立靜宜大學、私立明道大學兼任教授
專長:教育哲學、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學
榮譽:教育部公費留學獎金得主(1991年教育學門第一名)
國立中正大學新進人員研究計畫獎勵得主(1998)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得主(1998年)
國科會年專題研究計畫主持費得主(1998-2002, 2005-201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06-2008)
臺北市市文獻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10-2013)
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成果獎勵得主(2007-2012)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專任(特聘)教授
學歷:德國柏林洪保特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哲學博士
經歷:國立中興大學專任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主任
臺灣歐洲聯盟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國家教育研究院諮詢暨審查委員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審查委員
教育部委託研究案審查委員
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空中大學、私立東海大學、
私立靜宜大學、私立明道大學兼任教授
專長:教育哲學、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學
榮譽:教育部公費留學獎金得主(1991年教育學門第一名)
國立中正大學新進人員研究計畫獎勵得主(1998)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得主(1998年)
國科會年專題研究計畫主持費得主(1998-2002, 2005-201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06-2008)
臺北市市文獻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10-2013)
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成果獎勵得主(2007-2012)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學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學的演變
第三節 教育行政學的基礎
第四節 教育行政學的研究
第二章 教育計劃理論
第一節 研擬教育計畫的程序
第二節 研擬教育計畫的技術
第三節 研擬教育計畫的原則
第四節 教育計畫的評核技術
第三章 教育組織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結構
第二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文化
第三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氣氛
第四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革新
第五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原則
第四章 教育領導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理論
第三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類型
第四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原則
第五章 教育溝通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類型
第三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障礙
第四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原則
第六章 教育決定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類型
第三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模式
第四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原則
第七章 教育視導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方式
第三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原則
第四節 我國的教育視導制度
第八章 教育評鑑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模式
第三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程序
第四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原則
第九章 教育政策演變
第一節 草創時期(1945-1949)
第二節 奠基時期(1949-1971)
第三節 發展時期(1971-1987)
第四節 變革時期(1987-2013)
第十章 教育行政組織
第一節 中央的教育行政組織
第二節 省市的教育行政組織
第三節 縣市的教育行政組織
第十一章 學校行政組織
第一節 幼兒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二節 國民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三節 中等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四節 專科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五節 大學院校的行政組織
第十二章 教育人事制度
第一節 教育人員的養成
第二節 教育人員的任用
第三節 教育人員的待遇
第四節 教育人員的進修
第十三章 教育經費問題
第一節 教育經費的來源
第二節 教育經費的分配
第三節 教育經費的運用
第十四章 教育改革措施
第一節 學者的教育改革倡議
第二節 民間的教育改革運動
第三節 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第十五章 教育行政學的展望
第一節 教育行政學的現況
第二節 教育行政學的問題
第二節 教育行政學的趨勢
參考文獻
第一節 教育行政學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學的演變
第三節 教育行政學的基礎
第四節 教育行政學的研究
第二章 教育計劃理論
第一節 研擬教育計畫的程序
第二節 研擬教育計畫的技術
第三節 研擬教育計畫的原則
第四節 教育計畫的評核技術
第三章 教育組織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結構
第二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文化
第三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氣氛
第四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革新
第五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原則
第四章 教育領導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理論
第三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類型
第四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原則
第五章 教育溝通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類型
第三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障礙
第四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原則
第六章 教育決定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類型
第三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模式
第四節 教育行政決定的原則
第七章 教育視導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方式
第三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原則
第四節 我國的教育視導制度
第八章 教育評鑑理論
第一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模式
第三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程序
第四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原則
第九章 教育政策演變
第一節 草創時期(1945-1949)
第二節 奠基時期(1949-1971)
第三節 發展時期(1971-1987)
第四節 變革時期(1987-2013)
第十章 教育行政組織
第一節 中央的教育行政組織
第二節 省市的教育行政組織
第三節 縣市的教育行政組織
第十一章 學校行政組織
第一節 幼兒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二節 國民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三節 中等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四節 專科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五節 大學院校的行政組織
第十二章 教育人事制度
第一節 教育人員的養成
第二節 教育人員的任用
第三節 教育人員的待遇
第四節 教育人員的進修
第十三章 教育經費問題
第一節 教育經費的來源
第二節 教育經費的分配
第三節 教育經費的運用
第十四章 教育改革措施
第一節 學者的教育改革倡議
第二節 民間的教育改革運動
第三節 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第十五章 教育行政學的展望
第一節 教育行政學的現況
第二節 教育行政學的問題
第二節 教育行政學的趨勢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